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2024-04-27

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共14篇)

篇1: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①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3×8×10=240(人)

8 ×10= 80(人)

②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10×3×8= 240(人)

80×3=240(人)

综合算式:8 ×10×3=240(人

答:3个方阵共有240人

1.例题哪里需要扶,哪里应该放?

本节课的例题,并不是全新的内容。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的方法与能力、从两个相关信息求出中间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同时,学会两步乘法计算的问题,可以用连乘式写。通过本节的教学,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题需要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但图却不大容易看懂,因此,在教学的前半段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图,从图中找到一个完整的方阵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全部找出来后,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应该能够独立完成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做法,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但教师在后半段没有放手,还是牵着学生按部就班地走,这样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练习教学如何按需分配的一点尝试。

传统的练习教学,是做一题、讲一题。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有这样的.缺陷: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完。因此,教师将练习分成两段出示,第一段是试一试,做完的同学可以先做101的练习;第二段是101的三题练习,做完的可以做补充题。这样的做法,可以给充分的时间让后进生思考练习以及让教师进行堂上辅导,同时也让优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特别是第三组练习,三题一起给,讲评时让学生选择最有困难的是哪题,难在哪儿等,这样做能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

篇2: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用连乘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解决问题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勾起学生的利用乘法解放问题的回忆。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2、建立解决问题方法的模型。

在探究新知之前,让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强调阅读也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个三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做学生头脑里形成模型。

3、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4、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 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6、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上台讲解。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7、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篇3:设多个间接未知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1含有同种果蔬但浓度不同的A、B两种饮料, A种饮料重40千克, B种饮料重60千克.现从这两种饮料中各倒出一部分, 且倒出部分的重量相同, 再将每种饮料所倒出的部分与另一种饮料余下的部分混合.如果混合后的两种饮料所含的果蔬浓度相同, 那么从每种饮料中倒出的相同的重量是_______千克.

解:设A、B两种饮料的浓度分别为a、b.从每种饮料中倒出的相同的重量是x千克.

所以从每种饮料中倒出的相同的重量是24千克.

本题经过设立间接未知数后, 利用混合后的两种饮料所含的果蔬浓度相同建立等量关系, 在化简的过程中将间接未知数消掉, 从而达到所求的目的.

例2某公司生产一种饮料是由A、B两种原料液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 其中A原料液的成本价为15元/千克, B原料液的成本价为1 0元/千克, 按现行价格销售每千克可获利70%.由于市场竞争, 物价上涨, A原料液涨价20%, B原料液涨价10%, 配制后的总成本增加了1 2%, 公司为了拓展市场, 打算再投入现行总成本的25%做广告宣传, 如果要保证每千克利润不变, 则此种饮料现在的利润率 (利润/成本×%) 是多少?

解:设每千克饮料中A原料x千克, B原料y千克.每千克饮料现行价为a元, 此时这种饮料的利润率为b.

由 (1) , 得a=1.7 (15x+10y) ,

答:饮料现在的利润率为50%.

本题与例1一样,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设立多个未知数列出了三个等量关系, 经过多次代换后, 消掉间接未知数, 从而求出利润率.

这种类型的题在每年中考中都出现, 也是年年初三教师和学生研究的主题之一.

篇4: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例1、例2和 “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目标预设】

1.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找解决问

题的思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

思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序摘录条件、有序倒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倒推策略的价值,运用倒推策略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初步感知策略

1.师:昨天早上老师从家出发,步行10分钟到淮安南站;坐了55分公交车到达我们洪泽车站;又打了5分钟车后到达我们学校,正好是8点。你估计老师是几点从家出发的?你是怎样想的?

2.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这个问题

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推想的?(板书:倒过来推想)对,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题,探究倒推法

1.教学例1

我这里有两杯果汁:分别是甲杯和乙杯,告诉你:两个杯里一共有400毫升果汁,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如果从甲杯中倒出40毫升到乙杯中,(教师演示)两杯的果汁就一样多。(点击课件出示例1)那么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课件出示)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出把40毫升再倒回去,师:同意吗?)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现在两杯同样多,那么倒回去以后会是什么样呢?你还能用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一试!指名说:你是怎么倒的?学生回答,然后课件演示!

出示表格,问:根据刚才倒回去的过程你能完成这个表格吗?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完成例1下的表格。完成以后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你是怎么完成这个表格的?教师完成课件上的表格。你能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吗?

小结:刚才这道题,是知道现在两杯同样多,要求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的?师:对!倒回去的想法其实就是倒过来推想。

2.教学例2

过渡: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投影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直接感受?你们能很明白地知道小明邮票的变化情况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出小明邮票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摘录条件”的方法对这道题目进行整理。接下去你们能完成吗?

指名学生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完成课件。现在这样整理你觉得怎么样啊?(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楚、明了)现在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倒过来推想)你能把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吗?再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在课件上出示想的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出他的想法。)同意他的说法吗?请大家在位置上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是怎么倒过来推想的。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在作业纸上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板演,指名汇报,并追问)。你们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检验:我们怎么知道算出来的58张对不对呢?你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新课小结:刚才这两道题目,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的?想一想: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用“倒过来推想”这个策略?(都是知道了现在的情况再推想出原来的情况)这种策略你们掌握了吗?我们来做两题试试看好吗?

三、目标检测

1.完成第89页的练一练

课件出示题目的前半部分:孙老师收集了一些画片,送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给某位同学。问:一半还多1张,我应该怎么送呢?同桌先商量商量。指名学生回答,然后让他到前面来说一说应该怎么办。(先拿出其中的一半给这位同学,这样行吗?然后再拿一张送给这位同学),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好!接下来再看:孙老师还剩下25张画片。孙老师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这道题目你们能解决吗?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倒过来推想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好!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好吗?现在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并列式解答吗?(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到展台汇报并说出想法)。

2.过渡语: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目

出示:冬冬和芳芳原来共有60张画片,冬冬给了芳芳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这个表格你会填吗?请大家在作业纸上完成表格并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机动题

小娟和小磊做纸鹤,裁纸要用5分钟,折纸鹤要用25分钟,把纸鹤用线穿成一串要用10分钟。如果要在上午10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从什么时间开始动手做?(让学生说出自己想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篇5: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次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不足是:

1、语调太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

4、在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

篇6: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本课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基本思考方法是一致的,重点让学生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拓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存在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说不出算式的含义,如张子文、徐宏鹏,需个别辅导,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结果直接口算,正确率不高,需强化要求。

篇7: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练习形式的单一。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关,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关。

1.时间的把握。

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3.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三处是一道关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篇8: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比较多,颜色鲜艳、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乘和连除解决问题中,往往有一些条件隐藏在情景图中,往往学生也被图给迷惑,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去审题,只拿出文字中的条件去计算。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他们当一步应用题来解决。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解决问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篇9: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前些天,我一直在琢磨这节课,《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个知识点我很疑惑这部分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后续相应知识点有什么相通?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如何?我要让孩子们明确的掌握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具体怎么教学?

问题萦绕了我好久。

秦老师就解决问题的话题,也指出了我平时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不正确的一些做法。

陈老师则讲了关于建构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路子。

我思量着,怎么把他们讲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番也许比较肤浅的思量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我定了这样三个目标:

1、学生能全面搜集信息

2、学生能找到相关联的两个量,并能提出问题(即中间问题)。

3、学生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正确解题,并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难点: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课前趣题】

课前,我在黑板上出了老船长带7只小猫、8只小狗、5只羊出海,问老船长多少岁的题目。孩子们一看就兴高采烈的列了很多算式,广益看了题后忍不住走过来悄悄跟我说,老师,这里老船长的岁数只是他自己的岁数,我们不能根据这些没有联系的条件求出来。

我组织孩子们交流后,我又追问了一下,为什么这里不能求出老船长的岁数?

孩子们明确了,针对一个问题,只有相关联的量才能解决问题。

(绿水:这里主要让孩子们体会信息对于问题而言的关联性。)

【教学例题片段】

例题:有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求6袋一共多少元?

(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并且第二个信息隐藏在图中。)

师:谁来说说这里的信息。注意说全了。

苏苏:有6袋乒乓球,每个2元。

融融:还有一个信息呢。每袋乒乓球5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

融融上台指。

师:我们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看文字,还要联系文字看看图。

(绿水:本节课的题目都有信息隐藏在情境图中,所以,孩子们的解题习惯需要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西西,渗透还包括一种习惯的养成吧!)

师:同学们先观察思考题中的信息,再独立解题,可以多种解法,最后小组交流你的解法,说说先求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

(我看到很多小组都用了3种解法,、分别是

52=10(元)、106=60(元);

65=30(个)、302=60(元)

26=12(元)、125=60(元))

(绿水:在这里巡回时,我看到孩子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很轻松就列出了算式,大部分能列出第一第二种,小部分还列了第三种。所以,我把教学重点侧重了一下学生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集体交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派代表来发言,组员自告奋勇上台补充。孩子们劲头十足,为了防止有孩子不投入,我只说了一句话,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能立刻举手发表观点,是老师评价你们聪明的唯一标准。范老师就在一边等着欣赏你们的`智慧啦!

小海小组说了第一种解法。融融爱表达,但表达不清,小海冲到前面表达清晰,孩子们没有异议。我追问了,为什么可以先求一袋乒乓球的价钱?

嘉欢小组说了第三种解法,嘉欢说完,底下孩子的神态千奇百怪,有迷茫,有认同,有急着也想说的。

我让嘉欢说了思路,原来,他们是这样理解的。26=12(元)就是每袋中拿一个乒乓球出来的钱数。125=60(元),就是5次拿完也就是6袋一共的价钱。

嘉欢说完后,小敏上台指着把他们的意思说了一次。

底下有些孩子说着,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绿水:如果单纯看文字呈现的信息,我还真想不出有这样的解法,我表扬了部分孩子善于从图上搜集信息。但是,为了防止作业中学生不思考,胡乱把数与数乘,所以,我建议他们一般不用这样的思路解题。)

小雨小组介绍了第二种算法。表达不错,就是几个孩子轮回着说着补充着,挺费时的。

绿水反思:在这节课,孩子们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找出相关联的两个量并提出问题。课末,再回到老船长的问题上来,孩子们都清楚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单纯的数之间相加相减,乘乘除除。需要理解才能解决。

在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用lexin姐姐说的问题意识去引导孩子们,江苏教材没有的,我们就在课堂上渗透多些些啦!

篇10: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反思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篇11: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教学目的】: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怎么列式呢?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 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 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出示两种不同的方法:(1)2×3=6(本)

(2)28×3=84(本)

6×28=168(本)

84×2=168(本)答:一共有168本书。

答:一共有168本书。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学校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师: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四层,一共放224本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4)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个忙。(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师: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如果学生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他说不上理由,就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看谁能帮助他解释清楚!(师适时指点: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特别,大家都是竖着看,而他却横着看,最后再把它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释,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让一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得到伙伴的帮助。

4、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呢,224÷2÷4也就是224除以2乘4的积,既224÷2÷4=224÷(2×4)(边讲边板书)

★设计意图:两种方法的联系,实际在练习一中已经有所孕伏,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三年级144人分成两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们能再次帮图书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

(1)你能看图说题吗?(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

程)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师:这道题跟前面几道题有所不同,虽也用连除方法解决,但连除时,用哪一个数作第一个除数或作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老师很佩服你们。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智力考验题想挑战吗?(本题可作为机动题)

(1)师:打开课本第12页,看思考题。同学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合作讨论,试一试,填一填。(友情提示:用铅笔试填,这样可以方便修改。)(2)汇报交流,指名板演并讲述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不断试验中探索,然后展开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发展思维能力,为后面解答类似的较复杂的思考题做铺垫。

6、布置课后作业: 想想做做第4、6、7题

师:这些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四、总结全课 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找老师一起探讨。

篇12: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以旧引新。

课始我让学生口算,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连加、加减、连减、乘加、乘减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这样的练习学生是熟悉的,学生也能很快地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体会运算顺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读法和运算顺序与加减法差不多,所以复习时安排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读法、计算方法有助于学习新知。

2.比较领悟。

在学生发现连乘、连除与乘除混合这些算式的不同点后,又追问:你发现这些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也许学生没有领会我这一问题的意思,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位,于是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些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经这么一点拔,立即明白也能体会到它们的运算顺序的相同点——从左往右进行运算。

篇13: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连除解决问题”中是否有必要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教学到这一课时,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先举一个例子:学校有4层教学楼,每层6个教室,一共放了120盆月季花,问每个教室放了几盆花?这是一个连除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用乘数综合解决问题,我在教学这一题时,我是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因为我想通过学生说出求出是什么的过程让学生理清题意,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教学楼每层放了多少盆花,再由每层楼有6个教室,得出用得到每层的盆数除以6,得到每个教室放了几盆花。或者我们可以先计算出一个有多少个教室,再用120除以教室数得到每个教室有几盆,当然第二种算法中出现了我们没有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时候就可以用我们前面学习的连续除以两个数相当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知识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将24看成4和6的积、3和8的积等,进行计算。上课时,我教学的也是这样两种方法。至于我能不能先用120除以6得到20,再用20除以4,同样得到结果是5,但再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的时候,学生几乎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认为,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应该提倡学生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先理清题意,再进行计算,而刚说的这种方法,可能很多学生式子列完了,却不能说出是什么意思,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丝毫没有帮助。

篇14: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我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让会做题的同学来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渐渐地,经过几个题的练习。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特点,学会了解决连除应用题的方法。有一半学生能够流利地说清楚每个算式的意思。应该说完成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可是,这么上是不是最利于学生数学发展的上法呢,学生的数学思考、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为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打破以往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而后,我把例题作为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

上一篇:核技术应用发展前沿下一篇:《屋顶上的小孩》学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