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2024-04-08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共6篇)

篇1: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不确定现象 新课导航:

师:同学们,你们抽过奖吗?那你中奖的次数多吗?抽到什么奖的次数最多呢?其实抽奖这个事件就包含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探究抽奖的奥秘,一起来学习《不确定现象》。设疑自探:

1、活动一(确定现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活动,考考你的观察能力。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纽扣(全是红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

(师摸)

师:为什么你们每次都能猜中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红色纽扣,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红色纽扣。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老师摸纽扣的过程和结果吗?试试吧!

(盒子里全是红色纽扣,从里面任意摸一颗,一定能摸到红色纽扣。)

师:我可能摸出白纽扣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纽扣。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纽扣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纽扣。

师:那你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把刚才老师摸纽扣的过程和结果补充完整吗?试试吧!

(盒子里全是红纽扣,从里面任意摸一颗,一定能摸到红纽扣,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纽扣。)

师:也就是说当盒子里全是红纽扣,我们从盒子里任意摸一颗,事先能确定摸纽扣的结果,摸出来棋子的颜色只有一种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确定现象。在数学中,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确定现象的例子,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公鸡不可能下蛋......我知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是确定现象的例子吗?

(不确定现象)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红纽扣换成白纽扣,使得白纽扣、红纽扣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纽扣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的。

生2:红的。

生3:也许是白的,也许是红的。

(师继续多次摸)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红纽扣又可能摸到白纽扣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红纽扣,也有白纽扣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纽扣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师:真能干。那你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老师摸纽扣的过程和结果吗?试试吧!

(盒子里有红纽扣和白纽扣,从里面任意摸一颗,可能摸到红纽扣,也可能摸到白纽扣。)

师:当盒子里有红纽扣和白纽扣时,从里面任意摸一颗,我们不能事先确定摸出纽扣的颜色,摸出来的颜色不只一种结果,可能是白的,也可能是红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在数学中,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也有许多不确定现象,如:周一可能下雨。这次考试我可能考100分......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是不确定现象的例子吗?

释疑合探: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红、白纽扣的数量,变为7个红纽扣、1个白纽扣,我们看看,是摸中红纽扣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纽扣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1.摸纽扣之前先把纽扣搅匀;

2.每人摸两次,摸到纽扣后并放回,记录摸到纽扣的颜色; 3.统计摸到红纽扣和白纽扣的次数。4.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发现。

(各学习小组摸纽扣、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当盒子中红纽扣比白纽扣多得多,从盒子里任意摸一颗,摸到红纽扣的次数更多(可能性更大),摸到白纽扣的次数更少(可能性更小)。

质疑再探:

箱子里装着10个黄球,2个蓝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我是设计师:

想一想:盒子里的球该怎么放? 从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黄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蓝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黄球,也就是黄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蓝球,也就是蓝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黄球、蓝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运用反思:

圣诞节快到了,商场推出了购物满100元可参加抽奖的优惠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情况设计一等奖、二等奖及谢谢惠顾的奖券数量(假设奖券有20张)。

1、商场老总想,一定不能让抽奖的人中奖。

2、参加活动的人想,一定要中奖。

3、商场经理想,让抽奖的一部分人中奖。

总结:

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你不能每次都中奖? 即使你中奖了,为什么不能经常抽到一等奖?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大家学得轻松快乐吗?希望同学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成长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让数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亮的灯,让数学成为我们学习中一幅美丽的画卷。

篇2: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石桥中心小学校

张良伟

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难点:对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列举。教学准备:硬币、乒乓球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雪花)让学生猜猜到底在那只手上。

1、学生回答。(你认为在哪只手上,想看一看在那只手上吗?)

2、在老师的手没有打开之前,你能确定在哪只手上吗?(不确定)

3、这就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抛硬币活动

1、大家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怎么样?

2、介绍硬币的正反两面(有字的为正面,没有字的为反面)

3、学生都活动要求:每人抛一次,每组选一人在表格中记录,记下抛的总次数和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4、学生活动,其余的同学观看硬币落地后的情况。

5、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学生分析,判断硬币落地后的情况。①:汇报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 ②:从抛硬币的效果来说,结果有几种。

③:老师再次抛硬币,你认为老师抛这枚硬币的结果究竟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向上?能准确吗?

回答:抛一枚硬币,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板书:可能是···也可能是···)

④:究竟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在没落地之前能确定吗?(不能确定)数学中把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二)出示摸彩球活动

说要求:没人摸一次,摸完后放回去,摸完后放回口袋能偷看吗?(不能偷看)摸到黄色乒乓球最多的小组获胜

1、师:有一些彩球,第一个盒子里装的全身红球,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情况?有几种结果,结果是确定的吗?

①:学生活动。

②:汇报

③:学生打开袋子观察。

④:汇报

⑤:学生说说汇报结果

a:1号袋能摸出黄球吗?(不可能)如果再让你摸一次能摸到白球吗?

学生说(从一号袋是不能摸出黄球的,一定是白球)

板书:一定·····不可能

b:像这样的现象叫确定现象

c:获胜的小组为什么会胜?(摸到的球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

d:还有那一组的口袋没有看过?你猜一猜口袋里会没有那些颜色的球?

说说从这个口袋里摸到的球是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掌声鼓励。

⑥:把黄改为白

a:1号袋会赢,用今天的知识解释(摸到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b:为什么没有同学会选错袋(摸到的一定是黄球,不能是白球)

c:为什么没选2号袋(摸到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放球

1: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的一定是绿球(可以吗?掌声通过)

A: 老师如果在口袋里任意摸一球,一定是绿球吗?

b:用一句话概括,只要我们放入口袋里的全是绿球,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2:不可能是绿球

a:指名上台放,其他同学看一看和你的放法相同吗?

b:归纳,只要我们不放绿球,摸到的就不可能是绿球

3:可能是绿球

a:小组内说一说,和其他同学不同的结论(交流)

b:汇报(怎样才可能摸到绿球?)

c:归纳,口袋里面要放入绿球,又要放其他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球

可能会摸到绿球。

(四):生活中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a:同学们,想到生活中去看看有哪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吗?(小组讨论2分钟)

b:教师巡视

c:汇报,(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是确定现象还是不确定现象)

E:小组之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

a:小组交流

b:汇报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向爸爸妈妈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事情

板书:

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

确定

可能···也可能是···

篇3: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策略一: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手段, 让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中人物紧密相连。

郭老师在这节课上, 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 悟读课题。一开课, 郭老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并表扬学生能抓住关键词“特殊”读好课题, 然后请学生再读一遍课题, 接着把“关键词”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开课环节, 但可看出郭老师用心良苦, 让学生在上课初始, 就明白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理解分析施密特博士的内心世界。

第二, 默读勾画。郭老师先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3、4自然段, 并请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用“——”勾画出最能体现卡尔.施密特博士工作认真、严谨的语句。这个环节, 郭老师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积累去自由解读文本, 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 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初步感知施密特博士工作时的认真、严谨。

第三, 精读词句。郭老师很注重学法指导, 先抓关键词句, 再体会感情, 然后指导朗读。其中“关于时间”句子的处理, 我觉得郭老师拿捏得比较好!郭老师先让学生找到句子:“时间啊, 你慢些走, 让博士完成他最后一个实验, 实现他的心愿。不!时间你快些走, 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要再受痛苦的折磨……”学生自读后, 就关键词语“快些走”、“慢些走”进行集体讨论, 分析作者当时内心的极度矛盾,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作者对博士深深的爱以及无比的崇敬、敬佩, 然后再一次又一次指导学生深情朗读这个句子, 帮助学生融情会意, 深刻体验, 让学生的激情随文本飞扬。

策略二:问

本节课, 郭老师的“导”是围绕学生的“问”进行的。如学习重点句子:“他把体温表夹在腋下, 抬头看看手表, 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觉详尽地写下来, 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郭老师请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并提出思考题:读到这里, 你能抓住“像往常一样”提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接下来, 学生提问很踊跃。然后老师顺势而为, 总结归纳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阅读课文, 解读课文。郭老师这种抛砖引玉的做法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因为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更便于老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而且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策略三:说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中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本堂课, 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关键词语提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后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思考, 努力让学生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推敲关键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请看课堂实录:

师:这次实验“像往常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有什么不一样?生:这是一次令人恐惧的实验。生:这次实验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来做实验。生:这是一次死亡的实验。生:这是一次十分痛苦的实验。师:谁痛苦?生:卡尔.施密特博士。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卡尔.施密特博士的痛苦?找出来, 读一读。生: (读) 汗水, 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 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动, 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燥热, 想喝口水……生: (读) 突然, 他什么也听不见了, 耳朵里像有什么东西在发出噪音, 但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睁开眼时, 眼皮疼……快4个小时了……”

从课堂实录中看出, 面对学习难点, 郭老师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通过独立思考、作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实践中就领悟了“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郭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也是很成功的, 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生的推敲词句的能力, 又突显了教师适当的“导”的作用。双剑合壁, 效果明显。

另外, 郭老师这节课的精彩之处还在于结尾的“说”:为了深化学生对博士的这种无比的崇敬、敬佩之情, 郭老师顺势安排学生凝望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 并让学生在博士的墓碑上写一句话, 表达此时的心情。学生此时已经激情澎湃, 几句话就畅快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卡尔.施密特博士, 你以生命为代价, 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 你真伟大!”“卡尔.施密特博士, 你留下的实验记录, 为后人研究抗蛇毒血清提供了多么珍贵的资料, 你真了不起!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然后老师导:是的, 我们不会忘记您——

学生齐说:卡尔.施密特博士!

老师再导:更不会忘记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完成的——

学生再说:一次特殊的实验!

这样, 郭老师以精彩的说写结合回扣了主题, 并抓住了关键词语“特殊”和“珍贵”让学生再次感悟理解,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是巧夺天工的设计啊!

教学思考: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听郭老师《一次特殊的实验》这一课, 我深刻地感受到:要想让学生爱语文、学好语文, 老师要的事情很多。从这堂看, 郭老师抓住了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指导思路清晰, 层次清楚, 突出了教学重点, 也基本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体效果很好。

篇4: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篇5: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设计理念: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而数学活动是打开数学思维的金钥匙。将数学内

容融入到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主动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不确定现象》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19-122页的内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内容:活动1:转转盘-----认识生活中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活动2:抛硬币------体验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活动3:摸彩球-----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活动4:掷骰子------体验多种可能动不确定现象。

教学预定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

3、通过完成对不确定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确定现象的存在性。

教学难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今天,森林里又有一场比赛,兔子正在准备参加比赛呢。不过这次可不是慢吞吞的乌龟和它比赛了,是猎狗要和骄傲的兔子比赛,想去看看吗?(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狗兔赛跑的画面)。比赛已经开始了,现在猎狗和兔子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在比赛结束之前,咱们来预测一下,比赛的结果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是兔子赢,可能会猜是乌龟赢,可能会猜是平局。]

师:比赛结束之前咱们能确定比赛的结果吗?(不能)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的情况,许多事情或者说现象发生的结果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不能确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体验感悟

(一)、活动一:转转盘,认识生活中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

1、师:教师出示转盘,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请孩子们猜一猜,转动转盘之后,指针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指针指在红色上,也可能猜指针指在绿色上]

2、请10名同学来转动转盘,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合计

红色 次

绿色 ()次

3、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二)活动二:抛硬币,体验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

1、师:(教师出示一枚硬币)通常我们把有字的一面成为正面,有花的一面成为反面。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觉得硬币落地后,可能出现哪些情况?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正面朝上,也可能猜反面朝上。]

2、师:到底刚才的猜测对不对呢?现在咱们一起来验证。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抛硬币最安全、最有序、最公平呢?

教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并让学生做示范,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法抛硬币。

3、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抛硬币,一人连续抛十次硬币,另一人记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填好统计表。如下:

抛硬币情况统计表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合计

正面朝上 ()次

反面朝上 ()次

4、学生亲自体验,收集数据。汇报统计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三)活动三:摸球-----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

师:孩子们玩过抽奖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摸到黄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送给他的一份小礼物,摸到白球的同学就没有奖品,每人最多只有一次机会,请把握住自己的机会。

师:摸奖活动开始!

1、全白。

教师演示放球的过程,放五个白球。

[预测]:(1)学生都不愿意来摸奖,师:为什么?

生:因为摸不到黄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里面只有白球没有黄球。

师:能确定吗?

生:能

师:那咱们就说一定摸不到黄球。谁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吗?

生:一定能摸到白球。

师:谁来验证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

(2)学生愿意来摸奖,师:你认为自己能中奖吗?引导学生发现摸球的结果是能够确定的。

2、半白半黄

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放球呢?

生:再放几个黄球进去。

师: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生:这样放就有可能中奖,有可能不中奖。

生:这样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现在把这5个黄球放进去,谁来试一试?

在摸球之前先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球?

3、全黄。

师:如果老师希望每个同学摸一次就能中奖,应该怎样放球呢?

生:把白球拿出来。

生:只剩下黄球。

师:为什么要把白球全拿出来,只剩下黄球呢?

生:因为里面只有黄球,只能摸到黄球,就一定会中奖。

师:可能摸到白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白球。

师:谁来验证他们对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亲自摸球验证。

4、对比三次不同的摸球情况,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

师:刚才大家都玩得很高兴,现在咱们来回想一下刚才摸球的情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三次摸球的图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预测]:1、生:我发现第一个盒子里只有白球,结果就只能摸到白球。

生: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你能肯定摸球的结果吗?

生:能。

师:这是不确定现象吗?

生:不是。

师:我们称这种能确定结果的现象为确定现象。

2、生:我发现第二个盒子里发现第二个盒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

师:那摸球的结果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呢?

生: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这是不确定现象。

3、生:我发现第三个盒子里只有黄球,结果就只能摸到黄球。

生:不可能摸到白球。

生:这是确定现象。

(四)活动四:掷骰子------体验多种可能动不确定现象

1、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你们熟悉三东西。瞧瞧是什么?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生:方方正正的,是个正方体。

生:上面有1、2、3、4、5、6个点。

师:你们掷过骰子吗?是怎样掷的?

学生说说掷的方法,讨论出一种最安全、最有序的方法。教师或学生示范。

2、学生以桌为单位。一人连续掷10次骰子,另一人记录,完成统计表。如下:

掷骰子情况统计表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第

合计

一点 ()次

二点 ()次

三点 ()次

四点 ()次

五点 ()次

六点 ()次

学生亲自试验,注意在掷之前先猜一猜结果。

2、汇报统计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掷骰子有可能掷到1点,有可能掷到2点,有可能掷到3点,有可能掷到4点,有可能掷到5点,也有可能掷到6点。

生:这是不确定现象。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或确定现象。

篇6: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数 学 教 案

教师:

2015年秋季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08。4007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26970000和35651以及4896000。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出示例题。(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上2050006和307000490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10800043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

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0。

(4)、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想一想”。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教学时间:2015年9月8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 3700()3720 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4455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练习一中的第6—11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教学时间:2015年9月9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

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课后反思: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万”作单位的数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难点: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9260000=7245万 15000000=()万 14000000000=()亿 80000000000=()亿。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6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 “试一试”和“想一想”。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260000改写成26万,把320000改写成32万。再用26万+32万=58万(kg)答:

3、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第2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

3、例4及第1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能用“万”作单位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计算。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3。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8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应该怎能么办?(千位上的数比5小时,直接舍去万位后面的数,然后加上4个0;千位上的数比5大时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后要向万位上进1,然后再加上4个0)

534670≈530000 38290≈40000 ③用同样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注意:要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8420004613≈800000000 463214560≈500000000(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1页中的“议一议”和“试一试”。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140753改写成14万,把207980改写成21万。

再用21万-14万=7万(m²)答:

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学生完成。

五、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题、第6题、第7题。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二中的第5、8—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0题。

1、第5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

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第8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9、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第1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11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1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5页“议一议”。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24”16

五、布置作业:即时练习

第2课时:数字编码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1、固定电话号码

2、小区门牌号

3、借书卡

4、公民身份证号码 教学反思:

4、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认识计算器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8的内容和例

1、例2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2、教学重难点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17的插图。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1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输入数。(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输入以上各数。(3)、全班交流用计算器输入数的和清除数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数中,如果把18133输成了18163,怎么办呢?

(4)、学生合作完成“试一试“。

2、教学例2:

(1)、了解例2内容。(2)、学生合作完成。(3)交流结果。(4)做一做:

3、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48= 17300+5497= 6897+5329=

三、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用计算器计算:

1680+9275= 25736+2673= 4765+32789= 21003+125=

第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9的内容和例3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81+1263= 25181+4563=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1)、出示题目:

(2)、小组活动:说一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3)、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P19的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1—4题。

第3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练习四5-8题。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181+1063= 45181+543=

二、授新课

指导完成练习四5-8题。

4、整理与复习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5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用计算器计算:同桌1个报数,一个计算。交替进行。

4、第5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第3-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五中的第1-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时:综合实践课

第6-7课时:单元检测课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P30-31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

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 4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13+8)+5 13+(8+5)女生完成 24+(73+6)男生完成 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a+b)+c=a+(b+c)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31的课堂活动1题。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七的1、2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第3课时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1的例3及P32的“课堂活动”2题和练习七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电子白板出示例题3 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7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 83 1597 253。47 164 317 403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第5-6题

第4课时 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3的例4及P34的“课堂活动”

1、2题和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正确运用规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连减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4.教学例4:电子白板出示例题4。250-5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P33的:“议一议”、“算一算”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八的第3-5题。板书设计

例4:250-58-42 =250-(58+42)=250-100 =150(套)第5课时:简便计算(二)教学内容:P34的例5和练习八的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72 75+25 64+236 439+161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1 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1 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电子白板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34的“课堂活动”3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6-7题。板书 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第6课时: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 5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1 534+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8-11题

五、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36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第7-8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37的第1-2题以及练习九的第1-9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37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九的第1-5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3)练习九的第7-8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九的第9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九的第6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课后反思:

第8-9课时:单元检测 第10课时:单元试卷评讲

-502 +186+863 39

三、角

第1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

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

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2完成练习十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2个直有限长 直线无直无限长 射线1个直无限长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4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4题。

第3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例2页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45页下面的3个例角。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

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7题。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3。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8-9题。

第5课时:作业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10-15题 教学目标:

上一篇:托三班家长感谢信下一篇:老布什就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