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写作》复习(名词解释、课后练习答案)

2024-05-10

四川大学《文学写作》复习(名词解释、课后练习答案)(精选2篇)

篇1:四川大学《文学写作》复习(名词解释、课后练习答案)

《文学写作》

第一章观察、感受与读写

第一节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方法 第二节感受的方式

第三节观察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第四节多读与多写 涉及名词:

观察:主体对客体有意识的、有计划的知觉,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感受: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和情绪变化。思考练习题:

1.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观察:(1)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品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生活向作者提供了无尽的原料。

(2)作者是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的。

(3)对文学创作来说观察尤为重要。不善于观察将失掉很多素材。感受:(1)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的过程,丰富的现实生活是作者写作的源泉。

(2)作者对生活是否有感受以及深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成败。两者:(1)观察和感知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2)观察、感受引发写作冲动。

(3)观察体验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与想象。2.你认为应怎样观察感受生活?

(1)观察要心眼并用:作家观察是心眼并用。用心去发现才能看到眼睛不能发现的东西。(2)观察要全面:我们必须从生活总体、从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联系上尽量全面地观察生活,以便更好地把握生活。

(3)观察要细致: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具有的直观可感的形式和内容,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特征。

(4)观察要善于比较:观察的比较,可以在貌似相同的事物之间发现相异之点,也可以在貌似相异的事物之间发现相同之点。(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3.你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4.你怎样看待多读与多写?

(1)读书多而不善读用处也不大,应多读名家名作,兼读各类书籍,为了活用而读。(2)多读不能代替多写,多写自然能悟出写作之道。

(3)要培养写作兴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忌急功近利。先规矩而后工巧,放胆行文,畅所欲言,尝试多种体裁与写法。

5.习作阶段,为什么应尝试多种文学体裁与手法?

习作阶段不宜偏好某种文体,也不宜长期不变采用一种习惯的表达方式写作。多尝试几种,通过实践更容易了解掌握各种文体构成因素和特色。多使用几种手法,这样才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使自己拥有适应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第二章主题

第一节主题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主题的酝酿与提炼 涉及名词: 主题: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的“主旋律”,是一部乐曲的“核心”。运用到文学艺术,指作品表现出的主要思想和感情倾向。思考练习题:

1.中国古代文论对文章的立意有哪些主要的观点?(1)杜牧“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范晔“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刘攽“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赵秉文“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黄子肃“大凡作诗,先须立意。”

刘熙载“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2)古代——“主脑”“主旨”“道”“意”。古人特别强调“意”,要求“文以意为主”。古人不但强调作品“以意为主”,而且还提倡“意在笔先”。2.主题对于作者构思行文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题决定材料的选择:众多的材料、详略的材料、远近的材料等等的使用均以服务主题为要。(苏轼用以钱聚物来比喻用“意”统摄材料、《一杯茶》)

(2)主题制约结构的布局:结构要为表现主题服务——由主题决定作品内容的先后顺序、发展线索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主题的贯穿制约,使得作品的结构严谨、自然、完整而和谐。(3)主题支配语言的运用:相对于材料和结构而言,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是最自由灵活的。这种自由灵活仍要“以意为主”,否则,会“辞不达意”。3.你认为主题的酝酿与提炼有哪些基本要求?

(1)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文学作品灵感的一闪现,看似偶然,实际上与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思考分不开。

(2)由表及里,开掘要深。(3)独具视角,立意要新。

(4)集中命意,含蓄显示:主题既然是“主旋律”,就要贯穿始终,不要枝节横生,甚至喧宾夺主。文学作品异于论说文、调查报告等文体中心意思直接鲜明的特点,要避免直白、显露。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由于不同读者的领悟力、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不能被读者全面准确领会,但作者不能心中无数。4.课堂分析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一杯茶》,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作品的主题。

揭露人性虚荣、伪善、浅薄、卑俗、冷酷的本质。暴露罗斯玛丽及其丈夫所代表的有钱人的伪善、卑俗、冷酷的本性。

第三章材料

第一节写作材料的涵义及作用 第二节选材的要求 涉及名词:

素材:从生活和阅读中获得,供写作时选用的未经加工整理的事实、事理及感受。题材:作者从素材中整理加工选取的与主题有关的内容。思考练习题:

1.你怎样理解题材(以及素材)这一概念?

题材:作者从素材中整理加工选取的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素材:从生活和阅读中获得,供写作时选用的未经加工整理的事实、事理及感受。它们是未经加工、整理的原始材料。

2.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题材从素材中来,是组成作品的事实、事理或感受,没有这些内容,就会“言之无物”或“言之少物”。写作必须要靠丰富实在的材料,不能空发感慨,不能靠文辞的纤巧去取悦于人,要写好作品,首先应具备丰富实在的素材,然后将其选择、取舍,加工成进入作品的题材。3.为什么提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选择熟悉的题材有利于题材作用的发挥:只有熟悉的题材,才了解其形式、内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感受和丰富联想,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写熟悉的生活就是优势的发挥,就能充分运用、发挥题材的作用。

4.围绕作品的主题(立意)选材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有。原因:任何作品的内容都是为体现作者的意图而被写进作品,题材自然肩负着作品立意的使命。围绕主题选材是选材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取舍材料的主要依据。游离主题外的材料多了则容易分散、削弱、破坏立意。5.怎样看待题材的典型性?

典型题材就是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作品最富表现力的题材。典型题材应该是个别的,具有个性的题材,能够启迪人们善待人生的凡人小事也可作为典型题材。选材是要处理好题材的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典型性与一般性的关系,让个性与共性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从具有典型的个性材料入手,尽可能生动地、形象地、新颖地、有表现力地体现自己的构思和立意。

第四章结构

第一节结构的涵义及作用 第二节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常见结构方式的运用 涉及名词:

结构: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的、和谐的、完整的组合编排。(传统:形成作品整体的各个局部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思考练习题:

1.文章结构的涵义是什么? 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的、和谐的、完整的组合编排。(作品内部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和关系。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安排次序、地位)2.结构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将作品需承载的所有内容和各种因素有序地连接为一个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感的、严谨的“整体”。

3.为什么说结构的安排应契合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1)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离开作品要表现的实物就无法谋篇布局。

(2)事物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内外都有联系,这些联系本身就体现了事物各种因素的结构形态,事物的演变必然表现为产生、发展至现状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结构形态。(3)有了事物发展的“自身结构”,作者在根据表情达意和审美进行调整,作品就会具有更完善、更富表现力的艺术结构。

4.你怎样理解结构的自然、严谨、完整?

严谨——严密稳妥。防止顾此失彼、互不关联等。自然——不露凿痕、随势赋形。防止生拼硬凑。

完整——首尾圆和、浑然一体。防止残缺、轻重失调等。5.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哪些,它们各具什么特点?

(1)事件发展结构:记叙类文体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安排结构,把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作为线索,使作品层次安排顺序总体上和事物发展次序一致。(2)空间变换结构:横向的结构,以空间位置转换来组织作品的有关内容。不体现一定的时序,但更突出的是不同空间内容的组合。常为游记散文采用。

(3)时空交错结构:纵横向交错结构。以事件发展的时间推移为结构纵向安排的“经线”,空间方位的转换作为结构横向安排的“纬线”。使作品容量更大、形式更富于变化。常用于长篇小说。

(4)并列组合结构:将无直接关联的人或事并列组合布局的一种平行结构。常用于写人记事的散文。

(5)意识变换结构:以作者的情绪和认识走向为线索组织有关内容的结构形式。淡化时间与空间框架的痕迹,不需要事件全程的人物景物,侧重附事言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往往随作者意识流动呈现。随笔常用。

6.台湾作家林双不的微型小说《枪》在结构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手法? XX结构,线索,叙述顺序等。

第五章叙述

第一节顺叙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倒叙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插叙的表现形态 第四节补叙的表现形态 涉及名词:

叙述:它是作者用以对作品中人物、事件、景物、环境及情绪等内容进行具体、感性、形象叙说的一种手法。

顺叙:按事件的发展进程从发生、进展到结束这一时间流程进行叙述。

倒叙:在叙述时,把整个事件的结果或者中间的一部分先写出来,然后再从头交待它的过程和原因。

插叙:在顺叙时暂时中断叙述,插进一段与所叙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的一种叙述。

补叙:在叙述的过程中,对叙述内容不够明确的地方作某些解释或说明。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说叙述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记叙作品都要服从“记事清楚明白”的基本原则,而比较完整的事情所必备的要素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方面。要交待清楚它们,依赖于叙述的表达方式。2.叙述有哪些常见的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顺序:特点:时间线性的叙述方法。作用:使叙述的事件首尾自然贯通,来龙去脉清楚,便于作者安排作品行文线索和结构层次,便于读者了解人物事物发展过程。(2)倒叙:特点;将事件某一部分提前说出。作用:造成悬念,增加吸引力。

(3)插叙:特点:暂时中断叙述,插进有关内容,再继续叙述。作用:对衔接事件的前因后因、推动事件发展、了解人物或人物关系的背景等有不可缺少作用。

(4)补叙:特点:对叙述不够明确之处作解释或说明。作用:必要的补叙能丰富原叙述内容,是原内容更细致完整。

3.结合创作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倒叙。

运用倒叙要力求叙事线索的清楚明白。用倒叙时,要使二者的衔接自然、紧密,特别是二者的衔接过渡要有所提示或暗示,不能因使用倒叙而把叙述事情的线索搅混。在使用倒叙中的倒叙时,更要注意叙事的脉络清楚。4.简述插叙和补叙之间的差异。

位置上:补叙可以终篇,而插叙不能终篇,插叙后必须继续顺叙下去,此为二者在形式上的差异。内容上: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外的有关情况,而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5.结合创作实践,谈谈如何运用补叙。

作必要的补叙,避免过度成为赘述。补叙应为中心、主题服务。6.谈谈《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艺术。运用X叙,作用。

第六章描写

第一节人物描写 第二节环境描写 第三节细节描写 涉及名词:

描写:对人物、事物、环境所作的具体、形象而生动的感性描摹和刻画。

肖像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身材、神态、服饰等外部特征,并通过这种描写把人物性格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

人物语言描写:用对话、独白等手段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性格脾气等的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在故事中所作所为的具体描写。

心理描写:用独白、梦幻、想象或作者剖析等手段表现人物在一定人物关系和一定环境中特定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情况、条件和气氛的形象化的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指人物与自然景物发生联系的活动场所。细节描写:对描写对象的细部进行精细的、具体的描写。

细节: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形象、事件状态、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思考练习题:

1.人物描写包括哪些方面的描写?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2.你认为人物描写应侧重在那方面? 人物描写应重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为什么说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行动是人的思想、情感及品性的外露,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思想性格靠人物本身行动便能得到有力的表现。4.为什么要强调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个性化?

人物在性别、年龄、经历、地位、性格等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体现在语言上。每个人物仅说合乎自己性格的话,语言特征和性格要达到和谐统一。5.心理描写有哪些表现方式?

内心独白、内心剖析、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

6.社会环境描写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有何作用,试举例说明。通过对环境的具体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出环境在人物的思想性格发展历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例子:巴尔扎克《刽子手》中的胡安尼多,正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展现了特殊的行为和性格。

7.自然环境的描写对文学作品的写人写事有什么作用?

根据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的需要配置有关的自然环境,借以交待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开展,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映衬人物的命运。描写景物也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

8.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1)能够避免空泛的说教与平铺直叙的表述。(2)鲜明、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3)生动、有效地连接故事情节,构成人物关系。

(4)烘托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态,增加作品的形象性与生活气息。

第七章抒情

第一节直接抒情 第二节间接抒情 涉及名词:

抒情:指作者对自身心灵感受的诉说,是内在生命的情感情绪和思想的表达。直接抒情:不借助叙述、描写、议论等其它手段,而采取直接、袒露的方式表白和倾泻情感。间接抒情:抒情结合其它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和议论,来达到作者抒发情感的目的。叙述抒情:将情感寄寓在所叙述的事中,作者因事动情,借事寄情,力求事件叙述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描写抒情:将情感寄寓于描写的方式中,抒情以描写客观物像或景象出现,而作家的情感隐藏在他对客观对象的描摹之中。

寓情于景:作者带着特定的主观情感来描写客观景致,不直接抒情,通过绘景来抒发感情。议论抒情:通过议论抒发感情。思考练习题:

1.直接抒情要注意什么?

运用不得当,便容易造成流于空乏的弊病。

在运用直接抒情时,一定要注意感情的真挚。还得讲究文简意丰,注意锤炼推敲文辞。2.间接抒情中如何才能做到将抒情与叙述、描写、议论这些方式完美结合? 自我发挥。(参考:①以叙事为依托,以抒情为宗旨。述说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叙述成为抒情的基础和依据。②通过绘景来抒发感情,寓情于景。③用情感化的语言来倾诉直接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评价,寓情于理。)3.抒情如何做到自然、真挚? 作者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注意锤炼推敲文辞,文简意丰。4.如何适当选择抒情方式?

不同的抒情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抒情效果,从而使得读者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在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5.运用议论抒情要注意什么?

(1)议论抒情与一般议论的不同在于,它的目的并不像一般议论那样要阐释某种观点或者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是要表达出作者在形成某种观点或者认识某种观点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2)故在写作时,它并不像一般议论那样用论据来论证论点,注意理性、逻辑性,而是用情感化的语言来直接倾诉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评价。

第八章议论

第一节形象化议论 第二节哲理性议论 第三节抒情性议论 涉及名词:

议论:作者在对人和事物的叙述描写中引发的感想、认识和主张。

形象化议论:将议论交融在具象而生动的叙述描写中,实现象中有议、议中有象。抒情性议论: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让人识理的同时,激发人的情感。

哲理性议论:作者依据实况而升华的理性认识,对作品中某种生活现象有精辟的认识,对生活本质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极大的概括性。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议论?请分别举例说明。

形象化议论:将议论交融在具象而生动的叙述描写中,实现象中有议、议中有象。例子:朱自清《匆匆》将时间形象化

抒情性议论: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让人识理的同时,激发人的情感。例子:林觉民的《与妻书》里情理交融的表现方式

哲理性议论:作者依据实况而升华的理性认识,对作品中某种生活现象有精辟的认识,对生活本质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极大的概括性。例子:《庄子·逍遥游》、泰戈尔《飞鸟集》 2.怎样做到形象化议论?

(1)善于将议论交融在具体、生动的叙述描写中。“象中有议,议中有象”,这样的“议”才有附着物。

(2)可采用比喻、拟人、类比论证,或巧妙利用日常生活场景的变化与对比。3.文学作品的议论方式与普通议论文的议论方式有何不同?

(1)论说文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而文学作品的议论方式在叙述描写中必要时穿插零碎的看法。(2)论说文议论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而文学作品则用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的语言议论。

4.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议能否在同一篇作品中出现,为什么? 自我发挥。

第九章诗歌

第一节诗歌的抒情本性 第二节诗歌的意象及应用 第三节诗歌意象的表现方式 第四节诗歌的意境

第五节诗歌的语言与节奏 涉及名词: 意象: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艺术统一,是诗人将意与象融合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的具象。

意:诗人的主观意识、情志在诗歌中的艺术表现。象:物象,作为诗歌表现的外在客观事物。通感:指人的五官感觉相互作用,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于另一种感觉来表现的感觉方式。

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物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和感情。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表达的寓载诗意的物象。比喻:作者在表现意象时,用同它有某种相似点的别的物象或情思来打比方的一种表现手法。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的物象相互渗透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是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含蓄:隐含不露、言外有不尽之意。思考练习题:

1.你认为诗歌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诗的根本性质是抒情,以情融化一切,组合一切。2.为什么要强调诗的真情?

诗所要求的情性,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感,而这必须以真情实感为基础。诗人没有对客观事物悉心地观察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不足以产生真情,也不足以写出缘情而作的诗歌。

3.怎样理解诗情的个性化?

诗歌具有的真情是作者亲自感受和体验过的情感,应该会烙下作者个性的标记;在真情中凸显个性的诗将反映“我”的形象美,足以唤起读者的真情共鸣,并凭此将个性上升为普遍的审美价值。但诗歌情感的个性化,应植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4.意象的涵义是什么?

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象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具体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5.诗歌能否缺失意象?

不能。缺少意象,诗或者有意无象,仅能给人一种思想认识的启迪和人生观的教育,而不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或者有象无意,缺乏诗人情感的意蕴。6.举例说明通感、象征、比喻性意象的运用。

(1)通感性意象:利于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乃至各种幻觉,创造出丰富的、多向的、微妙的意象。例子:北岛《古寺》听觉与视觉的通感、郑兴明《那个黄昏》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2)象征性意象:通过象征体,寓载诗意,用艺术性的手法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情感。例子:《中国桃花》中华民族精神品质象征

(3)比喻性意象:以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为契合的媒介,使双方相为其宅,相映生辉。例子: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与众多喻体 7.你认为诗的意境是什么?怎样创造诗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诗中物象互相渗透构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是指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

如何创造:通过把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与生动具体的客观形象融合在一起,使物我浑然一体,来创造意境。

8.你认为诗歌的语言有哪些特征?怎样运用诗歌语言?

特征:高度的概括性、跳跃性、含蓄性、超常性和富有韵律的节奏感。

如何运用:讲究炼句、炼字;以少充多、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减少不必要的空间转换和事件发展的叙述语言,注意“语不接意接”;注意意不浅露;语言不拘于形式逻辑,酣畅淋漓地写;讲究一定的节奏韵律感。

第十章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涵义及特征 第二节散文的分类 第三节散文的写作要求 涉及名词: 散文:古代——广义的散文;与“韵文”相对而言的散文;现代——文学散文(狭义的散文);一种重在写实、情文并茂、写法自由、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

抒情散文:是以抒情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抒情为主要目的,凭借客观事物而抒发作者主观感情的一种散文。

记叙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手段,客观地表现人和事,以揭示其精神面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散文。

随笔小品:是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随手笔录作者所见所历所闻所感,不拘一格的一种散文。

形散:散文的材料、结构、表达手段等随意灵活,不拘一格。神聚:散文的意趣、情志要融为一体,集中地贯穿全文。华丽美:具有华美秀丽的文采和洋溢深厚情谊的语言美感。朴素美:能平易自然地表现生活和作者情意的语言美感。蕴蓄美:具有意蕴丰富、含蓄隽永的语言美感。思考练习题:

1.文学散文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1)真实的艺术:与小说、戏剧等“艺术的真实”相对应。散文写作反对虚构,强调写实,即对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及真情实感进行叙述描写。(2)笔调灵活:内容和表现手段的灵活多样。

(3)情文并茂:散文作为美文,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情文并茂的美感上。2.散文的真实与小说的真实有哪些区别?试各举出一例简要说明。

小说的真实属于生活本质的真实,可以经过高度概括,艺术虚构出来,而且对生活的本质揭示得愈深,其真实性就愈强;散文写作则反对虚构,强调写实,即对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及真情实感进行叙述描写。例子:小说《三国演义》、散文《朝花夕拾》 3.文学类散文有哪些基本的类别? 抒情散文:重在抒情写意。记叙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随笔小品: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4.为什么说随笔最能体现散文的特点?

随笔具有随意赋形、笔调灵活的特点,以夹叙夹议为主要表现方式,随手笔录作者所历所见所闻所感,不拘一格的一种散文。其内容博杂,比其他类散文更能容纳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认识和情志趣怀。

5.抒情类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求是什么?(1)散——应做到形散神聚,散文的材料、结构、表达手段等随意灵活,不拘一格的同时,做到将意趣、情志融为一体,集中地贯穿全文。

(2)诗意美——要做到蕴含深情,创造隽永的意境。(3)语言美——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追求华丽美而不过分,追求朴素美,追求蕴蓄美。6.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散文?

(1)展现生活体验的真情实感。强调写实,反对矫揉造作,但不排除神思。

(2)体现形散神聚的自由体式。灵活地运用表现手法,但需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3)追求诗意与哲理,体现语言美的艺术魅力。讲究情文并茂,做到有文采的同时,也有宽厚、深远的情韵。

第十一章小说

第一节小说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第二节小说的情节 第三节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小说的环境描写 涉及名词:

小说:一种重在虚构故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情节:指小说中表现人物关系、人物与环境关系及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事件。

小说的典型人物:指在作品的典型环境和情节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足以反映出特定社会关系本质的人物形象。创作原型:广义的原型——作家所熟悉的众多人物,他们身上各具的特性可供他作典型采用;狭义的原型——作家所熟悉的某一类人中有突出代表性的某个人物,作家可将他作为创作的基础。

小说环境: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为表现人物的行为和情节发生、发展而创造的空间和生存条件。

大环境:作品内容的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小环境: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和情境。

自然环境:人物在接触自然景物,并在自然景物中活动的环境。思考练习题:

1.小说在创作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1)以虚构为主要的创作方法:符合艺术真实的虚构,它才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够更集中、更真实、更感人地塑造出各种典型的人物,才能比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更丰富、多元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表现中心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得如何,往往是衡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3)小说的表现手法多样自由:小说运用各种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长处来讲叙故事情节,全面、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形象既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微型小说有哪些特点?

(1)情节简短:篇幅短小,轮廓式、粗线条的概括叙述。(2)人物关系简单:出场人物少,速写式、白描式。

(3)结构精巧:结构安排或一波三折或欲扬先抑或曲径通幽,常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3.小说情节的内涵及作用是什么? 内涵:指小说中表现人物关系、人物与环境关系及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事件,是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

作用:小说人物的所作所为,只有通过情节才能具体的、连贯的、完整的展现;情节在小说中对揭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作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关系到作品艺术性的高低。4.小说为什么不能离开情节?

(1)小说人物的所作所为,只有通过情节才能具体的、连贯的、完整的展现;情节在小说中对揭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作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关系到作品艺术性的高低。(2)离开情节,小说就失去了讲故事的特长,人物形象及性格就难以充分地显示。5.你怎样认识小说情节的独创性?

小说情节的独创性是作者构思和安排的情节内容及表现方式既不同于前人的作品,也不同于自己以前的作品,是作者用新的感受和独特手法创造的情节。独创性的情节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有着密切关系。在强调独创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情节的猎奇和脱离人物、脱离内容的标新立异。

6.你怎样理解小说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生活中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教养、追求、经历和命运不同,形象有别,性格各异,所以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由单一纯粹的因素构成,而是多种因素形成的,体现出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为小说的典型人物,是从大量的同类人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他的性格更应该体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7.小说环境描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需在实际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概括、集中和提炼,使之比实际环境生活具有更大的表现力。

(2)选择、设置和描写与人物思想性格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8.分析王蒙《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自己发挥。

篇2:四川大学《文学写作》复习(名词解释、课后练习答案)

《2017年版厦门大学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主要包含核心考点解析和2007-2014年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本书系统全面总结考研专业课知识,重难点分明,深度解析历年考研真题并进行命题预测,为考生节省大量宝贵的复习时间,帮助考生在扎实基础之上迅速提高专业课成绩,是2016年考生从基础到冲刺阶段必备的考研专业课资料。年年相伴考研,年年更新完善,聚英教育衷心希望本书能切实地帮助到每位考生,继续得到各位考生的喜爱!

一、适用考试科目代码与专业

适用考试科目代码: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

适用专业:

人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台湾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2016厦大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③701语言文学基础④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

三、本书部分简介

这个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重点内容,根据专业课指定的参考书目章节目录进行编写,每章由以下几大块内容构成:

1.章节简介

(1)历年考点分布及题型结构(2007—2014年);(2)2014年试题分析及2016年命题预测;(3)专业课全程规划(学科特点、复习建议、注意事项);(4)高分学长考研经验谈(初试经验);2.专业课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分析入理的经典真题大观

(1)历年真题原题(2007—2014年,真题原貌);

(2)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2007—2014年);

上一篇:自我鉴定:老师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医药文化宣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