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2024-04-26

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通用6篇)

篇1: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新《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部分

概念解读

————————教导主任培训班课程黎孝康

一、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1)对教育要求

(2)对学校要求

(3)对教师要求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二、什么是素质教育?

三、什么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四、什么是教学模式?新理念又有哪些教学模式?

五、何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

六、对教导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2: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背景:

一、《纲要》背景:全国第八 次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在政府领 导下,中、小、幼(0-18岁)整体幼教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二、颁布时间: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

三、《纲要》的认识:体现国家的意 志,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指明了幼 教发展方向,提出贯彻《纲要》 教发展方向,提出贯彻《纲要》是我 们的重要任务。

四、《纲要》的框架总 则 教育内容与要求 组织实施 教育评价 第一部分总则:其精神贯穿全文第一条:

第一条:制定《纲要》的依据、原因、原因、目的第二条:幼儿教育的性质、任务

第三条:幼儿教的外部原则

第四条:幼儿教育的自身特点

第五条:幼儿教育的内部原则 《纲要》的依据:《教育法》《条例》《规程》

目的: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幼儿教 育是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 段。(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的最佳开端)(十 七大--重视幼儿教育--“后普九时代” 教育经济学: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越 高 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 点,而学前教育则是起点上的原点 任务: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大好基础

幼儿教育的外部原则 办开放的、社会化的幼儿教育:与家庭、社区等密切合作(让社区成为幼儿进行 真实的场景化探索的重要基地)

幼儿教育的自身特点 与小学的不同: 小学:通过学科教学获得间接知识

幼儿园: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 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的,幼儿学习方 式: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 获得经验的,在活 中发展,在发展中 生活。

幼儿教育的内部原则 对幼儿的尊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 个性发展: 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五大 领域

目 标 内容与要求 指导要点 以何种维度划分领域,不是《 以何种维度划分领域,不是《纲 要》的实质和核心所在,教育内容的分类与教育的理念、实施过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施形态是其关键:“在幼 儿的生活中综合的实施教育”,“通过 创设环境进行教育”.使各领域综合地 统整地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与各种活动中.目标的确定明确该领域的教育重点、主要的价值取向; 目标的表述较多使用了—— 体验、感受、喜欢、乐意、感兴趣、有好奇心„„ 突出对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的关注, 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情感和态度)例1: : 健康(自我保护)„„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 愉快;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乐意与人交谈,乐意与人交谈,„„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社会:(社会能力)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思维能力)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求 知欲;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 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创造能力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 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 情感和体现; 情感和体现;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内容与要求 ——为实现目标 教师应当做什么,如何做; 不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 来设计教学活动; 强调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实 现幼儿主动学习; 例 2: 健康: 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 活动,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和习惯„„ 和习惯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 作„„ 语言: 语言: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 支持、鼓励、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 交往; 师„„交往; 交往 社会: 社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 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 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 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 决问题,决问题,„„; ; 科学: 科学: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索的过程和结果; 索的过程和结果; 艺术: 艺术: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 创造的快乐; 创造的快乐; 指导要点 ——教和学的特点 点明该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及恰 当的学习方式,点明带有普遍性 的问题;社会领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 特点;科学领域的学习需要幼儿 与物体、外部世界直接的相互作 用,通过活动自我构建。例 3: 健康: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 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语言: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敢想、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敢想、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 语言发展的条件; 语言发展的条件; 科学: 科学: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 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艺术: 艺术: „„,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 技巧和标准化的倾向;

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

11个条目贯穿着尊重幼儿的权 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 方面的差异,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 规律,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组织与 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开放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

第四部分教育评价 围绕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提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合作 型、标准的多元性以及 评价方法上强调多角度、多主体、多方法、重过程、重差异、重质性研究的原则。

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 试行)

1.终身教育的理念 《纲要》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及组织实施与评价均一致地将培养幼儿终 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核心地位;强调教育 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有利于长期 发展” 终身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素质: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 “赋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赋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 “把获取、更新和使用知识作为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阐明的三种功能。”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越来越热爱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自尊、自信、自尊、自信、相互尊重 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增长爱心和责任 越来越厌倦学习依赖教师,依赖教师,懒于思索 自卑、消极、自卑、消极、自我中心 悲观、萎琐、悲观、萎琐、感情冷漠 幼儿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奠定基础,成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定基础,成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纲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 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 和谐发展的儿童观; 《纲要》总则突出: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 ;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 “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 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 验 ” ;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 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 阐明了幼儿的现实生活本身对幼 儿成长的重要性,儿成长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未 来生活的准备;(独立的人,肯 来生活的准备;(独立的人,;(独立的人 定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具有 定幼儿的兴趣、需要、独立的而非从属的价值,现实生 独立的而非从属的价值,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幸 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幸-福的童年)福的童年)

3.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目标方面:把情感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引导幼儿认知的情感 化;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 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 料。

内容方面:吸收了建构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视知识为动态变化 的、幼儿主动建构 实施原则方面:保证幼儿的游戏、自 由和自发的活动时间 学科融合的方向:各领域有机整合,教 育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

六、《纲要》对课程的导向

是幼儿园制定课程的主要依据,是实现 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课程政策的导向 课程结构的导向 学习方式的导向 课程内容的导向 ?课程功能的导向 ?课程评价的导向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 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 园本课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 课程资源而开发的符合幼儿园实际、可 供幼儿选择的课程。

课程结构导向:

整合:将分开的部分 过去 课堂 教材 单科 现在 一日活动 生活 交叉与融 合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 ?

整合课程:将课程的 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形成整体。

学习方式的导向 :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认识建构已知与 未知的学习方式,使幼儿感觉学习是一 种乐趣、享受,从而培养学习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

课程内容的导向 : 适合现有水平、又有挑战性。符合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贴近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 野

课程功能导向 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幼儿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他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的责任 感,并具有初步的整确价值观。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 课程评价的导向 : 由侧重甑别转向侧重发展 七《纲要》背景下的课程实践,以主题活动形式为主要形式 案例:同题异构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 扬中机关一园;镇江大地 体现开放的精神、整合的理念

专业意识:课程意识、整合意识、资源意识

专业能力:选择与创造的能力、预设与生 成的能力、反思与调整的能力 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 ? 案例:《水果-香蕉》课前-课中-课后 ?

领域课程模式:(观摩教学)

一、学科特点:学科核心意义的内容

篇3: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俞国良, 1963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修订组组长。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 教育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等。

记者 (以下简称记) :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 《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 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 (以下简称俞) :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 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 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 大家一致认为, 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发生了很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 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 校长也重视, 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 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 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 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 缺乏依据, 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 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 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 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 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 责任分散, 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 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 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 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 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 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 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 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 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 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 以及“四不”现象, 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 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 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 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 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 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 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 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 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 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 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 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

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 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 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 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 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 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 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 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 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 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 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 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 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 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 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 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 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 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 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 (1) 没有健康的心理, 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 (2) 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 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 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 (3)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 (4)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 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 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

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 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 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 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 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 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表明, 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 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 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 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 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 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 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 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 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 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 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 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 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 全面性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 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 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 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 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 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 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 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 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 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 因材施教, 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 活动性原则。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 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 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 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 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 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 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 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 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 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 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 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 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 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 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 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 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 文献阅读。

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 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 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 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 专家咨询。

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 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 大家一致认为, 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 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 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 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 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 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 焦点团体访谈。

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 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 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 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 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 分篇修订。

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 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 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 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 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 整合和审定。

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 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 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 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 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 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 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 明确以“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 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 立足教育与发展, 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 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 《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 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 《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 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 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 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 《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 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 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 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 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 《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 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 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 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 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 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 《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 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 《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 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 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 《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拓展工作方式, 增强工作的灵活性, 提高吸引力。

第十, 《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 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 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 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 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 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 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 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 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 兼职人员较多, 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 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 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 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 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 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 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 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 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如前所述,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 因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 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 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 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 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 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 即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体, 家长也是主体, 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 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 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 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 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 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 同时, 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 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 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 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 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 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 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比如, 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 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篇4: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3月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的有关专家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了《规划纲要》中有关基础教育的内容。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一些问题的关切。

实现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普及率

【规划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国体制。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制定学前教育办国标准和收费标准。

2009年岁末,“孩奴”这个词在网络流行,很多年轻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幼儿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此外,人们还看到许多农民工子弟入学前还在处于无人监管的“撒野”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规划纲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前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才50%,这和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期盼是不相符的。规划纲要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问题的关切,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学前教育一年普及率和三年普及率分别由2009年的74%、50.9%达到2020年的95%、75%。

而此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化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解读,这是政府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的“普及”,意味着政府将更多承担起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王化敏认为。无论是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还是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都要求政府要把更多资源投向学前教育。对于公办园,政府要在现有的情况下增加投入。特别是要在公办园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重点考虑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民办幼儿园政府也要扶持,包括资金支持等。

学生的书包真该减负了

【规划纲要】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的又一“顽疾”。多年来,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相关文件,但总体上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令人忧心的事实。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纲要素质教育课题调研组组长顾明远表示,改变中考惟分数论的局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科学评价一个学生。也是减负的重要方面。纲要提出,素质教育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反映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这个问题上。比如规定不以各种竞赛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这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学习,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以推行。

顾明远还表示,素质教育推进的另一方面是学校减轻了负担后家长不要再增加负担,家长不要再让孩子上辅导班,做很多辅导材料,“可以说,推进素质教育有一个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的问题。”

“减负,也要在评价上明确政府的责任,不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评价学校,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分析道。

给择校热降降温

【规划纲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近几年,择校风屡禁不止。教育部门的规范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择校风反而有越刮越烈的趋势,择校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要。

顾明远表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无疑是解决择校问题最重要的办法。顾明远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不均衡现象产生,择校并不是中国特色。只是中国目前择校现象突出,需要缓解。此外,由于长期的观念,老百姓心中对好学校的认定,不是一个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名校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袁振国表示,理想的状态是,2020年的“小升初”没有任何选拔过程,孩子们就近入学。

高洪分析道,择校问题是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应起来的,在同一个区域内择校是因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我们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从根本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秩序,治理择校乱收费现象,从完善政策角度来缓解城市择校现象。

另外,政府正在积极探索“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把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学的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升入示范性高中。

给流动儿童一张安稳的课桌

【规划纲要】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还是从哪个地方到流入地来的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高洪表示,凡是符合年龄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在流入地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这是没有差别的。

“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

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袁振国说。

家长响应

盼“教改”新政,解“班奴”之役

吕伟华

最近,网络上继“房奴”“孩奴”之后,又出现卜个新名词“班奴”,特指那些上很多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学生已被课外辅导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厌恶那些上而无用的辅导班,颇有“既自以心为‘班’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意味。

那些本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祖国的花朵。为什么小小年纪竟背上“奴”这个沉重而不协调的字眼?每到周未甚至是平日的晚上,孩子们都要奔波于各种各样的“班”,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钢琴班、美术班、乒乓球班……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家长和孩子热衷于“班”,甚至心甘情愿地被奴役?究其根源无非是两个: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最终的高考独木桥之战。二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于迫切。

2月28日,喜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这关乎中国教育未来十年,关乎整个社会和每个孩子的未来。

在纲要中,最让家长们关注和鼓舞的是择校和减负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虽然纲要还只是征集意见稿,虽然要有十年的时间去慢慢实现,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家的努力和改革。

其中,纲要也提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纲要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真正地把孩子们从“班奴”重压下解脱出来。

篇5: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对于备战2014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生而言,本学科的复习重点应该落实在以下方面:具有丰富知识含量和理论含量的,命制出来有区分度的考点;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联系密切的考点;有重大历史意义又比较容易命题的考点;考试大纲新增内容。

就本学科考点分布而言,史纲共分为三部分:

解读2014考研政治新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有十章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一章——第三章,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四章——第七章,重点考查部分,可能会设置分析题)

篇6:幼儿教育新纲要解读

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老教师,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有一种全身通透的感觉,就好像武打小说里说得:打通了任督二脉。每次游戏时我就会突然想那哪个案例,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等等。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并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仔细地解读纲要,让我更明白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深刻含义。

在活动中要善于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情绪调得很高涨,幼儿才能更好的进入角色。特别是音乐活动时,教师唱歌时的表情很丰富的,那么幼儿的表情一定也是很丰富。反之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那么幼儿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学习兴趣也没有那么浓厚的。所以我觉得在活动中,课堂气氛的营造直接影响到了活动的成功与否。

活动中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幼儿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幼儿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前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我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幼儿如何去学”的问题。现在我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设计活动。游戏时我也会多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学会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比如:XX年前我在小班的建构区游戏时,往往会说:“来,今天我们来搭一座房子吧!”可是幼儿确爱理不理,不怎么感兴趣。现在我会在小班建构区里投放了一个小熊,然后我会惊奇的发现小朋友们会说,这是给小熊搭的房子、这是给小熊搭得小汽车等等。

上一篇:构架现代传媒展览中的艺术性与现代性文学论文下一篇:各委办局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