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纲要解读

2024-05-05

教育纲要解读(通用6篇)

篇1:教育纲要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老高川中心幼儿园 武美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是2001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纲要》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年)制订的,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科学纲要。它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在充分吸纳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力求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它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启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纲要》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则;第二部分为:教育内容与要求;第三部分为:组织与实施;第四部分为:教育评价。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一些阐述。

一、总则

总则中一共有5条。它具体说明了《纲要》总的目标要求。这里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指为个人提供一生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局部问题或过度环节,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时期,而应该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教育应该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从幼儿到老年,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这里的终身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而言,当然也是对我们教育者所要求的。

“教育资源”

《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资源是指对幼儿教育和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在幼儿园里,幼儿教育的资源是丰富多样、源源不断的。现在的问题是当今幼儿教育缺少的不是教育资源,而是对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敏锐的识别、选择,及时的加工、转化、开发以及充分的利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拓展利用的资源很多,除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资源,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各种园外教育资源。

先讲讲自然资源。“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纲要》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举措。我们教育者要注意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带孩子去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感知家乡千姿百态的景象。如春天带孩子观赏油菜花、桃花、梨花,感受春的气息;夏天带孩子戏水玩耍,感受夏的乐趣;秋天组织孩子捡稻穗、挖山芋、摘果子等感受秋的收获;冬天带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冬的诗意。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的一切使他们感到新奇,当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睁大求知的眼睛,给观察到的物体赋予生命。他们能看着蓝天白云讲着自己的故事,能够和花草、昆虫交谈,并幻想上天和月亮姐姐握握手„„大自然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开阔幼儿的思想和心灵,在使他们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像,使幼儿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讲家庭资源。《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例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们请来妈妈给孩子们讲好听的故事;当警察的爸爸给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当医生的奶奶给孩子们上课,让孩子们知道受伤后怎样保护自己„„妈妈、奶奶的本领真大,小朋友更喜欢更敬重自己的妈妈了。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它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幼教机构不可替代的,同时对幼教机构的教养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挖掘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将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只有将幼儿园资源、家长资源与社会资源等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运用,使之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游戏”

《纲要》中关于游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具有游戏的性质。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幼儿园绝大部分时间要以游戏性活动为主,幼儿从晨间游戏开始,上下午有专门的游戏时间开展区域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从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活动之中。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以游戏手段开展,象色彩游戏“颜色变变变”、科学游戏“一切都在变”、数学游戏“谁排第一”、语言游戏、手指游戏等等,以各种方法手段丰富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园教育,游戏不应该是孤立的、分割的,他应该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活动目的。安排游戏的目的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们在参加游戏活动中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对于游戏,相信在座的大家都知道他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肯定也能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游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尊重” 《纲要》总则第5条极力强调对幼儿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毋庸置疑,儿童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使人感到温馨、亲切、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对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有一份归宿感,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实施新《纲要》的根本。我们认为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保证幼儿拥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是当今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要从幼儿的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入手,实施平等教育,把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放在首位,把平等与尊重精神渗透到各种活动中,达到传统教育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不过,纲要虽然颁发了几年,但是我们有些老师的言行举止还是让我们感到有些遗憾。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对待幼儿犹如制造盆景一样,扭扭这枝,弯弯那叶,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孩子,幼儿稍一越轨她们即认为“太调皮”、“不听话”;经常把“你住嘴”、“靠边去”、“站在那里不许动”、“再抓人剪掉你的手指头”等厌烦、恐吓的话语挂在嘴边;有幼儿几次呼喊“老师,我穿不上鞋子,”教师既不弯腰相帮也不授之以渔,就是不告诉孩子系鞋带的方法,置若罔闻,这都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快更新观念,以新的行为体现纲要精神。我有几个建议:

★ 提倡“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这不仅是教师体位的改变,也不只是为了表示大人对孩子的“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大人对孩子的尊重。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既在有形之中缩短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形体距离,使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感,又在无形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大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要让自己下意识的蹲下和孩子说话,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将有意识行为转化为自觉的无意识行为。

★ 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孩子的内心活动

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活动。作为教师就要勤于观察,善于捕捉并分析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吃饭时有个孩子在偷偷的看你,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想扔掉不愿意吃的蔬菜,这时候,你不要看他的眼睛,而是要看他的手,他就会停止动作,如果扔掉了,我们再去批评他,那就晚了。教师只有善于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走进童心世界,方能读懂儿童这本书。★ 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发现孩子的优点

尽管每一个孩子性格不同,出身环境不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但他们却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点。作为教师就要用发现的眼睛、欣赏的目光去探求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孩子,切忌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告诉孩子即使你尿床了或者打坏东西了老师照样喜欢你。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没经雕凿的好孩子,“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得当的教育。”我们不能用同样的尺度要求于所有的孩子,要因人施教。

教师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个幼儿,才能使每个幼儿对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充满信心。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自尊心得到加强,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活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有的教师在组织游戏时,生怕幼儿放开了,收不住,因而叮嘱了再叮嘱,规矩了再规矩,更不用说开展体育活动了,能减的步骤尽量减,能缩小的范围尽量缩小,给每个孩子都套上一个紧箍咒,“谁玩不好,下次不能玩,”使幼儿在游戏中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尝试新的玩法,不敢超越老师规定的活动范围。幼儿一旦离开自己的位置,即被教师视为不遵守纪律,罚出场地——尽管游戏规则中,从来没有这一条!幼儿想获得当“角色”的机会,即被视为不安分、想出风头。长此以往,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缺少游戏投入的热情,有的老师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爱玩游戏?”原因就在我们老师的身上,教师只有自然而真实的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欲望,不至于锁住幼儿的手脚,限制幼儿的创造。教师要“站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给孩子一个单独的空间,一个独立尝试机会。

我们应该明确,幼儿教育中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当对一个人提出更多要求时,在这种要求里也包含着对这个人的尊重。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平等教育”、“尊重原则。”留美博士黄全愈曾说过孩子应该有六种权利,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问的权利和了解的权利;说‘不’的权利;不同于他人的权利;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这些权利,尤其是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孩子之间进行高层次的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对孩子充满爱心,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潜能,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吸引幼儿进入主动、自愿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仅做出一般的、形式上的姿态而已——“我是教师,一切听从我的安排,我说了算”,这就形成了“有教无学”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互动式的,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学习钻研具有主动性基础上的。幼儿教育的目的性是开启智力,诱发兴趣,不能为追求“热室效应”而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不能强迫或力促幼儿忙着踏入下一个阶段学习,而是根据幼儿的爱好进行正确引导。新入园的幼儿,没有绘画基础,用彩笔作画比较困难,有的幼儿说“老师,我不会画,”明智的教师会给他端来颜料,让他用手指蘸着颜料代替彩笔来画,孩子很感兴趣;而有的老师一句“你真笨,”打击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他了的自尊心,使他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更不用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了。

人与人相互影响的方式有很多种,温和的、严厉的、舒缓的、激烈的,可是无论哪一种方式,我们都希望留在幼儿心中的是快乐而不是阴影。用温和取代严厉,用舒缓取代激烈,用奖励取代惩罚,这便是我们在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平等与尊重的原则。每个幼教工作者,都应深入落实《纲要》精神,积极探索最佳教育手段,密切关注幼儿日常言行,尊重幼儿学习主动权,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让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昂首傲视于国际社会中,成为一个有自信、有能力的成功者

二、教育内容与要求

1、《纲要》在这部分开始就有一段话,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同时说明也可以根据需要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关于教育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弄清以下几个概念: “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形成符合本园发展的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具有特色,使幼儿园具有特色。

“课程园本化的意义”

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1)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的脱节;(2)国家课程与幼儿园办园条件的脱节;(3)国家课程与教师现状的脱节;

体现幼儿园自编课程的优势:(1)课程更具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需求与学生的需求。(2)教师能较容易的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3)扩大教师的专业权力。(4)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5)调动教师积极性,提供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课程园本化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幼儿需要出发。我们更适合将课程进行园本化的处理,将现有的一些教育资源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改造、生成等途径有机进行整合灵活适度地使用现有教育资源,使课程和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适合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如在小班的教学当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选择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来帮助幼儿建立讲卫生的信息;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吃苹果,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以“苹果”为主线的一系列活动生成了,这就是适合幼儿的生成课程。

园本课程内容可以分挖掘本乡本土的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如可举办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组织幼儿游览家乡的美景,使幼儿亲身感受家乡优美的景色;参观新建的休闲广场、公园、大型超市,感受家乡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使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全面的认识,激起他们建设家乡的愿望,让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废旧纸盒制作再现家乡的街道、住宅小区等。

“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

这是我们园本课程的追求。如:在大班开展的一次“认识秋装活动”中,孩子们对设计秋装萌发了强烈的欲望,有的孩子马上就提出要开一个表演会。针对开表演会需要准备些什么的问题,孩子们展开了讨论:需要布置舞台、设计海报、门票以及张贴海报、发送门票等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互相合作,对舞台、海报、门票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孩子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幼儿自主创造、自主表达的过程。幼儿有了充分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自由空间,自主意识得到增强,自主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还借助班级区域化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自主学习探索空间。活动室是围绕着幼儿的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区角的,每一个区域中均投放体现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并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更换对幼儿具有挑战意义的活动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你们说孩子们在自己创意活动中能不开心吗?他们的活动主题不断深入,经验不断丰富,这样的课程肯定比我们生搬硬套,找一节现成活动实施效果要好得多。

三、组织与实施

这里强调几个方面,也就是我们组织实施中,要注意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能体现以下几个新的理念。

1、幼儿园的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幼儿

教师应当为每个幼儿的充分活动提供机会条件和充足的丰富的材料,以保证每个幼儿各种方面发展的需要。(中班幼儿撕水果分层次要求)对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应答,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乐乐走平衡木)

2、教育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增强目标意识和过程意识。

教师在制定和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本班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根据教育目标,有助于幼儿的学习。在选择活动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比如同是春天的主题画,小班则以添画春景或贴画春天,而大班则可以写生春天、命题画“美丽的春天”,鼓励幼儿用多种色彩表现春天的多彩多姿,这就是由幼儿年龄和经验水平所决定的。二内容要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幼儿建构新的经验。一成不变的老套的活动让幼儿兴趣骤减,我们要选择有时代性,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如这之前幼儿对奥运会福娃特感兴趣,那我们就以“福娃”为主线生成了一系列奥运活动,孩子们通过多媒体认识了解了福娃,通过绘画福娃、剪贴福娃、拼福娃等活动,孩子着实迷上了奥运宠物,激发了热爱奥运是、参与奥运的激情。三要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例: “蜗牛的类便是红色的”)

4、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这里又强调了游戏。游戏应当是幼儿充满兴趣的、自主选择、自主开展和自主控制的活动,而不是外方强加的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游戏玩法。(健身房)幼儿园每天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空间和材料,切实维护幼儿游戏的群里。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对游戏进行适度的指导,既要避免导演式游戏,也要避免对游戏的放任自流。(空瓶子要引导幼儿讨论想办法)

5、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

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突破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积极地与团体进行合作与协商,为自身教师角色的适应和发展奠定基础。不断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能动性,满腔热情地自主提升专业化的水平,为自己创造辉煌的舞台,走向成功。

四、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反馈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价是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环境,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评价观念,什么样的评价观导致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对幼儿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此要做的评价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纲要》里定了新的幼儿教育评价观念。

1、以发展为根本目的

评价改革的核心在于评价目的转变,传统的学前教育评价主要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重视评价分等次的功能。现代的教育评价主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它的目的是为了诊断和改进学前教育,促进幼儿、教师、家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见第1点,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第3点中,强调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2、强调评价情景的真实性

《纲要》指出,幼儿发展评估要“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表现和积累的作品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些说明对幼儿的评价应在真实的生活,学习背景下开展,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由于测验情境,测验内容与真实生活不符,所测的结果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现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情景中进行。从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取材,才能自然引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尽其所能地表现。比如要想测试幼儿的整理玩具意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玩玩具后是否能自觉的去收拾玩具,教师提醒后又有多少幼儿加入整理玩具的行列,另外还有多少幼儿没有这种行为。统计结果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对幼儿进行整理玩具习惯的培养。如果在测试之前就对幼儿警告,马上小朋友玩玩具后要收拾玩具,这样才是好孩子。那么孩子的真实反应就不能了解,也就不能更好的针对教育。

3、注重过程性评价

多以描述性语言和记录为主,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幼儿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的评价方法。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过去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幼儿园的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纲要》中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见第2点

第4点),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教师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参与状态,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纲要》中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1)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见第8点中第2小点)

(2)不再只单纯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而是包括了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教育环节的评价。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可分为三种:

绝对评价:以外在统一的客观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只反映评价时对象共同基本要求,缺乏对个性差异的考虑。

相对评价:注重集体中的横向比较,适用于区分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个体内差评价:以评价对象自身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多元化,充分照顾了不同幼儿园、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以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使每个个体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

愿我们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与幼儿共同成长,与幼儿园共同发展。

篇2:教育纲要解读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应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一)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应该在下列几方面有所突破。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

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根据具体需要,可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2、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3、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4、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五、综观各国课程改革,当前课程改革体现如下的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六、各国课程改革的目标的共性: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七、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1、在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2、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3、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八、综合实践活动

1、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理念与目标: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自用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组织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关系。

4、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6、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九、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教学整合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①结论与过程的统一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48252页

(研究性学习、动手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和长作业)

1、简要写出教师专一素质的内容。

2、说一说朱永新同志所向往的“理想学校”的内容。

3、说说你对生活及教育的理解。

4、举例说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意义。

5、谈谈你读书的收获。

6、写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8、为什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篇3:教育纲要解读

此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之全, 在中、高考试题中分值所占比例之大, 均开创了我国实施重要专项教育之先河, 体现了国家对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 充分反映出维护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 有关情感领域的目标设计模式日益增多,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当属教育目标研究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 (A.Dean Hauenstein) 所著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 (1998) 一书, 书中作者对情感领域目标提出新的分类模式, 该模式已成为被广泛接受和引用的教育研究成果。

笔者在此将简单介绍豪恩斯坦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 并以此为依据, 解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下称《指导纲要》) 中的情感目标设计。

豪恩斯坦主张, 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同样重要, 不可厚此薄彼。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激励型的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在掌握事实、概念、原理知识等认知能力的同时, 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信念等情感素质。

豪恩斯坦的情感领域目标是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仰与外显行为”五个层次为过程, 经过学习体验之后, 学习者获得有“情感品质”的学习结果, 成为有“素质”的人。

如下表所示,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体现了将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

豪恩斯坦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主张, 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 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 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 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

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接收”情感目标解读

“接收”是指具有“意识”、“意愿”和作出“关注”的情感。当个体有接收的情感, 就意味着他愿意、而且有意识地关注某些外部刺激, 并保持有持续的敏感性。“接收”属于被动性情感, 此时的外显行为虽不多, 但对学习者而言, 这是学习过程的起点, 也是兴趣的最低水平。

《指导纲要》指出, 民族团结教育可利用以下资源:

学校资源:通过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家庭、社会资源: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组织教育内容。

地域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

文本和音像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 以及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

以上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层面、多视角和全方位原则, 通过丰富、有趣、灵活、有序的学习资源, 不断引导、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习意识。这正是民族团结教育中“接收”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反应”情感目标解读

“反应”是由“默许”、“依从”和“评估”构成的一种情感素质。“默许”表示对别人建议的观念、行动和责任予以认可和接受。“依从”是指基本不需要他人敦促就能实施某一行动的素质。“评估”可分为言语性评估和非言语性评估。言语性评估指学习者说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感觉, 如喜恶程度、难易程度、相信与否等, 非言语性评估包括手势、体态与面部表情等用以表露或表达各种情感的身体语言。

1. 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方式

(1) 组织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

(2) 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3) 组织师生参观互访, 相互学习, 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

(4) 聘请为民族团结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顾问或校外辅导员。

2. 教育方式体现的原则

(1) 民主开放性原则。贴近生活, 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或者创设情境, 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学会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

(2) 启发性原则。启发并鼓励学生描述、表露、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感受,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素质, 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反思性学习。

(3) 以人为本原则。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态度、文化背景等) , 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

(4) 探究性原则。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讨, 通过倾听他人观点、阐述个人立场、表达见解, 引导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探究。

而这些原则无疑对学习者“反应”情感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可以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形成价值”情感目标解读

“形成价值”是指对某一价值的“接纳”、“喜爱”与“确认”。

“接纳”是赞成某些基本价值观的素质;“喜爱”是指辨别不同价值观的素质;“确认”是通过经验证明某一价值观效用的素质。

《指导纲要》指出,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 (维护人民利益, 维护法律尊严, 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原则,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上述任务明确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习者如下价值观和理念:

●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要平等相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全面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 正视民族文化问题的复杂性, 从而能够识别并拒绝危害国家稳定、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 拥护“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等方式解决国家间、民族间和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

●深刻领悟到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尊重、团结、互助是人民幸福之本、社会安定之本、国家发展之本。

“形成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情感目标, 直接关系到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形成正确、健康的观念和信仰。在民族团结教育中, 培养学生“形成价值”的情感依赖于教师创设分析比较、理智探究、认知自我、评估价值和陈述辩解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明辨是非, 增强识别力。

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信仰”和“外显行为”情感目标解读

“信仰”是“信任”和“承诺”某一价值观, 并将其视为指导原则的素质。它植根于价值观, 是一种深信不移的价值观。

“外显行为”是依据价值观或信念来“展示”或“调节”行为的一种素质。

根据《指导纲要》,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 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 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 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 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显而易见,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正确民族观的内化和外显, 即, 通过教育和学习, 学习者能够树立并自觉践行以下信念:

●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标志, 要坚信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平等相待、和谐相处, 才能共同发展。

●要共同努力, 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逐渐发展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交往能力, 展示开放的民族心态, 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理念, 言行中折射出“平等、尊重、友善、包容、守信、互助”等信念。

●在遇到文化冲突或矛盾时, 能够顾全大局, 客观冷静思考, 借助理性手段解决问题。

●能够依据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不断调整、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行为。例如:摒弃文化偏见、消除文化歧视、接纳文化差异、使自己具有宽容、豁达、包容异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 坚定信念、坚守理想、坚持正义。

近几年我国大、中、小学的各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都在提倡“三维教育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目标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 受到高度的重视。

通过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情感领域目标的解读,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指导纲要》中的情感目标设计完全顺应并符合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和规律, 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人格, 倾听学生的心声, 启发学生心智, 启迪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朝着自我发展的情感目标努力的教育理念。《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无疑对各地区、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A.Dean Hauenstei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e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pp.ix-28, 56-84.1998.

[2]D·R·克拉斯沃, B·S·布卢姆, 等.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二分册情感领域) .施良方, 张云高,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马兰.豪恩斯坦情感领域目标新分类.浙江高等教育, 2004 (4) .

篇4:教育纲要解读

3月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的有关专家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了《规划纲要》中有关基础教育的内容。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一些问题的关切。

实现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普及率

【规划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国体制。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制定学前教育办国标准和收费标准。

2009年岁末,“孩奴”这个词在网络流行,很多年轻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幼儿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此外,人们还看到许多农民工子弟入学前还在处于无人监管的“撒野”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规划纲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前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才50%,这和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期盼是不相符的。规划纲要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问题的关切,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学前教育一年普及率和三年普及率分别由2009年的74%、50.9%达到2020年的95%、75%。

而此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化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解读,这是政府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的“普及”,意味着政府将更多承担起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王化敏认为。无论是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还是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都要求政府要把更多资源投向学前教育。对于公办园,政府要在现有的情况下增加投入。特别是要在公办园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重点考虑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民办幼儿园政府也要扶持,包括资金支持等。

学生的书包真该减负了

【规划纲要】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的又一“顽疾”。多年来,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相关文件,但总体上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令人忧心的事实。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纲要素质教育课题调研组组长顾明远表示,改变中考惟分数论的局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科学评价一个学生。也是减负的重要方面。纲要提出,素质教育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反映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这个问题上。比如规定不以各种竞赛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这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学习,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以推行。

顾明远还表示,素质教育推进的另一方面是学校减轻了负担后家长不要再增加负担,家长不要再让孩子上辅导班,做很多辅导材料,“可以说,推进素质教育有一个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的问题。”

“减负,也要在评价上明确政府的责任,不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评价学校,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分析道。

给择校热降降温

【规划纲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近几年,择校风屡禁不止。教育部门的规范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择校风反而有越刮越烈的趋势,择校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要。

顾明远表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无疑是解决择校问题最重要的办法。顾明远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不均衡现象产生,择校并不是中国特色。只是中国目前择校现象突出,需要缓解。此外,由于长期的观念,老百姓心中对好学校的认定,不是一个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名校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袁振国表示,理想的状态是,2020年的“小升初”没有任何选拔过程,孩子们就近入学。

高洪分析道,择校问题是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应起来的,在同一个区域内择校是因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我们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从根本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秩序,治理择校乱收费现象,从完善政策角度来缓解城市择校现象。

另外,政府正在积极探索“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把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学的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升入示范性高中。

给流动儿童一张安稳的课桌

【规划纲要】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还是从哪个地方到流入地来的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高洪表示,凡是符合年龄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在流入地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这是没有差别的。

“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

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袁振国说。

家长响应

盼“教改”新政,解“班奴”之役

吕伟华

最近,网络上继“房奴”“孩奴”之后,又出现卜个新名词“班奴”,特指那些上很多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学生已被课外辅导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厌恶那些上而无用的辅导班,颇有“既自以心为‘班’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意味。

那些本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祖国的花朵。为什么小小年纪竟背上“奴”这个沉重而不协调的字眼?每到周未甚至是平日的晚上,孩子们都要奔波于各种各样的“班”,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钢琴班、美术班、乒乓球班……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家长和孩子热衷于“班”,甚至心甘情愿地被奴役?究其根源无非是两个: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最终的高考独木桥之战。二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于迫切。

2月28日,喜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这关乎中国教育未来十年,关乎整个社会和每个孩子的未来。

在纲要中,最让家长们关注和鼓舞的是择校和减负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虽然纲要还只是征集意见稿,虽然要有十年的时间去慢慢实现,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家的努力和改革。

其中,纲要也提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纲要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真正地把孩子们从“班奴”重压下解脱出来。

篇5:教育纲要解读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看他的智力因素如何,然而智力因素是通过“心理素质”起作用的,心理不健康,无论有多少丰富的知识,其结果必定是失败的,可想而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校,老师让学生们通过书信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另外,学校专设了心理辅导老师,学生遇到困惑、受到挫折,心情不舒畅都可以找辅导老师倾诉,寻求帮助。对于大多数学生,如何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紧要的问题。因此我校不定期有辅导老师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使自己身心健康。并且,班主任老师自身也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水平,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一个班级体里,学生众多,平日表现、学习成绩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区别对待,了解他们的心理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学习差,自卑心理强平时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活动,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辅导,对全体同学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另外,还有一些优秀生心理也需要调整,他们在各方面位居上游,经常沉浸在喜悦之中,一些人滋生了骄傲的心理。这种心态降低了优秀生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形成脆弱的心理障碍。针对学生骄傲的心理,我们的“处方”是辩证法优秀只是相对的,教育这些学生应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学,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们择取格言,警句以自勉。还有就是要使学生克服脆弱的心理,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实践工程,意在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积极影响,最终达到个体心理素质优化的目的,在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特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贯彻心理健康

教育的具体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

几方面协调发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而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更有意义。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学校的一切教育特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即便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受到忽视,结果新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从而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人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

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篇6:教育纲要解读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老教师,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有一种全身通透的感觉,就好像武打小说里说得:打通了任督二脉。每次游戏时我就会突然想那哪个案例,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等等。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并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仔细地解读纲要,让我更明白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深刻含义。

在活动中要善于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绪调得很高涨,幼儿才能更好的进入角色。特别是音乐活动时,教师唱歌时的表情很丰富的,那么幼儿的表情一定也是很丰富。反之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那么幼儿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学习兴趣也没有那么浓厚的。所以我觉得在活动中,课堂气氛的营造直接影响到了活动的成功与否。

活动中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幼儿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幼儿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前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我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幼儿如何去学”的问题。现在我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设计活动。游戏时我也会多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学会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比如:XX年前我在小班的建构区游戏时,往往会说:“来,今天我们来搭一座房子吧!”可是幼儿确爱理不理,不怎么感兴趣。现在我会在小班建构区里投放了一个小熊,然后我会惊奇的发现小朋友们会说,这是给小熊搭的房子、这是给小熊搭得小汽车等等。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遵守规则下一篇:广州市募捐条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