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2024-04-29

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共15篇)

篇1: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篇2: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教材简析]《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也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初步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你们对条形统计图还有印象吗?(学生回顾,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师:顺势课件出示主题图1,让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课件出示主题2)

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学生观察,感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师追问:看到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通过设疑追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过程之中。

2、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出示要求: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强调:(1)、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年份和数量。(2)、先描点,再连线。

3、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组织交流、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板书: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经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4、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主题图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师出示要求: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强调描点要认真仔细。(教师巡视,个别点拔)

组织汇报,交流。要求同桌先互换书本作业,集体订正。个别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容易出现的错误。

集体交流: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同桌交流,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多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从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需要一个过程。本环节设计的学生互换作业,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特别是纠错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都有较好的效果。

5、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件出示“某地2004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据表制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个别汇报。(就第三小题,同桌合作完成,不同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合理的问题和答案予以肯定。)

(2)、出示“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师边介绍边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历史和德育教育。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补充小结)

四、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篇3: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认识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上,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在建立了统计观念的基础上, 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 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 通过正确地认读, 为今后学习统计图的分析打下基础。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 具有一定的收集、 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因此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采用迁移、对比学习策略,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初步感知 ———比较认识 ———分析应用———拓展提升, 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让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并发展其统计观念。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和科学的态度。 结合具体题目数据分析渗透爱科学、爱国意识, 提升学生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参观科技展览吗?老师对××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做了一个统计, 制作了一个统计表。

师: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这个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

2.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条形统计图

(1)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重温条形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

(2) 从这张统计图中, 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 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板书:能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设疑激思

这张统计表还可以用一个统计图表示, 你们想知道吗? 好, 那我们来向书本请教。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 自学第109 页。

思考:这个统计图叫什么名字? 它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发现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同座两人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2.自主构建

师:合上课本, 咱们一起回忆一下, 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板书:折线、图) (一波一折的线段, 形象生动, 一下记住了折线统计图的名字)

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 (出示课本第109 页折线统计图)

(1) 请同学上来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

(2) 我们一起来看看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绘制而成的?

首先“XX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是这一张折线统计图的什么? (名称)

横轴表示什么? (年份)

纵轴表示什么呢? (参观的人数)

参观人数以什么为单位? (万人)

还有由网格线组成的格子, 一格代表多少人呢? (1万人)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点和线, 你们认为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是先描点还是先连线呢? (先描点)

先描点, 那谁能说一说这些点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为什么点要连起来?

通过折线怎样看出数据的变化?

你是怎样看出2003年的人数呢?

从整体看, 这条折线有什么变化?

中小学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师:折线统计图还能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板书: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预测:2004 年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是多少? 你是怎样想的? 2006 年呢?

师:折线统计图还有什么特点?

(板书:能预测变化趋势)

3.讨论比较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 比较一下,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谁能更清楚地看出人数的变化情况? 为什么?

师: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还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预测变化趋势,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生活体验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出示:病人的心电图、股票走势图等)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样的认识? (折线统计图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十九第1 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2.课件出示练习十九第3 题:先独立思考, 再同座互相交流, 集体订正。

3.分析与思考

妈妈记录了小明0 岁到10 岁的身高, 如下表:

如果让你把上面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你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 为什么?

预测一下, 小明18 岁身高多少?如果制成折线统计图, 是一个怎样的变换趋势? 60 岁呢?

四、疏理评学归纳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统计图有很多种, 除了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还有扇形、复式条形等。 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 有兴趣的同学, 课后可以去看一看。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 怎样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如何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 我有以下感悟:

1.利用迁移策略, 设疑激思, 学习新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 注意运用迁移规律, 将“新知”与“旧知”纳入知识结构中, 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逐步类推出要学的知识。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 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如开课, 利用教材资源老师对××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做了一个统计, 制作了一个统计表, 设计问题: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这个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 唤起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回忆, 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各部分的名称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及迁移。 接着, 教师设疑激思, 追问:这张统计表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还可以用一个统计图表示, 你们想知道吗?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利用对比策略, 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 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 只是它表现得更清楚而已。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 我重视让学生了解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 并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逐步突破这一难点。

其一, 自主学习, 初步感知。 利用学生探究新知的学习欲望, 我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环节, 提出具体的思考性问题:这个统计图叫什么名字? 它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发现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同座交流学习, 教师循环辅导, 让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其二, 师生互动, 构建新知。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 我设计自学反馈交流环节,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展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 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 认识折线统计图, 并了解它的特征。

其三, 小组讨论, 比较异同。 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中, 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 逐步进行深入的比较, 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这样先学后教, 层层深入, 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 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既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3. 利用分析预测, 强化新知, 提升素养

篇4: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馆人数统计表

2007年4月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年到()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计算、回答。)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地看出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呢?(引出条形统计图。)

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谁来指着说一说。(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2.深入探究

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地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让学生眯起眼睛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是通过什么看出上升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

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07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到今年底再做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安徽省马鞍山师范附小4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儿童能重返校园。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这两幅图,你能了解到他们的治疗情况吗?

你能当一名小医生给大家详细地说说这两天他俩的治疗情况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先和同桌说一说。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辨一辨

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有很大的优点,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这样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作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可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这张统计图合理,应该作一些什么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3.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六、拓展

(课件出示)在我国历史上,上古时代已有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事、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项。

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

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篇5:《复式折线统计图》小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篇6: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你知道两地的天气情况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

2.你还记得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提问: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检验已学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

③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课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地xxxx年4月7~10日最高气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填写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1)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名称。

(2)确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单位。

(3)先描点,再连线,连线要用直尺。

只有一条折线。

复式折线

统计图

(1)有两条折线。

(2)有图例。

(2)小组合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对比,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篇7: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例谈

一、从外到内完整看图

解题时, 理解题意很重要, 有关统计图的题目, 怎样审题呢?笔者认为应“从外到内, 完整看图”。

如图1, 看外部:从标题得知, 统计的是2011年1~6月京海火车站旅客发送情况, 绘图日期为2011年8月, 横轴表示月份, 由纵轴的数据、单位名称可知, 一大格表示10万人。

看内部:每个点附近的数据表示相应月份的发送旅客数;一月与二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二月份为春运高峰;二月与三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下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减少, 是由于到三月份, 春运已过;到五月份, 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五一”假期中人们回家、出游以及返程等原因。总体走势为:一月到二月发送旅客数增加, 二月到三月, 发送数大幅下降, 三月到五月, 发送旅客数回升, 六月有所减少。

二、由外到内有序制图

折线统计图, 是利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通过“点与点连成的线”的走向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所以, “点”与“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部分。如何完成折线统计图呢?可以这样:由外到内, 有序制图。如图2所示。

先完成统计图的外部:标题、日期、横轴、纵轴、单位等。如果这些部分不完整的, 需填写完整。比如图2中, 标题部分填写“四年级二班”, 日期需填绘图当天的日期, 横轴补充“2011”, 纵轴补充“20、25、30、45”, 单位栏补充“台”。

再完成统计图的内部, 顺序是:描点、写数、连线。由统计表得知, 2009年为10台, 就在横轴上“2009”对应数据10的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0”, 以此类推, 在“2010”对应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9”……注意, 写数时, 要考虑相邻两点随后“连线”的走向, 不能和线重叠。最后连线, 需要注意的是, 从一点连向相邻的另一点, 不能跳越, 一段线与接下来的另一段线连接要自然, 不要出现像图2中“虚线”示意的那样, 连接处有交错, 就不美观了。

三、巧分数据熟练画图

通常统计图的纵轴标注数据, 但是在绘制统计图时, 遇到的数据并非正好是所标的数据, 如图3。

已知一月产值610万元, 二月产值540万元, 三月产值350万元, 四月产值832万元……

绘制统计图时, 先根据已知数据描点, 这时, 就需要在纵轴上确定已知数据所对应的刻度线。一月产值610万元, 看纵轴数据得知, “610”包含在“600~700”的这一大格, 而一大格表示100万元, 我们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10份, 这样的一份就是10万元, 600增加这样的一份, 就是610, 这种确定刻度的方法, 不妨说成“十分法” (如图3A) 。二月产值的数据540, 不难发现包含在500~6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5份, 这样的一份是20万元, 500增加这样的2份, 就是540, 这是采用了“五分法” (如图3B) 。三月产值的数据350, 包含在300~4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2份, 这样的一份是50万元, 300增加这样的1份, 就是350, 这是采用了“二分法” (如图3C) 。有些数据, 还需要结合估算来确定刻度。比如四月产值的数据832, 包含在800~900的大格, 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3份, 这样的1份是33多一些, 比这样的1份少一些, 差不多是32, 只需把“三分法”的一份刻度线下移一点, 就可以作为832的数据线。

另外, 确定数据的对应刻度线, 可以利用纵轴以外的竖向网格线。比如图3中, 描出四月份产值数据的对应点, 可以在“四月”对应的竖线上确定 (如图3D, 根据“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

篇8: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力目标: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情感目标: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们回想我们这里近3个月的下雨情况。

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怎样制作?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分析交流,探究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激发兴趣,走向生活。

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的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3页的“试一试”。

完成教材第63页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2.教材65页实践大本营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3.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篇9: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04-10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学习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能根据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决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的作用。【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一)出示蒙山游客数量的统计表。并出示根据这组数据做成的条形统计图。

(二)引导学生观察: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三)总结: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演示直条到点的过程。

2.形成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体验点、线的由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已蕴含其中。并初步感受同一数据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1.自主探究点和线的作用。(1)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2.分析比较,体会线的变化情况。3.分析趋势,合理预测。

(1)伸手比划折线,感受线的变化趋势。(2)根据变化趋势进行合理预测。(3)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正确决策。

(三)画图折线统计图。1.出示数据,学生试画。2.展示交流,明确画法。3.分析预测,根据预测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自己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加深对“点”与“线”作用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四)概况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同时出示上面两个情境得到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五)对比分析,突出优势。

1.引导学生对比总结:条形图和折线图各自的优势。

2.提升: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关注数量多少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关注数量的变化趋势时选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设计意图:游客数量和空气质量天数这两组数据都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刻画。通过四幅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发现条形图和折线图各自突显的优势。引导学生感悟关注数量多少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关注数量的变化趋势时选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选一选。

下面这两组数据,分别选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答案。

2.借助情境交换数据,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背后蕴含的道理。3.提升:统计的数据是独立的(离散量),我们更关注数量的多少,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而像这样,统计的数据是连续的(连续量),我们更关注数量的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离散量”、“连续量”的数据,使学生明确了怎样选择更合适的统计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晰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对统计图的表达方式有了辩证的认识。】

(二)辨一辨。1.整体分析,做出选择。

小结:认真的读图,抓关键,非常重要。2.局部分析,解决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测量一次体温?(2)聪聪在12月6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聪聪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最快? 3.提升:在借助折线图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仅需要整体考虑,还要从局部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幅病人体温记录图,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训练学生正确读图、识图的方法,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对数据合理解释和简单判断的能力。】

篇10: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的苹果产量是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篇11: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结合实例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4.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培养统计素养和认真仔细的绘图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学生进行机器人大赛的主题图,你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可不是在玩游戏,他们正在进行机器人大赛。国家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在每年的暑假都会进行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如果要对每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有所了解,就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这可以怎么做呢?

生:用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可能还有人会说折线统计图。师:对,可以用一些统计方式,对大赛进行统计分析,如下统计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有人根据这个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教师随机出示教材第104页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什么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随机出示教材第105页上面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由许多的折线组成,它就是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观察分析,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从折线统计图中,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与你的同桌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我不仅能知道各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情况,还能从折线的走向看出参赛队伍程逐年增加的趋势,并能预测将来参赛的队伍会越来越多。)

1.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 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人数的增减变化情况。

(对吗?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边指边说,像这种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像这种线段下降,表示数量减少。如果出现横着的,就表示数量没有变化。)

3. 从线段的倾斜程度可以看出变化的幅度。

教师及时完成板书: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吗?

师: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三、探究绘制方法,动手操作

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多优点,你还想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什么知识?还有哪里也有折线统计图?(心电图、股票等)

这张折线统计图我们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汇报:

1. 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 在水平射线上,一般表示类别,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3.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一般表示数量。

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这里的数据在394~519之间,相差大约130,我们可以设定13格,而小于394的一段没有,我们可以像以前一样用曲线将它们省略。

4. 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能漏了。

5. 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有时还要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四、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 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1)你能用刚才我们讨论的方法,将105面做一做中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画完吗?

(2)画完后汇报自己是怎样画的。

(3)回答后面的问题“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 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2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下面是我国农村居民2005—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情况统计图。(图略)

什么是年人均纯收入?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呈现什么变化趋势?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3. 选择统计图表。

(1)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谁来评价一下这几种统计方式各有什么优点?

(2)要统计以下几项数据,应选择什么统计方式更合适?

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增减变化情况,生产科长该制作(C)

教导处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A、B)

保健教师老师要了解学校六年级学生2010—2015年近视情况,应绘制(C)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小结,概括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你能根据保健老师调查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吗?

篇12: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学生对于通过观察获得信息掌握得不错,只是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出现了以下问题:

1、不认真看图例,全部画成了实线。

2、数据没标。

3、在找点时没发现没弄清单位长度的多少,在找点时发生了错误。

4、忘记写统计日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后正确交流的`习惯,实现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篇13: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各月平均气温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篇14: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本节课我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课前准备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对教学本质进行了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可以准确的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开课时,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我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还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篇15: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特别是她出示课堂活动一:

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

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其意图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并且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亮点。

上一篇:辅导员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法伴我成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