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推敲的历史典故

2024-04-25

贾岛推敲的历史典故(共10篇)

篇1:贾岛推敲的历史典故

【文言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篇2:贾岛推敲的历史典故

这一课主要讲了贾岛去拜访朋友李凝,可李凝却不在家。于是,他留下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后来他读来品去,觉得“鸟宿迟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的不够妥帖,还是用“敲”字好。后来,经过韩愈一番指点,并说‘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还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顶了心服口服。

当我读到“半路上,他即兴想起作夜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贴切。他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做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见他,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我深受启发:我做事的时候经常马马虎虎,为了应付老师,写完就算,也不检查,不温习。而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眼,就斟酌了那么久还那么入迷。我一定会改过自新,想贾岛一样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的精神。

篇3:浅析唐诗中用字的“推敲”问题

唐代大诗人贾岛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诗。其中……时韩退之尹京兆, 车骑方出, 与贾相撞, 贾具实对未定推敲”, 韩愈说, “敲字好”。由此可知韩愈当时任京兆尹, 又是当代的大文学家、诗人。另外, 贾岛受韩的知遇。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且狭路相逢,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故韩信口选用了“敲”字, 借以应付贾岛。何况, 这两句诗, 乍看有些费解。难不成我们的大师的视力是裸视超过3.0?

狭路交流, 人们往往说出最惯于使用, 而且符合生活习惯的语言。贾作为僧人平时出入山门或禅室, 多半是推门而入, 故初稿用“推”字, 而且经过“吟哦, 引手作推敲之势”, 到了“傍观亦讶”的程度, 还不肯捨弃“推”字而就教于韩愈。韩是地位较高的官僚, 居家在外, 多半有人随从。这类从者往往就是敲门者。待到室内有人打开正门以后, 才迈着方步进去。此乃所谓仕大夫之流的生活习惯和举止规范培植了韩愈的本位主义, 所以他才自然地落实了“敲”的选择。

另外, 中国文化蕴藏着动静结合。夜阑人定, 万籁无声, 容易让人产生悚然之感, 于是需要有一位“僧人”出现。

首先, 推———轻巧动作, 但发出的声音也足以划破夜空, 以示夜深但仍有人在继续他独自的生活律动。此时的静与动起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当然, 推的声响要恰当, 过低, 不能为黑夜增添几分活的气息。达不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而作为老僧的自然行动———推门, 使之发出不高不低的适度的声响, 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然后, 敲———声音清脆, 与夜色不和谐, 但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 用心良苦之处。月光皎洁, 万籁俱寂, 老僧傍晚外出, 多半是散策与访友, 行前关照小沙弥看门。老僧回来, 轻轻一推, 即可进入。若小僧关起门来睡觉, 就需敲几下门环。此时, 清脆的敲门声可以说是一段优美地小夜曲。而小沙弥越睡越沉, 老和尚越敲越响, 本来浪漫而美妙小夜曲却变成了扰民的噪音, 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夜归图”如果就这样毁掉, 岂不太可惜了。故用敲而不用推, 但请老和尚手下留神, 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接下来再看贾岛的大作。“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 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是对偶句, 此句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诗的立意和内容。从表面上看, 诗原意应为顺接, 倦鸟归林, 老僧回寺, 一切均是夜间就寝的前奏, 并非不协调之举。而敲门声过高,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通常林中之鸟, 入夜非常敏感, 听到声响, 立即起飞观察, 一鸟起飞, 众鸟相随, 为了安全起见, 它们会随时转移。“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莫非就是此情况。而宿鸟惊飞的责任自不在鸟而在于僧。上面两句诗句由上下一致变为前后矛盾这和树欲静而风不息鸟欲眠而风不止的意境相似。此情此景均由敲门声而起, 并不稀奇。

作诗原本是一种消遣, 例中贾岛诗, 并无任何政治主张, 也谈不上“言志”。他为何要这般投入, 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上马路, “闯红灯”, 竟撞入京兆尹先生的车骑队伍。看来并非闹剧, 而是一幕极富教育意义的精彩演艺。另外, 他的佳句“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 旷野火烧风”等, 或气象雄浑, 或情景幽独, 耐人回味, 传诵至今。他曾在“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自注:“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足见他锻句炼字的呕心沥血, 做事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他反复思考这篇新作, 寝食难安, 终于破门而出, 走上了街头。作者这种敬业精神远远超过诗作本身的价值。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 深深地影响着千百华夏儿女, 缔造了“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坛佳话。

传说中, 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 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 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 张口就来:前句加“摇”, 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 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 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 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 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 不禁叫绝。“轻风”徐徐, 若有若无, “细柳”动态不显, 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 柳枝拂然的柔态, 与“轻”、“细”相宜, 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 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 “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 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 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 一个“失”字,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 满句生辉。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 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 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 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 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 “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 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也使全诗气机流畅, 韵味平添。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 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 苦吟鬼神愁”, 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 天地最穷人”, 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 便成了诗眼, 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 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以“噪”衬“静”, 以“鸣”衬“幽”, 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 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 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 一“斜”字, 化动为静, 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 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 上下数千年, 只在`有'与`自'两字间, 而呑纳山川之气, 俯仰古今之怀, 皆见于言外。”

篇4: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寻隐者不遇》就出自他之笔。有一次,他骑着毛驴走在大街上,突然想出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但是,一直犹豫不决没有定下来,于是他一边思考,一边做“敲门”和“推门”的动作。这时,韩愈的仪仗队走了过来,贾岛不知道,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仪仗队的第三节,贾岛被韩愈的随从拉下驴子,带到韩愈面前,等到贾岛把事情说明清楚时,韩愈原谅了贾岛,并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后来,贾岛和韩愈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听了对妈妈说:“以后我写文章或做事情都要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妈妈听了说:“好啊,希望你能说到做到。”

篇5:贾岛推敲读后感

这篇文章说的是:唐代有位诗人叫贾岛,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不巧,那个朋友不在家,他便留下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回家的路上,他想起昨天写的那首古诗,不知用“推”好,还是“敲”好,于是骑在毛驴上,比比画画,竟然闯进了仪仗队,韩愈问他:“你为何闯进我的仪仗队?”贾岛把自己的难题告诉了韩愈,不一会儿就解决了。

在这篇文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贾岛专心致志的思考问题,所以才能写出动人的诗篇。

专心致志的人何止贾岛一个?比如:爱因斯坦因为一边走路,一边认真的思考问题,所以撞上了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姑娘。相反还有些人心不在焉,比如:一位围棋高手,教两位学生,一位学生很认真的学习,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围棋高手,另一位学生心不在焉,()最后没一点成就。

篇6:贾岛推敲读后感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题李凝幽居》(就是我们今天学这一课中举的例子)一诗的创作过程,正说明了这一点。全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意思就不说了。我们的课文中,就是用这首小诗中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经过无数次的推敲琢磨,再加上大诗人韩愈给他的指点,他终于确定了“僧敲月下门。”从而,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而叫作“推敲”.

我也有推敲文字的经过。例如,在写《观看阅兵式有感》这篇文章中,我把“检查参加阅兵式的各个方队”改成了“检阅参加阅兵式的中国人解放军的各个方队。”因为,我觉得,用“检查”有点儿随便,也不好听,而用“检阅”则较标准些,再加上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明确了检阅的是什么方队,还能够使句子读起来更响亮了,你看对不对?

篇7:贾岛推敲读后感

那一日,我拿着既当作业又当课外书的《笠翁对韵》一书,读到了《贾岛推敲》一文,尽管我不太明白,但我看到诗狂贾岛就为了用一个“推”还是一个“敲”字,坐在毛驴上也不“安稳”,还在用手比划,撞进了京兆尹韩愈的队伍里也不知道。他的用功不仅使我想起了数学家陈景润为了研究数学课题,一头撞在了树上,竟然向树说对不起。还想起了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钻研成果,废寝忘食,出来吃饭时,看到客人吃剩的饭菜,竟然说:“哦,原来我已经吃过了。”接着又钻进了实验室。

那些诗人和科学家,在过去那么艰苦的日子里都能有所作为,而我生活在现代这么优越的环境中,却连自己的学习也搞不好,还时不时地找理由来推托自己。

这个夏日,读了《贾岛推敲》一文,我感悟很深,也明白了很多。老师的教导,父母的苦心,我已读懂。()以后的日子里,以前那个调皮、淘气、爱玩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学习认真、追求上进、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篇8:贾岛推敲读后感

篇一:贾岛推敲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推敲》一文。文中的主人公贾岛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本文讲的是他在拜访一位朋友时,因朋友不在,便留下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但在贾岛返回长安时,他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的不够的贴切,用“敲”可能比较好。

就这样,骑在毛驴上,一手做推得样子,一手做敲得样子。他反复的琢磨。不知不觉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当贾岛说明原因之后,韩愈也思考起来,认为用“敲”字比较妥帖。

从文中可以看出贾岛是以个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人。就这样,后人用“推敲”来比喻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也让我明白了好作文时改出来的。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会有好文章。

篇二: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寻隐者不遇》就出自他之笔。有一次,他骑着毛驴走在大街上,突然想出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但是,一直犹豫不决没有定下来,于是他一边思考,一边做“敲门”和“推门”的动作。这时,韩愈的仪仗队走了过来,贾岛不知道,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仪仗队的第三节,贾岛被韩愈的随从拉下驴子,带到韩愈面前,等到贾岛把事情说明清楚时,韩愈原谅了贾岛,并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后来,贾岛和韩愈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听了对妈妈说:“以后我写文章或做事情都要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妈妈听了说:“好啊,希望你能说到做到。”

篇三: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第9课《推敲》,下面,就来谈一谈我学这一课的感受吧!

这一课的主人翁是唐代大诗人贾岛。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来拜访一个住在长安城郊外的朋友,他叫李凝。贾岛找到他的住居时已是半夜,他的敲门声惊醒了在树上沉睡的小鸟。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贾岛回去的路上,不由的想起那首在昨晚写的诗,觉得“推”字应换成“敲”字更好。好了,从这儿我可以感受到贾岛对他的朋友李凝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能看出贾岛有责任感,做事不半途而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篇课文中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一件事。那是在我写《运动会上真英雄》这篇作文时发生的事情。在第一段我写“随着一声响亮的枪声”这句时,我犹豫不决。因为我觉得“响亮”应该换成“清脆”.我左思右想也拿不定,于是我就查字典找到它们各自的含义,最后选择“清脆”这个词。因为“响亮”只指声音非常亮,而“清脆”是指干净、利索。

从贾岛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那种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篇四: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推敲一课,主角是贾岛,还有一个大诗人韩愈。讲的就是他们之间的故事。

我们学的就是贾岛来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找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这天他的朋友不在家,贾岛写了一首诗放在李凝家门口,再回去的路上他想到了诗中的一个推字,他想是把这个字换成敲呢还是推,在毛驴上比比划划,这时进了长安城里,人们看他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是有一个新上任的官叫韩愈,而贾岛却冲进了仪仗队里,被人带到了韩愈的面前,韩愈问他了几句话,他就把事情一一讲了出来,韩愈也是个大诗人,他听了以后开始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韩愈说应该用敲,用推表示很不礼貌,而用敲却表示你是一个礼貌的人,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在生活中我也出现过这样的事,在上次写大阅兵时,里面的一个词是检阅我不知道是用检查好还是检阅好,最后感觉检阅好点,就把这个词写了上去。什么问题都要慢慢思考,多次去尝试,最后就会有答案。

篇五: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学了第九课——《推敲》,在以前,我还不知道“推敲”是什么意思,但今天学了这一课后,我知道了“推敲”是斟酌的意思,我记得还推敲过一个字呢!

运动会第一天,我们晚上写了一篇名叫《赛场内外皆英雄》 的日记,写完后,我从头念了一遍,但我念到“我们班每个人搬着椅子下楼了”时,我停了下来,我觉得中间“椅子”的“椅”有点不恰当,或许用“凳”更妥帖一些,不过“凳子”好像是更低一些吧!可是“椅子”好像是指带靠背的吧!

我一边用两个词语说这个句子,一边想用哪个合适,我一会儿觉得“椅子”好,一会儿觉得“凳子”用的好,我感到很矛盾,无奈之下,我只好寻求工具书的帮助,在字典中,对“椅”的解释是带靠背的坐具。而“凳”的解释是没有靠背,供人坐的坐具。我突然茅塞顿开,原来“凳子”比较合适,因为我们的凳子是四四方方的,后面没有靠背,所以应该写凳子。

通过推敲这个字,让我觉得语文奥妙无穷,神奇极了!所以我们要吸取更多的知识,不在这方面作难。

篇六:贾岛推敲读后感

古时候的人才比我们现代还多,这里创造出“推敲”的贾岛和韩愈,也是两位才子。

贾岛追求完美,所以才有千古垂名,写出来的诗也是不朽的篇章。韩愈宽容慈怀,即使贾岛冲撞了仪仗队,他也不生气,反而还和贾岛一起讨论、研究。现实生活中,能像贾岛一样追求完美的人有多少?又有几个是像韩愈一样宽容的?所以大多数人不能成为贾岛,不能写出不朽的诗篇,也不能像韩愈一样宽容!想到这,我不禁对韩愈和贾岛肃然起敬。

贾岛和韩愈,是我们众多学习的榜样之一,我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我也要努力学习。贾岛追求完美,而我总是得过且过,能过关的就过掉;韩愈很宽容,而我的心态实在不好,总是喜欢以武力来威胁人。无论怎么样,大事也还是小事。比起韩愈的宽容和胸怀,我自认为还可以的心度在韩愈面前,就成了小肚鸡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一定要再向前努力,古代的才子就很多,先向他们学习。

篇七: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推敲》。

这篇文章说的是:唐代有位诗人叫贾岛,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不巧,那个朋友不在家,他便留下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回家的路上,他想起昨天写的那首古诗,不知用“推”好,还是“敲”好,于是骑在毛驴上,比比画画,竟然闯进了仪仗队,韩愈问他:“你为何闯进我的仪仗队?”贾岛把自己的难题告诉了韩愈,不一会儿就解决了。

在这篇文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贾岛专心致志的思考问题,所以才能写出动人的诗篇。

专心致志的人何止贾岛一个?比如:爱因斯坦因为一边走路,一边认真的思考问题,所以撞上了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姑娘。相反还有些人心不在焉,比如:一位围棋高手,教两位学生,一位学生很认真的学习,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围棋高手,另一位学生心不在焉,()最后没一点成就。

再比如一个事实:一个班的同学,同样的一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有人学习好,有人学习差呢?正因为:有人专心学习,也有人心不在焉,所以我们应该上课认真听讲,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篇八:贾岛推敲读后感

读五年级上册的第九课《推敲》,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课文的大致内容是:一位唐朝的诗人,名叫贾岛。一天,他去好朋友李凝家做客。可是李凝不在家,他便在门上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觉得这个“推”字用得不好,应该用“敲”字更好一些,他正在思索,不知不觉就进了京城,这时,大官人韩愈坐着轿子正在街上行走,贾岛骑着毛驴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有人就问“这样做只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字值得吗?”我要说:“不单值得,而且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勤学苦练的作风。”试问,普天下有多少人会为了这一点点小事,一点点缺陷而去重新思考,重新实践呢?

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时候,并不满足于发明了液体炸药,而是又精心研制黄色固体炸药。这种“钻牛角尖”的做法,我觉得值得每个人去学习,有人要问了,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要善于“推翻”自己说的话,做的试验,人都有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但我们一定要发现它,改正它,虽不能非常完美,但比以前也许更好一些。

对自己要严格一些,这可是学习中必胜的法宝。

篇九: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推敲》这门课,让我知道了贾岛是一个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的人。

《推敲》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天贾岛去郊外拜访他的朋友李凝,不巧李凝不在家,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鸟儿,贾岛看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是他触景生情,于是留下了《题李凝幽居》。第二天,贾岛独自起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觉得昨晚写的诗中有一个字用“推”不太合适,或许用“敲”字更好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冲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贾岛已经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简直如痴如醉,说明贾岛苦苦吟咏、字字斟酌,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为了使他们的作品更加优美。每个字,每个句子,每段话,都经过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如司马迁用了18年编写了《史记》,他要经过多少次修改才完成了这部著作。还有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和发明东西,他们都经过许多次实验和论证才能完成一项发明和建筑。

学了这一课,我要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后在写作文时,每个词,每个句子,每段话我都要仔细推敲,使我的作文越来越优秀.篇十: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推敲》这一课,讲的,是贾岛。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题李凝幽居》(就是我们今天学这一课中举的例子)一诗的创作过程,正说明了这一点。全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意思就不说了。我们的课文中,就是用这首小诗中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经过无数次的推敲琢磨,再加上大诗人韩愈给他的指点,他终于确定了“僧敲月下门。”从而,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而叫作“推敲”.我也有推敲文字的经过。例如,在写《观看阅兵式有感》这篇文章中,我把“检查参加阅兵式的各个方队”改成了“检阅参加阅兵式的中国人解放军的各个方队。”因为,我觉得,用“检查”有点儿随便,也不好听,而用“检阅”则较标准些,再加上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明确了检阅的是什么方队,还能够使句子读起来更响亮了,你看对不对?

我希望,我们五七班每一位同学,写作文时都能够像贾岛一样认真推敲,专心思考,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在写作时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篇十一: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九课“推敲”.原来,推敲这个词就是由这个小典故里来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存在许多推敲的过程。

进入五年级这个高年级的门槛儿,弓老师带领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大大增高了我们的作文水平。写作文其实就是反复推敲的过程。其中,就拿我刚写过的‘排练演唱有感’这篇文章来说吧。

当我写到,“因为我知道,台上每一个细小的、不应该有的动作,都会给班级带来不和谐的形象。”这句话时,其中的‘不和谐’我原本想写成‘不好的’,但又仔细斟酌推敲了一番,我觉得‘不好的’说明的不够准确,没有说明白不好的原因。于是,我左思右想,上网查阅资料,又翻看书籍词典,终于发现了“不和谐”这个词,而‘不和谐’是有针对性的。好似一首钢琴曲的杂音,一张白纸上的一滴墨汁,一张完美的、字迹工整的作业上的一滴油迹。这些不应该有的现象都是不和谐,我欣喜若狂,就是它!就是我所想要的词语!而在台上不应该有的小动作,就好像这些杂音、墨汁和油迹一样,都属于不和谐这个范围。

推敲是一个苦苦思考、反复斟酌、仔细品味的过程,也是一个苦中作乐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篇十二:贾岛推敲读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别开生面的第九课《推敲》,这篇课文主要讲叙了,因为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不知道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不小心闯入了著名大诗人韩愈的仪仗队中,并向韩愈请教“推”和“敲”哪个更合适,从而想到自己在写作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我写一篇作文时遇到了一个难点,就是用“而且我们旁边有几位学习很好的同学。”还是用“而且旁边有几位学习很好的同学。”我觉得第二个比较好,因为这个句子前面有主语了不需要再添加,真是画蛇添足,正要提起笔来写的时候,我又重复念了一遍,觉得再加个主语更生动、完美一些,并且更能表现出来是谁的旁边学习很好,如果后面再加上一些他们学习好的原因,句子就更加的具体、逼真了!我无不佩服自己的判断能力,我不禁洋洋得意,脸上泛起了微笑。但转念一想,总觉得第二个句子好听一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一定要把这个难题解开,是我这篇文章写得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我苦苦钻研,如果是第一个句子很好的话,原因是这个句子有主语,如果没主语,就会缺少神韵,这样一来,很有具体生动的感觉,如果说是第二个句子是好的话,原因是第二个句子说起来很流利、通顺,不罗嗦。我仔细想想觉得还是第一个句子好一些,因为第二个句子没有主语,费解,所以说句子再怎么通顺、流利,也是白搭。

篇9:文言文贾岛推敲翻译

我觉得是推,

首先:韩愈说“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从文中看不出来,哪有和尚半夜去拜访友人的,难道是花和尚?所以和尚一定是会自己的山门,半夜回家的话,是应该蹑手蹑脚进门怕打扰一起修行的师兄弟们休息呢,还是应该把兄弟们吵醒给自己开门呢?

其次:从上下文看“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动词应该统一突出“回家”的感觉,推比敲更能体现出回的是自己家,而不是走亲访友.

篇10:推敲二字的典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上一篇:我暑假生活作文600字下一篇:旅地学院、调研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