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2024-04-24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共10篇)

篇1: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依然。

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

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

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於是,就。

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缰绳。

留连: 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至:到。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态势。

止:停,停下。

赏析

敲为佳理由

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彷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著名学者宋传伟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表《关於“推敲”的再推敲》一文,从更多的角度对推敲进行再推敲,也支持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篇2: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依然。

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

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

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於是,就。

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缰绳。

留连: 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至:到。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态势。

止:停,停下。

赏析

敲为佳理由

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彷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篇3: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中学生强行翻译专有名词, 是造成失分的一个原因。在文言文翻译中涉及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国号、朝代、度量衡、典章等都不需要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原封不动的保留。比如, 《明史·郑濂传》“永乐元年入朝, 留为故官。未几, 复谢去。”这句话中, 永乐和元年都是代表年号, 就年号而言, 具有特定的含义, 因此在文言文中不需要进行翻译, 正确译文是“在永乐元年, 被征入朝, 留下来做原来的官职, 没有过多久, 又辞官不做了”。但是, 学生对其中的年号进行了翻译, 由于强行翻译年号, 造成了翻译的不准确, 从而失分。

又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这大概是说的李将军?”在这里, 将军是官职的名称, 因此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翻译, 这和当前将军理解为高级将领是不同的, 如果进行翻译, 无疑会造成失分。

第二,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有的需要翻译的没有进行翻译, 同时存在文白混杂的问题。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部分, 部分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彻底翻译个别词汇, 甚至不翻译个别词汇, 从而不能清晰到位地翻译词类活用词, 因而造成了翻译的译文存在文白混杂的问题。比如“燕兵既入, 有告建文帝匿其 (郑渶) 家者, 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 列十大柜, 五贮经史, 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 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 乃免于祸, 人以为至行所感。”这句话中的“使者至, 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 乃免于祸, 人以为至行所感”的正确翻译为“使者到来, 将柜子打开全部都是经史书籍。丢下另外一半不打开, 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这是崇高品质感应的结果”。而考生翻译的“置其一半不打开”, 无疑文白混杂, 对于具体的含义并不明白, 因此需要进行彻底翻译。对于翻译的“至行”感应的结果中, “至行”具体的含义, 阅卷者也不明白, 会给阅卷者考生不会翻译的印象。

第三, 文言文翻译和语境相脱离, 进行孤立翻译。对于文言文的翻译, 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词其翻译是不同的。对于具体的句子而言, 翻译脱离了语境, 无疑造成翻译的错误。比如“宅上种少竹, 春月夜有盗其笋者, 偶起见之, 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 至使此人颠沛, 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部分考生没有正确理解语境, 因此翻译出现错误, 其译文是“原平认为由于不能广泛进行施舍, 从而使得此人颠沛流离, 因此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建造了小桥, 可以让人的脚通行。”但是实际上, 本文的语境是:在房子的旁边, 原平种植了竹子, 有人在春季的夜里偷竹笋, 被原平撞见, 在奔逃的过程中, 偷竹笋的人掉进了水沟。因此, 在这里“颠沛”的意思应该是跌倒的意思, 同时句子中的“足”应该翻译成“足以”, 指的是原平尽可能把桥建设得够宽。可见, 上文正确的翻译应是“原平认为由于不能广泛进行施舍, 从而使得这个人跌倒, 所以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建设小桥, 从而可以足够人的通行”。

二、提高学生语文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对策

第一, 重视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很多词都属于多义词, 历来是高考中考查的热点。因此, 文言文翻译需要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 从而在众多的义项中对最为恰当的义项进行选择。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语文大纲要求的重要词语的基本义项, 并区分、辨别词语的不同义项, 使得文言文翻译的正确性得到保障。

第二, 重视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个特有语法现象是词类活用, 基于一定语言习惯, 在特定语言环境下, 某些词原本的词类意义以及功能失去, 但是临时性的具有某语法功能, 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对另外一类词临时充当。这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 因此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认真把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并且进行仔细的辨别。其次, 对词类活用类型进行判断, 从而对于其意义进行推断。

篇4:文言文贾岛推敲翻译

我觉得是推,

首先:韩愈说“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从文中看不出来,哪有和尚半夜去拜访友人的,难道是花和尚?所以和尚一定是会自己的山门,半夜回家的话,是应该蹑手蹑脚进门怕打扰一起修行的师兄弟们休息呢,还是应该把兄弟们吵醒给自己开门呢?

其次:从上下文看“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动词应该统一突出“回家”的感觉,推比敲更能体现出回的是自己家,而不是走亲访友.

篇5:范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和翻译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建武中,迁领军长史。出为宜都太守,母忧去职,归居于南州。义军至,缜墨绖来迎。高祖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视事四年,征为尚书左丞。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缜仕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至是亮被摒弃在家。缜自迎王师,志在权轴,既而所怀未满,亦常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时云。后竟坐亮徙广州,语在亮传。

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节选自《梁书·范缜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缜少孤贫,事母孝谨 孤:年少丧父

B、特简才学之士 简:选拔

C、缜及从弟云、萧琛 从:跟随

D、后竟坐亮徙广州 坐:因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始往从之 填然鼓之

B、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 当其欣于所遇

C、不为士友所安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与魏氏和亲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A、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B、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C、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D、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13、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4分)

(2)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4分)

(3)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4分)

参考答案

10、C 从: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11、D 介词,和、同、跟。 A、代词,他;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B、介词,在;介词,对,对于。C、介词,表被动;介词,为了,因为。

12、B、

13、(1)范缜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认为他很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冠礼。

(“不群”1分,“奇”1分,“亲”1分,“冠”1分。)

(2)范缜离任回京时,即使是亲戚也没有给财物。唯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

(“去还”1分,“虽”1分,“遗”1分,“饷”1分。)

(3)萧子良不能使范缜屈从于他的观点,但是又深深地责怪范缜。范缜就回到家里论证自己的.理论,写成了《神灭论》。

(“屈”1分,“怪”1分,“退”1分,“论其理”1分。)

参考译文

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大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范缜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唯独和表弟萧琛相处得很好。萧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对范缜简短而意思明了的说话常常信服。

范缜做官从担任齐朝宁蛮主簿开始,后提升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朝与北魏通婚,每年给北魏钱财等聘礼,专门选拔有才学的读书人作为送行的使者。范缜和从弟范云、萧琛、琅琊的颜幼明、河东的裴照明先后奉命出使,在邻国中很有名气。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泛招集文人学士,范缜也参与其中。建武年间,任领军长史。后来出任宜郡守,母亲去世时辞去郡守职位,回老家南州守丧。义军到南州时,范缜带着目孝迎接,梁武帝与范缜在四邸时有交情,看到他手很高兴,攻占健康城后,任命范缜为晋安郡太守。在任期间清廉节约,仅享用国家的俸禄。任太守四年后,被征召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时,即使是亲戚也没有给财物。唯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朝做官时,和王亮一起在意见书台担任郎官,过去互相间很友好,到现在王亮被闲置在家。范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义军,目的是想做有权有势的官,后来由于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也经常闷闷不乐,所以私下里结交亲信,想矫正当时的风气。后来竟然受王亮的株连而迁徙广州。这件事记在《王亮传》中。

篇6:必修文言文重点翻译答案

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

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

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

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

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6.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

7.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

(“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8.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

9.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若”,你;“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在座位上击杀沛公;“不者”,否则;“且为所虏”,被动句,将被他所俘虏)

10.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

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

(“方为”,正是;“何„„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11.本来就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1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

又羡慕什么呢?

(“盖”,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1

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13.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省略主语“我们”;“既”,„„之后;“咎”,责备,埋怨;“极”,动词,极尽,穷尽)

14.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

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至于”,古今异义词,到;“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相”,帮助)

15.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

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头发花白)

16.这和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是”,代词,这样;“何异于„„”,状语后置,和„„有什么不同)

17.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

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就”,接近;“砺”,磨刀石;“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对自己检查反省;“知”,通“智”)

18.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

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是因为„„)

19.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

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优秀的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爱”,怜惜;“致”,招致;“相与”,共同,一起)

20.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延”,请;“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21.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

人。

(“陈”,拿着;“谁何”,“何”通“呵”,盘问来人)

22.(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他。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赢”,挑着,担着;“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23.(可是)一个人发难就毁掉了秦朝宗庙,(秦王子婴)也死在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

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啊。

(“一夫”,一个人;“隳”,毁坏;“身死人手”,省略介词“于”;“为天下笑者”,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

24.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比我晚(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在我之前出生;“从而师之”,省略宾语“之”,“从之而师之”,“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25.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其”,表推测,大概)

26.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

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庸”,岂,哪里;“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27.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

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或”,有的人;“不”通“否”)

28.(李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

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不拘于时”,被动句,不被时俗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向我学习;“贻”,赠送)

29.(赵国)想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军攻打过来。主意还没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

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省略主语“赵国”;“求人可使报秦者”,定于后置,寻找一个可以回复秦国的人)

30.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到赵国。

(“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1.蔺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

大夫。

(“以为”,认为;“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出使诸侯国不被欺辱;“拜”,授予官职)

32.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浅

薄低微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因”,介词,通过;“鄙贱”,谦词,见识浅薄,地位低下)

33.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后))

34.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固”,坚决;“孰与”,固定句式,比„„怎么样)

35.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代表使者身

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以”,凭借„„的身份;“使持节”,省略“使”宾语“他”;“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36.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如此”,“如”,到,到这个地步;“见犯乃死”,被动句,被侵犯、凌辱才死)

37.(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省略主语“你”;“空自苦亡人之地”,“空”,白白地,“苦”后省略介词“于”,“亡”通“无”,状语后置,白白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受苦;“安”,哪里;“见”通“现”)

38.使者非常高兴,按常惠教的话来责备单于。

(“如”,按照;“让”,责备)

39.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使使”,派使者;“晓”,使动用法,使„„知道,明白;“论”,判罪;“因”,趁着;“降”,使动,使„„投降)

40.(张衡派人)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

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省略主语“张衡”;“阴”,暗地里;“禽”通“擒”,捉拿)

41.(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省略主语“张衡”;“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请求辞职回乡)

42.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

什么呢?

(“言”,助词,无实义;“焉求”,宾语前置,追求什么)

43.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曷”,何,为什么;“委心”,随心;“胡为”,胡:什么,介词宾语前置,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之:到,宾语前置,到哪里)

44.年纪虽老,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但意志应当

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宁”,哪里,怎么)

45.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帝阍”,皇帝的宫门;“奉宣室以何年”,以:在,状语后置,在何年奉召去宣室)

46.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决”,快速的样子;“抢”,、触、碰;“奚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之”,到)

47.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险衅”,命运不好;“闵”通“悯”,可忧患的事;“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指“自己”)

48.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更相”,相互;“是以”,因此;“区区”,拳拳私情)

49.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

终。

(“矜悯”,怜恤;“听”,准许,成全;“庶”,或许)

50.我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劳(迅速前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

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

篇7: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本人结合多年高三备考指导的经验, 总结出文言文备考的“四原则”和“三注意”, 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四原则

1. 以“本”为本的原则

即在备考中, 要以课本为本。理由有: (1) 因为高考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基本涵盖在课本知识的范围之内; (2) 因为课本知识是基础、是前提, 只有熟透了课本知识, 才不会使我们的备考工作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中, 一定要回归课本,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使课本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4种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是重点。

2. 以“读”为先的原则

即首先要细读文本, 要求读出文本大意, 读出疑难点, 读出考查点。读出文本大意是一个前提。因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选用的是人物传记, 所以, 我们首先要了解材料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 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其任职的变迁过程以及个性特征怎么样等。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所选文本主要讲了李揆自幼聪明好学、入仕后有远见卓识、与吕某交恶、遭元载报复等几件事, 其任职由右拾遗直升至宰相, 因吕某事而一再贬官, 后又再次升迁, 直至“以疾卒”。李揆的性格特点主要有:聪明敏捷, 好学上进, 有远见卓识, 但又汲汲于名利、嫉妒他人、傲慢自恃等。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 就可以把握住文本大意, 解答试题也就容易多了。

3. 以“词”为重的原则

即以理解文中实词为重点。这不仅是做试卷中第四小题的需要, 也是翻译的需要。其方法主要有:代入法、推测法。“代入法”就是将选项中的解释代入句子中, 联系上下文, 看是否说得通。“推测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来推测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 再联系课本中所学知识加以印证。如《清史稿·列传第十一》中“夜薄其城, 率骁卒先登”中的“薄”字, 根据句意可推测为“接近、临近”之意, 再联系《陈情表》中“日薄西山”一词, 可断定其应解释为“迫近”。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第4小题判断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与否, 其中B项对“少聪明好学, 善属文”中的“属”字解释为“撰写”, 这就更简单了, 只要我们回想起课本中《张衡传》中的“衡少善属文, 游于三辅……”的句子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4. 以“达”为主的原则

即在文言翻译时, 要做到语言通顺明白, 合乎事理和情理。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曾提出过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能译出句子的大意”。因此, 文言句子的翻译只要能做到“达”就可以了。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翻译第2小题“其牧守稍薄, 则又移居, 故其迁徙者, 盖十余州焉”, 只要译作“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 就又迁居, 所以他搬迁的地方, 大约有十多个州”就可以了。

二三注意

1. 注意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 首先要求字字落实。一般的方法是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开来, 然后逐词翻译、串连成句。要防止出现漏译的现象。如“若子才, 无施不用, 焉用赠?” (《新唐书·张文瓘传》) 一句, 有的学生译为:你很有才能, 不用馈赠, 哪里用赠送礼物呢?其中将“若”漏译, 导致将“施”错译。应译为:至于你的才华, 没有什么干不好的, 哪里需要用赠物 (的方式来警策) ?

2. 注意省略成分

文言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 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量词等, 如果在翻译时不能将其补充进去, 句子就说不通, 前后文就难以衔接。上文所举就是一例。再如“上医医国, 其次 (医) 疾人”、“大夫规诲, 士传言, 庶人谤, 商旅 (议论) 于市”、“0以 (之) 为轮”、“然力足以至焉 (而不至) ,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沛公军 (于) 霸上”、“轩凡四 (次) 遭火”……

3. 注意第6小题的内容

高考试卷中的第6小题 (即文言文阅读第3小题) 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其选项内容对我们理解文本大意, 甚至解释字词都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效信息, 准确解释词句、理解大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6小题D项中有“元登相位后, 对他报复, 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 在各州漂泊十多年”的话, 就可以作为翻译第2小题时的参考。这一点已成广大师生的共识, 此就不赘言了。

篇8: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你

C.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签订盟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D.共其乏困 君知其难也

6.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沛公安在?

B.夫晋,何厌之有?

C.大王来何操?

D.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试题答案:

4.B 若:如果。

5.C哪里。A结构助词/取独 B拿,介词/把,介词 D代词,代“行李”/指示代词,这。

6.D.一般疑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7(6分)答案: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为、行李、共”三个词,必须翻译出来,错一个扣1分,扣完三分为止。)(3分)

②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东封,西封,阙)(3分)

篇9: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酮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当世大略    当:掌管

B.讽使就吏禄            讽:规劝

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就:前往

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与:结交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

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

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

⑤每画竞,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⑥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冤在乡里颇为知名,申屠駉上任绍兴理官时曾经过杭州,虚心向王冕请教问题,并请求和他交往。

B.王冕擅长画梅花竹石,他的画作在当时便备受追捧;他喜欢画梅花竹石,与其高洁傲岸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C.王冕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D.在危急关头王冕自报家门而免于杀身之祸,可见其名气之大;寥寥数语而让敌寇大帅心悦诚服,显示了他非凡的口才。

参考答案:

8. D/与:参与。

9. C/①写其长相与才华,非“志行”;⑤作画题诗抒发情怀,不是“不求于俗”。

10.A/申屠駉是向王子善询问可以交往的人,非向王冕请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篇10:于园文言文翻译答案

于园是张岱所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陶庵梦忆》。文章中的于园因里面石奇而闻名。给大家分享了于园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于园》原文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 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翻译

于园在瓜洲停船五里铺的地方,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主人是不会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知府的佐官,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这座园子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前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长得像小船的水阁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水阁中,感觉惬意、舒坦。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阅读练习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富人于五所园也( ) ②主人处处款之 ( )

③缘坡植牡丹、芍药 ( ) ④颓然碧窈 ( )

7.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8.本文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你有何感受?(4分)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参考答案:

6.①建筑园子 ②殷勤招待 ③顺着、沿着 ④柔顺的样子,文中是指舒坦的意思。(4分。对一个得1分)。

7.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不得分)

8.本文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遂奇”这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4分。每问各2分,意近即可)。

上一篇:班级学习小组总结下一篇:开学精彩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