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槐树的变迁散文

2024-05-01

洋槐树的变迁散文(通用7篇)

篇1:洋槐树的变迁散文

洋槐树的变迁散文

洋槐树一般生长在乡间,随处可见,或屋前或屋侧,多则长在山沟里,唯一的特征就是即使生长得不到营养,也是高耸入云,似天上人间的中段,细瘦的叶子,经细微的叶脉间隔通融着十五枚刻画成一组图案,界线分明,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洋槐小时乍一看起,瘦而皮粗,呈绿褐色,感觉弱不经风,上面布满茧刺,满是脾气,你手如无意碰着它,包让你曰夜揪心的疼,让人生厌。而大洋槐却有着奇特的容貌,身躯结实,从地底聚集起一股力量,它的皮毛有纵裂的纹义无反顾地紧贴在木质上呈褐色,枝繁叶绿,繁密茂盛,有一种骄奢的感觉。

小鸟也把它放在眼里,极其喜欢,整曰在它的枝头欣赏唱歌或者筑巢建窝,传承着美的精魂,与世界相融着深呼吸,这一切或许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冲突,使大洋槐最终收敛了青春的血性,霸道,刚强,浮躁,或许是接受了太多外界风暴的摧残,磨砺,变的外皮弱化了。性格看起来极像位饱经风霜又成熟的老者,醇,善,慈,容易被人接受。

五月,夏风习习走来,万物都在奔注。伴随着阳光乡间一股刺鼻的香甜味,不由抬起头,心中的快意痴迷瞬间占据了整个心灵,只见大小洋槐树上开满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高高低低,白白嫩嫩,素雅,静美,引来众多的蜜蜂,嗡嗡扇动着翅膀依偎在洋槐花上面,吸取着槐花的甜汁,有一种自然的神妙,构成一副美画,变成诗的一篇。

也许是这里的事物美,引起了农妇对洋槐花的注意和审美观念,放下手握锄头的一念,夸上竹篮带上钩子绳信步来到低矮而小的洋槐树下,踮起脚小心伸手摔过钩儿将洋槐枝头钩下采摘些洋槐花,经过洗净摘巴捋下零散的花儿和面粉揉捏成菜疙瘩蒸熟极受家庭成员的喜爱,据说吃洋槐花有凉血润肺,止血,润肠,抗菌凉血的作用,洋槐花的蜂蜜也深受广大农友的.爱好,也注入了一定的感情。

洋槐花儿枯萎后,叶子似乎带点黄绿,它静侯在日光里,农人受着它的荫遮在下闲聊,呈现出大地无尽的怡然,叶子也是家畜的好饲料。

数冃后,洋槐带着一种女性孕育出豆角长的槐角,里面生有一粒一粒很小很小的洋槐子,形如婉豆,呈褐黑色,极亮极亮,怀着情感的依恋在秋冬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又是一棵小对,或许长在平原上,或许长在山沟里,吸收着空气,承受着曰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年年繁衍生息,简简单单,清清浅浅。

洋槐的木材木质坚硬,小则可作锄巴,稍大点的可作房屋的椽子,更大粗壮的落在房屋上可作大梁,因此农民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很是赏识它,用它构建房屋,让它的价值迎风吟唱,席卷了乡材整体的面貌。

然而,岁月匆匆,时代潮流的脚步在变迁,各种事物也在变化,人们的思想便充满了想象与奇特,巧妙转换了房屋的结构,于是就有了水泥椽子和水泥大梁代表了洋槐的作用,盖起了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的水泥房屋,它且美观,幽雅,大方,人住在里面极其干净,舒服。

时代的前行,注定了洋槐的孤独,黑暗,寒冷,农人逐渐砍伐了大片大片的它,有的却毫发未损,但它且耳闻目睹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它面对人类没什么可说,只叹命运的悲惨,它只能静守着一方,屏着气息,但也一切静的可怕,好似它的枝头连一只鸟儿的影子也没有,足下甚至连一只老鼠也找不见,与曰月为伴,孤孤单单地守候着贫瘠的土地无止境地在阳光雨露中沉思,低泣着岁月的沧桑,就这样洋槐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

举目望去,各地方乡村都采取移迁星球的计划,一座座一幢幢高楼和平房都挺力而出,来倾听着蓝天云海的文字。还有那一千码一千码的高压线压过来,就连那乡间的泥泞路,现在都是一条条平垣宽阔的水泥硬化路,一天从早到晚车飞弛个不停,这路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恰恰是洋槐树的变迁,才有了泥泞路的变化,而硬化路的脾气却承受了车辆的速度,而在这滚滚的车轮中,有着农人前行的天地,这天地中还有洋槐树变迁的故事。

洋槐你悲剧性的命运变迁我赞叹你,你是有史以来的一面镜子,你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你促进了农人前行的步伐,时代社会的进步,你的盛衰写满历史,也写了新中国农民一个小康水平的旅程,希望你静候生命起落的同时,乡村变化还在延续扶摇直上。

篇2:洋槐树的变迁散文

总是怀念槐花的香味,怀念奶奶做的槐花水饺.

——题记。

昨晚去公园散步,巧遇表嫂,她交待我,转回来到她家拿点槐花菜,说是让我尝新鲜。听说,还是做好的,我又惊又喜,当然爽口答应,又半信半疑的追问,槐花开了?她笑着说:“看你那呆样,整天,就知道看店、挣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败了你也不知道”------

说起洋槐树,在我们老家房前、屋后、悬崖边、石缝里、荒坡上到处都是,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也阻挡不住它那冻饿不死的难看身体。

每年春暖花开,也是洋槐树最最靓丽时节,那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雪白的槐花,掩映在一片嫩绿之中,因为它清香四溢,甘甜爽口,维生素的含量又多,被尊称为“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一到槐花飘香的季节,不少追花逐蜜的养蜂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他们在山脚下的公路边,一顶帐篷就是他们的家,简单的锅、碗、瓢、盆摆在野地,蜂箱一字排开,茂密的槐树林中群蜂飞舞,成为山区一道新的风景。

槐花的吃法好多种,它可以拌面蒸菜吃,煮熟兑点调料包包子吃,用葱、姜、蒜拌拌当凉菜吃,煮熟加鸡蛋炒炒吃,生的槐花洗净后兑点面、加点盐,放在油锅里炸成饼疙瘩吃。总之,根据自己的口味变着花样吃。

小时候家里穷,槐花就是庄家人填饱肚子的主要食品,一到槐花盛开的时候,家人都大蓝大蓝的拽槐花,回来煮熟、晒干,装在大袋子里,冬天包菜包馍吃。在白面急缺的年代,大冬天,奶奶时常把红薯面和好后,包成槐花大饺饺,在稀饭里煮熟,两个满满一碗,因为饿,姊妹几个狼吞虎咽抢着吃的香。现在想想,那啃一口几个大牙印,甜滋滋、软绵绵、既耐嚼又象红烧肉一样黑水饺,竟是一文不值的洋槐花加工而成。

槐树的叶子是喂牛的好饲料,槐树从生到死,一生为人们服务,村里人建房用的檩条和椽子都是它提供的,它的枝条可以当柴烧,它的`根扯到那,就在那里生根发芽,直到长成五大三粗的大树,它全身长满密密麻麻锋利的尖刺,真是美难遮丑,因为,这讨厌的尖刺,它的献身精神,并没有换来多少人的好感和赞扬。

常有槐树相伴的童年,始终弥漫着一丝淡淡幽幽的槐花香,一到大雪封门冰冻三尺寒冷天,它总是光丫丫的灰黑枯败,孤零零的一片萧条,它没有垂柳婀娜的身姿,更缺少松柏挺拔的伟岸;入不了画家美妙的构思,进不了诗人深情的吟唱。成不了大器,上不了厅堂,是烤火、烧饭的好材料,早春唤不醒它的沉睡,严酷挡不了它的扎根;名子虽然洋气,实乃土生土长、名不符实的乡巴老、土八路。它只能生长在山乡的沟沟岔岔、崖畔路旁,和农民兄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一辈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别日渐缩短,各种家电样样俱全,沼气,液化气代替了烧火聊燥的时代,唯独每年这个时候,尝尝这真正的绿色食品“槐花蒸菜”,真的比吃大鱼大肉都新鲜的多,那香甜可口味道尚好的农家菜,而今,成了酒桌上一道特色菜,这种纯天然、正宗的绿色食品让人久吃不腻,吃了还想吃。

篇3:“大槐树”的变迁

万历十九年(1591 年) 编撰的《洪洞县志》卷8 《杂撰志•寺观》只字未提大槐树事。顺治《洪洞县续志》与康熙《洪洞县续志》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雍正《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条与万历志基本相同, 唯后加一句小字:“ 即今北桥寺旧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世瑜据此认为:“ 说明广济寺至迟已在晚明以前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以前( 明初) 在广济寺曾有过大槐树的话,这棵树一般是不会与寺一起迁到后来的这个地方的; 如果大槐树是在后来的这个地方的话, 那么它必不会与明初的广济寺有什么关系。唯一的可能, 是以前的广济寺那里有棵大槐树,曾与移民史事有关,至迁寺之后,则在某个时期根据以前的说法在这里再造一棵大槐树。”

清朝中叶

道光年间,寿阳人祁宿藻时主玉峰书院讲席,并写下《洪洞感旧》等诗,其中写到:“予家老籍洪洞,以数百年于此矣,今日重至故里,殆天缘也,感而赋诗。”,并把洪洞称为:“旧槐里”;清朝乾嘉时期的史地名家、祁宿藻的父亲祁韵士也曾在其《万里行程记》中记载:“余始祖河东公,本大槐树下人,明初迁居寿阳”。这显示在清朝中叶,洪洞已被视为移民故里,大槐树则被视为故里象征。但在实际上,乾隆时重修的《祁氏宗谱》中记载的是:“始祖祁旺,元末由洪洞县(后缺字——引者)迁来寿阳平舒村”,其中并无提到洪洞大槐树,而且说祁氏迁居寿阳的时间是在元末。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洪洞士绅景大启等人筹款创修了大槐树遗迹, 包括大槐树、碑亭、茶室和牌坊, 从此“ 洪洞大槐树” 开始有迹可寻, 在此之前,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人来到洪洞虽“ 不胜故乡之感”, 但面对只有“ 荒烟蔓草” 的情况, 只能“ 抚景流连”; 民国三年(1914 年), 洪洞士绅贺寿柏撰写《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 树青石碑于新创修的大槐树遗迹处, 碑正面刻“ 古大槐树处” 五个大字; 民国六年(1917年), 大槐树第一次出现在了洪洞县志中, 在其卷7 《舆地志.古迹》中,“ 大槐树” 等条记为“ 新增”,即:“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 明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 发给凭照川资, 因历年久远, 槐树无存, 寺亦毁于兵燹。”

20世纪50-70年代

1959年,古大槐树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洞县政府此后多次拨款修葺,并派专人管理,育花植树;在“文革”中,因忌惮于洪洞地方对大槐树根深蒂固的信奉,革命小将未敢打砸古大槐树处,但同在洪洞的苏三监狱就没那么幸运了,“左”派对苏三监狱的判决是:“一个苏三监狱,每天那么多的人都去参观,给一个破婊子立牌坊,那是洪洞人的耻辱,应当把它全部拆掉!”于是,被拆掉的苏三监狱只能在后来重修;1974年,“二代古槐”被风吹倒,洪洞县政府拨专款重新树立,在“二代古槐”的底部打水泥座,并用铁箍固定树身。对于“一代古槐”和“三代古槐”,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的介绍是,依据洪洞县内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一代古槐”在清顺治年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走了,而“二代古槐”和“三代古槐”在景大启等人创修大槐树遗迹时就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

1984 年, 洪洞县政府建成大槐树公园, 除了修葺原有的建筑碑亭、茶室、牌坊和经幢, 又新建了祭祖室、望亲亭、迁民壁画、大门等建筑;1985 年, 大槐树公园内增修了“ 根” 字影壁;1988 年, 驻扎在洪洞的某部队官兵“ 十之八九均为古槐后裔…… 为了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使这一圣址更加完美起来”,捐资15000元,在大槐树公园内建造了“槐荫亭”,与洪洞地方政府“共建精神文明”。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4月,洪洞举办了首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此后年年举办,“搭文化台,唱经济戏”;1996年1月,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大槐树公园更名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同时,洪洞地方政府扩建形成占地三百亩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篇4:洋槐树的作文

洋槐花开的季节洋槐花开的季节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题记淡淡的,有一阵若有似无的花香拂过鼻尖,仔细嗅嗅,蓦然回首,眼眸里是一片耀眼的白色——槐花开了!我轻轻地笑了,走近那棵不知挺立了多少年头的老树。刹那间,被一袭花浪包裹,沁人心脾的花气呵——令我陶醉。轻柔的风儿抚摸着筋脉突兀的树干,温温的,润润的,大概是怕惊扰了梦中的老树,惊碎了它甜甜的梦吧?梦中有我的童年,老树只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尘封的记忆中最鲜活美好的一部分。曾记得,在这千树竞绿之际,老树在不经意间爆发出一颗颗小巧玲珑的芽苞,星星点点地散布者,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我们这群顽童或坐在树下,或含着手指,怔怔地望着这一串串诱人的青涩,围着树转来转去,心里面念着它快快长,快快大。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绽开笑靥的花瓣。不知不觉,馋虫已经挂在嘴边。再过些时日,一树深深浅浅的绿夹杂着淡淡嫩嫩的白,撒着欢,翻着滚,洒落一树阳光,一树飞扬的笑意,一树微微荡漾的银珠,藏着诗意,隐着画意。早已迫不及待啦!

会爬树的磊子“噌噌”地像猴一样稳稳当当地落在老树的枝杈上,一边大声吼着不成调的歌儿,一边手舞足蹈地摘下一串串鲜亮的花瓣,使劲地填进嘴里,还冲我们做着鬼脸。我们“哧哧”地笑了,骂着他“小馋虫”,用自制的铁钩子勾下成串的甜香,一嘟噜一嘟噜放进嘴里,甜丝丝溢满了齿间唇边。我们一晌午一晌午地沉迷在这里,直到大人们一遍遍的呼唤。立夏不觉间溜走了几日,闷闷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燥热不安中我想起了老树。于是,兴冲冲地挺着脖颈奔向了它。这里真好,鸟儿们在葱茏的枝叶间捉迷藏,时不时从中传出笛儿般清脆的叫声,与轻风应和着。还有我的玩伴们,三个一群——老鹰捉小鸡,两个一伙——跳房子、过家家,嘻嘻哈哈地玩着,闹着。有阳光的碎片筛下来,同老树一同静静地倾听着我们的欢乐。“沙沙沙……”老树用别有情致的歌声将我从回忆中惊醒。我望着它,它也幽幽地望着我,有深情,也有爱恋。在这洋槐花开的季节里,充盈着我的幸福,溢满了我的快乐,宛若一首快乐的童谣,那精致的曲调被金色的阳光轻抚着……

篇5:洋槐树的作文

一年后,这棵小树在我和爸爸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了,而我,也和这棵小树一样,长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临到成都读书前的一天,我拉着爸爸的手,,又来到了小槐树下,它已不再是那棵需要照顾的小树了,它已经长大了,该独立乐儿。爸爸拉着我的手,轻轻地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道:“小俊,你到姑妈家要听话,,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凡事要讲道理,谦虚,懂吗?”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过身,用手轻轻地抚摩着我心爱的小树,哭了。爸爸一边替我擦泪,一边安慰我:“小俊,,别哭,等你考上好的学校了,我再去接你回来,好么?”我点点头,却忍不住扑在爸爸怀里大哭起来。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抬头看爸爸时,他的眼圈也红了……

几年后,姑妈突然接到家里拍来的电报,说爸爸病重,我哭着回到家,,只见爸爸已经瘦得不成人形,我拉着爸爸的手低低地哭泣,爸爸看见我问,眼里露出一道闪亮的光采,“小俊,小俊回来了?小槐树长得可高了,我陪你去看。”说着挣扎着想要起来,我赶紧去扶他。“不用,不用扶我,我能走。”嘴上说着硬话,可是爸爸的身子已经羸弱得不成样子了!我 的眼泪禁不住又要流下来,我怕爸爸见我伤心会难过,赶紧擦干了眼泪,扶着爸爸来到院中。时值隆冬,洋槐树早已落叶。爸爸由于久居屋内,不曾察觉,看见这光秃秃的树枝不禁叹了一口气。我轻轻地对爸爸说“爸爸,小槐树是好样的,它长大了 ,不是吗?我也长大了,很听话的。”爸爸看着我,微笑着点点头,用 手轻轻地摸着树干,轻轻 地说着:“小俊,好好学习,别贪玩……”

篇6:爸爸的回忆录:洋槐树小学记叙文

我和洋槐树有着解不开的情缘。

小时候在山里住,山坡上有好多洋槐树。洋槐树开花的时候,先是青白色,花蕾隐藏在嫩黄色的叶子间,风一吹,似一团薄雾。过几天洋槐花就陆续开放了,远远望去,就像朵朵白云,空气中也弥漫着洋槐花那种香甜的味道。

那时候吃的主要是玉米,一家一年也分不了多少麦子。倒不是种麦子少,而是麦子是国家的储备粮,种地的农民大都上交给国家了,留给自己吃的主要是玉米了。

玉米不好吃,得和菜一起吃才好咽下去。春天来了,我们小孩子就提上篮子到山上去采野菜,如树木的嫩芽,山梨花呀什么的。采回去以后,在锅里汆一下,晒干,保存起来,到冬天再发开来当菜吃。洋槐花是最好吃的干菜了,所以在开花的.季节就想法多采些回来。大人们有农活干,我们小孩子放学后就三五成群地去钩槐花。山里的孩子都是爬树的高手,再说洋槐树一般都有分叉,爬起来也方便。男孩子上树去勾,女孩子在下面捡。洋槐树的枝跟脆,一钩就折,所以不一会儿功夫,我们提着满满的一大篮子洋槐花,唱着歌高高兴兴的往家走。

秋天,洋槐树上挂满了“豆角”,这便是洋槐树的种子。把这些“豆角”采下来,晒干,用棒槌捶,用簸萁簸,为的是收集洋槐树的种子。这些种子可以拿到县城里卖,换点零钱回来,好买一些本子,笔呀等学习用具。

深秋,洋槐林里落了层厚厚的叶子。我们背着筐子,拿着口袋,去洋槐林里收集这些干洋槐叶。在那个年代,喂猪都是用树叶和野菜。冬天没了这些东西,就用干的杨槐叶子,搓碎了加点玉米皮或者麦麸来喂猪。

冬天到了,老师领着我们到洋槐林里去挖树苗。洋槐林里有好多小树,我们把它们挖出来,捆在一起,再找个地把它们的根方埋起来,等第二年植树造林用。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不用天天吃棒子面了,但洋槐花仍然是人们的最爱。我对洋槐树仍有特殊的感情,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每每看到洋槐树,就会使我想起那个不平凡的岁月。那一幕幕情节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

篇7:洋槐树的变迁散文

关键词:土洋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指词的形式不变,而词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词义是语言要素中变化最迅速的,导致词义变化的因素有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中国社会在近百年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反映在语言中,便是新词汇的不断涌现和原有词汇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由于“土”“洋”的意义与时代变化联系紧密,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在语言的动态使用中“土”“洋”的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词的概念意义发生了变化,词的色彩意义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一、“土”“洋”的基本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对土洋的释义分别如下:

土①土壤,泥土。如:黄土。②土地。如:国土。③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如:土专家。④不合潮流,不开通。如:土里土气。⑤本地的,地方性的。如:土产。⑥未熬制的鸦片。如:烟土。

洋①盛大,丰富。如:洋溢。②地球表面覆盖的广大地方,约合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四大洋。如:太平洋等。③外国的,外来的。如:洋人,洋货。④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如:洋办法。⑤洋钱,银元。如:大洋。

根据词典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土”“洋”都是多义词。“土”的义项①是基本义,其他四个义项是引申义;“洋”的义项②③④与“土”的意义相关。从词义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土”的①③④⑤义项正好和“洋”的②③④义项形成对立;“土”的义项①与“洋”的义项②虽然可形成对立,但都是表名物,意义比较稳定,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本文重点考察“土”的义项③④⑤与“洋”的义项③④。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组对立性的语义区别特征:[±本土][±现代化][±合潮流]。“土”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本土][一现代化][一合潮流],“洋”的基本语义特征是:[一本土][+现代化][+合潮流]。

“土”“洋”对立的基本语义特征的形成与我国的近代历史密切相关。旧中国科技非常落后,因此本土的东西往往与落后、不合潮流相联系,与此相反,外来的事物往往与现代化、合潮流相联系。对“土”和“洋”的基本语义特征进行归纳,有助于凸显其相互间的差异,更直接清晰地把握它们的语义特点。

二、“土”“洋”的语义分布环

“土”和“洋”与其他语素组合构词的时候并非是任意的,而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一)“土”的语义搭配对象

“土”的语义搭配对象有与“本土”义密切相关的人、物产、方法、政策,或者是风格式样等,例如:

[+本土]:土法(民间沿用的方法)、土人(外地人称经济、文化等不发达的原来住在本地的人)、土著(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土政策(某个地区或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指定的某些规定或办法)、土产(某地出产的有地方性的产品)、土皇帝(盘踞一方的军阀或大恶霸)、土话(小地区内使用的方言);

[一合潮流]:土包子(不时髦的人)、土气(不时髦的风格、式样等);

[一现代化]: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土车(独轮车)。这些与“洋”呈对比义的“土”构成的词或短语大多含有贬义。

(二)“洋”的语义搭配对象

随着外来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洋”的搭配对象越来越广泛。主要有与“外来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的人、物品、事物、方法、风格,例如:

[一本土]:洋货(国外生产的货物)、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碱(肥皂)、洋灰(水泥)、洋房(欧美式样的房屋)、洋节(外国人的节日)、洋务(关于外国的和关于模仿外国的事务)、洋瓷(搪瓷),洋铁(镀锡铁或镀锌铁的旧称)、洋酒(国外产的酒)、洋装(西服)、洋教练(从国外聘请的教练)、洋场(洋人较多的都市)、洋行(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的商行,或专跟外国商人做买卖的商行)、洋超市(外国人开的超市)、洋人(外国人)、洋妞(外国女孩)、洋奴(崇洋媚外,甘心供外国人驱使的人)、洋雷锋(外国的象雷锋那样的好人);

[+现代化]:洋布(机器织的平纹布)、洋枪洋炮(外国人制造的先进的枪炮);

[+合潮流]:洋气(西洋的式样、风格)、洋名(带有国外风格的名字)。

由于旧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发达,西方国家各方面相对较为发达,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外来事物,中国人惊奇赞叹,羡慕不已。外来的事物科技含量高一些,外来的就几乎等同于现代化的、合潮流的,因此,与“洋”搭配构成的词或短语大多含褒义色彩。

三、“土”“洋”的语义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本土的和外来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对科技和现代化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给“土”和“洋”赋予了新的含义。人们不再固执地认为外来的就是先进的、值得羡慕的,本土的就是落后的、必须唾弃的。“土”和“洋”的概念意义和色彩意义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一)概念意义的变化

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当前,中国整个社会正在飞速发展,本土的事物和外来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对照,“土”“洋”的搭配对象也越来越广泛,在很多方面形成对立。例如:

(1)土鸡,真正意义上的土鸡应该是完全散养的,每天在林地里活动觅食,只吃虫子、野草等天然食物。这种鸡下的蛋就是土鸡蛋,因为营养不均衡,下的蛋个头比较小,但因为土鸡吃绿叶菜较多,蛋黄中的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含量高,因此蛋黄更大,颜色更深一些。(百度网)

(2)洋鸡蛋,我们所说的“洋鸡蛋”,则是笼养鸡下的蛋,它们只吃饲料。(百度网)

(3)土猪,在湖南宁乡有一种猪,以肥肉居多,却大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土花猪肉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但是由于受洋猪的冲击,多年前这种土花猪已经快要绝迹了,可是现在它们怎么又出现在了消费者的餐桌上了呢?(《科技苑》2007年10月19日)

例(1)、例(2)、例(3)中“土鸡-洋鸡”“土猪-洋猪”,“土”的概念意义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土”显然在“本土的”意义基础上发展出“自然的、野生的、纯天然的”含义。“土猪”也不仅仅指国内某地产的猪,而渐渐泛指自然散养的未使用激素饲养的猪。

词汇是一个系统,“土”的概念意义发生了变化,“洋”的概念意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发展出与之对立的

“非自然的,人工的”含义。如“洋鸡”指人工饲养的笼养鸡。人们不再迷恋高科技的人工技术所带来的高产量,“土”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产量不高,但是具有天然、安全的特点,尤其表现在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物的选择上,“土”反而具有优势地位。因此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土”“洋”以新的含义。

(二)色彩意义的变化

色彩意义是词的附属意义,它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一般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在语体色彩上,“土”和“洋”始终都具有口语化的色彩。在形象色彩上,“土”和“洋”表达的都是比较抽象的意思,因此很难具备形象色彩。但是“土”和“洋”始终都带有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始终都与人们对自身的态度、对外来事物的态度相一致。以往,“土”构成的词语大都带贬义,尤其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洋货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例如:

(4)土改时,八区夏坪乡第四片划地主左闩成时,开始非常顽固,狡辩说他参加了劳动,农民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一到田里就要回去休息,打起洋伞上场(醴陵方言,即上集市)买东西,坐在田岸上指手划脚监视长工……”(醴陵档案:《醴陵县第二期土改工作总结》(全宗号4,目录号2,案卷号4)。)

(5)合作化时期,贫雇农阶层,出现了等待社会主义思想,转步乡乡长和另外两户农民的房子老早就被日本鬼子烧坏了,却一直不进行整修,他们说:“社会主义一到,都有洋房子住。”(醴陵档案:《中共醴陵县委关于目前农村各阶层生产关系不稳定情况向地委的报告》(全宗号4,目录号2,案卷号64)。

土改、合作化时期,物质匮乏,例(4)、例(5)中的“洋伞”“洋房子”都是人们少见和非常渴望得到的好东西。

现在,社会发展了,时代不同了,人们对“土”不再一味地排斥,“洋”也不再是令人羡慕不已的科技发达的同义语。例如:

(6)“土鼠”“洋鼠”年末“争宠”,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发行的“福鼠贺岁”“鼠年生肖”金银条和“迪士尼2008米奇纪念章”将于12月22日在北京同步上市。(《成都商报》2007年12月21日)

(7)16位主帅各就各位,新赛季中超将上演土洋帅之争。(《新闻晨报》2007年1月7日)

(8)给优秀的年轻“土博士”一点倾斜:有些青年学者提出,相关部门是否能够考虑对于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土博士),在相关政策上也有一些倾斜,或者安排一些专项经费支持等等类似的建议。(《科学时报》2008年7月25日)

(9)中越边境“洋垃圾”走私成风,打击治理遇四大瓶颈:据东兴海关缉私分局局长张绍恒介绍,在东兴走私的洋垃圾主要以废旧塑料、废旧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电视机、废旧金属、废旧轮胎为主。(新华网)

(10)吃农家土菜,品乡村风情。(餐馆广告)

例(6)、例(7)中,土、洋并举,并未崇洋排土,例(8)中对“土博士”也并非一味贬低,例(9)中“洋”事物并非都是好的,也有垃圾和废物,例(10)中对“土菜”大加赞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向褒义的方向发展,“洋”也不再总是高高在上。比如超市里不会明明白白地写上“洋鸡蛋”的标签,而要掩人耳目地挂上“鲜鸡蛋”的牌子。

四、“土”和“洋”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变化最迅速、最频繁、最活跃的,由于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人的认识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词义也随之发展。随之变化。“土”和“洋”的意义因为与新旧事物直接关联,因而其词义的变化很富有代表性。

上一篇:感恩的心作文350字到400字下一篇:关于现代儿童写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