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决策支撑

2024-04-29

教育科学决策支撑(共6篇)

篇1:教育科学决策支撑

支撑科学决策 销售数据管理四步走

加强销售数据的采集与管理,进行合理、正确、有效的实时性分析,有助于房企决策层克服经验营销的局限性及过度依赖性,形成科学营销的新理念,提升房企管理层决策的速度和正确性。

“我们相信上帝,除此以外,我们只相信数据。”这句美国大多数统计学家所信奉之圭臬,一语道出数据的重要性。在房地产营销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销售数据,这些数据是房企研究市场、分析成交客户、改进产品、制定及调整营销策略的基本依据。加强销售数据的采集与管理,进行合理、正确、有效的实时性分析,有助于房企决策层克服经验营销的局限性及过度依赖性,形成科学营销的新理念,提升房企管理层决策的速度和正确性。

发现问题:

销售数据管理的挑战

销售数据的质量对管理层正确决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然而在日常业务中,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高层总会被以下问题困扰:

一是项目集中开盘结束后,精确的销售数据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很长时间才能统计出来,还经常容易出错。

二是高层需要查看期间认购、签约、回款等核心数据时,财务和营销各有一套账,且数据不一致,高层不知道该相信哪一套数据。

三是销售数据未及时录入,集团需要数据时,项目上疲于应对,经常临时加班加点整理,数据质量无法保障。

分析问题:

销售数据异常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房企营销数据管理的实践,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数据操作不规范。很多房企业务人员在数据输入时未能按照流程严格执行,导致数据创建过程中出错。

二是数据口径不统一。不同部门对认购、签约数据判定不一致,比如营销、财务部门就有不同的数据输入格式,造成“数”出多门,管理层都不知该相信哪套数据,这给快速、正确的决策增加了难度。

三是数据录入不及时。很多房企依然停留在手工数据管理阶段,容易导致数据遗漏、统计出错,时效性更难保证。

四是制度和考核缺失。缺少管理数据质量的管理制度及考核措施,业务人员很多都身兼数职,对数据重要性认知不够,出现数据问题后无专人负责。

解决问题:

环节严控+过程监督+管理规范

某区域标杆房企X企在固化业务流程基础上,对数据录入要求非常严格,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数据录入要与业务处理同步进行,并通过增强对关键节点的把控,有效地解决了数据及时性、准确性、输出效率等数据质量问题,最终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并推动了管理的科学化。实施销售数据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外部到内部、由表象到企业组织和管理变革的渐进过程,可提炼为:环节严控+过程监督+管理规范。

1.环节严控:数据录入、更新及时准确

房企营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交易数据,如果不及时录入难免会出现错漏,因此一方面录入数据要力保准确及时,另一方面要尽早对账,因为对账越晚数据差异越大,越难对得上。因此,X企从管理上严格要求业务处理与数据录入同步进行,不能积压单据一次性补录。重点管控环节如下:

一是认购签约管理。通过系统绑定认购书,可让客户信息、认购金额等重要信息第一时间进入系统,保证交易数据录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X企规定销售团队:日常认购必须当场打印认购书签字确认,如果在开盘当日则视情况而定,但必须当日完成数据补录审核;日常认购销售部门负责录入销售数据,财务部门负责录入收款数据,全面解决对账难的问题(如图1)。

二是票据对接环节。主要管理客户成交回款,通过系统绑定对接票据,保证财务数据录入及时性。票据对接环节,一方面可统一营销与财务部门的数据台账,避免重复对账;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可协同营销部门进行款项催收,加速企业资金回笼。

三是销售业务变更。严格要求所有业务变更(如退房)需要提前通过系统进行流程审批,通过每天两次短信待办提醒提高审批效率,并规定只有线上审批通过,才允许进行线下业务。通过规范变更业务流程,统一业务变更的统计口径,实现数据及时更新。

四是系统报表上会。系统的核心报表数据若能够在重要会议上(如营销例会、经营分析会)使用,有利于激发系统数据的生命力,间接促进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成为数据持续准确的动力。

2.过程监督:实时传送,定期巡检核查(1)数据实时传送

对于房企管理层而言,他们往往希望能实时地把握企业整体的销售情况,根据及时有效的数据对下一步销售工作快速进行部署或安排,这就要求房企销售数据必须具备时效性,且能随时随地推送给管理层。首先,短信及时汇报销量。当天开盘结束后,系统统计当天的销售数据后,自动推送短信汇报当天楼盘销量,这就要求业务人员必须在当天录完所有交易数据,并要确保其准确性。从另一层面来看,这也是保证一线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其次,销售日报表推送高层。除了短信的及时推送外,系统还定期或定时通过邮件向高层或相关人员发送销售日报表,这有效改善了手工统计报表时间长、工作量大、数据遗漏等问题;同时可协助高层快速完成客户分析,发现潜在的销售线索、市场机会,全面掌握各类产品的客户满意度与品牌忠诚度。

(2)数据周巡检

数据巡检是发现数据错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销售管理系统上线后,X企建立了数据巡检制度,由销售系统管理员每周(根据应用情况可延长或缩短周期)对各模块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结合实际业务抽查数据的准确性,分析问题原因,落实解决措施、整改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将整改结果纳入到下次巡检报告中跟进。

(3)核查与整改

数据核对是数据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因为不管采取哪种措施,数据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套高效管理保证制度,加强数据核查与整改,全面提升各类业务数据的标准化程度,指定专人定期对提交的数据进行核查。数据的质量改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X企通过创立大量的数据核对方法、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排除错误,对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最终快速提升了数据质量。

3.管理规范:制定管理制度规范指引

任何工作最终都是由员工落实,而很多数据质量问题归根结底又是“人”的因素。因此,房企应建立起长期的销售数据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强业务管理,固化数据录入流程,保证各类基础数据符合业务规范。

X企的做法是:首先,制定业务操作规范流程和指引,并将每项业务数据分解到各个责任人,明确每个岗位必须提交的工作成果;其次,建立与数据质量管理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最后,通过制定企业内部数据录入排行榜在公司展示,激发各区域公司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高层对数据质量的重视度。

持续巩固:

销售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保持销售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在销售管理系统运行期间,房企还应通过以下手段进行数据管理:第一,成立专门的编码维护部门,根据编码规则增添新编码;第二,系统管理员时刻关注系统数据问题,及时处理异常数据;第三,定时进行系统备份,以便在出现突发数据灾难时进行系统数据恢复,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第四,及时清理垃圾数据,便于数据查询和系统运行。

小结

通过充分运用具有实战操作性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房企可以及时沉淀销售数据,并通过管理手段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客观性、逻辑性、有效性,这样房企CEO就可以相对轻松地实时了解企业整体销售情况,逐步从销售数据的可知,走向业务过程的可控,最终实现对市场的可预测。

篇2:教育科学决策支撑

2014-04-10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评论 有6人参与

■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你知道吗?医疗器械需要进行电磁兼容测试,一根输液器要经过5天5夜的精密检验,植入人体的骨科支架需要通过数百万次的拉伸测试疲劳度,就连最为常见的医用口罩也需由专业设备来检测过滤效率pfe(颗粒过滤效率),3月26日,在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举行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开放日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近百位来自高校、医院、社区、社会团体等消费者代表及多家媒体,与医疗器械检验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提升社会用械安全意识

据介绍,此次开放日让普通老百姓与政府质量监管技术支持机构零距离接触,让社会各阶层进一步了解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测这个既备受关注、又神秘莫测的领域。此次活动以“标准、检验、安全”为主题,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组织、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办,是北京医疗器械检验所自成立以来的首个“开放日”活动。

“医疗器械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长王者雄指出,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普及医疗器械相关知识,宣传医疗器械基本常识,提高公众对医疗器械的关注度,增加社会公众对医疗器械检测检验的了解,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意识。

“预期风险”可降低风险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所长刘毅表示,医疗器械的使用中存在着“非预期”及“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由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维护不当及产品使用不当造成,对使用者或患者造成伤害;而“预期风险”则是指产品正常使用状态下由于产品自身功能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副作用。“检验的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产品在设计或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杜绝非预期风险。通过产品设计改进,降低预期风险。”

在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记者看到超声检验室、电生理检验室、材料物理实验室、口罩密合性实验室、放疗产品检验区、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及动态力学实验室等重点专业检测实验室等现代化设备,近距离观摩了实验室各种高精尖分析测试仪器,并观看了医用口罩过滤效率pfe、股骨柄与脊柱内固定器疲劳试验、支架输出系统综合性能测试、医用电气设备辐射发射试验、超声声强测试、多参数监护仪性能测试及ct性能测试等七项较为贴近百姓生活的医疗器械,这些设备是为了保障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质量安全,对于产品使用的有效和便捷提供科学的鉴定。

四大职能保障检测安全

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文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十分重视检验机构的发展,多次强调医疗器械安全工作必须依靠科技手段,要通过强化检验检测体系的技术支撑来实现科学的监管,这就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发挥四大职能作用——行政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市场的技术监督作用、质量安全的技术保障作用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作用。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品高速发展,2013年医疗器械年产值达到4000多亿元。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专家分析,今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我国的医疗检验检测机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篇3: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理论支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公民参与决策已经突破了以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动机也比以前强烈很多。但仍有一些政府官员以提高决策效率及决策质量作为理由, 排斥公民的参与。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视角以及后现代的视角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撑腰。

一、政治哲学的视角

第一, 人的主体性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内在要求。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其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是人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得以发展的人的自在、自觉与创造的特性。“人作为自在的存在所独立自主地从事的实践活动, 人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 以及人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性和创造性, 分别是人的主体性的首要内涵、关键内涵和高级内涵。”人的主体性一方面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通过与人、社会组织、国家的互动得以发展。这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两个向度。而公民对行政的参与是人的主体性彰显的重要内容和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领域。人的主体性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内在要求, 也是公民法律权利的重要源泉, 应该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 并予以彰显和张扬。

第二, 自然正义原则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本质规定。自然正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正义是善的具体表现, 是一种品质, 是指实施正当的行为, 以正当的方式行事。他将正义区分为自然的正义和惯常的正义。前一种正义与自然法相关联, 而后一种正义则与现世的法律相对应。自然正义应置于法律及法律正义之上。

这种与自然法相关联的自然正义原则后来成为“英美法系”的核心概念, 并衍生出两条重要规则: (1) 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案件的法官; (2) 法官应听取双方的陈述。简言之, 就是避免偏私规则和公平听证规则, 其最低限度是程序正义。行政程序正义的观念最早通过1863年“古帕诉万兹乌斯区工程管理局案”所建立的判例予以确立。

自然正义作为一种“底线正义”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纳和遵循。“利害关系人在行政过程中的参与, 就是行政过程的‘自然正义’。受行政行为影响或者将要受到影响的人都有参与的权利, 即表达和被倾听的权利, 这是自然正义在行政过程的直接体现。”

第三, 人民主权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价值依归。人民主权理论的奠基者为法国的卢梭。卢梭认为, 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 并以公意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公意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是人民的意志, 它“永远是公正的, 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它与众意不同, ”因为“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 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 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对公意的高扬, 使得卢梭反对以层层选举代表议事为典型特征的代议制, 因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 而意志又是决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 或者是另一个意志, 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的现实诉求是直接民主。“实践中的直接民主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种指的是在具体问题上以直接民主的方式来做出决定, 但是整个国家的主导制度仍然可能是间接民主。在具体问题上的直接民主只不过是一种补充。直接民主的另一种涵义指的是整个国家在体制上的直接民主———它是直接民主制的内涵。”直接民主制只适合于古代“小国寡民”式的雅典城邦, 不适合于现代巨型民族国家;并且, 直接民主制容易造成“多数暴政”。那么, 在代议制民主不能很好践行人民主权原则的情况下, 以公民直接参与行政决策为典型特征的第一个层次意义上的直接民主的形态, 就成为弥补代议制缺陷的不二选择。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践行直接民主形态的使命。

二、后现代的视角

现代官僚制的产生是与现代性的出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深化相伴随的。无论是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还是其内在的合法性依据乃至制度设计都凸显出现代性的本质。在当今社会, 层级节制的官僚体制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构架, 并在事实上成为现代性的缩影。一部分后现代主义学者通过对官僚制的解构, 为行政参与提供了合法性的证明, 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并形成了后现代公共行政这一流派。

第一, 反权威为行政参与提供了正当性的基础。现代官僚制的命题之一是精英治国论。在机关中任职的都是一些技术官僚, 他们经过了严格的岗前任职培训, 具有专业性的管理技能。他们垄断资讯和资源, 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逐渐养成了一种高人一等的心态, 形成了一个专业精英阶层。他们依仗专业技能, 垄断了管理事务决定权。在他们看来, 他们垄断决策权是天经地义之事, 因为民众没有知识和能力参与决策的制定。即使参与, 也只能是费时费力, 对决策质量提升没有实际意义, 甚至成为决策制定的绊脚石。上述是现代性背景下关于官僚制的权力和权威的主导性观念。

反制度、反权威是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家们认为,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政府对信息和资源的垄断被打破, 不再拥有分配资源并足以决定公民命运的垄断性权力, 政府直接控制的事务越来越少, 并最终动摇其权威根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是模糊的、变化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务的结构会随着每个人不同的经验理解而呈现不同的形态。“通过对权威的消解, 人被解放并重新获得了自由, 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指向所有原来被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领域, 并在全新的精神层面上获得新生的体验, 这样人的权利与自由得以还原。”

“一种民主体制的要义在于承认没有人能够宣称掌握绝对真理, 因此没有人, 也没有任何集团, 不管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 能够正当地宣称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从而能够为整个社会做出决定。”官僚体制的开放性及其权威的消解, 为公民参与行政决策打开了缺口。

第二, 反理性为行政参与提供了可能性的渠道。韦伯的官僚制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理性设计。理性既是现代性的阐释基础, 也是现代性的表现形态。“现代性的理性化日益扩展以至于遍及整个社会, 使越来越多的东西归属于理性的主宰之下。理性成为科学、技术和现代主义阐释的基础。”理性化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对效率的尊崇, 效率甚至成为了一种价值。对效率的追求, 使学者们概括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 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技术官僚们只要按照行政管理原则行事, 就能够提高效率, 无须公众参与。另外, 效率的价值追求也迎合了官僚体制的要求。官僚制强调权力集中、指挥统一、层级节制, 这种组织架构也没有为公众留下参与的空间。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作为现代性标志的理性、科学、有序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理性的发展导致了对最高准则的追求;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物化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有序化的强调使人成为了少数人权力统治下的奴隶。因此, 他们认为, 需要抛开现代性的思维模式, 解构现代性的一些价值规范, 如效率。

法默尔认为, 应该用想象来取代理性化, 成为新的思维和行动动力的主导方面。一旦打破了理性的桎梏,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过程便可颠倒过来, 为公民参与决策开启了一扇窗口。张康之教授把这看做是“一项创新性的思考, 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想像力’”。

第三, 反一致性为行政参与提供了基础。在利奥塔看来,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元叙事”, 即崇高的一致性理想或终极价值的统治。元叙事具有合法化的功能, 成为检验一切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是否合法的源泉。利奥塔对元叙事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因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本身意味着对差异化的思想、话语体系的限制和抛弃。

在批判共识、一致性的基础上, 利奥塔提出了差异的统治论。他将人在语言游戏中的平等贯彻到对政治的认识上, 推进了人们对于平等的认识。他主张, “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 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 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见差异, 让我们为正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

“民主建设就在于允许新的思想、新的发明和表达, 允许各种各样的参与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发言、叙述, 也就是要为‘异者’的声音提供舞台, 为他们参与影响政治清除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承认差异、维护差异的机制。”差异政治强调构建一个话语场所, 在其中各种不同的话语能够进行对抗性的交流, 是争辩、论证、反驳, 而不是异口同声。福克斯和米勒的公共能量场就是在批判共识、一致性基础上搭建的一个参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多元参与者的对话与协商取代了官僚制的独白性话语。

参考文献

[1]李卫华.行政参与主体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08:20-29.

[2]胡建淼.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449.

[3]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9-39.

[4]林爽.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及现实诉求[J].理论界, 2007, (4) :161.

[5]刘学燕.反思与解构: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行政[J].理论观察, 2009, (2) :37.

[6]弗兰克.马里尼.新公共行政学的道路[G]//毛寿龙.西方行政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256.

[7]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19-238.

[8]查尔斯.J.福克斯, 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97.

[9]张康之.探索公共行政的民主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34.

[10]谈瀛洲.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69.

[11]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211.

篇4:追求科学决策需要统计工作的支撑

笔者作为东城区常务副区长,分管统计工作,切身地体会到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决策的强大支撑作用。

当统计与社会、经济和政府工作结合后,它就变成了一个有机体

统计局调查队是十分重要的部门,统计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诸多的统计指标互相关联,当统计与社会、经济和政府工作相结合后,统计就变成了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举几个例子。

单位GDP能耗指标

单位GDP能耗指标由能耗作分子,GDP作分母。“十二五”期间,东城区单位GDP能耗指标目标是降低18% ,平均每年降低4%,同时每年能耗总量“十二五”末必须控制在330万吨标煤以内。但按当前实际测算,东城区至少需要350万吨标煤,完成单位GDP能耗指标压力不小。

去年,根据统计部门的有关数据,区委区政府对东城区的能耗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区政府制定了《合同能源管理办法》,根据该管理办法,区政府与和平里医院签定节能减排协议,按每年节省标煤折算资金,补贴节能部门企业,协议有效期是三年。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节能减排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统计数据促使区委区政府产生危机意识,考虑该怎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若区政府不干预,各部门没有压力,这个节能指标也不可能完成。

对文化的统计评估

从北京市全市来看,金融业盘踞西城,总部企业集中于朝阳CBD,汽车产业聚集顺义,昌平区主打未来城。东城也应该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文化驱动便是东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2010年8月,原东城、崇文两区合并不久,王府井品牌节、金宝街的巡游便成功举行。合并不到两个月就举办了这样典型的文化活动,正是东城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体现。9月28日,前门历史文化节开幕,整个活动把历史文化、国际品牌和前门的古朴氛围结合到一起。今年春节期间,东城区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六届地坛庙会和第二十八届龙潭庙会。正月十五,前门上元灯会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55万市民前来参与。

短短的几个月内,东城区举办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东城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可想而知。这件事应给统计部门不小的启示:统计部门一定要将自己的工作与政府、百姓的关注点结合起来,而“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中医药行业统计分类标准

今年,东城区统计局调查队将统计工作与区重点工作相结合,完成了中医药行业统计分类标准研究工作。中医药产业作为东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统计部门对其进行了分类,制定了统计标准,为区政府的总体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迄今为止,针对东城区的六大重点产业,区统计局调查队都已经制定了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监测方法,这些工作对东城区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完善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围绕当前形势和区情特点开展统计监测,统计工作还能做得更好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压力大。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市GDP增速全国排名最后。就如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所言:“北京经济增长放缓,标志着北京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作为首都核心区,东城地域空间有限,需要疏解人口,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会限制一些其他产业发展。在这样的结构调整时期,东城区面对经济下行趋势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年上半年东城GDP增长8.2%,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现。区统计局调查队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东城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6.5%,而北京市该指标增长幅度为15%,东城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这个指标的高速增长充分说明了东城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取得了成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复杂的宏观形势下,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部门应围绕当前的重点问题开展工作。作为政府统计部门,区统计局调查队应该在搞好市场监测方面下功夫,加强对CPI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监测工作。苏辉在上半年统计工作报告中提到:“机动车限购、房价调控、物价监控都给统计服务提供了新的课题和任务。统计服务能否及时跟进、统计监测能否科学有效,关乎统计部门两个中心——数据中心和监测评价中心建设的成效。”以客观经济形势为基础,结合东城区实际和苏辉局长在上半年统计工作会上的要求,东城统计工作还能够做得更好。

统计局调查队应成为区领导的一只眼睛和一部整体分析器

在过去的一年,东城局队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东城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得到了市、区、街道以及各部门的高度肯定,这些成绩与局队领导班子的团结拼搏,与全体干部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

领导班子发挥表率作用

讲团结。东城区统计局调查队的班子是团结的,这个团结并不是狭隘的团结,更不是南北两个班子的简单合并,这个团结是两个班子能够真正在一起交心、交底、培养干部、促进工作。同时,加强与市局各业务部门、区属部门、各街道的沟通。所以东城局队班子的团结是更大范围的团结,这个大团结要求统计局调查队的凝聚力要强,要求统计部门的工作氛围要浓。

狼的士气。就如部队的领导班子如狼一般拼搏奋斗,整支部队的战士也都有狼的士气。班子一旦软弱,队伍就会垮掉,和和气气并非就是一个好班子,东城局队要把全局队上下的力量横向、纵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内力,形成一种狼的士气。两区合并,统计队伍更是强强联合,要体现出东城统计队伍在北京统计系统中的重要性。

用数据质量体现工作作风

扎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统计数据的质量上。过去各部门普遍不太重视统计作用,但现在区领导报告中的任何一个数据都要让统计部门事先确认。统计工作要与当前实际相结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保持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数据质量。

扎实的工作作风还体现在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水平上。对于政府决策来说,能够提供分析建议的统计数据将更有价值。统计部门要清楚数据来源、测算方法、统计内涵和经济意义。提高数据分析水平是区委区政府对东城区统计局调查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围绕这个要求,区委区政府与统计部门之间的结合点就会更多。

强化履行职能的力度

统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与其他部门工作相比统计部门具有的最大特征。统计部门应该有其独立性,真实的反映社会经济现状,统计数据不应该受政府意愿的左右。背离这个标准,统计就会把政府决策引入误区。统计部门要尊重客观事实,敢于直言相谏,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篇5:教育科学决策支撑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陷入种种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之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双赢”经济模式,要想得以有效运转,必须得到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撑。本文从环境保护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及新能源技术三个方面浅谈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技术

技术哲学家艾德(D。Ihde)曾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lo—tech)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灾难,但现代高技术(hi—tech)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却极大加速和加强了这一过程。”循环经济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无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种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是作为一种解决其堆积如山的生产垃圾及废物的主要手段而被积极发展。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则不失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双赢’经济模式,通过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既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经济体制,其发展会牵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而科学技术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唯有科学技术的合理变革才能带动并支撑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就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以探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会导致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的作用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有所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关键因素,“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建构。但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上看,科学技术在传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发挥作用。比如,借以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等。而新型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所组成的大系统,科学技术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也会发挥其不同以往的独特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科学技术要作为一个子系统加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中,也就意味着,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将作为内生变量进入生产领域。曾有文章指出了上海市推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至少在三个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环境保护技术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目标。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有两种手段:一是从源头上开发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清洁技术”;二是在产生污染物的情况下,采用消除污染物的技术,实现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的净化处理,这种技术被称为环境工程技术。清洁技术是与循环经济基于同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欧共体委员会1985年对“清洁技术”做出了定义:“旨在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或浪费的根源,并有助于节省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任何技术措施。”目前,世界各国在清洁技术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大体上说,清洁技术“现在主要的努力集中在材料替代与能源替代两个方面,即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如用干净能源替代肮脏能源,等等”。在企业层面实施以清洁技术为主体的清洁生产实际上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在以往的生产发展中,在材料与能源的选择问题上更多地被生产者所考虑的无疑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只有原材料的成本越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又能够实现尽可能的.降低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类只能依靠人类发展的智能武器——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当然,清洁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力量。当科学技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材料替代和能源替代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种技术力量的支援,这就是环境工程技术。这种技术与清洁技术不同,它无需改变任何一道工业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添加科学的净化装置,使最终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无毒无害,从而防止环境污染。对企业而言,从短期利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看,添加净化设备与装置从直观上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是“亏本的买卖”。然而从长期利益与人类全体的利益来考虑,事实却并非如此。大自然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车间”,它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原材料。一旦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这一“生产车间”的“减产”甚至“停产”,造成“供不应求”甚至“停止供应”,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企业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如果说环境保护技术主要针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就是主要针对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循环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技术环节。从根本上说,所谓废弃物是具有相对性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其“价值”一定程度的恢复,变废为宝。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同一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取废弃物中所包含的有用成分,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转化为资源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这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资源,甚至这一产业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外一个产业的原材料。这也为中循环乃至大循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项目开发。例如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方面,研究的重点有:信息产业废物资源化技术、废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技术以及利用废物制取建筑材料的技术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如果能够在废弃物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会使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三、新能源技术

能源就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动力之源。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目前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能源问题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源大战。尽管没有硝烟、没有炮火,这场战争同样是关乎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战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形势复杂的战争。越是发达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这是由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将世界各国的能源大战归结为一场科学技术的战争。新能源技术就是开发比现有的资源效率更高、污染更小的新能源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诞生具有巨大的意义。首先,人类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柴薪、煤炭和石油。柴薪属于一种低能能源,它所释放的能量只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煤炭和石油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就意味着它们会有枯竭的一天,人类以往对能源的无节制地使用更是加速了其穷尽的进程。而新能源技术以开发新能源代替旧的能源为目的,致力于开发高能量且取之不尽的新能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其次,石油和煤及其制品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会对大气产生巨大的污染,从而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的健康。而新能源技术所致力于开发的新能源则是经济、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可以称其为清洁能源。

总之,新能源技术所带来的新能源无论是从性能、来源上看,还是从对环境的影响来考虑,都远远优于煤炭、石油等旧的能源,是未来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基础。上述三项技术都与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环境的目标相统一,甚至有人提出“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技术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环境保护与防止资源短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两个问题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得到解决,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除了上述三项技术之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来支撑其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

[2]滕福星:科技进步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童天湘:高科技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6:教育科学决策支撑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新战略”部署和发展“三个经济”的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问题导向抓重点、结果导向求实效”的原则,注重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软科学研究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支撑作用。

一、项目类型

2019软科技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联合项目

联合项目由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命题,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讲话精神,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瓶颈问题及发展战略开展软科学研究,创新科技政策供给,强化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联合(重点)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有效路径研究。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研究。3.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我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研究。4.加快推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推进陕北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研究。6.关于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7.加快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8.新时代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研究。9.重点项目策划与推进机制研究。

10.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产业扶贫新模式研究。11.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12.关于华夏文明核心轴带建设方案研究。

13.金融助推陕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联合(一般)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沿汉江城镇带发展研究。2.关中地区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

3.陕西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4.统筹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全省小城市培育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招标投标和工程咨询领域落实“放管服”改革创新机制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6.陕西省对外开放平台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9个月)

7.努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研究周期5个月)8.陕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周期4个月)

9.强化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0.共享交通行业发展路径及监管模式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1.陕西储能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12.构建和完善汽车产业链,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13.陕西植物提取物产业链构建路径研究。14.新材料产业与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15.陕西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6.陕西省重点城市人口变化分析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7.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体系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8.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9.促进我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0.陕西省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21.陕西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2.加快全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研究周期6个月)

23.陕西空天动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究。24.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问题研究。

25.陕西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周期5个月)

26.陕西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二)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承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专题软科学研究任务,或针对全省各行业和区域发展中迫切需要开展的软科学研究课题。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按照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结合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部署,深入剖析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典型经验做法,研究提出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五新战略”部署的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及对策研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双轮驱动”要求,研究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省及各市科技管理部门落实“放管服”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方案;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研究我省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思路和运行模式;研究市县科技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研究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培育和管理模式;研究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和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的政策举措。3.科技创新推动“三个融合”及支撑引领“三个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调查摸清我省军工、科教、产业、人才资源现状,剖析我省在推进“三个融合”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促进“军民、央地、部省”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三个经济”整体推进、配套协同、持续优化、高效发展的对策。

4.构建陕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研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剖析我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学习先进省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质量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系统研究具有陕西特色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举措。

5.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针对当前我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制度制约及其成因,深入分析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不同属性企业发展现状及创新需求,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

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

围绕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技术路线图,提出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高新区、示范区等承载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研究。分 析国家促进自贸区、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等建设的政策,借鉴上海张江、武汉光谷等园区发展经验,研究快速提升我省高新区、自创区等创新平台发展动能和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和举措。

8.科技型企业孵化及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路径及对策研究。分析“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共性特征,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或地区典型经验,着眼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提出我省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路径举措,提出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的对策。

9.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产业规划战略研究。深入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城市联动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机制或经验,系统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全面系统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科技产业总体规划及发展路径。

10.“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合作模式研究。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总结我省与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目的、合作原则、重点合作对象、重点合作领域及模式方法,提出我省与中亚五国、东盟国家以及国内沿线省市之间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三农”问题,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科技助力推动“三产融 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的有效途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分析各类特色小镇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可操作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策。

12.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分析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和影响创新要素流动的主要障碍,按照“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总体思路,研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出不同区域科技扶贫的有效途径及举措。

13.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创新研究。

结合推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深入研究相关地区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建立联防联治体系,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取得实效,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4.我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围绕落实国家人才评价改革政策,调研分析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适合陕西省情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思路,构建各类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和激励不同类型人才的可实施的政策举措。

15.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提升研究。针对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缺失环节和我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效率低下问题,研究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及相 关法律服务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提出促进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我省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提出有序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16.大数据安全及应用研究。以大数据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各领域面临的大数据安全威胁和需求,归纳总结大数据安全的科学内涵和技术研究方向。

(三)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主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自由申报。主要研究方向和选题为:

1.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围绕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计划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问题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促进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结合路径研究等。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向。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机制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企业内创模式及路径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创新型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案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研究,探索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模式及对策研究,规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应研究等。4.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方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机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路径和模式研究,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政府扶持中试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研究,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研究等。

5.科技服务业方向。围绕促进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围绕基础研究类评价、应用研究类评价、科技推广类评价进行研究。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路径及机制研究。高技术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

6.科技金融方向。针对我省科技金融的现状,研究提出包括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及专利池证券化、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多样化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跨境移动支付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作用的创新研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等。

7.园区(基地、平台)创新发展方向。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经验辐射推广机制研究,高新区联动发展机制研究,高新区“飞地”园区、“托管”机制研究,陕西省创新平台现状及比较研究,专业科技园区建设路径及模式研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共享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等。8.激励、培养、评价人才方向。赋予领衔专家有职有权政策研究,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研究,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吸引、扶持政策研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研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研究,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运营机制及模式研究等。

9.创新创业方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策研究,院所自创、企业内创、高校众创模式及机制研究,“开放需求众包、创新创业大赛、种子天使众筹”三位一体助推模式研究,全链条促进创新创业机制研究,从政策、载体、人才支持等推动创投机构聚集对策研究等。

10.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研究探索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地制宜提出各县(市、区)创新驱动发展具体对策及路径,开展各县(市、区)地方标志性产品品牌发展路径研究,科技精准扶贫机制及路径研究,“三区”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致富路径及机制研究等。

11.科技扶贫方向。陕西省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基本状况、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需求调查、科技扶贫发展遇到的问题、科技扶贫的组织机制、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机制,推进科技扶贫的政策与路径。

12.品牌建设战略研究方向。分析陕西省品牌建设、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围绕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打造、创新品牌(核心期刊)传播、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推广、创新品牌(核心期刊)应用等开展研究,就如何构建陕西省品牌战略,重点支持有基础的企业和产品、期刊发展名牌,提升产品、期刊等效益,促进经济质量提升。13.商业模式创新方向。结合具体产业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研究电商运营组织架构及策略等,为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商贸企业提供“互联网+”的融入方案,为政府提供基于大数据环境的产业管理政策方案,包括行政协调、税收调节与人力资源支持等。

14.城市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方向。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差异化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区域生态补偿体系,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支撑。

15.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着眼强化城市功能,依据互联网+理念,开展面向城市建设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管以及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面向城市服务的大数据技术等研究。

16.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农业、文化、旅游、金融、卫生健康等产业发展研究;安全生产领域政策研究,包括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安全防护和评估研究;碳市场发展与新能源规划、低碳城市建设有关问题研究;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对策研究;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升级研究。

17.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政策方向。国内外科技政策跟踪比较研究,其他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政策研究,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机制研究,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破解机制研究,促进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等相关政策协同机制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机制 研究等。

二、申报要求

1.项目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立足陕西省情,要求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技术路线可行,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对策性、操作性,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2.鼓励跨单位、多学科合作,加强研究单位和政策应用部门之间的合作。优先支持研究方向稳定持续,基于一手调查研究资料,数据确凿、研究方法科学、分析全面深刻、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的研究项目。

3.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需符合《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各项要求。申请人需熟悉陕西省情,具备与项目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基础,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含)以上学历;一般项目负责人应有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含)学历,具有良好科研信用。

4.鼓励年轻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应占各单位申报数35%以上,项目负责人担任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不得高于申报数20%。

5.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已承担省级软科学计划在研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本计划项目。

三、组织方式

1.联合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或邀请招标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联合(重点)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2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联合(一般)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 不超过12个月。凡申报联合项目的,定向委托项目除外,可自指南发布之日起,向省科技厅提交投标邀请书,由省科技厅联合省发改委组织开题论证,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团队)。

2.重点项目:主要采取定向委托、邀请招标或自由申报的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定向委托项目研究周期按实际需求约定。

3.一般项目: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研究时限不超过一年。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可以提前申请结题验收。

四、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咨询。联 系 人:乔顺利 联系电话:87294265

(二)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围绕县域发展战略,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和培育,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发展、产业转型。

(一)主要任务

1.引进、推广、转化与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根据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在示范的基础上,向当地企业和农民辐射推广,为农民增收、人民幸福和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2.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 优势,以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创新驱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县域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精准对接科技需求,加强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推进创业式扶贫,提高农民技能素质。

4.加大技术培训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面向县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面向企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

(二)申报要求

1.县(区、市)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并能为项目提供财政专项配套资金。

2.实行限额申报,每县(区、市)限申报1项,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可申报2项。不受理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的县(区、市)执行超期没有办结项目验收的区县申报。

3.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县(区、市)科技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申报。应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县(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区)科技局。

(三)支持额度 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创新试点县可加大20万。(四)联系咨询方式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咨询。联 系 人:燕志伟 联系电话:81773390

(三)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指南

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一、工作目标

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拟培养支持能够瞄准科技前沿、产业变革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下一代预研、替代研究和我省优势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加强学科间协作,开展交叉学科群科技攻关,支持开展原创性、系统性和引领性研究;促进应 用科学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协同创新。

二、重点支持领域

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含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部署创新团队。

三、申报范围

陕西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符合条件的创新群体均可申报。

四、申报条件

(一)创新团队应符合下列条件:

1.科技创新水平应处于全省领先并在全国本领域处于第一梯队,有显著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企业作为团队依托单位的,必须是我省确定的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3.应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军民融合“双导师制”创新创业平台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组建。

(二)创新团队带头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带头人是团队依托单位在职人员;

2.年龄一般在50周岁(含)以下(1969年1月1日后出生);

3.未在我省现有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带头人或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学术水平代表成果; 5.2013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排名前3)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排名前2)、二等(排名第1),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含二级子课题),或主持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做出突出贡献。

(三)创新团队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成员一般由10-20人组成,45周岁以下(1974年1月1日后出生)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40周岁以下成员不少于四分之一,团队知识结构、科研背景具有深度和广度,团队具有较强稳定性;

2.核心成员数量5-8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未在我省其他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五、优先支持

(一)推动军民融合、央地融合、部省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校企(院)优势资源联合,并已开始实施的团队。

(二)以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或整建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并已开展研究的创新团队。

六、申报要求

(一)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承诺提供1:1资金配套支持。

(二)企业需提供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证明材料;各单位需提供相应科研平台证明材料。

(三)符合优先支持条件的创新团队,需提供相关证明 材料。

七、注意事项

(一)2019团队资助强度为50-100万元,建设期3年。

(二)团队依托单位有2012-2014年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仍有未提出结题验收申请的,本次不得申报。

(三)申报过程中,涉密信息要按照保密规定处理。

(四)团队带头人在陕西省科技信息网进行专家注册后方可进行本次申报。

未尽事宜请咨询省科技厅人事处。联 系 人 :周 莹 张 昊 联系电话 :81776101 81776017

(四)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申报指南

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作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服务产业创新创造,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我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和重点突出结合、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能力提升和择优支持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各类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我省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追赶超越等提供支撑。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结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主 要支持范围及有关要求如下:

一、专业检验检测平台

主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建设专业检验检测平台,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提供检验检测、分析测试等专业化技术服务。

相关要求:

项目申报牵头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以及较高的影响力,并须符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所列“共享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应具备条件”,鼓励联合申报。

2019年重点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综合性、军民融合性质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主要面向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服务。鼓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基地发挥自身科技资源、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优势,搭建面向社会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二、科技基础条件及信息共享平台

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实验动物)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维护、升级改造及共享服务。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已建成平台的服务能力提升、资源扩充、功能优化改造等。

三、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 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依托科技产业园区、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牵头,依托相关园区联合建设技术集成和中试平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平台建成后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共享。2019年重点支持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四、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我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服务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我省追赶超越。

相关要求: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的支持对象为:经过省科技厅正式批复成立的各类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未批复过的不予支持。

2019年重点支持市级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建设,鼓励申报单位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共同参与,提升分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资源专题数据库等。往年已获支持,但未进行验收的分中心不得申报。

五、其他要求

1.平台项目不支持单纯的技术研究、非科研基础设施的 维修改造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2.若实际获得支持的财政科技经费未达到申报额度,不足经费由申报单位自行筹措解决。

3.原则上每个平台获财政科技经费支持不超过100万元,平台建设周期不超过3年。

六、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相关处室咨询。

上一篇:信与Email想象作文下一篇:10月国内外宏观经济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