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反思的问题

2022-08-20

第一篇:美术教学反思的问题

利息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入手,提问他们对压岁钱的处理方式,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选择存银行。所以当即就布置双休日让家长带去存100元,自主操作,并利用所学计算电脑生成的利息是否正确。由于已经布置学生昨天查好现在的利率状况,所以后面的教学很简单:讲解几个名词的意义,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例题,练一练。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书上的表格,查询了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利率,按说作业已经完成了,但谭欣龙还查了三个月期、六个月期以及活期的利率,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一旦形成习惯,将会有无穷的活力,难怪这个孩子的数学总是那么拔尖。

这部分的内容有两个问题,

一是计算。因为老教材还要算5%利息税,所以计算稍微有些繁琐,这样学生的错误率就高了。

二是告知月利率时,学生不知道要乘月数。特别是告诉半年期利率时要乘0.5,而月利率时要乘月数,学生很是容易混淆,概念也比较难以理解。

第二篇:幼儿饮水问题的教学反思

最近,随着天气的变化,时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说:多让他小孩喝些水或多提醒他喝水。其实,我们老师平时经常提醒孩子们喝水,每天至少要喝四次水,但这个提醒的作用有多大呢?我悄悄地观察了这几天孩子们喝水的情况:有些孩子在排队喝水的时候一直吵闹,等人家喝完了他还没有轮到,结果等的时间久了就不去喝水了,直接把茶杯放好;还有些孩子接了很多的水,但是才喝了一口就不喝了。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我对我班孩子的饮水习惯作了调整。我们为他们设制了《你今天喝水了吗?》饮水记录表。每天上下午各两次定时喝水,保证喝水量。每喝一杯水孩子们就在自己的记录表上的杯子上画一条线,喝了多少就画到哪儿,这样一天下来就很清楚自己喝了多少水。孩子们一有空,就会去数一数比一比我喝了几杯你喝了几杯,喝得少的,老师们也会督促他们多喝些。有

有一次,孩子们排好队依次取水后坐下慢慢喝水。我巡视了一下,却发现明明面前没有水杯。“明明,快点过来取水呀”我提醒道。“哦”明明应答,却没有动的意思。“快点啊明明,要不水凉了”我又催促他。明明这才极不情愿的来到水桶前,手里拿着水杯却不接水。两眼很无奈地望着我。“怎么了明明?告诉老师好吗”我和蔼地对他说。“老师,我,我不想喝水”明明终于鼓足勇气对我说出了他的心事,虽然声音小的可怜。

忽然就明白了, 定时要求孩子喝水,根本就没有想到有的孩子不渴,不想喝水,忽视了这些“特殊”孩子的需求。要在以前我可能还会给孩子倒上水劝慰孩子喝。可现在我不会这么做了。此时我又想起了在幼教杂志上看过的一句话:幼儿不快乐就不是保育,幼儿连快乐都说不上,不管让他做什么,教什么,都不是好的保育。想到这儿我微笑着说:“好的明明,没关系的,等会渴了再告诉老师好吗。”“嗯”明明很痛快的点头答应了,小脸立马阳光灿烂。虽然喝水是日常活动中很平常的的一件事。但要让孩子喝足水,又要照顾到不同孩子的需求,这又是很不容易的。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要照顾好每一个孩子,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以幼儿为本,做到让幼儿随渴随喝而不是规范第一,这就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去理解幼儿行为的意义,从而让幼儿健康愉快的生活和成长。

所以,每天除了要安排幼儿定时喝水的时间,适量饮水外,不能忽视培养幼儿随渴随喝的习惯,同时 还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幼儿喝水时,要教育他不要玩水,以免水洒落在桌面上、地面上,要一口一口地喝,不要太急,不要说笑。其次是幼儿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喝水。剧烈运动后幼儿心脏跳动加快,喝水会给心脏造成压力,容易产生供血不足,所以,大量活动后一定不要马上喝水。最后是不能用饮料代替喝水。

喝水看似简单,可让幼儿自觉的、正确的喝水却非易事。要培养孩子把喝水变成一种习惯还需要我们去反思、实践找到更好的办法。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长方形信息引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但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理解和解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

1、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从学生常见的问题导入,让学生在已有长方形的信息进行画图着手,初步体会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是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得到感悟。 不足之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和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少。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后记

兴化市荻垛中心小学 孙云峰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 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 5x+(10- 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习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臵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本课时教材选材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例题和习题都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到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之后,我总觉得教材上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形象层面上。我有这样的感觉:本单元选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练一练”或习题中选用一道习题数字较大,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检验假设,使之体会到抽象思维的优越性,为进入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替换的思想学生应该有所接触,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他会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可解。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只需关注差生即可,本课的设计我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1、差数关系的替换何时出现?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编者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例题只是指点思路和方向。学完例1之后,是对倍数关系的替换进行巩固还是直接出现差数关系让学生再次冲浪?我选择了更换例题的条件,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有了前面替换的经验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相同之处是也知道了两种杯子的关系,但现在的条件是“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多20毫升。”一个大杯换几个小杯?——只能换一个,但换了以后会怎样呢?——总量发生变化。经过一番思考替换的具体方法找到了。

2、通过对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

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如何处理好学生思维差异的问题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课中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大量的习题利用课件出示,大大的缩短老师抄题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教学大小杯替换时,利用电脑演示替换过程,生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知晓方法,极好的突破了难点。

上一篇:面试内容一般有哪些下一篇:媒体广告投放计划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