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生关系

2024-05-04

教师师生关系(共10篇)

篇1:教师师生关系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概念: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关于师生关系的两种观点 1.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凯洛夫:教师权威,在教学中起主宰作用。2.儿童中心论

卢梭、杜威: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以儿童为中心。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角色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授受者。

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关系的友好帮助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五、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2.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六、师生关系的类型 1.专制型

教师教学责任心强:学生惟命是从,教师的专横粗暴、简单随意;学生的反感、憎恶甚至对抗 2.放任型

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师生关系冷漠。3.民主型

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篇2:教师师生关系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倾向:教师因过分强调让学生主动探究而放弃了教师必要的教学引导与点拨;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流于形式,导致课堂互动低效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因缺乏充分的课前预设和把握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以致引导无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偏移。所以我们要把“合理引导”作为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 合理引导 有效互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在一些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看似非常热闹,但这样的“动”有时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还可能对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使互动更有效呢?教师必须要有正确有效的引导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

一、预设引导,有效互动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心预设、合理引导。

1.在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级教师陈建先《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断,在引导读出参议员对林肯先后的不同态度后,并在黑板上板书对应的词“羞辱、赞叹”。并让学生质疑,生1说:“我想知道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变化。”老师并没有停止于此,引导到:“你能不能变一种问法,但意思不变?”生想了一会儿答到:“林肯说了什么让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老师还不满足,又引导到:“谁换一个角度再来说一说?”学生被老师这么一引导,有了新想法:“林肯的话让参议员感到了什么?”陈老师就是抓住文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在质疑引导提问修正的互动过程中把重点引向了林肯的三次话语中。

2.在学生情感的需要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以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当学生情感需要触动时,恰当的互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窦桂梅《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师:(出示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张喜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

然后窦老师分别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的语气来读分别时的话语。

从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窦老师就是通过抓住四种不同语气的朗读互动,创设了一个情感互动场,把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提向了高潮,对军民之间的情和意的感受就更深了。

3.在信息含量丰富的语言处。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小到一字、一词或是一个标点,大到几个段落,都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在这些载体背后蕴藏的信息量是不等的。文本信息有别于音、画信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成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文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生成性,抓住信息含量最丰富的语言文字就能有效触动互动。

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片断。王老师出示两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这两段话问,哪一段话给你留下慢镜头的感觉?学生说第一句话。接着王老师以母亲的背、脸、眼追问学生,现在是怎样的?记忆中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母亲的操劳。

王老师以倒装句为突破口,创设情境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信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读厚了文本,读懂了母亲。

二、动态引导,有效互动的助推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各不相同,决定了课堂互动的复杂多变。在课堂互动中,有时会生成一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会使这些有创意的信息资源或陈述不清、或偏离方向、或存在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

1.“引”个别人的亮点为所有人的亮点。

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预设的课堂亮点是精心设计的,教师自然善加利用。而生成的亮点往往是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个思维火花。此时,教师应及时发现这种稍从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孩子以草船借箭为话题随便说点什么。学生甲说:“老师,我觉得这题目上‘借’字不妥当,不应该是草船借箭,人家曹操也没答应借啊,我觉得是草船骗箭。”他的话音刚落,其他的学生也赞同,并疑惑地看着教师。教师说:“骗说得有道理,但到底用骗,还是用借呢?同学们都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乙思考后答:“我认为这里有种感情色彩,诸葛亮是个正面人物,所以得用借不能说是骗。”学生丙发表意见道:“我觉得就是借,因为有借就有还啊,我们知道在火烧赤壁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是把这些借来的箭还给了曹操吗这个‘借’字更能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啊。”……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亮点进行探讨,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好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引”错误资源为有价值资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创造有价值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错误资源。这些错误资源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智慧的挑战。教师如果轻轻滑过或者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都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正确的做法是,面对学生的“错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聊一聊故事中的人物。一学生说:“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有着锲而不舍,非常执着的精神”。教师没有及时批判她观点的对错,而是通过课的教学一步步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很清楚地意识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想吃唐僧肉,妖精有一颗狡猾贪婪而丑陋的心。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当然就不会再有敬佩白骨精之说了。

3.“引”低质量资源为高质量资源。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学生的发言常常或者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或者语言罗嗦,不得要领;或者浅尝辄止,喉不到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顺藤摸瓜,或点拨、或概括、或补充,相机诱导、要言不烦,则可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或多向发展。

如薛法根老师的《番茄太阳》,老师问,如果有一天,明明真失去了双腿,她会快乐吗?把双腿献给了其他人,她会快乐吗?请同学们看课文描写明明的话,注意作者所看到的盲童是怎样的。之后一生说:“完蛋了。”接着薛老师引导学生,课文中的明明一生下来就是看不见的,只能摸,但是她和你一样吗?完蛋了吗?读课文中描写明明摸东西的句子(指该生读),然后让该生闭上眼睛,拉着他的手,创设情境引导他用心去体会明明用手摸蔬菜、用心感受太阳的快乐,从而使这个学生真正体会、理解到了盲童明明的自信和快乐,读懂了“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的深刻含义。

篇3:教师师生关系

一、本色、真实应是教师的立教之本

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育人真经, 道破了教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师应牢记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 教好书, 育好人。

首先, 每个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教师往往习惯将那些听老师话,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视为一族。而把那些调皮捣蛋, 成绩差的学生当成另一类。对前者重视赏识, 宠爱有加, 对后者关心不够甚至责骂。其实, 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样会压抑后者的个性, 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我国一位教育家曾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 多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其实并不缺乏优点, 缺少的反而是来自教师公正, 真诚的态度和赏识的目光。教师真正关心的应是孩子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尚的品德修养。成绩绝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因此, 作为教师, 教育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其次, 教师要敢于以真面目示人, 让学生充分了解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但要展示自己的长处, 同时还要敢于开诚布公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不足, 向学生学习, 并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更进一步了解学生,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教科书。只有这个带有生命色彩的“真”, 才能最有利地沟通师生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理解与理解的交流。同时, 教师的这种”以真示人”的做法, 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其影响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善心、爱心应为师德修养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普什中学》一书中说,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学生的心理, 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由此可见, 教师的善表现在对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摆正这种关系, 教师应视学生为朋友、亲人。这就是所谓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就是恳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霍懋征老师在小学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 而且她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她有理由, 而且很简单:因为爱孩子。由此看来, 作为一名教师, 最重要的是要用爱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念, 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扉, 做到心灵相融;要尊重, 要理解, 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教师为“善”的根本目的, 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热烈的情感体验。“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教师只要善待学生, 撒播无私的爱, 何愁学生不爱校?不亲师?

三、完美、创新应为教师的不懈追求

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具有示范性, 这就注定教师一生必然以不懈追求自身完美为主旋律。

首先, 教师的美表现在闻道有先, 授业有道, 解惑有法的学识及豁达的性情, 良好的涵养。学生都喜欢有本事的老师。教师要有本事, 就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同时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此外, 教师还要有体育、音乐、时尚等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才能架设师生亲密无间的情感桥梁。

其次, 教师还要有完美的师风师德。孔子曾说过, “其身正, 不令其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身教确实比言教更重要。这种教育虽是无声的, 潜移默化的, 但力量是强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 他的教育就越大。”这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 教师要特别重视自身修养, 严以律己。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正派的作风、严谨的治学精神及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给学生良好的教育影响, 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 教学的最大魅力是教师人格力量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再现, 教师的最大义务是把各种不同个性的学生培养成才。基于此, 笔者认为, 只要我们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一个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的人、一个能够“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人, 就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摘要:如今, 学生对老师爱的期望值逐渐降低。因此, 要从教师自身的改变入手, 即教师要与时俱进, 具备高尚的师风、师德, 先进的教育理念, 深厚的专业素养, 精湛的教学艺术, 才能使学生认可教师是最可亲的朋友。

篇4:尊重教师重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不一定要有教师节。如果社会经常反思教育,让教师在平静的环境中工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比过教师节好。当然,在我国一定要保留几个清苦而崇高的职业,令人们向往。最早的几次教师节庆祝会,仪式隆重,各级官员慰问,接受握手礼,小朋友朗诵赞美诗,宣读表彰名单,礼成,各人回教室上课,回办公室改作业。然而,后来的教师节,就比较重视物质了。

为慰问老师,教师节大会上,从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会获得纪念品,先后有腈纶被、羽绒被、太空棉被或毛毯,按年限,所给不等。一排教师上台站好,校方把硕大的被子一件一件地朝台上移动,领导行握手礼,向老同志授被,让他们抱着被子与领导合影。但见照片上一团一团的被子,被子上露出个脑袋的,是老同志;挤在两床胖胖被子之间的,是校级领导干部。过后大家看照片,咦,怎么有点像央视上的“视察灾区”?难道教师缺吃少穿,可怜睡觉连个盖的也没有?倒是学生见怪不怪,逢年过节,看老师拎着扛着学校发的桶装油、水果箱、大米、肉食回家,学生告诉老师:“我们小学过节还发过盐水鸭、猪脚爪呢!”发“福利”的陋俗是物质匮乏时期留下的,现在根本不需要。有一年轮到笔者接受慰问,校领导很知己地打招呼:“放心,这回保证不让大家在台上捧被子。”笔者立刻大感欣慰。后来有通知:都放在工会办公室了,以后领回家。拎着床被子,行走在校园里,接受学生的致意,尴尬多于自豪。物质“福利”不可能改变教师的境况。

世人好出大言,旧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话让有脑袋的人吃不消,让成千上万的人认你为“父”,你就成笑料。“一日为师,终生为友”?也不可能,谁能记住那么多人的高姓大名?学生年纪小,不要教他们这些陈腐之言,要培养一点儿现代意识。七八年前,笔者就曾撰文指出: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社会对教师职业和师生关系要有正确认识;社会认为老师“有恩”于学生,无非是认为过多地付出,做了世上多数人不愿做、无力做的事;国民教育由国家投入,以启蒙昧,利在民族,教师受雇于国家,服务社会,谈不上“施恩”于人,何至于要让人“报恩”?

篇5:现代师生关系引发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国有“一生为师,三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的高高在上,容不得学生任何的不尊和挑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面对当前形势,面对现代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更应该进入反思时期,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也已渐渐的深入人心,作为教师的我们,传统的观念是否落后了,是否有距离,是否还在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是否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有被学生“下课”的可能?“我变,故我在”,这是时代的要求。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这与我们这一代人强调共性的东西较多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迫切希望老师、家长能够理解、关爱他们。

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下列四种关系。

一、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是形成融洽师生情感的前提条件,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有着人所具备的一切尊严和品格。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做容器、工具,当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相当普遍,在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都说尊重是相互的,今天你尊重他,明天他尊重你。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学生的理解、尊重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用魏书生的话说“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现代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师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而自然在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合作过程,只有教与学“合作”默契,才可能有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合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前提。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大量实践表明,成为朋友的师生之间,彼此都充满了信心。这种双向的期待和影响大大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增强了教师教好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自信。

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内涵。但现代教学中的“教”已不再单指“传道、授业与解惑”了,它包含下列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学高为师。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掌握着教学的方向、内容、进程和质量,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知识的源泉。第二,身正为范。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许多高尚的品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指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教师“教”的重要内容。第四,强化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促进人格结构不断完善。人格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具体的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世界观、理想、信念、性格、气质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的塑造与改造,使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心理活动和谐、均衡的心理系统,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几种关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现代师生基本关系。基于以上几种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自身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

一、由知识的权威者成为知识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掌握知识,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涉及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史上,教师在知识问题上的权威是不断下降的。随着知识合理性的不断修正和扩展,知识大众化了,如果教师在一味的“维护”自己的权威,结果只能遭到学生的嘲笑,其威信下降更快。因此,教师不能在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现代教师威信已不在依靠对某类知识的占有,而应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中获得。

二、由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人类总体知识加速增长和快速更新使得学校中尽可能多的开设科学课程,并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然而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学生从大量的知识内容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探究知识的兴趣和习惯,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就不能在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该把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灵活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现代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释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

篇6:教师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亲和力

华强中心小学王希成在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如何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呢?

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从哲学的角度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因此,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精髓就是“师生平等”。教师要把“师道尊严”放弃,与学生交朋友。现在的学生更多地渴望民主平等,作为教师要正视并适应这个现实,从师生平等的角度去考虑对待学生的态度,去决定教育学生的办法。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学生分为“优生”与“差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对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二、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育人、教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放弃了主阵地,找另外的时间谈管理无疑是舍本取末。

1.变“传授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作为了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教师只是教材与学生的中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中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则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方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

问题即课题 反思即研究 教学即行动 交流即互助 学习即引领 效果即成果

而教师需要将过去的教案转变为学生的学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民主的气氛就有了。

2.变教师的“教”是主体为师生互动

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会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即师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学生既要学会与同伴交流,也要敢于与权威讨论,在信息传递中交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交互启发,倾听各种不同意见,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将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朱棣文就强调:进行公开的讨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讨论互相补充思想,你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有价值的观点,往往在此期间你能够产生新的观点,也就能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愉快。

三、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民主评价”学生中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谓“民主评价”,既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养成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习惯。

四、学会宽容学生,讲究教育艺术

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希望得到表扬肯定;犯错误时,内心感到内疚,希望得到谅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生。事实上,批评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比批评更有教育效果。对待学生的过失,一味地采取批评、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有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宽容了学生的过失,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可能会使学

问题即课题 反思即研究 教学即行动 交流即互助 学习即引领 效果即成果

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五、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生刻骨铭心。正所谓:“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教师要向学生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表明态度,取得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对自己的失误要勇于改正,这种做法不会让教师丢“面子”,反而会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是:善于与学生沟通,不断挖掘学生灵魂深处的真、善、美。

六、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上的一个大课题,可我们的工作要从小事做起。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观察问题,认真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因为学生的感受是敏感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一个行动、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而动容。现实中很多矛盾就是因为没有把小事处理好而造成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只有树立民主作风,在教学中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而,在教学中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去为之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以一种宽容的胸怀去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甚至是责难,那么素质教育的花朵将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放。

篇7:教师师生关系

来实习学校的这些日子,不管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还是在办公室中常听老师们说起的都少不了师生关系这个问题。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情绪,继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威信。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令我们身心愉快,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通过向老师们讨教以及结合我自身经验,谈谈本人对于师生关系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真正把学生当人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个性。但同时,生活经验不足的他们想法上又有许多缺陷,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特别迷茫、脆弱,他们对老师的眼光,老师的评价尤其敏感,如果老师无视这一切,依然高高在上,视他们为小学生,辄呼斥喝,那么学生就会尝试抗争。赢了,他便暗自得意,输了呢?也从此埋下抗拒的种子,于日后侍机再爆发,所以,我们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学生犯错,尽量私下处理,下了课找个机会象好朋友一样找他谈心教导,让他有发言的机会,讲出他犯错的原因,冷静下来审视自己,这样才直达他的内心,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许多学生都会感激老师给他的这点面子,这点尊重,也是知道自己做错了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其次,是巩固自己的实力,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优劣亦是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个人魅力问题,教师的知识广博与否,本专业基本功扎实与否,谈吐、风度优秀与否等等都形成你独特的风格,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高中生正是需要偶像崇拜,需要良师益友的时候,如果你行,他们会服你、敬你,进而听你的,这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元素。

最后,我还想谈谈与学生的距离问题。虽说历来人们都提议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我认为与学生相处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距离才能产生,适当的距离使学生对你保持敬畏感,以后才便于开展工作。因为师生之间毕竟是不同层次的两种人,如果老师与学生太亲近、太随便,学生就会太放肆,不便于进行教育,老师还是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坚守自己的原则为好。

篇8:教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 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 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观念和素质呢?

一、宽而有度的品性修养

宽以待人是一种美德。向学生示以宽容, 还是一种艺术。教室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允许出错”就是教师要用宽容之心悦纳学生。学会宽容, 就要客观看待学生的错误或过失,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再有针对性地施以教化, 才能收得理想的效果。这正如教育家莫里斯·比格所说:“为了有效地对待学生, 教师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 那么, 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当然, 宽容不是对学生的放任和纵容, 宽而有度, 宽而有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先是尽可能地接纳学生, 包括他们的缺点, 然后提出要求, 帮助他们长善救失, 我们就会感受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看到每一种独特的美丽。

二、敬畏生命的法制观念

教育法制观念是现代教育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关于教育法规的思想和观点。教育法制观念作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 直接影响着人们执行和遵守教育法规的自觉性。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更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法制观念, 自觉遵守, 依法执教。现代社会的教育法律法规更为此提供了保障。《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这些法律、规定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 致使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有的受了处分, 有的丢了工作, 更甚者还要负刑事责任。或许只有出了事以后才明白学习法律法规的意义———其实, 法律法规保护的不只是学生, 也包括我们教师。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是让我们有所敬畏。敬畏什么?敬畏人———他们是拥有万年化育之功的生命本体。

三、准确恰当的师生定位

教师要有明确的定位意识, 定位准确才有互动的条件。教师应树立这样的学生观。学生是人, 是发展中的人, 是需要我们教师帮助的人。对于他们, 我们的教, 不过是为个体成长服务的、较为重要的或必要的外部条件, 学生既是我们要管理、引导的对象, 同时, 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那样:“当教师的人不仅是教师, 他同时也是学生。”学生是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许多时候, “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力量, 忽视了他们的语言表意本能、文法框架本能, 而转化为外界的授予方式, 犹如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 而我们则成了‘纤夫’。不同的是, 过去江边纤夫拉的是自身没有动力的船, 而今天我们牵动的, 却是一艘自身有动力的, 完全可以自己机声隆隆扬波而去的‘船’, 更严重的是, 因为常年依赖‘纤夫’拉动, 这艘动力‘船’的动力机械因为得不到使用而日渐锈蚀。这是教育之伤痛。” (引自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 我们只有对此深刻认识, 才能帮助学生扬起学习生活的风帆, 教师也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解放, 使我们自己摆脱“纤夫”的苦役, 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亲威有格的合适距离

爱是师生和谐的桥梁与纽带。但爱要讲距离。古语“易子而教”, 就包含着爱的教育中拥有的一种距离感。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切实与学生拉近距离,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这本是教育改革中的应有之义, 但有的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却往往走入另一个极端。所谓“零距离的交往”往往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在这样的意识和做法之下,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18页) 往往造成这样的情形, 表面上“课上无师生距离半点, 课下有友谊深情一片”, 好像很融洽, 但实际上班级的各项工作却难以开展, 班风与学风也很差。实践证明, 合适的距离就是教师要保持的与学生之间的尺度, 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感, 教师就会失去应有的尊严与威信。应好好学一学孔夫子与子路等弟子间相处的作法, 做到“亲而不纵, 威而有格”。

五、严而有方的处事技巧

现实中有效的处事技巧甚多。姑且示例如下。

例一:幽默法。其实, 幽默不只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态度。学生上课时间很长, 而精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老师的课堂幽默一些, 可以就使学生缓解疲劳, 舒心学习。同时教师的幽默感也是教师淡定、智慧和才华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教师的健康的建议时说:“消除激动和气愤, 放松抑制的弹簧的第二个方法是幽默。”幽默不仅给人以快乐, 也使自己安宁,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假如你正在讲课, 有同学没专心听, 不妨来一句“谁的耳朵丢了, 请速来认领!”相信同学很快就会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既不耽误过多时间, 又维护了学生自尊心, 其乐融融。可见, 幽默也是一种宽容, 幽默可以使老师变得可爱。

例二:冷处理法。有一次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下棋, 就装作不知道。学生看老师没有反应, 第二天又开始下棋了。又过了一天, 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 拿出一副棋给他们, 说:“你们玩吧”。学生红着脸承认了错误, 并主动提出用打扫卫生的方式作为惩罚。在此事情处理中, 教师没有说教, 而是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 学生自然就没有了抵触情绪。冷处理让师生矛盾有了缓冲地带, 在这段缓冲时间里, 教师和学生都在思考和反省。这种反省比其他教育方式来得更自觉、更深刻、更有效。

例三:易地降温法。这是笔者的小学老师的亲传身授。当你意识到自己要发怒而又不应该时, 不妨暂时离开事发地, 避开要面对的人。比如在教室外边呆一会, 消消火降降温, 思考一下处理策略, 就不至于做出出格的事。

篇9:优化高校师生关系从教师做起

关键词: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主体性

近些年,高校中时有发生的学生对教师实施的语言暴力、身体暴力乃至轼师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尖锐问题。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学生时代的各个阶段,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即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决定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影响学生一生。

一、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师生关系局部化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教育的价值观一直局限在选择的价值观上。这种选择的观念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虽然没有选择和淘汰的要求,但教师所关注的仍然只是一部分而非全体。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教师与部分学生,甚至是部分学生干部建立了朋友式的关系,绝大部分学生则游离于这种师生关系之外,与教师关系淡漠,甚至形同陌路,这种情况显然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师生关系表层化

雅斯贝尔斯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他看来,教育并非简单的授受活动,而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所以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情感沟通、知识传递、思想交流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三)师生关系庸俗化

朋友式师生关系中,双方感情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所以师生关系应该是纯洁、高尚、健康的,不应是私心私欲驱动的结果。

二、优化高校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每一个人

高校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凸显了教师在工作中的不足。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展示自身价值。一旦被别人特别是教师长期忽略,内心便会产生消极甚至是自卑的情绪,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优化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怀有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我”的关注,让他们感到教师眼中有我,心中有我,促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人格的完善上更加自觉主动。

(二)主动作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优化师生关系必须加强情感的沟通。

第一,主动与学生交往。现在的大学生,自主自我意识非常强,渴望交往但又害怕拒绝与失败。同学关系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生活与学习最主要的关系,所以他们需要交往也必须交往。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们也渴望能够得到教师更深层的指导与帮助,但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年龄、身份上的距离,以及过去的师道尊严的传统,使得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二,真诚的爱学生。高校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远离亲人在外求学,对友谊和爱的渴求更加强烈,他们不仅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倾注人性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只有当教师真诚的爱着自己的学生时,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并对教师回报以爱,教学才能取得更大实效。

第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尊重是优化高校师生关系的基础,但在传统的师生观念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有着不可觸犯的权威,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使我们的教育中向来缺少了平等的观念,即使是现在,师生关系过多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缺乏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参与。

(三)转变管理中角色定位,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逐渐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但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监督者、决策者,学生只是参与者,主体性受到压抑,教师的权力也失去了学生应有的监督,从而也就导致在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评优、评奖上,出现教师违反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 1991.

[2]刘铁芳. 教学的意味[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篇10:教师师生关系

一、师生相处有四要

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却非常重要。

要尊重学生。尊重比爱更为重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学生一但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

要研究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要改变自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二、后进生转化放首位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克服”:一克服性子急,二克服不仔细,三克服中途放弃。

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发脾气。

对特殊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进步不明显,老师常会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对该学生不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反而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这样的结果,经常使一些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再次退步,而使老师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箦。

三、特殊家庭要关注

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最需要了解、关心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沉默不语型,第二种是品德不良型,第三种是不安心上学型,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在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心理沟通最重要

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老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要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神奇的效果。

上一篇:庆祝建党75周年党日主题活动总结下一篇:党支部评议党员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