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槐树让心灵去旅行散文

2024-04-09

抱着槐树让心灵去旅行散文(精选7篇)

篇1:抱着槐树让心灵去旅行散文

抱着槐树让心灵去旅行散文

有一句话流传了多少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不得不感谢那个勇敢的说出这句话的第一人。因为那句话正是当代社会心灵引导的新路标——让心灵去旅行。

每个人心灵之旅起步的地方都不尽相同,我是从拥抱孔子学苑的一棵大槐树开始。

午后,阳光漫山遍野的流淌着,泥坯墙上有它不断攀爬的矫健身姿,小麦田里有它疯狂奔袭的英姿,就连大槐树的树叶堆积起来的小山里都有它往里猛钻的淘气背影,只要是足迹能够到的地方,视线能够所及的地方,都离不开它潺潺奔流的身影。如果愉悦也能像阳光一样粘着我们该多好啊!心里不惊发出了如此感叹。

脱下外套,拿下围巾,甩了甩双手,感觉不那么紧绷,自己才开始去抱这每天都会见面,却从未仔细感受过的大槐树。

嗅了嗅,一股泥土的清香冲向鼻尖,钻入肺里,贪婪地吮吸着这超越酸甜苦辣咸的人间五味。然后,胃里,肚里,心脏里都有一股热流在涌动着。不自觉地,双手抱地更紧了,最后就连脸都贴了上去。可惜,自己不能和树融为一体,不过,能让五脏六腑都尝到美味,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不自觉地,竟然亲了一口大槐树。“你说呢?大槐树,我是不是也算是很幸福的?”

感受着槐树的粗壮,才知道手臂的短小,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舔尝着槐树的泥土味,才知道人间有五味之外的天外美味,更讽刺的是,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却从未发现过。

似乎是泥土吃多了,突然起了这样一个念头:槐树啊!虽然你不能说话,但是你并不孤单,地上的泥巴都是那么拼命地爬到你那高耸入云的怀抱里。

就像是人喝美酒会陶醉,在槐树的温暖下,自己似乎也被陶醉了,一个后撤步,踉跄在了树边的田埂上。

“感谢槐树,活了那么多年的槐树,吸收了那么多年天地灵气的槐树,就那么无私地将灵气和美丽给了我。哪怕我吸再多,闻再久,也依旧用你那不变的温情和醇厚的味道展示给我,仿佛再告诉我自己是取之不尽的。而她粗糙的表皮则像是在说着“下次不要抱太久啊!我很丑的,被别人看到你抱着这么丑的一棵树会笑话你的!”

大自然真神奇!竟然说出这么高深却又真切的做人之道。只要散发出醇厚真实的气质,外表的不足又有何足俱呢!

缓缓地,在陶醉中站起身,看着被我坐扁的小草,赶紧将她矮小无声的身段一一扶起。“你可不能倒下,有这么好的树做你的邻居呢!你说对不对!”

我们每年都会去往不同的地方旅游,但是每次回到家都会得那一种叫做“节后综合症”的怪病。当我们如此地去抱一棵槐树时,节后综合症是否会少一点呢?

让心灵去旅行,从槐树出发,从身边的点滴出发,你们同意吗?

篇2:抱着槐树让心灵去旅行散文

这一次旅行依然没有目的地。

天已微亮,该出发了。随手拿起那跟随我多年的背包,肩部的带子早已断了,只在尾部打了个结。包里有一个便签本,两支笔,20块钱,还有一个苹果,我喜欢出门时带一个苹果,据说它可以保平安。我相信这是真的。

每次的出行都只是带这些。这种装备让我感到很轻松。

现实中,因为目标,我们感受到了沉重;因为拼搏,我们感受到了压力;因为熟悉,我们感受到了牵绊。于是心里就渴望着一次远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在这个陌生环境中,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累了就停下来,饿了就填饱肚子,高兴了就开怀大笑,孤独了就尽情得流泪,郁闷了就放肆的宣泄……但这不是逃避,也不是放纵,只是觉得唯有这样一个人的流浪,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与自由,才能在宁静自由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到火车站时,天已经亮了。本子上面记载了很多火车列次,东南西北方向都有。按顺序看,这次是K68。每次出去都没有方向,第一站、第二站,或是第三站都可以,我喜欢那种新鲜感和陌生感。这次就到第一站绩溪吧。

早上买票的人并不多,我说买到绩溪的票,她抬抬眼睛看看我说:就到那啊!我笑了笑并没做声。我知道她的疑惑,到绩溪坐汽车不过7元钱,而火车只要3.5元,况且汽车要快的多。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可我就是想要它慢些。也许她不知道我是要去感受那火车缓缓开向远方的那种感觉。况且如果开心,又何必在乎旁人不屑的目光呢。拿着票,我大步的走进候车室。

车缓缓地开了,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我去寻找那个可以让心灵的自由与纯净的地方。

六月的天还不太热,车窗外的`茶园一圈一圈的环绕着向上伸展,清晨的茶园看起来更青翠了,我仿佛闻见了一阵阵茶香。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早已做好了绽放的准备,她们一点也不含蓄,个个跃跃欲试,争芳斗艳。那片片绿叶也带着一抹新绿的渴求,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叶子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好像一双双多情的眼睛。山顶那柔软白晰的雾团,随风飘逸、流荡,宛如少女的纱巾。远处肯定还有那泉水淙淙,溪流叮咚,好像在唤醒沉睡的村庄。

火车轰隆轰隆的开着,驶向那未知的地方。崇山峻岭、田间小路、小溪长流一一抛在车后,这一道道陌生的美景伴着火车远去的方向都被湮没在我的视线里。

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的景物流逝,心里却异常的平静。这样的地方会让我变的很透明,那些生活的种种不安,或许不能去想,或许不应该去想,或许想不起来。我知道,这里只有我。任凭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发出清脆的声音,把我带到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地方。

但我却希望车子慢点儿,再慢点儿…….

“绩”,有缉麻线的含义。“溪”,为山间流水。它是一座山间小城,这里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处,明季三尚书,清季绩溪礼学三胡,徽墨大师胡天注父子,红顶商人胡雪岩,晚清绩溪三奇士,著名学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等等,都是绩溪的骄傲。在这里,老人们还经常说起他们的故事,口吻就像在说自己家的伢子,没有崇拜,没有虚荣,没有炫耀,有的只是满眼的慈爱。

剥去了往日的光辉,现在的绩溪只是普通的小县城,街上和其他县城大同小异,如果非要说哪里不同,那就是这里是个安静的、舒适的小城,汽车很少,路上的行人也不多,没有熙熙攘攘的感觉。在街头还可以碰到许多挑着山货来卖的农民。他们可能是走几十里山路赶来的,大多要在城里住上个几天,为了节约住店的钱,他们通常把东西卖的稍微便宜点以便能早些卖完回去。我认真的走着,一个婆婆在吆喝着,我停下来买了些枇杷,三块钱买了许多,也希望她能早些回家。

抬头看了看,摸不着南北。向往陌生感的人是不会去问路的。其实,在这里问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答案只有有两种,一种是“啊不喜的”(意思是我不知道),另一种是一大串听不懂的的方言。站在路边,呼吸着陌生的空气,但这些却让我感到无比的轻松。

到一个地方哪儿最具有地方特色?我觉得既不是那些所谓的特色街,也不是某某故居,而应该是小菜市场和小巷子。到了那里,地道的方言,地道的礼俗,老人、小孩都一如多年前的生活着,完全看不到被时代所覆盖的影子。清晨,我随着那些挎着篮子去买菜的老人走近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吃先人们曾经常吃的菜肴,穿的也也依然朴实,孩子们玩着一些爷爷奶奶教给他们的游戏,这些游戏怕是有几百年了吧。那边有个老人哼起了小曲,周围几个老朋友在给他鼓张喝彩,我站过去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虽然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可我的掌声也如同老友般热烈。看着老人涨红的脸,我猜他唱的可能是一首年轻时情歌吧。

天沥沥淅淅的下起了小雨,在南方不带伞出门,十有八九会淋雨,我不是故意没带。可小雨是用不着去躲的,淋着雨,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和这雨融为一体了。这里的雨是那么自由,欢快。这里的我也是。

要回去了,进站很方便,没有安检。只有一个大叔让我把包打开,随便看了看,就算完了。他只看到了我的苹果。

在车上,拿出便签本,在K68上划一道红线。记下:生活之中有太多的无奈与烦恼,伤的、痛的、哭的、笑的……这让我们在黑暗中看不见远处的灯光,在迷茫里看不见希望的影子,但在这高楼大厦里,在这物欲横流的都市里,仍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追求那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别让自己困在生活里,别忘了让心灵去旅行。无论用什么方法。

下一站会到哪里,我也不知道。

篇3:阅读,让心灵去旅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可以照亮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让孩子们放飞想象, 在读书中让他们的心灵去旅行。在旅行中明白什么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丰富他们的生活, 开阔他们的眼界, 增长他们的智慧, 温暖他们的心灵。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 把阅读指导落到实处, 才能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 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一、依托教材, 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 有生动有趣的故事, 韵律动感的诗歌, 语言优美的散文……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图文并茂,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题材。因而教师要充分营造阅读氛围, 依托教材, 以课堂为主阵地, 开展阅读教学,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 孩子年龄小, 自主性差, 教师要根据他们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的特点, 首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有阅读的愿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 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全方位, 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再巧设质疑,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上《蜗牛的奖杯》一课时, 可以多媒体播放“蜗牛与黄鹂鸟”, 让会唱的孩子们跟着一起唱, 然后问:歌曲中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可是很久以前的蜗牛, 它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样的呢?二年级的孩子对生动的画面和熟悉的歌曲有着浓厚的兴趣, 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的带着疑惑到文中去探询答案。再次在教学过程中, 理解阅读课文重难点时, 教师要精讲多读,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 去感悟, 去交流。特别是自读阅读课文, 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自读, 自议, 合作探究。教师只做适当点拨, 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在教学拓展延伸时, 教师要以课本为出发点, 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和资料,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与课文相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读本, 让学生读一读儿歌、童话、诗歌、科普知识、历史故事等, 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汲取丰厚的营养,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注需要, 正确引导

小学生的年纪小, 人生观, 价值观都没有完全树立, 很容易受到书中语言、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 任由学生自己去读, 学生很容易走入阅读的误区。那么, 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更是对其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那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正确引导呢?

首先, 教师应参考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 向他们推荐一些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和时代感较强的儿童读物。如低年级适合推荐绘本阅读, 以内容比较浅显、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为主;也可推荐积极向上, 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和古诗等。中高年级则以优秀诗文, 名著佳作为主, 辅以各种文学艺术、科技读物和新闻报纸等, 注重搜集材料, 提高综合素质。其次, 教师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按照必读书目和选读数目, 分清轻重缓急, 有的放矢的读书, 给与科学的、系统的指导, 要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适当“扬弃”, 多读书, 读好书。最后教师还要给与方法指导。不同的体裁, 读书方法也不同。在小学阶段, 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方法;记叙文主要能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表达的情感;诗歌主要是理解诗意, 想象诗的意境, 感悟作者的情感;而寓言则要明白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合理运用研读、精读、略读、速读、诵读, 提高阅读效率, 汲取更多知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更好地做人, 更好地融入社会, 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三、家校联谊, 持之以恒

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更多的展示自己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为学生爱上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 自主性和意志力比较差, 所以难以自觉的坚持阅读, 特别是课外阅读。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共牵手, 齐努力, 定期组织各种趣味盎然的读书展示活动, 让学生保持对读书的热度。例如定期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 激发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兴趣, 坚持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习惯。每学期组织一次针对推荐的图书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亲子游活动, 让学生在父母和老师陪同下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精神, 加深他们对书本的感悟, 促进交流。每周设立“百家讲坛”, 请一位家长作为主讲人, 向学生推荐一本课外书或介绍自己专业的一些知识, 以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也可以由一名学生谈谈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感受, 其他学生补充交流;另外还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由家长们互相探讨交流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些困惑和经验, 推动家庭读书的发展。放手让学生自办主题手抄报,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发挥和创作, 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此外, 开展读书笔记展、精彩诗篇朗诵会, 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 甚至剧本表演也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办法。总之, 大手拉小手, 家校齐努力,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篇4:让心灵去旅行

启程:冥想

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太大,脑子无时无刻不在想东西,甚至走路的时候眼睛、动作都被带到脑子里想象的目的地。而头脑长期处于思虑状态,就会忘记了身体的感知能力,即变得麻木,被开水溅到也不觉得痛、被爱人亲吻也不觉得快乐,久而久之失眠、紧张、高血压等接踵而至。而冥想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一处,让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从而把你的思虑、杂念去掉,重新找到感知。

冥想方法:静坐,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某处,如茶杯、窗户,或是心里观想某种图案景象,如复杂的曼陀罗图案、上师神明图等。保持一杯茶的时间,约十五分钟。

适合时间:旅行开始前一个晚上入睡前。通过冥想忘掉城市的喧嚣、工作的烦恼,找回感知,为享受第二天的旅行做准备。

适合地点:安静的室内榻上。

推进:呼吸

人的呼吸分为三个过程:外呼吸,肺的通气、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内呼吸,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你发现了吗?我们的呼吸往往短于这个时间,这使得我们的细胞无法处于足氧状态,让心灵失去了与身体的连接。《庄子》说“吐故纳新,为寿而已”,即深度的吐纳可以延年益寿,而赖克式呼吸法就是通过深度的呼吸来让细胞重新足氧,让你如同回到了婴儿时期,记起你是谁。

呼吸方法:人平躺,双腿微曲,膝盖之间以一拳距离为宜,双手自然伸展,嘴巴张开,将气流吸入腹部使之隆起,继续吸入气流充满胸腔,然后呼出,中间不停顿。每分钟12-15次,练习一朵花开的时间,即一个小时。

适合时间:旅行第一天的早上,日出前、晨露未收时。

适合地点:海滩边、森林里、草地上,任何可以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

升华:瑜伽

瑜伽虽在国内经流行很久,但很多人只是想用它来达到减肥等功利性的目的而忽略了其原本的意义——调节这种能量失衡。古典瑜伽的一支哈他瑜伽认为,人平常的思想活动如疲劳、兴奋等无序而骚乱,且浪费了大部分能量,而用于维持生命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这种的能量的失衡导致了情绪和身体的失控,让人烦躁不安。

瑜伽方法:哈他瑜伽即体位法,让身体去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姿势,如一棵笔直站立的大树,一弯半圆的拱桥,一只展翅翱翔的老鹰。虽然不要求每个姿势做到跟生物一模一样,但却要做到自己身体能承受的极限。通过肢体拉伸可以消除机体的不安定因素,调节内循环系统,最终体验情绪的舒缓和释放。

适合时间:旅行第二天的下午,抽出一只蝶破茧的时间,即半个小时就好。

适合地点:任何能勾起你释放能量欲望的地方,前提是脚下的土地平坦。

沉淀:音乐

你有听说过音乐治疗吗?这种特殊的治疗方式放在疲惫的旅行之中再合适不过了。现代的音乐治疗最初起源于美国,治疗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如聆听、演唱、弹奏等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就从最易入门的音乐聆听开始吧,让心灵进入音乐营造的世界,有种已经快不属于这个星球的飘然感。

聆听方法:播放一首自己喜欢情绪又不太大悲大喜的歌曲。首先专心聆听,与音乐同步;接着跟随音乐想象,与音乐的情绪同步;然后让肌肉和神放松,让音乐为你催眠。最好设置一下音乐播放的时长,因为音乐聆听的末尾以你进入甜美的梦乡而告终。

适合时间:旅行第二天的晚上临睡时,仅需花一首歌的时间。

适合地点:柔软舒适的床上。

转折:律动

有没有发现跳完舞后身体有种通透感,心情也变得舒畅?因为跳舞的过程中你律动了肢体,打开了五味知觉。其实不光是舞蹈,只要你完全置身当下,跟随自己的心肆意做各种动作,都可以达到激活身心的目的。

律动方法:只需遵循一个原则:想怎么舞就怎么舞。人类肢体拥有最自然的律动,你将不同幅度的摇摆当成动作,将拍打身体不同部位产生的声音当成节奏。

适合时间:旅行第三天早餐前。

适合地点:无特别要求,有小鸟呢喃、水声潺潺的地方更佳。

高潮:觅食

经过之前的自然律动,身体充满了能量,所以接下来你可以尝试“天然食物”环节,去野外寻觅自己的早餐。经过这段心灵旅行,你已经回复到最初的状态,而最原始的我们不正是借助自然界喂养自己的么?大家分头行动去自然中找寻食物,再到达指定地点集合的时候,你就能跟随大伙一起享受一顿野人大餐啦。觅食不仅可以享受健康自然的美味,还可以体验刺激和快乐。

觅食方法:发挥你的本能。当然,事先学习一些野外觅食的知识外或是向当地居民虚心请教可以事半功倍,他们可以告诉你在哪里可以采到新鲜又美味的野果,还能教你如何避开该死的荆棘。

适合时间:旅行最后一天的早上,为心灵之旅划上完美句点。

适合地点:浅层次的山林。

至此,一个阶段的心灵旅行告一段落。肯·戴奇沃迪说“生命一切的难题都是身心失调导致的,因为身体和心灵并不是两回事,而是一体的两面。心灵是身体的内在部分,而身体是心灵的外在部分。”而美景浏览和心灵修正兼具的旅行,可以让你放松身体 “物质的我”,重新认识“社会的我”,思考提升“精神的我”,更重要的是让你找到了“纯粹的我”——那个开心就哭不开心就闹单纯善良毫无伪装的孩子!

篇5:让心灵去旅行

1.一边是绿茵茵的草地,另一边是黑森森的原始森林,你是往草地去,还是向森林走?

2.越过草地或森林,你希望在你面前出现的是辽阔的大海,奔腾的江河,还是涓涓的小溪?

3.涉过大海、江河或小溪,在你眼前出现了一间小茅屋。当你走向小茅屋之前,你是不是会回头望一望大海,江河或小溪?

4.当你走进小屋,看见桌上有只花瓶,你希望它是古典式的,还是现代式的?

5.你希望这间屋子有没有后窗户?如有,是大的还是小的?窗户是多还是少?

6.桌上有只杯子,你不小心把它摔在地上,你认为杯子会碎吗?如果摔碎了,是摔得粉碎,还是摔掉一块可以修补?

7.走出小屋,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道。你选择哪一条?

8.你来到沙漠,渴得要命。此时路边有杯水,你是看都不看就走?还是喝光再跑?或只喝半杯,把剩下的带走?也可能喝一一点放回原处?

解释:

第一步,去森林,说明童年生活并不是在父母的百般疼爱下度过的。同时也说明你喜欢冒险,不愿生活在平平淡淡的环境中。 选草地,则刚好相反,你的童年过得非常幸福,向往平静的生活。

第二步,选择大海,说明你的心胸十分宽广,深沉;选择江河,表明你情绪比较激动起伏;选小溪则显示你的感情很温柔、细腻。

第三步,回头望,说明你过去的生活很快乐,使你“流连忘返”;不回头,表明你对过去不满意,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第四步,喜欢古典式,说明你比较保守;选现代式的则比较开放, 对伙伴的要求也是热烈活跃、思想解放的类型。

第五步,希望屋子没有窗户,表明你生活中缺少朋友,是个封闭、孤独的人。 相反则生活中有知心朋友。

第六步,希望杯子不碎,说明你生活的道路较为平坦。希望摔掉一块可以补,说明你生活受过挫折,并希望很快平复;希望摔得粉碎,说明你可能遭受过挫折。

第七步,选择大路,说明你认为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之路是平坦和顺利的,同时也表明,你自信心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把握; 选择小路,说明你对生活和事业的前程作了失败、坎坷、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准备。

第八步,不喝就走,表明你做事顾虑太多(担心水有毒);喝光就走,说明做事只图眼前利益;喝一半再带走,表明你做事有计划、重策略;喝一点放回原处,显示你道德品质高尚,习惯为他人打算。

篇6:让心灵去旅行

为了让每一处景点更有吸引力、更有回味,我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求新、求“险”、求智、求“爱”、求实。

一、求新

21世纪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循守旧、步人后尘、照搬老旧教案必定教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敢于质疑教材,思索教法,推陈出新,时有突破,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有时学生的创意虽然前人早有定义,但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发现,仍然具有价值。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几代体育工作者的心血结晶,其教学目标虽与新课程的要求不同,但实践性很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所以不能全盘否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进行取舍,组合优化,带着问题来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是求新的首要条件。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对此学生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从生活到影视,见得太多、听得太多了,即使没有玩过,也都没有了想玩的念头。但如果教师先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与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游戏有三个方面的不同,即分组与人数规定上不同,角色轮换上不同,道具使用上不同”,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有兴趣。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分组按体育课堂一列横队为单位,常常人多队长,“老鹰”与“母鸡”的运动量最大,后面的“小鸡”一不小心脱节容易被甩出,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小鸡”一被抓就晾一边了,体验不到游戏的真正乐趣。现在让学生自由组合,四五人一组,组合更随意,队伍更灵活。规定“老鹰”“母鸡”“小鸡”在新一轮游戏中角色互换,让参与者感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体验。为了限制“老鹰”个体活动的灵活性,要求“老鹰”背上一块小体操垫作道具,双手握住垫子拉手来充当翅膀,既形象,又滑稽。当“老鹰”扇动着“垫子翅膀”逼近“小鸡”时,“母鸡”与“小鸡”都会神情紧张,拼命地掩护与躲闪。这样,生动活泼的景象就会在操场上出现。

在“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原则下,我们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为前提,精心改造教材,拓展教学形式,延伸教材的内涵,力求改出新意。这是成功课堂的有力保障。

二、求“险”

这里的“险”不是指“危险”,而是由磨难带来的“惊险”,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准备,经过有序组织,抓住良好的教学时机,让学生体验由体育活动带来的“惊险”与“刺激”,培养他们对困苦磨难的无畏精神,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003年冬,一场多年未见的大雪悄无声息地降落在我们的校园。那天刚好有我的体育课。学生在寒冷的教室里煎熬了几节课后,引颈盼望着我的体育课。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满以为学生只会透过玻璃窗凝望雪花飘洒的痕迹,抖擞地呵着热气,但当我注意到他们一双双急切而企盼的目光时,我豁然明白了他们更需要什么:他们正渴望着与漫天的雪花共舞,与凛冽的寒风同飙速。刹那间,我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渴望,联想到日本小学生的磨难课程,遥想起当年红军历经万难过雪山的故事。这不是一次很好的磨难教育的机会吗?

于是,我从讲故事开始,让学生知道日本小朋友如何在冰天雪地里赤足跑行,以锻炼他们的意志。讲述了红军过雪山,是坚定的意志让他们忘却死亡的困扰,磨砺出中国革命的精英一代。说得学生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下来,我们走出教室,喊着响亮、整齐的口号,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溜滑的雪地上,那神情,那劲头,俨然是中国年轻的精英一辈从这里诞生。短短的600米雪地慢跑,却让学生体验到了顽强拼搏的内涵,品尝到了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三、求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体育优先的体育课堂里,把学生变得聪明,也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不仅能有效地巩固与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乡土教材内容“拔河比赛”时,学生一般都会着力考虑哪一组的组员块头大、力气大,对拔河的技巧与注意点却不怎么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拔河时要蹲低重心,要注意脚底的摩擦面积,要配合统一口号劲往一处使等等,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会在比赛中好好运用。鉴于此,我在教学中不急于讲解这些技巧,而是在活动前先拿出物理实验器具——摩擦力小车,开始演示起摩擦条件的不同对小车活动距离的变化起到的作用。做完小车实验后,不急于说明理由,接着拿出了不倒翁与圆规,让这两种器具在平坦的木板上站立,比较谁更容易站稳。学生看了若有所思。经我稍作点拨,马上就有学生在自己比赛站位地点上刨坑,有的在处理地面上的沙子,还有的拔来一把干草垫在地面上……比赛开始后,学生们一个个都压低了身体重心,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使出全身的劲来感受团结的力量。看我面露微笑,学生都明白他们这样做是对了。

四、求“爱”

韩愈在《师说》里提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首先要充满爱心,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帮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起点更上一层楼。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师道存于世的前提。“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爱心与鼓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感染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这样就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报老师的“知遇之恩”,从而会付出加倍努力。

我的徒弟小吴是新来的体育教师,教研组安排新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为了能在上级领导与同事面前露露脸,我协助她精心准备了一堂实践课。上课前,小吴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班里有一女生天生下肢肌肉萎缩,考虑到她行动不便,有碍安全与队伍整齐,于是打算叫她不要上课了。公开课那天,阳光和煦,微风轻拂。随着上课的音乐声,学生配合默契,做到了“快、静、齐”。看着学生着装统一,队序井然,报数口令响亮清脆,我的心情也挺放松。突然,我听到一声怯生生的女声报数,一眼瞥见那个女生排在第二排末尾,我顿时心里一紧:怎么搞的?小女生什么时候也溜进队伍里了?教学游戏的设计是让学生成双数搭配的,多出了一个岂不坏事?而且她又腿脚不便,练习“前滚翻”时岂不要出洋相?

从小吴紧张的神色中我知道她也发现了这个小难题。她一边讲解游戏规则一边朝我这边看,我对着小吴伸出三个手指头,像个“OK”的手势,提醒她等会游戏时,三人一小组,把小女生也编排进去,同时也希望她能排除干扰,静心施教。坐在一边的班主任也看到了,趁学生在为分组游戏做准备时,班主任不停招手示意那小女生出列。当我看见那小女生怯怯地向我们走来时,我看见她那双悻悻的眼神和满脸的失望。我上前摸了一下那女生的头,对她坚定地点了下头,说了句:“回到队伍中去吧,老师相信你!”刹那间,我看见到她眼睛大了、亮了,鼻翼一阵阵地抽动着。看着她一瘸一拐靠近队伍时的背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忘了坐下来。那边小吴已经找来了两个较高大的女生,与她配成一队,组成了一只“五脚狼”,而别组都是二人一组的“四脚狼”。一趟游戏下来,“五脚狼”这组一只羊都没有抓到,但在“狼抓小羊”这个游戏中,这个组合搭配绝对是最惹人注意的,同学们也挺配合她们这个特殊小组,逗留在她们身边玩耍的小羊特别多,游戏场面生龙活虎,气氛热烈。而接下来的“前滚翻”练习中,这位女生表现得非常勇敢,在同学们的主动帮助之下,每次都能勉强完成。最难得的是,她每完成一个练习动作,老师、同学们给她的掌声特别响亮。

下课后,小吴跑来兴奋地对我说:“老师啊,多亏了你的三个指头提醒,怎么样,还没出丑吧?”呵,这个三人一组的提醒手势真像“OK”,竟然成就了一堂爱心荡漾的课。

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这堂课内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堂课是成功的,可圈点的地方很多,而最大的亮点应该是那位女生的归来。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观事物的反应,它是学生智能、体力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只有把情感留在课堂上,着力追求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谐之花才会在课堂内外处处绽放。

五、求实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着人类向前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实效相结合、实效与优质相结合。

有一个童话,说的是一个“圆”,在人类的悉心照料下,圆日子过得舒坦而省心,既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波澜壮阔,只有平淡无奇、碌碌无为。有一天,人类不小心,把圆给摔破了,于是它就成了弃物。圆很伤心,它竭力想找回那一块缺损,挽回过去那安逸的生活。它在寻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天地是如此的宽广,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它有了与轻风舞动的机会,与鲜花对语的喜悦,与昆虫齐唱的舒畅……当人类想起它,想要回它时,它却发现自己已经不想回到从前了,因为它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真实才是生活。

体育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圆,它不是一个没有缺陷的设计规划。如果课堂有一点惊喜、一丝遗憾可以留给我们去回味、去思索,或许我们的课会更加人性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个体的差异与需求会更加容易把握。

有一次,我想上一节男女分组的活动体验课,男生安排踢足球,女生安排跳长绳,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感受由轻松的活动带来的愉快体验,增强耐久力,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等我安排完女生再来巡视男生的时候,发现他们竟然没有在踢足球,而是在玩类似橄榄球的游戏:两批男生奋力奔跑争抢着一只足球,双方各有一位守门员,目的也是把球扔进对方的大门。我看了一会儿,发现他们居然还有同伴之间的配合传球,有相互掩护,而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中没有教授过的东西。他们没有发现我在一边观察,仍然玩得起劲,一个个奔跑积极,大呼小叫,完全陶醉在游戏当中。我没有去刻意打断他们,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看到老师没有责备,倒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几个平时胆大的也嚅嚅地说:“我们足球水平臭,踢不来,只好玩用手的橄榄球游戏。”我听了,感觉很震撼,难道这不是体育课的真谛吗?我们体育教师孜孜追求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是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吗?我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了句:“目的已达到了,开心就好!”学生顿时欢呼雀跃,相互击掌。

教师往往都希望自己集编、导、演于一身,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能行云流水、精彩纷呈,该想的都想到了,该有的也都有了,该做的也都做了,应该没有遗憾了。但就是这样的课,往往没有生命力,没有感召力,它凸现了教师,却冷落了学生,使学生丧失探究知识、发现真理的能力。

篇7:让心灵去旅行

一、营造和谐氛围

【案例】

《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具体写了那天下午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经历的事情。现在我们来举行一次比赛,请同学读这3个自然段,全班4组各选一人进行比赛,选谁呢?我现在不说,大家先做准备。请中队长到我这儿来。

(学生练习朗读,准备比赛。教师跟中队长讲了几句悄悄话,中队长点点头。等大家读好了,中队长在4个小组分别挑选了一名朗读能力最差的学生)

师:参赛选手已经选定了。各组组长可以组织本组同学对选手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他的朗读水平,让他为你们小组争光。

(各组成员迅速围住参赛选手,采用示范、读中纠错等多种方法帮助选手提高朗读水平,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4名参赛选手到前面来。

(4名选手上台)

师:(微笑着看台下)你们有话要对这4位同学说吗?

生(第一组):错了没关系,只要你尽力就行了。

生(第二组):我们全组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可得尽最大努力呀!

生(第三组):只要你努力就行了,我们支持你。

生(第四组):努力,努力,再努力!

生:要充满胜利的信心。

生:读的时候不要怕。

师:(摸摸参赛学生的头)现在怕不怕?

生:(摇摇头)不怕。

师:怕的话,来一个深呼吸。

(师做出深呼吸的样子,生大笑)

生:(对本组选手)你一定要努力,争取拿第一。

师:拿不到第一怎么办?

生:第二也行。

(生笑,台下气氛十分活跃)

师:比赛现在开始。

(参赛选手逐一朗读课文,十分投入,基本都能做到正确、流利,除一个同学外,其他三人都能做到比较有感情地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各组同学评一评自己的选手。

生(第一组):我们知道他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他比平时读得都好,我们为他高兴。

生(第二组):他读得比平时好多了。

生(第三组):我们为他的进步而高兴,而自豪!

生(第四组):4位同学读得都很棒!

生(第四组):他刚才读得很好,和平时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师:噢,现在在天上,平时在地下。

(生大笑,气氛更为热烈)

师:既然4个同学读得都比平时好,都很棒,那么都是第一名,并列第一,好不好?

生:(鼓掌)好!

师:请参赛的同学每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第一组):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

生(第二组):开始有点儿紧张,后来听了大家鼓励的话,好多了。

生(第三组):相信我下次会读得更好!

生(第四组):谢谢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师:多谦虚的孩子!

(学生鼓掌,4名同学回到座位)

师:我看在座的同学都是好样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努力都会进步!

【评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可使用脑效率提高15%-35%,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3-4倍。案例中,教师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后进生被推到了“第一线”,他们内有集体荣誉感所激起的动力,外有小组成员给予的助力,所以人人都比过去有了显著进步。而优秀生和中等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自己也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关心他人的集体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了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教材优势

【案例】

《跳水》(人教版第10 册)教学片段:

师: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

生:他要夺回帽子,所以去追猴子。

师:他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人物的心理。

生:上文讲孩子看见猴子在撕他的帽子,就吓唬它,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孩子非常气愤,所以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因为帽子很值钱,所以他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帽子并不那么值钱,是因为水手的哄笑,使他感到受了侮辱。

生:孩子觉得自己被猴子戏弄,自尊心受了伤害,他要挽回面子,所以一定要夺回帽子。

师:你认为孩子的做法好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不要那个帽子,重新去买一个新的。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课文第二自然段讲“孩子也笑得很开心”,我“牺牲”一顶帽子,换来大家高兴也值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孩子的帽子被猴子摘掉,对孩子是一种侮辱,我让水手替我想办法。

生:我让船长把猴子一枪打死,拿回帽子。

生: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好,太残忍了。我让船长用枪对准猴子,吓唬它,让它爬下来。

生:我的方法比他好,在甲板上放一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让猴子把帽子拿下来。

师:同学们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想法比课文中的孩子恰当。这说明你们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感情丰富,能和别人分享你们的爱心和欢乐;遇事豁达乐观,胸怀坦荡,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这对你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评析】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此案例中,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寻找到了课文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剖析课文中的孩子的心理,再联系自己,谈谈假如自己是那个孩子,当时会怎么想;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能慌张和冲动,而要寻求各种有效的办法合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指出:“一个不能获得心理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悲剧。”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健康的心理显得愈加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复杂工程,教师则是这项心灵工程的工程师和雕塑家。“让心灵去旅行”,让我们在各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

上一篇:第三届七彩语文杯—触摸春天-教学实录下一篇:乡发展林果业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