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2024-04-09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上完《看我多精神》一课后,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了它的缺陷: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只考虑到了如何组织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巩固坐、立、走的姿势,而没有想到活动的实效性。虽然这个竞赛也是根据学生爱玩、好胜的特点设计的。但因为拘泥于教材,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孤立地训练学生的坐、立、走,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没有活力。有的学生上来走路时,竟然腿不知怎么弯,手臂也不知怎么摆,整个人僵僵的,变得不会走路了。有的孩子索性机器人似的,同手同脚地迈步,直挺挺地走来走去。原来我注重了“活动”,却把“生活”搁置一边了。离开了“生活”,课堂肯定是索然无味了!通过反思,我以为,做到以下两点有助于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品德课要讲究实效性。如果说,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不敢迈开步子向前走了,那又怎么能说‘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并能长期坚持,最终养成习惯’呢!如果学生真的.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那么,他在家休息看电视,正襟危坐;吃完饭散步时,健步如飞,这样是不是也会让人不能接受呢?没错,对每个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并积极倡导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来组织、安排教学。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例如,在教学坐、立、走的基本要求后,我就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选取一个场景,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这样不就把学生置身于生活吗?而后在小组反馈中再做指导。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生活走进了学生的认识世界,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机器人似的僵硬,同手同脚地迈步,不协调,而且学生还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

任何时候,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更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在《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我吸取了第一次上课失败的教训,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首先让小朋友在小组中比试,每小组推选出一名站立、行走姿势最漂亮的小朋友来!这样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帮助儿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意愿。

之后,我再让这些站立、行走姿势最漂亮的小朋友来当小教练,带领自己的队员到指定的地方练习站立和行走,互相纠正动作。在这其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我们就要重视儿童生活中现实的、情境的、形象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把宏观的目标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用具体生活实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儿童受到教育并避免说教感。

篇2:《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站、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一、儿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站”、“走”三个行为习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这首简短的儿歌,即: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站立时,背挺直,头抬起,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收腹摆臂挺起胸。

可以说这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站、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善于利用“比”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3:《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一) 指导思想

本次课的教学突出“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从学生实际出发, 将趣味、娱乐、实用, 寓于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运用情境导入、自创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得以发展身体素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身心, 在学习中寻求成功, 在玩乐中培养合作意识。

(二) 教材分析

平衡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 平衡游戏是低年级体育教学内容中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 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可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是静态的平衡, 如:燕式平衡、两点平衡等;第二是动态的平衡, 如:踩梅花桩、过独木桥等。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都会用平衡木来进行练习,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一点, 本课教师让学生尝试用新器材“平衡板”替代平衡木进行练习, 既降低了高度, 减少了危险, 又可以让学生尝试新器材的一物多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第2课次。因此, 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为:

1.通过师生交流, 了解保持平衡的一些基本知识, 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及体育活动中。2.学习、探究静立、走动时身体保持平衡的动作要领, 并利用重心的移动调整身体的平衡,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及协调性。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机智勇敢、大胆创新的习惯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针对这些年龄特点, 本节课重在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在变换多样的练习方法中, 主动学习、自主合作、快乐体验,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身体平衡、重心稳定;教学难点是重心的调整和控制。

(五) 设计思路

本课最初的器材是教师利用废旧八宝粥桶, 五个粘在一起, 组成一个小梅花桩, 让学生在梅花桩上进行平衡练习, 但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自制的梅花桩容易倒, 易造成伤害事故。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全快乐地进行练习, 笔者就开始思索究竟能有怎样的一个器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安全实用且有推广性, 于是便在网上进行浏览, 无意间发现了平衡板这个器材, 觉得很新颖, 就买回来进行尝试, 没想到这个平衡板可踏、可坐、可摇、可随意拼接、摆放, 变化多样, 孩子们百玩不厌, 十分喜爱。为了增加安全性, 教师还在平衡板上特别贴上防滑贴, 真是既安全实用, 又物美价廉, 且极易推广。

主教材教学中, 教师将动作要领、重点难点融入自编儿歌中, 儿歌内容简单易懂, 琅琅上口。从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大公鸡”到中国经典动画人物“孙悟空”, 从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划小船”到“冲浪”, 再到结束部分的“爆米花”, 自编儿歌贯穿全课,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流程

1.队列练习。针对低年级学生方位感差, 原地三面转法易发生错误的现象, 教师设计了口诀找方位练习法, 即教师口令提示“举起你的左手向左转”, 学生原地踏步的同时回应“我就举起左手向左转”, 一边说口诀一边做动作, 这样既刺激学生快速反应, 又能让学生自主地准确找到方位, 提高了队列练习的有效性。

2.小游戏“大公鸡”。这是师生互动的一个环节, 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和大公鸡比赛金鸡独立的本领, 实则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复习已学过的单脚站立的动作方法, 为下一步平衡练习做准备。

3.热身操。时下“韩流”席卷全球, 教师考虑到现在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广泛而畅通, 选择了孩子们喜爱的韩国童谣《牛奶歌》伴奏做操, 学生踏着律动的音乐, 和教师一起时而踏板, 时而摇摆, 铿锵有力, 在达到热身目的的同时, 体现了器材的多功能性——可踏可坐。

4.平衡板自创练习。这一环节教师为满足学生对平衡板的好奇和喜爱, 引导学生自创练习方法。孩子们拿到平衡板后开发出了很多玩法。有的坐在板上划小船, 有的趴在板上模仿鱼儿游泳, 有的把板背在背上模仿乌龟爬行, 有的将板立起摆放, 练习单、双脚跳, 有的站在平衡板突起的小山峰上练习金鸡独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器材的多功能性。

5.复习静态平衡。“孙悟空, 本领大, 七十二变难不倒他。变公鸡, 喔喔啼, 变老鹰, 真神气, 变燕子, 满天飞。唐僧念起紧箍咒, 东海龙王显神通, 定海神针定、定、定”。教师和学生边背《孙悟空》的儿歌边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金鸡独立、鹰姿势、燕式平衡、罗汉式等静态平衡动作, 掌握重心在一条腿时保持身体平衡的动作要领。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孙悟空, 争相展示自己控制身体平衡的本领, 为下一步学习动态平衡做好了铺垫。

6.学习左右平衡。这一环节, 教师先设疑:“你能在左右摇晃的板上站稳吗?”。接着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再引导学生试着说出在左右摇晃的板上保持平衡的方法。最后, 教师结合自编儿歌《小小船》引出左右平衡的方法, 孩子们在儿歌的帮助下通过自学、自练、互相学习、互相展示、互相评价, 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

7.平衡的拓展练习。在掌握了左右平衡后, 教师便引导学生尝试“如何在前后摇晃的板上保持平衡”。结合“迎着浪向前冲, 踏着浪向后移”的小儿歌, 孩子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而且很快就自己总结出了动作要领。

8.合作练习及行进间平衡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注重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大胆创新能力的培养。孩子们自由组合, 相互讨论, 设计出了蹬三轮、跷跷板、连环桥、踏石过河等多种练习方法, 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平衡板搭建造型各异的小桥, 并尝试平稳地通过小桥, 有了前面自主学习的经验, 孩子们很快就配合起来, 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成功体验后孩子们还和自己的同伴击掌庆祝, 相互拥抱。孩子们在练习中掌握了技能, 学会了沟通, 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学习。

9.游戏“爆米花”。这是一个在跑动中进行快速反应的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将平衡板摆成圆形的“米花机”, 边背儿歌边围着“米花机”跑动, 听到指令后快速抢到“爆米花” (平衡板) 。孩子们奔跑着, 欢笑着, 运动带来的乐趣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0.放松活动。伴随着美妙的《生命的礼物》乐曲的响起, 孩子们围坐在竖立的平衡板上翩翩起舞, 全身心放松。

二、课后反思

(一) 注重日常积累, 打磨过硬素质

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体育教学工作16年的体育教师而言, 能在全国十城市的盛会上作现场课, 是笔者多年来的梦想, 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最佳认可, 更是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次升华与蜕变。

观摩一节好的现场课, 就像是欣赏一场艺术演出, 体育教学艺术所反映出来的是教师语言的美、教师运动技术示范动作的美、教学场地的美、器材布置摆放的美等等, 这些美无不直观刺激着学生, 感染着学生, 调动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这些美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来自教师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字一句的钻研, 一板一眼的训练, 正所谓“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注重日常教学方法及经验的积累, 有目标, 能自省, 求突破,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材都能驾驭自如。

(二)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回顾这节课, 从教材的选择上注重了易掌握性, 学生容易掌握就会建立自信, 积极参与;从器材的使用上体现了创新性, 学生永远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 兴趣使人专注, 兴趣能促进人的智能增长, 兴趣能使人养成习惯;在教法的运用上突出了趣味性, 以趣促练;在学法的指导上强调了自主、平等、创新、合作。整堂课学生沉浸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学习热情水涨船高, 真正发挥了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体现了高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真谛。

点评:

1.器材新颖, 一物多用, 易推广。加上防滑贴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器材的安全性, 体现了教师一切为了学生安全着想的良苦用心。此为本课的一大亮点。

2.队列练习紧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有实效, 注重了学生的良好体态及运动习惯的养成。

3.儿歌及情境创设生动活泼, 过渡自然, 做到了以趣促练, 强调了体育教学的快乐原则。

4.教师在宣布完课的内容后, 询问有没有身体不舒服需要见习的孩子, 这一点非常好, 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 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在体育课上至关重要。

5.哨声的运用准确的表达了教师的思想及意图, 成为吸引学生情感的“磁石”。

6.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7.教师自然、真挚、热情、大方的行为举止, 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 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优美的体态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 亲密的师生关系, 融洽、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显著提高, 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篇4:在教学反思中酝酿精神成长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最终的结果,是实现理性的飞跃、认识的升华。自觉而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引领睿智、升华情感,是教师精神成长的“催化剂”。

曾听不少教师诉说不知教学反思该从何做起。其实,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会有困惑、有不满;也都会有精彩、有成功。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也往往会蕴藏着一些“教育问题”或“教育冲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展开教育反思。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静心琢磨:教学目标的编制和达成情况怎样?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否合理?课堂活动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智慧的火花”、“精彩的瞬间”?存在哪些典型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解决?????? 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反思,有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完美自己的教育境界。

二.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要善于从自己的教学行為和教学方法中发现: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仔细梳理、深刻剖析,才能对症下药,合理调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对偶发事件进行反思

偶发事件是个性化的、不规则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也是最为常见、最为生动、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对偶发事件的反思,将更容易使原来抽象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内化到教师的精神成长中,甚至影响着教师的人生。而一些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也常常只在闪念之间,若不及时地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对成败得失进行反思

及时反思诸如“知识点上有什么新突破”?“教法上有何创新”?“训练是否到位”?“启迪是否得当”?“摸索出了哪些规律?”等的成败得失,无疑对提高自己的认识高度和精神境界大有裨益。

必须强调的是:要写好反思记录。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好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给力的引领作用。选择适当的方式写好反思记录,并对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定期的分析和再反思。坚持不懈,将来一定小有成就,从中也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

篇5:看我多精神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 “坐、立、行”姿势要正确,使人看上去有精神。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保持“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的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3.知识与技能:知道并初步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4.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及情景操练,能在生活中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学流程

活动一:(教室里,桌椅围成圈,中间留出一定的活动空间。)

1.今天,老师请了几位客人来到我们教室做客,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我告诉你们,他们有的时候象“钟”,有的时候象“松”,有的时候象“风”,你能猜猜他们是谁吗?(边说边出示钟、松、风的图片)(学生猜猜,说说理由)

2.我们来看看谁猜对了,请我们的客人进来吧。(放音乐,三位旗手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啊,欢迎你们,请坐。(旗手就坐)

3.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你觉得他们坐、立、走的时候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讨论)

4.对呀,因为他们“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显得特别有精神,所以从全校的学生中被挑选出来,成为光荣的旗手。(揭题,并出示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图片)

5.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坐、立、走这样有精神的人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出示一些图片或录像。如:解放军、运动员、礼仪小姐等坐、立、走的姿势。)

活动二:

1.小朋友,我告诉你,我们的客人还带来了三句秘诀,只要你学会了,你也能像他们一样有精神的坐、立、走。(旗手分别动作示范并讲解秘诀)

坐      抬头挺胸眼平视,两膝并拢坐如钟。

立      头正身直手放下,两脚并拢像棵松。

走      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2.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学习、互相纠正。

3.我们请大家一组一组来表演比赛,对特别有精神的同学要奖给“礼仪果”。(出示“礼仪果”)

活动三:

1.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礼仪果”,只要你完成“礼仪果”上写的要求,你就能得到它。

(出示贴有礼仪果的卡通树,学生采摘。礼仪果要求如下:

请你们表演星期天,结伴去公园玩。

请你们表演解放军站岗放哨。

请你们表演早上,值日生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同学。

请你们表演“六一”儿童时装表演赛。

请你们表演小朋友排队去做早操。

请你们表演小朋友在阅览室看书。……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想)

2.学生表演不同场景。

3.在音乐声中,为精神抖擞的每位学生颁礼仪果。

篇6:《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一、主体:交往对话

生活化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内容:回归生活

很显然,案例中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遵循儿童生活水平的逻辑,我在教材使用方面不是生搬硬套教教材,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通过现实生活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呈现如表演、观察、练习、游戏、讨论等,让他们在趣味中愉快地学习,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导演、主角,他们以主体身份完成自己的生活。对个体而言,回归生活,实际上是向人本身的回归。

三、策略:活动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本课活动过程来看,我着重把握三点:一是课堂教学中通过榜样激励,首先教例的诊断评析方式,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的行为准则;二是涉及“坐、立、走姿势”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内操练,使学生掌握其生活规范的行为要领;三是课堂上自我展示,看我多精神,伴随着音乐学生分组走出教室,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中知行统一,为学生学会健体提供宽广的舞台。

篇7:透过精神分析看我自己

——透过精神分析看我自己

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背景,从笔者幼年及现阶段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依据人格结构“三我”理论、自我防卫机制与人格发展理论,立足“问题”导向,通过童年经历与原生家庭关系,探求问题成因,并拟提出解决途径。关键字:理想;现实;矛盾

近年来,网络上有句流行语:“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这话虽有调侃之意味,但却形象生动地反应了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距与矛盾。

一、日常生活的若干经历及其思考

在此,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说明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的差距与矛盾,并阐述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幼时之“换本子”习惯

我在家整理书桌时,经常能发现有不少我中小学时用过的作业本,随手翻开就会发现这些本子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本子上一定有我做错的题目,二是在老师批改的“红叉”和“订正”的批语之后留有大篇的空白,这个本子对我而言,就算是“用完了”。我会重新换一个新本子,在我的潜意识里,只要看不到那“红叉”和“订正”二字,做错的题就似乎与我毫无关系。我换一个本子,就可以不用订正那做错的题目,似乎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了。我把我的这一习惯称为“换本子”习惯,我发现这种习惯在我的中小学阶段一直保持着。

从人格防卫机制的角度分析,“换本子”习惯背后,是“否认”与“压抑”。“否认”是对现实中危险的方面“视而不见”,而“压抑”则是将那些危险的或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在知觉范围之外。诚然,适当的防卫机制可以帮助我减轻一些由于做错题目而引发的焦虑,但不会纠错就难以进步,到考试检验时,我的“自我欺骗”就极有可能变成“自我伤害”。

(二)假期的“完美”计划

自幼起,父母师长便教导我说:“人与人的差距源于课余时间”,所以为了提升自我竞争力,每当假期伊始,我必然要精心制定一个自觉“完美”的假期计划。然而待到具体实施起来,才觉出困难与压力,直至假期结束,距离计划的目标甚远,后悔不该“眼高手低”,以致自己又做了一回“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我”理论来看,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本我”与“超我”的过分冲突,引发了“自我”的矛盾。在我的思想中,我完全明白优秀应该是什么样。因此我的“超我”(即“应然的我”)是格外上进的,勤勉的。而我的“本我”(即“生物的我”)又是顽固的,狭隘的、趋乐避苦的。当此二者发生激烈冲突,我的“自我”就会呈现出一种十分矛盾与纠结的状态。

(三)“追求理想”与“谋得生计”之矛盾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是应该学会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还是应该坚持理想,不气不馁地勇往直前?我始终坚信,社会工作是“非天使而不能为”的高尚职业。她的高尚在于她“纯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她的伟大,在于她“让无力者有力,使困难者前行”的思想;她的科学在于她“赋权与增能”的方法„„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即便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专业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也正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安徽,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形势,便更加不容乐观。

处于这样矛盾的抉择中,时常让我感到矛盾与痛苦,让我对未来产生一种焦虑,但我也知道,无论我是如何焦虑,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总要继续。

二、以“童年经历”及“与原生家庭关系”分析问题之可能成因

根据弗洛伊德及众多精神分析学派学者的共识,个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总与他的童年经历同其与原生家庭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照此思路,下文将分三方面予以分析。

(一)父母无意中带领下的“合理化”防卫机制与“推卸责任”

儿时蹒跚学步,有时不慎摔倒,疼得我哇哇大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慌忙跑来,把我抱在怀里,安慰着,一边用手拍打着地板,一边对我说:“宝宝,不哭,妈妈打他,坏地板!谁让你摔疼了我宝宝!„„”每当这个时候,我幼小的心里总会充满了满足,觉得母亲颇为我“出了口气”。时间久了,待我稍长大些,我摔倒在地后,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用手“打”地板,以此出气。

其实,学步摔跤,完全是由于我自己的不小心,错误全在我,而非地板。但母亲为能安慰我,歪曲了这一事实,在无意中教我使用了“合理化”的自我防卫机制,即制造出一些好的理由来解释自我所受的伤害。的确,这种方法能够平复部分消极情绪,但若是使用过度,就会演变成“推卸责任,毫无担当”。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父母应正确地告诉孩子“你错了”,并使他正确认识到错误。

(二)家庭中善意的“信息过滤”与单纯的“正面教育”

我的童年,概括而言,有这样几个 “之最”:我最爱的玩具,是祖父参加解放战争时获得的军功章;我最向往的地方,是天安门广场;我最崇拜的人物,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我最常收看的电视节目,是每晚七点“总是做正面报道”的央视《新闻联播》„„通过这样一些细节,不难看出儿时的我,生活在“又红又专”的家庭氛围中,从父母、长辈口里我也总是听到些“正面教育”,接受的都是正面的信息。久而久之,我慢慢习惯了接受这充满了“正义、阳光和善良”的世界,而在潜意识里排斥、回避社会上“阴暗,虚假与丑陋” 的负面事物,甚至迁怒于传播负面消息的人,因为听见这些,都会让我觉得“极不舒服”。

现在,我逐渐明白,我并非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父母善意地为我过滤掉“负面信息”,无非是担心那些信息,是我幼小心灵无法承受的,他们想在我的心里多播种些“真、善、美”的种子。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的内心应该强大起来,应能独立地认知这个世界,而非一味听从他人口中的描述。

(三)独生子女的“通病” ——家庭的过度关注与呵护

与众多“90后”年轻人一样,我是家里的独生子,在独享家庭关爱与温暖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父母很强的依赖性。有位哲人说过:“努力不够的人,是因为能输得起”,那么为何“能输得起”?必然是有所指望,有所依靠,即便输了,也有退路。因为有指望,有依靠,便可以“心比天高”,天马行空地畅谈“理想”;但也正是因为有指望,有依靠,做事时不会那么“拼”,“悠哉悠哉,边干边玩”,以致做事“欠火候”,最后与当初远大的理想对比起来,天壤之别,才知道自己原来“命比纸薄”。

三、问题解决之途径探究

针对前文所提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这一问题及成因分析,在此拟提出几条解决途径。

(一)正视错误,勇于担当

常言道:“正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一个不敢正视自已错误的人,也就自然不会纠错,无法进步。在生活中,不仅应敢于承认“我错了”,更重要的是,用行动说明“我在改”。只有有所担当的人,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不会放浪形骸,胡作非为;只有有所担当的人,才会静心做事,脚踏实地,不会患得患失,好高骛远。人类的肩膀,因为劳动负重而坚实,人类的人格,因为勇于担当而伟大。

(二)克服焦虑,活在当下

焦虑,无论是对现实中的,还是对未来的,对于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做的事情而言,总是负功能大于正功能的,它会影响奋斗的积极性,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在患得患失,左右徘徊中,时光匆匆流逝,最终“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于现实的焦虑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对于未来的焦虑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所谓“未来”就是“还没有来”,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因为当未来“来”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在”。

(三)全面认识,理性分析

这个世界,因为有“假、恶、丑”,“真、善、美”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有“真、善、美”的反衬,“假、恶、丑”才显得尤为可憎。如果只能接受一面,我所认识的世界就只有一半。我无权抱怨“这世界为什么这样”,因为是我把世界想象成“我希望的那样”。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永远不要幻想“闭上眼睛,天就会黑”。

(四)增强“超我”,提升能力

家庭过度关注与呵护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个人能力的不足。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磨炼意志,增强“超我”,勇于实践,提升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应尽可能地提升自我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一方面,增强自律意识,磨砺意志,使自身的能力与理想能够相匹配;另一方面,应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敢于直面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四、结语 本文选取三个笔者的幼年生活经历及现阶段存在的困惑为切入点,一是幼时之“换本子”习惯;二是假期的“完美”计划;三是“追求理想”与“谋得生计”之矛盾。以此说明“理想”与“现实”之矛盾“是什么”。接着按照心理分析的基本观点,以“童年经历”及“与原生家庭关系”分为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之可能成因:首先是父母无意中带领下的“合理化”防卫机制与“推卸责任”;其次是家庭中善意的“信息过滤”与单纯的“正面教育”;最后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家庭的过度关注与呵护。通过分析,进一步解释这一问题“为什么”。最后经探究拟给出了四条问题的解决途径:第一是“正视错误,勇于担当”;第二是“克服焦虑,活在当下”;第三是“全面认识,理性分析”;第四是“增强‘超我’,提升能力”。主要论述“怎么办”,即问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孙名之 等译:《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12月

2、(奥)弗洛伊德 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 译:《自我与本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5月

篇8:《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问题提出与设计思路

神话, 记载了人类的童年。中国神话, 深深烙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为我校省级课题, 我带着课题意识走进课堂。

于是, 探究《女娲造人》的神话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精神, 怎样挖掘并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核, 成了这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神话教学有其基本规律, 即借助“文字”, 归纳“形象”, 体会“想象”的魅力。那么传统文化精神在何时渗透、弘扬, 采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呢?

片段反思

一、扣文拆解汉字, 体悟民族文化智慧

组织阅读, 让学生结合文本, 自由分析女娲形象,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我们不禁赞叹:大哉女娲!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神, 华夏人类和文明的缔造者, 你勤劳、聪慧, 充满生命活力。

我们不禁又要想:是谁, 创造出了大神女娲的形象?说得对, 是人,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袁珂在文中是怎么形容“人”这种生物的?——与神相像, 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有万物之灵长的威严。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 并故意停顿几秒, 运用延迟评价策略, 让学生用心品味。

一生突然说:这个人字的结构, 好像就是相互支撑嘛。

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数名学生发挥想象, 对人字作出自己的诠释, 教师这时发挥了引导作用:

说得很好。的确, 中国人在造字之初就充满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与自信, 瞧:“人”字是人的侧面象形字;“大”字是人的正面象形字;“天”, 颠也, 头顶。三个字是同源的。你瞧 (指黑板上的“人”字) 人, 是不是充满了顶天立地的大气?这就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所以真正伟大的是我们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充满民族智慧的女神形象, 并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此时, 学生领悟到:创造出女娲造人的神话, 正是基于古人的民族自信和智慧。今天袁珂对女娲形象进行再造, 也许正是为了唤起现代人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造力。

反思:如果要一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作出界定, 显然无法做到。但我们知道, 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 肯定包涵阅读典籍作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一个是纸质介体, 一个是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精神当然包涵精华与糟粕, 我们需要做的是, 把属于精华而大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提炼出来。“人”字中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人的自信、大气、创造性、民主平等思想 (人和神一样具有威严, 相貌举动是和神一样的) , 便是我这节课挖掘的内容了。的确, 古老的中国对“人”本身是极为尊崇的, 后羿敢于射日, 夸父敢于追日, 这种人本思想, 直到奴隶制盛行、帝王开始中央集权, 才慢慢丧失, 作为人的普通老百姓, 逐渐沦为奴隶, 沦为虫豸, 浑浑噩噩地遵循圣人和帝王的训诫。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 难道没有责任让学生意识到, 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吗?这其实就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罢了。

二、多方比较观照, 凸显传统人文精神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比较阅读了《伊甸园里》, 并组织讨论:与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话比, 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的倾向是一边倒:喜欢自己传统的神话!不过理由各异。对此, 教师予以评价和点拨。

生:因为我们是黄种人, 抟土造人, 不是更具有传统特色吗?

师:那我们也可以用石头造人呀!

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从黄土高坡发源, 而且黄土是可以任意创造的, 我们人也是形形色色的, 这样的神话与人类社会更像。而且黄土是软的, 并非铁石心肠, 我们中国人的心也是充满柔爱的, 每当民族危难时刻, 都会有民族大爱。

师:上帝造亚当, 也富有西方传统文化特色呀!

生:上帝造亚当, 用的是尘土, 造出这“尘土般的人”, 是为了显示神的威严、生命的卑微与渺小。

生:太对了, 女娲造人, 是对照自己的模样, 拥有和她一样的尊严与智慧, 显示出对人本身的尊重。

生:上帝造人, 用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 则是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师:说得精彩, 女娲造人神话的确很有思想性, 而且也体现出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更具创造力, 她熬夜工作的情形, 体现了创造的喜悦、创造的艰辛还有宽大的母性。

生:在女娲身上, 体现了我们聪明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可以反映出我们先祖母系社会的原始面貌。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勤劳善良等, 也是与女性的包容精神相关的。

生:女娲造人的方法更有智慧, 从开始的抟土造人, 到后来的藤条挥洒, 最后是男女搭配造人, 方法改进, 效率提高, 还调动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反思:有比较才有鉴别, 真没想到, 学生的视野这么宽, 居然从造人的材料、造人的目的、造人的方法、造人所体现的民主思想、男女平等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外来文化这么一比,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立即体现出来了。

篇9: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她就是黄美廉,一位自小就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肢体不平衡带来的诸多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然而她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地活出了生命的色彩。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

“请问黄博士,”一个学生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我的心头一紧,真是太不成熟了,怎么可以当面,在大庭广众之下问这个问题,太刺人了,我很担心黄美廉会受不了。

“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大,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又回过头去,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七、还有……

八、……

忽然,教室内鸦雀无声,没有人讲话。她回过头来定定地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掌声在学生群中响起,美廉倾斜着身子站在台上,满足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来,眼睛眯得更小了,有一种永远也不会被击败的傲然,写在她脸上。我坐在位子上看着她,不觉两眼湿润起来。走出教室,美廉写在黑板上的结论一直在我眼前跳跃:“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我想这句话将永远鲜活地印在我心上。

篇10:初三我多了一份拼搏精神的作文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是个可爱的女孩,成绩也很好。她的成绩是建立在她的不懈拼搏之上的,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她是个十分努力的学生。一次,她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趴在书桌上呻吟,却无能为力,我是多么想分担她的痛苦,多么希望病神降落在我的身上,我不忍看到她如此伤心,但我不能。老师在讲台上讲数学,我听得一头雾水,什么也没听进去,可她却强挺着瘦弱的身体试着去听课,不愿遗漏任何知识点。后来我问她,如果不舒服就不要上课了,回家算了。可她一句话,使我的良知遭到了重创,顿时,我才明白。她告诉我,不管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说放弃,因为青春不相信退缩者。

几天后,她仍然带病上课,而且还在方方面面帮助我,她细心知道我学习,我望着她那苍白的脸,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好愧疚。愧疚为什么我不能帮助她?我们迎接了第一次月考,在她的帮助下,我们都考得还可以,我们分别排年纪9、10名,这样的成绩另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试想,如果没有她,我的生活会变怎样,没有了她,我的学习会变怎样?回想她日月兼程的不懈努力,在学校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看到她在理想的天堂奔驰。我自叹不如。确实,努力的人最后总会有收获,不管多与少。

篇11:排爆先锋,看我“水牛”

不怕炸——“替补”变“主力”

最初,刚刚参军的“水牛”在美军装备序列中的名称是“爆炸物处置车”,属于二线车辆,只是在工兵部队探雷与扫雷时才能派上用场。

不过,世事难料,“水牛”这个不经常出场的“替补队员”居然也有中招的时候。一次,某辆执行任务的“水牛”不幸触到了恐怖分子自制的“土地雷”,在爆炸声传出的那一刻,一车士兵全都被震懵了——莫非大家就要稀里糊涂地命丧于此?

然而,当车外浓烟散去,士兵们彼此对视,却发现大家竟然全都安然无恙!接着,驾驶员小心翼翼地再次发动车辆,又一个奇迹发生了:这辆“水牛”居然拖着被炸坏的轮子,将车上人员安全地带回了基地!

就这样,“水牛”一炸成名,很快就被大批量地配属到美军的一线巡逻部队,担负起了清障和排爆的任务。

工程车的春天

虽说“水牛”的“牛皮”很结实,但它毕竟只是一辆特种工程车,车上最多也只能架设一挺机枪,美军把它配属到危险重重的一线巡逻部队,难道不担心它拖后腿吗?

其实,“水牛”的自身能力并不弱。它的最高时速可达105千米,一点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慢吞吞的工程车辆;发动机输出的扭矩超过普通汽车10倍,动力十足;此外,因为底盘很高,它的涉水深度可达1米,也不输给其他作战车辆。

随着恐怖分子制造的IED袭击事件越来越多,一些美军部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前一天才进行过爆炸物排扫作业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又出现了新的爆炸装置,甚至在警卫眼皮底下的营区附近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将“水牛”推向第一线的巡逻部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尤其是对于那些行进路线比较固定的后勤运输队,“水牛”毫无疑问已经成了他们武装押运中必不可少的“主力”

成员。

“水牛”不怕炸的秘密

①“水牛”由南非的卡斯皮装甲车发展而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强化装甲处理,并安装了特制的轮胎,每个轮胎都可以抵御20千克TNT当量的爆炸冲击。

②“水牛”继承了卡斯皮装甲车的超高重心设计,这虽然牺牲了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但大大提高了抵御爆炸冲击的能力。

③“水牛”采用了独特的V字形车壳,可以有效地将爆炸冲击波向外侧分散。

④“水牛”全身都用栅栏式装甲全副武装起来,可以有效抵御火箭筒和手榴弹的攻击。

“水牛”与“变形金刚”

看到“水牛”挥舞着“大铲”的样子,如果你是个变形金刚迷,会不会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电影《变形金刚》中狂派成员“推土机”(也译作“碎骨魔”)的原型就是“水牛”防地雷反伏击车!据说,大导演迈克尔·贝第一次看到“水牛”,就被它的“大铲”给迷住了。不过,他显然觉得这把铲子还不够大,也不够多,于是,电影中“推土机”的背后就有了两把大得没边的大铲子。

大铲排雷有一套

“水牛”除了身体结实,可以作为开路先锋为大部队探路外,一旦发现了爆炸装置,它还能“动手”将其拆除。这就要用到它扛在肩上的那把“大铲”了。

“水牛”前端保险杠的右侧安装了一根全长3.81米的机械臂,通过安装在机械臂前方的摄像头实时传回的现场工作画面,操作员可以在车内或车外控制机械臂进行折叠、伸缩以及360°旋转;机械臂的最前端连接着一把像个大爪子一样的多用铲,通过灵活的传动轴,它可以完成铲、挖、切、钻等动作,处置各种爆炸物都能得心应手。

篇12:看我变变变

经过几年的发展,“飞行汽车”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在2012年纽约国际车展上,飞行汽车惊艳亮相,引来人们的争相围观。据悉,这款汽车将在年底正式投放市场。

有没有想过让沉重的书包变得轻盈起来?巴西设计师古斯塔设计了一款能“变出”踏板车的背包,承重高达90公斤。热爱运动的男生也许会很喜欢这个发明。

沙发床早已不稀罕了,但沙发桌你也许没见过吧?只需简单几个步骤,一张沙发就变成了一张桌子,可谓蜗居家庭的福音。

再介绍一款超节省空间的“变形”家具。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巧的衣橱,打开后你会发现另有天地:书柜、凳子、桌子、抽屉……足以满足个人的学习办公需要。这样的“移动书房”,你有兴趣吗?

再介绍一款超节省空间的“变形”家具。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巧的衣橱,打开后你会发现另有天地:书柜、凳子、桌子、抽屉……足以满足个人的学习办公需要。这样的“移动书房”,你有兴趣吗?

这只比易拉罐大不了多少的袋子,其实是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袋子的内壁上有很多小突起,将衣物放进去,加入适量的水和洗涤剂,密闭并排空空气,然后搓揉几十秒,衣物就能清洁溜溜,是不是很方便?爱动脑的同学不妨想想它的清洁原理,夏天快到了,这样的发明,真的可以有!

有没有想过,让台灯也来玩“变装秀”?翻页台灯是韩国设计师带来的一个创意。将一个LED灯装置在台历中央,每翻动一页,就能给台灯更换新的背景,也可以自己在空白页上作画,让台灯的外观随心所变。

日本人真的把精巧与精细发挥到了极致——看看这些火柴盒与火柴头,我们就能明白:原来再平凡无奇的事物,都可以变得绚烂唯美!

上一篇:私渡镇九年制学校简介下一篇: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