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2024-05-05

《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篇1:《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数据统计与分析》这章第一课时内容,我的设计是按照教材第一节设计的,但由于备课前对学生的学前水平不够了解,所以在备课和实际教学中都出现了较大问题。上节课为拖延时间,我让学生自学如何计算总分,当时只是为了填满课堂时间,也没顾及那节课之后我该上什么内容能使这章的内容呈现连贯性。所以在第二课时的备课前,我对该按照教材顺序教学还是继续上节课最后提出的算总分进行教学感到很纠结。反反复复翻看教材,觉得教学内容来个重组的话会实现有效教学,最终决定还是将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到底,就讲如何计算总分,也就是教材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公式法和函数法。

有了第一课时的失败经历,这次备课我不急着去想怎么使我的课堂出彩。在熟悉了教材内容后,我就逐个打开我学生上节课的作业。第一感觉就是很多同学都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我的学生都很聪明。这值得欣慰也让我担心,他们又会了呀,那还要我教些什么啊?自我感觉水平不高,又遇到这样一帮“高手”,压力甚大啊。看了大概十多位学生的作业后,看到有同学没算总分的,最后觉得这样光看不做记录,容易把这些没算总分的同学忽略,所以又重新打开之前看过的学生作业,并且将他们的作业情况一个个记录下来,输公式时输的是具体的数字还是引用了单元格地址,或者是用了函数的方法,我都将这些详细记录下来。最后统计下来,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上节课没有计算总分的,计算总分的学生中有四个学生运用了函数法。现在觉得做这份记录很有必要,他让我在喊学生上来演示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而且这份作业记录使我的教学设计顿生灵感,可能有点小夸张,但它确实使我的课堂脉络一下清晰了起来,于是首先形成了一个上课的流程:回顾与评价作业——学生演示公式法的两种输入方式——比赛环节(填充柄的自动填充)——“高手”引出函数法,教师教授函数法——学生练习——上课总结 。有了这个大致的流程后,再对其内容进一步细化。细化的工作是我和SC同学一起完成的,不过教案的话我主要负责呈现公式法的运用,SC呈现的是函数法,所以教案在这两块内容的呈现上是两种风格。

先不说这节课上的如何,仅从这次的教学设计上说,自我感觉已经针对学生了,所以上课前我还是很期待将这堂课呈现给我的老师看的。

那天先听了SC的课,他还是坚持一贯的教学风格,上课节奏把握非常好,很流畅,知识讲解得也很全面很到位,这是我不及之处。他的这种淡定归功于他丰富的教学经历,还有就是生活中为他人解决问题时,他会以一个教师的口吻去解释。总之听完他的课压力好大的,这也可能是因为太想把这节课正常得呈现出来吧。

我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去教学的。在回顾与评价作业环节,我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了下查漏补缺,没办法,我上课有个坏毛病那就是总是漏讲。然后就是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简要说明,当我说道“在十六位计算总分的同学中,我发现了四位高手,他们分别是学号是6、7、8、9的同学”,那四位同学开心地鼓起了掌,我没想到“高手”这个称呼能让他们如此激动,这个称呼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是对这四位学生的奖励。这也印证了奖励对学生积极性学习的重要性,今后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奖励,哪怕只是一个玩笑的称呼,教案《Excel课时2教学反思》。

在讲公式法的时候,我需要叫一个学生来演示下,我希望那个学生是用输入具体数字的方法。当我问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的时候,有个女生很积极地举了手,于是就让她上来了,因为在这之前,我给那四位“高手”打了预防针了,希望他们在讲函数之前都先保密函数这个方法,所以我觉得上来演示的同学不会使用函数法的。结果出乎意料啊,她也是个高手啊,于是我只能打断她,给大家解释道,老师又发现一个高手,但是我现在不想用使用这个“高招”,想用基本的方法。接着我只能直接点我预设的同学,23号同学上来演示。还好她没有瞬间修炼成高手,用她原来的方法输入等号,再一个个地输数字。

在讲了这个办法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强调了下等号的作用,给Excel发布指令要计算等号后的式子,PPT打出了两段文字,关于公式法的,感觉自己在讲公式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有些生硬的,只是将概念性的文字直接呈现,但没有做再多具体的解释。然后为了引出公式法的引用地址方法,又生硬地过度了下,“公式中是不是只能引用具体的数字呢?”,如果变成“我们来看下Excel对公式有没有什么要求呢?”然后再打出PPT的第三段文字,即“公式中能引用……”然后针对其中的能引用单元格地址,让学生演示引用地址的公式输入。此时学生演示时是手动输入单元格地址,然后学生“如我所愿”地在输入单元格地址的时候出错了,于是我就提出单击单元格地址的方法,在公式中会自动出现单元格地址,但是在讲这个步骤的时候,可能操作有些快,也没讲还要键盘输入“+”,所以在学生自己操作的时候有几个学生都问我老师选中单元格后怎么不会出现“+”。不过这样的错误在教学中也难免,学生总是会出现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错。后来对此我又广播做了补充。

我预想这节课的亮点在比赛环节。对于上节课算好总分的同学,我给他们一个奖励是给予一个提示,让他们在书本上的实践学习中寻找方法,能在算总分比赛环节中出奇制胜。也就是希望那些学生能自学填充柄的使用。由于提示语不够细,学生都没发现,我忘了学生说过不喜欢看大段的.文字的。(上节课我上过一节Word综合课,由于顾及同学层次不同,为了让那些落后的同学能将之前落下的作业补齐,于是就让他们没完成作业的同学继续做,而完成的同学制作名片。名片的制作,我没有讲如何去做,而是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制作指导,是把李冬梅老师上传的一张制作说明的图片直接转为文字了。文字有些多,包括名片的要素、操作要点、还有学生制作发表感想。我设想前两部分内容学生是来得及看并操作的,发表感想么我也不做要求了,但是事实证明,学生都不愿意去看这么大段的文字,就参照我给的名片样章去做了)现在想,如果我这样提示“为了奖励大家,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参照时间学习中的表格,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以及各种状态下他们有什么功能”。这个环节,虽不如愿,但是学生让我很感动,他们一个个很认真地算着,每个学生都很专心地算着。还有几个同是用了函数的方法,他们也是误打误撞的,选中了所有数据,然后调用Sum函数,结果就全部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劝他考虑基本的方法去计算。

既然学生不知道怎么使用填充柄,那只能我来演示了。在演示的时候,我太想把这招教给学生,所以演示了两遍后我都没有告诉学生十字指针叫什么,后来忽地意识起来,赶紧补一句,打开书看下他的名字。之后李老师在评课的时候说,我在演示指针变化的时候就可以追问学生这个叫什么,有什么功能,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拖动指针,然后告诉我结果,印象也许会更深刻些,也省得我讲个来回得在那重复步骤,却没说出是什么方法。最后在评课时,李老师说我又口误了,还很严重。话说我在讲课的时候真没意识到,我的口误这个毛病真的是很严重啊!

在讲函数这个环节,其实我有些小乱,还是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吧。小乱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解的前后顺序性。我在讲课的时候还在犹豫我该什么时候将数据区域的选择,还有就是我在讲选取数据区域的时候又忘记将数据区域的表示方法了,后来只是在Sum函数时,单元格中函数含义的时候稍带了一下。下节课我又要查漏补缺了。

每次的上课都会有些或大或小的失误。不过现在找到一个教学设计的路子,那就是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设计的教学才有针对性,而且通常教学思路也能清晰了。

篇2:《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数据图表与分析

(二)教学反思:

和上节课一样,在我讲解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绘制三种类型的图表,柱形图,饼图,折线图,有的学生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原因是上节课掌握的比较好,因为这节课的图表就是要求在上次对表格数据处理之后完成的,在演示时,我又把前面的内容复习了一下,所以大部分同学完成情况还是比较好。

篇3:《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根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中《数据的加工处理》一节安排的, 主要任务是借助电子表格, 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分析等。本章节的教学任务计划用三个课时完成, 本节为第三课时的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较高, 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 在前两课时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一般方法。从技术层面上看, 学生已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但学生对数据的具体分析、数据的挖掘还缺乏认识, 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数据分析中的能力, 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递推数列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和常用函数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处理过程中, 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能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数列的分析, 体会数学知识在探究事物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在运用电子表格快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信息技术处理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对复杂信息的分析整理, 学会从事物表象找规律、揭示其本质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电子表格的自动填充功能和求和函数的使用;递推数列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

●教学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取向,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路、展示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 在不断的思考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差异发展策略。注意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运用分层任务驱动的方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体验成功策略。创设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评价工具,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获得激励, 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教学充满创意。

●教学评价

课前评价:通过课前对学情的调查分析, 预先了解学生的总体水平和个别差异, 为知识重点、难点和教学节奏、任务分层提供依据。

课中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堂观察、提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活动等方法, 判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课后评价:通过教学中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的分析, 进行教学后的总结性评价, 了解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

●教学资源及媒体运用分析 (如下表)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3分钟)

师: (展示一组数据) 请同学们观察, 看谁能够又快又准地口算出结果。

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快计算出正确结果。

师: (展示另外一组数据) 大家能不能也快速地口算出正确结果呢?

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口算出正确结果。

师:如果大家学习了今天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 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快速口算出这类数据的正确结果。

学生充满好奇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一般问题、思考梯度问题, 营造思考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疑, 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预先判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个别差异, 为教学节奏、任务分层提供依据。

2.斐波拉契数列求和的分析与处理 (10分钟)

师: (引导学生分析数列规律1+2+3+5+8+13+21+34+55+89) , 从第三项开始, 每一个数据总等于前两项之和。这就是数学上非常有名的斐波拉契数列 (给学生简介斐波拉契, 斐波拉契是意大利数学家, 代表作有《算盘书》、《几何实践》) 。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Excel中的函数功能和自动填充功能完成任务一:连续10项斐波拉契数的求和。

(1) 学生互助完成:

(2) 学生示范操作: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对数列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并能运用Excel进行处理。在问题分析和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观察, 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演示, 教师判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动态调整教学。

3.递推数列的分析与处理 (10分钟)

提出问题二, 要求完成任务一的同学先进行探索。教师巡视, 帮助未完成任务一的学生完成任务。

问题二:猴子吃枣子, 有一堆枣子, 猴子第一天吃了一半, 觉得不过瘾, 又吃了一个;第二天也是吃了剩下枣子的一半多一个;以后每天如此。到第十天, 只剩下一个枣子。问最初这堆枣子有多少个?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找出数据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Excel完成任务二, 并提问:数列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做小结性总结: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得到通项公式, 再运用Excel中的相应功能进行求解。

设计意图:任务二的提出,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进入下一环节, 给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空间。通过任务二的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任务二的分析实践活动, 考查学生对数学分析、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否能够灵活变通地加以运用。通过对学生的提问, 反馈学习认知情况。

4.梵天塔问题的探究 (13分钟)

教师提出梵天塔问题 (如下页图) :将64个圆盘从第一根柱子搬动到第三根柱子,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 而且大的不能被小的压住, 问需要搬动多少次?

学生思考, 得到不同的答案。

教师演示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规律。

学生运用Excel求解。

教师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如果按照一秒钟搬动一次, 搬完这64个盘子需要多少年?要求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示范操作, 帮助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探究,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本环节属于拓展性表现评价,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5.问题归纳, 课堂小结 (3分钟)

师:同学们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规律, 再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对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6.知识拓展 (5分钟)

教师回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何快速口算出连续10项斐波拉契数的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列:1+2+3+5+8+13+21+34+55+89=231;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2563。找出规律, 连续10项斐波拉契数的和总等于第七个数的11倍。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再次运用Excel进行验证, 强化了学习。

设计意图:使整堂课前后呼应, 进一步地巩固本课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课后任务 (1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探索学习斐波拉契数列的其他规律。

设计意图:联系课堂知识, 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探究课外延伸知识的兴趣。

●课后反思

篇4:《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存储结构;算法

0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为先修课程,这两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质量。特别是《程序设计基础》,在该课程中,结构体、指针、以及结构体指针类型的声明、使用是教学的难点,一般不作为教学重点,只要求学生了解、不需熟练掌握,但恰好这些内容是《数据结构》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了本课程的学习。

基础知识不牢固,再加上《数据结构》本身内容抽象有一定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懂、难做、难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入手,进行了教与学的分析和探讨。

1数据类型定义(存储结构表示)

在《数据结构》中,大量地使用了自定义数据类型,且是其简化形式,学生理解有相当的难度。

数据类型的定义不但体现了元素间的逻辑关系、物理关系,也体现了概念的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譬如:

线性表的定义是“由n个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短短的几个字,但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n个元素(有限),序列。

1.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包含静态存储和动态存储。

篇5:数据的分析复习教学反思

重庆市接龙中学校

刘利

《数据的分析》是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十章的教学内容,我在复习这章时尝试运用云技术,通过视频辅助教学,通过测评监测学生掌握情况,现做这节复习课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由于这一章相对比较简单,绝大部分是学生能掌握的内容,如果课堂上教师还是领着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复习,势必会让已经掌握了得学生吃不饱,他们觉得这样复习没意思,都是自己掌握的内容,同事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领着复习知识点可能对他们也没什么用处,他们还是不能掌握,如何找准让优生、学困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归纳这一章的知识结构,用框图的形式,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这一章的知识结构,然后针对本章的知识结构,用填空的方式出示本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围绕知识点,针对自己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性的观看相应的视频讲解,这些视频是老师课前先准备好的,在上课前就让学生下载到学习用的电脑上,学生通过视频复习后,在师生一起完成知识点空格,以检验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然后结合例题,进一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最后利用优课的测评系统,定时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可从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发现学生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以便及时评讲,巩固。这样的设计,我认为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照顾了优生和学困生,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因材施教。

二、对课堂教学流程的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教学设计,先出示本章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章的知识结构,在这个环节中,都是老师用多媒体出示,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这可能会用较多的时间,影响本节课内容的完成,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各有利弊。在学生自主复习阶段,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学生自己选择复习内容,这样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因材施教,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可有跳过,从巡视学生的情况看,学生是有选择的观看,但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带耳塞,声音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以后对学生要求更严格些。在例题评讲环节,老师出示例题后都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完成,没有包办代替,学生能顺利完成。在自主测评环节中,学生能独立答题,教师适时能监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在学生答题完成后由于下课铃声响起,没有对学生出错多的问题进行订正,最后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力争让一节课完整。

三、多使用媒体的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使用媒体有两个地方,一时学生的自主视频学习,二是利用优课的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自主测评,老师能监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觉得在使用媒体上是合适的,学生使用媒体的时间占本节课时间的一半,对于复习课,学生能有选择的观看适合自己的学习视频,老师通过测评系统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安排是有效的。

四、本节课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导致极少数同学的学习兴趣不足,有个别的学生甚至利用电脑偷偷干其他事情。

篇6:《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反思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反思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条形统计图。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7: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数学课总体上讲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我们组三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次这样的组内活动,我们总是坐在一起反复的研究。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前两位老师上完课后,我们会针对各自上课的具体情况找出优点和不足。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上的比较轻松,是因为有两位老师前面的基础。

一、成功之处:

1、找准知识的切如点,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树立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

《简单的数据分析》是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根据目标的要求,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例子——销售矿泉水,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表现的领域和机会,从原有纵向条形统计图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在新问题和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再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和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我吸取了前一位老师的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交流的机会。那位老师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设计以前学习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然后在把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调换位置看看是什么样的,从而来学习新的知识。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自己绘制统计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而且学生会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出符合或不符合,规范或不规范的各种统计图。这时我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设计的。通过实物投影仪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自己说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这样以来,所有的新知识都是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感悟,以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一本书的教学,一套教材的教学还在延续。

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很好地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有反面倾向的回答没有及时的做出纠正。

篇8:《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关键词:临床试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领域的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 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1]。《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是借助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研究医学领域中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不但引入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更注重于统计知识的应用, 主要采用临床试验实例进行各方法的介绍。这门课程是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也能促使统计学本科生从数理统计理论学习转向应用统计学学习。

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自2000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到目前为止, 已有六批本科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对于统计专业的《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一直在探讨和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总结如下, 供大家商讨。

1 课程内容、选用教材与授课方式

《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共安排30学时, 选用教材为邓伟、贺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新药临床试验基本概念部分可结合由苏炳华教授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药临床试验统计分析》作为参考教材。授课方式为理论课讲授和讨论。

临床试验作为近年来统计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 其所涉及到的新概念非常多。鉴于学时所限, 主要讲授内容限定在:新药临床试验概述、随机化和随机化方法、对照与盲法的实施、病例报告表的设计与填写、数据管理流程、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分析等基本概念,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 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当前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基本流程, 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统计内容、统计工作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结合教研室承担的Ⅰ期-Ⅳ期新药临床试验统计工作, 从方案设计、随机化与设盲、质量控制、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介绍, 提供给学生教学用临床试验资料和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并撰写报告, 从而让学生直接接触临床试验, 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实例为引导的教学, 使学生以形象思维方式实现对抽象的统计学原理和概念的掌握, 将教学的基本目标从让学生掌握基本统计学方法转变到学生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上来。

2 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 开阔知识面, 增加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果等优点[2]。但是,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取代板书等教学方式。因为统计学不同于一般的文科课程, 有理论推导过程, 如果只采用幻灯片放映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需要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来教学,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 其它教学方式为辅, 两者相互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授课内容介绍采用幻灯片放映;当介绍临床试验的基本概念时, 会涉及到很多新概念, 通过幻灯片放映和板书结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当涉及到实际应用, 如介绍随机化和设盲时, 则通过计算机软件演示随机化过程, 结合板书和教具模拟实际药物设盲的步骤, 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临床试验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

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临床试验中的实际问题, 发挥统计信息在实际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因此, 统计学与临床试验的结合, 统计信息在临床试验中的作用是重点。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为临床试验仅是数据处理。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临床试验实际案例授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从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方案设计、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等实际操作出发, 以临床试验实际案例如抗生素新药研发、抗肿瘤新药研发实际案例等进行讲解, 以案例为主, 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更有效的将统计学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试验的实际工作中, 不要求讲授过深的理论知识, 但强调现有统计学知识的运用。

4 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和应用存在许多困难比如统计学的公式难以理解和记忆、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复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抽象难懂、统计分析思路难以形成等[2,3]。所以, 为了培养统计本科生对于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学习的兴趣, 加强了统计软件的教学, 利用计算机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数据, 使统计分析结果更直观, 使统计分析图表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和形象。在教学课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接触国际知名统计软件SA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统计分析系统) , 并学会SAS软件编程。在学习每部分临床试验统计分析方法后, 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 采用SAS软件模拟输出统计分析结果, 让传统手工菜单统计分析转变为程序化方法, 使结果更为可信。另外新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分析结果是否客观、真实和可信非常重要, 关系到新药能否上市, 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安全有效使用新药等。所以, 要确保统计分析的正确性, 也须采用国际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 分析过程程序化, 便于他人调用和再重复。因此, 统计专业本科生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 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5 加强临床试验设计的教学

临床试验不单涉及数据处理, 更重要的是临床试验设计。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为统计学的目的就是在临床试验完成之后进行数据处理, 以为对于设计不合理的试验均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弥补, 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新药临床试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很多问题必须在设计时考虑充分, 一个错误的设计会导致整个试验失败, 导致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只有进行了正确的试验设计, 才能采用客观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获得正确的统计结论。临床试验设计是此门课程的一部分, 也是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该部分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临床试验设计水平, 结合临床试验案例, 从实际问题出发, 一步步引导。比如介绍某新型降压药的临床试验, 要引导探索如下问题:①如何考虑试验设计的三要素?即试验药物、试验单位和试验效应。②如何考虑试验设计的三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③如何控制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即如何设置对照、盲法实施和随机化分组等。④对于最终的数据需要采取什么统计分析方法?是否要进行优效性、等效性或非劣效性检验等等。

6 教学体会

统计学本科生是将来从事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主力, 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和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临床试验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针对此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难度,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扩充、临床试验设计内容的加强更有助于学生处理实际临床试验统计问题。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地深入和扩展, 以期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伟, 贺佳.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

[2]李婵娟, 王锐, 张玉海, 等.统计专业本科生基础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534-535.

篇9:“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与反思

一、让学生经历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班借书的日子,你们喜欢借阅什么书呢?

生(七嘴八舌):故事书、科幻书、漫画书、童话书……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但你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能听明白吗?怎样才能知道喜欢什么书?你怎样调查?

生:一个一个依次说。

生:一个一个说太浪费时间,可以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

生:可以先统计一个小组的,再统计全班的。

2.收集整理数据。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种类写到自己的名字下面。(学生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说用什么方法统计数据。

生:先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生:再把各组的数据加起来。

师:就按同学们说的做,加的时候要细心。

(学生自主统计。)

师:请把你统计的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用打?菖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正”字法统计,因为正字正好5笔,一看就知道。

师: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我们班同学喜欢看什么书,我们可以画表统计,把数据填进去。(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

3.分析数据。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喜欢看什么书的人各有多少了。看了这个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反思]

1.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感悟。

联系本班学生借阅图书这一生活事实,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取有用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在统计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本节课的学习材料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的,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来,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历了统计的全过程。

3.关注有价值数学的体验。

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显示出其价值,只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取生活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体现了多样化的策略,又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学生有效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并非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很多课堂上,因为孩子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这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统计某十字路口的机动车流动情况”,对我颇有启发。

师: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统计东门口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

(1)先引导学生看统计表,了解填写什么。

路段机动车通过情况统计表

时 分到 时 分

(2)学生议一议四种车辆的划分方法。

(3)放车辆流动录像(1分钟),学生看录像并独立进行统计。

(4)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统计有结果了吗?

生1:我用画正字法统计。来不及统计,放得太快了。

生2: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也没能统计出结果。

师:为什么不能统计出结果来?

生3:录像放得太快了,统计来不及。

师:是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4:播放录像4次,我们可以一次统计一种车的流量。

师:播放录像4次,就要花4分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5:我们可以4个人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这样只要播放一次。

师:这种方法好吗?(生表示同意。)

师:那就按这个方法去统计。4人一组,可以自由结合。

(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并且自己进行分工,每人统计一种车。)

(5)重新放录像(1分钟)。

(6)再次汇报统计结果。(各组完成统计表。)

师:通过刚才对(1分钟)机动车流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你知道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6:合作力量大,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与人合作就可能完成。

生7:我了解了这个路口机动车的流量情况。

师:通过小组合作,我们统计出了机动车的流量情况。做简单的数据统计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统计的方法。

[反思]

设计“统计汽车流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欲望,产生“合作”的需求,通过合作学习,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合作不是被动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是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率,认识到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篇10:《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1、统计“换了几颗牙”作为主题引入,很有新意。但是统计出来做什么用呢?换得早好?快好?目的性不够明确;

2、让学生统计穿的鞋子的尺码,学生了解也没有用处。这只有班级为每人订购一双鞋子时才需要。卖鞋的老板可能也需要;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二、关于分类的判断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三、关于收集数据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

四、关于“可能性”认识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

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篇11:《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一)很容易就完成(难度不大)

此类题目出现在填空题里,如求简单事件概率,求平均数、众数,一般所有考生都能完成

(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这类题目主要是对概率与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和定义不熟练,模糊和混淆,如求中位数,没有注意要重排数据;条形统计图中没有注意条形长与宽的单位大小等等,突出体现基本功不扎实。

(三)易掌握难做

这类题目体现在对数据的整理,教师只需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但做起来很费力。主要是在画统计图上,从小学学生就会做了,但要完整、美观地画出来,很多同学还是捉襟见肘,体现基本运算不熟练的实际问题,也是现在学生的一个弱点。

(四)难掌握难做

此类题目体现的是长效记忆和瞬时记忆的问题。概率与统计中,有些题目并不是单纯的概率与统计题,里面还涉及到其他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老师讲解过后马上就进行练习,学生能完成,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模棱两可,无从下手,要达到长效记忆,只有多做多练,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才能突破这类题目。

篇12:《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篇13: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分析与反思

1 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背景

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英语知识, 也包括教育教学理论, 是一门专门针对师范类学生的课程。该门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上会讲授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语言的规律;在实践上,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口语、听力、听力、写作、语法等基本应用素质的训练时, 就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再通过在学校实习的机会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理论。

我国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尤其到近些年发展迅速, 无论是从研究内容上, 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很多突破与创新,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研究内容来看, 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研究首先从综合性研究入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 逐渐将英语教学法课程与新课程改革结合作为研究内容, 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设置英语教学法课程才最能迎合学生需要。从研究方法来看, 最初的研究从定量研究出发, 随着研究的深入, 定量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要求, 所以定性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并成为主导, 并且实证研究也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 高校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主体上是英语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结合, 该门课程的研究时间性也很强, 所以, 这门课程实施起来很难把握好教学尺度。

2 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内容

2.1 与国外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把我国的英语教学法课程与国外的英语教学法进行比较是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对该方向的研究也比较多。对国内外英语教学法的比较分析, 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角度出发, 选取的对比国家主要是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 与我国教育模式接近的国家如新加坡。具体来说, 对美国英语教学法的研究侧重于其发展历程和特点, 通过对其教学观念的解读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树立宗旨并为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对新加坡英语教学法的研究突出了其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及其优势, 并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实行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究。通过这些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 可以借鉴国外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建设自己的英语教学法课程。

2.2 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研究

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而产生的一个研究方向, 这部分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主流方向以及核心部分。这部分研究一方面揭示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法课程存在的很多问题, 例如高校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力量薄弱、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繁琐且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法课程提出了设计方案, 包括对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平均体系及教材使用的研究。

2.3 对师资培养的研究

教师在一门课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 对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师还起着示范作用, 所以对师资力量的研究必不可少。这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师资力量重要性的研究, 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还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便为学生树立榜样, 此外教师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其次是对转变教师观念的研究, 教师要改变过去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那种守旧、单一、落后的方法, 认识到作为教师储备力量的师范生要具备综合素质, 教师要在观念上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目前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师资力量的流动性大, 对该课程的师资还存在一定的歧视问题。

2.4 对课程软、硬件设施的研究

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师资素质、管理手段、管理措施等, 硬件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学设备等。例如对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指出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利与弊, 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才能使教学成效达到最好;又例如对环境影响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研究, 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语言学结合, 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探讨课程主体、客体及教学环境对课程的影响。虽然对这些方向的研究不是很多, 但是这部分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内容, 也为以后的研究开拓了空间。

3 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反思

3.1 研究方法应该更加专业化

已有的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研究论文大多都是经验性的, 主要通过语言描述来阐述观点, 缺少数据甚至实证检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目前定性研究已经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也开始引入到研究中, 这表明研究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未来的研究还需要丰富研究方法, 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搜集多种类型的资料来论证观点。在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时, 应该要考虑到高校英语教学法课程的特殊性, 从专业角度把握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设计更为合理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应该更加全面、细致

从大体上看, 对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三个方面, 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流派介绍, 强调师资力量的重要性, 忽视了课程的教材建设, 尤其是教学评估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 且这些研究谈经验的多而实证研究少。对教材的开发研究也是少之又少, 要找到一本适合应用教学法课程的教材难度很大, 市面上相关教材虽然很多, 但所包含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教材内容不能切合学生的兴趣点。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要加大对课程教材的研究力度, 在教材中加入英语教学法课程涉及的各个主体, 开发有价值的课题, 加强在实证方面的研究。

3.3 研究成果应该应用于实践

任何一项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导实践,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对该门课程的研究成果更需要应用在实践中,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在实践中运用研究成果可以防止一些错误的发生, 实践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英语教师, 作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储备力量, 只有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这也是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 未来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 让实践来检验研究结果,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 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4 总结

总之, 英语教学法的课程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果, 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传统教法层面上, 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该从课程的性质出发, 紧扣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三个大方面着手, 加强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 才能培养更多优质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荆莉.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刍议[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2) .

[2]陆晓彬.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8) .

[3]王红莉.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4]杨雪.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初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

篇14:《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案例分析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72-01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获取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解释数据,从数据提取信息,寻找规律性的学科。随着人类社会各种体系的日益庞大、复杂、精密,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统计学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大。《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并且也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所讲述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社会学、工业工程学、生物制药学和经济管理各学科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其涉及很多的数理知识,特别是多元分析涉及到的向量与矩阵的运算和相关性质,还涉及到对大量数据的计算分析等等,使教师不易在课堂上通过板书较短时间内向学生充分的传达所要讲授的知识,不易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灵活掌握并应用与实践。考虑到《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自身对数学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采用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定的教学方法,对现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

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主干课程,对其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业和工作生活中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元统计分析》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操作,对其所蕴含的理论核心,重要性质推导,通过板书可以很好的将知识传递;但是当需要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数据的操作过程时,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多媒体的灵活应用能够直观、准确、迅速的向学生表明所学的内容,方便其快速的领会数据中的多元分析方法。同时由于多元统计分析需要熟练的应用到一些计算或者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指导性的建议,这也就对指导老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板书介绍和推导重要的定义和理论分析,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各种图像说明,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事先录制好软件操作过程,为学生进行演示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案例教学的紧密结合

案例教学是通过包含丰富信息的大量实证分析案例,将多元统计分析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的传达给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更直观的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全面的把握,知道我们在学习什么,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到哪里,怎样将我们学习的内容用起来。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各种方法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们所采用的都是一些很短小的数据问题,很容易教与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多元数据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面临的数据也都很复杂,并不像教学中出现的数据那样的清晰易懂,可以很方便的划归到某一多元统计分析的领域内。特别是在高年级的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处理问题,分析问题上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知道如何将所学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清楚该如何应用所学习的技术手段到实践中去。这就让我们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是否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让学生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更灵活的应用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一些紧随社会步伐,更贴近实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作为教学参考。例如,《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与决策》等优秀的统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期刊中所包含的文章,都包含了最新的实例研究内容,数据更新快,结合社会紧密,并且一般一个实例问题会包含多种多元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将这类文章引入到教学环节,能够更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和其同我们生活的紧密结合;其次,学生通过对文章案例的研究,能够为未来的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等方面打好基础,使其能够快速上手;再次,由于这些文章所包含内容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应用不同的多元统计技术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消费区域、各国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各组经济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等等。教师通过对文章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多元统计技术手段层层分离,引导学生领略到统计学习的魅力所在,并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

3 实验课程的紧密结合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必须于实验上机环节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学习和掌握;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够灵活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所讲授的内容,其中在实际中应用广泛的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属性数据分析等统计技术都非常适合于应用到实验课程中去。实验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内外优秀教材、各类统计年鉴、各种统计普查和调查数据和国内外专业期刊等资源上查找数据,利用SPSS、SAS、R等教学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和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说明。除了在实验课堂上的教学训练外,还要让学生组成若干的小组自行去收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小组的相互配合,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4 课程论文的紧密结合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决定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对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课程的考核中需要将传统的笔试考核同实际问题的处理相结合,由此可以通过撰写课程论文,结合实验报告的方法来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教师要在学生选题、构思、查阅相关资料各方面给予指导,以能使学生达到运用所学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目的。

5 结语

以上探讨了《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教与学如能相得益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所论述的一些方法的改进,同样适用于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继昌.《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传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102.

篇15:数据收集与录入教学反思

一、内容设计反思:

《数据收集与录入》是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单元格地址的表示方法、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难点是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基本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分为五个小环节,依次为情境导入、初识Excel(与Word比较)、进一步认识Excel、任务实践(数据录入与修改并保存)、课堂总结。以最近刚召开的运动会为背景,提出计算团体总分为问题,从而向学生介绍Excel软件,这为课堂的导入。让学生两人一组比较Word与Excel,找出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这为学生认识Excel进行铺垫。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概念的介绍,以及他们间关系的类比,使学生对Excel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学生对数据进行录入与修改,切身体会Excel软件并熟悉其操作环境。最后再为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建构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下来,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层次来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的前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但在任务完成后,很多学生无所事事,课堂秩序显得稍乱。平时上课有五分钟学生需要用来打字,接下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对当堂课的操作任务作个简单分析与提示,然后学生再去操作,然后遇到大家同存在的问题,再做集体讲解。一般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为十五至二十分钟,然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因为上章的`内容是运动Word制作杂志封面、目录、正文等,涉及图片的插入,学生大多是在素材的选择上浪费了很长时间。而在设计Excel操作任务的时候正是忽略了这点,只是以学生之前完成作业时间长,误认为其能力水平相近且一般,所以此次的任务设计地过于少且简单。

再深究其原因,不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只是当时脑中这样一些问题一闪而过,并没有作总结。支离破碎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就忘记考虑这些因素了。

对于备课的内容,我们只是针对教材第一节的内容来备课。当然,之前写过《关于教材解读》,也知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能局限于一个小节,而应该先宏观在微观,从多个角度把握好教材,将教材内容内化于心,这时教师才会上课得心应手。在上本节课时,最后因为时间剩余,所以让学生可自学计算总分的内容,但后来很多学生都自学完成了,本来想让学生上来演示的,只是后来又考虑到自己对这块内容还没有进行备课,怕出错,所以就没有提出来讲。所以在教材解读这块,能理解,但是要真正将其内化,需花功夫!

二、教学片断反思:

(1)Word与Excel的比较

这部分内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的,学生还是挺认真地讨论的,只是我在巡视的时候只是询问了一组的情况,她们知道有哪些相似,但是可能不知道一些术语,比如标题栏、菜单栏……这样的名词。所以当时我就没让学生来汇报他们的结果。课后一反思,其实不管学生的答案如何,我都应该让他们说出来,这样才能体现一个环节的整体性,也算是对学生讨论的一个反馈。

在内容的讲解上,有一个科学性的失误那就是“格式工具栏和常用工具栏”,我所指的这两者都是常用工具栏。还有一点就是在讲Excel的界面的时候,还应该讲下编辑栏,这样能体现教材的连贯性。

(2)工作簿、工作表之间关系的类比

这时提问了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将两者关系类比成文件夹,当时也顺应着这位同学的答案,拿起手边的一个文件夹,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我又举了个例子,方格簿。想着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再来巩固下的,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例子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混淆。所以,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还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想着我要把这些都讲给学生听。

(3)单元格地址的表示

我提出一个问题,工作表中有很多单元格,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他们以示区分。一位同学给我的答案是参考数学上学过的定位方法,“先定位其横坐标,再定位其竖坐标”。类似这样的表述,我当时对其的理解是二维坐标系,所以让这位同学坐下后,我问大家学过二维坐标系吗,学生说没有,然后我也没再对刚才那位学生的答案作何评价。现在想如果当时让那位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演示如何定位一个点,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学生资源”,同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迁移。

关于游戏的设置,显得多余。我觉得出现这样一个错误,是因为之前自己没有对整堂课演练过。虽然教案是花了一点心思去修改了,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流程。上课的时候,我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案,没有考虑到我的学生情况,继续了这个游戏。其实在游戏的时候,离我最近的学生只给我看,在编辑栏旁边有个“名称框”,这里会显示单元格的地址名称。不过我当时还是将其自动过滤了,我生怕自己会出错。不过整节课下来就是因为怕出错,然后就真的错了。

如果将游戏安排在介绍单元格地址表示方法之前,这就能使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这让我意识到教学活动的先后安排得合理。

总结:这节课的准备还没做到位,对课程的内容把握得不到位以至于在课堂上不能随机应变,这也就使得出现了很多不恰当的教学之处。

上一篇:一件错事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