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2024-04-19

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共20篇)

篇1: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九年级的王红敏老师。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世界上能爬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蜗牛和雄鹰。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蜗牛,惊叹它“小小的蜗牛,有一个大大的梦想“。你应该也听过另外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它们都道出了一个真理——理想多珍贵。是的,我和你一样,对这个真理深信不疑。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外国人——比尔.盖茨。退学回家的盖茨凭借才华迅速成为世界首富,他的故事激励了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更有甚者把“唯有退学,方能成功”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结果呢?结果盖茨还是盖茨,你还是你。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知道,盖茨是从美国哈佛大学退学的。那些成功人士让我们错以为成功没那么艰难,只要有梦想就够了。于是,有人选择了盲视。看不见挖山不止的愚公,看不见二十年厚积薄发的莫言,看不见数十载青丝变白发的屠呦呦,看不见凌晨四点开始打球的乔丹,也看不见在游泳池里的没有指纹的孙杨。恰恰是这些人,让我们深切的懂得:世界上有比梦想更重要的东西。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会生长,秋天就不会有收获,冬天就不能有品尝。”每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终点却不尽相同。之所以这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我们总是有憧憬却没有行动,有计划却不会执行,那么最后只会错过成功的机遇。在场的大部分人有当学霸的想法,那么为什么学霸总是少数呢?多数人只是“想当“而不是”去当“更喜欢呆在自己舒适区里睡大觉,得过且过。从舒适区到学习区,这中间得吃很多苦。意志力薄弱的人选择退缩,唯坚强的人选择迎难而上。举自己身边的一个例子,今年以语文单科第一,总分第一升入市高中的原平,语文算头疼学科,一提语文成绩小脸就愁成了疙瘩。有一次早读,大家都捂着耳朵专心背书,唯有她在专注画着什么,我走进一看,她在画画.原来她为记住名著《西游记》而自创的记忆方法。为此,我还专门为她发了个朋友圈,点赞她的“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现在她在市高中是年级前30名。所以,我认为能“凌绝顶“的人,必定是敢拼敢搏之人。这样的学生,让老师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从她身上,我总结出“学霸修炼手册”,说给大家听听。

1、上课用心听。

2、下课多请教。

老师、甚至是同学、都可以能是你学习上的好帮手。

3、课间多交流。

一个苹果拿来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学习方法拿来交换得到的可是两种方法。

4、每天严于律己

你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要求自己“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睡觉,那么恭喜你,你离学霸已经已经不远了。回头想想,还是马云说的对,大部分人是“晚上想好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想成功,心动的想法很重要,而行动更重要。一万个空洞的幻想,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

聪明的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听出来了,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路在自己脚下,命运在自己手中。成为太阳,我们就不做月亮,能成为月亮,就不做星星!骏马就应该驰骋天地;是雄鹰就应该搏击长空;青少年应该努力成才。特别是毕业班的同学,我希望你们能找准方向,增强信心,勤奋踏实,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我们学校争光!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时,我们就可以说:“谢谢,曾经那么拼的你!”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勉: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就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

追梦的路上

记住你态度

YOUR UNIVERSITY

供稿:王红敏

篇2: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林斌

站在同学们毕业典礼的讲台上,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感悟。

第一,是关于选择和热爱。我在广州上的中学,初三那一年,母亲用省吃俭用的工资给我买了一台计算机,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迷上了计算机编程。中学毕业我获得免试保送的机会,我毫不犹疑选择了中山大学电子系。中大四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由开明的校风,给我提供了培养组织能力的巨大空间,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1995年,我在第一家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三年后,决定寻找下一个机会。那时,我住在美国东海岸的新泽西州,凭着几年的编程经验,很快拿到了好几个华尔街的offer(录用通知)。这时我接到了远在西雅图的微软公司的电话。抱着看一看的态度,6月份的一天我一个人飞到西雅图,一天面试下来,微软面试官告诉我被录用了。可是,当她把待遇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待遇只有华尔街offer的一半不到。可是,我那时候实在太喜欢编程了,犹豫了不到两小时,就决定接受微软的offer。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第二,是关于投资。2010年,雷军拉我创业,在微软和谷歌工作了15年,我还是有点积蓄,所以当他问我是否愿意不拿工资创业,我毫不犹疑就答应了。过了几天,他突然问我是否愿意自己掏钱投资小米,我犹豫了。我那点小积蓄和雷军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如果公司做不成不就全亏了吗?雷军当时跟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你真正热爱一件事并且真正想清楚之后,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你自己。这句话我想了几天,终于想明白了。五年后,小米股票账面价值长了大概800倍。大家想想,什么样的投资能给你800倍的回报?无论小米未来怎么样,这一定是我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没有之一。

第三,是关于梦想和行动。2010年创办小米时,我们的梦想是创办一家市值过百亿的公司。当时还有很多计划没有细化,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但我们决定开干再说。我们先做的智能手机,仅用了四年时间,我们已经做到中国第一,全球前五。我们发现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做智能硬件,所以我们就做了移动电源,现在也已经是中国第一。还有小米手环,上个季度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仅次于刚上市的美国公司Fitbit(乐活)。

篇3: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 可说是大异其趣。有的人喜爱读书, 有的人迷于沉思, 读书的时候, 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 随书本之喜而喜, 随书本之忧而忧, 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 其喜怒哀乐的情绪, 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 在思考的瞬间, 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 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 它不像读书, 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 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所以, 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 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 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 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 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 一般“博闻多识”的人, 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 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能成功的道理, 正是因为一味死读的关系。

严格说来, 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 才有真理和生命,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 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 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 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 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 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 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 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 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 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 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 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 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 靠他来指示迷津, 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 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就是说, 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 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所以, 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 才去读书。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 绞尽脑汁, 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 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 原来这些论调, 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 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 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 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如是, 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 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 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 只是浮光掠影而已, 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 永远不会消逝。

自己思索的人, 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家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而有力的连结; 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 而前者与之相比, 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 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 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 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 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思索所得来的真理, 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 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 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 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 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 既无变化也不调和, 更没有丝毫意味。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 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 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 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 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 则说不上来。反之, 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 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 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 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 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篇4:比诗歌更重要的是……

哲学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我身边的人们

会拥有泪腺。他们都低着头,注视各自手

中把玩着的手机,

左边的,在聚精会神地玩“贪吃蛇”;右

边的,在浏览和敲击微信。

我听见世界嘎吱嘎吱的碎裂声,伴随着车

轮的哐当,

这是在地铁十四号线,人造的光遍布在我

们身上,

也如神迹。柏拉图的洞穴呀,

让我在近乎窒息的拥挤里,因为转身的困

难,而看到了自身。

三种颜料

在日光下,涂抹开三种颜料,柔韧的宣纸松软。

三种纯洁的,追慕真理和美德的颜料。

从植物和矿石中采集来,

就像提纯后的爱情,出落得蒸蒸日上的事业,

光头的和尚,

枯萎如花。

散开的颜料后来诉说:它,其实不可能有生命;

再怎么涂抹,也没有;

涂抹宣纸的那个人,也没有。

在一阵微风里,树叶闪亮

在一阵夏天的微风里,树叶闪亮

让你看到了色彩。

千万种细微的畸变,色彩,在光线里迅速滑动。

有些微粒依然不存在,当从这里

你想回忆起人类的美学和绘画。

在想象中,这个世界此刻被你赞美,

闪亮的树叶无动于衷,除了被微风吹起。

在似与不似之间,你两手空空,头顶烈日,

缓慢地从院子里回到了房间。

淮 安

修复之后的淮安府衙,悬置于京杭大运河

微白中泛着红光的暮色里。城市

一声不吭,它已经显不出任何特色。当年

的榷官

身穿前朝的官服,安坐在博物馆里,颇有

威严,

如同色衰太久的弃妇。1644年的暮色

肯定曾涂抹过来往的官船,

点缀过一些青春,人事,熙熙攘攘的前途。

粮食和白银的流转被毡篷盖得严严实实,

当年在码头边浆洗衣裳的年轻姑子注定无

法看得分明:

一旦废置了漕运,帝国的新生活

开始它漫长而盲目的流浪,你和我因此将

都不在话下。

叙 述

展开的叙述,可以像锡箔一样延展、致密,

也可以像桑树叶一样松软,布满青筋。

简单而言,你体内奔突的神经不断地对赌

你的欲望。

何必待到老年,垂头跺脚地否认,或者

在空虚中万般懊恼,留下毛笔书写的、可笑

的遗嘱。

世事永不言晚。你说,还可以接着投骰子,

或者

把放置骰子的桌面抬起来。

被摇晃的骰子……语言破碎处,露出七零八

落的偏旁与部首,

它们将被泛称为一个人的经历:

太阳的生长,月光;广场上空空荡荡地断头

台,游行和喝彩。

当我专注于存在……

当专注于存在,究竟是盯着显示屏,还是

走在疲倦的大街上?寒冷的风

吹翻了远处斑马线边一个老人的帽子,露出

一张

被打了马赛克的脸。

……莫名其妙地言语转折里,我们抱怨,计较,

又不得不彼此依存,

红绿灯暗自转换。我整理了一下视网膜中的

凌乱景象,和其他人一起,横穿过了马路,

直到存在转化成液体,继而转化成水汽,

直到存在逐渐地凝聚成不再被人注意的固体,

比如冬天,一首诗,或者蚯蚓翻腾的褐色泥土。

当我写下“朝如青丝暮成雪”

写下这一行,我使用一次性签字笔,

复述的天空中,星星莽撞地飞奔而下,

溅落成为一幅大写意。

是哪个朝代的屋漏痕?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丝与雪花的泯合,一人最终混同于无从

辨认的众人,

时光的草绳逐渐松散。

在铁锚厂

那天 你带领我去参观

近郊的铁锚厂

你耐心地指点给我看

这些粗笨的家伙

怎样咔嗒咔嗒地 从噪音和铁屑里

蹦出来

我以前都只是充满敬畏地

看见它们盘在轮船的甲板上

虎视眈眈

守着岸边的趸船

……有些东西其实多么简单

就像铁锚粗笨的灵魂

也能被锻造,被弯曲,被焊接……

让沉睡在生铁和渣液中的

无名力量

被霍霍地 催动 收紧 释放……

火车在喊叫

火车在喊叫。一定是它的鼻子

嗅到了什么,要么熟悉,要么

陌生

火车蜷着身子,在离我

不近不远的地方喊叫。我莫名其妙地

被感应

我也想喊叫

好像这列火车,晃荡晃荡地

开进了我的腹腔

比诗歌更重要的是……

比起伏的呼吸更重要的是

潮呼呼的夜气

飘散开……把寂静的人声

阖拢 不存一丝痕迹

比你的梦更重要的是

月光下一张发黑的脸

向你迎面走来

透露着因缘 一些

让你难以琢磨的细节

比林木和庄稼更重要的是

五行的消长……大地

永恒的半睡半醒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

把希望

托付给日出 夜半的钟声

欣欣向荣的条条道路

比诗歌更重要的是

你的心 你父亲的脚步

你诗歌的微粒在轻轻啜泣……

篇5: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态度

我以前也做过设计师,在公司的表现和业绩都是第一。当时,自恃才高而年轻气盛的我就不服从公司的某些管理。比如,公司人力资源部规定员工上下班要打卡,我不但不打卡,甚至把打卡的卡片都给撕了,心想:“我还用打卡吗?老板都看我的脸色吃饭,你知不知道?” 后来,公司设计部的总负责人离职了。我想,这回理所当然该我来坐上那个位置:第一,我的学历最高;第二,我的作品和我的技术是公司最好的。成为设计部的总负责人,不但意味着能拿到高薪,还可以被送到意大利去学习,这一点让我很兴奋。

可是,公司领导开会决定,把公司业务排名第三的那个人送去国外学习。之后我才知道在会上,没有人提过我的名字,原因很简单,我是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人,不值得培养。这件事当时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像重锤敲在我的头上,让我明白了,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态度。有能力但态度恶劣的人,很可能成为公司的“毒品”,能力越强负面效应也就越大。

篇6: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上海卷作文题写作题目(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比“预测”更重要的是“人为”

面对末知世界,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放弃预测。茫茫星空,浩浩海洋,宇宙的命运、地球的归宿,文学家在描绘,科学家在探索。

在文学世界里,儒勒·凡尔纳预言了有声传真,设想了直升飞机,预见到了潜水艇、霓虹灯、导弹、坦克,还预演了阿波罗登月。他的预测,是多么的有趣,又是多么的`伟大!

在科学的世界里,尼古拉·特斯拉十九世纪就预测到“会有一个发送无线讯息的装置,将世界连接起来”,而google公司工程师叫雷蒙德·库兹韦尔则预测到电脑将会在象棋比赛中打败人类。这些预测,是多么的科学,又是多么的准确!

有了预测,中国有了预言奇书《推背图》,法国有了长篇四行诗《诸世纪》。

到了现代社会,预测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与影响。地震预测,尽可能的减少生命安全;股市预测,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房市预测,有助于调控;市场预测,有助于规划。

就连最不可预测的人生、命运,也有了预测的市场,称之为“科学算命”。

人生真能预测吗?命运真的可以破解吗?我们还是来看看中外一些文化名人是如何对待人生预测的吧?

先谈季羡林,他的人生可谓多变。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谈到人生,季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若人生可以预测,那必定是美满的,那就不会有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竟没回家看望一次的懊悔;那就不会有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的漫长痛苦。还是季老说得好,“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是的,如果能有预测让好运满满,人生还有奋斗的意义么?

再说林肯。21岁时,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直到52岁时,才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再高明的相命先生可能也难以预测到这位倒霉透顶的人的最终结果吧。林肯先生选择的是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的拒绝,所以他能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不凡。

其他的还有参透人生的史铁生、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实验六千多次的爱迪生等。

篇7:行动比承诺更重要

敬语

近日,我校隆重举办了“青春•使命•党旗红”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演讲赛。与以往不同,此次比赛不再单纯是组织学生上台演讲,老师们也主动参与进来,请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当观众观看老师们的演讲。红歌会上更是出现了师生同台、领导与群众同台同唱红歌的火热场面,今年开展的纪念活动体现出别样的意义。

演讲主要考查的是演讲者思想内容的正确性、鲜明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流畅性,说到底还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层面。高校本就是言传身教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用言语讲解、传授知识,更须以行动做出表率。此次教职工演讲比赛,不仅是对庆祝建党90周年的积极响应,更是以此来表明:行动比承诺更重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政党。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为群众服务”;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以人为本”„„这些口号和理念,反映着时代追求,昭示着努力方向。事实上,我们党既是这些理念的号召者,更是这些理念的践行者。从为解放中国献出宝贵生命的张浩、江姐,到为人民利益忘我工作的焦裕禄、孔繁森,再到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奋斗的杨善洲、郭明义„„我们的优秀共产党员同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信守着这份光荣的承诺。历史和现实无数次地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能做到言行一致,什么时候我们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什么时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演讲赛上,当学生们聆听台上老师们讲述自己的青春年华、歌颂优秀的共产党员、召唤党员的伟大使命时,我想,此刻他们应心怀对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恩党的正确领导,感恩今天来之不易的读书环境和幸福生活。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将这种感恩转化成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演讲比赛虽然短暂,却表明了我们将承诺付诸行动的坚定决心,正如有的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始终保持对学校事业的忠诚,始终保持对工作岗位的忠诚”。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党员教师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怀着对党无限的崇敬和热爱,努力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用自己的言行践行党的宗旨,践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切实把手上的工作做好,抓出声势、抓出实效,奋发有为、不负重托,就一定能带动身边的群众和我们一起践行承诺,我们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就一定能够获得不竭的力量支持,就一定能驶向更加光明的航道。

篇8:比结论更重要的是什么

对比班:完全由教师讲授, 讲深讲透, 力求语言生动, 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记录详细, 课后作业教师在课内也作了详细指导。课后测验正确率很高。

实验班:先由学生自读、思考、质疑, 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综合起来, 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并讨论, 尽可能从文章里找出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根据, 然后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中心写一篇发言稿。学生没做课后练习, 但完成了一篇作文。

实验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搁置”“冷却”之后, 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两班学生同时进行测验, 测验内容就是《一件小事》后面的练习题。实验班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对比班, 尤其在对课文内容记忆的准确程度以及对有些问题理解的深度上更是如此。

从教学的角度看, 两班学生当时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过程不同。通过这个教学实例, 我得到的几点启示是:

第一, 语文教学必须在特定环境下分析导致课堂无效的主、客观原因。这样的实验, 找准了课堂低效的症结所在:对比班学生完全听教师讲授, 学习内容当时虽也掌握, 但所得认识难免浮光掠影, 时间一长, 很快遗忘;实验班的学生获得的认识是自己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历久不忘。可见, 印象是否深刻、持久, 跟主动参与的程度成正比。钱先生半生求索, 类似的对比实验进行过多次, 他认真反思, 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上述实验, 管中窥豹, 能够反映出探求、掌握教学规律的过程, 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借鉴。

第二,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习语文靠积累, 多读多写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有的教师为了“应试”, 刻板操练, 繁琐分析, 将成堆的材料掰碎了装进学生脑子里,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只能接受整齐划一的现成结论, 并拿这些结论来应对各种考试。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倡导个性化阅读, 鼓励质疑, 增加积累, 重视能力的培养, 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第三, 语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的根本是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陶行知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 因为“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 所以“论起名字来, 居然是学校, 讲起实在来, 却又像是教校”, 在他看来, “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钱先生的课堂致力于指点学生学习的门径, 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文章里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把“教的内容”化成了“学的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教学效率的高低, 不但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更要看学生掌握的过程。学生自学所得和教师灌输给他的有本质的不同。

篇9:比名利更重要的是爱

有一天,柴静去北京市一所中学就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采访一位姓江的模范教师。这是一次很普通的采访任务,她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当柴静准备离开学校时,一个女学生跑过来低声告诉她:“柴静姐姐,你刚才采访的江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得了癌症……”话没有说完,女学生就哽咽了。

柴静猛然意识到采访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题材,她马上返回办公室。

看见柴静回来,江老师憔悴的神色里露出些疑惑,说:“柴记者还有事?请坐吧。”

柴静坐下后,犹豫了一下说:“江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江老师不由得怔了一下,当即明白了她话里的意思。

江老师望着窗外操场上几个正在跳皮筋的女学生,慢慢地说:“我还行,身体硬朗还扛得住……”他的眼角分明闪着泪花。

柴静虽不忍心,但职业习惯还是让她继续追问下去:“我刚刚听说了您患病的事情……您为什么不住院接受治疗呢?”

江老师欲言又止。

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操场上的学生们都向教室跑去。江老师隔着窗户用手指着跑在最后面的一个女学生,说:“那是我女儿,她叫江珊,过几天就要参加高考了……”

柴静向窗外看时,一个欢快曼妙的少女身影跃入了她的眼帘。“江珊孝顺、乖巧。”江老师望着窗外已经空空的操场,“我不想让孩子因担心我的病情而误了考试。”

柴静的双眼模糊了,透过迷蒙的眼帘,她看到了一个父亲刚毅的身躯里流动着的柔情,无须太多的表白,就足以让人心碎。

柴静忽然想起了刚才那个女学生和她说的话,江老师的学生、同事都知道了他的病情,唯独他的女儿不知道,偌大的一个秘密就只为了她一个人而守……柴静合上采访笔记本,其实她一个字也没有写,她觉得应该把江老师的故事做成一期节目,不是为了新闻得奖,而是为了世间的感动。

辞别了江老师,正要离开学校时,柴静在学校门口远远地看到一个女孩子独自蹲在角落里哭泣。这不是刚才操场上那个欢快的身影吗?是江珊!

柴静走到女孩的身边,递给她一块手帕,说:“你是江老师的女儿吧?有什么事和姐姐说说,姐姐帮你。”

江珊抬眼看了她一下,哽咽着说:“我知道你,你来采访我爸爸。可是你不知道,我爸得了癌症。他不想让我知道,我也装着不知道,可这太难了。”

江珊抹着眼泪说:“柴静姐姐,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你要替我保密,等考完试我就带爸爸去医院。”

柴静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径直回到单位,打开日记本,流着泪,记下了这两个又甜又苦的秘密。

篇10: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哈佛心理学教授,TalBen-Shahar

这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在北大发表了关于幸福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成功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很多人以为是,所以当成功没有带来意料中的幸福,大家反而会出现抑郁失望的情绪。

有钱、成功、达成一个你在经济、地位上追逐的目标,不一定能带领你到幸福的彼岸。

如果为了拥有更多的金钱、成功,而放弃自己本心的选择、一直做着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背弃自我的信念,不但不会过得开心,反而会失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历程的机会。

被任何事物捆绑、比如金钱,就难以拥有自由的人生。

篇11:行动比语言更重要作文

——题记

当一个人决定要去做某件事时,有人会列出许多目标,有人会立即付出行动,发现错误时再及时更正,可也有人会在列计划时便犹犹豫豫,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整方向,最后目标没列出来,要做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管是要先列好计划,还是直接去做,最终都是要付出以行动的,这样才能完成最初想要去做的事。

就好比,两个人同时说要好好学习,一起为了下次的考试而努力力。其中一个人立下了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看着都让人信心十足,但他并没有把写在纸上的“完美计划”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另一个呢,只是简简单单的总结了一下自己上次考试中的不足,缺点,又列了一下各科需要补足的缺陷,并且很努力的去为了这个小目标而认认真真听课,认认真真做功课。结果不出所料,后者很“理所应当”的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名词也有很打的进步;再看前者呢?已经高调的定着下次考试的目标了。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再比如,一篇短文中写到:当几个人来到一个荒园时,都想把这个园子重新建造一下。于是,便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与规划。它们各举了许多个方案,理由,互相辩论着,还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们说的话,由早到晚,一直在说,可没有一个人着手去做他们的方案,最终荒园中的荒草一根没少,甚至他们还因为意见不和,发生了冲突……

事实证明,不论你是要先定计划,后付之以行动,还是做事干脆利落,直接着手去做,你都是要去行动的,否则只说不做,如同纸上谈兵,终究会一事无成。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而你行动决定你的刻度!你有态度,有目标,都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在形式,只有你去行动了,实实在在的去做了,这才能决定你最终的成就。

在行动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多听听身边人的建议和看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会让你的办事效率事半功倍!

篇12: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文/辛西娅•斯图尔特

从我家厨房的窗户可以看到街对面的一所中学的篮球场。有一个女生特别吸引我注意。她总是和男生们一起打篮球。在那些高大的男生堆里,她显得那么弱小,惹人怜爱。但是,她丝毫也不比男生逊色,一会儿快速运球,一会儿长传,动作干净利落,作风泼辣顽强。

我还注意到,她每天在别的孩子离校后仍然会独自一人留在篮球场苦练,有时一直练到天黑。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练得这么刻苦。她不假思索地说:“我想上大学。但爸爸说,他没有能力供我上大学,惟一的办法就是靠我自己争取获得奖学金。我喜欢打篮球。我要把篮球打好,如果有了这个特长,我就能申请到奖学金。”

这是一个勤奋而有毅力的女孩。从中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矫健的身影每日都会出现在球场上。我关注她,祝福她。

然而,有一天,我发现她双臂抱膝,把头埋在胸前坐在球场边的草地上。我走过去,关心地问她发生了什么。

“没什么,”她轻声地答道,“只是因为我的个子太矮了。”她的教练告诉她,任何一个大学篮球队都不会录用一个身高只有1.67米的人作为队员,这样她希望通过篮球特长获取奖学金的梦想很难实现。

我理解她心中的失望和痛苦,多年的梦想就因为身高条件而不能实现。我问她有没有和爸爸谈过这件事情。她抬起头,告诉我,爸爸认为教练不懂得梦想的能量,如果她真的想获得奖学金,就没有什么能阻止她,除非她自暴自弃,因为“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她爸爸的话得到了印证。第二年,在“加利福尼亚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中,由于她场上的出色表现,一所大学的篮球队教练看中了她。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奖学金,成了一名大学生。

可是,在她上大学不久,爸爸就患了癌症,不幸去世。她又面临新的困难。一方面,她家更穷困了,4个弟妹还未长大成人,最小的弟弟才出生几个月,她要帮母亲挑起家庭的担子;另一方面,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打球上,她的功课也耽误了不少。那些年,她要打球,要学习,要照顾家庭,困难重重。然而,她咬着牙,要实现她新的梦想,那就是获得学位。她时刻记着爸爸的话:“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她的确做到了!她获得了学位,尽管这用了她6年的时间,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现在,每当太阳西落,我还会看到她在球场上奔跑、跳跃、投篮,顽强自信,充满活力。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依然是——“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我为什么对她了解这样多?读者也许猜到了,因为我就是这个女孩子的母亲!

1.阅读文章,说说文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2.品析“每当太阳西落,我还会看到她在球场上奔跑、跳跃、投篮,顽强自信,充满活力。”的表达效果。

3.结尾处的补叙看似多余,其实恰是最这的精心设计。请你细细品味,揣摩其作用。

4.文中多次出现爸爸的教诲“梦想比条件更重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1“梦想具体指的”通过篮球特长获取奖学金的梦想“"获得学位”

篇13: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刘建平:不管是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杂志还是今天亲自到校考察观摩, 相信很多教育同行对于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的理念及具体操作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所以借此机会我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催生”这样办学亮点的管理思想。在我看来, 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土壤”, 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探新, 也不可能收获如此多的赞誉。

首先我要说, 现代教育呼唤品牌学校, 而要打造品牌学校, 就要时刻把学生的发展当做学校的根本诉求;把教师的成长当做学校的希望所在;把办学的方向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简单说来, 就是要时刻铭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线, 也是学校的发展线。在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无论是整洁雅致的校园、缤纷的班级文化活动还是我们有些“较真”的素质教育, 都是我们“用文化来涵养品性, 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思路的体现。如果说“用文化涵养品性”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前提, 那么,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核心战略。总而言之, 要打响学校品牌, 首先就要体现一种服务精神。品牌来自于社会、家长、同行的认可, 来自于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学校品牌的最终确立不是靠行政命令的授予, 而是靠社会的首肯和群众的认同。

其次, “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 指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把握教育与学生天性的互动关系, 努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 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 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从这样的思路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以及教学关系民主化, 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注重内容的体验性和环境的开放性, 同时也注重过程的探索性就成了应有的题中之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育,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交融其实也是我们“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支撑。

最后我想说,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志向高远、激情满怀, 要以成熟的生命呵护成长中的生命, 以睿智的心灵润泽稚嫩的心灵。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宽容孩子的过失、欣赏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幸福。任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期间, 我一直努力用生态学的思路来看教育、办教育, 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真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一种学习都能享受成长的愉悦。教育事业最为吸引人的, 莫过于教育工作者能在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步体验到一种成长的艰辛与欢乐。能与学生和课程一同成长是我们的殊荣。今天大家看到的一切无非是我们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落实到了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成果, 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在逛了校园, 观摩了“五个一”拓展型课程, 感受了校园文化后能够了解支撑我们做出这些的原初动力。

当然,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还是一所正在成长中的学校, 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遗憾,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管后路还有多曲折、多遥远、多艰难, 我们都会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因为航向已经确定, 只要不轻言放弃, 相信教育理想终将成真。

篇14: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成长

李先生的烦恼是当下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起来,真正视分数为命根的不是学生,而是某些家长和老师。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分数的追求远不止烦恼,有的甚至到了近乎病态的地步。家长过分看重分数,是怕孩子输给了别人;老师过分看重分数,是因为分数与考评挂钩。前者折射了畸形、功利的教育观,后者折射了不合理的考评制度。

分数可以成为升学的制胜法宝,但不等于能力素养,更不等于事业成功。分数只是学校用于评价学科考试成绩的一种指标。如果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孩子的能力,那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调查:小学期间的“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和大学之后,很多都表现平平;而一些从小成绩中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而他的哥哥朱筑文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参加工作后,朱棣文当上了教授,他的哥哥还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哥哥还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到100分就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不会出小错。而要争得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掉了。”朱清时的话很让人深思。要想夺得高分,就得经过反复的应试训练,而这必然会压抑孩子的天性,“绑架”他们快乐的童年。

国家近期出台了多项高考改革方案,力图革除“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可以说,在日后的招生录取和评价体系中,考试分数将不再一家独大般强势,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更加重要。因此,像该则新闻中的小丁当丢掉了4分这样的事情,家长大可不必过分紧张,让孩子感受到过大的压力。孩子丢掉4分,或许只因马虎。对此,家长应该怀着平常的心态,对孩子多加鼓励和引导,帮助其改正毛病,养成细心的习惯。

其实,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成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家长和学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淡化分数意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千万不要随意给分数低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有关部门更要加大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让绿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为孩子一生的幸福保驾护航。

(责编 欧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对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

篇15: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论文摘要】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比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国家在中西部人才引进方面已经给了很多很好的政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充分领会和利用。本文叙述了西部地区在引进人才后如何更高地利用人才、留住人才。

【论文关键词】人才留住人才人才资源开发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无论中国高层,还是西部各省份领导、权威专家,到普通民众,开始趋于认同这一观点。实践业已表明,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既是西部大开发的组成部分,更是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保障。

西部能否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成为支撑西部大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力”。几年过去了,西部大开发已驶上快车道,西部人才资源开发也正在悄然化解“孔雀东南飞”的困境,开始挥臂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一、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状况

1.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分布。2月,国家人事部成立了西部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赴西部11个省区市、东部7个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全面了解掌握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各地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西部人才队伍在地域分布、所有制分布、行业分布、职级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地域分布上,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人才极度匮乏。如青海全省80%的人才集中在西宁市,甘肃省88%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兰州市,四川成都市的人才总量高出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人才总量4倍多。在所有制分布上,过于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高达85%左右,远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如重庆约为 82%,四川约为85%,陕西约为88%,青海、新疆等地则高达90%以上。

同时,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并存,云南省人才作用发挥较好的只占25%,贵州省科研单位中约有30%~40%的人才处于闲置状态;西部一些省区市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中级职称人员比例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GDP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才效益不高。

西部人才资源开发中,最让人头痛的就是人才流失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外流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从1979年到,甘肃省调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约1.3万人,70%为高级管理人员和科研教学骨干,而同期从外省调入的却不足5000人;宁夏自1985年至 1995年间,调往外省的专业技术人员5089人,而同期调入2329人,外流人员中,年龄在30至45岁之间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57%;新疆从 1979年至,通过正常渠道调出的干部就达4万人,而同期由外省调入新疆的干部仅7248人,调出与调入之比约为六分之一。

篇16:行动比决心更重要作文600字

关于我的那未完成的半只鞋垫,恐怕也成了中国大学网作文频道的常客话题了。是啊,一双鞋垫拖了三个月之久,也确实不是一件很能说的出口的事。

可是,最近,关于钠鞋垫,我却发现一个比较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行动比决心更重要。

想当初,自己对这双鞋垫的新鲜劲过去之后,就很长时间想的是,明天一定要好好的钠鞋垫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会有各种的理由和借口成为我放弃的`理由。于是,每天都只是徒劳下一番决心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做多少东西。

有一段时间,干脆就连下决心都省了。就让它在那静静的歇息吧,省的每天跟着白下决心又不实际去做,也跟着揪心。

前几天,某人说过段时间就会回来了。我想着,这一直不做也不是个办法,也确实说不出口,那就干脆省了所谓的决心,有时间看见就拿起来做几针,虽然每次都做的不多,可是,这几天下来,却发现,只要稍微努力努力,今天下午就可以完工了。

原来,真的是,所谓的决心,和实际行动相比,真的是行动的效果更胜一筹。

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平日里总想着自己可以如何如何的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更多的时间却只是在空想,而不行动。因为,相比之下,行动要比心动困难很多。可是,殊不知,行动却要比一味的下决心效果强很多。

钠鞋垫只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一件事。可是,小事情总能反映出大道理。通过这件小事,我也确实知道了,行动比决心更重要的道理。

篇17:《梦想比条件更重要》读后感

你有梦想吗?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因认为自己先天性条件不足而放弃原有的梦想。可是今天,我因读了《梦想比条件更重要》一文而要大声呼吁:梦想比条件更重要!只要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朝自己的梦想迈进,梦想一定会实现。

《梦想比条件更重要》一文中,主人公是一位身高只有1米67却充满抱负的弱小女孩,她的梦想是靠自己打篮球争取奖学金上大学,因此,她总是不分昼夜的在操场上与一些男生们共同训练。看到这儿,相信一些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仅仅1米67的身高怎能当上篮球运动员?但我却被她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所打动,不管她成功与否,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就是榜样,并且,毅力可以战胜一切。可是,教练说她的身高不够,但她没有放弃,因为她想起了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并努力去做,终于被一位大学篮球教练看中,如愿以偿的进了大学。父亲的这句话就是:梦想比条件更重要。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设计师,可我的数学并不好,尤其是几何图形方面,我想过放弃,但是没有。我想尽办法提高我的几何学习能力,例如;熟背各种几何图形计算公式,多做关于几何图形方面的题目,留意生活中和几何图形有关的知识。在这方面我产生了兴趣,我的几何终于有了一些提高,这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坚定了我追逐梦想的信念。

一棵没有梦想的树是不能参天的;一朵没有梦想的花是不会芬芳的;一只没有梦想的鸟是看不见云朵的;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不再顾及自己的条件,因为梦想比条件更重要!

篇18:大学更重要的是经历失败

第一次班会, 你会发现自己思想不深、视野不宽, 不再是群体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课, 你会感到节奏太快、难以适应, 不再是老师目光的焦点;第一次考试, 你可能成绩靠后、大失所望, 不再是熟悉的第一。于是, 你们可能会开始怀疑以往的读书方式、学习习惯, 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能力潜质。同学们, 挫败感是走向虚空沉沦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经历挫败, 从挫败中学习, 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 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

从挫败中学习, 就是要懂得反思、学会坚守。长期以来, 你们接受的大多是中规中矩、有标准答案的教育, 你们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作为知识的倾听者和接受者, 你们无疑是优秀的。但大学是什么?大学是要为你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为你们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大学培养的不仅是已有知识的接受者, 而且是未知世界的创造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教给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 而是教你懂得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着成功。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和没有预设答案的探索, 你们难免会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 就是在挫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 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价值, 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同学们, 只有懂得反思、学会坚守, 你才能在挫败中把握自我、拥抱青春、走向成熟。

从挫败中学习, 就是要寻找自信、挑战自我。挫败会让人迷茫。很多人会在挫败中丧失自信、迷失自我, 来清华之前还是“梦想家”, 来清华后, 可能会“梦”没了, 只剩“想家”了。特别是看到各种知识、信息、机遇迎面而来, 身边的“学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 你会更加迷茫和纠结, 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学生活就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 只有在挫败中发现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定位, 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成功不取决于你过去的成绩和基础, 也不依赖偶然的机缘巧合, 而是来自对自我的挑战, 来自挑战中的成长和成熟。面对挫败, 只有那些不断壮大自己内心的人, 才能战胜自我、找到自信, 从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从挫败中学习, 就是要挑战权威、塑造人格。在中学里, 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 你们难免养成依赖课本、相信权威、听从安排的习惯, 努力在既定的路线上比别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学, 你们可以听到很多精彩的讲座报告, 接触到很多学术大师。权威值得我们尊重, 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从。

去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来清华演讲, 介绍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个实验。演讲的最后, 在谈到自己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体会时, 他说:“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 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 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今年5月,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本萨森来访, 我们说起犹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虽然没有什么著名的宫殿建筑, 却在思想、文学、科学等很多领域创造了不朽的辉煌。犹太人口占世界的0.2%, 却获得了20%多的诺贝尔奖。交流过程中, 谈到犹太民族和当今中国教育的区别, 我说, 在中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回家后, 家长一般会问“今天老师问了你什么问题”;而犹太学生回家后, 家长会问“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我问他, 是不是这样?本萨森校长说, 不仅如此, 犹太家长还会问“你问了什么问题老师没答上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秘密, 也是犹太民族保持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

篇19:比身份更重要的是视野

高远

策展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内由于展览机会的稀缺,一些体制内或游离于官方展览体制之外的拥有学术或者社会资源的中介——策展人开始出现。那时候几乎每个展览活动,都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产生持续而激烈的讨论。到了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经济危机过后的中国的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狂热的时代,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启动。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下,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艺术领域,大量的新兴画廊、民营美术馆、艺术博物馆投入运营,一时间对于各类展览的需求飙升,策展人似乎有了更多可发挥的空间。但是,在大资本控制下的各大民营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却常常将艺术家及其作品事先确定,之后再重金聘请知名策展人来“操刀”——实际上只是挂名而已,“策展”变得徒有虚名。在这种情况下,机构的利益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所谓的“独立策展人”早已成为机构和资本的玩偶,他们充其量是机构和著名艺术家的代理人。或者可以说,所谓策展人的独立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没有必要去纠结“独立策展人”的概念,也没有必要刻意分辨所谓“江湖策展人”和“机构策展人”,虽然他们在身份上的分野尚十分明显,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身在机构之内行机构之事,却自称“独立策展人”;身在机构之外,却要努力依附于大机构。身份的不明朗加上机构和市场的空前膨胀,策展人往往被边缘化。尤其在当下,很多展览实际上由机构全盘包办,所谓的策展人也常常只是挂名,其影响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为了发出声音,策展人们尤其是冠以“独立”之名的策展人开始想出一系列新奇的点子,进行各种实验策展,或者展览实验,在策展方式上做文章,试图突破机构和资本的束缚。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依旧难以超越机构和资本框定的逻辑,没有20年前动辄塑造美术史的能力,甚至也没有了10年前在领域内呼风唤雨的气势。现在的策展人很难在艺术领域真正树立自己的声誉,甚至连声音都变得十分微弱。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展览究竟缺的是什么?当前展览的现状是:我们既缺乏研究性的展览,又缺乏对展览的研究。

一个展览的周期从方案、展场确定到最终的开幕,往往在很短的周期内进行,在很多情况下又迫于主办方和出资方的各种压力,不得不屡屡做出妥协,最终呈现的结果很可能有悖初衷。一个展览尚未结束,下一个展览早已开始,面对繁多的展览项目,策展人往往是几个展览同时进行,很多事务不可能去亲力亲为,而是交由助手来完成。策展人们对于某一个展览的关注和投入的精力太少以至于迅速被遗忘,持续的话题尚难以形成,更提不上研究了。而且很多展览都是扎堆举办。比如新水墨和近期的 抽象艺术热。在盈利性艺术空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一些真正需要发掘,需要推广,且有市场潜力的新艺术常常受到冷落;一些真正需要呈现和研究的艺术现象并没有得到展示。

有了新奇的点子和新的话题,并不等于有了好展览;有了资金和良好的场馆,也不意味着展览真正产生了影响。有影响力的展览还要靠扎实的学术梳理以及深入的研究,并且依靠重要媒体和社会资源的配合。相较那些标新立异、盛气凌人的“强策展”,有着严谨的学术梳理、注重视觉线索以及叙事背景的“学院式策展”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姿态看起来很“弱”,但却是能够发出声音并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真正好的展览,哪怕仅仅是关于“当代艺术”的展览,都不能只关注“当代”,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应该成为展览关注的对象。法国艺术史家阿拉斯曾讨论过与艺术作品相关的三个时代:其一是我们所处的当下,即作品的现实存在;它强调的是作品与当下观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二指的是作品问世的时代,它融合了诸多的时代,因为在作品问世时,作品产生之前的“过去”已经与作品被创作的“现在”融合在了一起;第三个时代是从作品的问世到我们所处的当下之间的时代。在这“三个时代”之中,第三个时代最为重要也最易被人们所忽略。它包含了之前时代带给作品的痕迹,同时也凝结了过往时代停留在作品上的目光,正是这些目光的凝结,塑造甚至改变了当代观者的目光。在这种意义上讲,“当代性”就演变为一个过程,一种作品与不同时代观者“共享”的经验,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同时代性”。具备了这种视野,我们方能谈论展览的研究与研究性展览。

相比中国,欧洲大陆近20年内的很多展览,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打乱时空界限的“穿越”,这种穿越并不是简单的“古今对话”,关键是通过实物与文献,串起一条线索,搭建起策展人自己的时空,而“当代”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策展人不仅仅是复述既有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制造新的知识,他们通过策展行为不仅仅制造了一个新陈列空间,还创造了新的观看序列和观看方式,而这即是产生新知识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熟悉近现代甚至古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就成为必要。策展人应该始终对艺术作品本身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拥有视觉上的敏锐和直觉,并了解机构和媒体的运作模式;他同时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在空间感知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作品叙述关系的人。在这里,艺术史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哲学策展人”或者“诗人批评家”,他们也许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德高望重,但是在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时,却需要强大而具体的艺术史背景的铺陈。

实际上,策展人也需要被“展示”。或许我们真的该认真做一个关于“策展人”的展览,展示策展人如何撰写文案,如何与各种人打交道,如何在学术上把握,又如何对展览进行研究的过程。这种类似“元策展”(Mata-curating)的方式,就是在呈现展览本身,呈现策展的工作本身,以及策展人本身。策展人不单单是艺术家和机构之间的中介,同时还是展览叙事背景的铺路者和让艺术作品说话的巫师,自20世纪初以来的前卫艺术语境的出现,单独的艺术作品的叙事出现断裂,它们无力呈现自身,需要具有学术背景的策展人组织展览活动来获得上下文或者提供某种叙事背景。哲学家格罗伊斯就将策展(curate)比作治疗(cure),展览的策划行为似乎就是在医治艺术作品或图像难以自我呈现的疾病。今天的策展人需要投入更多的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通过具体而琐碎的展览实践活动与研究,来治愈当今艺术的顽疾。

篇20: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比起点更重要的是梦想和努力

(李嘉诚、曹德旺、宗庆后、陈天桥、李书福、马云、俞敏洪)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去。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无奈地结束学业,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他坚信,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创造自我,追求无我)。后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他是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使是两顿,还都是汤汤水水,根本填不饱肚子。他九岁才上学,念到十四岁,因为家境实在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母亲向生产队申请领养了一头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放牛娃,他一天能挣两个工分。他知道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一边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他能借到的所有的书。后来,他创办了福耀玻璃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叫曹德旺。

他初中毕业以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舟山马目农场当起了挖盐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单调的生活让他很失落,他总想着要出人头地,可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就四处找些书来看,希望能从书里找到出路。一起挖盐的工友瞧不起他,工作累得要死,还装什么清高看书。工友的挖苦激起了他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后来,他成为了娃哈哈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叫宗庆后(2007年-2012年宗庆后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且于2010年、2012年被评为中国内地首富)。

1993年的盛夏,他提前修完学分,成为当年复旦大学18名提前毕业的学生之一。然而,满怀抱负的他却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做幻灯放映员,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在一间小房子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这么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胜任,他的才智和抱负无法施展,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在心里憋足了劲,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个现状。后来,他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缔造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他就是陈天桥。

他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长大,19岁高中毕业后,父亲给了他120块钱让他自谋生路,他就买了一个小照相机,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满大街地问别人需不需要照相。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要照相不会去照相馆吗,而且这小伙子这么年轻,技术到底牢不牢靠哇?但他敢闯敢拼,又豁得出去,不惜赔上胶卷让别人免费试拍,半年后就赚够了正式开照相馆的钱。他就是现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从小到大,他的功课都不是特别好,小学和中学上的都是三四流的学校,初中考高中的时候考了两次才考上,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才考了1分。高考失利后,瘦弱的他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这份工作既辛苦又赚不到钱,可是他还是很满足,认为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直到有一天,他拉着客人到金华火车站,无意间捡到了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拉客的间隙他看完了这本书,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应该这样度过,于是他费力千辛万苦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后来,他先后创办了阿里巴巴、淘宝网,他叫马云。

他连续考了三年大学,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英语仅考了33分,高考失败后,他不干农活也不打工赚钱,村里人谁见了都笑话。1979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英语成绩增加到55分,但仍然与大学失之交臂,1980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两个小时的英语考试,他仅用40分钟就交了试卷,结果以超出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8分,总分387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后来,他创立了新东方教育集团,成为中国最有钱的教师,他叫俞敏洪。

上一篇:非深户港澳通行证办理流程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体会点滴谈李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