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2024-04-19

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共11篇)

篇1: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复习(出示卡片)①数的组成;②一位数加一位数;③整十数加整十数。

2.(同学们学得这么开心,汽车兄弟也想跟我们一起学。)多媒体演示: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场景,你能提出哪些求和的问题,各怎样列式?

45+3045+330+3

再问:这三道式中,哪道能算出得数,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擦去30+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算法。

(3)整理算法。(板书)

45+30=75

405

70

(4)解答问题。

现在有一辆有35座的客车和一辆20座的客车。(你可以提出一个求和的问题吗?)口答。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哪种方法算得快,简便一些?

2、学习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这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样算吗?

(2)交流算法。(板书)

45+3=48

405

8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交流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开火车。)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各自列出算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学得真不错,很多同学非常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你想出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吗?

教学后记:学生学得真不错.学习气氛活跃.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

25+50=24+5=

2.口算:

34+40=21+6=8+81=

75+2=60+15=70+23=

二.练习.

1.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5

先计算,再交流结果,最后比较谁跳得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教育学生检查的习惯.做的全对的给予表扬.

4.完成第7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先指名说,集体订正。)

5、完成第8题。

师读题,生解答。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

让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23=54+40=4+54=41+50=

2+75=60+35=3+62=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第四课时:练习七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的练习七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七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

如:34+32+2520+25

34+302+5220+52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七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练习七3。不计算,比大小。.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4.练习七4。

(1)出示第5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

《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学生的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学会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5里有几个和几个一?

8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4032-2060-4045-30+5

60+363+2627+405-3+40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大巴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要求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怎样列式?(板书:45-30=)

2)45-30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拨摆的情况,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摆小棒和拨算珠的过程并集体摆一摆,拨后,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3)老师小结:根据同学的摆法,在计算45-30时,可以从4个十里减去3个的一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成15.

板书:45-30=15

405

10

4)结合老师的板说一说45-30怎样算?(同桌互说)

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出示图提是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一辆大巴共有45个座位,车上还有3个座位空着,车共坐多少人?)

“求车上共坐了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45-3)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集体交流45-3的计算方法’,对想出多种算法的给予表扬。

(3)老师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中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成42。

(4)请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45-3怎样计算?(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说o)

3.比较“45-30”和“45-3”计算的异同。

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

(它们都是先把45分成40和5,45-30先算40-30=10,再算10+5=15,

而45-3先算5-3=2,再算40+2=42。)

老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都是先把两位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再算几十减几十或几减几。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l。-

要求学生先用算珠拨一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拨?再说出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2.

独立口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每组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我们了那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让学生列式计算。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感兴趣.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的想想做做.4~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74-3=

2.口算:

76-60=85-70=93-50=

39-8=67-6=49-5=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3.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看谁先到达终点。

2.教材“想想做做”5。

游戏题,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6。

在圆圈填上>、<或=。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2)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怎么比的?(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还有别的比较的方法?(没有计算)

4.“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说说“怎样求出还剩多少个?”再指名说一说怎样求?

(在学生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口答)

4.“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图,提问指名说一说这道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算,集体订正。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能培养学生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

篇2: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

教学内容: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2)综合:12×3+15×4(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

教学内容:p.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

有三种情况:(18+18)×2+6.18+18×(2+6)、(18+18)×(2+6)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教学内容: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39、4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感觉学生的计算不是很好,昨天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出了三道三位数乘两位数,三道四位数除两位数。)要求同桌互相交换,用计算器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出的题难易是否合适等。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篇3: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结构分析

小学英语新课标强调, 以“贴近生活”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动力,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为突破点。本节课的教学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这一单元的课题是《Shopping》, 根据课题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购物”。通过分析教材, 我设立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说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名称, 能表述如何在商店中购物, 能读懂商品价格, 并将商品价格转化为文字信息, 能制作简单的购物单。本单元共四课, 第一课共三个环节, 分别是Look and listen, Listen and learn, Work with your friend。第一课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语境, 使学生能听懂对话, 读懂并会表述商品价格, 能进行购物活动的交流, 能表演课文内容。其中第一环节Look and listen是利用图片展现一个商店购物语境, 学生通过看图, 听对话, 在语言和图片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 从而了解对话所表达的意义, 再通过角色表演巩固所学语言, 扩展对话内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英语学科特点、课本的教材结构的分析,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 能听懂、会说本篇对话;

(2) 能听懂、会说新单词:Walkman、brand、prefer、hundred、test.

(3) 能运用“What can I do for you?”、“Which…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进行口语交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练习和角色表演练习,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能进行小组合作, 增强其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游戏,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听懂对话, 能通过角色表演扩展对话内容。

2、难点:学生运用“Which…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进行口语交际;百位数英语的拼读。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 依据

我面对的学生是11—12周岁的学生。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占优势, 抽象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依据英语教学直观性、兴趣性、活动性和主体性原则, 这节课我将通过看、听、说、演、练、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采用多媒体、磁带、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 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二) 使用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演示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因材施教。借助一些直观教具,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 通过倾听、观察、比较、讨论、积极与他人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乐中学”, 又在“学中乐”。

2、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我将指导学生使用观察法、讨论法、模仿练习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理解对话, 巩固所学语言, 扩展对话内容。培养学生敢于开口, 积极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

(一) 组织教学, 创设氛围

演唱上单元所教的英文歌曲:“Months and Seasons”。 (既复习了旧知, 又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唱唱做做中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复习旧知, 做好铺垫

提问:“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When is your birthday?/What’s the date today?”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今天是何平的生日, 妈妈和她一起去商店购买生日礼品, 并与售货员展开交谈。引出课题:Shopping。 (由于情境贴近生活,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 结合生活, 学习新知。多种形式, 练习巩固

1、多媒体展示图片 (何平和妈妈走进一家商店, 与售货员进行交谈) ,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提问:“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对话如何用英语表达?”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又设置了悬念, 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播放磁带中的前四句对话, 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先学习几个生词:walkman、brand、prefer。只需听懂、学会发音和理解含义, 下一课时将专门学习。 (主次分明, 着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3、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听懂每句话的意思。

这里, 可用苏格拉底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重点学习句型“Which…

do you prefer, A or B….?I prefer…”。多媒体演示各种实物:水果、玩具、文具, 让学生练习说“你更喜欢什么?” (利用直观教具, 通过替换练习, 突破了教学难点。)

5、采用多种形式, 让学生通过自读, 互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分小组读, 角色扮演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习对话。

(在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保持振奋、饱满的学习情绪, 提高了合作意识, 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6、采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后四句对话。

展示图片, 听磁带, 多媒体展示对话, 学习生词“test、hundred”、理解句子含义, 多种形式练习巩固。

(五) 角色游戏, 巩固知识。运用句型, 扩展对话

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 即五个“商店”, 每组由一名学生当售货员, 其它学生充当顾客。顾客可以到任何一家“商店”“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教师到各组去指导, 同时教师也当顾客, 购买物品。 (通过分组的角色游戏, 学生所学语言在运用中得到了巩固和扩展, 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 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了展现,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小组分工合作,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篇4: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篇5: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 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 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 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 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教学内容:例

1、做一做(P50-5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5、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米尺直观图引出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四、教学准备:主题图、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在学校里与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我们的课桌了。课前请同学们去测量过自己课桌的长和宽,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们测量的课桌长是多少?用米做单位是多少?(多出1米的部分用米做单位是多少?)宽是做少?用米做单位是多少米?

2、在我们测量课桌的过程中,课桌长和宽用米做单位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测量时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们就想到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这样 我们的小数就产生了。(板书:小数的产生)

3、刚才有的同学用分数表示、有的用小数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小数和分数间存在某种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要研究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借助一样工具。出示米尺。

1、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把一米长的米尺平均分成几份?(10份),每份长多少?(1分米)2、1分米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0.1米)

3、那这样的3份、7份是多少呢?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是多少米?

4、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其他例子吗? 处理方法:刚才我们是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你能举出这种类似的例子吗?

5、大家仔细观察,刚才这些分母都是10的分数,写成小数后,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小数,像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6、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7、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 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②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③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板书)

8、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1、括号里能填几,怎么知道的? 0.1米里面有()个0.01米,0.01米里面有()个0.001米 2、0.1米里面有10个0.01米,10我们就叫0.1和0.01间的进率

0.01米里面有10个0.001米,10我们就叫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

3、我们就得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谁能告诉大家,这些进率之间,哪个和那个是相邻的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

2、出示练习九的第3题。谁和谁是一幅手套呢?独立思考。

3、对口令:同桌两人,一人说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另一人说出小数。然后互调。

篇6: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共14分)1.(2分)湖边有3排柳树和13棵杨树。杨树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 2.(1分)(1)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件衬衫和一条裤子,一共花多少元?(2)王宁买一顶帽子,给售货员20元,找回8元.一顶帽子多少元?(3)李阳买了一双鞋后,还剩10元.李阳带了多少元? 3.(1分)填一填。

4.(6分)用竖式计算。

(1)46+21=(2)64-12=(3)89-34=(4)85-5=(5)64-22=(6)45+13= 5.(1分)画跷跷板。(哪边得数大哪边就低)59-51 △ 51+15      88-80 △ 99-90 34+54 △ 45+34      24+32 △ 28+30 6.(1分)在圈里填入正确的数。

7.(1分)不计算,直接说出得数是几十多。

48+40是_______十多。76-32是_______十多。

37+2是_______十多。53+30是_______十多。

8.(1分)看图列式计算。

=(根)=(元)参考答案 一、计算题(共8题;

篇7: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姓名:班别:评价:

一、填空题。

1、平年全年有()天,闰年全年有()天。

2、()年的二月有28天,()年的二月有29天。

3、玲玲满20岁时,才过第五个生日,她是()月()日出生的。

4、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时刻。

早晨6时()下午3时()时晚上7时()时

晚上11时()中午12:05()

5、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时刻。(12分)

22:00()11时()13时30分()

20时()9时()19时40分()

6、星期六的晚上,小华10:00睡觉,第二天早上8:00起床,她一

睡了()小时。

7、明年二月份有()天,明年八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二、想一想,下面每句话对吗?请判一判。

1、汪明是2月29日出生的,出生的那一年是闰年。()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3、一年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

三、我会选。(共12分)

1、下面月份是31天的是()。新课标第一网

A、1月、3月B、4月、5月C、9月、10月

2、()的一、二、三月份共90天。A、平年B、闰年C、每年

3、夜班工人晚上11时接班,第二天早上7时下班,这一班的工作时间是()小时。

A、7B、8C、94、22时15分是()

篇8: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 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 保卫中国安全, 派出志愿军 赴朝进行 的正义战 争。1950年10月8日, 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 (今丹东) 、长甸 (diàn) 河口、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 进入朝鲜作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 , 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 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 歼敌5万余人, 于12月6日收复平壤, 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初步扭转了战局。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 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歼敌1.9万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愿军再次发动第四次战役, 歼敌7.8万人。4月11日,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 由侵朝美军第八军军长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 志愿军又取得了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共歼敌8.2万余人。

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 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 同中朝代 表签订了 《关于朝 鲜军事停 战的协定》, 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中朝军队共歼敌百余万人, 其中美军39万人, 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 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 击毁和缴获敌 军各种作 战物资无 数。至此,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

朝鲜停战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返回祖国。

篇9: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篇10: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材第72页的例15,完成练一练和P73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比较分数的大小。

24971111 ○

7710104685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

11提问:前两组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后两组呢? 为什么小于 ?

852.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34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 ○)

592.探索方法。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2页的练一练。指明学生板演。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提示:先用除法算式求出商,再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篇11:f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平均数

教学内容:第90-92页的例

1、例2.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应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利用,为我们的生活节约资源。

二、探求新知 教学例1 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正在收集矿泉水瓶,小红收集了14,小兰12,小亮11,小明15。小明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四个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哦,他是把小红多出来的一个移到小兰这里,小明多的这两个移到小丽这里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同样多,都是13个。也就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平均了,13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是不是这一小组的每个人实际都收集了13瓶呢? 不是。

13只是14、12、11、1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里面有比13大的,如(14、15),有比13小的,如(11、12),13只是代表了这一组同学的总体水平。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请这位同学来说说。对,把4个小朋友他们收集的数量总数量求出来,再平均分成4份。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14+12+11+15=52(个)52÷4=13(个)

谁能把它们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呢?对(14+12+11+15)÷4 =52÷4 =13(个)

师:这里52表示什么?总数量。4表示什么?份数所以数量关系是? 板书: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的个数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对,它比小丽,小兰收集的数量要多,比小红,小明收集的数量要少。所以我们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三、解决问题。教学例2 操场上这些同学在踢毽子比赛,下面是第四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子比赛的成绩。

哪个队的成绩好? 指名板演,集体纠正。

小结:所以我们说,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练习

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能遇到求平均数,我们带着平均数这个好朋友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

92页做一做1-2题

五、总结

好,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是的,我们学了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还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数量比较少得时候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在数量较大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先把各个部分的数加起来求出总数量,再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1.三清山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1万人。2.上饶5月21日平均降雨量为22毫米。3.上饶全年平均每天气温是17摄氏度。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苏老师家2013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第二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1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板书:图例

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量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量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4、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成96页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97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1题

第三课时

复式条形图练习课

练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练习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练习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98-99页练习二十三)

1、第2题

某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如下图(看图回答)(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调查本班同学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并根据小组同学的数据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

2、第3题

下面是某市人均寿命统计表,并根据表中数据完成统计图。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高训练

100页第6题小组讨论、汇报,集体解答。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三4--5题

第四课时

《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

第101-102页。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

菜谱、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㈠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一起去饭店吃过午饭吗?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点菜,你们想不想自己当家作主点回菜呢?

师:不过老师要告诉你,点菜也是一门学问,你们想不想成为一名特棒的点菜员、营养师、美食家呀?学过这节课后,你的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了,大家有兴趣学好这节课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数学知识合理配菜,使午餐符合营养标准,我们吃了才能身体健康,也就是解决营养午餐问题。(板书课题: “营养午餐”)㈡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到学校食堂去看看。今天,食堂的师傅们为我们准备了哪些精美的菜肴?(出示午餐菜谱,师生边看边说菜名)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㈠ 小组合作探索交流

师:看到这么多精美的菜肴,同学们想不想去尝一尝呀?

师:那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想吃什么就点什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从学校食堂提供的午餐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三种,制作出你们小组午餐的菜谱。为了简便起见,可以只写每种菜的编号。

(小组合作,确定本小组午餐菜谱)

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选择了哪三种菜?为什么选择这三种菜?其他同学能发现他们选择的菜有什么特点吗?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菜谱)

(引导发现选择的是全是荤菜、或者全是素菜、或者荤素搭配)`师:通过统计,你发现了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饮食习惯了吗?但哪一种配菜符合人体需要的营养标准呢? ㈡ 共同优化 形成结论

1、了解营养成分

师:为了了解哪一种配菜符合人体需要的营养标准。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小小营养师,了解每种搭配的营养成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营养专家讲话的文字,学生齐读)师:听了营养专家的话,你知道10岁左右儿童每餐午饭的营养标准是多少?结合生活再说一说如果我们长期获取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师:数与数之间的相差关系有大于、小于和等于三种,而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板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板书)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请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比一比谁理解得好、说得对。(各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不低于”就是不小于,也就是大于或等于。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时,可以将“>”号和“=”上下对齐并简化写成“≥”。(师边说边板书:≥);不超过就是不大于,也就是小于或等于,用符号表示小于或等于是≤。(师板书:≤)

2、分析菜式营养

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和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表(出示营养成份表或指导学生看书)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先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3、探索配菜策略

师:我们再通过举手统计的形式,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点的菜不符合两条营养标准。

师:那么怎样配菜才能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哪?

(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这些问题)

⑴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⑵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⑶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讨论后进行汇报)

4、检验午餐菜谱

师:今天,食堂师傅们从10种菜肴中为大家提供了三种午餐菜谱,并且做到了荤素搭配,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检验一下这三种午餐菜谱是否符合两条营养标准。

5、调整配菜方案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而且还会检验是否符合两条营养标准。这样,每个同学就能成为营养专家了。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数学应用能力的比赛吧。请首先调整一下自己的菜单,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符合营养标准的菜单,比一比三分钟内谁找出的符合两条营养标准的菜单最多。

2、评选最佳方案

师:下面就来展示一下大家探索的成果吧,汇报一下你们找出的符合两条营养标准的菜单,并让汇报学生并说出求出的热量总和和脂肪总和,其他同学用计算器检验 师:在这么多的菜单中,你最喜欢哪种搭配?

师:为了将同学们最喜欢的午餐菜谱情况反馈给食堂师傅们,课后做一个小调查,统计评选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5种搭配方案,并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给老师进行评比,听清楚了吗?

3、建议科学饮食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你认为我们班偏胖和偏瘦的同学,有可能在饮食上有什么不好的习惯?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老师也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发?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五、实践作业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非常高兴,给同学们留了两实践作业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用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去完成? 每组任选其中的一道题,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来完成。

1、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小调查,统计评选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5种搭配方案,并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了解你家庭的饮食习惯,给你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

教学内容:103-10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3、会做“鸡兔同笼”这类题吗?会做的我们今天进一步来学习,不会的也没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老师相信今后你一定会做了。那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二、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呀?(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2、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3、和学生一起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这一个正确答案吗?)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表法)

5、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麻烦,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找出答案。)

6、那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三)尝试假设法

1、、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

2、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即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个2,用五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

3、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4、假设全是鸡:(板书)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5、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生:3×2+5×4=26(只),5+3=8(只)。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6、假设全是兔

7、、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

8、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

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8-3=5(只)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四)列方程解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通过得到到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鸡的腿=26条腿)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把另一个表示出来。这道题我们可以设兔的知数为X只,根据兔和鸡共有8只。那鸡的只数就可以表示成:(8-X)只),因为一只鸡有2条腿,所以X只鸡就共有2X条腿。一只兔有4只脚,(8-X)只兔就有4(8-X)只脚。又因为鸡和兔共有26只脚,所以2X+4(8-X)=26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

2X+4(8-X)=26

在解的时候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将减变成加,分别加上4X,再来解。②

解:设有兔X只,鸡有(8-X)只。

4X+2(8-X)=26

同样抽生说出自己想法。那种方程好解一点,(设兔的只数为X好解点)所以我们可以设脚数多的兔为X,在解的时候容易一点。

列方程的重点是找出等量关系:设头数,以脚数相等来列出方程;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

三、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做

四、延伸、应用 1.出示“做一做1”

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时就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龟相当于兔,鹤相当于鸡)

2.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3、出示“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五、课后总结:

上一篇:阿依巴格乡保护电力设施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艺术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