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2024-04-16

洪洞大槐树导游词(共8篇)

篇1: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洪洞大槐树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篇2: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洪洞大槐树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洪洞大槐树导游词1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

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洪洞大槐树导游词2

大家好!

我叫齐晗羽,叫我“齐导”就好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临汾大槐树景区”,希望我们度过愉快的一天。

大槐树景区面积很大,它是仿古式的,里面有“百家姓院”、“赵家大院”、“大槐树后代”、“祭拜堂”等大型活动场所。其中“赵家大院”是仿照“乔家大院”而建,里面有小吃,游乐场,服装店等,是青少年的最爱。

看!正前方,就是“大槐树景区”的大门,大家看到那盘旋在大门上方的屈曲粗壮的大槐树了吗?它是用优质木材进行加工、雕刻而成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去看看吧!

首先,大家看到的一个巨大的花环,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根”字,它表示大槐树就是华夏成千上万儿女共同的根,有这样一句话说道:“要问我家在何处,临汾洪洞大槐树。”所以,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千里迢迢来这里寻根问祖。

让我们沿着通道一直往前走,眼前的是一个仿古式的大钟楼,里面有一些水果模型和人物雕塑,咱们一会进去以后可以参观一下。注意不要损坏公物,不要扔下垃圾。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十五分钟以后在这儿集合。

来!大家顺着北边这条通道一直走,就来到了大槐树的下面。瞧!这棵大槐树高耸入云,饱经沧桑,它在这儿扎根生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那鱼鳞般古老的树皮就是它历经风霜的见证。

接下来,大家继续跟着我走,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赵家大院”门前。“赵家大院”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有风味各异的美食,有琳琅满目的时装……甚至还有很刺激的小型游乐场!好啦,大家现在就可以带领小朋友们尽情地去玩一玩了!

篇3: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10点整,祭祖大典的主祭人在礼仪、依仗、通赞、执事、舞生等人的引导下,遵循传承几千年的祭祖活动议程,先后祭拜古大槐树处、天地人三皇,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10点30分,万人祭祖广场内,“洪洞做大槐树景区乙未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在通赞浑厚的主持声中正式开始。

经过庄严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相关议程之后,大槐树景区副总经理焦琛珀代表后裔向移民先祖敬致祝文,祈求移民先祖庇佑九州大地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景区表演人员向先祖敬献精心编排的舞祭、歌祭、鼓祭,将整个祭祖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所有人员起立,鞠躬辞神。在景区高层领导向嘉宾和游客发放特色供品——“石头饼”的饮福受胙环节中,“洪洞大槐树景区乙未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圆满落下帷幕。

中元节祭祖大典围绕“追怀祖恩、为民祈福”的主题,传承大槐树祭祖习俗,追思六百年前移民先祖开疆拓土的奋斗精神, 进一步弘扬了华夏古老的祭祀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大槐树根祖文化的独特魅力。

篇4:洪洞大槐树新景区的硬伤

那大门里面迎面就是塑在大红底墙面上的金色大字“根”的新照壁(亦称影壁),两边的耳壁上则各有两个竖写的篆字“饮水”“思源”。其后,便是新扩建的景区,一池湖水,四围便是新栽植的花树苗圃,雕塑故事,一点没有遗址与文物的感觉,倒像是个休闲的公园面貌。相比之下,倒是被冷落在东边旧入口处的小了许多的老照壁更耐看更有味道些,那绛红的底色,有所残缺但精致生动的砖雕作品,至少没有新照壁粗糙的活计所显现出的弥漫全社会的浮躁之气,这的确无意间折射出当今商品社会利益驱动之下,一切的艺术都被扭曲和糟践了的事实!听说古代的许多石匠,可能会花一辈子的心力雕刻一件石雕、木雕、砖雕作品,因为他是把这样的工作视为对自身功德的积攒,品行的修炼,精神的寄托,所以用心之专,工艺之精,自然便可想而知了。而今天的工匠们,则是用“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脑袋,算计每一件活计可以赚取几两银子,并以此投入相应的最经济的成本——材料与工时的,至于质量,只要当下能交工付款,哪怕明天就破损了,也不管不顾了,甚至会高兴,因为又有活干啦!这大概就是全国各地新造文物景点的泥塑雕刻作品几乎无令人满意之作品的因由所在吧。

再说那因见证了大移民而成为景区标志或灵魂所系的大槐树。作为景区主题的宣传,我对大门口的槐树根雕是认同的,欣赏的,但是景区里面的感觉,可就大异其趣了。大概是自己满脑子的“大槐树”概念,所以一进门,就留意到花树间一些新移植的半大槐树,椽一样碗口粗细的褐黑色的主干顶端,抽出缕缕嫩枝绿叶,显然也与历史概念的大槐树关联不起来了。等曲折向后到了供奉祭祀大槐树的地方,见证过移民情景的大槐树已经了无踪迹,有的,只是一座竖立着镌刻“古大槐树处”石碑祭祖亭,两边的柱子上是一副黑底金色隶书对联——“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铭记了曾经的大槐树对几百年前曾经的大移民事件的历史见证者的意义所在。这也算,遗址更显岁月蹉跎嘛!而就在祭祖亭东侧的高台上,我们见到了一棵据说是第二代的老槐树,已是周身被铁皮片横箍竖拽着的无法倒下去的一具枯尸标本了,近旁还有生机盎然的第三代,感觉不错。可是转过后面,一棵完整巨大、繁茂蔽日的假槐树却突兀呈现。仰望这没有生命的水泥钢筋的怪物,我真的不知道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管工匠的手艺多么高超,树干的老皮和断折处的年轮多么逼真,我还是一点点的感觉也没有,这毕竟不是在观赏雕塑展览的作品呀!还不如让我看见那棵老槐树朽烂成粉的根部痕迹的感觉更显真实。我坚信,要想感知和对接祖先们的生命信息,最好还是面对尽量久远的文物遗存,哪怕是一片废墟。可是在这新一波造景热潮当中,多少有价值的建筑与废墟就这么被好心地毁坏掉,荡然无存了。

假槐树的近旁,是一座规制宏大、几进纵深的寺院,是个煤老板出巨资在原来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广济寺。当年即将远离故土、迁徙四方的人们,就是在广济寺院门前的大槐树下集合的。而今,故事的主体背景虽然布景一般再现了,却被淹没在无限扩大的景区之中,与一棵并不相识的水泥槐树形影相吊,构成一处历史记忆的幻象。人们明知道曾经的记忆并非今天重重构筑的庙堂殿阁、水泥大槐树,却为了金钱而不是纪念地这么可劲地做着,如之奈何?而且,面对这种时空错位地对一种文化记忆的放大复制性的情景再现,真的还不如面对真实的图片旧照、黑纸白字的历史记述来得更真实可信些。

而那座三殿相连、坐北朝南、巍峨壮观的“祭祖堂”,尽管大殿正面逐级向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姓氏牌位,前面当然少不了祭拜与供奉的摆设了,但仍让我想到全国各地许多新造庙堂宫殿给人的相同感觉——大而空。我实在没有耐心从中找见自己所归属的李姓,因为那些新刻写上去的电脑印刷体汉字的平板面貌,一点也没有积淀镌刻了岁月痕迹的厚重与丰富的历史感,没有足以吸引我探寻的民族精神文化信息,更无法接受仅仅借明朝时期多次比较集中地迁山西之民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的故事,就把汉民族的总根扭转附会在这一处,多少有些夸张了,那全国各地原有居民的根又在哪里呢?难道在这种煞有介事的声势浩大的回归与祭拜的仪式当中,就可以完成一个民族历史的繁衍血脉和一个民族文化魂魄的传承延续了吗?

至于西侧另一座大殿里以经营不计其数的姓氏族谱和锦盒装起来的始祖铜版刻像的商业氛围,可能达到了市场化运作的效果,但却完完全全破坏了我心中寻根问祖的神圣感。本想转一圈就出去,却被一个经营始祖刻像柜台的女服务员叫住,问贵姓?说不买没事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先是谁,增加一点知识也是有意义的。待我报上姓氏后,她就边在柜台里面寻找李姓始祖,边顺口问了一句知道是谁吗?我说真正的始祖,应该追溯到皋陶,他在舜时代曾担任掌管刑狱工作的大理官职,因官职得理姓,后人因躲避商纣王的追杀,才借李树的谐音改姓为李。服务员取出来打开锦盒的盖子,里面的白描人物头像下的名字则是李利贞,就是因进谏被纣王杀害的理征的儿子,李姓正是由他而始。从始称李姓的角度说,或许也对。不过要是按这样的界定法,要寻找与大槐树移民相关联的直系李姓祖先,首先要查清祖先是否是被迁徙的成员,然后应该找到当时被迁徙的李姓族群,再细加甄别,找见属于自己的那一族,即可,没有理由找到李利贞那里了。可这么讲,又总觉得有点数典忘祖的味道。不过要按我那样一路找回去,李姓据说要找到皋陶的曾祖父、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那里,而绝大部分中国姓氏,大概都可以找到黄帝、炎帝和蚩尤那里了,如此以来,这里也就没有这么多的形形色色的始祖头像可卖了。我没有把李利贞的刻版头像请回家,并不是在乎它99元的价格,而是因为关于他的故事,实在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一样,早已遥远漫漶成了模糊虚幻的神话一般,因此这种感觉,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早不再具有属于某一个家族的狭义概念的祖宗的意味了。如此,我只想通过阅读,从中捕捉任何一点具有文化信息与历史趣味的故事传说轶闻之类,细加品味,努力从中辨析出一个伟大民族多姿多彩的血脉来路,得到一种灵魂有所归依的踏实感就足够了,而不愿意像宗教皈依似的,搞类似的形式主义的顶礼膜拜。

篇5: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介绍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篇6:山西洪洞大槐树景点导游词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篇7:洪洞大槐树

目录概述基本信息景点相关影视收缩展开概述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 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基本信息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 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 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 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诗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景点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 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 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 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 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 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 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 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相关影视

篇8: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洪武年间,在洪洞大槐树开始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人口大迁徙活动。山西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个移民发源地,也是中国根祖文化的象征性符号。

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大槐树不仅仅是棵树,而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和移民心目中的家乡。每年约有20余万人前往寻根祭祖。

《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地方志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也有详细记载。

大槐树根祖文化以明代大移民为背景,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大槐树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传承和弘扬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基础,也是其传播的优势。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大槐树根祖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血脉亲情的连接。对于一贯注重同宗同源的华夏子孙来说,根祖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在民间的传播中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成为百姓们崇拜的对象,被游子看作“家”、“祖”、“根”的象征,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子心目中的家乡。难以计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古槐的后裔们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在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提炼和概括出了“忠厚直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坚韧奉献”的大槐树精神。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大槐树根祖文化形成了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大槐树、祭祖园、碑记、族谱等为载体,以祭祖为表现手段,表达人们追思先贤、祈福平安、祛病消灾的心愿。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高度吻合,形成了厚重的传播基础。

二是与民间自发的祭祖仪式所不同,它由当地政府主办,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规范周全,规模较大。因其有行政力量的参与,易于在当地形成合力,其权威性使其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三是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祭祖的时间和程序,具有传播的连续性、一定的惯性和冲击力。寻根祭祖节从1991年开始举办,时间为每年的4月1日~4月10日,主祭日为清明节。时间上恰好与法定假期相一致,为更多公众的参与创造了条件。

四是国内惟一的移民寻根祭祖的大型祭典活动,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项,是目前最被人认可的移民后裔联络情感的纽带,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围绕其进行的学术考察一直未间断。独特、惟一等特点使其关注度不断提高。

五是有关传说众多,传播较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民间色彩。有关大槐树的传说故事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并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特色,为进一步强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现状及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洪洞县政府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方式传播大槐树根祖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了第一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年年升温,越来越热。在首届主祭日,各方来宾超5万之众。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来宾参与范围逐年扩大,人数愈来愈多,社会效益越来越好。

“寻根祭祖节”定为每年4月1日至10日,主祭日为清明节,与民间上坟祭祖融为一体,隆重合俗。为更好地保护大槐树“祭祖习俗”,2008年6月“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近年来,大槐树景区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强化。一是围绕根祖文化内容,建设完成用于接待寻根祭祖的大型建筑祭祖堂、献殿;二是设置大槐树移民文化实证展览馆;三是成立了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研究中心;四是在景区打造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演艺系列表演节目;五是收集整理移民文化内容,包括家谱、族谱1000余册及与移民文化有关的资料,出版相关书籍23种,拍摄音像光盘5类并设立了网络存根的网站;六是除了在历年春节、祭祖节、中元节、寒衣节期间举办祭祖活动,全年承接各类社会团体、姓氏宗亲及家庭祭祖等;七是在2012年举办“中国洪洞大槐树文化高峰论坛”。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大槐树根祖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传承与弘扬大槐树文化中摆脱了与文化生硬捆绑的枷锁,升华了文化对景区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但在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传播媒介格局呈单一化。就景区文化传播媒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态势。大槐树景区主要以大型表演的形式来宣传根祖文化。这几年县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和力量创新节目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受众还是十分有限的。通过人际传播等传统的社会传播方式来发挥作用,使根祖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根祖文化的传播效果。

移民故事缺乏可靠依据。大槐树移民故事大多起源于一些传说,至于这类传说究竟有多少历史真实的影子,即便是从明代官方文献中也很难找到相应的证据。极力炒作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引发了规模宏大的寻根热潮。但这种狂热的背后,其实是现代人对民间传说的盲目迷信。仅靠传说掀起的寻根热潮难以持久,只能是昙花一现,这种狂热终将随着时间的更替而消褪。

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不足。从文化资源的数量看,大槐树景区本身并不具备优势。特别是相较于山西省内其它文化旅游胜地,如五台山、平遥等文化景区,大槐树景区还有很大差距。大槐树景区客流量高峰一般都在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正是人们出行的黄金时机。然而景区内不仅景点数量有限,而且旅游项目偏少,不利于形成文化传播的辐射力,直接限制了景区的发展。

nlc202309012206

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播的改进措施

大槐树根祖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血脉亲情、民族感情、爱国之情,是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大槐树根祖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和古槐后裔了解大槐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框框,按照传播规律办事。努力将大槐树根祖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传承相结合,与旅游文化的繁荣相结合,与生态文化的弘扬相结合。具体的建议措施有:

进一步丰富传播手段。第一,在新媒体时代,要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媒介,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促进根祖文化以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传播力度,进行跨民族、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提升大槐树根祖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要策划和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传播活动,利用研讨会、报告会、展览会等方式,加大对大槐树根祖文化的传播力度,通过征文比赛、诗歌比赛、书画、游记比赛等,吸引广大公众的关注与参与;第三,要进一步拓宽传播范围。除了在本地加大传播力度外,还要努力向外辐射。积极在北上广等大中城市设置宣传点,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加大传播力度,进一步扩大传播的范围。

进一步丰富传播内容。首先要重视保护并收集与根祖文化有关的各种实物。古槐作为根祖文化的物质载体,既是海内外古槐后裔思念家乡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符号。要对古槐周围的环境定期进行科学监测,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为古槐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要设计和构建新的槐树园,进一步丰富槐树文化;其次要保护好收集到的有关文书、石碑、族谱及相关实物等,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严格的档案记录,防止流失。改善存放条件,将有关资料的毁坏程度降到最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实物和文献的作用,让它们走近公众、贴近公众;再次要广泛发动有关人员在全国各地收集家谱、族谱,大力鼓励社会上有志于研究移民文化的人士积极开展工作,及时将研究成果与公众见面。借助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途径,使大槐树移民文化得到进一步地挖掘、提升、继承和发展。

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将大槐树根祖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更加丰富的旅游链,给游客更多的旅游体验。努力使大槐树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旅游优势。可以考虑与周边的壶口景区、普救寺、苏三监狱等旅游景区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充分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一步开发与祭祖旅游相配套的其它旅游文化项目,充分发掘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文化商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艺术产品;努力打造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这一旅游品牌和根祖文化品牌,将大槐树根祖文化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及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上一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 第3单元 附录下一篇:中考生物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