初中阅读教学问题

2024-05-13

初中阅读教学问题(精选十篇)

初中阅读教学问题 篇1

(一) 教师方面

1. 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视度不高、课前准备不足

受应试教育影响, 一些语文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而转变。在课堂教学中, 片面强调学生字、词、句等方面的深入教学, 课堂之外, 忽略了课外阅读重要性, 一味以灌输教育开展阅读教学, 这种现象不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围绕着教材、教案开展, 教师在课前没有认真备课。或者将过多精力放置在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上, 这种拿来主义、因循守旧的初中语文教学形式, 忽略了阅读教学开展的积极意义, 缺乏创新性。同时, 少数教师在自身文化内涵、文学素养不高因素影响下, 教学内容空洞, 无法与时俱进, 难以为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2. 课堂阅读教学能力不足

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了对文章的解读、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综合讲解课文等。在初中实际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如在课堂提问环节, 在问题的设定上过于简单或复杂, 学生轻易寻找到答案, 或百思不得其解。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上, 仅以错误或正确评价, 以分数评测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是阅读教学中的失误, 以上都将影响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学生方面

1. 重视不够、兴趣不浓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字、词、句、课文注释等内容上, 而没有意识到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对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缺乏对文章中美的欣赏与感受。例如历年来的中考题型中, 名人名句都是必考题型, 为了不失分, 学生会对相关课文死记硬背, 而忽略了课文的情节, 人物形象, 违背了阅读教学初衷。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表现为对课堂提问缺乏回答积极性, 不愿意思考与反思问题, 缺乏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的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阅读教学的开展将形成恶性的循环, 学生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 阅读能力无法提升, 课堂学习被动, 都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造成了阻碍。

2. 学生课业压力重

初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繁重, 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时间相对于小学阶段明显减小, 周末、节假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也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所挤占。长此以往, 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阅读计划被打破, 阅读效率得不到提升, 这些都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 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提高阅读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魅力, 通过对优秀文章的品读,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行细致品味, 从而有感而发。同时, 通过阅读教学, 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景物描写有更真实的感受。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 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 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与创新, 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 带领初中学生关注阅读的重要性, 在知识链的一端传导学生知识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二) 以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阅读乐趣。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做到将心比心, 不能一味囫囵吞枣灌输知识, 而要引导学生去抓文章中的情感内涵, 将阅读变成体验与享受。其次, 开展对比阅读教学活动, 将新与旧的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例如在高尔基的《海燕》教学时, 联系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教学,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对文章结构, 写作手法、背景知识的逐渐探究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次, 通过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写读后感、对课文进行评说等方式, 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读”到“写”的过程, 加强了认知, 同时经过思考与记忆, 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与描写能力提升。通过学生续写、读后感、评说练习,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丰富学生的文采, 创造一个生动活跃的课堂,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三) 丰富课外阅读活动

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 才能更好地敦促学生阅读学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要不断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如组织开展阅读知识大赛, 鼓励学生课外广泛涉猎, 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技巧与技能, 通过情景短剧的编排、辩论比赛的开展等, 督促学生在课外活动安排下, 制订阅读计划, 明确阅读目标。通过查资料、找观点、撰写发言稿等, 积极参加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通过课外阅读朗读活动的开展, 加强学生语感, 通过各感官的共同和作, 对文章印象加深, 帮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语感, 为学生写作提供参考。

(四) 改变课堂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评价, 应以学生课前的准备、课堂内的参考程度, 以及课后的练习表现综合而得出。学生基础与接受能力各有高低, 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充分备课, 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使学生都能理解与掌握知识。课后阅读规划上, 做到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制订符合其特点的阅读计划:如阅读作品类型的选择、阅读作品的深浅。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成长记录表,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课外阅读成果进行记录, 为学生的阅读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学科, 包含内容广泛, 情感丰富多样。同时, 语文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进行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学习致用, 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最终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各种问题, 相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改进与提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将得到质的提升。

摘要: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中语文教育阶段, 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大都依赖于阅读教学实现。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是当前摆在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此,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谭小朋.关于初中语文有效阅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 .

试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篇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之一。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合理而有创造性地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易于感受文章,而且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方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设计好一篇课文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挖掘文中的新意,为学生提供可思考、想象的空间。新教材的改革,更重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设计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发表个人独有的感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担负着路标的功用。如何设计好了教学中的问题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再如教学《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先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从道理上来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接着又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手枪三个事例从事实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试说说这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来阐明观点的?这三个事例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通过对不同的文体,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的把握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二、感悟主题,抓住写作旨意。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高扬美好人性,或表达人情冷暖,或展现人生的感悟,或警示世人,或揭露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深意?

三、挽留细节,显示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以此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源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运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美景,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展现出春的活力,春的美好,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感悟春天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吗?又如在教学《菜园小记》时,可先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列描写:“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然后设计如下问题:请品味这段描写,然后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品味,可以使学生领会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生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无比快乐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放飞思想,拓开联想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五、捕捉信息,张扬人文思想

张扬文本的人文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渗透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文本适时地向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如在《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影响因素 解决策略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众所周知,英语阅读占着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是提高英语技能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教师本位观念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阅读结果轻过程指导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阅读能力低下,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笔者在文中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影响初中英语教学的因素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一般在语法知识讲授中会强调句式结构,以为只要学生懂得词汇的意思,就能掌握句子的意思,所以专心于讲此部分知识。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懂与不懂都是一样的状态,教师对于此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提高缓慢。

(二)选择的英语阅读教材对教学的影响

成功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一本合适的教学,对应于阅读来说尤为重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要考虑的两点就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还要考虑课文难易程度,让英语阅读课本教学符合学生教学的实际。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读到的阅读多半是课文,主要是依靠教材上的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而提高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教材的限制,深深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选择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为英语阅读教学了,但是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上,英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间互动极少,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学习英语单词环节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外,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上带来了一些障碍;另外,教师在讲解阅读文章时很少注重文章的背景知识讲解,这样缺少了背景知识的铺垫,又给学生理解和阅读英语文章带来了不小困难。

二、解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阅读教材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依靠课本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功夫精心挑选一些合适的阅读教材,来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阅读教材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其难易程度,一定要难易适中,否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难度太大,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来带来很大的挫折,会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如果太容易的文章,又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又不明显。其次,选择教材教师一定要掌握该文章的生词量和句型的复杂程度,如果太多生词和复杂句式,也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太容易的词汇和简单句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很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最后,对于教材的选择,应当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尽可能找一些材料丰富、生动有趣的,来吸引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来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在课堂上开设阅读情境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反映很难,那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所有的学习都是被动接受,并且有些教师只是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其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其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不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众多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中,最有效的就是营造阅读情景。通过这种方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画、视频和声音来营造学习氛围。图文并茂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喜欢。学生理解课本后,可以通过适合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英语阅读运用能力。

(三)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

阅读的技巧在阅读文章时必不可少,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可以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能让自己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例如在教授一篇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先概括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握好每段的大概意思和文章结构,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略读和速读的技巧;在第二次的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句子;第三次的阅读就是要精读,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在这些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具体的指导方式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考虑:合理运用阅读技巧,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读;指导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英语思维来理解课本;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以便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四)重视文本的阅读

对于英语阅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课文,因为它的内容是经过权威研究制定的最合适教材内容,它的丰富多样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在选择阅读教材时应该重点关注文本阅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学习记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本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教学《School life》为例子,课堂一开始我们可以让学生迅速通读课文,并简单概括出文章大致意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中外学校生活的不一样,进一步总结中国同西方学校生活的不同;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写一篇自己的学校生活文章,这样能够更好激发起英语阅读的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扩宽英语的知识背景

阅读材料的内容一定是来源于社会文化,所以我们平时的阅读一定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很难真正理解一些材料,例如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物传记、名胜古迹、宗教信仰和政治斗争等背景知识,都是要通过日积月累来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拓宽英语的知识面。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更要掌握这些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阅读背景,充分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和意思。在现代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化背景知识,进而能够顺理成章引入课文,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结合自己掌握的背景时,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综上所述,英语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丁惜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3).

[2]黄建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于问题与改进措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问题设置探微 篇4

一、问题的形成

在确立问题的时候, 经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 有的问题没有回答的必要, 有的问题难以回答。第一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提出的问题不需安排思考, 第二种情况则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 问题偏离文本。第二, 问题的指向不清楚。以教学《背影》为例:“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 ‘我’却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要自己插嘴。这表达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问的是父子各自的感情, 还是他们之间的感情, 不清楚。第三, 问题的范围过大。例如:“当初父亲百般呵护‘我’, ‘我’却理解不深;待父亲‘大去之期不远’时, ‘我’才深有感触, 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父亲的遭遇和作者的经历, 要回答的内容比较多。第四, 问题中的名词术语学生不明白。例如:“作者在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 采用了‘推出’和‘拉近’的表现手法, 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不明白“推出”和“拉近”是怎样的表现手法, 也就难以回答。

什么样的问题才称得上是“问题”呢?笔者认为, 一个问题起码要具备起点和目标。例如:“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段落?”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因为文章有几个段落是一目了然的事, 这个问题中没有起点。又如:“这篇文章能分成几个段落?”这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因为文章能分成几个段落是相对的, 这个问题中的目标不确定。如果问“这篇文章应当分成几个部分”,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因为“分成几个部分”是问题的起点, “应当”二字确定了问题的目标。教师只有提出真正的问题,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仍以《背影》为例:“‘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边没人’, 这三句话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父亲不放心的都是什么?”大多数学生一时不知道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达到目标, 这才算他们遇上了问题。

二、问题形成的基本类型

确立问题, 需要了解问题的类型。笔者认为, 可以将问题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 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关的问题, 即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理解。例如:“作者运用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果学生具备了比喻的知识, 就不难回答。第二种, 限定明确的问题, 即题目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例如:“‘这手字写得漂亮’‘这脚球踢得漂亮’‘这件事办得漂亮’‘这公园建得漂亮’四句话中, 与‘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意思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答案就在四个短句之中。也就是说四个短句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第三种, 语义丰富的问题。例如, 《背影》里有对父亲攀爬站台的描写, 如果问:“‘蹒跚地走到、爬上、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这些短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应当说, 学生对“表达效果”的意思是非常了解的。第四种, 结构相同的问题, 即利用相同的语句结构形成问题。例如:“父亲的‘背影’触发了作者对亲情的感悟。在你的生活中, 是否也有某个生活细节触发过你对亲情的感悟呢?”因此, 确立问题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要提供定义明确的问题, 尽量使用对学生来说语义丰富的词语, 善于借用相同的语句结构形成问题。

三、设置问题的基本条件

设置问题要了解确立问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设立问题应当考虑四个条件。一是在文本内可以找到答案。例如, 朱自清的《春》在写到春雨时说了一句“可别恼”, 可就这句话提问:“‘可别恼’中的‘恼’, 恼的是什么, 为什么不要恼?”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文中, 即“恼”的是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为什么不要恼?”因为文章紧接着描绘了春雨中的景色, 有这样美的“雨景”, 为什么还要恼呢?确立文中有答案的问题, 其实是为学生的回答划定了一个范围。二是利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例如, 就《春》的最后三段文字提问:“最后三段运用比喻描写了春天的哪三个特点?”学生具备了比喻的知识, 完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三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 就《春》提问:“读完这篇文章, 你希望一年四季都是‘春’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可以由作者笔下的美好春景而做出肯定的回答, 也可以联想如果一年四季都是连绵不断的细雨, 恐怕也不会令人心情舒畅。有不同的答案, 当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四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 就《春》中描写各种果树开花的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一个推理:春天花繁, 秋天才会果盛;“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写的是果实, 要说的还是“花繁”。这样的问题, 其价值就不局限在问题本身,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设置问题的基本方式

设置问题需要掌握以下五种方式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第一种, 利用情境, 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问题情境, 使他们借助这个情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 就“百草园”提问:“请你想象‘百草园’的情景, 想一想为什么它是‘我’童年时的乐园。”学生通过在头脑中再现“百草园”的形象, 去分析它为什么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第二种, 利用已知, 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寻求答案。例如, 就作者采用排比手法描写百草园的效果提问:“作者用三个‘也许’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学生对排比的修辞手法已有一定了解, 回答起来就不会很难。第三种, 利用比较, 即借用有比较意义的内容构成问题。例如, 就“三味书屋”提问:“‘百草园’写出了作者无限的乐趣, ‘三味书屋’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 这样, 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答案。第四种, 利用逻辑, 即在问题中体现出某种逻辑关系。例如, 就文中描写的“捕鸟”片段提问:“为什么‘我’不能像闰土的父亲那样捕到很多的鸟?”这个问题的设置, 就涉及了因果关系。第五种, 利用兴趣, 即问题的内容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就文章的主题提问:“有人说这篇文章揭露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有人说它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你同意哪一种, 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认识吗?”提供不同的结论会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初中阅读教学问题 篇5

张世武 禄丰县猫街初级中学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艺术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对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作一些粗浅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明白读书带来的好处。古代私塾的先生从小就教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家文”,一群孩子摇头晃脑认真诵读的场景让我们深受启发,而古人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读书的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晋朝时候,有一个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在冬天的夜里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跟他在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人,车胤,也没有钱读书,就在夏天的晚上捉了许多的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用荧光照明,努力的读书。这就是《映雪囊萤》的故事。我国现当代的一些文学大师也是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作家巴金在十多岁时已经背诵了《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文章;苏步青小学时候每天诵读《左传》、《唐诗三百首》;我国闻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一生勤奋 读书,时人赞赏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在这样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现代的学生中也不乏其人,如2001年江苏的高考考生,以一篇《赤兔之死》取得作文满分,记者在采访他时获知作者在小的时候就熟读《三国演义》,部分章节更是能倒背如流。

一、当前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阅读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研究如何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和会读课文,提升文学素养和情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己不阅读,上课不让学生阅读,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只“教”而无“学”的情况,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强调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语言底子薄。现在农村中学的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能力弱,语言基础差,他们缺乏阅读的必要指导,缺乏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语文基本功底相对较薄弱。

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一本书一支笔听课,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选之外,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

3、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与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题 目,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旁门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说教多,感悟少”的种种弊端。

3、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加上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倦怠的现象日益突出,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只重视教书,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研究。上课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逐渐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因素之一。这些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4、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虽有其道理,但初中学生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较缺乏,单纯地去“悟”,漫无边际地“品”,很难把握阅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和要求。所以,学生面对经典文本往往表现出某种叛逆和悖离,其精神向度的追求往往偏离文本意义世界的轨道。应当承认,语文课文的意义世界与学生当下的精神世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不仅影响了文本意义阐释的广度和深度,而且阻碍了学生阐释语文意义的自由度。不管从语文课文所传承的精神现实、思想境界来看,还是从语文传递的文化现实和时代精神来看,这些都已经和学生当下的现实实际相隔甚远。有迷惑的读一百遍,可能不及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豁然开朗。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地点拨、分析、指导。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

要把握阅读教学的的规律和方法,必须对人类所特有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所认识和把握,并以此来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才能组织好阅读教学工作。

1、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

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物的联想、想象、评价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心理”是这样解释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基本上是语言的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活动中还不是机械的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

当人们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然而这些思维活动绝不是一次完成的。读者对于读物的视读和思考是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最后完成的。同时,阅读活动是内潜的,“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要用自己的言语来理解改造原文,把原文的思想 变为自己的观点。所以,同样的文字材料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2、阅读教学是一种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的智力活动

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使学生读懂和会读文本,但其活动的形式又绝非局限于“读”本身,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由师生同步活动、多向交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构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三个实体:文本、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就构成了“三体”之间的关联。这“三体”之间的关联,既不单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而这三个实体构成的目的,则在于读者理解文本,乃至延伸文本。作为课文的文本是个充满意义的无限空间,经过读解文本,即可体验、领悟和继承作者的语言和思维成果,又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再创作。这就是说,作为读者的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精神和文本表达的形式——文体、语言、风格等,还要对文本传递的信息进行探索、加工和重组。

3、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阅读是从语言符号系统中提取和吸收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文本语言感悟、理解、体验。内化,继而转化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言语过程,因而 它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阅读教学必须实施个性化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文本,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主动的自我参与的态度阅读。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会在学习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时有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释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所激活,会与文本本身有碰撞,会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加上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的积累的差异,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是如此,学生是自身阅读学习与阅读能力提高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彭小明教授在《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中就提出“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联系起来,以学生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潜能;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特点来确立语文教学策略、计划、方法、步骤;强调在 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语文教学原则倡导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倡导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发展学生自己的动力。

三、改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阅读教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就是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增加学生对文学世界的心理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式,并通过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全面提高。以此来把握置身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力求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对于新知识,就要实现理解、分析、掌握,然后运用的整体过程。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泛读——精读——研读”的阅读行为。教师对于学生“泛读”阶段的指导,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初步明白文章的基本大意;对于“精读”阶段的指导,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线索以及结构等问题。因此,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比较与分析;而“研读”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类比、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等学习方法达到对语文知识的迁移。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语言基础、性格差异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与进步。对于 知识的把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较为充实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先以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新知识进行编码,并输入自己的理解。学生对于现代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学生基于自身经验而构建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取决于学生背诵知识的能力。当学生没有深厚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托时,那么阅读过程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动用所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释和消化文章内容与思想。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做一点准备性的工作。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库获取更多的知识链接。由于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有可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实际上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期待感。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文章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或者作者自身的生平简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做出大胆猜测,为顺利完成阅读打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充满情感的参与阅读

阅读过程不仅仅是对于新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是情感升华的过程。文章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应该充满感情的阅读文章,将学生情、教师情、文章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阅读课堂达到和谐与统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弹奏出美妙的课堂旋律。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创设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学情境,主要表现方式就是教师运用激情艺术,激活和调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再转化为文章之情感动学生,唤醒学生丰富的情 感心理,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将阅读教学推向情感高潮,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教师事先准备美妙的、令人向往的音乐旋律,上课的时候在优美的乐曲中泛读课文,这种人声合一的美妙意境极大的感染学生内心,拨动了学生的心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自己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以及遇到的事情,并鼓励学生用“美在„„”的句式描述一段话,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那么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自身生活经验的输出,与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交流与兑换,将阅读心得语言化,能用口头表述出来,也能用书面语言写出来,而“写”的过程比“说”的过程更具有成效性。学生能不能成功的将“吸收”外化为“表达”,是衡量阅读是否有效的重要标杆,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转化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改写、仿写、续写,还可以是人物分析、漫画、绘图、设计等形式。作为阅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大胆联想、比较阅读、发散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

总之,在面对阅读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教法,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永,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举隅,《现代阅读》,2011年第4期第128页; [2] 王晓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2011 年 6 月,第157页;

[2]谈鹰,《石油教育》,2011年第10期第54页;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本文就提高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能力进而研究名著阅读教学方式,通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知识的发散和引导有待加强

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深层寓意的文学名著不感兴趣,更倾向于快餐式文化。文学名著因历史悠久,受到地区、人物、年代、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认知的世界迥然不同。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未曾发挥出引导学习的作用,脱离了现实生活与名著的联系。教学方式也存在弊端。一般情况下,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会从文章前言入手,前言只是对名著实质性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内容的深层含义,对名著的内容很难揣摩出其中的寓意。故而,阅读文学名著时,受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很难进行有兴趣的阅读。

2.对名著阅读教学方式重视不足

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工作仅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考试成绩的优劣成为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杠杆。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重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了应对考试,对文学名著的学习只看考点,忽略名著内容本身。另外,课堂时间大部分用在讲解教案和练习,课外时间学生忙于做作业,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范围离不开书本,阅读的文章也趋向课本,这一问题造成学生对名著阅读量的不足。学生对文学名著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也很难掌握好名著的背景、内容和含义。

二、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1.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名著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方式,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可以借助影视资料与原著相互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原著。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多次被拍摄成电视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原著与影视资料的不同之处,在观看过程中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现代化教学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出学生对文学名著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每次观看完影像资料后,可以开展以探讨文学名著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名著的讨论中,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因此,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印象,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2.发挥教师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初中学生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再去阅读名著。而且,教师在课堂中为完成计划教学任务,很难有精力再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名著阅读教学对初中语文的影响不可小视,阅读名著对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要加强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这一教学方案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转变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占用几分钟时间,布置有关文学名著的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做好预习。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名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在课堂上,对名著不仅要讲解内容,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上的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在分析名著人物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还要掌握名著的中心思想。其次,教师应提高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独立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标题作为切入点,也可以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阅读,抓住作者要反馈给读者的信息,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仔细地阅读。

综上所述,本文就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要想抓好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将名著阅读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去,发挥出阅读名著的价值。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洁.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任洁.上海市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顾群艳.苏教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4-127.

浅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7

20世纪末期以来, 全球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 国际交流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合作频率不断加强, 信息大量涌现, 但是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 只有部分资源是对我们有用的。但是人生非常短暂, 如何在这众多的英语阅读资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这就要求阅读者能够迅速甄别材料的有效性, 而只有阅读能力强大的读者才能高效完成这项任务。对初中生来说, 其接受能力非常强, 如果善于引导和培养其英语阅读能力, 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 英语作为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 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英语阅读能力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人类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当前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 英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其自身必须具备强大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优秀的教学能力,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高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参与游戏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英语作为国际社会通用的语言, 掌握英语对于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1.忽视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当前, 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学中, 普遍存在授课内容单一、授课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连接不紧密等问题。初中教师英语教学唯成绩至上, 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 一切从考试出发, 将英语学习时间简单地放在书本知识讲解和反复做题过程中。英语阅读被教师人为地将阅读固定在一篇又一篇的习题中, 忽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课堂缺乏活力, 抑制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重视应试教育, 忽视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英语老师基本上都人为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理念落后, 一味地讲解语法知识, 将教学精力集中放在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实际上,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学习的情感存在重要联系, 而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的活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要注重以平等地姿态和学生交流, 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习惯, 实现师生平等互动, 近距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3.阅读策略和技巧的传授不到位。初中英语课堂中,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语感, 常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式阅读, 而忽视学生默读能力培养。诵读对矫正学生发音和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作用, 却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据调查发现, 很多初中生在阅读时习惯拿笔在材料上写写划划, 这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单纯的文章理解而转到对个别词语或语句的理解上, 造成往往文章阅读一遍下来, 不知道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4.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提高与学生长久的大量的阅读量直接相关。在我国初中课程体系中, 英语课时非常有限, 而能分配到英语阅读上的课时则更少, 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一起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量, 积累阅读素材。

三、改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1.提高英语教师素质。英语教师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向导, 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 转变教育理念, 掌握丰富的阅读知识和科学高效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与其对学习的兴趣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改进阅读方法的同时,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友好互动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3.培养学生阅读技巧。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速度, 注重培养初中生的阅读策略, 不断提高其阅读技巧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并针对不同英语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如浏览、略读、识别指代关系、猜测词义等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4.增加学生阅读量。充足的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积累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教师在教授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同时必须不断充实学生的英语文章阅读量。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文章的长度和难度, 进行合理安排。

总之, 英语阅读教学是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中啊哟内容。当前在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文章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能够对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的改善有所帮助。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其阅读技能, 扩大其阅读量, 不断提高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贯之.英语阅读理解过程刍议[J].高教研究.2013 (2)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8

阅读是中学语文中极其关键的一部分内容, 这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的素质提升的目的, 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 也是提高学生对美的反应的经验特性必不可少的一项体验。新课改实施以后语文教学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 本文就是对阅读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探讨。

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 阅读主动权的缺乏

据了解, 少于一半的教师关心学生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教师还是无视学生的思想情绪采取封闭式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一节课中, 老师怕学生浪费学习时间, 能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一半的老师只占不到四分之一, 学生的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几乎都被老师掠夺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下面干听。虽然教师也体会到了, 这样的上课效果很不好, 而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本也没有什么帮助, 可是到底如何才能实现既可以让学生拥有足够阅读学习的时间, 又能打造高效课堂呢?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二) 陈旧的教学理念

就现在的教学理念形式, 还是主要以教师带领学生一块阅读的保守性方法为主, 因为很多教师没有领会到阅读教学的实质, 还是依照原始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阅读, 有的老师甚至把它看做是因为考试而学习, 并不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对美的反应的经验特性。其实阅读的实质就是希望读者用心去体会, 去发现中心思想, 看你的想法是否和作者一致, 是否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能否真正感受到当时的意境美。像音乐一样, 作者所表达的每一份情感都希望通过介质传递给读者, 感受其中的感受得到心灵上的沟通。所以, 初中的阅读不是因为任何东西阅读, 而是因为你真正想懂得想领略其中的奥秘而读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将分数放到了第一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改变了作者的初衷, 也意会错了阅读的真谛。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就必须认真改正这些不正确的认知。要想提高阅读吸引人的力量, 必须端正教师的认知, 之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数也就很简单了。

(三) 教师对教学思想的理解偏差

语文阅读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的题材是需要创新的。而有些教师对其中的具体细节没有理解透彻, 更没有反复思考推敲, 只凭自己片面的想法而歪曲了实际的内容, 改变了原本的意义。还有少数教师为凸显自己对改革的积极性, 从而对原本的教学思想的理解有了偏差。例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偏离了课本讲一些无关的话题, 以至于课堂变成了交头接耳无知识的“书场”。虽然这样学生们感兴趣了, 课堂氛围也活跃了, 可是却偏离了教学的中心思想,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方法却被忽视了。甚至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出新, 给学生讲一些低级的文章, 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提升没有帮助, 目前看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 但是从长远看, 这些对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没有什么提高。不管怎样改革创新都不能脱离主题中心, 一定要仔细推敲细节, 以正确的方式去创新。

三、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加强对其理论的钻研

在现在的教学中主要是因为有些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 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很吃力。只有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 也算是掌握了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质。在阅读教学中用理论做基础, 做向导, 阅读教学一定会改革的更好。因为我们可以从理论中得到有关学生对阅读的认知以及如何去阅读。所以, 要想阅读教学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改革, 不能心急和投机取巧,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

(二) 改变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理念, 让学生拥有自主权

教师们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把本来很有意思的东西变成了乏味和无趣儿的东西, 进而演变成了一种压力, 使学生有了莫名的负重感。学生没有自主权, 在语文阅读中是被动的。要想改变现在的这种现状, 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尝试:首先,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方法的, 只要老师找好方法, 用对对策,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自然开发出来了。教师在挑选文章的时候是关键, 要挑选适合的年龄读的, 保证学生可以读懂, 不要找偏的怪的, 也不要找太容易的,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其次, 要适当学会创新。教师应该学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比起让学生单调的听老师讲, 不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多讲或者用幻灯片来讲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根据上课的主题是什么, 因课题而异, 但主要的是把时间留给学生。最后, 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的习惯。多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也能增长一些课外知识, 还能提升理解力。如果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的习惯, 学生就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寻找答案, 还能与教师在课堂加强互动, 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惠珍.如何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D].考试周刊, 201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篇9

(一) 教师是阅读材料的解剖者。

长期以来, 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就象屠户, 拿到文章就解剖。不顾文章的文学性及美感, 把课文材料的词汇、语法提炼出来强灌输给学生。误导学生在阅读时陷入“只见树木, 不见林”的境地。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讲解占去了阅读课堂的主要时间, 无法给学生实践提供足够机会, 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二)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能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及模式单调。常见模式为:带着问题听录音, 朗读, 回答问题, 讲重点词句, 复述课文。此模式侧重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 忽略了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由于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教师、学生均感到课堂枯燥乏味, 没有阅读兴趣, 使阅读能力很难得到锻炼。

(三) 学生知识的浅陋是问题的关键。

其一, 词汇量有限, 构词法知识匮乏。对词汇理解和掌握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 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与技巧。有的学生不懂得阅读技巧, 他们在阅读时往往从前读到后, 用相同的速度和方式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 而不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方式获得主要信息, 这样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也有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试图记住所有的内容, 习惯于逐字逐句地看, 时间与精力过于集中于一些非考点的细节, 而不善于通过整体阅读去把握文章主要思想。

其三, 课外知识面狭窄,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单薄。有些同学阅读文章时, 对文章提及的事实或现象缺乏感性认识, 导致理解过程晦涩, 有时甚至会产生理解错误。

其四, 语言基本功欠佳, 对长难句把握不好。阅读文章中, 有些句子结构复杂, 从句较多, 交叉了很多倒装, 虚拟, 省略等较复杂的语言现象, 学生如果对语法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 就会造成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障碍。

二、突破阅读瓶颈策略

(一)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精读是教学的基础, 泛读是教学的目的, 作为教学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方式, 精讲多练。例如:教一篇新课文, 可以先要求学生用指定的时间快速阅读, 按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规定的时间 (10-20) 分钟不等, 然后做课文后面的理解题或做教师设计的测试题, 教师最后进行讲评, 评议答案。这实际上是泛读课。泛读之后, 按精读要求, 启发学生逐词逐句研究语言现象,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 以弄清各语言重点。这样就把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起来, 改变课堂中无泛读而精读全文又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二) 不当屠户, 努力尝试整体法教学。

传统的课文分节, 分段教学是有害的。它破坏了课文内容的连贯性, 单纯强调词、句语言知识, 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预习好课文, 在课前查找生词, 找出词组, 通过上下文了解其大意, 找出自己学习的难点和疑问, 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题材的课文, 从课文本身的结构特点着手, 提高学生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 挖主旨, 突破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难关。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社会, 历史背景知识, 为学生阅读原文做好准备。在教课文时, 教师应该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 有关国家的文化风俗, 史地常识, 等有实际意义, 受学生的欢迎阅读材料。使学生对课文之所涉及的有关背景和作者有较全面的认识。

抓人物对话、理解其意、突出主题。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人们使用的具有特色的语言, 分析这些语言往往有助于突出主题。

抓词语对比, 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说明主题。抓主题句, 理解段落大意。

(四)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扩大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首先, 课外阅读量的安排要恰到好处, 我认为:课文和课外读物的比例为1:5为好, 这样学生通过阅读, 扩大词汇量, 丰富英语知识, 巩固和加深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逐步做到熟练运用, 同时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其次, 教师应该注意阅读难度的递增。我们应坚持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的原则, 选择读物应由短到长;生词量从少到大;句型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从浅显易懂到内涵丰富,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 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第一, 阅读的效率。阅读速度过快会使阅读流于形式, 影响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 欲速则不达。过慢就不能大量阅读, 提高不了阅读能力。第二, 我们应培养学生猜测能力和理解读物的深层含义的能力。考试中是不能查字典的;阅读中也不应老查字典, 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文章的语言并非都是一目了然, 有的曲折迂回, 需要推理。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和理解读物的深层意思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上下文猜测整个句子的意思,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阅读教学问题 篇10

一、调研分析

本文为了更加有根据地分析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对所任教的102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英语阅读情况的基本调研。在这次调研中, 发放调查问卷102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6份, 问卷回收率为94.1%。分析结果如下 (见下表) :

通过调研发现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 阅读教材不是十分接近生活实际, 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 (2) 部分学生对阅读教材几乎不阅读或有时阅读, 经常阅读教材的学生比例较少,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部分老师不能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而是采用枯燥乏味的词汇、句法的讲解授课方式, 严重影响了学生整理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4) 对于学生来说, 大多数的人认为英语阅读比较难, 并且多数学生认为英语阅读不是快乐的事, 对于英语阅读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普遍感到焦虑和担心, 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自信等。因此, 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 教学观念陈旧, 忽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实施的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单边应试教学模式, 老师讲, 学生听。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 老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涉及考点的知识内容, 比如单词、句子以及语法现象等, 而往往忽视口语的训练和英语阅读的训练。总体来说, 一些老师还没有形成一套充分满足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 有些老师只是按照自己准备的教案来决定对教材的处理方式, 缺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一些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失去保证的现象。在这种落后教学观的指导下, 很多老师除教材内容和配套的练习册外, 不主动给学生提供其他的阅读材料, 认为学生能把教材上的阅读文章读懂、背熟, 英语阅读学习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任务了。可见, 学生已经沦为不折不扣的分数和书本奴隶。

2. 阅读知识面较窄, 文化背景知识较欠缺

语言学家拉多 (Lade) 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虽然英语语言知识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 但是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通常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极大的困扰。不管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还是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说, 有些老师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研发现, 一些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课文阅读, 课外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机会和时间精力来进行英语的阅读, 更谈不上阅读原版的英文书籍或者英文报刊了。

3. 阅读策略教学的缺失

在实际教学中, 阅读课往往以课本和教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片面强化阅读的应试技巧, 注重如何得高分的技巧和方法的传授, 而忽视文章篇章的分析理解, 甚至把阅读课变成了翻译课。这种“填鸭式”的刻板教学, 迫使部分学生条件反射, 看到英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翻译成中文。这不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动性, 而且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面的拓展, 从而阻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也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对英语阅读教学十分重要。

三、对策

1.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探索多种教学策略

教师在英语阅读授课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探索、积极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去, 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研究成果, 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学生的新需求。如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我建议可以考虑让学生来参与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还有,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充当阅读的主体, 让他们做自己阅读的主人翁, 尝试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阅读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对英语阅读的悦纳意识, 教师教学起来就会事倍功半。

3. 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背景,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真正把握英语这门语言的精髓, 需要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及人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因此, 教师在英语阅读授课时, 需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有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兴趣不断增强,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和分析语篇, 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另外,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比如建议学生多阅读英文报刊或原版英文小说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英语词汇量, 还能增强对英语国家的地理、信仰、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积累,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 在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实践, 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教学中的困难, 培养学生的语感,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断促使学生变“阅读”为“悦读”, 达到语言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林璐.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教学延伸[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2 (3) .

上一篇:建设和作用下一篇:通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