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借物抒情的作文

2024-05-03

写借物抒情的作文(精选7篇)

篇1:写借物抒情的作文

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宋代诗人王安石也曾经说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而元朝诗人王冕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啊,从古到今,有多少诗人、作家赞美梅花。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北风呼啸,为汽车盖上了棉被,让小草穿上新装……那些想和梅花看冬天景色的花儿再也忍不住严寒,钻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我欣赏梅花,但是我更欣赏梅花的精神。

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我穿着棉衣在家里,突然想起来屋后的梅花:这么冷的天,它会不会冻死,我拿了一件旧棉衣想为它遮挡严寒,却不料那只梅花在雪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那鲜红的花苞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灿烂。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那雪中的梅花缠绕在我的脑海里。早上我急不可耐的打开窗户,不禁大吃一惊,那些花苞是那么的鲜红,那么的耀眼。我的心砰然一动:坚强,不就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吗!

篇2:写借物抒情的作文

人们在小草的身上躺着、睡着、坐着、走着。但人们可想过小草的感受,它们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们在人们的眼里非常微小,但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伟大的、它们是神圣的、它们并不微小,它们的生命是庞大的。

如果世界上没有小草,世界就会单调。如果世界没有小草,世界就没有了憧憬。如果世界没有小草,世界就不再美好。

小草是能产生氧气,如果小草没有了,世界不就少了一样能产生氧气的植物了吗?如果人类继续这样破灭其它能产生氧气的植物,那世界还是世界吗?世界还有陆地生物吗?

大家都不希望这样吧,我们知道刀下留人,就不可以脚下留草吗?只要我们饶一饶就能把它留下。

同样具有这样精神的还有扫地工人,它们做起了最卑微的工作,打起了最不好的名誉,但它们保护的是整个地球的生命,让地球的环境不会被污染。

篇3: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 甚至惧怕, 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 我在教学中, 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 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 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 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 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 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 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 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 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 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 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 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 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 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 以课本为载体, 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 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 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 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 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 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 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 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 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 抒发深层的感情, 解释“物”象征的含义, 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 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 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课本为载体, 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 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 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 联想要恰到好处, 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 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 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 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 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教训, 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 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 成为学习的主体,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 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 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 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 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 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摘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 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田彦臻.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12) :166~175

[2]张桦.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6) :119~120

篇4: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中午,我发现一根只剩半截的蜡烛。我看它满是灰尘,就把它扔了。我想现在已经有电灯了,还要电灯有什么用?

晚上,我们都准备睡时。突然电灯熄灭了,原来是停电了。爸爸叫我去买蜡烛,我一边走一边想: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我下午才把蜡烛扔,晚上就停电了。我来到商店,店老板却说:“蜡烛卖完了,你明天再来吧。”我把店老板所说的话对爸爸说了。爸爸要我们找一找,借着一丝月光我们分头找了起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那截蜡烛。我点燃了蜡烛,我看见它一点一点的燃烧一点一点的溶化,我再火光中看见了许多革命烈士在战场上英勇拼搏的情景。就在蜡烛要熄灭的时候,灯亮了。蜡烛却永远的熄灭了。

我崇敬为了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蜡烛。然而,我更崇敬为了人民群众奋战沙场的英雄烈士。

篇5: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粉笔虽然只有两寸长,但它却把毕业的精力贡献给了人们。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在那黑色的土地上“耕种”,多么辛苦啊!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每日都辛辛恳恳地工作着。他教会了我们生字词语,教会了我们算术,还教会了我们ABC。然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粉末,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粉笔这种默默无闻,无私的奉献精神多么让人敬佩啊!

我们辛勤的老师不也是一支支粉笔吗?夜深人静,我们沉沉入睡的时候,老师却在灯前备课或批改作业。当我们成为社会做奉献的时候,老师的头上已经长满了白头发,脸上已经长满了皱纹,但他们却一直没有抱怨我们。当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时候,你还记得当初引导你的老师吗?

篇6: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初中

草,多么常见的生命。河边垂柳的荫凉下,公园长椅的背后,乃至扬尘小道的边上,都有它的`颜色。因为自以为很了解草,视线中边逐渐丧失了对它的关注。

第一次观察草,是在一座水乡小镇的石板缝间。它被孤零零地夹在两块水泥之间。少得可怜的养分,偶来的雨水,以及夹缝间的一小撮土——不,仅仅是被水润湿的薄尘!多么顽强的生命!难道它的基因产生了变异,才造就了这样一个不同的它?

不,不是。它仅仅是一株普通的草。六年前在坝上,我也曾见过。

深邃,遥远的天空,无拘无束的云朵,牛羊成群地在草场上游荡。这固然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但那种生命力,却源于草。从早春开始,它们就疯狂地从大地中吸取养分。此时,它们已长到了我的腰腹间,嫩绿早已褪下,换作沉稳的浑绿。飞驰的马匹从它们身上踏过,牛羊从它们身上踏过,牧羊人与游客从它们身上踏过,甚至是内蒙扬起的风沙,也一遍遍从它们身上踏过,留下了深浅不一的伤痕。顽强如斯的生命,在风中轻轻伸展着,伴随着金色的阳光,格外耀眼。

并不是草原上才能见到这样的草!

三月的京城已是繁花满枝,柳儿也争挤着探出了绿绿的小脑袋。可郊外黄草梁上,仍有白色的雪,凝重的雪。山坡上,极冷的风把去年的黄草抛到空中,再掷向深邃的山谷。这里是风口,铅色的天空,光秃秃的枝干与枯茎断草构成了死气沉沉的世界。但,只要你留意,在残雪消融间,还有一抹抹嫩嫩的绿!一厘米长,纤薄得几乎透明,使人担心它是否能迎接第二个黎明。用手指轻轻拂开四周枯草与残雪,你会赫然看到,它的根,正牢牢地插在它能够到的每一寸土壤里!了然,这种盎然的绿,是生命的信号,只需几次风来云去,它就能驱走这山头徘徊了一冬的死寂。

看着石板缝间的草,它不同于那些牡丹,月季,海棠。它们没有人工的养分,没有优越的温室,却三三两两的,而后,一群又一群,把整个春天装点得满满当当。

人生不也如此嘛?用生命去汲取营养,默默囤积力量。而后,用这种力,去战胜困苦,去努力生活。

篇7:写借物抒情的作文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重要的画种, 主要有: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 浅淡着色山水, 没骨山水等。多数学者认为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于魏晋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 就常有各式水纹的描绘。至魏晋时, 在长期探所的基础上, 山水画在古代绘画领域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 从一种烘托的方式逐渐转变为重要的形象。

古代山水画追求的是情感和景色的相互融汇, 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 应将情感蕴含在内心中, 并通过外在的图画形象展示出来。它是由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 唐代画家张~提出的。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 自然丘壑内营, 立在鄄鄂, 随手写出, 皆为山水传神矣”, 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 要求画家把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 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的结合起来, 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 是逐步形成的。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

山水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 历史非常悠久。唐代时期的山水画诗人在绘画的过程中, 均是利用不同的颜色、方式和笔墨来刻画山水形象, 将内心对自然风景产生的感情进行绘制, 这同创作者自身状况没有丝毫关系, 是山水画家普遍具有的一项特征, 体现出风景的雄伟壮观。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山水画逐步构建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独具山水画的审美特点。风景画是一项世界性的文化内容, 因此一些国外国家的风景画同中国山水画也很大的相通性。在创作风景画的过程中, 中国和外国作家运用的手法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次中国山水画可以起到以小窥大, 大中蕴含小的作用, 但外国风景画则着重强调对自然景色空间关系的探究, 遵循的原理为透视学, 二者均为世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题材类型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包括多种风格, 例如, 没骨山水、小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墨笔山水/水墨山水、金碧山水/青绿山水等。不同类型的山水画对水墨绘画的应用各不相同, 可以用于对华丽景色的勾勒、夕阳景色的描绘、青山绿色覆盖的晕染等, 都是体现出作者鲜明的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特点。

(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线

线作为绘画中一种关键的造型方式, 借助多种多样的线条来绘制出大自然的山川景色, 抒发情怀。线条是表达创作者情感的一种途径, 是对复杂景色的简化和提炼, 运用频率极高。中国山水画的作家在对山石进行刻画和描绘时, 会应用到大量的线条, 突出景物自身的特点, 做到画笔中既包含面, 也包含线, 即达到皴擦的程度。山水画中的线的利用可以反映出创作者的能力水平, 同时还决定着绘画成果的最终质量, 是衡量和判定绘画者综合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山水画创作者将线的有效运用作为提升绘画能力的终极目标, 使笔下的线条变得生活形象。但要注意的是, 其他国家风景画的创作仅仅是将景物看作是一个面, 并未发现鲜明的线条。中国山水画的景色造型呈现出模棱两可的特点, 神似和形似相互掺杂, 这同时也是我国山水画的突出性质。

(二) 中国山水画的形

山水画的创作者最终的目的是表达感情, 这就需要寄托于一些景物形象上, 适当对景物的特点和形象进行摒弃, 不单单为了描绘景物而进行绘画, 要充分地融入作者的情感, 使用一些夸张性的手段来体现图画的艺术性。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神似, 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 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 并不是去现实中对号入座。打个比方说, 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 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中国古代王维 (415—443年) 是刘宋孝武帝时的山水画家。他所著的《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 要经过提炼、概括, 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 特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 神飞扬;临春风, 思浩荡。”“直觉只能来自情感, 基于情感”, “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用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 也能更好的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中最具有写实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北宋, 该时期的绘画作家对情感的表达不是非常重视, 而是将景物的实际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但仍可以在景物中体会出创作者的理想, 通过王希孟、郭熙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来 (5) 。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用灵活的线条、笔墨勾勒出严谨的山石树林结构, 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 山涧轻烟薄雾迷漫, 一湍湍新泉蜿蜒流动, 山川正在从冬眠中苏醒, 寒冬残留的惨淡枯寂正转向勃发生机之中, 充满生气。而且具有鲜明的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与中国文学 (诗歌) 的联系

(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歌

在中国画中诗词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画中的诗词歌赋, 能以少数的文字表示丰富的思想, 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 他们以景来反映, 来衬托, 来显示。为此, 作者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 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作者在写作中, 渗透, 灌注了一自己的感情, 使情笼罩在景中。诗言志, 诗言情, 有的婉约, 其情凄凄切切;有的豪放, 其情铿锵豪迈;有的寄情山水, 寄寓感伤忧愤情怀;有的慨叹时运, 抒写愤世嫉俗之意;有的忧国忧民, 袒露阔大胸襟。体味诗词曲的情感、写作意图 (特别是比较含蓄的) 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遭遇、思想经历、创作背景等去体味。古代的写意画描绘自然美的艺术形象, 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感情理念。譬如画松以象征坚贞的品格, 画梅以显示高洁的情藻。

(二)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王维是一位于诗歌、绘画、书法诸方面均有极高造诣且成就斐然的艺术大家。王维好画雪景, 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 远离尘世的风景, 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 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 两得其趣”, 既是历代名士的渴望, 也是王维的向往。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 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 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 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王维的“雪中芭蕉图”, 同样也是应该有所寄托的, 对于“雪中芭蕉”的评论, 时代最早还是沈括, 他说:书画之妙, 当以神会, 难可以形器求也。《雪中芭蕉》既是王维创造文人画的一个实证, 也是王维“禅、诗、画一脉相贯”的一个确证, 更是王维“画中有诗”的一个典范。

古代文人画士在南北宋时期数量较多, 大多数绘画大家都参考王维的特色, 将书法中应用的技巧融入到绘画领域中, 逐渐打造出中国山水画中水墨的运用套路, 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我们在画中诗中看到的都是景, 但我们感受到的却处处都是情。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的流露, 是对某种生活现象的解释, 也是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启悟。融合了作者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象和谐统一的结果。

五、以写生为基础,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山水画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对寓情于景这种绘画方式的运用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是实现情感和景物相统一的根本所在。从艺术史上看, 较为出名和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均具备纯熟的创作技巧, 同时还兼备较高的审美观念, 在创作技巧运用和如实观照的过程中都能够体会出作家的审美能力。因为创作者的分析角度和层面不同, 最终导致山水画的描绘各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同时还不失特色。在鉴赏山水画和创作山水画时, 不能过分的要求画面中景色的具体对象, 而是要包含作者的观察和分析角度, 理解山水画的创作意图和魅力所在。蕴含天地。包容万物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重要性质, 只有把握好这一特点和性质, 才能更好运用绘画方式, 得心应手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了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作家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锻炼和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 为山水画的顺利创作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山水画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不单单表达的是对景物的喜爱, 更深层次的揭示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 表达自身情感世界, 利用这些不同的自然景物来体现出来, 创作者的情趣和思想可以说是挣脱了笔墨的限制。大部分中国山水画的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 都蕴含着不同的艺术情境, 手法变化多端, 树立了不同的笔墨风格, 情感体现方式也很独特。

六、结论

水墨画在中国山绘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绘制过程中依然会应用到一些多样化的色彩, 水墨绘画技巧包括着重色、单色两大方式, 可以独立的表达墨、色, 彼此不存在烘托的关系, 也可以将其中的墨当作关键, 而利用色进行衬托。古画论中谢赫的“六法论”之一“随类赋彩”的认识, 认为在对中国画的色彩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说明, 还需要同实践运用进行整合, 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达情感方面, 并不是一味的抄袭, 而是要求创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 对景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分析, 要同印象派画家光影绘画手段应用区分来开, 不能过分的进行强调, 只需情感到位和景色特点绘画到位即可, 将一年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体现出来, 并在鉴赏分析和体验的基础上深化创作内容, 获得绘画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广播电视台员工年度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