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2024-04-12

宋元文学名词解释(精选6篇)

篇1: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 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 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

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乐府始于秦,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淡谐,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场景,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晚唐体——指南宋以“四灵”诗作为代表的创作风格,主张向晚唐学习,四人诗遂极工,出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有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四灵”费心苦吟,刻意求工,是其局限性。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歌唱与说白相间,属于叙事体。

楔子——是元杂剧剧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楔子篇幅较短,没有专门的故事情节,常常放在剧本的开头,起到交待剧情的序幕的作用,有时楔子也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科范——剧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剧本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文字,简称科。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原为口语体,现改编成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公安派——指明代后期受李贽“童心说”影响而提出的因主要人物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他们均是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其核心理论是主张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复社——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明天启时江南张溥,陈贞惠等初结应社,崇祯之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苏州虎丘,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党后以讲学批评时政,主要作家有陈子龙等。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朝廷重臣,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唐宋派——是出现在明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于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阳湖派——清代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散文流派。恽敬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多是其同乡,故名。恽﹑张均是桐城派刘大櫆的再传弟子,但其不满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作文既取儒家经典,又参以诸子百家之书,文风较为恣肆,成为桐城派的支流。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一人永占——指清代初期李玉的四部著名杂剧作品,是指《一捧雪》﹑《人兽类》﹑《永团圆》﹑《占花魁》这四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李玉的爱情和婚姻理想,同时也借助这些作品抨击明末以来世态炎凉,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南社——是中国近代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一个进步文学团体,代表作家有:陈去病﹑柳亚子﹑高旭,提倡民族气节,倡导民主革命,自觉的利用文字进行各种反清活动。诗界革命——指发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一次文学改良运动,这些作家主要有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他们试图以诗歌为工具,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提倡“我手与我心”,诗界革命尽管成就不高,但表现出一腔爱国主义民主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先导作用。

建安风骨

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正始诗歌: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之音”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作。田园诗:

中国晋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5首和《桃花源诗》是其代表作品。《桃花源诗》是田园诗的一个发展。它的出现,不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活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既相互伴生,又相对独立。是艺术感受力,可以说是感受艺术的能力,也就是对于艺术的领悟能力及认知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语句讲究对偶,音律讲究平仄,创作讲究“气韵”。小说:

古代“小说”一词,非今之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此“小说”,只是指不合于大道的琐屑之谈,街谈巷议之论,不指文学体裁,是沿用庄子之意,非当今意义的小说。但是,即以现代的小说概念而言,也包含小说的基本因素,即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要表现出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一定的虚构性。《文心雕龙》:

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全文只有六百字,但所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论文》首先提出文学批评的方法的问题,批评了那种文人相轻的现象;还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理论;还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把它分为“奏议”、“书论”、“铭秣”、“诗赋”四科,与汉代那种把作家当作“倡优”,把辞赋比为“博弈”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并列,称为“关、郑、白、马”,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元曲四大家”。此四人在元曲创作上,都有颇为突出的成就。

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代宋荦(luò)《漫堂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骈俪派

“骈俪派”是明代戏曲流派之一,是万历年间除临川派和吴江派外,明代戏曲影响较大的流派。邵灿所作《香囊记》,明确宣称自己的创作是在于发明经义,为了教忠教孝,文辞上则追求骈俪,是明代传奇戏曲中骈俪派的始作俑者

童心说 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是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李贽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童心说”具有以下内涵:

一、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

二、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三、改变了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临川派

明代后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祖籍是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张坚、吴炳、孟称舜等。作为一个戏曲流派,临川派是相当松散的。除了题材上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语言风格上以清丽秀美为主以外,临川派的作家几乎个人有个人的艺术风格

临川四梦

汤显祖所作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阳羡派

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浙西词派

清初朱彝尊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花部 指清乾隆年间昆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各种地方戏曲如梆子腔、二簧腔、秦腔、楚腔、吹腔、弦索腔在各地兴起,它们大都风格粗犷,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北京、扬州等地的士大夫把它们蔑称为“花部”或“乱弹”。京剧 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 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篇2: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教学目的:

1、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

2、了解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概况

3、掌握宋词的风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了解元杂剧及元散曲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一、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工商业繁荣,都市兴起;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变法革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理学盛行,书院设立,书籍大量刊行。

二、北宋文坛(唐宋八大家)

1、欧阳修(P186)及其作品《五代史伶官传序》(P252)、《醉翁亭记》

2、王安石的散文及成就。介绍篇目:《游褒禅山记》。

3、三苏的文论及散文创作:苏轼的文论及散文创作。《前赤壁赋》:此赋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和苦闷;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写景、记游、怀古、伤今、抒情为一体;全文围绕水、月、风展开;比喻的运用。《日喻说》(P256)

三、北宋诗坛

1、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介绍篇目:《泊船瓜州》、《书湖阴先生壁》。

2、苏轼的诗歌创作(1)生平和思想:少年时的教育,对变法革新的态度和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幸遭遇,任地方官时的德政,儒道佛杂揉的思想,旷达的性格。

(2)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宋第一位大作家,词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开创了豪放词风,开拓了抒情小品的写作领域,文学理论上也有建树。简介老一辈革命家对苏轼的喜爱,简介当前苏轼研究情况。

(3)苏轼的诗:《荔枝叹》、《望湖楼醉书》、《新城道中》(其一)(P102)

四、北宋词坛

1、晏殊的词《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与李煜词比较,着重体会其写愁名句之特色:眼前实景;表现愁思之无穷无尽;用词形象、秀丽。)

3、柳永生平(P113)与社会下层人们的交往,仕途失意,死后的凄凉景况。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慢词”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介绍篇目《雨霖铃》(P113)、《八声甘州》(P115)(此词感情细腻曲折,善用“领字”。)、4、苏轼与词风变革——豪放派代表(P14)(1)《念奴娇》(大江东去):豪放词之代表作;豪放表现在写景、写战争场面上,也表现于格律的突破。(P118)

(2)《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词体现了苏轼思想感情中孤独、寂寞的一面。(3)《水调歌间》(明月几时有)

5、秦观的词:《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五、南宋诗坛

1、陆游的诗歌创作(P14)(1)生平:刻苦学习,科举受挫,积极主张北伐抗金。是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浪漫色彩;取得成就的原因(爱国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对前人的继承借鉴);对后世的影响。

(3)陆游的爱国诗篇:《书愤》(P104)、《示儿》(4)陆游的抒情写景诗:《游山西村》:(别具一格的农村诗;各句间安排巧妙;第二联是传诵的名句——流水对,强烈的对比性和概括性、典型性,对前人的借鉴。)

2、范成大与杨万里的诗歌创作(P15)(1)范成大的四时田园诗(2)杨万里的“诚斋体”

3、遗民诗人(文天祥)

六、南宋词坛

1、、李清照的词创作P123)

(1)生平:生活情趣爱好;不幸的遭遇(结合串讲《金石录后序》片断)(2)创作风格:前期作品活泼豪放:代表作《如梦令》、《渔家傲》

后期作品沉哀凄苦: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理解李清照的愁,个人凄苦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2、陆游的词: 《钗头凤》(红酥手):介绍陆游的爱情悲剧,利用词调格律特点来表达难言之苦衷。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辛弃疾的词(P128)

(1)生平:青年时期的抗金准备;组织义军、投奔南宋;报负不得施展。(2)爱国词:《水龙吟》(楚天千里):表现了忧怀国事、年华虚抛、路无知己的感叹;感情含蓄、深厚;步步深入地揭示自己的情感;多种句式的运用。《破阵子》(醉里挑灯)

(3)农村词:《西江月》(明月别枝):串讲全词。此词既写景又写人;写景包含叙事、抒情;动词的省略,名词大量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的运用。

(4)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词:《沁园春》(叠嶂西驰):着重分析其写景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生命、感情、风格);写景手法(个人与景物的结合,比的手法等)。

(5)别有寄托带有婉约风格的词:《摸鱼儿》(P131):以婉约的风格写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全篇使用借喻。

(6)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多样的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南宋词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与苏轼并称“苏、辛”。

4、姜夔的词《扬州慢》(P137)

七、宋代的话本(P290)

1、话本的产生:由民间文学发展起来,上承唐代讲唱文学,下启明清章回小说。话本的出现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

2、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描写爱情的作品反抗封建压迫如《碾玉观音》;公案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如《错斩崔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朴实、亲切。

八、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金与南宋对峙之际,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中经窝阔台灭金,到忽必烈(元世祖)灭南宋,其祖孙三代,历七十余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之帝国。元王朝统治的近百年中,政治方面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汉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民分十等,儒居末流,将文人列入九等,仅在乞丐之上,反居娼妓之下,其如此受鄙视,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之。加上又长期废弛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迫使很多“门弟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投身杂剧创作,形成了有才能的作家群,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5、元代文学出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曲分为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分为北曲(北杂剧中的曲调和唱腔)和南曲(南戏里的曲调和唱腔);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其中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

九、元杂剧 ——北杂剧(P20)

(一)杂剧的简述

1、元曲的名称及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元代,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开始兴起和繁荣。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散曲无此成就。

2、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甚早,然发展缓慢,其滥觞于先秦之歌巫、优伶,中经汉代之百戏,唐代之歌舞戏)与科白戏(参军戏),到宋杂剧方成为带有调笑性质之短剧。金代院本(亦名杂剧)已初具戏剧规模,至元代则完全成熟。中国戏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士人向以诗文为正宗,文化传统思想颇为固守,视戏剧、小说为“小道”,予以歧视。

3、元杂剧创作发展两个时期的总况

(1)前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元、白朴等大剧作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有才能的作家群,给后代的戏剧创作以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2)后期:没有再出现可与关、王比肩的大作家,虽然此期的郑光祖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实逊色很多。这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

4、元杂剧的体制(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男)和“旦本”(女)。(4)杂剧演出三要素:科、白、唱,即歌唱、舞蹈、念白,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关汉卿与《窦娥冤》(P148)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特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

(2)歌颂了被压迫者的优良品质,赞扬了他们坚强不屈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战胜社会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使杂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艺术的完整性、独创性、戏剧性,语言的质朴自然,都是杂剧创作的典范。

2、《窦娥冤》(P152)

(1)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2)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获得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4)结尾清官断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P155)

1、王实甫以前崔张故事的演变

(1)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2、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P162)

(1)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获得“天下夺魁”的美名,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1)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2)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3)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4)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汇前人的诗词名句。

(四)其他剧作家的创作

(1)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墙头马上》与名剧《梧桐雨》。(2)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汉宫秋》。(3)郑光祖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十、元代南戏(P21)

1、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2、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3、高明的《琵琶记》(P21)

(1)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品质。

(2)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赵贞女》中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十一、元代散曲(P21)

1、散曲――元代诗歌的新样式,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兴起。

散曲的种类: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每支独立、形式短小、使用方法方便的小令;至少以两支同宫调的曲牌相联缀,结尾处有尾声的套曲。

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2、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1)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2)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3)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制作新奇”、立意新颖,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少见的佳作。

思考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社会意义及局限。

3、陆游爱国诗篇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成就。

4、辛弃疾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5、苏、辛词在风格与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

5、元曲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篇3: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窦娥冤》讲述的是一个有着感天动地冤情的女子——窦娥的故事。窦娥乳名端云, 生于书香之家, 不幸母亲早逝, 家境贫寒, 七岁时其父窦天章将其作为高利贷的抵押品送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七岁与蔡婆之子成婚, 婚后不久丈夫患肺痨去世, 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对情感的渴望和孤寂的孀居生活形成冲突。然而, 幼年所受的教养, 童年所造的磨难及三年寡居所体验到的人生辛酸, 像层层浓的化不开的阴云, 逼迫她强压制住情感的欲望, 坚守礼教信条、道德规范, 立志为亡夫守节终生。绣闼前的烂漫花枝, 妆楼上的团圆明月, 给她枯寂的心田带来的是无尽的凄楚和幽怨, 对着春花和满月, 她只有泪湿衣襟, 肝肠寸断。善良的她也不由的对命运心生怀疑: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谁似我无尽头?”

却终究低头顺从天意, 只求“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体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然而, 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闯入, 使她这为了维护传统贞洁观念和人格尊严的小小追求也化为泡影。张驴儿为谋夺窦娥为妻, 购得毒药欲毒死蔡婆, 却阴错阳差的将自己的父亲毒死。于是, 他反咬一口, 诬陷窦娥药死“公公”, 强逼“私休”, 窦娥自知清白, 情愿“官休”, 岂知贪婪的桃杌太守竟听信张驴儿一面之词, 定了她死罪, 任她字字血泪的呼喊:“大人你明如镜, 清似水, 照妾身肝胆虚实”, “则我这个小妇人, 毒药来从何处也?天那, 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昏聩的狗官为了让她招供, 甚至以拷打蔡婆相逼, 真顺善良的窦娥为了不让自己的婆母受苦而绝望屈招, 当她被绑赴刑场所有的真诚冤枉彻底破灭的生死关头, 她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 向她平日所敬畏的天地神灵发出了忿恨的诅咒: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跎颜渊?为善的受贫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这也是她对当时制造冤狱, 戕害生灵的腐朽的封建政权的血泪控诉, 更是她不屈斗争要誓死追求人权平等的宣言。

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大刀挥舞, 这个善良年轻的生命宣告终结。然而, 她的反抗和斗争还在继续, 她的冤魂夜闯府衙, 引导其父窦天章为她昭雪冤案, 她要“争到头竞到底”, 以捍卫自己的清白, 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相较于窦娥的悲苦命运, 同为寡妇的谭记儿却不一样了, 《望江亭》直接触及了寡妇改嫁这一封建时代最敏感的社会问题, 对“一女不事二夫”这一礼教信条大胆宣战, 成为引导广大妇女挣脱封建礼教羁绊、寻求自主命运的指路明灯。谭记儿是丧偶寡居的年轻女子, 奉旨往潭州为官的白士中路过消安观, 探望在观中做住持的姑姑, 经白道姑撮合, 谭记儿嫁与白士中, 一同往潭州赴任。权豪势要杨衙内早就垂涎谭记儿的美色, 闻知已被白士中娶走, 大为光火, 带上捕人文书并势剑金牌, 经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级。为救丈夫, 谭记儿扮成渔妇, 登上杨衙内的官船, 假意与之调情, 将其灌醉, 盗走文书和势剑金牌, 化险为夷。谭记儿寡居三年, 从孤苦凄凉的通彻体验中, 对扼杀人生理和心理本能的伦理说教由衷的憎恶, 并由憎恶诅咒走向公开对抗, 在她改嫁白士中并为捍卫自主婚姻而智斗杨衙内的传奇经历中, 处处洋溢着争取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的维权光辉。与窦娥的贞顺自持、以礼克情明显不同, 谭记儿毫不掩饰“香闺少女”对“朝云暮雨”的爱恋, 公然告白:

“那个肯凤只鸾单?这愁恰便似海深, 可大的无边岸!怎守得三贞九烈, 敢早着了钻懒帮闲。”

当老道姑亲自做媒劝其改嫁新任潭州理官白士中, 由于事出突然, 碍于白道姑强人所难, 她没有草率答应, 但并非恪守“一马难将两鞍鞴”的贞节观念, 而是没有得到面前这个陌生男子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承诺。直至白士中诚恳的答应了她“肯做一心人, 不转关”的要求, 她才应允了这桩婚事, 并特地剖白了心迹:“非是我拿班, 只怕他将咱轻慢。”这里体现看她要追求的不仅仅是自主的婚姻权了, 她还要得到丈夫的尊重, 要做平等的夫妻, 要一夫一妻, 她不要做男性的附庸, 要得到丈夫对自己人格、人权的肯定, 大有挣脱“从顺”礼教传统羁绊之势。

当然, 关汉卿的笔, 并不是只会写下层妇女的苦难, 关汉卿在着力描写下层百姓生活的同时, 他没有忘记将目光投注到同为女性, 却生在官家, 享受着所谓不同于一般民家妇女的官家小姐的苦痛。这些女子, 虽说生在官家, 却依然无法摆脱其受人摆布的命运, 婚姻都系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她们虽有锦衣玉食, 却依然不能对不公平的命运说不, 她们同许许多多的民家妇女一样, 也渴望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所以, 她们中的一些人也在努力的抗争。《拜月亭》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它发生在蒙金战争的背景下, 蒙古攻金, 金人被迫迁都汴梁, 尚书王镇夫人与女儿瑞兰, 书生蒋世隆与其妹瑞莲均各自逃难, 途中被乱军冲散, 瑞莲被王夫人收为义女, 瑞兰则与蒋世隆结伴儿, 蒋、王二人由相知到相爱, 在招商店结尾患难夫妻, 世隆偶感风寒, 瑞兰衣不解带精心护理, 两人感情甜蜜婚姻幸福。王尚书奉命回朝, 途中路经客栈, 为了不肯把女儿嫁给穷秀才, 强行将其带走。在两国议和, “番兵”退去之后, 王镇一家在汴京团聚, 瑞兰在拜月亭前对月祷告, 透露了她对蒋世隆的心事, 为瑞莲所听到, 并得到她的同情和支持。后来, 朝廷开科取士, 世隆、兴福分别考取文武状元, 王镇奉旨为二女招亲, 全剧便以夫妇兄妹的大团聚结束。

《拜月亭》的全部情节在一次重大的历史事变中展开。在这次事变中, 上自朝廷大臣, 下至招商店的店主人、店小二, 作者都按照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 描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这一连串生动的场景既揭示了民族的压迫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同时也显示了人民在患难中的互相扶助与关爱。作品着力描写了蒋世隆和王瑞兰冲破封建藩篱, 追求患难与共, 自主美满的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屈精神。同时, 也有力地鞭挞了王镇的挟权倚势、贪富欺贫。《拜月亭》里这些描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 并有它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名生逢乱世的剧作家, 关汉卿直指现实的黑暗, 却不放弃改造社会的希望,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 他对当世腐朽的统治有太多的不满, 但是, 他始终不放弃寻求医治这个病态社会良方的努力。因此, 慷慨悲歌, 乐观奋斗, 成为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她的笔下, 写的最为出色的就是这些生活在封建父权、父权下才女性;童养媳窦娥、妓女赵盼儿、任性的杜蕊娘、忠贞爱情的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儿等, 各具性格特色, 她们无辜的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在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 刻画了她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的同时, 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识, 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 奏出了鼓舞女性奋起斗争的主旋律。

篇4:心解与文学解释学

由此可想,文学鉴赏就不止是一种单向的文本解释或鉴赏,倒有点像探险者跋涉于群峦渐登奇峰的意思,若果真如此,那末这实在是足以使学者穷其一生的一种事业了。有的人把文学鉴赏视为不过是文学赏析而已,看来是一种浅见。赏析固然是一种,但倘以几个层次分说,最易入手的自然是赏析,从阅读所得而浮想联翩,以艺术分析的笔触而呈现之。然而进入到了深层就不同,有赏析而兼及考据和训诂的,这就带上了研究色彩,前者就不可与之相比了。再进一层,倘对前人的鉴赏和解释发生怀疑而作出反诘,鉴赏的视角和论断自与前人迥异,甚至大相迳庭,这就不是那种附人骥尾的鉴赏;恰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研究工夫了。如更进一层,对文本的原意一反寻常的解释,开掘出前人未发的新意和破译工夫来,这就远远超越于鉴赏之上,乃至在学术上作出了新贡献,可称之为绝顶工夫也不为过。如再加“沿波探源”,将文本中未写出的意蕴,经反复的查证揣摩和推断,道出了内中玄奥,与古人虽隔了多少个世纪,终因学者持有的资料和研究工夫的扎实可信,便真的到达了“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的境界,这已可说是有登堂入室的工力了。凡进入到那几个高层次的,解释者必须有超越文本的独立运思,比如登山,这就进入到了“心解”的云层中了。

可见,文学鉴赏与解释纽结着一条彩色缤纷的飘带,赏析不过是最初的阶梯,拾级而上,便见氤氲烟霭,云山苍苍,已是别一境域了。

那种认为文学鉴赏不能算学术,指的只是一种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的浅层次的解释,鉴赏而不能越文本雷池一步,那是与学术无缘的。虽然文本中总有不少直感可解的部分,但就文本的整体及其内涵看,却又不然,尤其是古典诗词,其多义性和水月镜花般的朦胧性,容不得作望文生义解。较之略高一筹的,便是拘于“以意逆志”的方法去了解文本,即以文本之原意去推求作者之志。再周详一点,便以“知人论世”说去体察文本的历史背景并兼及作者全人。这种忠实于文本的原意,看起来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殊不知在不少场合中极不适用,而拘于此法常会陷入满足于文本表层之浅意的窠臼,而忽视其深层的内涵。“以意逆志”法常会导致文本原意的错位,从文本看,是写山水,其实不是;吟咏爱情的诗作又常在寄寓着自身之悲凉的。所谓“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即是。诗词的艺术空间尤为宽阔,学者作心领神会的解释是明智的。古人早已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便道出了此中消息。

凡属知识积累渊博并富有思考力的学者,所写的鉴赏文章就开辟着独有的天地,一样的对文本的赏析,可别树一帜,道出不少新鲜的见解来。眼前读到陈祖美所著《古典诗词名篇心解》一书,内中流动的不少是作者自己的见识。例如说,历来对曹植《洛神赋》的寓意,大致不外是“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的是“感甄”说,以赋中的宓妃喻为甄后,是最容易联想的。但是《心解》的作者认为以“感甄”概括《洛神赋》的主旨并不恰当,曹植对甄后的思念是合乎情理的,但倘若认定因纳诸于宓妃这一幻象中便是文本的主旨,就未免狭隘了些。因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是一个丰满的结构,任何比附都将损害它的丰满性,将《洛神赋》直接指为“感甄”说是一种狭义的解释,《心解》的作者认为作品的文学意义在于“《洛神赋》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隐寓着作者身不由己、好梦未圆的惆怅和愤怨。”这一见地,对历来文学鉴赏中单一的比附方法要扩展得大,开阔得多。单一的比附是非文学的,是文学鉴赏中的一大疵病。把比附回归到文学,看来是《心解》作者的立意。

众所周知,《心解》的作者对李清照研究素负盛名,在这本书里,对《漱玉词》中的五首词作了心解,内中尤堪注目的是对《声声慢》一词中“怎敌他,晓来风急”中的“晓”字作了详尽的解释。历来不少版本是刊作“晚来风急”的,作者的“晓”字之辨正,虽得之于梁启超、俞平伯、唐圭璋诸家的卓见,但作者化了不少笔墨加以论证。更令人注目的是作者力陈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作者从持有的史料推断,是与后夫张汝舟离异之后,李清照已五十岁上下时所作。为此针对俞正燮的“年轻时所作”的论断给以否定。作者的论点既立足于史料,更着重在《声声慢》所吐露的哀惋情致中,探测到此词写作时的身世背景。

更有趣的是,《心解》作者运用与古人对话的形式,在对答论辩中寻求文本中的若干真意。此种文情,不用说已脱出鉴赏的界定,逸入到一种上下而求索的别一天地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来,文本具有着未定性的内涵,是个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对这结构作出因人而异的不同解释是常有的也是必然会有的事,而每一解释都为着要实现文本的若干原意或原意的一部分,因为解释者持有的依据和视角的不同,解释者的相互间可能会近似或者会有牾。但不管怎样,各有所据的解释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只有到了被另一种与之不同的解释的出现,并足以完全否定其全盘解释时,才会成为一种历史陈迹而逐渐丧失其价值。从这一意义上,《心解》中与古人对话形式的探索,正是从前人理解的基点上别求真诠的一种尝试。且看作者虚拟的和李清照的对话:

问:原来您的那些感伤词,表达的不仅是离愁,主要的是因为在政治上受到株连而产生的忧愤。

答:此见似是而非。使我忧心忡忡的主要不是家门在政治上的浮沉,更不是夫婿官秩的高低。相反,我倒与“悔教夫胥觅封侯”的唐人有同感。我二十三岁那年的春天,诏毁元党人碑,解除党人一切之禁,家父得以解脱,我亦随归汴京。这时蔡京罢相,公公旋复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徽宗皇帝有什么悄悄话都同他说。此时赵家气焰之盛可想而知,而我写于是时的《晓梦》诗并不以此为然。相反,自己安定了却倍加怀念晁补之、张来等文学前辈,为他们仍未摆脱逆境而嗟叹不已。到了大观元年,蔡京复相,公公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家属、亲戚在京者尝被捕入狱。从这一年起我与德甫(赵明诚)偕归青州,屏居乡里十余年。在你们看来,可能以为这是一种不幸,但对我来说,实在是因祸得福,巴不得终老是乡。在青州归来堂的读书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问:这就奇怪了,您既然感到在青州期间过得很开心,那么您于此地写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又为何表露出一种空前的孤独感?

答: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这是史乘空阙造成的。依照宋朝的官制,三年为一任。宣和三年,德甫始守莱州之前,已外出做了三年官,这期间,我独自留在青州,疑其在任所有蓄妾之举。《多丽》一词中的“似泪洒,纨扇题诗”就是这方面的庾语。丈夫蓄妾,对像我这样把爱情看作比什么都宝贵都高尚的妻子来说,没有比这更大的痛苦了。其实新婚不久,我被迫回到原籍,德甫在汴京做官时,就担心他会蓄妾,我独自在老家常常坐立不安,不堪其苦。我在词中之所以流露出那么强烈的伤情,并不只是因为丈夫短暂分别造成的,而是忧虑、冤屈等等凝聚而成的深重失落感。

问:这么说,我对您《声声慢》一词的阐释,有些地方显得武断,您那种冷清、凄惨、戚切的感觉,不一定是所谓嫠纬之忧?

答:是的。你的《我读<声声慢>》一文,既有心得亦有不足,原因是你对我的心病不全了解。

问:您的心病不就是害怕丈夫蓄妾吗?

答:哪里是这一件!你们的时代,越是发达的国家,越崇尚无生育文化。您知道当年无嗣的我,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吗?

这段对话,试图解开《漱玉词》中的若干纽结,意图是明显的。赵明诚的父亲被黜入狱,李清照夫妇归青州,作者判明李清照那时的心态不唯视作不是什么不幸,反而看作是因祸得福,从此可以自在地读书了。这是一。既然李清照当时的心态是平静的,为什么丈夫去做官后,又写了如此凄惨的词章呢?皆因是对丈夫的思念之外,又深恐他蓄妾,爱情的失落又思量着自己的无嗣之苦。这是二。这二处纽结的解开,前人似未及涉及,能作此新解,只有在深切理解李清照当时所处的身世背景和深切理解那时所写的词章中的深意之后才能获得的。

要从《漱玉词》文本中知悉这一真切情态,并不是信手就可拈来的。这种真切的情态在文本中还是一段空白,也就是文本的某种未定性。对于这种未定性,由于解释者持有的论据和资料各异,常使这类未定性出现人言人殊的现象。然而正是文本中没有写出的部分,才足以使解释者在这一天空中自由翱翔。萨克雷说过:“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正是那没有写出的部分”(见三联版《接受美学译文集》275页),这未写出的空白,原本是文本中隐藏着的情思,隐藏得很深,可以如一个谜,让人不易准确地把捉到。但是只要解释者持有的资料经过周密的思索,探寻文本中的真诠,便可以构筑为一种独立的一家之说。从解释学的视角看,要进入到这一境界,解释者必须摆脱先入的、已有的、现成的论据的束缚,也就是说,从自己的思维定势走出,进入到他人的内心世界去。倘若执著于原有己见,受此牵累,就很难跨入他人心灵的门槛。这一思维和心理的转换,是出于解释者殚精竭虑地为了寻求“未写出部分”的真情答案的想望,这种自我的超越,全力地排除种种先入之见,做到真正的走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窥见先前所未曾觉察的阑珊灯火。正如加德默尔所说的使解释者成为一种心理上重现他人心境的艺术,即令是多少年前以至是古代的文本原作,一样能够经洞察而通达,因为人的情感与心灵是相通的。

自然,这种探求经过时间的推移,也许可能为别一种新见所修正以至否定,那又何妨,文本的某些探求,原本是不能穷尽的。然而,解释者在确立自己的某一独立见解时,它是崭新的,它所呈现的闪光,它所显示的学术价值,就在于道前人所未道者,也就在于有着修正或否定前人的某些谬误的思维勇气。

不妨认为,文学鉴赏臻于心解的层次或高度时,方是进入了文学解释的云层。看来,把文学鉴赏学命之为文学解释学是合理的。

篇5:宋元文学名词解释

宋元部分

一、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2)主要作品: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

四、五句写途中所感。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2)柳永的贡献

①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④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前赤壁赋》

①这是一篇散文赋,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赤壁是指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但在本赋中他仍把这里当作当年赤壁大战之地,只不过是便于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且夫:况且。造物:指天,大自然。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满足。

句意为: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②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来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以写景为主,先交代与客人夜游,继而描写清风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然后写出主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感。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一幅恍若仙境般的明月秋江图,为以下的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设置了背景。

第二层(二、三自然段)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之中。客人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其实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在客人的议论中,上文所描绘的清风明月的江山美景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用以渲染当年曹操被周瑜所困的情景;永恒的长江、明月成了他哀叹人生短暂的对立物;江上的清风在他听来也成了“悲风”,情、理与景物融合无间。

第三层(四、五自然段)主人仍从眼前美景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为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找到了支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达观超脱的一面。听了主人的议论,“客喜而笑,洗盘更酌”,说明主人的议论胜利了。结果是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烟消云散,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达观战胜了悲观。

③本文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风格多样,尤其是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他另有一些词则表现出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二、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南宋后期的“四灵派”和“江湖派”都以反“江西诗派”的面目出现。“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江湖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文天祥是杰出代表。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地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陆游兼擅各种诗体,而以七律最为出色。

(2)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宋元之际著名的遗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量、刘辰翁等。

(3)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南宋前期能代表自己时代的散文作家当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人,满怀沉痛的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的最后光辉 ※《永遇乐》(落日熔金):

(1)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一个元宵节所作。识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体会词中的今昔对比手法和以美景反衬哀情的手法。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其词多写闺情相思。金人入主中原,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其词转为抒发内心哀痛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①感情浓烈,抒情细腻,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地反映生活感受。

②语言清新朴素,擅长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个性独具的词语,音节自然和谐,雅俗共赏。

③词风以婉约为主,又有神俊建爽的一面。※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为唐琬而作的,也有人认为与此无关。后说近是。不管怎样,其中总是包涵了作者对人生的某种真切体验,才能把一对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写得如此感人。

陆游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更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和更为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对陆游的诗歌需要注意到一点,就是:陆游虽然自号“放翁”,其实正统观念还是较强的,所以他的诗歌无论表现报国的热情还是日常生活的情趣,大体上都是相当“纯正”而很少出格的地方;换言之,陆游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显然受到理智的约制。因此,他的诗歌中的情感内容不够丰富复杂、活跃多变。这一点同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性格不那么循规蹈矩而富于豪杰气概的辛弃疾相比,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2)辛弃疾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辛弃疾满怀抗金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束缚,壮志难酬,忧愤深积,于是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词。辛词深刻反映论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抒发了希望抗金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有志难骋、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尖锐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误国。辛弃疾南渡后,有一半时间罢官闲居农村,他的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擅长于农村题材的大词人。

(3)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①辛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调。他善于创造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作品中常常充溢着奇情壮思。同时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风格的作品。

②辛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身世之感寄托在香草美人、儿女之情上,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委婉。

③辛词的语言极具创造性。他有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打破了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熔铸经史、驱谴诗文入词,使事用典,往往随手拈来。

三、金元诗词

金代文学的突出成就是出现了杰出的大诗人元好问。

四、元代散曲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四位杂剧作家。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剧曲用于剧中的曲词,用于清唱的称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联缀而成的一套曲子。无论小令或套数,一般都须句句压韵,并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散曲和词都是以曲谱填词,但散曲与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这支小令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郊夕阳图,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旅人漂泊的愁思。作者精心地将一系列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末句以人物透入物态,融合画面,振起全篇,使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五、宋元话本

话本是“说话”艺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是宋代的通俗小说。宋代话本主要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话本多是白话短篇,讲史话本多用浅显文言,初具长篇小说规模,是后代演义小说的滥觞。

六、元代杂剧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其它如《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和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私订终身故事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根据水浒故事改写的《李逵负荆》等,也都是传世佳作。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创作中心南移到临安(今杭州),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以浪漫笔调表现青年女子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斗争精神的《倩女离魂》。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

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体制特点是:

(1)结构。一般每剧四折,另可加一楔子,楔子或置剧首开场,或置折间作过场。

(2)音乐。用北曲演唱,每折的曲辞限用一个宫调。即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并须一韵到底。

(3)演出和角色。每折都包括唱、白、科。唱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或作表情动作(科)。其行当角色,最基本的末、旦、净。末扮男角,旦扮女角,净扮“花脸”和喜剧角色。

(4)每剧结尾有“题目正名”,总括全剧内容,以末句为本剧题目。※关汉卿的《单刀会》

《单刀会》有一种抒情诗剧的特点。它的剧情很简单:鲁肃设宴约关羽过江,企图强迫他交出荆州,关羽明知其意,却不肯示弱,单刀赴会,怒斥鲁肃,智退伏兵,安然归去。剧中通过描绘关羽的英雄业绩、慷慨豪情,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同时,作品也突出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如关羽过江时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对于剧情并不重要,实是作者借剧中人物来抒情: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历史的行程是惨烈的,而惨烈的历史转首成空,这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英雄也不能放弃他们在历史中的行动,而必须在历史中建树自己的业绩,这是令人感到亢奋的地方。所以,这一段唱词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王实甫《西厢记》

(1)《西厢记》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个故事曾被改编为多种文艺形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精心创作而成。《西厢记》杂剧以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故事,在体制上是一个创新。

(2)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思想感情。这折戏主要写崔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先写她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次写他在离宴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绪,次写她对张生离别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移情别恋的叮咛嘱咐,最后写张生走后她流连低徊不忍离去的悲痛心情。在表达自己的离别之痛中,莺莺对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控诉。(3)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这折戏主要刻画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作者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以暮秋天气渲染离人伤感,把离愁别恨写得层次井然,细腻感人。景物描写生动,曲词自然华美。

全折可分四层。第一层为前三曲,写莺莺在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以下八曲为第二层,写离宴上莺莺哀怨悱恻的离愁别绪。再下六曲为第三层,写莺莺即将离别的心情和对张生的叮咛嘱咐。第四层为末二曲,写莺莺与张生分别后留恋低徊不忍即去的悲痛心情。

在表现手法上,中间二层曲文侧重于直抒胸臆,开头和结尾的曲词将抒情和写景交融起来,既为全篇渲染了缠绵哀怨的气氛,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开始第一支曲子《端正好》就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蓝天白云、遍地黄花、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这些色彩斑斓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既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又能衬托出离别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经霜的枫林变成红色,这在为离别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看来,竟是被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所染红,不言而喻是血泪。客观的景物,既抹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又饱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最后一支曲子《收尾》以夕阳残照下的四围山色映衬离愁,并以夸张手法把离愁写成车载不动,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形象,耐人寻味。

全折文辞华美,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其中《端正好》、《滚绣球》、《收尾》等曲文,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语言虽经雕饰,但不失自然本色。

教学辅导(4)测试题

1、简述苏轼诗歌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苏轼《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简述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分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艺术特色。

5、简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6、分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

7、简述李清照词的成就。

8、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9、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

11、简述关汉卿《单刀会》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中关羽的形象。

12、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对莺莺心理的刻画。

篇6:文学名词解释

1.American Puritanism

it comes from the American puritans, who were the first immigrants moved to American continent in the 17th century.Original sin, predestination(预言)and salvation(拯救)were the basic ideas of American Puritanism.And, hard-working, piousness(虔诚,尽职),thrift and sobriety(清醒)were praised.2.Romanticism: the literature term was first applied to the writers of the 18thcentury in Europe who broke away from the formal rules of classical writing.When it was use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referred to the writers of the middle of the 19thcentury who stimulated(刺激)the sentimental emotions of their readers.They wrote of the mysterious of life, love, birth and death.The Romantic writers expressed themselves freely and without restraint.They wrote all kinds of materials, poetry, essays, plays, fictions, history, works of travel, and biography.3.American 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Civil War brought the Romantic Period to

an end.The Age of Realism came into existence.It came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lie of romanticism and sentimentalism.Realism turned from an emphasis on the strange toward a faithful rendering of the ordinary, a slice of life as it is really lived.It expresses the concern for commonplace and the low, and it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4.Transcendentalism(先验说,超越论): is a philosophic and literary movement that flourished in New England, particular at Concord, as a reaction against Rationalism and Calvinism(理性主义and喀尔文主义).Mainly it stresse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God, without the help of the church, and advocated independence of the mind.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re Emerson and Thoreau.5.Natur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American naturalism had been shaped by the war;by the social upheavals(剧变)that undermined the comforting faith of an earlier age.America’s literary naturalists dismissed the validity of comforting moral truths.They attempted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presenting character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es who were determined by their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Although naturalist literature described the world with sometimes brutal realism, it sometimes also aimed at bettering the world through social reform.6.Imagism(意象派): It’s a poetic movement of England and the U.S.flourished from 1909 to 1917.The movement insists on the creation of images in poetry by “the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 and the economy of wording.The leaders of this movement were Ezra Pound and Amy Lowell.

上一篇:范文公断化粥下一篇:朋友是榜样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