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定

2024-05-11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定(精选6篇)

篇1: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定

【发布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7-03-28 【生效日期】2017-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总局关于发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若干规定的公告(2017年第39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食药监科〔2016〕122号)等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现予发布。

特此公告。

附件: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7年3月28日

附件

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所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餐饮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贮存企业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法监管的企业。本规定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适用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销售自制食品;不适用餐饮企业销售非预包装食品。不适用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行为,可参照本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二、工作目标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客观、有效、真实地记录和保存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三、基本原则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企业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应当作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履行追溯责任。

二是部门指导。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指导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三是分类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多、工艺差别大、规模水平参差不齐,既要坚持基本原则,也要注重结合食品行业发展实际,分类实施,逐步推进,讲究实效,防止“一刀切”。

四是统筹协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推进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注重同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促使食品、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衔接。

四、追溯信息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记录全程质量安全信息。

(一)生产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产品信息。企业应当记录生产的食品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及标准内容、配料、生产工艺、标签标识等。情况发生变化时,记录变化的时间和内容等信息。应当将使用的食品标签实物同时存档。

2.原辅材料信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原辅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确保记录内容上溯原辅材料前一直接来源和产品后续直接接收者,鼓励最大限度将追溯链条向上游原辅材料供应及下游产品销售环节延伸。

3.生产信息。企业应当记录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信息。主要包括:一是原辅材料入库、贮存、出库、生产使用等相关信息;二是生产过程相关信息(包括工艺参数、环境监测等);三是成品入库、贮存、出库、销售等相关信息;四是生产过程检验相关信息,主要有产品的检验批号、检验日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及检验人员等内容,包括原始检验数据并保存检验报告;五是出厂产品相关信息,包括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联系方式等内容。

企业要根据不同类别食品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等,确定需要记录的具体信息内容,作为企业生产过程控制规范,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对相关内容调整时,应记录调整的相关情况。

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贮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

4.销售信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5.设备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设备的材质、采购、设计、安装、使用、监测、控制、清洗、消毒及维护等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信息关联,保证设备使用情况明晰,符合相关规定。

6.设施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的设施信息,包括原辅材料贮存车间、预处理车间(根据工艺有无单设或不设)、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根据工艺有无单设或不设)、成品库、检验室、供水、排水、清洁消毒、废弃物存放、通风、照明、仓储、温控等设施基本信息,相关的管理、使用、维修及变化等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信息关联,保证设施使用情况明晰,符合相关规定。7.人员信息。企业应当记录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人员的培训、资质、上岗、编组、在班、健康等情况信息,并与相应的生产过程履职信息关联,符合相关规定。明确人员各自职责,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材料采购、技术工艺、生产操作、检验、贮存等不同岗位、不同环节,切实将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的具体人员,记录履职情况。根据不同类别食品生产企业特点,确定关键岗位,重点记录负责人的相关信息。

8.召回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召回记录管理制度,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食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来源、发生召回原因、召回情况、后续整改方案、控制风险和危害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9.销毁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召回食品处理工作机制,记录对召回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时间、地点、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现场监督的,还应当记录相关监管人员基本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企业可依法采取补救措施、继续销售的,应当记录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处理方式等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10.投诉信息。企业应当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如实记录相关食品安全、处置情况等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二)销售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进货信息。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如实记录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记录进货查验信息。

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2.贮存信息。企业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规定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实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贮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过程的相关信息。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产地、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3.销售信息。从事食品批发的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经营企业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或外包装标明食品的产地、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及散装食品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散装食品来自不同的预包装食品混合而成,应当记录混合品种及比例等情况。

(三)餐饮企业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

1.进货信息。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如实记录原料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记录进货查验信息。

2.贮存信息。企业应当按规定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记录的运输、贮存、交接环节等基本信息

1.运输信息。包括由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相关的运输企业,或其他负责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企业的运输行为。企业应当建立运输记录管理制度,记录运输相关信息,包括运输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批次、交通工具、运输时间、运输人员及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双方交接情况等保障食品安全的运输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运输的,还应当记录运输过程的相关信息。

2.贮存信息。包括由食品生产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原辅材料和成品,食品、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产品,餐饮企业异地贮存采购的产品,相关的贮存企业,或其他负责食品、食用农产品贮存企业的贮存行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贮存记录管理制度,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包括贮存产品的产地、名称、数量、批次、入库、出库、仓库管理、双方交接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保障食品安全贮存要求信息,并保存相关凭证。

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贮存过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规定。需冷藏、冷冻或其他特殊条件贮存的,还应当记录贮存的相关信息。

3.交接信息。交接环节是指食品、食用农产品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交付接收过程。应当保证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即种植养殖环节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有效衔接,并保存相关凭证。

交接环节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一进一出,即不论物权归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需记录一进一出交接信息。应当在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等要求记录的信息基础上,记录交接的时间、地点、人员、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信息,保证食品、食用农产品在不同主体间流转有序,确保食品安全,并保存相关凭证。

4.其他应当记录的基本信息。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餐饮企业,食品、食用农产品运输、贮存企业应当记录的设备、设施、人员、召回、销毁、投诉等信息,参照前述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内容,如实记录、保存。

五、信息记录、保存和衔接

企业食品安全信息记录与保存,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信息链条的衔接是根本保障。

(一)信息记录。一是有效。记录的信息应当全面反映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实际情况。企业应当根据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生产经营的特点和信息采集记录技术的发展水平,科学设定信息的采集点、采集数据、采集频率、采集方法、建立追溯平台形式等要求。防止发生问题后,应当记录的信息没有记录、记录的信息无法使用或记录的频率过低等,导致无法查清问题原因的现象。信息应当形成闭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二是真实。企业应当真实记录采集的信息。能够实时采集的信息,应当实时采集、自动记录。手工记录的信息,要核查记录人员是否如实记录。纸质信息,要保存原始记录;电子信息,要保存初次采集数据。手工记录的信息,后期录入计算机的,要核查信息录入是否真实。所有信息记录应由记录和审核人员复核签名,确保信息记录内容完整。

(二)信息保存。一是不能灭失。采用纸质记录存储的,要明确保管方式;采用电子信息手段存储的,要有备份系统。无论采取何种保存形式,都要明确保管人员职责,防止发生信息部分或全部损毁、灭失等问题。信息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二是不能修改。建立追溯体系所采集的信息,应当从技术上、规范上、制度上保证不能修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修改的,必须保存修改前的原始信息,并注明修改原因。

(三)信息衔接。一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追溯关联企业之间的追溯信息有效衔接。食品生产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餐饮企业的采购信息,及其相关的贮存、运输等信息,要保证有效衔接。二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与农业部门逐步构建贯通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通过监督食品生产企业、食用农产品经营企业、餐饮企业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实现与农业部门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衔接。三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逐步构建贯通进出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进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衔接。

六、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基本要求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建立、实施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障追溯体系有效运行。

(一)科学严谨,可追可溯。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规范,适用和涵盖企业组织实施追溯的人员,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追溯的记录,追溯方式及相关硬件、软件运用,追溯体系实施等要求。记录可采用纸质或电子信息手段记录,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信息。

(二)统筹推进,积极实施。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严格组织实施。出现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情况,要依托追溯体系,及时查清流向,召回产品,排查原因,迅速整改。涉及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应当按规定及时通报。

(三)不断完善,逐步提高。企业在追溯体系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特别是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或发现制度存在不适用、有缺环、难追溯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设备设施、生产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及相关人员等发生变化,应当及时调整追溯体系的相应要求,确保追溯体系运行的连续性。

七、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

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指导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一)明确责任。地方政府应当依法履行领导责任,组织、协调、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管责任,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定和本规定,结合行政区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各级责任。切实建立与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确保不同的追溯责任主体之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指导与监督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追溯工作信息化平台,掌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及建立追溯体系运行情况,并通过预警管理、远程监督、指挥联动、现场检查等协调机制,促进企业不断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履行追溯责任。

(二)先行试点。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不同品种食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特点,具体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及追溯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追溯方式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增减等多方因素,做好试点工作。可本着先主后次、先简后难原则,在一类或几类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中选择代表性企业先行试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途径、总结经验。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重点做好推广试点经验工作,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重点做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日常指导、完善和监督工作。防止急功近利,追求形式、走过场等行为,切实做到分类实施,稳步推进,逐步覆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争取“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大米、小麦粉、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重点食品安全可追溯。

(三)督促落实。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情况监督检查,对于没有建立追溯体系、追溯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特别是出现不真实信息或信息损毁、灭失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严肃处理。不断探索根据监管工作需要调用企业追溯信息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适时分析总结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情况,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八、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记录纷繁复杂,追溯环节链条长,专业技术性强,相互衔接难度大,需要社会各方切实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一)切实发挥行业协会规范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组织、推动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工作,探索、制定行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规范,搭建合法、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行业追溯实施情况咨询平台。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系,及时沟通、交流和解决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切实发挥技术机构技术支撑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追溯防伪技术专业性组织等技术机构跟踪食品行业技术发展,研究不同类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技术要求,探索实现不同的追溯技术手段,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技术层次与科学运行水平。

(三)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坚持社会共治,对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企业,鼓励公众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通过大力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我国食品行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定

安全食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系统介绍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但目前,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一、食品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即将发布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 “国家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追溯体系”。更加明确了食品追溯体系的重要性,为食品安全提出了新任务。明确要求政府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和食品追溯体系,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红黑名单”制度,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让违法犯罪分子不敢挑战法律底线。

二、现代信息技术将食品追溯体系植入证明商标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下,我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探索在食品、饮品行业全面开展安全食品、饮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体系的建设。并开发出“安全食品、饮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使用管理平台” 于近日全面启动。实现了证明商标成为每件商品“身份证”。消费者只要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产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即可追溯查询产品的生产、检验、物流、消费环节。向前可追溯出食品产于哪个工厂、原辅材是由哪些供货商供应,向后可追溯到它具体发往的销售市场及代理商、购物商场和保质期倒计时、产品检验报告等相关动态数据,正真实现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三、证明商标多维彩码技术的安全性

此多维彩码全源追溯系统是在原安全饮品证明商标上植入了多维彩码全源追溯系统;该系统是运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其最大的优势价值在于核心技术的非开源性,既保障了技术的安全性,又避免了图形复制的可能性。实现了“单个商品一编码”,也就是做到每件商品都有其唯一的“身份证”。有了多维彩码,商品出现问题了,企业就能迅速追踪到有问题的商品和责任主体,能准确召回问题商品。该技术的诞生,将是防伪行业颠覆性的一次技术创新。

该技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来传统使用的条形码(也称为一维码)受制于容量问题,只能是“一批产品一条码”。而二维码也主要容量可复制性强等缺点,一维码和二维码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要求,只有多维彩码才可以解决追溯体系容量和安全性问题的要求,假冒产品将不再有生存之地。

四、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系统主要优势及特点 1.优势:

① 核心技术:多维彩码、大数据实时监控、移动互联网追溯; ② 追溯单元:商品生产原材料以及产业链上的流通责任主体; ③ 实施手段:透明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手机、平板和PC 互联网终端 ;

④ 追溯效果: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全过程可追溯;

2、特色:

①细致性强:生产前后全部信息,粒度一物一码,定向监控,定向召回;

② 监控性强:信息透明、跟踪环节全面、实时监管和查询; ③ 适应性强:适合多种多样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建材等;

④ 防窜货强:自上而下管理产品流通过程、窜货报警、流向跟踪 ⑤ 防伪强: 物理防伪与信息防伪相结合,企业防伪与客户防伪 共存;

⑥ 成本低: 使用方便如条码、费用远比RFID等要低;

五、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系统–社会效益

1、对消费者:

① 宣传正确消费理念,引导合理消费观

② 信息公开透明,提供安全食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③ 畅通沟通渠道,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监督、投诉和提出建议

2、对企业: ①全方位管控生产,提高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安全; ② 杜绝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维护企业形象; ③ 统筹企业营销信息,规划企业预期发展计划;

3、对国家:

① 强化国家监管机制,增强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② 整合与利用社会机构的力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③ 制度化管理企业,增加国家财政税收;

六、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平台的推广应用

将安全食品、饮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系统与国家平台对接,通过打通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够让消费者对食品消费更为放心。

当下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需要构建多层次防治体系。而安全食品、饮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系统的启动,显然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保障手段。

“安全食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系统平台”启用后,在推广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首要还是如何能让广大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参与安全食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平台的使用;如何提升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的保证能力。其次是在安全食品证明商标多维彩码追溯使用管理平台推广、信息查询、建议反馈、增值服务、信息安全等方面如何为企业提供及时、快捷、低成本的服务,是我们当前需要完善的课题。

篇3: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定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 提供可靠的信息。确保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交付、批发、零售等路径的透明度, 迅速向消费者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食品信息, 加强食品标识的验证, 防止食品标识和信息的错误辨识, 实现公平交易。其次, 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能迅速追溯其原因, 迅速有效的清除不安全食品, 有助于风险管理的实施, 便于确定食品安全事故肇事者。再次, 提高经营效益。食品追溯体系可以通过产品身份的识别、信息收集和储存, 增加食品管理效益, 降低成本, 提高食品质量。

标准体系对追溯的要求

在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中, 多个体系对食品标识和追溯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 食品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准确理解食品追溯性体系的具体要求并加以应用,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ISO 9001:2008条款7.5.3

适当时, 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 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状态;在有追溯要求的场合, 组织应控制产品的唯一标识, 并保持记录。

ISO 22000:2005条款7.9

组织应建立且实施可追溯系统, 以确保能够识别产品批次及其与原料批次、生产和交付记录的关系;可追溯系统应能识别供应商的进料途径和终产品初次分销的途径;应按规定期限保持可追溯记录, 以便对体系进行评估, 使潜在不安全产品得以处理;应按规定期限保持产品召回记录;可追溯记录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顾客要求。

BRC全球食品安全标准条款3.9

组织应建立追溯系统, 使其能够识别产品批次并实现从所有原料 (包括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或其他包装材料、加工助剂) 、所有加工步骤、产品的分销到客户的追溯。

3.9.1充分识别原料 (包括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或其他包装材料、加工助剂) 、中间产品、半成品、成品、待处理原料, 以便追溯。

3.9.2追溯系统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测试 (包括数量检查和物料平衡等) 并保持记录, 以确保其追溯能力。

3.9.3若供应链有特殊识别要求, 如使用某一标志或特殊声称, 追溯系统应包括适当的控制和测试程序。

3.9.4若产品进行重新加工, 仍应保持其追溯性, 并且公司应说明重新加工不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与合法性, 如物料声称、过敏原或转基因信息等。

IFS国际食品标准条款4.16

4.16.1应存在追溯系统, 其能识别产品批次及与产品批号对应的原料、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可能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批次;追溯系统应整合所有加工过程和分销记录。

4.16.2追溯系统应定期测试 (包括数量检查) 并保持记录, 必要时进行修改, 以验证双向追溯性。

4.16.3均应确保所有阶段的追溯性, 包括在线过程、后处理及重新加工。

4.16.4为确保能够对物品进行清晰追溯, 应在物品包装时直接对半成品或成品批次进行贴标;若稍后贴标, 应对临时储存的物品提供特定的批次标签, 贴标产品的保质期 (如在XX日期前) 应从生产日期开始计算。

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饲料及食品供应链的追溯体系——体系设计及实施的通用原则及基本要求》 (ISO 22005:2007) 明确了食品追溯体系的结构应包括追溯的原则和目标、追溯体系设计 (目标选择、法规及政策要求、产品及/或配料在饲料及食品链中位置、物料流向、信息要求、程序建立、文件化要求、饲料及食品链中的协调性) 、实施 (追溯计划、职责、培训计划、监控、关键绩效指标) 、内审和评审。

原则与范围

追溯应包括供货追溯、加工过程追溯及客户追溯, 并应增进信息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提高组织绩效和生产效率, 并能找出不合格原因, 必要时能够进行产品召回。食品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者, 在设计食品追溯性体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确定其产品在食品链中的历史及/或位置, 以界定追溯体系的覆盖范围;考虑实施追溯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承受能力;追溯体系至少应追溯到供应链中每一组织的前一步及后一步;追溯性体系应是可验证的、具有实际应用的一致性, 且满足政策法规及公司制定的追溯目标。

目标设定

在设计食品追溯体系时, 必须设定需达到的追溯目标 (通常包括追溯的百分比及完成追溯的时间) , 而目标设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支持食品安全及/或质量的目标;满足顾客规格要求;确定产品来源;方便产品撤回及/或召回;识别饲料及食品链中的责任相关方;方便对产品信息进行验证;使相关股东和消费者能够共享信息;满足当地、国家或国际政策法规要求;提高组织的绩效、生产率和利润率。

前提条件

确定追溯目标后,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搜集追溯相关的法律法规, 产品及/或配料, 识别供应商及顾客在食品链中的位置, 物料流向, 来自供应商、客户及过程控制的信息要求等。

建立文件档案

食品供应链中的企业/个人必须建立健全食品追溯体系的文件档案, 包括食品追溯体系的范围、食品追溯体系的职责、食品追溯计划、食品追溯体系的详细记录、食品追溯运行的相关资料、培训记录、评估计划、食品追溯体系的验证结果及纠正措施等。

建立定期的追溯体系评估机制

食品供应链中的企业应建立评估标准及程序, 定期对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以检查其运行效率及效益。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步骤

策划、建立阶段:确定追溯目标, 识别追溯体系应满足的相关法规及政策要求, 识别与追溯目标相关的产品及/或配料, 设计追溯体系 (确定在食品链中的位置, 确定并文件化物料的流向, 收集来自供应商、顾客、加工过程的信息) , 建立追溯程序 (包括产品定义、批定义及标识、追溯信息、数据及记录管理、信息获取途径、处理追溯体系不符合的纠正及预防措施) , 形成文件;组织设计的追溯体系要素应与其他组织协调一致。

运行实施阶段:管理层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并按设计的追溯程序运作;制定追溯计划, 确定追溯职责并就追溯相关的培训计划与其员工进行沟通, 监控实施追溯计划, 以验证追溯目标及程序的有效性。

评估与改善阶段:定期进行内审, 以评估追溯体系的有效性, 验证其是否符合追溯目标;管理层应对追溯体系进行评审, 提出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持续改进过程。

追溯体系中相关方的职责

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将原料验收、成品验收和销售记录保留两年, 并建立场 (厂) 地挂钩制度、索证索票验收制度及购销台账制度, 无形中赋予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食品追溯的责任与义务。

目前, 我国对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管理”, 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政府部门应各司其职, 切实做好其管辖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对我国建立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议

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引入全程标识追溯系统, 我国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也卓有成效, 但是由于有的企业追溯意识淡薄, 有的企业规模较小, 难以管理, 因此, 要在全国推行食品安全追溯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根据我国国情,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 农产品企业的规模化。在我国, 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大型农产品企业集中收购单一农户产品, 并对其进行检验、贴标。

(2) 建立并完善追溯体系的质量标准和指南。由于我国传统食品、地方特色产品种类繁多, 因此应根据我国特色, 逐步建立不同行业追溯体系的质量标准, 同时执法部门应加以引导, 争取在短时间内构建我国食品追溯体系和网络交换平台。

(3) 建立国家级或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服务平台, 对产品信息进行有效交换和管理。

(4) 推广“看得见”的条码和不易被外界环境影响或破坏的追溯技术, 如RFID及TÜV莱茵的食品符合性平台, 使消费者能够及时查询产品信息, 实现食品问题准确预警和事后快速处理。

(5) 加强宣贯力度, 让“追溯”成为消费者的一种习惯。

篇4: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障了啥

山东得利斯集团(以下简称得利斯)的屠宰场里,工人们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他们用读写器扫描挂在待宰小猪身上的RFID标签——这相当于身份证,记录着小猪的出生地、健康状况等来源及养殖信息。

然后,工作人员重新检疫这批小猪,以确定其能否进入屠宰加工生产线。

在被屠宰并分包为物流单元后,借助RFID生成涵盖之前所有信息的条码标签,这批猪肉被运送到全国各大超市。

“有了这些信息,如果哪块猪肉出问题了,扫一下条码就能迅速实现这批猪肉的召回。”得利斯技术中心主任郑乾坤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实际上,早在2006年得利斯就建立了肉类追溯系统,动因是其猪肉开拓海外市场一直不顺利。

“2005年,欧盟规定,凡在当地销售的产品必须有可追溯标签,否则拒绝进口。”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的规定。

这一制度被不少人视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性制度。

新法运行已半年有余。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的现实又是怎样?

追溯不是个新事物

“虽然我们很早就采取纸板的方式记录生产过程以便于管理,但这个方法太慢,不便于保存,也不符合国际上的要求。”郑乾坤说。

“追溯”并非新鲜事物,在今天的追溯系统诞生之前,企业就已经在用账本、EXCEL表格记录生产过程及外部流通环节,实现“追溯”的功能。其中,生产经营企业在自身业务操作范围内对追溯对象进行追溯的行为称为内部追溯,当追溯对象由一个企业流通到另一个企业时,涉及的追溯成为外部追溯。

建立有效而完善的追溯系统,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李建辉所在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负责在中国推广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中国的商品条码工作,并将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及零售等信息与该条码链接。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可通过条码实现迅速追溯及召回。

近年来,整个食品行业对食品追溯系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比如,原本通过手工方式将生产信息录入EXCEL表格的吉林省东福米业,也选择了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

“以前从来没听过溯源系统,也没有其他企业的案例。但我们觉得这是大趋势,就开始筹备。”东福米业行政综合部经理房杰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2013年,东福米业找到一家技术服务公司,以GS1为标准,根据其企业特点开发了一套食品安全追溯软件,不仅在加工环节不断输入新信息,还在田地安装了 360度高清摄像头监控水稻从种到收的生产状况。

借助这套系统,种植环节的地块信息、化肥品种、种植时长、种植人姓名等信息,都会被真实详细地记录。

高额成本谁承担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展“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在不同省份建设特色产品的追溯应用试点企业。

追溯体系由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查询四部分构成。其中,前三个环节主要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打造统一的信息查询通道。

“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建立这套系统,他们认为,建立一套受监管的制度,还得自己掏钱,心里不乐意。相当数量的企业是为了应付政府。”山东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钱恒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此前,国家并没有出台建立追溯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经费支持。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强调的都是召回制度。

尽管追溯和召回实际上紧密相关,但直到2015年,《食品安全法》修订后,才明确提出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制度。

一些企业认为,追溯系统的建立成本分摊在消费者身上,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肉的价格一般每斤在10块钱以上,按照追溯设备的价钱平摊下来,每斤肉多卖一毛钱就能收回成本,一般人都能承受得了。”郑乾坤说。

但消费者对此未必买账。

新疆玉都枣业董事长王洪兵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其6年前建立的追溯系统,迄今已投入近20万元。

从枣开始发芽到最后采收,玉都枣业每50亩生产基地由一名专人负责,负责人是谁、收了多少斤、如何加工、谁在负责检验、销售地区等所有信息都被追溯系统记录在案。

“我们曾经试着提价,以覆盖这套系统增加的成本,可是消费者不买账,销售情况受到了影响。投入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王洪兵说。

本刊记者在超市对消费者的走访中发现,对于“可追溯”的新概念,不仅消费者一头雾水,很多销售人员也不甚了了。某超市蔬菜售卖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哪个顾客会对食品追溯询问得那么仔细,只要价格合适,看着新鲜他们就买走了”。

中小企业在建立追溯系统时遇到的另一个困境是数据的录入。

李建辉回忆,他曾跟一个企业家多次电话沟通,但对方最后还是靠自己上高中的儿子在政府平台录入了信息。

标准乱象

无论是以条码、或RFID标签等介质作为载体,其编码都是采用全球通用的GS1标准。在食品领域,全球有60多个国家采用这套标准进行追溯。

为什么要采取统一的标准?

“就好比你给一间屋子里的四个人用1234编了码,旁边一个屋子用ABCD编了码,出了这个房间,你这套识别人物的编码就失去了意义,但如果给楼里人统一编号,就好识别了。”李建辉说。

nlc202309081611

基于国际GS1编码标准,每个超市购买的商品包装上都有一个结算条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准确地辨别出是哪个企业生产的哪种规格的产品,再结合商品包装上都含有的生产日期及批号信息,如果企业内部建立了追溯,依照这套信息的组合,很容易就能追溯到某一批次的产品。

新版《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后,很多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地方性政策和规定,要求企业建立编码系统或追溯系统。政府部门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打造统一的信息查询通道。

“但是,这些地方性政策的出发点,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编码体系整合,而是片面地要求企业建立一个基于地方政府监管便利性的追溯系统。”2016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在会上提出。

钱恒认为,如果“任性”设计、另搞一套,不仅会造成重复建设,也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特别是对于全国性销售的食品企业,按照各地不统一的标准进行编码,显然不利于追溯和召回的实施。

地方平台的另一个问题在于食品生产的链条太长,分管部门太多。郑乾坤表示,很多企业在食药检、农委、商委等不同部门的引导下在做不同的追溯系统。

“最好是能在有国家公信力的平台上统一进行溯源管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国家有要求,企业就去做,最后要在企业自己的网站、或者不同的官网上查询信息,实际上是自娱自乐。”钱恒指出。

追溯并非万能

“可追溯”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进行过程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产品信息进行溯源。

“但国内对追溯系统赋予了太多的期望,甚至于超越了追溯的本义。”李建辉说。

正是因为对追溯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得一些消费者希望企业公开所有信息。“除了采购源、生产量、成本,还要有生产环境温度、添加剂用量的数据,从而倒逼政府问企业要数据,引发了诸多企业的不满。”钱恒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很多数据是商业秘密,企业需要留在内部,帮助其监控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没必要公开。“让企业公开,他们不仅会抵触,还可能伪造数据,假的信息对企业和社会都是一种伤害。”

由于追溯的链条较为复杂,完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不切合实际。

李建辉也在不断倡导“向上一步、向下一步”的解决方案。他认为,食品追溯不是单点对单点的一条线。一种食品的原料、辅料可能是很多供应商供给的,也会出售给多个商家,就全局而言,是多对多的网状结构。

“我们一直在呼吁,一家企业追溯在记录了内部溯源信息后,掌握上一步和下一步企业追溯信息就行,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能够使用统一的编码语言把上下游记录下来,出问题时,政府把这个链条连起来看,就是可追溯的。这就已经足够了。”李建辉说。

篇5: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定

MAP平台能够进行灵活的图形化配置,可根据业务发展随需应变。平台具有动态智能分析功能,支持工作流管理全过程,将工作流引擎纳入业务处理的核心机制,形成了自动流程的驱动。MAP平台以业务逻辑为驱动,提供了综合性的开发和应用平台,开创了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并提出产品和服务完全分离的新型信息化运作模式。精彩推荐 Google的云计算技术实际上是针对Google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而...中国民企500强 苏宁联想进三甲黄光裕的后手:国美电器商标权面临收回风 国美新悬念:那个女人有多大威力? 从汽车IT到家电 比亚迪扩张留下焦虑综合空调业10年榜首易主 美的首超格力 黄光裕二审维持原判14年 妻子杜鹃改判缓 冷冻食品为热情世博降温

历时6个月共计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客流量将达7000万人次参观,这对高标准、高质量的食品需求提出挑战。而冷链物流就是指冷藏冷冻类物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种物流系统。

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是项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确保各环节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冷链食品不但要求保鲜,还要特别注意安保环节,而世博会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危及参观人员的身体健康,影响世博会的正常进行,整个会程不能有丝毫松懈,这使得世博会冷链物流相比其他普通冷链物流,有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难度,对于参与世博会冷链配送的企业也有更高的要求。

冷链系统事关民生

冷鲜食品由于其特殊性,本身就对流通链上的各个环节要求很高。博科资讯副总裁武兴兵慎重地说道 “冰淇淋如果融化,即使再冻上也不能称为冰淇淋了,而是牛奶和冰晶的混合物”。其实,很多冷冻产品都存在这个问题,一旦解冻即使再次冷冻、冷藏,都会改变食品的原有口感,甚至导致食物腐败。

“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任务相当艰巨。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虽较过去有了明显改善,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司长孙咸泽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说。

孙咸泽还表示,到年底我国将对31个城市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品种监测涵盖粮、油、菜、肉、蛋、奶、鱼及其制品。年内,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全部制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事关国民健康,来不得半点虚假,维护食品安全成为关注民生的一件大事。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冷链技术的应用和冷链系统的完善。

国家部署提升冷链物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介绍,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6个专项规划的制定,分别是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和商贸物流专项规划。另外为拉动内需,国家 4万亿投资计划中,物流业也争取到部分资金,全国共有232个相关项目,带动社会投资约300亿元。

7月28日由国家发改委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如何实现以上目标?规划还明确了七大任务和八大工程。其中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建立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和系统追溯系统工程是发展我国冷链物流、保证食品药品运输安全的必要手段。规划还强调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6个国家部门和相关协会相互合作,规范引导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其中工信部和科技部从物流信息化方面、财政部从农村物流服务专项资金方面、银监会从物流金融方面,都对落实物流业振兴规划进行了专项部署。食品可追溯是保证

近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年将在全国着手开展食品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主要以肉品、蔬菜为重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率先在全国36个大城市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城市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机制体系,形成可倒追机制,提高肉、菜的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服务。

据博科资讯总裁助理、资深物流信息化专家王颐中介绍,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应把握 “宽度”、“深度”和“精确度”三个维度。宽度,是指所包含信息的范围,射频设别芯片应记录哪些字段,如保质期、相关责任人、冷藏库和全程运输的温度等。深度,则指向前或

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比如,动物饲喂的饲料,结合追查责任的要求,可以做到是追溯到全部饲料原料的产地,还是仅仅追溯到混合饲料的供应商。精确度,是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例如,牛肉中价值较高且单独包装的部位产品需要做到追溯到个体,而一些价值较低且混合包装的产品只需要追溯到生产批次即可;肉类中的鸡肉,由于屠宰量巨大,个体标记困难,每批饲养的环境、饲料条件相差不大,只需要追溯到饲养来源批次即可。因此,应根据不同食品要求建立各自高效、实用的可追溯系统。

为进一步做好食品流通领域安全重要工作,商务部还将加强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和餐饮业等重点行业的管理。严格屠宰企业的准入制度,推动生猪屠宰管理的根本性转变,鼓励引导生猪屠宰场全面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提高肉品质量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实现酒类流通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提升酒类流通行业的管理水平,督促餐饮企业建立监管制度,加快推进主食加工配置的改造和建设。

“构建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各类食品市场建立食品经营者协议准入和管理制度,以及明确市场开办者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是建设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基础条件,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根本意义所在”王颐中如是说。

射频技术是关键

射频技术(RFID)是“物联网”基础支持技术,射频技术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因此在冷冻食品供应链上,采用RFID技术的意义和作用很大。

博科资讯副总裁武兴兵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谈到,建立可追溯系统,为食品建立“从地头到餐桌”的完整档案,食品可追溯体系可以让公众明白、放心消费,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还可以成为政府有效的监管方式。

由于追溯系统需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还有追溯条码、信息对接等成本投入,带有可追溯码的蔬果多是生鲜中的“贵族产品”——有机蔬果。这些可追溯蔬果多出现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在蔬果中的占比不超过10%。

超市卖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可追溯食品多是价格较高的生鲜食品,正在推广的农民直供可以强化普通生鲜食品的可追溯性,使普通菜也能找到生产源头,把“贵族化”的蔬果“平民化”。

博科实施专家强调可追溯机制的关键是,要使产地——供应商——超市等环节实现信息对接,从而做到整体产业链条上的信息对接,从供应链的源头到销售终端建立一套数据的采集、存储以及查询的通用机制。

“当然,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想要大面积推广食品可追溯制度,一定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出台,可追溯期多久、食品样品保存期是多久,都应有明确规定”。为了实现可追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食品企业保留其产品的直接供应商和直接客户记录,根据产品保质期不同,记录必须保留6个月至两年不等。明确的法律依据加之多层次的食品监管机构及体制外监督力量,才可以实现对各种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众所周知,中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中国的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近5千万吨,猪肉产量和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位。生猪屠宰作为整个猪肉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为老百姓提供放心安全猪肉的重任,所以加强猪肉生产的监管,确保肉品消费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系统整合才是王道

据悉,博科资讯在多项技术应用的融合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将RFID温度标签技术与GPS技术、冷链信息系统相融合,运输过程中货物温度记录数据读取之后将自动上传至温控数据信息平台,客户可以随时上网下载与之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从而实现货物在途信息查询、实时温度监控和地理位置跟踪,这将填补冷链运输环节温控的空白。

记者深入了解到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共建项目“浙江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获交通部正式批准。交通运输部在批复中指出平台将全面提升物流行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开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示范工作将十分必要。

有消息称,博科资讯精心打造潜力研究八年之久的MAP V3.0将于近期发布。它是中国基于SOA技术架构管理软件平台的典范,其最大价值在于适应中国企业快速成长需要。MAP平台的开放构架和自主预配置保障企业业务快速发展,通过动态管理策略链帮助客户构建生态型组织架构和全生命周期系统框架,是中国第一个可成长开放架构的自主平台,在国内拥有最高端、最广泛、最成熟的客户群体。

MAP平台能够进行灵活的图形化配置,可根据业务发展随需应变。平台具有动态智能分析功能,支持工作流管理全过程,将工作流引擎纳入业务处理的核心机制,形成了自动流程的驱动。MAP平台以业务逻辑为驱动,提供了综合性的开发和应用平台,开创了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并提出产品和服务完全分离的新型信息化运作模式。

篇6: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食品可追溯体系;作用;方法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虽有改善,但其受关注程度却与日俱增,尤其是随着假蜂蜜、地沟油的出现,传统的检验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规范和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也由过去的小企业转变到三鹿、肯德基等大企业,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加工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1],而且对现代企业所用的HACCP、GMP和ISO9000等国际认证体系产生怀疑。这些危机的发生也使国民在消费食品时出现一系列奇怪的现象,诸如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家养猪猪肉、家养鸡鸡蛋等土产品的高价消费。出现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消费者认为土产品的来源更安全、更可靠。为了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2010年两会,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中首次提及物联网,许多代表就物联网问题展开积极探讨,并建议将其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的出现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近些年来,食品可追溯体系被认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2-5]:(1)它可以增加食品产业链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2)对食源性疾病的感染具备良好的预防作用,当出现食品危机时政府和公司可以快速识别食品问题的来源,减少企业损失,甚至可以避免管理崩溃等严重后果;(3)保险公司更愿意为具备可追溯体系的食品公司投保,当出现食品危机时这些公司因为有更好的保险能平稳地渡过危机;(4)及时回馈分销信息,提高供应链效率。1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及分类

可追溯性”的定义是引自于质量保证的ISO 8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础和术语》: “Tracea-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trace the history,application or location of an entity by means of recorded information”,即“通过记载的识别,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6]可追溯性是在以欧洲疯牛病危机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在CA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提出的一种旨在作为危险管理的措施。目前,国际上对食品的可追溯性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权威定论。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将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7]欧盟委员会(EC178/2002)将食品可追溯性定义为: “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8]。根据食品追溯范围的不同,食品可追溯体系可分为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这两种类型。内部追溯指企业对自身内部生产的追溯,这种追溯仅仅在企业内部产生作用,一般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或环节为追溯点;外部追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对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般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为追溯点。根据政策要求的不同,食品可追溯系统分为强制性追溯和自愿性追溯。在强制性可追溯系统中,在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下,企业的产品必须实施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并采取惩罚措施;自愿性可追溯系统则是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自愿实施的。

2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作用

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功能,已成为全球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快速识别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追踪食品的流向,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以消除危害并减少损失。从而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提高食品安全性,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第一,减少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减少厂商承担的风险。在食品质量安全危机暴发时,减少厂商承担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食品企业带来信任危机,例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鹿奶粉”特大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购买信心下降,使食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何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并继续维持产品的信誉度,主动去保护品牌和缓解风险,正是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范畴。

第三,减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当危机出现时,厂商与政府快速识别风险,使疾病危害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值得提出的是,食品可追溯体系并不能降低食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减轻食品危机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倘若危机发生,企业与政府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响应,使危害影响最小化。3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 3.1纸制记录

纸制记录的方法就是将“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记录在纸上,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查询,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每一件食品的具体位置和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生产记录、生产台账等就是纸制记录的形式。3.2条码技术

条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宽度不同的、平行相邻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它包含着商品出产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厂商、产品编号等信息,与产品名称、价格、批号、产地、出厂日期等信息相对应。通常每一种物品对应的编码是唯一的。3.3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2000年前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通俗的讲,RFID技术是一种具有天线的能读能写微型标签。RFID技术由电子标签、标签读写器和外界环境检测器组成,有的还包括一个全球自动定位系统。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相对较晚,发达国家对肉制品和奶制品开始逐步应用,在市场贸易中,这种技术能为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许多方便,将这种能读能写的电子标签嵌入食品包装上,并通过远距离识别将各种数据录入其中,包括环境的变化,厂商也能更迅速的记录产品的进出情况;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消费者可以利用电子标签能迅速查询到产品的来源及原材料的来源,超市结账只需通过某个检测器便能算出消费者购买物品的总额,无需排队。RFID技术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非接触性识别、防伪性能强、可读可写等优点,它还可以应用在活体体信息,并将这些个体信息最终写到各种成品当中。外加射频识别标签防破坏性强、可以反复利用和具有标识唯一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焦点。在未来的全球贸易中,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3.4 EPC产品电子代码和DNA技术

EPC产品电子代码是与全球标准代码条形码相对应的射频技术代码,是RFID领域最新的发展[14]。它除了具有全球标准代码能辨识物体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电子产品代码网络提供关于产品的附加信息,例如产地、产品历史等,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单个产品的跟踪与追溯[15]。而DNA技术则分为DNA采集、信息存储、信息比对3个过程。动物DNA标示识别技术,是通过特定的设备提取生物体的DNA样本,将DNA样本作为识别对象的一种新兴的识别技术,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因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可以被应用于食品追溯系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领域[16]。4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发展较晚,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发达国家对我国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型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产品的出口。为了扭转局势,国务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得到各地的纷纷响应,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由此开始[17]。2003年以来,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现状相继出台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文件。关于牛肉和猪肉的可追溯性,北京市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电子化管理技术对肉制品建立了可追溯体系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为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从饲养到超市的整个产业链的监督过程,该试验不仅规范了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而且大大加速了我国实现安全信用体制的步伐[18-19]。此外,我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建立了多个应用性示范系统。2003年,上海首先开发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相结合,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运动员的食品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其具备完整的可追溯性,这也是我国从开始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到应用最成功的案例之[20]。不仅在北京、上海,我国各地都积极将可追溯体系应用在食品产业链中,尤其对出口的水产品和肉制品规定更为严格[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还不成熟,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各种有效记录均不完善,标准化体系也有待改进,外加我国大众对具备可追溯体系的食品认可度不高,法律法规还有欠缺,做到从“农场到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而在日本[22]欧盟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食品可追溯体系日渐成熟,对进口产品要求逐步严格,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我国食品行业为了与国际市场更好的接轨,食品可追溯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23]。5对加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议

5.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是率先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规范市场。我国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可追溯法律基础,尽量与国际接轨[23]。5.2将食品可追溯体系与HACCP,GAP,GMP体系相关联

可追溯系统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GAP、GMP是食品加工基本要求,是实施HACCP和可追溯基础。HACCP是通过过程控制以保证质量方法,可追溯体系核心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保持纪录系统。这些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共同点是都要一个有效纪录系统,因此,可追溯体系与HACCP、GMP、GAP结合实施才能更好发挥各自作用。5.3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

食品包装、标签式建立追溯重要条件之一,没有包装和标签标志,追溯信息就无从依附。5.4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

要聚合分散的职能力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综合协调机构,规范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落实监管职责,力争在短时间内规范 ID、追溯内容、追溯关键点、需要追溯和披露的关键信息等,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二要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共享型数据库等。发挥好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媒体公示教育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三要建立从严惩处机制,统一食品行业从业标准,实行行业监管和规范化经营,对从业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食品安全常识教育,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和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食品企业和个人,一旦发现,从严从重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现阶段,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对可追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明确落实在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和销售企业的责任主体,把食品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6展望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我国的现状分析,一方面使市场竞争更佳规范,并在以后更加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争中只有具备可追溯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而提前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会先入为主,让消费者产生品牌意识,把握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关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法律法规,具备可追溯意识的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制度变化。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考虑,我国农产品非常丰富,水产品和肉制品尤其是我国传统肉制品颇具特色,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欧洲、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对我国

不断采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产品,使得我国的产品难以在国外市场畅销。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分销到世界各个国家来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国必须消除贸易壁垒,而国外对我国食品的贸易壁垒之一便是食品是否具备可追溯性。因此,我国食品企业和传统的肉制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司法局涉法涉诉下一篇:我最敬佩的人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