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

2024-04-25

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精选7篇)

篇1: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

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基本依据

之所以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基本依据,是因为诚实信用原则在司法活动中重要性决定的。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严格依据法律精神、法律规则和道德准则,正确地选择和适用法律,运用自身的经验和法律良知,对具体案件酌情做出正义、正确、公平与合理的评价判断的权力。自由裁量权包括实体法上的自由裁量权和程序法上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审查核对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上的自由裁量权。这里所说的“自由”,是受法律准则、道德规则等诸多因素规范制约的“自由”,而并非绝对的丝毫不受限制的自由。所以,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旦法官的自由裁量超出既定的范围,必将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出现司法不公的严重后果,使“法治”沦为传统的“人治”。

法官要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求本身应具有诚实信用的品质,即在行使该权力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法律对裁量问题有明文规定时,不得行使自由裁量权;2.行使该权利时应在法律规定的幅度、范围或处理方式内行使;3.必须符合法律精神,符合公序良俗准则;4.符合绝大多数有正常认知、控制能力人可以接受的标准;5.不得屈从私情、权势等其他因素。与此同时,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还应当考虑诉讼成本和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社会效果等重要因素;二是要求当事人应具有诚实信用的品质。诚信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诉讼当事人不得以不正当的手段滥用诉讼权利,掩盖自己的非法行为,不得作虚假的证言,不得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让证人作假证,不得故意作相互矛盾的陈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这说明,诚实信用原则不但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同时,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所以,对当事人缺乏诚实信用的行为时,法官可以通过做思想工作等提高当事人的认识和觉悟,而对于故意制造诉讼矛盾的当事人依法给予纠正或惩罚。实践中人民法院对没有正当理由逾期提交证据,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妨害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等违法行为给予处罚就是如此。

篇2: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

投资决策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及后续资源配置效率将 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关系到企业使用融资的效率及企业 的不断发展壮大。那么,作为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应计盈余 管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会计稳健性作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属性之一,它能提高会计信息透 明度,帮助外部投资者有效识别企业净现值小于0的投资 项目。更有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和高管薪酬激励发挥的 公司治理作用互相替代。那么,会计稳健性对于应计盈余 管理对资本投资效率影响的调节作用是怎样的呢?在会 计稳健性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对资本投资 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基于会计稳健性 视角,实证研究了应计盈余管理对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 从理论方面丰富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

一般来说,管理层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大多是基于 资本市场保盈、保增长、避免亏损、保壳、职业安全等的考 虑。Watts等认为盈余管理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为了 传达企业经营信号而进行的,对企业有利的信号传递效 应的盈余管理;另一种则是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考虑而 进行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在实务中,这两种效应的盈余 管理很难区分,因此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盈余管理总体 效应进行后续研究。

在盈余管理影响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中, Teoh et al. ()发现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 IPO定价;Dechow et d.(1995)发现外部投资者不能有效 识别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被企业操控后的盈 余信息误导其投资决策,影响其投资损益。TgUte&Wem (1981)利用Myers&MajlufC 1984)的方法,从信息不对称视产权性质角分析盈余管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李世新等(2011)研究发现,虚增企业资产和利润的 公司在盈余管理之前,投资效率和其他公司差异不大,盈 余管理期间投资效率下降,盈余管理后的会计期间非效 率投资随着盈余管理影响的减弱而逐渐消失。这些都验 证了盈余管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本文认为,盈余管理影响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降 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扭曲了企业的真实经营状 况。基于薪酬激励的考虑,管理层会调增企业报告盈余。 同时,为维持企业经营状况及获得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 管理层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由于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 质量较差,导致外部投资者不能有效区分投资项目类型, 不能在管理层投资于NPV小于0的项目时及时制止和纠 正,从而使得该行为损害了股东利益,降低了企业的资本 投资效率。因此,企业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资本 投资效率会产生负向影响,从而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 假设:H1 :应计盈余管理会对企业资本非效率投资产生显 著的负向影响。

采取稳健性会计处理方式的公司,其管理层违约将 面临更加严重的损失,如声誉及人力资本受损、被公司董 事会解聘等职业安全风险。基于这些因素考虑,管理层会 主动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 的第一类代理问题(Watts,2003)。从现有研究来看,会计 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没有得到一致结论。一部分研 究认为会计稳健性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公司 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等来降低公司的非效率投资; 另一部分则认为会计稳健性扭曲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增加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Roychowdhury, )。本文认为,会计稳健性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一种 机制,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盈余管理对资本投资效率的负面 影响越小,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H2 :会计稳健性越高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对资本非 效率投资的正向影响越小。

H2a:会计稳健性越高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对投资 不足的正向影响越小。

H2b :会计稳健性越高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对投资 过度的正向影响越小。

二、实证研究设计及变量选取

1. 样本选取。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本文选取 我国深沪上市公司A股2010?数据为初始研究样 本,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①考虑到IPO及SEO的影 响,剔除研究期间存在IPO及SEO的样本公司?’②剔除金 融保险行业样本公司;③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为避 免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 最后得到的样本总数为4 214个。

2.变量及其计量方法。

(1)应计盈余管理。目前对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较多,Kothari et al.()认为不考虑极端业绩的影响,用 现有的Jones模型及修正的Jones模型得到的操控性应计 会有偏误,因此其基于行业及公司业绩配比来控制极端 业绩的影响。

本文拟借鉴业绩配比的修正的Jones模型对操控性应 计项目加以计量,即本文的应计盈余管理。具体计量如下 所示:TACCit=NIit-CFOit (1)TACCitAt - 1= β0At - 1+ β1 ×( ) REVit - 誖ECitAt - 1+β2 ×PPEitAt - 1+ β3?ROAit-1+εit (2) NDAit = β?0At - 1+ β? 1 ×(誖EVit -誖ECit)At - 1+β?2 ×PPEitAt - 1+ β?3 At - 1 ×ROAit - 1(3)DAit=TACCit÷At-1-NDAit=εit (4)公式⑴、⑵和⑷中,TACCit表示总的应计项目,用 公司的净利润NI减去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CFO.t 衡量。NDAW表示公司的非操控性应计项目,由公式(3)计 算出拟合值。公式(4)中DAW则表示公司的操控性应计, 即盈余管理程度,用公司的总应计项目扣除公司的非操 控性应计加以衡量。At—1表示公司上期总资产,ARECit 表示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变动,△ REV.t表示公司营业收入 的当期变动,PPEit表示公司固定资产净值,ROAit— 1表示 公司上期的经营业绩。

(2)资本投资效率。对资本投资效率的计量借鉴常用 的Richardson (2005)的模型,具体如公式(5)所示。回归的 拟合值为公司正常投资水平,残差表示非正常投资水平, 残差为正表明公司存在投资过度行为,残差为负则表示 存在投资不足行为,残差的绝对值表明公司非效率投资 的总水平。XInvt二 氏)+卩1 Growtht— 1+p2LeVt— 1 +p3Casht— 1 + 卩々Aget— 1 +20P5 Sizet-1 + P6Rett-1 + P7Invt-1 + Pi S Industry+p,X( 5)

其中,Invt及InVt—1表示公司当期及上期资本投资额; Growtht—1为公司上期的投资机会,用当期销售增长的比 率衡量;Levt—1为公司资产负债率;Aget—1表示公司上市 年限;Casht—1表示公司当期现金持有量;Rett—1为公司当 期股票的回报率;Sizet—1为公司规模。同时,还控制了行业 及年度因素的影响。

(3)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模型较多,Basu ()提出了较为基础的计量模型。Dietrich et aL() 对此模型提出了质疑;Khan&Watts ()则在Basu (1997)的基础上,选取市账比、公司规模及公司资产负债 率为工具变量,提出了计量会计稳健性水平的C_score的 具体方法。

鉴于Basu(1997)模型不能计量单个公司的会计稳健 性水平,且受到公司样本的限制,本文拟借鉴IKhan&Watts (2009)的方法,具体模型如下所示:EPSit/Pit—l = PH+PlRETit+P2Dit+P3DitXRETit+Eit(6)

G—Scoreit^Pi^Pi+^^sizeit+^^MBit+^^leVit (7)

Consit=P_3=人1+人2sizeit+人3MBit+X4levit(8)

如上述公式(6)?(8)所示:公式(7)和公式(8)分别是 计算公式(6)中的回归系数。Consit是计算出的会计稳健 性水平的值。EPSW表示公司每股收益,用公司当期的净利 润除以公司上个会计期间的总市值衡量。Pit—1为公司当 期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RET?为公司当期5月到下 期4月30日经市场调整后的股票的收益率。当RETit为负 值时,Dit取值为1,否则取(LG-Scorqt表示对好消息反应 的.速度?’ Consit表示对坏消息反应速度比对好消息反应速 度的增量速度;size?为公司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 量?’ MBit表示公司市账比,用股票市值除以公司的净资产 的账面价值衡量。lev?则用公司当期的负债总额除以公司当期总资产来衡量。ConsIt值越大,表示公司的会计稳健 性水平越高。

(4)控制变量。从现有研究来看,公司的规模、资产负 债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审计质量、上市年限、机构投资者 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总经理及 董事长两职合一与否,以及行业因素与年度因素都会影 响公司的投资效率。因此本文在后续多元回归分析中将 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分离出应计盈余管理对投资效 率的影响,以及会计稳健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相关 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多元回归模型

模型1?模型3分别为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总的资本 非效率投资、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的影响;模型4?模型6 则分别为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总的资本非效率 投资、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的交互影响。

如果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那么模型1?模型3 中DA的系数应该为正值,即表示应计盈余管理对资本非 效率投资总额、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都产生正向影响,降 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也就是说,模型中¥、au、&的系 数均为正。而如果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应计盈余管理对 投资效率的负向影响,那么在模型4?模型6中,应计盈余 管理DA和会计稳健性Cons的交乘项的系数则应该为负 值,也就是说,a34.a35.a36的系数均为正。

模型1: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总的资本非效率投资影 响的模型。

Efficencyit=aH1+a11 XDA+a;1 S controlvar+e;t (9)

模型2 :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资过度影响的模型。

Over—inVit=aH2+a12XDA+ai2Scontrolvar+eit (10)

模型3 :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投资不足影响的模型。Under-InVit=aH3+a13XDA+ai3 S controlvar+Eit (11)

模型4 :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及资本总投资效 率关系的影响模型。

Efficencyit = a()4+a14X DA+ a24 X Cons +a34DA X Cons+ ai4 S controlvar+£it模型5 :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及投资过度关系 的影响模型。

0ver—invit 二 a()5 + aL5 X DA + a25 XCons+a35DAXCons+ a。S controlvar+£it模型6 :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及投资不足关系 的影响模型。Under-invit=a( )6+a16 X DA+a26 XCons+a_%DAX Cons+ai6 S controlvar+£it

四、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表2给出了本文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 计结果。由表2可知:应计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DA的均值 为-0.017,中位数为-0.01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508 和-0.435,表明不仅存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也存 在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Con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40和0.029,表示随着我 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有 所提高,会计稳健性可能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企业 盈余管理对投资效率等的影响方面发挥一定的监督作 用。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的均值为0.083,表示公司一般都存 在非效率投资行为。而从产权性质来看,非国有企业占比 为35.8%,后文进一步分析不同产权性质下的企业中,会 计稳健性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和投资效率关系发挥的调节 作用是否相同。

2.相关系数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 来看,本文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高,不存在多重共 线性的问题,且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计算 时,发现VIF值均小于3,因此,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问题。3给出了模型1 ~模型6的多元线性OLS回归分析 的实证结果。如表3第二列所示,企业非效率投资总额一 列中,DA的系数为0.604,在1%水平上显著;过度投资中,DA的系数为0.154,在1%水平上显著?’而在投资不足一列 中,DA的系数为0.154,在10%水平上显著。第二列到第四 列的结果均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总额、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均会产生 显著影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加剧了企业的投 资过度和投资不足行为。而表3最后三列的结果表明,考 虑到会计稳健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作用,会计稳健 性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及非效率投资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显 著的调节作用,且该调节作用为负。会计稳健性 Cons本身也会对非效率投资产生负向影响,DAX Cons的系数在最后三列中均为负值,且通过了统 计上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本文前述的研究假设得到 了支持。

为控制篇幅,其他相关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等 不再赘述。

五、进一步分析

1. 针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进行分析。国有企业 和非国有企业由于在投资、融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 差异,且国有企业一般来说规模较大,政府部门对 国有企业的监管也与非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别。 由于预算软约束等,国有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等可 能低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管理层 的经营目标不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一般为政府派 出,存在政治升迁的动机等。以上诸多的不同,可能 使得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投资影 响上,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进一步检验,表4给出了不同产权企业的多 元线性OLS回归结果。表4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 和非国有企业中,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 总额、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 响,从而加剧了企业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行为, 降低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这与前文中针对全样 本的分析结果一致。而不同的是,如表4中Panel A 和Panel B最后三列所示,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 管理和企业非效率投资总额、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 的正相关关系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国有企业 中,会计稳健性对于降低应计盈余管理、加剧企业 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国有企业由于监 管制度更严及公众关注程度更高,会计稳健性对会 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作用更大,能够更好地保护外部 股东的合法权益。

2.针对投资者保护程度不同的企业进行分析。 由于不同企业投资者保护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内在属性,对于企业 应计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投资、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的正 相关关系的影响,可能在不同投资者保护水平的企业中 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投资者保护水平高的企业,会计稳健 更可能与之相互补充,共同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对非效 率投资的正向影响;而在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的企业中,会计稳健性发挥的作用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 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的投资者保护水平下,会计稳健性 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投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 关系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会计稳 健性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投资的正向关系的影响 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在投资 者保护程度高的样本组中,DAXCons的回归系数无论是 对于非效率投资总额,还是对于投资过度或者是投资不 足,均显著高于投资者保护程度低的样本组中DAXCons 的系数。换句话说,投资者保护程度高的企业,会计稳健 性发挥的监管作用更大,更能够有效抑制应计盈余管理 对非效率投资的负向影响。因此,应该提高企业的投资者 保护水平,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其与会计稳健性等 其他的监管措施相辅相成,共同保护股东权益不受管理 层自利行为的损害。

六、结论

及不足本文基于2010?20我国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财 务数据,从会计稳健性视角分析了管理层自利行为对企 业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用应计盈余管理作为管理层自 利行为的替代变量,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多元线性OLS回 归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资本非效 率投资总额、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 响,加剧了企业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第二,会计 稳健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应计盈余管理和资本非效率投 资的正相关关系,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管理 层自利行为的侵害。第三,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会计稳 健性在管理者自利行为和资本投资效率这二者关系中发 挥的作用在不同产权企业存在差异,国有企业中,会计稳 健性的负向调节作用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投资者保护 程度高的样本组中,会计稳健性的负向调节作用显著高 于投资者保护程度低的样本组。因此,加强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提升企业的投资者保护水平, 一定程度上和会计稳健性相辅相成,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企 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得以提升,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篇3: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

对于倾销与反倾销,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林汉川等(2004)建立了一个回应反倾销博弈模型并给出了理论解释,结合美国对中国彩电回应反倾销案进行了具体剖析,得出外商对我国回应反倾销的博弈分析。林丽萍等(2005)通过运用进化博弈的分析工具,构建企业倾销与反倾销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P.K.M.Tharakan a,David Greenaway,Birgit Kerstens(2006)都用价格博弈对欧盟的反倾销进行了分析,Kaz Miyagiwa,Yuka Ohno(2007)通过Cournort模型的博弈分析了反倾销,Cmin Dinlersoz,Can Dogan(2010)在关税博弈模型下探讨了反倾销,Franz Wirl(2010)从动态博弈,在竞争与合作模型上对倾销进行了探讨。本文在自利行为的基础上构建Cournot双寡头垄断博弈模型。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二、建立模型

1.完全信息竞争Cournot-Nash均衡

假设条件:

(1)1为出口国企业,2为进口国企业,生产同质产品。在自利行为下,两国企业的目标是选择产量策略以便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2)Ci为i国企业平均成本,Qi为i国企业在进口国中的销量,πi为i国企业的利润(i=1,2),P为进口国中市场均衡价格,设为线性需求函数P=a-b Q,其中Q=Q1+Q2。

(3)假设出口国企业1有两种类型的出口产品,低成本C1L与高成本C1H,显然C1L小于C1H,而进口国企业2知道进口国企业1有两种类型的出口产品,并且知道企业1以低成本的产品出口,还是以高成本的产品出口,但是进口国企业由于某些原因,不能降低成本,只能以C2的成本生产产品。

(4)假设进口国市场上的产品完全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出口国企业在C1L与C1H的成本下对应的销量分别为Q1L与Q1H,对应的利润为π1L与π1H。

(5)进口国企业2总以成本C2生产产品,在出口国企业在C1L与C1H的成本下出口产品下对应的最终销量分别为与Q2,对应的利润为与π2。

由以上假设得:出口国企业1以低成本出口产品时的企业利润为:

出口国企业1以高成本出口产品时的企业利润为:

一阶条件是求的最大值,对(1)、(2)、(3)、(4)式一阶求导,解方程组得到的均衡解为:

以上的四个均衡表明,在出口国企业1可以选择低成本C1L或C1H高成本两种生产方式时,两国企业在进口国市场中的均衡销量。当企业1选择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为Q1L*,企业2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为。*相应的,当企业1选择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为Q1H,企业2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为*。

将(5)、(6)、(7)、(8)式代入(1)、(2)、(3)、(4)式求得利润的均衡解为:

以上新的四个均衡表明,在出口国企业1可以选择低成本C1L或C1H高成本两种生产方式时,两国企业在进口国市场中的最大利润。当企业1选择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最大利润为π1L*(Q1L*,*),企业2在国内市场最大利润为*(Q1L*,*)。相应的,当企业1选择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最大利润为π1H*(Q1H*,*),企业2在国内市场的最大利润为*(Q1H*,*)

(二)不完全信息竞争Cournot-Bayesian-Nash均衡

假设条件:

(1)1为出口国企业,2为进口国企业,在自利行为下,两国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Ci,Qi为i企业平均成本和销售量,πi为国企业的利润(i=1,2),P为P为进口国中市场均衡价格,设为线性需求函数P=a-b Q,其中Q=Q1+Q2。

(3)假设进口国企业2的信息充分完备,但是出口国企业1有两种类型,企业2只知道企业1的成本可能是最低成本C1L,也可能是高成本C1H,很显然,C1L小于C1H。

(4)假设C1为C1L的概率为ρ,ρ为共同知识(0燮ρ燮1),显然企业1知道自己的实际成本类型是C1L还是C1H,但是企业2并不能确定企业1究竟是哪种成本类型。

(5)假设企业1在C1L和C1H成本下对应的产量分别为Q1L与Q1H,对应的利润为π1L与π1H。

由以上假设得:出口国企业1以低成本出口产品时的企业利润为:

出口国企业1以高成本出口产品时的企业利润为:

根据假设知,企业2无法知道企业1的成本类型,只能根据共同知识ρ对企业1的成本类型作初步判断,所以企业2的期望利润为:

同理,对(13)、(14)、(15)式一阶求导,解方程组得到的均衡解为:

以上的三个均衡表明,在出口国企业1可以选择低成本C1L或C1H高成本两种生产方式时,两国企业在进口国市场中的均衡销量。当企业1选择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为Q1L*。相应的,当企业1选择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为Q1H*。企业2在国内市场的期望份额为Q2*。

将(16)、(17)、(18)式代入(13)、(14)、(15)式求得利润的均衡解为:

以上三个均衡表明,在出口国企业1可以选择低成本C1L或C1H高成本两种生产方式时,两国企业在进口国市场中的最大利润。当企业1选择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最大利润为π1L*(Q1L*,Q2*)相应的,当企业1选择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出口商品时,企业1在进口国企业的最大利润为π1H*(Q1H*,Q2*),企业2在国内市场的预期的最大利润为E[π2*(Q2*)]。

三、模型的分析结果

在完全信息竞争Cournot-Nash均衡模型下,,由于C1H>C1L,所以得Q1L*-Q2H*>0,。同理,可得,π1L*(Q1L*,*)>π1H*(Q1H*,Q2),。即在企业1选择低成本出口时的销量大于在高成本出口时的销量,并且企业1选择低成本出口时的利润大于在高成本出口时的利润。而企业2在企业1选择高成本出口时的销量大于在低成本出口时的销量,并且企业2在企业1选择高成本出口时的利润大于在低成本出口时的利润。于是,在自利行为下,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润,出口国企业常以低成本的产品出口商品,以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利润。而进口国企业则希望出口国企业可以以高成本的产品出口。于是,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完全信息竞争条件下,在自利行为下,进口国企业会认为出口国企业以低成本产品出口到自己的本国市场时,危害到了自己的利润,于是认为出口国企业构成倾销行为,从而对出口国低成本出口的企业提出反倾销诉讼。

在不完全信息竞争Cournot-Bayesian-Nash均衡中,,由于C1H>C1L,所以得Q1L*-Q2H>0,即企业1选择低成本出口时的市场份额大于在高成本出口时的市场份额,所以企业1更倾向于以低成本出口产品。Q2*关于ρ的一阶条件为,即进口国企业2的市场份额为ρ的减函数,因为0≤ρ≤1,当ρ=0,即当出口国企业肯定以高成本出口产品时,进口国企业2的市场份额达到最大值。反之,当ρ=1,即当出口国企业肯定以低成本出口产平时,进口国企业2的市场份额达到最小值。所以,在自利行为下,在不完全信息竞争条件下,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要进口国企业2知道出口国企业1有以低成本出口的可能,就会对出口国低成本出口的企业提出反倾销诉讼。

从不完全信息竞争Cournot-Bayesian-Nash均衡模型与完全信息竞争Cournot-Nash均衡模型的分析来看,不完全信息竞争条件与完全信息竞争条件相比,出口国企业更容易引起进口国企业的反倾销诉讼。并且,现在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在生产的时候对竞争对手的行为并不清楚。我国的农产品、纺织品、服装等产业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工资低,从而成本也比较低。我国的这些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只能是低成本,低价格。而这些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会对进口国的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而进口国由于对我国国情的不理解,认为我国故意降低成本,于是,很容易招致进口国企业的反倾销诉讼。

参考文献

[1]林汉川,杨仕辉.回应反倾销博弈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4):13-20.

[2]林丽萍,李炼,林钻煌.基于进化博弈的企业倾销与反倾销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4):58-83.

[3]P.K.M.Tharakan a,David Greenaway,Birgit Kerstens.Anti-dumping and excess injury margins in the European Union:Acounterfactual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22):653-674.

[4]Kaz Miyagiwa,Yuka Ohno.Dumping as a signal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1):221-240.

[5]Cmin Dinlersoz,Can Dogan.Tariffs versus anti-dumping du-ti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0,(19):436-451.

篇4: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每个学段或每个年级都会有纲或标进行定性,因而教学设计要围绕纲或标进行,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内容为依据变通教学环节,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和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行灵活教学。下面我就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和原则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

教学设计的依据有:

1、现代教学理论

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策略要符合教学规律,不得在课堂教学中随意发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方法指导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在教学设计时,应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认真的分析和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和设计必要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4、学生分析 教师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决定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

5、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不能完全依据经验行事,但也不能排斥教学经验的作用。只有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好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才能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2、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根据学生现状,确定学生通达到的目标,循序渐进。将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重新认识,组建新知识。

3、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不限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和活动中体验,来获取知识、能力、情感。

篇5: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作者: 德吉美朵(小学语文

青海海西小学语文十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65 发表日期: 2011-11-18 11:25:47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与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明确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方式。教学设计对帮助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改进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必有之义。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法指导原则,教师往往重视教法,忽视学法。以学定教,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局面,在方法上提倡学法优先。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或程序。如何做到学法优先?一是学法渗透。即挖掘教学内容的学习方法含量,并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知识本身蕴藏着思想方法,对学生认识世界大有帮助。二是加强学法指导。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他特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

3、思维主线原则,课堂教学要有一条主线,师生才能沿着这条线路去开展相应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要有个思维过程,不是一开始就把思维结果加在学生身上,使教学过程变成结果性的知识积累,而是要让学生从接触知识开始,启动思维的马达,沿着正确的路子循序渐进,在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

篇6:个人简历工作经历的依据原则

对于个人简历工作经历而言采用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布置,可以让工作经历产生更好的效果?拥有的工作经历怎么样和在个人简历里展示地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关系但展示效果也很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超过工作经历本身的作用。

布置个人简历工作经历的第一步是挑选工作经历,并不是所有工作经历都要在个人简历里出现还要看看其价值度以及时间长短等情况。其一,时间原则就是某段工作的时间较短则不宜出现,具体的时间以三四个月为基准,但还要看看该段工作的价值度是否高,如果不高哪怕达到了三四个月的时间那我们能省就将其省掉。反之如果该段工作时间较短可价值度非常高,倒是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到个人简历里的;其二,以当前为时间基准如果某工作距离现在的时间太长,比如说达到了六七年之久而其价值度也很低,我们就不要对其做说明甚至不用将它加到个人简历里。除非价值度高那距离现在的`时间较长则在个人简历里出现也是有意义的,如在最近几年未从事过和应聘职位有关的工作,但以前有过那么以前的相应经历就具有很高的价值度。

篇7: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然而连接企业和信息使用者的媒介———财务报告,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会计造假问题屡见不鲜。 财务报告包括数据信息与语言信息, 对会计信息的操纵可以从数据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近年来, 我国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等会计数据信息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对于会计语言信息披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公司财务报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语言信息的披露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自利性归因行为是语言信息操纵的一种重要形式,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归因现象, 对此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二、 自利性归因的含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自利性归因”是上市公司操纵语言信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归因”是指对某一事件结果的原因解释。 组织行为学认为, 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存在自利性倾向, 关于事件真实原因的信息在加工过程中有可能被筛选过。 在企业中, 自利性归因被定义为:在业绩表现好时管理层将之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在业绩表现差时归结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

自利性归因表现为以管理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内部归因倾向或外部归因倾向。若业绩好时, 管理层更多的提及自己正确决策、 有效管理等内部因素;若业绩差时, 管理层更多的提及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等外部因素。会计信息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最重要的途径并依其做出经济决策, 自利性归因会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不客观, 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并给其造成损失。

三、自利性归因的成因

(一) 信息不对称为自利性归因行为提供了可能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委托代理关系, 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代理人比公司的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了解公司的状况, 往往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关于经营决策方面的私有信息。 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出现损害股东利益、增加管理者财富的行为。 为避免道德风险, 所有者即股东与经营者 (管理者) 签订契约, 以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经营者是否称职, 决定经营者的报酬以及将来是否继续被聘任。 公司的业绩由自然状态 (公司外部经营环境) 和代理人行动 (公司内部管理层工作成效) 决定。 由于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且不能直接观测管理层工作的努力程度, 绝大多数股东无法明确判断公司的最终结果 (业绩上升或下降) 是管理层行为所致, 还是自然状态结果。 管理层拥有信息优势, 在向股东报告和解释公司业绩结果时, 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有可能在行动结果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对自然状态和自身努力程度的真实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 以逃避受托责任。

(二)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自利性归因的程度

根据公司利益各方的代理关系类型, 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代理型、剥夺型和混合型。主要区别在于股权集中度不同, 代理型股权最为分散, 剥夺型股权最为集中, 混合型股权集中度居中。 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影响了语言信息披露, 从而影响自利性归因程度。

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 一方面股东远离企业, 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另一方面, 由于监督经理要付出成本, 分散的股东们不会主动去监督经理。 股东对公司内部信息缺失较为严重, 只能通过管理层对外披露的信息来了解企业情况, 业绩是考评管理层的主要指标。此时, 经理层既有能力又有动机操纵语言信息, 归因方面则可能表现为夸大经营业绩, 呈现形势大好的前景。 若是盈利减少则可能用各种借口开脱责任, 多强调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较少归因于内部管理不善、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等。 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治理模式, 自利性归因程度比较强。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 大股东有动机去监督管理层, 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提高企业绩效、 增加企业价值。在这类公司中, 大股东对公司的情况比较熟悉, 对公司外部信息披露依赖程度弱。 当大股东对企业拥有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控制, 往往会通过内部交易侵害小股东的利益。 大股东可能授意管理层进行语言信息操纵, 虽也有自利性归因行为, 但管理层与大股东利益相对一致, 业绩已经不是考核管理层的唯一指标, 管理层进行业绩自利性归因的动机和压力比较弱。

(三) 管理层利益的考虑及信息操纵的风险推动了自利性归因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包括管理层和股东, 都希望尽可能扩大自身的财富。 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 管理层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人, 公司业绩决定了其经济利益、 是否继续受聘及在整个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声誉;若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 业绩好坏还决定了其政治前途。 所以出于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虑, 管理层有粉饰业绩的动机。

反映企业业绩的财务报告分为语言信息和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心, 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范, 更直观、更具可比性, 操纵数据信息难度较大且容易被监管者察觉从而受到法律制裁。 语言信息以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为主, 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严格规范, 操纵或引导他人对企业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更加隐蔽。 自利性归因是语言信息操纵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业绩表现好时将其归功于自身行动 (内部归因) , 在业绩差时将其归因于经济环境 (外部归因) , 且业绩归因内容被包括在董事会报告中, 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外部监管, 操纵空间相对于会计报表要大得多。 管理层出于对信息操纵的难易程度及风险的考虑从而会选择业绩自利性归因。

(四) 资源的稀缺性是自利性归因行为的直接动机

资源是有限的, 所有公司都希望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上取得优势, 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上市公司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 业绩好的公司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融通更多资金。然而上市融资或再融资的约束条件相当严格, 上市公司为满足约束条件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捏造、虚构和操纵会计数据, 付出很大的代价, 动辄被证监会停牌或摘牌, 甚至最终导致破产。对语言信息的操纵主要是自利性归因, 通过描述公司的股东情况、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等非财务信息, 向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宣传公司良好的形象, 增强投资者信心, 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争取更多的资源、融通资金。 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目前还没有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处罚的空白, 导致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成本很低而收益颇丰。

(五) 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自利性归因行为

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 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经营决策。 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和监管实体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会导致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引起公司盈余的波动性。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潜在投资者并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盈余波动会给外部人以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印象, 减弱外部人对企业的信心, 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 且股东会以企业盈余为指标评价管理层的业绩, 企业的盈余直接决定管理层的利益。出于企业融资和个人利益的考虑, 管理层要尽量使企业的盈余保持持续性, 至少要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盈余波动是外部环境而非管理层自身原因造成, 即自利性归因。 理论上来说, 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大, 企业盈余波动越大, 企业利润下降越会被股东理解和接受。然而绝大多数股东无法明确判断公司的最终结果是管理层行动所致, 还是环境不确定性造成, 这就为管理层自利性归因提供了可能, 在业绩差时将其归因于外部环境。

四、自利性归因行为的治理对策

(一) 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制

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上几乎没有语言信息方面的规范要求, 注册会计师对语言信息不负审计责任, 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对采用语言信息误导投资者的行为缺乏监管。 政府及证券监管部门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遵循完整性、 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对语言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 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应加强语言信息的监督, 要求公司承担语言信息故意造假行为的责任。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相关法规, 对公司报告语言披露进行规范, 建立政府、注册会计师、 企业内部监管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以限制语言信息操纵行为, 保证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

(二) 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形式

目前, 我国尚没有关于上市公司年报中归因信息披露的具体规范, 有关规定只是零散的分布在不同的法规中, 这使得公司在相关方面进行披露时, 遇到问题和困惑却没有指南进行参考。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 虽然对年报文字部分的披露进行了规范, 但仍处于摸索阶段。上市公司年报语言信息的披露标准还需要法律和相关法规做出更具体的要求, 语言信息披露标准越具体详细, 那么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操纵语言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小, 自利性归因倾向就越弱。同时, 规范的语言信息披露规范和形式, 也使得信息使用者更能辨别信息的真伪, 降低被不实信息误导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因此, 用政府的强制力来规范语言信息的编制, 规范披露的格式和内容范围, 有助于大家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保护股东和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 激励管理者以消除自利性归因的动机

合理的利用机制来激励管理层自发的摒弃对财务信息的操纵, 把重心放在企业的发展和经营销售业务方面, 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者持股, 因为公司的发展好坏与其利益密切相关, 他们就不会单纯的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考虑, 这归根到底还是管理者对个人利益追求的另一种体现。 但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股票持有比例较低, 这样的现象不适合建立良好的制度和机制, 只有合理的提高相应的持股比例, 使股东利益与管理层利益一致, 才能有效抑制“内部人控制”这种现象, 减少语言信息操纵和提高经营效率。

(四) 优化股权结构以减弱自利性归因程度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上市公司信息人为失真的最根本途径。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以高质量的公司治理为基础的, 一个合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其会计行为,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想减弱自利性归因倾向, 必须优化公司治理模式, 先要寻求国有股的有效退出机制, 同时寻找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准入机制, 扩充和增加流通股比例, 通过股权的“一退”和“一进”,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完善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结论

已有研究表明, 大部分公司都存在自利性归因倾向。 自利性归因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 误导投资者。本文认为信息不对称、资源的稀缺性、管理层的趋利倾向、公司治理结构、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影响自利性归因行为, 要想减少或消除自利性归因行为, 可以加强和规范语言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披露形式、 激励管理层以及优化股权结构, 使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真实客观, 避免投资者损失。

参考文献

[1] .孙蔓莉, 王化成, 凌哲佳.关于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 2005, (2) .

上一篇:曼谷作文650字下一篇:我种下的蒜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