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互动

2024-05-08

师生关系互动(精选6篇)

篇1:师生关系互动

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成为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首先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具体做法是:

一、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有了更大的空间。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读一读,说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时,我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日期是什么节日,这些节日是纪念什么的节日。当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日画下来?”一句话提醒了我,作为一年级的孩子,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他们心里的美好节日呢?于是我立即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的建议,并让同学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我让部分同学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同学们那一张张欣喜、兴奋、满足的小脸,望着那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活鲜的潜力。

二、师生共同教学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变得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如:在学习汉语拼音的音表形图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识记字形、字音,我让同学们自己根据图画编字形儿歌,谁编得好,就采用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来教大家。这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得到了提高,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儿歌,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同学们较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同学集体评议,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补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几个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通过评师使老师得到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师生共同管理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引导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实践。小组长的工作是班级日常工作中最具体、最琐碎,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一项工作。如果让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担任这项工作,要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好还真不容易。我把小组长的工作分解开来,让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分别担任学习组长、劳动组长、纪律组长等等。同学们各司其职,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强化了大家的团队意识。我又在民主、平等、自主的班级氛围中开展“打开话匣子”活动,鼓励学生关注集体,共建集体,大胆地说自己对班级建设的看法和要求。同学们可以以写信的形式向老师及干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利用班会、晨会时间直接发表演说。通过“打开话匣子”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篇2:师生关系互动

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同学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是一大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可融洽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互动

在中学生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与师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师长的监护和中学生的独立要求,师生的保守和学生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这就须要融洽师生的关系,避免产生心理上的病变。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缓解矛盾冲突。

1.如在表示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near and beside 的教学中,我利用一个盒子,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苹果作教具,将他们放在盒子的不同位置。

做、听,做说的游戏。如老师做,学生说:

T:把书放在盒子里。

S:Put the book in the box.

T:把苹果放在盒子上。

S:Put the apple on the box..

T:把书放在盒子下面。

S:Put the book under the box.

如在老师说,学生做:

T:Take out your pencil.

S:把铅笔拿出来。

T:Put the book beside the box..

S:把书放在盒子旁。

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英语的.兴趣,从而对老师产生好感,融洽师生关系。

二.生生互动

中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希望扩大圈子,广交朋友,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但个性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特别是对同学或朋友言语的接受,对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使朋友或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由于中学生大都存在着固执的心理,都不想先表示友好,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缓和紧张关系。

如在Family tree 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带上家庭照片一张。把平时相处不融洽的同学分成一组,互相谈论家庭成员。

A:W

篇3:师生关系互动

“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 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 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 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具有交互性特征, “互动”还包括非语言形式的交流。

“对话·互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学生可以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对话·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下, 使学习方式改变, 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对话·互动”新型的师生关系, 谈一下本人在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体验。

一、设置情景问题, 形成师生间的“对话·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适时提出大家所熟知而难以解释的问题,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情景下, 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中, 根据学生自己寻找、捕捉鼠妇的体验,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1) 同学们是在哪些地方捕捉到鼠妇的?为什么? (2) 鼠妇受到惊扰后迅速向哪儿躲? (3) 光对鼠妇生活会产生影响吗? (4) 除了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外, 温度、水分会不会影响鼠妇生活?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 积极参到教学过程, 积极思考、展开讨论, 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让学生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同时, 为进一步探究创造了条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而加强学生的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对话、互动的同时, 加强了学生与动物、自然之间的亲近关系, 加强了师生与环境之间的非语言的“对话·互动”关系。

二、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 稳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

(一) 精心设计教学导语, 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上课一开始, 正是教学的“黄金时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存在着“首应效应”。发挥的好, 有助于调动学生情绪,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成为教学的真正的主体者, 形成师生“对话·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首唐诗、一曲宋词都可以引发学生了解生物、了解自然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兴趣, 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产生互动效应。

(二)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1世纪是网络时代, 各种信息都可以来源于网络。学生对网络的熟知, 可使学生从网上获得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利用学生好学求知的心理特征, 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但由于学生精力有限, 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分工查阅, 然后汇总交流。在讲其他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的教学内容时, 安排学生分组查阅资料, 全班汇总。学生相当认真、踊跃, 甚至设计了精美的小报。学生既了解了大量的动植物知识, 又美化了自己学习的环境, 同时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 “约束”与“自由”并行的实验教学方法, 维护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注重强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强调在实验室“轻、静、序、洁”等基本要求, 过分约束学生实验的自由度。学生往往按照教师和课本规定的方案完成实验, 学生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学生的个性化实验被压制, 创造性的实验理念被扼杀。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在强调实验室上课的基本要求时, 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实验的设计, 允许学生进行轻声交流与讨论, 教师掌握好度,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实验、探究, 维护学生的热情。

三、通过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对话·互动”关系

实验设计应该个性化、多样化, 同一实验可用具体的实验对象进行, 也可以设计成模拟实验, 条件许可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 设计虚拟实验。实验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还包括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 教师可以创造, 学生可以参与, 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动中, 首先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 鼓励学生设计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方案。在实施探究方案时, 我则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和用具。由于教师对实验用具、材料和方法不作任何要求, 在选择探究对象时, 有的实验组选择背鳍, 有的选择胸鳍或腹鳍, 有的选择尾鳍作为探究对象, 有的干脆把所有的鳍都作为探究对象, 有的实验组利用双休日参照课本上的模拟实验方案, 自己制作好模拟实验的模具。在取材上, 有的实验组用棉线捆绑背鳍或胸鳍或腹鳍, 用薄木板和棉线固定尾鳍, 有的组则用细纱布条代替棉线, 用塑料片代替木板。所取的鱼的大小也不同:鱼体小于6cm的、介于6~10cm的、10cm以上的。通过实验发现:有的实验组探究实验相当成功, 有的则惨败。通过全班讨论、汇总, 学生总结出:实验所用的鱼体大小以身长6~10cm为宜, 用细纱布条捆绑比棉线捆绑效果好。同时发现, 模拟实验模拟尾鳍探究尾鳍的作用, 实验效果良好。发现模拟实验也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各种鱼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通过个性化、多样化实验的实施, 学生增加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教学气氛活跃, 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与大家共同讨论。在教学中,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形势。在教学中,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让学生主动地学, 创造地学, 才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要: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方法不转变, 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在教学中, 建立“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 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4:师生同步互动 构建和谐关系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教师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1.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原来的许多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尤其是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师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

2.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班级的纪律,但基本是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每一位学生近距离的互动比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师生间心理上的互相沟通。随着班级规模的逐渐减小,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位置,增加和学生直接交流的频率和强度。从授课方式上说,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言和提问,提高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尤其要注意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3.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不做班主任的老师,上完课以后就离开教室,很少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和交流,这无疑大大减少了与学生间的非正式人际交往,使师生关系停留在工作关系和正式关系的层面,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事实上,非正式的师生交流可以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教育作用。它能够消除正式关系中由各种规则和制度所形成的负面作用,使师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缩短社会角色等外来因素形成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民主型的态度是一种教育效果比较好的态度,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仍然要保持教师的权威,要在民主和权威之间选择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这样可以增加教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教师可以利用以下问题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是否适当: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问或发表意见,是否喜欢称赞学生,是否了解学生,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偏心,是否大声责骂或嘲笑学生,对学生是否有耐心,处罚学生是否公平,是否因部分学生犯错误而处罚全体学生,是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脾气是否急躁,是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等等。

5.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可以改善和促进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根据有关调查,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包括:知识渊博有学问,教学效果好,语言生动,方法灵活,讲课引人入胜,待人和蔼可亲,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关心并尊重学生,富有同情心,处理问题实事求是,有自我批评精神,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经常给人以鼓励和支持,行为举止大方等。学生不喜欢的教师通常有下列问题:无知浅薄,不学无术;上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布置作业多,又不认真批改;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要求不严;偏听偏信,处事不公;只说不做,言行不一;上完课就走,不与学生接近;态度专横,表情呆滞;语言刻薄,爱讽刺挖苦人,等等。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要求

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是化解与教师误解与矛盾的需要,是增进与教师情感的需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要学会从主动沟通开始,并掌握一些与教师交往沟通的方法。

1.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师生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矛盾,产生冲突。学生如果能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主动为教师着想,就能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地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正确地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教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教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也是期待。被表扬时学生体验成功,被批评时学生体验挫折,成功和挫折都是人生的财富。表扬好比加油站,学生需要再接再励;批评好比防疫站,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教师的错误。作为普通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正如学生希望教师原谅自己的错误一样,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原谅自己的错误,本着尊重教师的原则,用恰当的方式指出教师的错误。

4.讲究交往礼仪。礼貌待师,见到教师主动问好,进教师办公室先敲门等都是礼貌待师的表现;注意场合,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语言与教师交谈,交谈的主题也应随场合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勿失分寸,与教师平等绝不意味着放肆,。

总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教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班级事务,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更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

篇5:师生关系互动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

周玉芬 213161 摘要: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本文从师生共同营造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互动的师生关系

构建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已广泛使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政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变化对新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需要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强调要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所谓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指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它应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生生之间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这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在互动的氛围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尊重。对教师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对政治教学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呢?笔者就结合自己对新课程学习的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1、在共同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中体现互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

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构建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才可能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迫切心理。

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从不罚学生站一分钟,不骂学生一句,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曾问学生:人们盲目坎树造房,山洪来了,冲垮了家园,洪水过去,山里人会怎么办?有学生说人们会痛定思痛,加强法制意识,植树造林。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坎树,再造房子,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训他一通,否定的不仅是一个问题回答,而是一个自由主体的创造性,一个互动师生关系也将可能破裂。

2、在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中体现师生互动

政治课教学中精心创设材料情境,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一般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样,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互动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养成。因此,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

境材料,共同质疑,共同析疑、解疑,共同评价。下面选用初二政治《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教学的一则案例作简要分析。

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查阅有关资料,能否列举有关现实中的事例说明。

生:(讨论、回答)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违法犯罪被依法判处死刑。

生: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中的一些原领导干部因犯罪被判处死刑 生:……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老师为你们有丰富的知识面而感到高兴,看来,老师也不能落后,也列举一些事例(略)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选择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吗?(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学生:根据材料,我设计两个问题:第一,有哪些国家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分别行使了什么职权?第二,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宪法是国家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

师:这位同学设置了两道很好的问题,有哪位同学来回答这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生:(略)

师: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如何?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补充、评价)生:(略)

师:(教师评价,归纳)刚才是我们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也设计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好吗?

……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觉得,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政治教师怎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去解决学生心中的疑点?单靠“灌输”的讲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激活。因此,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及相互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师生共同求疑和设疑。师生阅读情境材料,共同寻求疑点,并进行设疑。师生共同寻求疑点的过程,即是考察学习者对材料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思考力的过程。师生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质疑,相互启发、引导,有利于共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根据情境材料分别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中的质疑教学环节。

其次,师生共同析疑、质疑。即师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共同寻求解疑的途径,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师生各自拥有的学习资源交流汇集,生生相疑,师生互疑,争辩讨论,集思广益。在老师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下,一步步带领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传统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可能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解疑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评价分析,展开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来思考某一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上述教学案例中,先是让一位学生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体评价,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看法。

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成为新课堂中知识传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中体现互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但从初、高中衔接教学和学生探究的需要来看,我认为,初中开设小课题进行研究也十分必要。因为,研究性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这一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如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学会研究上,使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也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首先,师生共同确立研究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我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小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例如:结合民办学校学生高消费,学生选择“初中生的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为小课题,在讲“环境保护”时,学生选择“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作为小课题等等。

其次,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小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针对性调查访问,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小课题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开展“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小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首先查阅了“创卫”的有关知识,并亲自实地察看了湖塘镇的卫生情况和拜访了有关部门,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育观念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将实施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观。

一、“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基本内涵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而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其也可作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毋庸置疑,它是一种主体性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有的国内专家认为,它还包括师师互动,是作为课堂互动教学的先导;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这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二、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一种外部控制技术。它一旦被学生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即为学习策略。在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双向设计策略

所谓双向设计就是教师要设计教和学,•学生也要设计教和学,包括师生共同备课、共同命题。比如“商品”概念的教学,•教师对教和学的设计是运用演绎法,从概念的呈现到举例说明,从理论到实践,而学生对教和学的设计是从实例出发,由问题入手,运用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究竟哪种设计好,这就需要师

生相互交流,从而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学生的设计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有利于他们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共同命题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局面。事实上,高考制度的改革在试题形式上已强调了开放性,并且答案也注重开放性。让学生命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还可以让教师听到更多的有创意的想法。实施这一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二)互位教学策略

所谓互位,•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又称角色置换策略。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互位教学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或方面: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互位评价。师生共同备课之后,应该让学生也来展现一下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我经常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份“课堂学案”,包括基础知识、难点解析、热点分析以及典型例题四个部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登台交流,教师加以补充、完善。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记的效果好得多,也比教师课前下发准备好的提纲好。它消除了学生的依赖性。实践证明,“教是最好的学”,•学生通过“教”来“学”,教师通过“学”来“教”,以“学”促“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全面素质的主动发展。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当然,实施这一策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竭力创设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学生摈弃以往那种“教师是权威”的不良意识和不良心态。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方承明

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切搓、平等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教学现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师生互动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指导中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直至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虽然具有抽象性,但它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自然,不是脱离实际虚无飘渺的东西,只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注意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对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真思考,那么,恰当的师生互动就比单一的灌输要强一百倍。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实践能力、情感和觉悟的提升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仅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更需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对话。这种互动对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与一个小组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之间口头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笔头上的的互动。可以是课堂上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的互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生互动,决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堂上,也决不能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上。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简单的

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则空空洞洞,了无一物,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互动仅仅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积极作用。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效果,首先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不能产生共鸣。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其次要看能不能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激活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使师生的思维状态在特定的时间内,进入颠峰状态,在互动中获得灵感。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对话、互相包容和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的精神港湾。一个具有民主性、宽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能够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源泉,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欢乐。其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才能在他们思维的困惑点上设置互动枢机,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更有实效性。其三,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情感

交流,他迫切地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师生的情感交流当中去,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自内心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互动才是真实、有效、积极的互动,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浅谈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合作

刘妙纯 发布时间: 2009-11-20 23:08:22

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对于发展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特别是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堂评价体系和一套样本收集、处理、统计方法,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估所特有的监督、调控、导向、激励的功能。评估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人人关心和支持评估的良好氛围,评估的结果,也为校内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于是,建立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新机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完善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学生的主体人格,应成为发展和建立这种合作机制的基本价值取向。特别是思政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更需要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为此,建立课堂师生互动合作关系,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围绕师生关系进行全方位调整与更新。

首先,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与分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促进、引导下,其能力由弱至强,经验由少至多,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其次,应该赋予学生知识探索者的角色,把学生从纯粹的被灌输对象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和学业任务承担者的正确定位,把学生从被动学、机械学中解放出来,激发和促进其学习潜能的发挥;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知识认知加工者的角色。应把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基础、潜能、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师生合作的可靠起点,让学生在教师面前积累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技能,展现其学习才干和障碍,而把弥补学生的欠缺、不足和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作为合作的果实。

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理论知识较多,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其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合作。

强调师生角色分工的重新定位,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以及认识自己后作出自我调节、自我选择、制订自我发展目标,通过教师施加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精神,逐步形成认识自我、策划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得以转化。重新审视课堂教法取舍的标准: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动人、顺畅、逻辑严密、语言生动等作为评价教法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教法取舍、组合的主要标准。确定教法取舍,应着力于解决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教师换一种方式在更高层次上更科学地发挥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能力。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发展的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性有一个发育、完善过程。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和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很强的现实学习能力。学生有学好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学好,因为学生学习中会遇到主客观因素、内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可能有学习的热情,但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不一定能持久。所以,学生主体性是渐进发展而缓步走向成熟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发育规律,促进学生由不完善、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是评价教法优劣的主要标准。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的教法,都是现代课堂所需要的教法。不断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这是师生合作机制不竭的源泉。

重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好和怎样才能学得最好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师讲清、讲透、讲明,似乎就尽到了教师责任,但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来看,其实不然。因为,从知识掌握的一般方法到特殊方法、从知识内化的方法到外显的方法、从知识的获取方法到知识保存的方法、从知识存储到提取的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问题解决的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方法等发展学习的角度看,这些方法,既不是依靠教师的重复讲解所能奏效,也不是学生能在教学中自发领悟的,需要教师把它们精心融进教学过程并不断指点学生去实践、感悟,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论,这把师生间的合作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篇6:师生关系互动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传统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虽然“不和谐”能促进我们的思索,但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毕竟“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更何况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但这又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1、在共同营造师生平等氛围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才可能积极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迫切心理。

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在讲联系客观性时,曾问学生:人们盲目砍树造房,山洪来了,冲垮了家园,洪水过去,山里人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人们会痛定思痛,植树造林,正确对待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砍树,再造房屋,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

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训他一通,否定的不仅是一个问题回答,而是一个自由主体的创造性,一个互动师生关系也将可能破裂。这几年,我一直对政治课堂中如何形成良好课堂心理氛围进行思考。通过自己努力,我的政治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之一,这就在政治课堂中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

2、在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政治课教学中精心创设材料情境,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一般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样,虽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互动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养成。因此,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境材料,共同质疑,共同析疑、解疑,共同评价。下面选用高三政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学的一则案例作简要分析。

师: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包括五个基本点。同学们在课前已收集了许多能说明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时事材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伊朗核问题表决时,中国投了弃权票,这体现了第一个基本点即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生:……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与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有非常丰富的知识面,以及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的能力。老师在课前也收集了能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一组材料。

师:(投影)(1)《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这个基本立足点,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把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扩大同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相互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事务,促进国际合作。(2)……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上述某一则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 生:根据老师列举的第1则材料,我设计了2个问题:(1)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师:你想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你设计的问题?(另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师:对那位同学回答你设计的问题,你满意吗?

生:有点满意,但又不太满意。他对第一个回答的很好,但第二个问题回答的不全面,我还有一点补充。(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补充问题设计及对问题的回答)师:同学们不管是对问题的设计还是对问题的回答,都非常不错。对同学回答的评价也很到位。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觉得,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单靠“灌输”的讲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激活。因此,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及相互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师生共同求疑和设疑。师生阅读情境材料,共同寻求疑点,并进行设疑。师生共同寻求疑点的过程,即是考察学习者对材料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思考力的过程。师生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质疑,相互启发、引导,有利于共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根据情境材料分别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中的质疑教学环节。

其次,师生共同析疑、质疑。即师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共同寻求解疑的途径,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师生各自拥有的学习资源交流汇集,生生相疑,师生互疑,争辩讨论,集思广益。在老师不断启发诱导下,一步步带领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传统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可能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解疑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评价分析,展开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来思考某一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上述教学案例中,先是让一位学生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体评价,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看法。

互动的师生关系形成,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成为新课堂中知识传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这一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如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学会研究上,使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也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首先,师生共同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我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例如:结合中学校学生高消费,学生选择“中学生的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为课题,在讲可持续发展时,学生选择“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作为课题等等。

其次,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课题。探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针对性调查访问,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课题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开展“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小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首先查阅了“创卫”的有关知识,并亲自实地察看了湖塘镇的卫生情况和拜访了有关部门,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真正走向和谐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

上一篇:车间班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水浒传108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