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课堂实录

2024-05-22

推敲课堂实录(精选6篇)

篇1:推敲课堂实录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1)贾岛在( )到( ),去( )。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师:看第二个。(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 )。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师:(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 )好。师:介绍韩愈。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第二位说)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生说)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 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生:妈妈生病了,我即使功课再多,也要师:我很着急,没有人送她上医院怎么办了?即使风再大,我也要把她送到医院里去。

出示诗《泊船瓜洲》“京口~~你听的出里面的毛病吗?我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回答我:我在冰箱里找东西呢!生:我在厨房里找东西呢!

师:是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呀!生:我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师:《大宅门》我从小看着你长大呢!生:我看着你从小长大呢!生:我看着你长大!

师: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生:家怎么住在白玉兰小区呢?应该是我住在白玉兰小区。师:如果一定要把家放进去呢?生:我家住在白玉兰小区。

师:这里,环境幽雅,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生:~~,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

师:你真了不起,跟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树木是砍倒的,死了树去种它干吗呢?什么样的树?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参天大树。

师:既然是高大了,就不要参天大树了。什么样的树呢?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梧桐树。

师:好文章是推敲出来的,修改出来的,细细推敲。

篇2:推敲课堂实录

(师:叶圣陶: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书写。

一本:以学生为主。二主: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你听了累不累?如果累了,语言不精炼,如果不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材仅是教学的材料,教无定法,因为文无定法。现在目标有了,关键是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明针等,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节课我们说的那个“木”字。(师板书,画“木”),(写“休”,)一个人在树边上休息。再比如说,“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两脚跨出去,不是一步吗?词也很有意思,“左右”,(让生举左右手)“左右”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表示方向,两个字摆一起就变成了物件。(生读)

师:这是什么?生:书。师:这是什么、生:粉笔。师:我是东西吗?生:你不是东西。师:变成骂人的话了。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摆在一起变成考虑了。师:再看这个词、板书上: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你来敲。(敲桌子)师:谁把课题读一读。(生读题。齐读课题)师: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把书念一念。(师范读)

师:黑板上有几个生字,借着拼音谁来读一读?(生读生字)师:不错,四个字都念对了。谁来读下面五个字。(生读)

师:哪个小朋友能把九个字都念对了。(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看这个字“皎”,左边什么?右边什么?合在一起什么意思?不知道?和哪个字连在一起“生:皎洁。

师;什么意思?生:很白的意思?师:一般表示什么?生:表示月亮。师:换个偏旁,变成其他字。(生说:校,郊等)师:生:驶,驰,蚂,驴。师:这些字会读了,自己把课文念念。(生自读课文)师:第一个同学读书流利,还带有一点感情,第二位同学嗓音好听,第三位同学读书姿势最好,待会儿请你们来展示。(生描红)

师:看一看练习的第三题,有八个词语,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读,再指名读)师:避让什么意思?生:避让是让开的意思。、(表演避让)师:躲开,让出路来,给别人走。)师:沉睡是什么意思?生:睡得很沉。师:家境贫寒。生:家里很穷。师:贫是什么意思,寒是什么意思。生说。师:家庭状况很差。

师:给每个小节加个节号。几个小段,每个小朋友来读一小节,随便你读哪个小节。先告诉大家你读第几节。生:第二节。生:第七段。

(师打断,帮助学生强调“也”是一位诗人,“过了一会”。生:我也喜欢读第七自然段。师:(师打断)你能不能读得快一些。(示范,并给予表扬,再示范)

师:孩子们,听着,他很会读书,前后语调有变化,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继续。(生继续读第七自然段)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师:这一段中这句.话读得最好,“大街上人的看到他这个样子,”这个样子,这个样子,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生示范)

生:读第八自然段。师:刚才六个小朋友中读得是第六个。但你读得很认真,再给你一次机会。(生读)

生:我想读第五自然段。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距今天好几百年前了了。说到贾岛,他生于,死于,活了68岁。如果把唐朝放在前面怎么说?生:唐朝的贾岛是一名诗人。师:如果把诗人放在前面怎么说?生:诗人贾岛是唐朝的。

师:唐朝盛,诗歌旺。出了好多诗人,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生:李白,杜甫,贺之章。师:谁能背李白的诗。生:背《望庐山瀑布》师: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有名,但也写了一些诗。这首诗的全诗是这样的。(师读,并解释。)生:他明明是敲的,为什么诗里是推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这为什么叫《题李凝幽居》。师:题是写,李凝是他的朋友,幽是幽静,居是房子。(生连起来解释)。

生:鸟已经沉睡了,怎么还被惊醒?生:比比划划是什么意思。?师:我也不知道,你一边走,一边比比划划。(生来表演,教鞭当马)

生:“簇拥“是什么意思。师:“簇“是什么意思,许多,许多东西或许多人拥挤在一起,什么意思。

生:“犹豫不决”是什么意思?师:拿不定主意。生:吟哦是什么意思?师:朗读,唱。

第二课时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1)贾岛在()到(),去()。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师:看第二个。(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师:(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好。师:介绍韩愈。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第二位说)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生说)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 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生:妈妈生病了,我即使功课再多,也要师:我很着急,没有人送她上医院怎么办了?即使风再大,我也要把她送到医院里去。

出示诗《泊船瓜洲》“京口~~你听的出里面的毛病吗?我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回答我:我在冰箱里找东西呢!生:我在厨房里找东西呢!

师:是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呀!生:我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师:《大宅门》我从小看着你长大呢!生:我看着你从小长大呢!生:我看着你长大!

师: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生:家怎么住在白玉兰小区呢?应该是我住在白玉兰小区。师:如果一定要把家放进去呢?生:我家住在白玉兰小区。师:这里,环境幽雅,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生:~~,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师:你真了不起,跟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树木是砍倒的,死了树去种它干吗呢?什么样的树?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参天大树。

篇3:推敲课堂实录

综观我们当下的课堂, 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在少数, 那是填鸭式的灌输, 虽然可以一时求得教学的效果, 但这是短时的快乐, 表面的高效。不久, 许多人便会感到饱, 甚至产生了“厌食症”, 这是教学的弊端。所以, 培育学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应更多地凸显学理,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方法、悟得规律, 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教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培养基本技能, 还要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新学期开学不久, 特级教师何建军带给我们的一节课, 堪称培育学力的典范, 为我们找到了开启高效课堂之门的金钥匙。何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上《推敲》一文。本文说的是贾岛月夜访友不遇而留诗一首, 是一篇有趣的故事。教者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通过巧妙的导入, 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 教学的整个过程无不凸显学习力的培育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体策略如下:

一、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出示课题后, 何老师便教给学生们拿到一篇课文不要急于读内容, 首先要关注课题, 随后引导质疑:作者为什么用“推敲”作为文章的标题?是谁在推敲?为什么推敲?并即时评价引导:一篇文章读之前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 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感觉, 读后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 直接把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至阅读文本体验的想象中, 至此, 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是大大增强。

在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时, 何老师仍以学生为主体,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提出不理解的词, 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当学生们交流得差不多时, 何老师故意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使学生真正明白了“闩”“仪仗队”等词的意思,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从中获得了较多的理解生字词的方法:或查阅工具书, 或联系上下文, 或通过图片、声音, 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或请问他人等。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何老师十分注意学生边读边思习惯的培养。他问学生:“读书有三到:眼到, 心到, 口到, 你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所谓“心到”当然离不开用心思考了。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不在也不可能传输知识;学生必须主动建构, 不能被动吸收;学生学什么必须与怎样学相结合。强调学理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变重“教”为重“学”, 应着力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找规律, 学会归纳总结, 学会建立知识架构的能力。

在学生学会了生字词后, 他出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 静静思考, 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贾岛到_______去, 于是_______。

2.他对诗中用“_______”字还是“_______”, 犹豫不决, 甚至_______。

3.结果冲撞了____ _______, 和贾岛一起商量_______, 认为还是用好_______, 理由有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后人把斟酌文字叫做_______。

这是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故事梗概的一个好方法。通常, 我们只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下子就概括出来, 常常发现学生概括得语无伦次。何老师的设计就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周密的思考习惯。我们还发现, 哪怕是需要合作探究的部分他也是让学生先静静地思考, 等想好了再跟小伙伴们讨论一下, 这样就避免了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为创造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把书读薄, 把长文章读成几个句子, 把长句读成短句。”这是何老师挂在嘴边的几句话。为了教方法, 何老师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先进行“把长句读成短句”的训练。他出示了一句“贾岛骑着毛驴, 一边吟哦, 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 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让学生读短就是:贾岛进了长安城。再比较长句与短句的区别:原来长句的特点是内容丰富, 语言生动, 短句则表达得简明扼要。有时候作者需要用长句子增强表达效果, 而我们理解的时候则要用短句子加以记忆。

学生弄懂了“把长句读短”是怎么回事后, 进而再练习“把整篇文章读成几个句子”。这对于刚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难点。为了降低难度, 何老师出示了一组填空:贾岛到去_______, 于是_______。他对诗中用“_______”字还是“_______”, 犹豫不决, 甚至_______。结果冲撞了_______ _______, 和贾岛一起商量_______, 认为还是用_______好, 理由有三:_______ _______ _______。后人把斟酌文字叫做_______。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进行练习, 既降低了难度,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也为今后学会“把书读薄”做好了铺垫。

四、注重文体特点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高年级的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有这样的表述:“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出文体的特点也是何老师一直倡导的, 从一开始揭示课题后, 何老师就提出《推敲》是一个词语, 是一个故事, 是一段佳话, 学习故事类的文章必须把文章读熟, 把人物读活。接下来练读长句时, 又一次提醒学生们这个长句体现了故事性文章语言丰富的特点, 看谁能把人物读得活起来。最后要让学生读课文时, 教者又提出要把人物读活, 首先要把故事读懂。从他的关注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他在因“材”施教。

其实, 高效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就在于“学习能力”, 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唯有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并且积累经验, 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 才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这, 就是“高效”的真谛。

篇4:《推敲》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掌声)

生:孙校长好!

师:今天我们学五年级的课文,课文题目是什么呢?

生:《推敲》。

师:我们先来背一背以前学过的一首诗《寻隐者不遇》。(学生齐背)(播放课件——《寻隐者不遇》)

师:这首诗是贾岛写的,写他寻找朋友,这位朋友是位“隐者”。什么样的人叫“隐者”呀?

生:隐居在山里的人。

师:他去寻找,找到没有呀?

生:(齐答)没有!

师:没有找到,“隐者”是位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不知道了。贾岛是位著名的诗人,虽然没找到“隐者”,但四句诗中句句写的是“隐者”的特点。从诗中看出,“隐者”居住在哪儿呀?

生:“隐者”居住在山里。

师:山里的古松下——“松下问童子”。“隐者”平时干什么?

生:采药。

师:“言师采药去”——采药练丹。“隐者”的行踪有什么特点呢?

生:每次采药都在这座山中。

师:“云深不知处”——来无影,去无踪。虽然没有找到“隐者”,但诗里处处都写着“隐者”的特点。这样的诗,真是好诗。我们再来读读。(生齐读)

师:贾岛是唐代的著名苦吟诗人,为了作成好的诗句,不断琢磨、研究。他曾写过一首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了写一个好的诗句,想两三年时间啊!写好后一吟诵,双眼哗哗地流下泪了。那是激动的泪,那是感动的泪。就像诗人杜甫说过“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这样的诗人,我们叫——苦吟诗人。我们齐读一下。

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师:贾岛去找“隐者”,第一次去没找到,得到了一首好诗《寻隐者不遇》。第二次,他又去找“隐者”朋友,还是没遇到。这次,他不仅得到了一首好诗,而且得到了一段友情,交了一个好朋友。还为中国文坛增添了一段佳话,为中国汉语词汇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叫“推敲”。(板书:推敲)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写了贾岛的故事。这篇文章有四个学习目标。(播放课件——(讲述)一个故事;(理解)一首古诗;(品味)一段佳话;(欣赏)一种现象)第一,讲述一个故事。因为它是一个故事,同学们学了后要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述出来;第二,理解一首古诗,因为这个故事是根据一首古诗来的;第三,品味一段佳话,品味一下“佳”在哪里?第四,欣赏一种现象,中国文坛的一种“推敲”现象。

二、讲述故事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目标——讲述一个故事。《推敲》这篇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应该怎么讲?

生:我觉得先多读几遍课文,理解课文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意思说出来。

师:她说得很好。课文要多读,理解文章的意思。这篇文章的意思不难理解,要把课文读熟了,才能把文章意思讲述出来。(生各自读课文)

师:读得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大家读书的情况。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一位男生诵读,播放课文第二段文字)

师:读得比较流畅,如果带点感情就更好了!(师范读前两句)(一位男生诵读)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天泽。

师:掌声送给赵天泽。(同学们鼓掌)你读得真棒!尤其是“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这句读得好,把我们带到了“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幽静氛围当中去了。再请位同学读读课文第三段。(一位女生诵读)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范洁。

师: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如果加上一个“小动作”的话就更好了。“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你能带上动作读一读吗?(生:边读边做“敲”和“推”的动作)

师:给他掌声。(同学们鼓掌)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我们再读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你来试试看。(一生读)

师:大家对他读的有什么小小意见吗?

生:应读韩愈yu。

师:还有一个词没读准,(板书:衬托)一起读。

生:(齐读)衬托。

师:什么叫“衬托”呢?

生:有一个东西给它做装扮。

师:(随即指着读书同学的服装讲“衬托”)同学们看,她穿的衣服里面白衣服衬托外面的黑毛衣。课文中用什么衬托什么呢?

生:用轻轻的敲门声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连轻轻的敲门声都可以听到,说明月夜是多么的宁静啊!连敲门声都能听到,说明当时的环境是多么的幽静呀!但是在这儿读时应该怎么读呢?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同学们自己把韩愈的话读一读。(学生各自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想把故事讲下来,就要把故事读熟。要想真正把故事讲下来,讲得连贯,还要做件什么事呢?

生:还要理解大概的意思。

师:故事很长,要把故事的顺序、条理、线索理清楚,按这样的顺序说,就不会颠三倒四。我们来理一理课文线索,一开始,贾岛去干什么?

生: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师:用两个字概括。

生:访友。

师:故事的开头写的是贾岛访友。(板书:访友)他访到没有呀?

生:没有。

师:友人不在家,是不是转身就回来了呢?故事怎么发展的?

生:友人不在家,就写了首诗。

师:噢!“写”字换一个字就更有文化“味”了,叫什么?

生:题诗。

师:题诗。(板书:题诗)在他家的门上或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古人讲题诗就有文化“味”了。题诗之后呢?贾岛是不是就回家睡觉了?他一边回一边干嘛呢?

生:还在回味昨夜题的小诗。

师:“回味”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

生:思考。

生:斟酌。

师:(板书:斟酌)斟酌这两个字很有意思,本意是倒酒是多点还是少点呢?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反复的思考。斟酌后发生了件什么事?

生:他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师:他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用一个词概括,什么词?——冲撞。(板书:冲撞)韩愈是什么人呀,知道吗?

生:韩愈也是位唐朝的诗人。

生:他被后人称为八大散文家之首。

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坛大家,大诗人。他还是个什么人?

生:还是一个大官。

师:他是大官,大到什么程度呢?他是当时的京兆尹,相当于京城的市长(北京市的市长)。贾岛冲撞到了大文人,“韩市长”。“韩市长”最后怎么对待他的呢?

生:很礼貌的对待他的。

师:最后他们就怎么样了?

生:交友。

师:对,他们两人就在那儿推敲起来啦。是“推”好,还是用“敲”好呢?(板书:推敲)这就是故事的线索(手指黑板上的板书说)按照“访友、题诗、斟酌、冲撞、推敲”这一线索来说故事。请同学们相互说说。(生练说)

师:请你来说,把掌声送给他。用

自己的话把这故事说出来。(一生自然大方走上台,声情并茂开始说故事)

师:掌声送给赵天泽。(同学们齐鼓掌)表扬赵天泽,第一勇敢,第二声音响亮,第三故事大致内容全部说出来了。好,请你回座位。谁还能一边讲一边做动作呢?比他说的还具体点呢?你来。(一位女生上台,同学们鼓掌,声情并茂并有动作说故事)

师:掌声送给她。(同学们鼓掌)“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诗句出来了,韩愈为什么要用“敲”这个理由出来了,不简单,课文读了几遍能讲下来,真捧!你刚才讲的时候,有一个词没有理解——仪仗队。什么叫“仪仗队”?

生:有可能是韩愈游行的队伍。

师:举着仪牌,鸣锣开道,有侍卫保护着队伍这叫仪仗队。是说明韩愈下朝回家了,他不会一个人在街上行走。(掌声送给她)

三、理解古诗

师:要把这篇文章学好,必须要理解一首诗。出示《题李凝幽居》。(生齐读)

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他的邻居很少,草木已进入了他荒凉的园子。他的敲门声惊动了沉睡的小鸟,过了桥之后,景色特别美丽。

师:什么叫“野色”?

生:野外的景色。

生:抬头看到天空中的云像石头飘动一样。

师:天空中的白云就像石头一样飘移,这样的景象奇妙吧。

师:“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是什么意思?

生:我先离开这里,下次约好的时间再来这里,绝不失言。

师: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家知道,贾岛是个苦吟诗人。这首诗,写出了朋友李凝居住环境怎么样?就一个字。

生:荒。

师:这个“荒”字不美,不雅。还有个比它更美更雅的字。

生:幽。

师:“幽”可以组成什么词呢?

生:幽静。

生:曲径通幽。

师:幽居。

师:你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写环境非常幽静呢?

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敲门声都听到了,说明静啊!还有呢?

生:“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师:连一个邻居都没有,小路的两边都长满了荒草——幽。还从哪里能看出“幽”?

生:“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师:幽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当中,我们约会都是非常美好的。作为苦吟诗人,写诗特别讲究,围绕一个“幽”字大做文章,这就是苦吟诗人的特点。(板书:幽)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如果你能背下来更好。(生读、背)

四、品味佳话

师:这篇文章有四个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目标。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两个目标:品味一段佳话,欣赏“推敲”的文化现象。前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对“幽”这个字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接下来,我们品味一下,《推敲》这个故事为什么是中国文坛上的佳话呢?谁来把课文第2自然段读一读。(一生读)

师:读这段,有一个关键词你能找出来吗?

生:拜访。

生:夜深人静。

生:敲门声。

师:和后文发生联系的是敲门声,“笃笃笃”的敲门声(边说边做敲门动作)。再来读一读这段。(生齐读)

师:这是一段佳话,你体会一下,贾岛什么地方可嘉呢?

生:他写诗会不断地斟酌。

师:贾岛写完不是把它丢了,而是不断的斟酌,精神可佳。(板书:精神佳)除了精神佳还有什么嘉呢?在别人面前感觉到可笑的地方,在这儿是值得称赞的。

生:他不怕别人笑话他,骑在毛驴上做着敲门和推门的动作。

师:骑在毛驴上做一边敲一边推(一边说,一边做着敲,推的动作)的姿态,在别人认为他是非常憨的、可笑的。(板书:憨态佳)在我们认为,他的憨态是非常可佳的。我们一起读读他的精神可佳,憨态可佳。(生齐读“第二天……”)

师:请你们关注这个字,把这两句再读一下。

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请你把这两句和第2自然段的敲门声联系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问题?

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敲”,第3自然段写的是“僧推月下门”,觉得他很莽撞。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明明是“敲”门的,为什么写成“推”门呢?

师:对啊!那贾岛到底是“敲”还是“推”呢?

生:我觉得先是敲,看没人来开门就推门了。

师:(一边做着敲门的手式,嘴里发出“笃笃笃”声音)看没人来开门,随后就推开了门。他认为是先敲后推。你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他先敲门,没人答应,又喊了一声,还是没人答应,然后就推门了。

师:又敲,又推,又喊。你还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他和李凝很熟悉直接推门就进去了。

生:第2自然段说的是敲门声惊动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是推门声。

生:如果是推门,不会惊动树上的小鸟。

师:古时候的门是木门,一推“吱嘎”一声(边说边做推门动作)。看来,贾岛先敲后推,还有可能是先敲又喊再推。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如果说贾岛的精神佳,憨态佳,再来看看韩愈有什么地方值得称赞的呢?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下。(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韩愈说用“敲”好,他讲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表明他是个有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响亮。再把韩愈的话读一读。(生读)

师:我有想法,不是说贾岛是个苦吟诗人吗?他一路在琢磨用“推”还是“敲”,最后认为用“推”也有“推”的好处。韩愈说出了“敲”有三个好处,你们为贾岛想想看,“推”有哪三个好处呢?

生:方便。

师:怎么方便?

生:敲门要等人来开门,推门一推就能进了。

生:“敲”能把小鸟惊醒,“推”就不会把小鸟惊醒。

师:“推”这个动作,就不会惊动到树上的小鸟。

生:以为李凝在睡觉,敲门会把李凝惊醒,推门不会把他惊醒。

生:韩愈说的“敲”也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为什么能衬托呢?

生:因为敲的声音也非常小。

师:推也有“吱嘎”一声,也能以声衬静啊!

生:能表示他急切的心情。

师:表示他急切的想见到友人的心情。他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他家了,迫不及待的推门而入。急切的心情,说得棒,给他掌声。(同学们鼓掌)

生:用“推”,还能说明他和李凝是好朋友。

师:他们是好朋友,不拘礼节,反映他们的友情好。

生:这样不用李凝深更半夜的起来开门了。

师:把你们说的话总结起来,第一,因为他们两人关系很好,不需要敲门,直接推门进去,友情好。第二,迫切地想见到好朋友,好长时间没见了,反映了他迫切的心情,内心好。第三,用“推”字也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贾岛骑在毛驴上在琢磨用“推”有推的好处。“推”和“敲”不是像课文上写得这么简单,“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如果是我写这篇课文,我会这样写:贾岛听

了对韩愈说,我认为推有推的好处。推的好处一,……;二,……;三,……,韩先生你看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这样“推”也说出好处了,“敲”也说出好处了,你们比较一下,谁更好呢?

生:我觉得“推”比较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推”声音小,不会吵到李凝。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好。因为古人都是懂礼貌的。

师: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用“敲”好。那时候的门是木头做的,要是用“推”惊醒不了树上的小鸟。

师:“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好像没有把树上的小鸟惊醒。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呢?你们课后再琢磨琢磨。贾岛这人呀,老发生“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曾经发生了一次“交通事故”。(出示文字):

其实,贾岛冲撞仪仗队不止一次。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大街上走着,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便信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可很久寻思不出上联。他就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大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鼓敲得震天响,贾岛愣是没有听见。原来是京兆尹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马。就在此时,贾岛灵感大发,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随即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师:你看贾岛老是会出“交通事故”吧,他出了交通事故,把他关起来了还算佳话吗?看看书上,比较一下韩愈是怎么做的?韩愈“佳”在哪里?什么方面值得称赞呢?

生:韩愈的品德好,原谅了贾岛。

生:有耐心。

生:韩愈的心胸宽大。

生: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师:一个大官,面对一个和尚冲撞自己的仪仗队,不仅没有怪他,还和他一起推敲,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生:如果韩愈不是诗人的话,贾岛可能也被关起来了。

师:韩愈作为一个大“市长”,一个大文学家,他的姿态(板书:姿态)品德是多么可嘉,(板书:佳)假如这个韩愈没有文化,他能说出“敲”的三个好处吗?

生:(大部分同学回答)不行!

师:韩愈的学问佳(板书:学问佳)一个大官还要有学问啊,才能给中国的文坛上留下千古佳话。一个是苦吟诗人精神佳,憨态佳;一个是大官人姿态佳,学问佳。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一段千古佳话。从此,中国的文坛上就出现了一种“推敲”的现象。贾岛和韩愈是唐朝,到了宋朝一位大诗人他是怎么“推敲”的呢?《泊船瓜洲》起。(放课件——《泊船瓜洲》)

五、欣赏“推敲”

生:(齐读)《泊船瓜洲》。

师:话说王安石行船到长江北岸瓜洲,就把船停在瓜洲码头,抬头一看对岸就是镇江京口,京口和瓜洲一条长江水隔着,转头向西北方向望去就是钟山(我们南京的紫金山)了,离家已经不远了。放眼望去江南岸一片绿色,天上的月圆了。月圆了,地上人何时团圆呢?传说,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开始不是写“又绿江南岸”,先写“到”不行,又改为“过”又改“入”,再改“满”等十几个字。我们先把“到”放进去读一读。

生: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们帮王安石推敲看看,这个“到”好不好?

生:我觉得这个“到”有点干巴巴的。

生:不美。

生:没有色彩感。

生:到江南岸干什么呢?

师:什么也没看到,不行,换一个字,春风又“过”江南岸,“过”行不行?

生:(少部分学生小声回答)不行。

生:春风怎么“过”江南岸的呢?

生:比“到”还要干巴巴。

生:就像春风一走了之一样。

师: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但和“到”比起来,“过”有动态感。

师:我们再换一个词,春风又“入”江南岸。“人”好不好呢?

生:江南那边的色彩怎么样?

师:是啊,有什么变化吗?都没有。我们把“满”放进去读一读。

生:春风又“满”江南岸。

师:“满”怎么样?

生:“满”和“入”又差多了,好多春风都进入了江南岸。

生:春风怎么“满”江南岸,就感觉像人进入房间把房间占满了一样。

师:我们把“绿”放进去读一读。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绿”好在哪里?

生:有颜色。

生:让人觉得诗情画意,把江南的景色描写清楚了,本来的色彩就是绿。

生:春风来了,江南一下就绿了。

师:春风一来,就披上绿装了。多美啊,多有诗味呀!

生:我再补充一下,“绿”显出了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么美的景色,我的家乡在江南——南京,怎么不想早点回去和家人团聚呢?美景更引发了作者想回家的念头啊!(情绪激动地说)如果,让你们挑战一下王安石,你能不能改一个比王安石更好的字呢?试试看。

生:春风又“青”江南岸。

生:春风又“美”江南岸。

生:春风又“拂”江南岸。

生:春风又“闯”江南岸。

生:春风又“回”江南岸。

生:春风又“抱”江南岸。

生:春风又“访”江南岸。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比较一下,有没有超过“绿”字的?

生:我觉得“美”能超过,“绿”又怎么样,但不“美”。

师:(笑)“美”太笼统了,没有色彩感。

篇5:推敲教学细节,成就高效课堂

——由一堂磨课引起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2010年5月20日初中科学“疑难问题解决”教学研在虹桥一中举行,八年级同课异构实验研讨课的课题是:《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我校郑希坝老师所上《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一课,充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科学探索的兴趣。这节课在我校实战教学中共反复的四次之多,几次上课,几次讨论我都在场,体会最深就是好课是磨出来的,精彩的课堂特别需要推敲教学的细节,以下就是我对此次磨课的一些思考。

二、情景描述

[初磨案例描述] 以下是郑老师第一次上课的实录:

师:这里是一盒火柴,里面装滿了干燥剂,有二千多颗,谁能估算出一颗的体积吗?(教室沉静了一段时间)

生:可以先测出火柴盒的体积,再用火柴盒的体积除以2000就可以算出。

师:你们每一组都有一个用小纸包着的高锰酸钾颗粒,怎样测出它的体积呢?

生:可以用尺子。(让学生测量)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物质的构成,想一想高锰酸钾颗粒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可能是提问的转折过大所致)

生:是由Mno4-和K+构成。

师:Mno4-离子有大小吗?(学生:有),有多大?……一个Mno4-离子有多大?能用眼睛观察到吗?(学生:不能)能用显微镜观察到吗?也不能。那么怎么估计一个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呢?

(此时好像凝固了一般,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其原因是:①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无从入手;②上下的承接过于突然)

师:(教师进行启发)一颗高锰酸钾中Mno4-离子个数不清的,怎么数清楚?(学生沉思)

师: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它的数量变少一些,变得可以数的程度。(学生还是在沉思)生:把它放在水中稀释。

(这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思考就显得容易了)

师:(进行演示实验)我们首先将这颗高锰酸钾溶解到10ml水中,颜色特的别深,说明什么(生齐答:Mno4-离子个数多),这还是数不清,怎么办(生齐答:还要稀释)

板书:每次取1ml上支试管液体加9ml水,不断进行稀释,直至最后能看出紫红色的那一支试管中,每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

师:每一次稀释后,Mno4-离子个数是上一支试管的多少。生:是上一支试管的十分之一。

师:假如我们稀释了五次,计算一下这一颗高锰酸钾Mno4-离子的个数。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出现的问题:

① 进行溶解的学生实验试管过小,不利于学生实验; ② 进行溶解时学生不会甩试管,用时过多;

③ 用量筒量取1ml液体时,一是每次量取时没有清洗量筒,二是用时过多;

④ 没有强调高锰酸钾溶液具有腐蚀性,有的学生的手受到腐蚀,实验中缺少了试管架

实验评价……此时时间已不够,此项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

[再磨案例描述] 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课意见后,以下是第二次上课和课评。

教师出示模型,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盒子里放着12个蓝色的塑料大球,还有一些黑色的塑料小球。

师:同学们这一个盒子里装有十多个塑料大球,能会用简单的方法估算出一个塑料球的体积吗?

(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总结,明确求出小球的体积需要测出盒子的体积V和小球的个数n。初步建立建立间接估算体积的宏观模型,为下一步估算微观的大小思维方法打下基础)

师:请同学们打开纸包,你看到什么?

学生:紫黑色固体。师:从微观看KMno4固体由什么构成?

学生:由K和Mno4构成。

师:如果现在要求估测Mno4-离子的大小,你会用什么方法?(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来)

教师引导:大家可以参考刚才估算出一个小球的体积的方法,先想出估 2 测Mno4-离子的大小的基本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演示如下幻灯片1。

(学生对估测Mno4-离子的大小思考的太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利用引入的宏观模型与微观KMno4进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基本思路,教学由浅入深的感觉)

生:我们测出的这一小颗高锰酸钾也应该包含钾离子的体积啊。师:你非常动脑筋,想到了钾离子也有大小,我这里还有一些黑色的塑料小球没有用到呢,想一想我放入这个有机玻璃盒子里,它们会不会溢出来呢?

生:不会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些小球太小了,会进入到大球的空隙中。

师:说得很好,刚才我们讨论的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和这种情况是类似的。

(这是这节课闪光的课堂生成,郑老师很及时地抓住了生成问题,这与教师的充分准备有关,教师的教具不是进行了充分准备是不可能这么从容应对的)

师:根据实验的基本思路,你认为估算Mno4-的大小时,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生: Mno4-的个数很多,一下子数不出来

师:就这一点吗?我这里有溶解的Kmno4溶液颜色很淡数量可能也很少了,你能数得清吗?(不能)为什么?(笑,看不清)

(让学生明确估算微观粒子大小的难点和关键点所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

师:晶体中的Kmno4 K+和Mno4-紧紧结合在一起,你用什么方法将它分开。

学生:溶解。

(可以参考这样提问:我们知道这一小颗高锰酸钾,Mno4-离子是相当多,如果我们将它们数量变少一点,达到可以数的地步就好了,用什么方法使Mno4-离子变得可以数呢?)

学生实验操作:演示溶解晶体示范实验

(此处教师特别强调试管的震荡的操作,教师对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进

估算小球体积的大小估算高锰酸根离子体积的大小

1、测出盒子的体积

2、测出小球的个数

3、计算:小球体积V1、测出一小块高锰酸钾晶体的体积

2、测出一小块高锰酸钾晶体中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

3、计算:一个高锰酸根离子体积nV’=V/n 3 行指导,为规范实验操作和下一步的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扎实基础)

师:Kmno4溶液为什么呈紫红色?溶液呈紫色的与什么离子有关?(这一问题可以不要提,教师可直接说明颜色与Mno4-有关)师:现在溶液中还有很多离子,你用什么方法使它更少呢?

生:稀释。

学生进行稀释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师:按这样的方法,不断的稀释,你能知道浓溶液和稀溶液它们之间的离子个数关系吗?

生:不知道。

师:那么,我们怎么做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离子的倍数关系?

生:规定它们的体积。

教师:很好,那么取10ml好,还是取9ml好?为什么? 生:取10ml好,便于计算。

教师: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的?

生:用显微镜看。

师: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离子的。我们现有的条件我们无法看到离子。书本上告诉我们“最后你能看出紫红色的那一支试管中,每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一下子难以用言语表达,教师的语言可以设计得趣味些,幽默些让气氛活跃一点)

教师出示已经稀释好的一组从浓到无色的溶液。

师:你们认为哪一只试管,每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

生:倒数第二只试管。

(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交流探讨,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溶解和稀释的方法可以解决高锰酸根离子个数多的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这一难点)

……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告诉学生理论上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为10-13毫米,让学生用实验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相差较大。然后让学生围绕实验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影响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的内容如下:

①刻度尺测量高锰酸钾晶体时存在误差。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部分液体残留。

③滴管使用不规范。

④稀释时颜色判断不准确,造成计算错误。3 4 ⑤溶解时没有充分振荡……

三、问题讨论

这次磨课我们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回味其中过程我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研组的磨课应该怎么磨?

四、反思与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磨课我们认为只有推敲教学细节,方可成就高效课堂。以下是我对本节课在磨课中的认识。

(一)推敲教材--理解教学目标,突出上课重点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一种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教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处理教材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这个环节,大家各抒已见,集思广义,在大家议论中对教材的解读更加深入。例如在本课的研究中我们是这样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的:

首先是教学重点的落实上的分析:《估算微观粒子的大小的实验》是应用物质宏观性质来解决物质微观结构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算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让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练习量筒和试管的使用;学会针对实验方案中的目的和条件,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分工与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和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应该突出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实验方案及改进方案的能力。

其次是学生近期知识的分析:学生当前虽然知道有些物质是有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对离子形成一种形象的认识,更不知道粒子的大小的数量级;从探究方法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器材的选择,已知道对宏观物体进行体积的测量和估算的技能和方法。学生的困惑点是为什么会用这种不断稀释的方法估算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如何根据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变化最后确定稀释的次数,通过计算确定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难点是::①让学生领悟用简易的实验工具估算微观粒子的方法。②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试管、滴管的正确使用及实验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测量策略。

(二)推敲获得—细研教学环节、达成课堂“四有”

在评课中,我们着重从课堂的高效性进行分析,总结成一堂好的课堂的“四有”标准:

1.有意义。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有效主要是对于学生而言的,学生在课堂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或者倾听,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效,很多的时候不在于老师花了多少力气,更重要的在于你是否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的多方面进行活动的课堂。

3.有趣味:课堂上是否有趣,几乎完全掌握在老师的手上。在课堂上要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富有激性,使课堂具有一种感染力,富有幽默感,使课堂充满开心的笑容。

4.有生成: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有了这个评课的框架,我们的评课的焦点也就相对集中了,上课的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的效率是自己当先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大家听完郑老师第一次上课后,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

连老师:从有效性这一角度分析,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

① 测高锰酸钾中Mno4-离子的大小,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难度,拓展学生思维,郑老师使用了一个火柴盒装滿了干燥剂有二千颗,但是你拿出来的是模型,就应该打眼、明显。干燥剂还是太小了,而且数量还有二千颗,这不是学生数得出来的。

(老师议论:可以用更大一点的东西;化学实验室的分子模型;还可以是一种很大的代表Mno4-离子,一种很小的代表K+;用一个透明的长方体的塑料盒装着……)

② 一粒高锰酸钾颗粒还是太小了,学生身边的尺子不能较准确的测量出来。

(老师议论:这里的测量并不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既然是估算,可让学生测一下,然后告诉学生,这里仅只是进行估算,但要学生注意不要把颗粒弄湿了,湿的高锰酸钾有腐蚀性,让学生汇报一下,再说出一个较准确的值,作为计算时的参考)

熊老师:从学生实验中表现的各个细节看,本节课可改进的地方。

① 学生在实验操作是出现了很多错误,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表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从学生的操作中纠正学生的常见错误。

② 稀释高锰酸钾时没有对照组,学生对是否有颜色较难把握,可否用一个白纸板将各种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与清水作对比,让学生有一个参考标度。

(老师议论:这样就很突出,效果明显,学生进行实验时心里就有数了)

唐老师:是从课堂的生成和提问的有效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① 从课堂的生成看: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提出钾离子的体积为什么不算呢?郑老师及时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上课前就准备了有大小塑料球模型,不仅能很快说明这个问题,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立即反应过来。

② 从提问的有效性看,郑老师在上课时还有一些问题提得突然了些,例如在提“怎么估计一个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呢?”过渡性提问少了些,是否可以这样提“我们知道这一小颗高锰酸钾,Mno4-离子是相当多的,如果我们将它们数量变少一点,达到可以数的地步就好了,用什么方法使这些颗粒变得可以数呢?”

陈老师:本节课我们需要好好计算的是课堂用时问题,我们先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算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这节课在引入用时过多,在学生实验时用时也有超时,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的用时过少。

(三)精雕细节---追求教学和谐,增强课堂时效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建立一个和谐有效的课堂,也是我们磨课的最高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在磨课中来达到课堂的和谐,课堂的高效呢,这就对我们的磨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前应了解学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7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上课应充满趣味: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课堂应当是灵活生动充满情趣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如果在一个呆滞,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实现有效教学自身的要求。

3、课堂应民主和谐: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第二次上课的磨课,我们的重点放在磨学生、磨细节上,以下是教师在第二次听课后教师提出的改进意见。

① 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比教师预设的要差一些。这样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花的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特别是学生在试验时进行操作策略的指导。这有利于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② 在实验方案评价方面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稀释的频率问题,即1毫升溶液中加入9毫升水进行稀释和1毫升溶液中加入99毫升水进行稀释。评价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方法对估测的影响。

③ 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一些趣性、幽默,课堂中适当加一些笑料可以减少紧张气氛,例如一颗高锰酸钾中Mno4-离子是数不清的,为什么?数量多,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我们还是看不清啊,要真的看清这还不是我们常人的事情,还要“仙人”科学家来做的事情,“仙人”已经得出结论:每次取1ml上支试管液体加9ml水,不断进行稀释,直至最后刚能看出紫红色的那一支试管,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这样一个烦燥的数据学生听来既亲切,又好理解,而且课堂气氛可能会轻松一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教研组内的磨课,大家深刻体会到备磨课不仅有益于上课的教师,也有利于听课的教师。每 8 3 一次成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通过磨课,推敲教学细节,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2010/12/01

参考文献:

[1]刘欣.课堂教学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名家对话:评课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点?作者:清 泉

网(www.fyeedu.net)

[4]怎样使听评课更有效教师应如何听课

作者:张利建 网(www.fyeedu.net)

[5]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6:四季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推敲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9推敲04-24

推敲教学范文05-17

推敲翻译范文05-17

推敲公开课05-17

推敲原文译文06-13

语文推敲教学反思05-23

翻译推敲优课05-26

第九课推敲04-22

贾岛推敲教学反思04-25

推敲教学的反思05-15

上一篇:市交通局局长学习《廉政准则》征文体会下一篇:《趣味数学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