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以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22-09-10

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始于2008年6月, 该规划编制的目的主要在于适应涪陵区森林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和加强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建设, 同时在用地上落实涪陵04版总体规划和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该规划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次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概念, 将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涪陵整个行政区域,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规划中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 在平方公里尺度上的镶嵌体。景观生态学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 (即镶嵌体) 作为研究对象的的生态学。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 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组成景观的结构单位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 可以认为景观都是由这三种元素组成。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 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的桥梁;基质是在景观中最广泛和最有连续性的元素类型对景观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涪陵区绿地概况

2.1 城市概况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 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 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 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区境自然环境复杂, 植物种类丰富, 类型多样, 据粗约统计, 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多种。

2.2 基于景观生态学分析的区域绿地现状

如前所述, 该规划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次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概念, 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整个行政辖区, 那么对于区域绿地的现状必须进行分析, 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分析中, 可以将区域绿地现状析解为斑块—廊道—基质的系统。

区域中可以被视为斑块的几种主要类型有: (1) 大面积林地; (2) 水源保护区; (3) 风景名胜区; (4) 自然保护区; (5) 森林公园; (6) 水体与湿地保护区; (7) 中型以上水库。

廊道有: (1) 山体廊道; (2) 水系廊道; (3) 重要基础设施走廊。

在区域绿地分析中的基质, 是指斑块、廊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主要是由耕地、山地以及建设用地 (包括城市、乡镇、农村) 组成。

通过以上“斑块—廊道—基质”的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理清整个区域内的绿地系统现状, 即由大面积林地、森林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因子组成的生态斑块, 由两江、两主要山脉组成的四条廊道, 以及由其它因子组成的基质。

2.3 基于景观生态学分析的城区绿地现状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 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整个城区内的绿地系统结构主要是由城市公园、其它绿地 (郊野公园、城周边景区等) 组成的各大小斑块, 由长江、乌江形成的最主要的廊道和其它几条景观路形成的廊道 (虽然在生态上功能较弱, 但却是市民容易直观感受到的) , 以及主要由城市建成区构成的基质。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 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 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 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 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弯曲凹凸的, 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 (例如圆形) 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

理论上, 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 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 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 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在规划中, 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 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 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 (绿地斑块) 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 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 根据研究, 12米是一个关键值, 廊道宽度在3~12米时, 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米, 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 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 廊道宽度在12米~600米宽度范围内, 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

在规划中, 结合国家相关规范, 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 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米; (2) 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 (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 , 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 规划应不小于30米, 尽量大于60米, 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3) 重要河流 (如本规划中长江、乌江) 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 以及主要山体廊道, 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米, 并尽可能的拓宽, 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 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 加设一行踏脚石 (小斑块) 来增加景观连接度, 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 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

在旧城区中, 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 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 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 替代廊道的作用, 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可以总结出,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主要应用于三方面。

(1) 在规划目标上, 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 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区层次上, 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 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 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在规划分析上, 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 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 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我们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

(3) 在规划手法上, 区域层次主要着眼于构建宏观的、结构上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区层次主要着手于绿地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斑块、廊道的处理, 例如在绿地斑块、廊道控制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佳斑块形状理论、踏脚石原理等应用理论, 优化和创造良好的形态, 增加景观要素的生态价值。

摘要:城乡统筹考虑的绿地系统规划与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相比, 将规划的研究范围由城区规划建成区范围拓展到对行政辖区包括镇乡的全方位关注, 强调城乡绿化统筹发展。绿地系统规划应该突出主城区, 覆盖全行政辖区范围, 统一规划, 城乡绿化形成整体的系统, 将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大面积森林植被、山脉、河流水系等纳入整个绿地系统中, 从生态、景观等方面都提出控制要求。本文以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探讨如何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

关键词:绿地系统,斑块,廊道,基质

上一篇:风电场运维管理与运维模式探讨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