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李桂芳

2024-04-19

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李桂芳(精选4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李桂芳

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

林州市陵阳中学李桂芳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其学习语文的综合素质,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内容多元性和学习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对众多语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形成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学习品质结构,都得以自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树立新理念,从提高学生素质做起,勇于改革,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标准不至于只是纸上谈兵,而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得以落

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1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

1.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和合作探究,通过积极讨论交流,其结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还会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方位理解。例如学习《赵普》一文的时候,我计划性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对赵普的做法有何见解?理由是什么?

(2)与你相反的观点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

(3)与你相似的观点还可能有哪些?能否成立?

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相接而行,很快代表性观点便出台了。例如赵普值得学习的品质在于他的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足的地方在于他不讲究说话办事的技巧,容易酿成后果。类似的观点还有赵普没有珍惜年轻时的宝贵的学习时间;看问题,评价人物要一分为二等等。尽管这些观点出自不同学生,但经过活跃的民主课堂讨论和交流,大多数学生了解了看问题的角度性、多面性等,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排除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2.要有充分的阅读和冷静的思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感知认识世界,促进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要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考就能脱口而出。或者在问题提出之后,不给予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便以“引导”甚至“告知”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掉。这样不便于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还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负责任随口乱说。在语文教学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拉开梯度,要难易结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追求表面的活跃。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

3.要开展积极互动的教学评价新课程课堂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但是表扬、鼓励不是多多亦善,它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时刻挂在嘴边。其实,表扬、鼓励是一种评价。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活动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生对生、生对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评价内容仅限于对知识的再现、回忆等。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不能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因此,应彻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评价的重心从重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发展上来,通过开展积极互动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有意识、3有兴趣、有责任地参与教学活动,多让他们发表见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找到错误并加以改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1.自主式学习方法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的学习方式。它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受去分析比较,由于思考空间的拓宽,必然会让答案丰富多彩。作为组织者的教师既不能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模式下“忙碌”,也不能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不能只尊重个别学生的权利,而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和肯定。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方法共享,然后进行整合,从而优化每个人的学法。这种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觉得富有挑战性,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合作式学习方法未来社会充满竞争,但更需要合作,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相互学习的精神,因而我们积极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提供条件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补充相关内容,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3.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言语技能等进行开放性的、多角度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它既不是无原则的事事探究、时时探究,也不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探”到哪儿,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模糊了方向。科学的探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二是尝试体验实践,三是表达交流小结。探究的目的不但要解决问题,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形成方法,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探究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会闪烁着人文之光。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人心灵深处唤起个体的创造力的觉醒。知识像海水般浩瀚,每天都注入新的活水,任何人无论有多大的精力都是无法完全传授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创造,才能真正让学生插上翅膀腾飞。当然,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篇2: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体会点滴

一、设置真实的活动情境

杜威强调, 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 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 要有促进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他还指出, “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 使学生在游戏和学习中, 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我在教学中, 十分注意活动情境的设置, 尽量地避免那些虚假的人为造作的情境。比如, 学习了“Unit 3 Online travel”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 以后, 我要求学生建一个信息文件夹, 文件夹中的内容都是关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的, 包括这个国家的人口、地理特征、语言、文化、气候、饮食、节日以及其他有趣的内容。为了使这个任务完成得更加出色, 我将世界地图挂在黑板前, 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他们感兴趣而又想去的一个国家, 并说明为什么对这个国家感兴趣。另外还要讨论设计出一个内容丰富、有趣悦目的文件夹, 使得这个文件夹中的内容能凸显这个国家某一方面的特征。由于“在线旅游”的整个活动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活动由真实的讨论、真实的设计、真实的Online travel组成,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作业完成得也相当出色。

二、设计渐进的阶梯型任务链

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渐进式的, 因此, 大到整个英语课程的设置, 小到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也都必须体现这一规律。同样,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也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这样由数个微型任务所构成的“任务链”才能方便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渐进的阶梯型任务链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我在任务链设计中常常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变化, 下面仅以Unit 6 Fashion (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 第一堂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学习7种服饰与鞋子的名称, 以及谈论服装的简单用语。我将课前要求同学们带来的服装悬挂在教室前面, 设置了一个仿真的服装店情境, 然后设计了含四个微型任务的任务链:1.要求同桌学生就所学的新单词、词组和句型开展对话。2.请学生到黑板前来挑选他们喜欢的服装, 并互相交流, 目的是进行新学内容的简要复习。3.以前后桌为小组开始购物的对话表演。其中一人做售货员, 另2-3人做购物者。新课标指出, 在语言技能方面, 应当先输入后输出, 使教学呈现阶梯式, 层层推进。这三个任务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用, 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理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接着的第4个任务是第二天英语课上举行时装表演, 让学生自己踊跃报名参加。这个任务吊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 既跟新授知识紧密相连, 又为下一堂课学生的积极学习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教学中, 为了能更好地使任务链呈现出层次上的有序性和趣味性, 我都要求自己在教学后进行反思, 以求今后任务链设计时能将主要的学习任务合理均匀地分解, 并努力把握好几个微型任务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要想使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除了设置真实有意义的活动情境, 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课, 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英语殿堂外, 还要关注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 才能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学。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认为, 首先要理解尊重学生, 这一点相当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有极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只有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刻苦认真学习。部分教师由于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僵, 致使学生上课不愿意听, 课后不愿意做作业,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教训足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其次要永远鼓励学生。我认为鼓励学生就是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一个信息:你的学习有进步, 你有潜力, 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鼓励不仅需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 更要鼓励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 要寻找这些学生学习中的亮点, 以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

篇3: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学生就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培养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中学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就结合防止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笔者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去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先演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何不用大理石和浓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呢?接下来教师又通过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释疑.

四、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笔者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五、拓展——与社会、生活结合

时代在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变,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化着.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以及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总之,只要你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乐此不疲”,化学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正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人化学学习之门,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篇4: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现德育为首的重要阵地。部分学生认为, 思想品德课无非就是对学生进行说教、教育学生的课程, 只要我们知道大道理, 学不学思想品德课用途不大。更由于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教学方法, 完全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从而逐渐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越发无丝毫兴趣可言, 学习积极性不高, 兴味索然也自然可想而知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 他们才会自觉地投身新知学习。

首先, 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 让学生喜欢你。在很多学生眼中, 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一般都是严肃有余, 风趣不足, 俨然是向学生说教传道的“传道士”。再加上我们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学生无形中产生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学习效率低下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 我们要大力倡导“要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我们教师必须有活力”的理念, 让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通过自己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欣赏学生, 吸引学生, 鼓舞学生, 让思想品德课堂在教师的激情引导下, 成为学生智慧张扬、能力展现的舞台, 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发展情感和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更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在师生共同构筑的氛围中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引导到思想品德学科上来。

其次, 注重教学方法, 善于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思想品德课堂丧失兴趣, 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觉得内容与自己相距遥远, 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就是自己身边的知识, 是有用的, 那么他们就会兴趣倍增。如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 教师可结合第一课《我是中学生了》, 让学生从对新校园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 然后教育学生面对新的集体, 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

二、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思想品德教材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 很多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学生对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容易理解, 更记忆深刻。特别是新教材的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 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利用、精心组织, 让学生亲身实践, 大胆探究, 一定会对教学大有帮助。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感受知识的价值,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联系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 很多情况下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将新知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更可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24课《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课时, 我首先播放视频《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祖国发展的最新成就, 生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然后再让学生开展新闻播报, 说说结合自己的感悟, 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变, 从而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真挚的情感和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历史成就的自豪感的驱动下, 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活, 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从成就到差距、从自豪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 师生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合作完成了新知教学,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效果事半功倍。

四、及时总结知识, 勤于肯定, 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

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 学生尤为如此, 他们喜欢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表扬更能够拉进师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自信。因此,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不遗余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真诚地给与肯定, 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 生成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学生到了初二、初三, 学生不爱回答问题, 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表扬激励的功能, 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表扬下意气风发, 活力四射。

上一篇: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下一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工作总结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