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2024-05-23

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通用8篇)

篇1: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今天在阅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时,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学教”的幸福,让我思绪万千。

在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并年复一年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不禁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渐渐地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当我们把教学不再视为工作,而是视为一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就会充满了灵性和活力;当我们不再把学生视为教学任务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会成为不断自我提升,激发自身智慧的场所,身在这样的场所,我们教师感受到的必定是幸福,而幸福的教学必定也能带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

那么“教”与“学”如何相互促进呢?

我认为“教”是教师外化实践的方式,它确证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实证了教师存在的价值。但“教”的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创造性,这就有学习的需要。总结为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乐也。故曰,教学研相长也。”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中,都不要忘了“边教边学”。“学”要贯彻在“教”的整个过程,而且要把教的问题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研究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往说“要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一桶水”已经无法让我们从容的立足于讲台之上,我们必须不断汲取新的血液来充实自己,并且毫无保留的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

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幸福就蕴涵在这良性互动的过程之中。

篇2: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等课文,当录音机中低沉浑厚的男声一响起,学生便自然而然被带进了庄严肃穆的情境中;而当我在《江南好》的配乐中为学生范读《桂林山水》时,学生又仿佛身临“舟行碧波,人游画中”而陶醉。②情景描绘。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唯一疼她的奶奶,小女孩日思夜想的奶奶再次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会怎么喊?”在这样的描绘诱导下,学生很自然地喊出来:“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③感悟比较。我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读一读?”

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二、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标准》强调应建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探究”的核心在于一个“问”字。“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报载,某地开公开课,请了外国专家来指导。课始,老师设计得滴水不漏,学生答得完美无缺。课毕,上课与听课的老师松了一口气,外国专家却不置可否,第一句话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呢?”

是啊,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渐渐丧失“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在学习与探索中进行了尝试。

(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问“居然”什么意思?解答了意思后,孙老师便趁势引导:“除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围绕这个词提哪些问题?”学生思索后,有学生问:“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为什么用‘居然’呢?”一位女生说:“我认为从‘居然’可以看出落化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强,不需要侍候。”孙老师再次引导她把这个体会变成了又一个问题:“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两度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

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三、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①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学了《草船借箭》,学生可以喜欢诸葛亮,但也可以喜欢周瑜、鲁肃,甚至曹操。冰雪融化了,可是溪水、江水、海水,但也可以是“春天”。人教版教材大大增加了写批注,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的练习,不也正是一种凸显个性与灵性的“说话”形式吗?

②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读了《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山谷的“野”》等写景文章,让学生说说“导游词”;学了《向命运挑战》、《走向生活》等文章,可以让学生当当小记者,来个“走近名人”的专访;《晏子使楚》、《景阳冈》等文,更适宜排个课本剧。当产品推销员推销《新型玻璃》,做体育解说员解说《田忌寒马》;执话筒现场报道《开国大典》,设计公益广告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

篇3: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17-01

要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通道:(1)实施个性化阅读;(2)实施个性化写作;(3)实施语文个性化活动。本人就自己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作了反思,并对改进措施作了探究,现将反思探究成果展示如下,以供同仁分享。

一、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遇到的挑战

个性化阅读,强调教师、学生、文本、生活本身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情感经验对文本进行开放性的阅读,阅 读过程中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从浅表层面上看,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不复杂。然而在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生与文本沟通之间的困难。从语文教材编排来说,已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但上由于学生不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加之词汇积累没有达到文本理解应达到的要求,于是学生很难将文本内容还原为生活内容。这样,文本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心理距离或知识性障碍距离。学生所进行的个性化阅读,往往停留于浅表层面,所提 出的问题也就很难达到文本所预设的高度。

(二)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与学习结果的非条理性。语文个性化阅读要求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知识结构水平对文本进行阅读探究,提出个性化化问题,教师再依据学生个性化阅读生成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探究,一节课终了,学生生成的知识就显得零碎,缺乏体系性

二、怎样面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进程中遇到的挑战

正确面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我们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怎样正确面对呢?本文认为:

(一)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既要看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遇到的挑战,也要认识到实施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给当前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

1、实现了师生互动,取缔了“满堂灌”,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找到了路子。

3、为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条件。

4、为学生养成自主提问和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做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要全面分析遇到这些挑战的原因。据我个人分析,遇到这些挑战的原因如下:

1、心理障碍因素。作为学生是因为心情紧张,不懂得认知心理学中的规律,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心理,甚至误认为积极提问是卖弄、出风头,因此本来已产生了应提的问题,也默不作声,使教师误认为是学生基础过差,无法提出问题;作为教师,一方面,由于受教学任务的束缚;另一方面,担心对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结果评估不健全会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或教学“既得荣誉”。

2、方法与技巧因素。一方面,学生尚处于传统接受式学习思维定势之中,无法掌握个性化阅读的技巧,仍处于初始水平,因而提出的问题虽然具有个性化特征,可是系统性不强,指向重点难点的思维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教师也刚出炉于“讲析式”模式之中,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把握,没有达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的境界。

(三)以科学发展观认知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遇到的挑战。

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关键是要克服当前遇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有的是属于学科设置与教材设置的问题,有的是属于教育教学结果评价体系的问题,也有的是属于教育发展规模方面的问题,该文本中重点探究属于语文个性化阅读自身的问题。

怎样改进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呢?我们的有效策略是:

(一)师生个性化综合策略

语 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将学生个性化与教师个性化结合起来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个性化阅读侧重在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的问题预设与探究上;学生个性化 阅读侧重在以学生主体个性化问题的产生与探究上。

(二)个性化问题课堂策略。

该策略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当前学校学科设置较多,且有的学科作业布置过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之外找到与文本交流的时间。于是,有计划地将本属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让渡给学生,由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在课本上提出不低于5个的不同层面与角度的问题,由学生学习小组自由探究问题的可能性答案。经过扎实的学习后,下次课来组织教学,就避免了因为学生与文本接触不够而出现的“学生个性化主体缺失”的无效状态。

(三)个性化阅读培训策略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学知识,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我们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学生自然无所适从,出现“废时低效”状态。我考虑到这种实际,总是在开学的前几节课对学生实行培训,其主要内容有:

1、文体阅读要领。如:说明文阅读快捷方式;记叙文阅读快捷方式?诗歌阅读的快捷方式等。

2、语文普适性阅读思维定点。字词句段之含义、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技巧、布局谋篇、衔接过渡等。

篇4: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读《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后,受益匪浅。自己结合学习与教学实践,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自主的课堂评价模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不好就是不好,学生没有反抗的理由。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师生共评等。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既让学生获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学习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所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自主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评价。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评价,确切地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单一地寄于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以分数论“英雄”、论“成败”。方法虽简单但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之真实。所以,新课标大力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在分析听课、分析作业、分析习惯、分析思维等学习过程展示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评价,逐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把握自己。在学生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我们不必强调一种形式,而是要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的客观认识,倡导自己和自己比,进步就是成功,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从课内沿伸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教育,在个体或集体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加强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命题的研究

对考试命题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向来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新课标在这些方面强调:。

1、建立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的评价制度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及“学习过程与方法”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只偏重于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却无法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动态的情景中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方面的观察、记录、分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观察能力、创造精神等。在教学中,我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写作知识与操作知识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相结合,笔头测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平时检测与期末考查相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力求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机会多次化,评价内容合理化。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1)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具体的说,采用积分制,过程评价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开学初,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收集学生平日的测查、综合性学习材料等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作为教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评价包括:识字写字、诵读欣赏、口语表达、探究学习、朗读、背诵的内容、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平时、期中、期末的成绩。这种分阶段进行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考试“时间紧、任务大、偶然性大”的弊端。

(2)是积极改进考查、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根据教材进度,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在命题内容、考试方法、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专项研讨。语文考试增加了课外阅读、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考核内容。如:低年级增加口试,主要内容是读拼音、读词语、读句子等,中高年级增加读课文、听写句子、写段等内容。语文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组成,平时分值占50分,期中期末成绩占50分。

2、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个性。

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一样,总是存在着多种正确的解决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崇尚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题目也是标准化命题。这种模式,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抹杀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个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智力活动丰富多彩。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要在测评题目上加大改革力度,多用开放式的题目,不要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这种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可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能够测评学生非认知领域的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评价

活动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束后,我都要安排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的思维、想象、表达、绘画、书写、判断、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时,教室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小舞台,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还是评委。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多鼓励,少批评”应贯穿于评价过程的始终。同时,奖励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即:体现学生基础学习与能力的差异,对课程学习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在学习过程的发展给予奖励;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个体特长发挥显著的学生给予奖励。

篇5:读新《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习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

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习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平的不同,在学习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俗话说: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习。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

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习习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顾欣然

篇6:《狼和小羊》 教学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狼和小羊;教学反思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今天在学校多功能教室,我上了一次区域公开教研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在精心准备了几天后,我本以为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可整节课上下来,并没有我料想中的那么顺利圆满。于是,我伏在桌上,掩卷沉思,此时,上课时的一幕幕又如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思路比较清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基本做到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但根据听课老师们的评价,结合自己现在的回顾,我发现在这节课上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问题设置不够合理

我发现自己提的问题有好几个都不太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过于“成人化”了。比如,在讲到“狼第一次找碴儿吃小羊”时,我抛出问题“面对狼凶恶的语气,小羊是什么反应?”问题一下来,学生们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可问题是,为什么要如此明显提醒而不是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呢?问题在哪儿?现在我才发现是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年龄特点,完全用成人化的思维想问题,没有设身处地考虑。

二、读书指导欠佳

《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中的狼和小羊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内容多为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更能促使学生感同身受理解人物形象和寓意。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将分角色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足之处就是:一味地让学生读书,却忽视了对他们的指导。只在一次对话中提醒了学生要加重几个词语的读音。这种“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教学模式只是将目的放在了完成教学任务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这对其语文长期学习不利。

三、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而我是过分注重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及个人反馈。整节课下来,给我感觉很深的一点就是课堂总出现“冷场”。一个问题下来,学生主动举手的人不多。这与平日的常态课不太一样,平时我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会在台下七嘴八舌地回答,甚至还会主动要求我喊他们的名字。我不知道这节课是否是因为有很多老师听课,他们就显得拘谨,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听明白我说的问题,总之没有完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

四、语速稍快的改进

(一)课前充分准备,课上随机应变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本着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教案是指明灯,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被它束缚,只要大体流程跟着教案走,然后根据自己对教案的熟悉直接信心百倍地拿起教材。在课堂上,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可以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的教学设想,让这个课堂丰满和灵动起来,而并非总是被禁锢在教案和校本模式的既定思维中。唯有如此,整个课堂才会变得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二)充分考虑学情,降低问题难度

放慢语速。 对低年级学生,今后我一定会不断提醒自己要放慢讲话速度,耐心细致地反复讲解,直到他们都听懂为止。

设置问题坡度。下次再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出现时,我不会再急着把他们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在心中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要得出最后的答案会经过几次思考,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最后一步又是什么,哪一步是最难的?我该怎样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发现,自主得出结论?这将是我以后每一次备课时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就比如今天在“复习回顾”环节中,我提出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显得唐突,也有点难度,更何况还是合着课本的。现在改进一下:可以让学生先看看屏幕上的词语,然后试着把词语串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了词语的提示,学生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再比如:在第一次“找碴儿”中,提问“面对狼凶恶的语气,小羊的反映是什么呢?”可以这样问出来:“如果你是一只善良的小羊,当狼凶恶地对你说这句话是,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这种巧妙的角色代入,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小羊当时的处境,也就不难得出“吃了一惊”的答案了。

(三)改进环节设置

在本节课中,我使用了录音范读这一环节,是放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前的。我预先是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范读,用心体现一下狼和小羊对话时的不同语气,可我事后发现使用效果并不佳。因为此时已经学好了整篇课文,对狼的凶恶残忍和小羊的善良可怜已经体会到了,无论在这边放不放录音,其实效果都差不多。也有老师和我提出建议,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最好能把范读放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心平静下来,更能把他们带入到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从而进入佳境。

(四)完善板书

这次的板书总体上比较清晰,我是通过“找碴儿”引出了三小点:第一次——弄脏水、第二次——骂、第三次——扑去,得出狼是:凶恶残忍、小羊是善良可怜。但我并没有完全注意到板书“简洁、清晰、明了”的特点,造成了三次“找碴儿”的理由不对仗。根据前辈们的指导,我做出了改进“第一次——弄脏水、第二次——经常骂、第三次——扑上去”,如此一来,更加清晰,学生读得更顺口,记起来更容易。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公开教研课,给了我很多教学、管理方面的思考和感想,也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预想”与“真实课堂”的差别,留给我的不仅有失败的教训,更多地却是反思和总结。

篇7: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设情境;优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31-01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的一些实践体会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

一、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的联系紧密。为此,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引进电脑病毒事件“熊猫病毒”,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严格控制教学内容,不增加难度,不降低要求,力求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求函数y=x+1/x的值域,对于这种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篇8: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性、实用性著称的专业性教育阶段,其为培养社会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子技术课程是中职教育电子技术专业当中的主要课程,其对于学生未来的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如何保证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对于该专业学生的未来专业发展十分不利,实现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问题

1.教材安排不够合理

中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中职学校在各专业的专业课硬件投入方面都耗费了巨大精力,然而尽管如此中职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材安排不够合理,教材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划分不够得当,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掌握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而不得不囫囵吞枣,一把抓式的学习行为很难保证学习效果。另外,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设计方面,还存在书本脱离实际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教材上所学的知识没有办法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专业知识失去了支撑专业技术的作用,学生很难在电子技术学习方面实现成长。

2.教学方法缺乏实效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行为。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够有所提升,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特点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在教学方法上将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的区分开来,以至于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沿用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对电子技术专业概念、理论的抄写、背诵,以及缺乏专业实践支持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沒有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丧失,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教学评价过于死板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行为来进行考评的重要途径,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考试仍然是当下各阶段教学行为的主要评价方式,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也是如此。从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考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但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考试当中,却无法实现这一基本评价目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考试与技术考试之间的比重,过于重视理论考试却忽视了技术考试,这种教学评价重点的错误认识,使得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很难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影响了专业教学效果。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进与革新

1.结合专业需求,突出专业特征

要想提升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抓住中职教育的特点,结合电子技术专业需求,将电子技术课程专业特征突出的显露出来。首先,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中职教育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宗旨。其次,要做好教材内容的详略设计,根据电子技术专业的实用技术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得当设计,避免该学的重点知识、技术没有学透。最后,要做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练习,让学生每学到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其后的教学实践当中得以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真正实用性,为技术型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借助多媒体,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为了实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否可以尝试将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引入到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三维例题模型的演示而更加直接、全面的观察到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方式,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要比教师单一的口语陈述和与学生的思维构想效果强很多倍。另外,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的应用,还能够实现互动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提高学生的思想任职深刻性,为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持。

3.革新评价机制,创新考核方法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途径。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这一以专业性为主的教学行为中,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学习评价的基本作用,就必须要对评价机制进行革新,实现对考核方法的创新。因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是以技术、实用性为主的专业教学,因此在传统考试评价方面,教师应以专业技术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模式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实际技术水平的有效评价,为学生以后的专业道路打好基石。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行专业技能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电子技术实际水平,并给予他们科学、正确的评价,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实现电子技术专业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电子技术课程这一中职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来说,保证其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一直是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师所追寻的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改进与革新,来将一些影响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彻底消除,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远超.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与革新[J].学园,2014,30:182.

[2]武朝华.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42-43.

上一篇:强国梦强军梦 征文下一篇:执行力心得体会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