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2024-04-16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题:间隔2米、4米、10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

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篇2:“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姐相小学 蚌绍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是本册书中“数学广角”里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再利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及两端都不栽树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听了于谦老师的课给我的总体感受是:

本节课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经历了感知——设疑——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展开学习,展示出了自己独具个性的学习方法,并理解了间隔数与点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抽象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具体认识如下:

1、精心设计,展现科学流程

这节课教学流程经历了:图片导入,感知规律——探索新知,发现规律——回归生活,运用规律的过程。思路清晰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松民主,简约而不简单。

2、尊重规律,关注学生主体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课一开始,老师以情境式的语言激发学生观察三组图,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试说初步感知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为探索新知做好了铺垫。出示例题后教师又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合作、交流。这些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而且提炼出了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多角度拓展了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和应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利用激励性的、启发性的语言,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验证,最终学会了方法,解决了问题,锻炼了能力。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丁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很好的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如:例题出示后丁老师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事例,通过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利用数据转化等简单方式寻求规律找出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经过尝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既为解决问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又成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后及课内小结等多个环节,丁教师还鼓励学生试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进一步渗透了方法,强化了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良好

篇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使学生能够借助图形, 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的关系 (两端都栽) 。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的数量关系, 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游戏试探

1. 猜谜语。

2. 用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感知“间隔数”与“间隔长”的区别。

二、动脑大比拼

课件出示:把一条长20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若干段, 你打算怎样分呢?每一段多少厘米呢?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课件出示)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都栽) , 一共能植多少棵树呢?

(1) 教师指导学困生完成。

(2)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

(3) 引导学生总结。总长÷间隔长=间隔数植树棵数=间隔数+1。

2. 及时反馈 (课件出示) 。

3. 尝试应用: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栽) ,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2) 师生共同评讲。

(3) 如果把题目中的“一边植树”改为“两边植树”, 该怎样解答呢?

四、巩固应用, 解决问题

1. 回归生活。

2. 小试牛刀。

3. 挑战自我。

五、

发散联想, 图片欣赏

六、畅谈收获, 全课总结

附:板书设计植树问题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来是作为小学奥数内容安排的, 现在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 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解题, 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做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让学生体验化归思想, 经历猜想、探究、交流、归纳等数学思维过程,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数学化的过程。

1. 关于教学方式的确定。

在教学思路上尝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拓展延伸”为主要环节来实施教学过程, 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具体实施中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经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 即将一个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研究, 再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渗透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这种思想要通过实例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落实。这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

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关注学生正确表象的建立, 明确间隔数与棵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在预设中由较短的一段路入手 (20米) , 研究在间隔距离变化的情况下 (5米、4米、2米等) ,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三是如何用好线段图, 正确把握数形结合的关系。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中介, 在本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 借助线段图, 变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凭借, 也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得以落实。

2. 让学生形成数学化的思想。

篇4:《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堂课上同学们可要充分利用这两件宝贝,小手也要动。现在就请伸出你的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五指分开,说说你看到了数字几?(5)。老师还看到了“4”,猜猜我看到的是什么?对五个手指间的4个空,这样的空在数学中被称为“间隔”(板书间隔),跟老师读“间隔”。你觉得什么是间隔?(学生猜测),教师总结: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就叫间隔,你和老师之间有间隔吗?

二、探究新知

(一)引出例题,尝试解决

1.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四年级的小朋友正在参加植树活动,我们也去看看好吗?出示例1主题图。但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2.学生读题,收集数学信息。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举起你的笔,指一指笔的两端。(师评价:很准确)

4.理解题意后,学生尝试解决,并找出不同的做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二)探究发现,总结方法

1.同学们的答案并不相同,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画图栽一栽怎么样?

2.(课件演示)老师要这样一棵一棵一直栽到100米,你觉得怎么样?

3.是啊,这样一棵一棵栽到100米太麻烦了,其实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中还有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入手,100米有点长,我们可以在短距离的路上栽一栽,你想选多少米?(生答)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所选的小路长度最好是5的倍数。

4.学生交流栽树情况,并填写表格。

5.学生观察表格谈发现。全班交流。

6.根据汇报板书(棵树=间隔数+1),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强调:在什么栽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规律呢?两端都要栽。

7.有了这一发现,前面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愿意来解决?

8.完成书中做一做。

9.你们真棒,通过努力解决了植树问题,回忆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学生回忆)教师总结,同时课件出示:

以后,当同学们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试试用这样的解题思路寻找解题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师生总结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篇5:《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成志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葫芦岛市世纪小学

孙陆

DU SHU MING LI

CHENG ZHI YU XUE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

尚 德

精 业

爱 生

明 理

尚 学

笃 行

成志

DU SHU MING LI

CHENG ZHI YU XUE

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刚接触这个内容,很有难度。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尚 德

精 业

爱 生

明 理

尚 学

笃 行

成志

DU SHU MING LI

CHENG ZHI YU XUE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左手,看指头有五个,间隔就是四个,明白植树问题的道理与此相似,再举起右手比划比划,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从而真正理解这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再次,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自身、教室、做操、楼房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四、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估计过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尚 德

精 业

爱 生

明 理

尚 学

笃 行

成志

DU SHU MING LI

CHENG ZHI YU XUE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习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尚 德

精 业

爱 生

明 理

尚 学

篇6:《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2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1、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需要种几棵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2、素材来源生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授环节也是以日常所见的种树问题引入,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篇7: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看是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为什么呢?那就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这样的数学问题的。如:“间隔数”。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其实不然。就象锯木头,“一根木头,锯3次,锯成了几段?”“用手夹乒乓球,每两个手指夹一个,可夹几个?”“班上原来8个女同学表演节目,现在每两个女同学中间站一个男同学,有几个男同学?”等等。像这样的素材是学生熟知的,但问起来,学生就觉得是脑筋急转弯似的,老会错,但这些情景学生喜欢,简单,可操作性强,只要在课前谈话、游戏时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间隔数”了。

二、老师,你带直尺来了吗?

篇8:“植树问题”一课的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认识间隔和间隔数

1.引入间隔和间隔数。

出示:康师傅“3+2”饼干 (3层饼干, 2层夹心) , 提问为什么称它为“3+2”饼干?

介绍:像这种饼干与饼干之间的夹心, 我们称之为“间隔”。这种饼干有2层夹心, 我们就说它有2个间隔, 即间隔数为2。

2.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 比如五指张开的4个空隙, 就是4个间隔, 让学生张开5指数一数;还有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之间也存在间隔, 教室的窗台之间也存在间隔, 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提问:同学们试着在教室里找一找间隔, 看一看谁找到的间隔多。

二、探究规律, 建立模型

1. (课件出示) 实验小学有一条20米长的校道, 沿校道的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 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 这道植树问题中的间隔距离是多少?

(2) 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间隔?你是如何想的?

(3) 用△代替小树苗, 动手画一画能栽几棵树?

(4) 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 并出示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植树方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课件出示表格

(1) 让学生填出第一行。

(2) 提出要求:

A.如果在长20米的校道每隔2米或4米种一棵树, 间隔数和棵树是多少?

B.4人一小组探究 (可以画线段图) 。

C.小组活动, 并填写好记录单。

(3)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填写表格。

(4)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板书:

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

两端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三、应用模型, 解决问题

1.某小区有一条长100米的通道, 沿通道的一边栽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都栽, 问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

(1) 分析题目。题目中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一类?

(2) 独立思考完成。

(3) 假如两端不一定都栽, 想一想答案有几种情况?

2.判断以下各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并找出判断的关键词。

(1) 办公大楼前有一条长100米的公路, 每隔10米栽一棵树, 楼前不栽, 问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 希望小学两栋楼之间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 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 学校要在小路的一边插上彩旗, 每隔5米插一面, 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3) 在一条长2000米的街道一边安装路灯, 头尾都安, 每隔50米安一盏, 问需要安装多少盏灯?

3.对上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四、渗透思想方法, 解决生活问题

1.在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 每隔50米安装一盏 (两端都装) 。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 绿化队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 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问一共要载几棵树?

思考:

1.梯度设计, 层层深入。本课教学第一层次设计了几个学生熟悉但不易理解的名词介绍, 通过事物的展示, 让学生逐步感知间隔和间隔数;第二层次主要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通过动手画一画感知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原理, 从而为学生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生体会到了画线段图的优越性,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表格呈现, 分析对比,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本课教学中, 在学生初步体会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之后, 用表格的方式来呈现学生所汇报的植树问题中的各种数据, 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 为学生抽象出“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等结论提供一种直观的表象, 同时渗透了一种“列表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学习保密法心得(法宣 宋黎黎)下一篇:公司高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