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雪抒情的作文

2024-05-01

借雪抒情的作文(精选13篇)

篇1:借雪抒情的作文

早上,妈妈告诉我下雪了,我打开窗一看,呀!真的下雪了。密密麻麻的雨中夹杂着细如牛毛的雪,地上湿嗒嗒的,一点雪的影子也没有,分不清哪是雪哪是雨。雪越下越大,细如牛毛的雪渐渐地变成了一朵朵鹅毛般的雪片在天空中飘洒。雪又像爆米花似地从天空中掉了下来。

雪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想看看外面的景色。地上、树枝上、屋顶上,到处积满了白茫茫的雪,就像给“他们”披上一件过冬的白棉袄。人们就像生活在童画世界中一般。

这场雪越下越大,下了好久,成为了五十年来不遇的雪灾。有的地方停电、有的地停水、公路铁路都无法通行。好多在外地工作的叔叔阿姨都不能回家团聚过年。国家政府里的领导知道后,立刻赶到受灾现场,看望受灾的人们,发动大家募捐抗灾。许多明星丢下手中工作,纷纷损钱,奉献爱心。

真是社会有灾难、人人献爱心、心中有大爱!

篇2:借雪抒情的作文

清晨,拉开窗帘,一道金色的光线从玻璃透了出来。那光线微弱微弱的,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大雾的映照下,显得非常渺小。我推开屋门,顺着那丝光线向外走去。渐渐地,那丝光线更金了,烟雾被阳光染成了金色,壮观极了!太阳公公拼命地发出它强烈的光芒,最后,烟雾被强烈的阳光驱赶走了。太阳露出来了!霎时,世界一片生机勃勃。小草正在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小鸟又开始了它的歌唱生涯……太阳公公再一次把它的光辉洒向大地,洒向人间!阳光,你灿烂无比,温暖光明!你带领我们战胜了黑暗,战胜了自己!

篇3:学生作文的抒情写法

作文中的抒情写法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并无定法, 毕竟人的感情各不相同。如看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 有的人热泪盈眶, 甚至从头哭到尾, 但有的人却表情严肃、神情凝重。因此, 如果作文中要写出抒情语句的话, 每个人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情方式进行, 没必要去区分哪种抒情形式最

一、直抒胸臆法 (直接倾吐作者或人物的爱憎感情)

这是采用最多的直接抒情写法, 好处在于能直露情感, 让人明了。如《羚羊木雕》结束部分中“我”的自责:“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 冷冷的, 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 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 我回过头, 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 咱俩还是好朋友……’我呆呆地望着她, 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没有多少隐藏和限制, 直接表露了“我”的自责和不满, 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这情就抒得真挚感人。

二、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是间接抒情的常用笔法。狗、猫等宠物, 与主人建立深厚的感情;缤纷百花, 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可爱的布偶, 成为倾吐心声的知己;浩瀚的大海让人体会人类的渺小。这些表面虽不能与人交谈, 或静止不动, 甚至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物, 却可以沟通心灵, 与心灵交流, 而发生触发某种感情, 或寄托某种感情的作用。

如冰心的《小橘灯》, 以“灵巧”状小橘灯之形, 以“朦胧”“橘红”摹其光, 以“实在照不了多远”写其光线之微, 以“黑暗潮湿”描述其周围环境, “我”却能倚借“小橘灯”之微光平安、顺利走过, 作者的坚定信念———冲破黑暗迎来光明世界, 也就寓于其中, 令人感动。在这里, 物与心灵沟通融洽, 情也就抒得有根有据了。

三、借景抒情

景是人物活动的天地, 往往能从景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触景颇能伤情, 当景物依旧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时, 就颇为感伤。如果那个人是你最要好的朋友, 而今天人永隔;或是最亲密的朋友, 而今却形同陌路。当你旧地重游时, 那儿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 无不轻易勾起你锥心的回忆。抒发为文, 一定感人至深。课文接触到的写景文章大都使用了这种手法。

如《金黄的斗笠》一文, 结尾的景物描写:“远看, 斗笠像个大蘑菇, 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 雨水润着它, 它是那么有生机。”通过这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远景图, 使人感受到热爱生活的欢笑之情和纯真活泼的童趣,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借事抒情

这种写法特点在于写事中灌注情感, 使事情的描述与情感的抒发并行不悖。日常生活中, 自己或他人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不管是喜悦的, 还是不幸的, 都会激发感情。例如:车祸的发生, 令人惊骇、同情、悲叹;球赛的获胜, 令人兴奋、爽快、欢喜。事情愈大, 愈是扣人心弦;对自己的关系愈密切, 情绪愈是激荡。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表面看来, 只是写“我”小时候发生的与蔡老师有关的七件小事, 似是纪实而已。然细品味, 作者写事时, 无不倾注思念、依恋蔡老师之情。字里行间虽无一情字, 但却让读者无处不感有情。这种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情感, 正是有了事情作充填, 才不致成为空洞的“皮囊”, 才具备了富足的情感内涵。

五、借人抒情

这是依附于人的描述的抒情, 作者看见某一个人的形象, 或听见某一个人的声音, 都可能引发某一种感受, 从而表现自我的感情倾向。例如:看到一位拾金不昧的同学, 可能会激发钦佩及效法的心情;亲睹衣衫褴褛的乞丐, 可能产生同情及救济的心情;如果离开家乡, 远离亲人, 心里一定更多怀念, 更多感叹。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 或怀念熟人都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浓浓的感情。

又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里心地狭窄、有民族自大狂的日本学生:“有一天, 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 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 却只翻检了一通, 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 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 拆开看时, 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 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 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 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 爱国青年也愤然,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 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 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 我预先知道的, 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 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 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 但是毫不介意, 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虽然没什么煽情语句, 但可以感受到作者无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鄙夷的感情, 让读者都能感受得到鲁迅当时的无奈和悲愤, 大有“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共鸣。

六、“点染”生情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现代文写作中也一样是很好的抒情技巧。所谓“点”, 就是点明, 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 一语点明, 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 就是渲染、烘托, 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 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点出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曲, 酿造意境, 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增强了抒情色彩, 以此挑动读者的心弦, 以情动人, 让读者和自己同感同伤。

在运用“点染”时, 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面的铺垫一定要丰厚, 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情感的真挚自然。如果铺垫不够, 就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二是要合情境。一般来说, 欢情要以乐景“染”之, 悲情要以哀景“染”之, 这样才能使“情”与“景”和谐统一。

七、细节生情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写作中重视细节描写 (包括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有利于感情的流露。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 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 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境。

在写作中, 适当地抒情是使文章主题升华的好方法。依我看, 要想抒情, 一定要有情才可抒。心中有情, 再加上适当的写法将情感表现出来, 自然而然地“喊”出自己的心声时, “抒情”就出现了。只有写法, 而心中无情, 只是为“抒情”而“抒情”, 是不会成就一篇好文章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以课文为实例, 教导学生在写作中采取适当的写法, 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 宁缺毋滥来抒情, 使文章以情动人, 方可有效帮助学生走出“无情可抒”、“有情不会抒”的困境,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兆基主编.初中语文精讲作文 (第十三讲)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篇4:作文中的抒情方式例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惊恐忧思,都有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理的认识和感触。当这些感情冲击心扉时,你尽可以拿起笔来,写下你的兴奋与狂喜,写下你的愤怒与诅咒,写下你的忧伤与绝望,写下你的憧憬与爱恋,写下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写下生活中你难忘的一个镜头。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表达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达于文字,都必须借事,借理,借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作思想”由此可见,只有善于体察和感悟,对生活多思索,我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深刻有力。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勤于阅读,乐于学习,多所积淀,那么,不仅我们的情感会变得丰富,细腻,厚重,还会用真情点燃真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材料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心弦,从而产生共鸣的魅力效应。

抒情的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直接抒情,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各种感情,毫无掩饰和隐晦。例句如下: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我的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再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在这段文字中,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他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将呼告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加上回环往复的情感的起伏,让我们感受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沉郁而如岩浆迸涌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仿佛使人谛听到作者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作者热血的沸腾。

另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结合“叙述”,“描写”,“议论”来流露感情的抒情方式。可分为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理三种。融情于事,是作者因“事”动情后,将“情”融化在叙事之中,使叙事流淌着较浓“感情色彩”的一种抒情方式。融情于景,是作者因“景”动情后寄情于“景”,从而使情景交融的一种抒情方式。融情于理,是作者在“议论”中注入感情,从而使抒情寄寓在议论之中的间接抒情方式。比如《最后一课》这样描写习字课:

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第一句是借助议论直接抒情,后面则运用描写间接抒情。韩麦尔先生发的新字帖上面都是美丽的圆体字,可最小的孩子专心画出来的却是“杠子”。这似乎有些可笑的描写,恰恰蕴含着深沉的悲哀—孩子们还没来得及学会写母语文字,以后却没有机会学习了。孩子们笨拙而认真地书写,表现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朴素感情。而小弗朗士听到鸽子低声歌唱时的天真想法,既包含着即将告别母语的忧伤,又融入了对侵略者的谴责。在这一段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出蕴藏在人们心底深沉的民族情感。

篇5:借雪抒情的作文

天阴沉沉的,空中舞之雪花。像柳絮,像鹅毛,像蒲公英的种子一片片往下飘落,好象是探路,又好像是来远方送信。渐渐的,雪花的胆子大起来,姐妹们多了,看不尽,数不清,挨埃挤挤,推推搡搡,肩并着肩,手拉着手,像是赶集似的,奔涌而来。

雪花飘飘,轻轻落在树的枝条上,亲密的爱着它,好像是在安慰它不必为失去绿叶而难过,也好像是悄悄的告诉它春天的消息!

篇6:借雪抒情的诗句

2)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5)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6)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7)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

9)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0)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11)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12)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13)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14)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5)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16)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17)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18)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19)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20)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21)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22)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3)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篇7:借雪抒情的诗句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2、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李白《千里思》

3、歌云坠、依然惊觉。——施岳《解语花·云容冱雪》

4、倩皓鹤传书,卫姨呼起。——吴文英《无闷·催雪》

5、要须借东君,灞陵春意。——吴文英《无闷·催雪》

6、遥相望、含情一笑。——施岳《解语花·云容冱雪》

7、人已老,欢犹昨。——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8、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秦楼月·楼阴缺》

9、记得旧时,探梅时节。——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10、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姜夔《钓雪亭》

11、失却翁白髯,顿觉翁少年。——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12、东风度、咫尺画阑琼沼。——施岳《解语花·云容冱雪》

13、红欲断、杏开素面。——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14、望断江南音信绝。——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15、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16、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7、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清江《送赞律师归嵩山》

18、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9、称琴边月夜,笛里霜晓。——施岳《解语花·云容冱雪》

20、虽是一般,惟高一着。——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21、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2、想恁时,小几银屏冷未了。——施岳《解语花·云容冱雪》

23、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刘商《赠头陀师》

24、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萨都剌《上京即事》

25、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陈子龙《念奴娇·春雪咏兰》

26、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裛泪。——彭元逊《六丑·杨花》

27、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28、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惠洪《题李愬画像》

29、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董以宁《卜算子·雪江晴月》

30、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3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32、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33、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34、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吴文英《无闷·催雪》

35、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吴文英《无闷·催雪》

36、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吕渭老《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37、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38、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39、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董以宁《卜算子·雪江晴月》

40、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周密《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41、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42、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43、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44、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45、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4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7、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张可久《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48、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49、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张可久《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50、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陈子龙《念奴娇·春雪咏兰》

51、我辈登临,残山送暝,远江延醉。——邓廷桢《水龙吟·雪中登大观亭》

52、钓卷愁丝,冷浮虹气海空明。——吴文英《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

53、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54、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55、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56、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57、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58、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59、九街头,正软尘润酥,雪销残溜。——吴文英《探芳新·吴中元日承天寺游人》

篇8: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 甚至惧怕, 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 我在教学中, 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 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 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 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 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 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 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 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 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 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 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 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 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 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 以课本为载体, 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 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 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 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 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 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 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 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 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 抒发深层的感情, 解释“物”象征的含义, 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 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 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课本为载体, 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 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 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 联想要恰到好处, 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 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 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 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 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教训, 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 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 成为学习的主体,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 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 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 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 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 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摘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 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田彦臻.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12) :166~175

[2]张桦.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6) :119~120

篇9:借雪抒情的作文

一、要有感而发,不做无病呻吟之怪状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是作者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抒发自己对所叙述和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感受,它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作为刚刚步人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来说,恰如其分地抒情并非易事。其中无病呻吟就是常见病之一,本来无需过分地流露情感,结果却大发感慨,令读者很不自在。这其中有学生本身作文素质的原因,同时也有教师引导失策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并时常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学生在写作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暂时中断思路,尤其对命题作文,一时难以选材立意,更淡不上议论抒情。为此,教师就得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联想所学知识,启迪潜在情感,达到写作最佳状态。

二、要真情实感,不虚情假意欠感人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社会角色,各有各的人生轨迹,各有各的生存生活方式,自然就各有各的生命观念,自然就有异彩纷呈的人间百态。而学生却不会因此去抒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常因作文课望而生畏,问其原因,即苦于无物可写、无情可抒,又问如何完成?回答是:一靠抄,二靠骗,三靠虚情假意去过关。这既害了学生又苦了老师,学生绞尽脑汁,瞎编胡说,作文水平未进步;老师费尽心机,精心批改,却无效果。尽管文章有时可以虚构或夸张,但必须把握好真实的尺度,无论是事实真实还是艺术真实都不可无中生有。言过其实,违背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去臆造,往往是事与愿违,自欺欺人。对于教师来说就得注意对学生进行“无话可说,无情可发”的转化。我对学生说,写你身边的人和事,道真情,抒实感,写你心里要说的,就是真情实感,同时还启发他们:当你生病住院时,父母整天的守候护理,老师同学们的帮助看望,你不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的幸福吗?当你目睹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时,你难道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吗?当你看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交警值日时,你没有一点心灵的感化吗?……只要你去搜捕生活,从一个思念、一种感受、一种灵光、一种思想中,去寻求那份独特的感觉,不就是抒情吗?经过多次的启示和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地从生活的宝库中撷取所需要的每一页,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答案。

三、要语浅情深,不雕语琢句难读者

初中学生对于“抒情”理解得不是很深,有的甚至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生作文中就胡乱地堆砌优美的词句,滥用词藻,这样,其文章只能是非驴非马,不三不四,甚至文不对题。那样生造词句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读天书。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是一个重要条件,无论是日常用语、方言,还是文学语言,无论语言朴实无华,还是文采生辉,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中心的需要问题,不可随心所欲。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更不可片面追求深奥莫测的词汇,否则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再说教师在指导上也会失误,过分地推崇文采、词藻,通俗朴实的文章常遭冷落,词华句丽的文字备受赞赏。这样,学生就热衷于课本文选的寻章摘句,下笔时学生腔十足,所写文章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要以本为主,不好高鹜远失本色

作文前教师的辅导和范文的导向是一种教学法。于是不少教师就注重理论的指导,又从课外寻找一些中考、高考的优秀佳作作为范文给学生朗读。这样,许多学生就效力模仿,结果思路不开阔、题材不广泛。而我却注意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紧密联系起来,每篇课文就是一篇绝好的范文,特别对抒情艺术这一形式的指导更不放过。

有时,作者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之中,边描写叙事边抒情,有时也将感情渗透在说理之中,边说理边议论边抒情,这就是间接抒情。像《囚绿记》《背影》《爱莲说》等等,运用不同类型的抒情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古代诗词之中,不着“情”字情自出。这样,学生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弄清抒情的方式和类型,再进行作文训练就会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

五、要因体而异,不千篇一律套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在学生心中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散文、记叙文、诗歌等文体才用抒情,议论文、说明文就得敬而远之;二是认为抒情就是发表感慨,并且只在结尾才出现。故学生一般写成三股文:一段点题,二段叙述,三段“啊”字抒情。这样,学生的思想就被禁锢在模式之中,很少超脱这一枷锁。那么,要摆脱这一桎梏,教师就得做一个配锁匠。

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抒情这一方式与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是有缘的,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说明文或议论文也应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看法,特别是文艺性说明文,作者更是时常兼有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要让学生摆脱说明文或议论文等文体不需抒情的错误思想。

其次,如何走出只在结尾抒情的模式。这就得让学生知道要因文体和内容或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定,抒情可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边叙边抒情,边议边抒情,有时可情景交融,寓情于议等。

六、要多元结合,不按部就班显单调

篇10:借雪记事的600字初三作文

冬天来了,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空中洁白的雪花像棉花,像柳絮,像白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雪花一会儿落到我的头上,一会儿落到我的身上,一会儿落在我手心里,像一个个精灵似的调皮可爱!软绵绵的雪地有二三尺厚,踩上去发出吱吱的响声,走过去都会留下深深的脚印。洁白的雪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大地好像铺上了白地毯。

这时街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她推着车,车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老奶奶艰难地推着车,不一会老奶奶就被冰滑倒了,我立刻跑了过去,慢慢地把老奶奶扶起来,微笑着说:“老奶奶,您先上车,我来推车!”老奶奶劝我说:“这个车很重,再加上我,你恐怕推不动呀!”“没事,我的力气大的很呢!就算推不动,我也要挑战一下!”我自豪地说。老奶奶听了这句话,激动地说:“谢谢你,你可真是一个好孩子!”说完,老奶奶便上了车。我也准备推车,我猛的一用劲,把车一推,车开始动了起来。因为刚开始是下坡,所以一点也不用力气。走着走着,突然摔了一跤,老奶奶看见了便着急地问:“你没事吧?受伤了没有?用不用去医院看看呀?”我装作若无其事的回答:“不用,我没事。”于是我想到我一个人要是推上坡的话,我肯定是推不动。我往远处一看,正好有我几个好朋友在雪地里玩,我就把他们喊来帮我推车。我们几个一起推,终于把车送回了她的家,但是到老奶奶家时已经大汗淋漓了,但老奶奶给了我们好吃的,我们非常开心。

雪花依旧在飘舞,落在脸上有点凉,但我心里热乎乎的。今天,帮助老奶奶推车,虽然非常累,但也非常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篇11:借雪抒情的作文

摄物组景

景是物构成的, 物是景的主体。当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 我们要想恰如其分地选景, 用摄物法很有必要。此法在美术上叫构图, 在摄影上叫摄物。也就是我们要把眼前的一幅景或一幅景的某个局部锁定。在锁定的景中, 以物为主, 找出此景中的物。找出景中物也就抓住了景中的主要元素, 就廓清了此景与彼景的区别, 学生就有景可写。景中物也不能随意堆砌, 一幅美景的景中物之间的位置、布局都是协调搭配的。物与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有主次、有重点地排列、组合, 从而初步勾勒了景之骨。简单的摄物,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景之源, 也引导学生走上了通向审美大门的台阶。

审质探美

景中物是撑起景的主体框架, 而想要表现景之美, 就要审视物的质感, 探究物的美感, 有形有色的物才能构成美景。探究物之美, 就要抓住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包括物的形状、颜色、态势以及质感, 这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内在美其实就是把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渗透在物中。比如, 冬天的白杨树枝, 没有春天时的妩媚, 夏天时的繁茂, 却有直指天空、努力向上的神韵。指导学生抓住物之特质、景之美感, 学生才能写出景的特点。写景作文, 难在挖掘景之美, 因而探美是必要的。

积累绘美

在物与美的支配下, 绘美是很重要的。干瘪的词语, 呆板的语句, 只能描绘出一幅灰色的图画,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积累。积累分平时的积累和有目的的积累。对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佳词妙句, 要要求学生加以分类, 如分为写花、写草、写建筑物等。当要写作时, 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有目的的积累, 让学生整理、积累与作文中景物相关的词语、句子。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运用。

如, 我在指导学生写题目为《家乡的田野》的作文时, 先让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积累, 然后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就小草一物, 写得活灵活现。如, 在春风的吹拂下, 小草打了个哈欠, 直起了腰, 钻出了地面;小草撩开了土地妈妈的臂膀, 伸出了头……。平凡的小草, 在学生笔下犹如一个小孩, 健康、活泼, 让人喜爱。可见, 给景中物置形、设色、拟态是写景的关键。

整体把握

有形有色的物构成一个景色后, 还需要进行整体布局, 把物与物之间的那种协调性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理清景中物的主次、位置和相互的联系, 充分发挥想象力, 纵横联系, 合理搭配, 表现一种和谐之美。联系与搭配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把个人的情感渗透进去, 从而勾画出一幅精美的图画, 使读者也会为之一动。

篇12:非抒情时代的抒情者

搞艺术,灵性很重要。它是区别画家和画匠、作家和写手的一大标志。应该感谢上天的眷顾,它赋予了马东伟在文字上的灵性。我不敢说马东伟智商特别出众,但我承认,他的大小脑中和文学有关的皮层是发达的,也是非常活跃的。他从小就酷爱读书,这个爱好持续至今。在这半生的时光里,他读了相当数量的小人书、漫画书、武侠书、垃圾书,以及包括中外名著在内的文学书籍。大量的阅读对于他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汲取了营养,开阔了眼界,孕育了气质。在读书之外,他又开始了更高一层的修炼,那就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观察和思考。少年时期的单纯及叛逆、社会的转型及改革、城市的发展及变迁、工厂单调的流水线、曾经的意气风发以及挫折磨难、红尘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步入中年后的成熟及不堪,这些真切的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带来的深思,为马东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据东伟自述,算上写日记开始,他从事文字创作颇有年头。当时他甚至以作文写得好,招来班里女同学羡慕的眼神为荣。但我相信,他真正意义上开始文学创作,应该是从30岁左右,或者说以《三个老兵的同一场战争》为标志。他正是靠着这篇小说,让整个南阳文学圈眼前一亮,也让几个老师感叹发现了好苗子。在此之前的创作,他处于卖弄技巧、炫耀文采阶段,在此之后的创作,才是有责任、有内涵的创作。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这恐怕是最正确的人生观。我能想象的出,26年前,16岁的马东伟懵懵懂懂,终日沉迷于读书及写作,他骑着自行车游走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子,思考着如这些巷子一样纷乱的问题,谋划着写出让人拍案惊奇争相目睹的大书。白河边莺飞草长河水清澈,是他常去的地方。在岸边,他看到水中有一个清瘦的文学青年的倒影,还有那欢快游动的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或许只有深爱文学的人,才知文学之乐。

文友们都知道马东伟是个精力旺盛的家伙,他涉猎范围很广,小说、散文、诗歌、剧本都在做,而且做得还不错。这些年发表了不少作品,也获了不少奖,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获得了南阳文学圈的赞许。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寂寞。

在马东伟的文章里,时常能够看到南阳老城区的影子。东关、南关、上游街、西马道、解放路、工农路、万兴东……这些印象让人感觉古朴、亲切,能勾起读者无限的回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能给人以安慰,这一点马东伟做到了。他同情弱者,鞭挞丑恶,怀念过去的事物,关心真实存在亦或是虚构人物的命运,对人性的退化和道德的沦丧抱有无尽的担忧。读东伟的文章,那种深厚的人文关怀跃然纸上,情趣盎然,情绪多变,情感丰富,情怀坦荡。

著名评论家孙晓磊老师在对马东伟小说集《优美弧线》的评论中道:艺术真实注定要高于生活真实,而生活则不然。因而,爱用全视角第三人称的马东伟,自然在叙事中刻意于故事建构的逼真性,在融入自我的言说方式中增强审美的可信度,使艺术创造显得真实、生动而打动人心。由此,《优美弧线》因见证虚构和想象,而使生活真实的逻辑变得耐人寻味。这些作品都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巧妙的构思,使美学意蕴透视出作者沉静、低调、平实的语言风格。也唯其如此,作者才能在自己领悟的文化关照中,剥离表象、疏离世俗、远离尘嚣,阐释生活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虚构想象出了比真实生活更为真实的艺术。

《三个老兵的同一场战争》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篇小说佳作,马东伟以他擅长的全能全知的多角度叙述,通过三个不同国度的老兵的回忆,对战争进行反思,对人性进行挖掘,对价值观进行探究,文章精彩、从容、大气、厚重。

小小说《香水》则是马东伟的上乘之作。这篇小小说,讲述了一个贵夫人在一场情杀中胜出的精彩故事,文字简练,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同时又有对当今社会变迁引发人性变迁的思考。2012年慈文传媒将其拍成微电影《香水有毒》并在凤凰网首发后,更是风靡一时,引发关注。

马东伟的创作思维,是典型的发散型思维,但是又多了些逻辑及理智在内。东伟的文字,不弄玄虚,不玩技巧,真实诚挚,富于穿透力,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东伟的行文,不急不缓,不卑不亢,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对于节奏的把握有着不显山不露水的高明。在故事情节的铺垫、设计、推进及收尾上,更是环环相扣,多有意想不到之处,令人拍案叫好,这一点,已经初步具有了鲜明的马氏风格。此外,在文章的立意及内涵方面,东伟也多了相当多的创新和尝试,为以后进一步拓宽创作之路进行不懈的探索。

在现实生活中,马东伟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脾气好,不计较,好朋友,好热闹,喜欢帮助别人,颇有人缘。喝起酒来不仅豪爽,而且是模糊量,基本上都是酒桌上最后一个退场的,连我这大酒量的都有些怕。这家伙情商发达,有一大群花枝招展的异性崇拜者,着实让我羡慕嫉妒恨。

马东伟说过,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抒情的时代。他认为这个时代的旋律太快,快得让人疲于奔命,甚至找不到北。尽管这是一个无奈而夸张的认知,但里面蕴含了他的敏感及忧思,甚至让我这样的灰暗心理者体会到一丝毫无做作的正能量,感受到一种富于精神关照的人文关怀。马东伟身上的特质以及他的生命体验,已经注定了他是一个集观察者、思考者、寻找者于一体的青年作家。一个作家的寻找,肯定不仅仅是代表文中的人物,甚至也不仅仅代表自己。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王小波曾经发出人为什么活着的追问,马东伟要寻找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作为他的文友及酒友,我猜想他要寻找的东西很多——遗落在角落里的灵魂,纷乱世道里的公义,浩大背景下的细微感知,剥茧抽丝后的真相,风吹雨打下的尊严,不沾染世俗的情感,海阔天空后的沉静,悲天悯人物我两忘的胸怀。

作为青年作家,马东伟在文字世界里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由衷为他高兴,但我希望他不要骄傲自满,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心态,再接再厉,趁势而上。千万不要像我,吃不得苦,耐不得寂寞,不思进取,游戏文字。路漫漫其修远,文学之路,只有起点,永远不会有终点。真诚地祝愿马东伟的文学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生活的诡吊之处就是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这句很有意思的话出自马东伟。

生命短暂而又漫长。我无法知道马东伟什么时候来找我喝酒,我也无法知道马东伟什么时候再出佳作。我还无法知道,马东伟什么时候能和师兄弟师姐妹一起,从前辈老师们的手中接过文学宛军的大旗,并让这面旗帜猎猎飘扬。

但我相信,肯定都会的。

篇13:借雪抒情的作文

一、审清题意,突出文眼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形式,至今仍存有特殊的价值,具有客观性、统一性和限制性等特点。大千世界精彩纷呈,写景作文取材广泛。教师应指导学生审题时要紧扣题意,抓住重点词语;写作时突出习作重点,确定写作中心,明确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写《早晨》,四季的早晨、城市和乡村的早晨各具特色。又如写《美丽富饶的家乡》,就要突出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也可以写党的富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有根据题意确立写作中心,才能使文章立意深远、主题鲜明。

二、贴近生活,慧眼捕捉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观察是生活的前提,是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洞察人生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法、移位观察法和移步观察法。观察自然景物时,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可以以位置的移动或空间的变换为序,也可以以时间为序。其次,根据时间、地点、季节的变化重点观察,突出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的统一,彰显地方特色。另外,要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细致观察,求新觅奇,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精心选材,巧妙构思

写作就是将收集到的素材加工提炼,进而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写作前积累材料。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不能一一罗列、简单堆砌,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线安排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根据游览路线、观察顺序、时间推移、季节变换或景物类别来合理安排材料;还要根据景物特征和中心思想安排段落层次,对那些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景物进行重点描写。好的开头和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文章的开头可以直接点题,结尾要直抒胸臆、自然流畅,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可以开头总述全文,然后按照“总—分—总”的形式自然结尾,令文章一气呵成,如《桂林山水》;还可以开头巧设悬念,结尾照应开头,自然点题、意味深长,如《迷人的张家界》;等等。

四、生动描绘,借景抒情

好的写景作文不仅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更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精美图画。写景文章不仅要语言美,更要意境美。因此,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特点,运用精练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使作文妙趣横生、如诗如画。在表情达意上,还应多运用比拟、比喻、联想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此外,写景作文还要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文质兼美、形神俱备。

五、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文章不厌百回改。贾岛“推敲”的故事留下了千古佳话,许多“一字师”美名远扬。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态度严谨、文风务实,值得学生学习。写作时,学生应在布局谋篇后不断推敲,可以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改、旧文新作等形式,不仅从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立意构思、材料选择、主次详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修改,还要从标点符号、表现手法、情感抒发上反复推敲,力争使文章精练简洁、情真意切、独具匠心。

上一篇:我身边的安全隐患下一篇:这么远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