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2024-04-26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反映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起点,烙饼的图示凸显了直观优势,有助于学生理解最优的烙饼方法。

课始用煮蛋这一生活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中优化的方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3张饼的烙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然后通过对比、演示,强化关键步骤的操作,并让学生进行再次操作,帮助学生建构烙3张饼的经验,渗透优化思想。再次操作之后发现,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烙的有板有眼,有效的处理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寻找既省时又省事的烙法,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归纳总结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让部分学生提前进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应用环节,出示连线法、列表法和列式法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不过,本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当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相符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而由教师代替学生说出结论;教师的课堂用语还不够精炼,课堂评语还不够富有生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学习需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时效。

篇2:《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和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因此,在把握教学重点时,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平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重点放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2

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册的最后一章内容《数学广角》,本章共有3个例题,分别讲述的是:沏茶问题、烙饼问题、田忌赛马。今天我和孩子共同研究了烙饼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有这样的感受: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其实也不难的,但在上课的时候却发现有个别学生很难理解。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孩子们都吃过烙饼,也见过妈妈烙饼,可是却不知道应该怎样烙饼才能最省时。

所以我先创设小丽三口要吃饼,妈妈用平底锅烙饼,一次只能烙2张饼,烙一面需要3分钟,问烙三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然后让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篇3:《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在前些日的教研交流会上, 刚从北京新课程培训归来的历社科组长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烙饼的故事, 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与反思。故事说到, 有一个儿子嫌妈妈烙的饼不好吃, 妈妈听了生气地说:“我都给你们做一辈子饭了, 你还想怎么着?有的吃就不错啦!”这时候的妈妈还没细想为什么她烙的饼不好吃。后来, 她冷静下来开始反思, 进而研究起这做饼的学问来。“是啊, 你说我怎么就烙不好饼, 人家是怎么烙的呢?”“我烙不好, 人家烙得好, 可能是用的锅不一样?”为了验证猜想, 她出门时开始留心卖烙饼的店铺, 可她注意到外面专门卖烙饼的人用的也是平底锅, 和她在家用的没啥区别。她不甘心地又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 才发现“人家烙饼时加的油很少, 而且中间用毛刷加油。这样做不油, 还不容易糊锅。火不要急, 也不用老翻它。”领悟了其中“秘诀”后, 她觉得这其实很简单, 也没什么了不起。但重要的是, 她很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 而儿子也开始夸她的饼做得好吃了。她不仅收获了成就感, 还学会了烙饼。学烙饼尚且如此, 教学探索又何尝不是呢?

二、创新教育时不我与

身处21世纪, 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社会竞争都急需大量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而优良的教育恰恰应时所需。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顺应当代社会发展, 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 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知识, 旨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培养其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 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激烈竞争的合格人才。

作为该科教师, 如何烙好“教学”这个饼, 把学生培养成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教师也要像那位妈妈一样不断地思考探究。

三、烙好“教学”这个饼需要一步一步来

在教学中, 像那位妈妈一样, 教师也应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当旧方法不适用时, 及时接收学生反馈, 进行反思。

除转变思想外, 烙好饼也需要掌握“秘诀”, 即讲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正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教无定法”, 教法因教材和教学对象而异。如, 讲授《多样的地形》这一课时, 笔者采用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方式, 以自然风光图片将学生引入课堂, 以古筝乐为背景创设情境,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随后以“提示主题、阅读课文、综合概括、情感感悟、反馈巩固、课堂延伸”开展课堂。而“聊天教学法”“假设教学法”等的采用更能将课堂变得生动。教学过程理应是积极有趣的互动, 一个享受的过程, 而非知识输出和接收的传输站。

而这也进一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在课堂上寻求与学生间平等的合作关系, 起到点拨和承转作用, 而非领导、灌输的“权威”。例如, 在讨论问题时可以通过暗示、引导来激发思想灵光,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激励他们发言。记得在十年前的一次深圳市新课程培训会上, 资深记者李建平曾说过, 教师应起到这么一个作用:“捕捉亮点, 点拨偏差, 让失误得以矫正;引发争议, 让思维擦出火花;削枝除叶, 让质疑抓住主干;拨动琴弦, 让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选择, 让个性自主张扬;满足表现欲望, 让生命释放活力。”

而烙好一块饼来, 选材也很重要。如果用死面, 那即便技术再娴熟, 饼也会因干硬而口感不佳。因此, 将学生培养成“活面”, 让课堂成为活水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约翰·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说, “这些年来, 我一直苦苦思考:为什么他们学不会我们教的东西呢?我已经找到答案了:因为我们是在教, 我们是在试图控制他们的思想。”而这正是中国当下基础教育的现状, 太多的老师在“教”, 都把学生教得没了兴趣。因此, 教师的“教”要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学时应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合作意识。如课前让学生收集材料、课上观察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评价、共享思维成果。学生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他们经过思考分析得来的, 而不再是从书本或老师直接得来的呆板知识。

再回到课程本身, 由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涵盖面广, 还面临着学科交融带来的知识整合。受此冲击, “传统的教育模式”因为不能承载新时代对它的要求, 濒临淘汰。这便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挖掘课堂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等实现提升。另外, 如, 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丰富生动教学方式的采用也能吸引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但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如何更好地烙好这个饼”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 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笔者坚信课改的道路或许坎坷, 但前方一片光明。

摘要:如何创新中学素质教育, 始终是教师心头的一桩难题。眼下, 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素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钻研之余也感到力不从心。

篇4:“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烙饼;教学设计;反思

第一部分 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课本112页例题1及114页第一题

二、教学过程

(一)简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112页并合作思考

(1)烙1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需要几分钟?

(2)烙3张饼一共有几种方案?分别需要几分钟?哪种方案更好?

(3)照这样,分别烙4~10张饼各需要几分钟?有什么规律?

(三)自学探究合作,教师巡视

(四)学生展示

1.完成第一个问题列出算式并填表(学生不用上讲台)

2.学生上讲台讲解第二个问题同时板书列出算式并填表

3.由个别到一般学生分别推算出4~10张烙饼所需时间。教师鼓励学生说出理由。

4.研讨规律,(师生一起)

规律1:把4张以上的数进行分解算时间

如:4张分解成 2+2 2×2×3=12分

5张分解成 2+3 2×3+3×3=15分

7张分解成 2+2+3 2×2×3+3×3=21分 ……

规律2:根据表格观察3张以上每增加1张烙饼就增加3分钟

规律3:烙烙饼的最短总时间=烙饼面数×烙饼个数÷每次烙的面数×每次烙的时间(注意:烙饼数为1个时属特殊情况,不适合本计算公式)

如:烙三张烙饼的时间是:2×3÷2×3=9(分)

烙7张烙饼的时间是:2×7÷2×3=21(分)

烙101张烙饼的时间是:2×101÷2×3=303(分)

(五)板书设计

最佳方案:第三种方案最佳,只用了9分钟。

规律:烙烙饼的最短总时间=烙饼面数×烙饼张数÷每次烙的面数×每次烙的时间(注意:烙饼数为1张时属特殊情况,不适合本计算公式)

如:烙3张烙饼的时间是:2×3÷2×3=9(分)

烙7张烙饼的时间是:2×7÷2×3=21(分)

烙101张烙饼的时间是:2×101÷2×3=303(分)

(六)作业

课本第114页第一题解决炒菜问题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 反思

走下课堂,我心里有一种很愉悦的轻松感,我知道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成功了。具体表现在:

1.我在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了从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推导出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性的解决办法这个关键点,如把统计表醒目地板书在课题下面,使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表格开展,有很强的导向性。

2.让例题与拓展题有机的结合,使教学流程逐步深化;如教学完三个烙饼所有时间的计算后立即进行4~10张烙饼所需时间的计算,再到100张以上烙饼时间的计算等。

3.板书设计醒目,合理抓住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我把统计表画在了课题下面,每完成一个自学指导就把时间写在上面,使学生的思维有落脚点。特别是例题的板书放在表格下,三种烙饼的方法虽然学生写得有些不工整,但是学生们都知道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是怎么来的,哪一种最好一目了然,因此也为课堂增色不少。

篇5:《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1、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客人到了,请客人吃东西’这常见的招待客人之礼”来导入,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生活的需要。

2、创造学习机会,体现“以人为本”。

一个个具体事例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体会优化思想,而不是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比如,为客人烙饼。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烙饼这件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断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发现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重体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

课堂上,我主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

4、以生活事例为切入口,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解决“怎样让三位顾客都能尽快吃上菜”这个问题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自己对本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感想。当然,从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自己深思。例如:

(1)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帮助,但有时也有负作用。例如,在小组交流“三个饼如何烙,能尽快吃上饼?”时,有位小朋友竟这样问我:其中一个饼烙了一面后拿下,过了3分钟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钟就不够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时,这些就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区别。所以对这种情况,我私下及时对他作出回应,并给予解释。

(2)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严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每一个细节,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饼的时间与所烙饼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应该及时提问:“烙2个饼需6分钟,烙3个饼需9分钟……,每个饼需3分钟,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而事实上是有特例的:当饼的个数是1个时,就不符合此规律。所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应抓住时机拓展延伸,从而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并通过辨析来修正此规律。

总之,重新创造和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在优于教材上提供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资源。至于所上的课,我不管失败还是成功,只要自己努力钻研了,其结果并不重要。我总相信这样一句话:不磨高一尺,怎能道高一丈呢?

在解决“怎样让三位顾客都能尽快吃上菜”这个问题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自己对本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感想。当然,从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自己深思。例如:

(1)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帮助,但有时也有负作用。例如,在小组交流“三个饼如何烙,能尽快吃上饼?”时,有位小朋友竟这样问我:其中一个饼烙了一面后拿下,过了3分钟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钟就不够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时,这些就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区别。所以对这种情况,我私下及时对他作出回应,并给予解释。

(2)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严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每一个细节,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饼的时间与所烙饼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应该及时提问:“烙2个饼需6分钟,烙3个饼需9分钟……,每个饼需3分钟,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而事实上是有特例的:当饼的个数是1个时,就不符合此规律。所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应抓住时机拓展延伸,从而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并通过辨析来修正此规律。

篇6: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和顺县东关示范小学 侯素英

这一单元数学广角,主要通过一些与人们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事,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策略的最优化。

今天我所教学的例1主要是通过一般家庭中,母亲烙饼这一常见事例,训练学生探求方法的合理性。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活动情景,使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即生活化的理念。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最优化的思想。3.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4.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渗透劳动光荣、敬老礼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合理的烙饼方法;规律的揭示。教学关键:三张饼的合理性烙法。

结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探究规律

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下面,我具体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我觉得,如果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然后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由于这一例题的解决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大部分同学攻克难点,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饼型圆片做为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烙一烙,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方法的合理性,从而理解并掌握9分钟烙三张饼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方式,解决烙4张……10张饼所需的最少时间,完成表格。并通过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解决如果烙A张饼所需的合理时间,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函数思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方法的合理性。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层层递进,既帮助学生内化了知识,也渗透了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完本节课后总体感觉还有几个不理想之处:

1、一张饼不处理,两张饼只能同时烙。这节课是体现优化的思想,怎么才能实现优化,不由教师说,而是要通过学生去体现出来的,学生如何能体现?要让学生去经历,一点点去感受,然后才能感悟出来,优化是渗透的,不是传递。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

2、三张饼也要多样化的方法呈现。三张饼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一共有三种方法,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没有出现一张一张烙饼的方法,只出现了两张一起烙之后,再烙一张饼。还有就是三张交替烙。教师这样的设计也没有体现出三种方法依次优化的思想渗透。三张饼烙法要列表比较,从而感受一种比一种方法的优化。

篇7:《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烙饼问题”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以“烙饼”为主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围绕怎样烙饼,亲身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方法。

教学时我先通过一个设疑“家里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烙熟一张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怎样才能让一家三口尽快吃上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理解题意,有学生说出了9分钟这个答案,这时部分学生说不行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说可以的。我就顺势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代替饼,让学生先独立操作演示。然后让他们同桌演示,有困难的互相讲解帮助。这样,几乎全部学生都理解了这个优化过程。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烙饼的策略。

2、渗透数学方法的同时,顺势进行理性地提升。

在教学怎样烙饼省时时,学生通过操作后掌握了三个饼的烙法,但是光有这些感性的认识是不够的,怎样让学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呢?我让学生来说说怎样表示刚才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用写过程的方法,这时我就给学生提示了列表的方法:

饼的张数123

第一次正正

第二次反正

第三次反反

学生通过列表来表达过程,对烙饼的策略有了进一步理性的提升。在进一步寻找规律时,也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要求学生操作后通过想像和思考来得出烙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的策略

3、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总结规律。

在学生得出烙2张饼、3张饼、4张饼……所需的时间后,下一步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谈谈发现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规律:①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可以两张两张地烙;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单数,就先两张两张地烙,剩下的就用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来烙。②每多烙一张,就多用3分钟。③烙饼的张数和时间的规律:用饼数乘3就可以知道烙饼的时间。

篇8: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结合日常生活经验, 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烙饼问题的不同策略, 但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能从多种策略中优化方法, 从而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 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 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理解和掌握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 从而让学生体会统筹、优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

教学难点:“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

五、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给每组学生三个饼, 变抽象为直观, 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

教具:在教具的安排上, 同样安排了“三张饼”作演示用, 并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相辅, 进一步增加其直观性, 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策略 (即学法、教法)

学法: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 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主要采取“引—放—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我都是先从教师富有深意的设问或活动“引”领教学内容展开, 同时又以适时的“放”“扶”结合。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情境引入分析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识读解决烙饼问题的几个基本条件。“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3分钟。”这里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题目中所给的信息, 围绕这3个条件, 提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猜想, 说:“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和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教师提出:“怎么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第二步: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具, 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操作探究,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第一步:出示问题情境。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饼?”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烙一张饼、两张饼的方法和时间, 那么烙3张饼呢?”

第二步:自主探究。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反馈中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 (1) 烙一张饼要6分钟, 烙3张饼要18分钟。 (2) 先烙两张饼, 再烙一张饼要12分钟。 (3) 第三种方法用时9分钟。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是学生认识上有差距, 我们把教学引导重点研究放在第3种的优化思想方法上。这是本课重点, 为后续烙多张饼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步:操作演示, 揭示规律。“为什么有的9分钟, 有的12分钟呢?”学生汇报, 全班交流。可能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9分钟问题。“为什么这第三个方法最省时?省时在什么地方?”

3. 小组合作, 发现规律

在解决了3张饼怎样烙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后, 教学自然转向“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这一教学难点上, 教师可直接抛出问题:“烙饼问题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我们可以进一步从较大数据的烙饼问题分析入手, 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再设计3个步骤。 (把表画出来)

第一步:烙4、5、6张饼的最优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 4~6张饼数量少, 重点放在中差生, 他们能够解决;学生汇报, 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填表。

第二步:烙7、8、9、10张饼的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7~10张饼好孩子综合能力强能够借助1~3张饼的规律, 观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 从而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请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在组织交流时, 特意随着学生的讲述, 在屏幕上显示学生讲述的烙饼过程。

第三步:请学生观察表格, 看到每次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 又特意请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烙饼张数×3就是所用最短时间的结论。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发现过程, 感悟了数学思维方法, 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活动探索的快乐。

4. 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教材中第114页的第一题“炒菜问题”。它和“烙饼问题”的情境虽然不同,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 我处理这个练习时,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先小组讨论, 再交流, 在交流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灵活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

5. 总结、延伸

(1)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运用数学知识合理地安排事情, 不仅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规律, 还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办事效率。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节省时间、珍惜时间的人。

(2) 延伸:像这样烙下去, 烙20、30、33、50、10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很快地知道这个结果。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烙饼张数×一面所需时间=所用最短时间 (1张饼除外)

板书说明:

这张图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说明除了一张饼外, 不论多少张饼轮流烙, 只要锅里始终是两张饼, 就是最优方法的运筹思想。

烙饼张数×一面所需时间=所用最短时间 (1张饼除外)

上一篇:2024年度模具设计总结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