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2024-05-03

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共15篇)

篇1: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利村中心小学向宪法宣誓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根据上级机关文件要求,我校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法制宣传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宣传法制精神,提高全校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二、活动主题

向宪法宣誓。

三、活动时间安排:

从8月31日开始

四、宣传要点

大力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

五、活动安排

本次宣传日活动期间,学校将结合实际、围绕主题,认真开展好下列各项活动: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2、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或主题演讲活动。各班级充分利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召开一次“向宪法宣誓”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宪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3、全校师生每天要参加“向宪法宣誓”活动。周一在国旗下宣誓,周二至周五在第一节课前宣誓。

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4、请我校法制副校长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体师生进行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全校教职工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制定好本校的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好法制宣传活动。

2、多方联系,共同配合。校长室及早与相关部门联系,积极争取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开展好此次活动。同时,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此项活动,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宣传合力,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3、突出主题,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向宪法宣誓”活动主题,突出宣传重点,注重实际效果,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各班级要坚持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各老师要联系实际,创新形式。要结合本校实际,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喜闻乐见,深受教育;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利村中心小学 2015年9月1日

篇2: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为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为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培育法制信仰,开化县文化旅游局经局党组经研究决定,以《浙江省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和《开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组织宪法宣誓的实施细则》为依据,制定宪法宣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文化旅游局工作实际,紧紧围绕稳定社会大局,积极开展学宪法知识,以宪法为平时为人处事的准则的宣誓活动,让宪法助力开化县国家公园梦。

二、活动时间

2月1日-202月29日。

三、活动安排

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计划在2月上旬局周一夜学时间,由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忠伟通知带领大家集体学习宪法。2月中旬,由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忠伟同志带领大家集体宣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宣誓的,在2月下旬前进行单独宣誓,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以后单位新录用的干部职工也必须进行单独宣誓。下属单位的学习宪法和宪法宣誓活动由各单位参照局机关的时间自行组织。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

四、宣誓内容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篇3: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建设, 工作刚刚起步, 针对我中心的现状, 结合此次培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如果把活动中心比做一艘船的话, 发展规划就相当于它的目的地, 一盏指路的明灯。这盏灯不仅引领着中心的具体工作方向, 还有中心未来的整体思考, 它包括硬件建设、管理机制、人员配置、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建设、品牌打造、经费保障等等。中心今后将发展成为集德育、科技、艺术为一体的专门的校外活动教育机构, 中心下设办公室、培训部、活动部、后勤部。发展目标是把活动中心办成孩子的乐园, 人才的摇篮。

二、创建一支优良的校外教师队伍

校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而育人主要靠教师来实现。通过与专家、各地学员交流得知, 各地活动中心人员都不多, 但各种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及各活动室的全年正常开放都需要大量人手, 把所需要的人员都调到中心来显然是不现实的。综合各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考如下:

第一, 拓宽渠道, 广纳人才, 将具有艺术、科技方面特长的教师选调到活动中心来工作。

第二, 活动中心聘请的学校艺术、科技类等兼职教师, 在中心的工作也算工作量, 并且在考核、评优上适当给予优先。

第三, 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对专、兼职教师严格考核。如聘请兼职教师上课, 按照课时费的标准支付报酬。如果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对于以后开展教学, 提升教师整体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学有所长、教有所乐。

三、做精做新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活动是校外教育的载体, 是校外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我们将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做到:“热”:活动组织气氛热烈;“实”:活动内容实在;“新”:活动形式新颖;“情”:活动设计富有情趣;“深”:活动创意追求高深;“长”:活动要以育人为本, 立足长远。

四、加大宣传和接收新信息的力度

积极争取团委、县妇联、县科协、县关工委支持, 及时向他们汇报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通过中国科技网、中国校外教育网等, 不断了解最新的校外教育动态和信息, 与全国一些大型赛事接轨, 使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 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篇4: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焕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感,感受师德风范和师道尊严,传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追求,严守师德规范和师德底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于2021年3月4日开展了以“弘扬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潜心教书育人、喜迎建党百年”为主题的师德集体宣誓承诺仪式。

全体教师排成整齐的队伍,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学生的见证下,教师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廉洁从教,不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的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铮铮誓言,表达了和平中心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对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坚定信心。通过开展教师宣誓活动,一方面向学生表明学校的服务心迹,另一方面使广大教师牢记岗位意识,增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师,促进自身教育观念转变。重温誓词内容,要强师德、树形象,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宣誓后,每个教师胸中都涌动着一股更为强烈的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激情。教师们表示,当我们走上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注定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传承文明,一言一行都应成为下一代的楷模。这是师德师风建设赋予我们的职责,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篇5: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9月9日下午,羊郡中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师誓词宣誓》活动。

该校100多名教师面对国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铿锵的誓词在会议室里激荡回响。

该校以本次宣誓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人民教师淡泊名利、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良好舆论环境,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篇6: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一、活动时间:9月7日下午16:40;

二、活动地点及参加人员:活动在保税区实验学校一楼方厅举行,参加人员为保税区实验学校全体教师;

三、主要活动:9月7日下午16时40分,全校教师排成整齐的队伍,在张青校长的带领下,举起右手,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争做当代‘四有’教师;秉持现代办学理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践行教师职责,坚持廉洁从教;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奋斗终身!”紧接着张青校长宣读了20潍坊综合保税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教育先进工作者名单,并做了重要讲话。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此次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引导和激励教师乐从师、为人师、做名师,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积极投身到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教师教育事业的使命感。教师宣誓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宣誓的瞬间,全体教师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它将成为我校教师在今后工作中切切实实的职业准则,时刻鞭策着我们不断进步。

宣誓后,我校教师心中都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激情。老师们纷纷表示,在宣誓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教师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任务之艰。作为教师,当我们走上这个神圣的岗位时,就注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传播着人类文明,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下一代的楷模。这是国家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篇7: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 宪法是根本大法, 马克思称之为“法律的法律”, 有人也称之为“母法”。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 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宪法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健全了国家机构和制度,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现在实行的宪法, 它由1949年“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发展而来, 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的四次重要修正, 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进行不断完善。现行宪法凸现了“改革开放”这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逐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总体上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现行宪法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有这些成就都和现行宪法的作用密不可分, 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 这部宪法将持续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 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宪法, 其将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章程。

“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在我国宪法制度发展的历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强调的那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 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 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回顾现行宪法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 可以得出一个有力结论:“维护宪法权威, 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尊严, 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保证宪法实施, 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宪法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拥护, 才能发挥其根本大法的作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与宪法的实施息息相关, 这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保障宪法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就是树立宪法意识以及维护宪法权威, 这项任务必须常抓不懈, 要把工作落到实处, 发挥真正的效果, 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给“依法治国”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关系到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大事, 甚至关系到依法治国的进程, 必须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 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识和遵行。全民普法和守法应该成为党和政府实现“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让宪法基本精神普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增强全民法制观念, 真正弘扬宪法观念。此外, 不断创新手段和丰富途径, 着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设立法律知识课程, 宪法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宪政理念, 起好带头作用, 树立忠于宪法的意识, 、自觉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 带动广大群众学法守法, 在全社会形成遵宪守法的良好风气, 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依法治国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 人民群众是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基础。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定要加以重视, 在建设民主政治的过程中, 要全面落实和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 不断健全民主制度, 不断丰富民主形式, 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 让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只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 必须做到以人民为主, 帮助人民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要充分并广泛地听取群众建议和意见, 还要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 保证人民依法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党和政府要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协调好各种社会组织、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还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三、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不断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虽然宪法和法律是由党领导人民制定出来的, 但是, 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贯彻实施宪法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做到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好宪法法律的权威, 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好宪法法律的尊严, 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好宪法法律的实施, 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党和政府要以法治的理念、体制、程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善于把执行宪法和法律与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统一起来,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进一步提高政府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的榜样作用。此外, 还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运用党内法规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自觉做“遵守宪法”的模范, 恪守宪法原则, 履行宪法使命, 依照宪法办事, 从而带动全社会严格贯彻宪法。

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基础是全体公民, 关键是国家公职人员, 重点是各级领导。宪法确定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维护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那样, 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清楚地认识到, 是人民赋予了政府权力, 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 要严格按照宪法办事, 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确保政令畅通, 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树立宪法权威, 维护宪法尊严, 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党员要带头学习宪法、遵守宪法, 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研究宪法实施过程中带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加强宪法实施中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研究。真正做到宪法至上, 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要处于宪法的监督之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需要一部与时俱进的宪法, 他们更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体现宪法精神, 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摘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宪法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健全了国家机构和制度, 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的治国总章程, 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是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关键词:十八届四中全会,宪法,权威

参考文献

[1]王峰.我国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 2003.

篇8:学校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国旗我庄严宣誓: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 209月3日,烟台三中在报告厅举行教师宣誓活动,全体教职工右手举拳,面对国旗,在教研室副主任曲曙光的带领下庄重宣誓。

此次教师宣誓是为培育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具体体现。

宣誓活动让所有老师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践行誓词内容,做到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弘扬正气,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篇9:开展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我志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5日上午,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全体教师集体宣誓,争做四有教师,甘守三尺讲台。据悉,在教师节来临之前,我市各学校将陆续举办教师宣誓活动。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教师宣誓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市各中小学校将陆续开展宣誓活动。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是我市第一所举行教师宣誓活动的学校,5日是新一周的第一天,升旗仪式结束后,在全体学生及家长代表队见证下,老师们举起右手郑重宣誓。根据誓词内容,老师们宣誓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争做“四有教师”,甘守三尺讲台。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日前我市已下发《泰安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规划(—)》,《规划》确定了四大目标,即建立完善教师校长培养培训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形成特色课程资源体系;形成我市培训品牌和培训文化。培训对象包括校(园)长、班主任、新任职教师等,每一项培训都需计入课时,根据参加培训课时情况实行学分登记。

篇10: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局属各单位、股室: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牢固树立对宪法和法律的真诚信仰。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和法治xx工作安排,结合我局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局干部职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积极深入基层开展活动努力使全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XX争当县域经济排头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宣传重点

(一)突出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大力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定的理念和原则,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努力使人们充分相信宪法、礼敬宪法、尊崇宪法,主动运用宪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系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引导人们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大力宣传约束权力、保障权利是法治的要旨和精髓,努力让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成为全局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开展各种宣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各项法治实践中。

三、活动安排

(一)加强宪法法律教育。完善机关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宪法专题学习。开展“我读宪法”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全面深入学习宪法文本。同时,结合宪法宣誓活动,大力宣传宪法,促进干部职工增强宪法意识、带头依法办事。

(二)推动宪法法律宣传与“法律七进”主题活动深入融合。在法律进机关中,以学习《宪法》为主,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素养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自觉性,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法律进乡村中,深入帮扶村(社)开展主题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把服务农民群众、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质、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法律进社区中,着力对社区居民进行《宪法》宣传教育,达到以点带面的宣传目的。要在居民中积极提倡依法维权、自觉监督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在法律进企业中,把宪法精神、法治元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着力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在法律进单位中,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

(三)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充分利用法律颁布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在机关内或深入基层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安排开展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把“学习宪法 尊法守法 宪法宣誓”主题活动推向高潮。

(四)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利用局全体干部会议、局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宪法》,加强机关“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宪法》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入户宣传。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导向正确。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准确宣传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清晰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确保主题活动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学习宪法 尊法守法 宪法宣誓”主题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xx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于局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开展,确保工作到位,取得实效。

(三)全员参与,确保实效。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主题活动,密切配合、丰富载体、拓宽途径、贴近基层,通过“固定宣传、走访宣传、实物宣传”多种形式,把主题活动贯穿、融入到法治宣传教育整体工作中,扎实推进活动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篇11: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然而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否定“实然”的宪法而去追求“应然”的宪法。因为这种分类并非相互对立的。从宪法的运动过程来看, “实然”的宪法中亦包含着“应然性”因素, 而且这种“应然性”因素自宪法产生时起就成为宪法的支配力量, 并决定了“实然”的宪法本身就是“应然”的宪法的产物。而“应然”的宪法的“应然性”问题也是一个须待考证的问题。因此, 宪法研究不应是在分类问题上纠缠不清, 而应探求宪法的“应然性”因素, 以适应宪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 从实证角度考虑, 由于宪法是支撑法网的权利框架, [2]如何进行框架的搭建, 以保证法网的适度, 进而实现法追求自由的价值, 也需要审视宪法的应然性。

探求宪法的“应然性”因素, 实质上是探求宪法合理、有效存在的支撑力量。作为宪法运动的整个过程, 从宪法原型到模范宪法实质上都是“应然性”因素支配的结果。基于此, 通过对宪法的“应然性”因素进行梳理, 确定支撑宪法发展的合理因素,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宪法, 并进一步追求宪政的理想效果。本文拟通过“应然性”因素的理论分析, 并结合外国宪法的实证, 来达成对宪法的“应然性”因素的一种认可, 并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宪法作出评判。

一、宪法制定的应然性规则: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过程

现代社会追求的是法治社会, 而法治社会强调的是对法律的尊重。并且首先尊重的是宪法。宪法怎样才能被人们尊重?其前提之一应该是宪法具有权威性。而权威性的取得则是人们都认同宪法的内容和宪法所蕴含的理念。如果某些人不认同宪法, 他就会不尊重宪法、不遵守宪法, 甚至出现宪法危机。

那么宪法怎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呢?则必须是不同利益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 都得到尊重, 共同参与宪法的制定, 并就宪法的内容通过一种妥协、博弈甚至斗争, 形成一种合意。只有这样的宪法, 才能够照顾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 也才能够被不同利益主体所遵守和尊重。

因为, 当今社会,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利益主体。必然或者存在不同的阶级、或者存在同一阶级的不同利益集团。如果宪法的制定仅由一个或几个利益主体所决定, 那么, 他们就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 (有时他们为了社会的稳定可能会考虑其他利益主体甚至反对者的少许利益, 但绝不会公正地考虑他者的利益) 。这样的宪法, 被损害或者未被照顾到利益的主体必然不会虔诚地尊重宪法。宪法的权威性也就大打折扣, 法治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旋律。

从世界宪政国家制定宪法的情况来看, 可以说被人们推崇的宪政体制都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制定的宪法。具体表现为:作为近代宪法先驱的英国, 其《权利法案》是代表市民议会和封建贵族及王权通过斗争, 在与国王妥协并分享政权的基础上通过的;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则是美国十一州的55名代表, 经过激烈的争吵、讨价还价、妥协而制定的;而二战后日本的宪法, 亦是经过议会、各在朝在野党派及公众, 通过自由媒体的长期充分辩论, 再由超过三分之二公民投票通过的。

由此可见, 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制定的宪法基于各方的认同能被各方遵守, 因而也就能保持宪法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并且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宪法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性, 即基于主权在民的理念由人民决定国家治理规则, 并保障人民的权利。总之, 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宪法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 也是人民能够尊重宪法权威的依据。

而在我国先后制定的几部宪法中, 尽管有全民讨论宪法草案的迹象, 但讨论宪法草案的并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 而是利益共同体, 并且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这些宪法的最终通过并不是履行公民批准的程序。因此, 我国宪法一直被看作纸面上的宪法, 一直不能发挥宪法的作用、体现宪法的权威。可见, 我国宪法的制定要考虑多方力量的参加, 体现多方的利益。

二、宪法修改的应然性:不宜频繁启动的一个宪法程序

宪法的权威性还在于宪法的稳定性, 不被频繁修改。因为频繁修改的宪法会导致宪法内容的不确定性, 人们就无法遵从宪法, 宪法的权威性自然受到损害。因此, 宪法一旦制定, 就不要轻易修改。即使修改也要遵循严格的修改程序。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通过后, 一直到现在仍是美国政府职能运作和人民权利保护的依据。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了一些修正案。这也成为美国宪政被人们热衷研究和借鉴的原因之一。而法国自1791年第一部宪法起到1875年共颁布了十余部宪法, 这一方面反映了阶级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 而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宪法只是当权者为其合法执政披上一层民主的外衣。而宪法的这种频繁的更替, 并不能保证哪一部宪法被全国人民真正地遵守。可见, 稳定的宪法是树立宪法权威的基础, 而频繁变化的宪法只会降低宪法的权威。

我国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开始, 到1982年也经历了4部宪法的制定过程。而1982年宪法作为现行宪法还不断被修正。按照宪法不宜频繁修改的应然判断, 我国对宪法的态度实际影响了人们对宪法的一种尊重, 导致人们想对宪法形成一种信仰都难。因此, 在我国宪政进行的过程中, 如何保证宪法的稳定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宪法内容的应然性:体现民主、权利、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

民主、权利、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封建君主专制而提出的一些思想口号, 并得到普遍认可, 成为支撑现代国家的价值理念。而宪法的存在则必然受这些价值观念的支配, 即: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后, 基于其政权的稳定及上述价值观念的现代性决定了宪法的内容必然要体现这些价值观念。因此, 这些价值观念实质上是支配宪法存在的“应然性因素”, 并被学者称之为前宪法现象。[3]

正是这些应然性因素决定了现代宪法的正当性存在。即:基于君主专制而提出的人民主权成为宪法不得不依据的正当性来源。基于人民主权则必须保障人权、保护人民的正当权利, 包括保障人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权利;而人民权利的保护则必然避免政府权力的扩张, 而应限制政府权力;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防止专权则需要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国家治理模式, 这也是现代宪政国家的统一认识;而宪法依据上述因素所规定的内容要想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则必须在法治的观念支撑下才能实现。因此, 现代宪政国家必然通过宪法确定法治原则, 在宪法中规定体现民主、权利、人权、主权、分权与制衡价值观念的内容。

现代宪政国家宪法运动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首先, 资产阶级宪法都确立了民主制度, 使宪法成为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其次, 资产阶级国家都强调人权, 保障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第三, 英、法、美等国家都通过分权与制衡的模式治理国家;最后, 资产阶级国家都尊重法律, 把一切行为纳入法律运行的轨途中。总之, 支配宪法存在的上述价值观念至少从形式上在资产阶级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一直坚持民主与法制。在经济转型时期还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特别是我国现行宪法经过修订增加了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条款, 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最基本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我国政府的权限受到限制和监督的可能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至于当政府行使合法伤害权时, 作为弱势的公民、团体往往无能为力。另一方面, 作为公民的权利极其有限。我国现行宪法总共规定了十八种权利, 即使这很少的公民权利在行使起来也是极其困难的, 有些甚至不可能行使, 致使这些权利形同虚设。因此, 由于我国宪法缺乏一些支配宪法存在的价值观念, 导致我国宪法并不符合宪政的要求。基于此, 我国宪法应进一步作出修正, 并贯彻、体现法治观念。

四、宪法实施的应然性:宪法应表现为一种可操作的程序

法治国家, 首先应尊重和遵守宪法。怎样尊重和遵守宪法, 应当表现为宪法的可操作性。因此, 宪法的内容并不当然体现在实体的权利和权力上。宪法的实施和其他法律的实施一样, 应配置相应的程序。“程序”成为发动宪法的必要机制。不论是宪法权利, 还是宪法权力。其配置离开了程序的保障, 都是不可能付诸实施的。[3]同样, 宪法责任的承担也依赖于程序的保障。如果宪法没有确立相应的程序来使宪法责任成为一种实际上可以承担的责任, 那么, 宪法责任确定的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3]因此, 宪法程序应当成为宪法实施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宪法实施将会因为宪法程序的完善而得到保障。

为宪法实施提供程序保障, 在实施宪政的国家是存在的, 如美国。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和第14条修正案所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就是把宪法价值的核心立足在“程序”上, 这也应该成为美国宪法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一个因素。

我国宪法由于长期受重实体轻程序的法理倾向的影响, 导致在宪法程序设置上几乎是空白的。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诸多权力, 但因缺乏程序的保障导致这些权力被弱化。主要表现在:1、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但怎样监督?如出现了违宪案件如何处理?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通过怎样的程序来解释?解释宪法的文件具有何种效力, 与宪法的关系如何确定?3、全国人大享有罢免权。但全国人大如何审理罢免案, 通过何种形式来作出对罢免案有效的决定?罢免后如何使被罢免者承担宪法责任?等等。所有这些, 因缺乏程序的保障, 致使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权力无法实现:违宪审查案件几乎没有、不存在对宪法的解释、对代表进行罢免的权力无法彻底实施。不过上述应然性因素为我国宪法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途径:如何通过宪法程序的规定来达到对我国宪法有效的实施。

五、结语

现代宪政国家之所以能实行宪政, 从宪法的制定、修改、反映的内容到实施, 无不体现着一种“应然性”的决定因素。作为宪政国家, 宪法的正当性也必然以这些“应然性”因素为基础, 并进一步吸收合理的因素, 才能保证宪法的正当发展, 并促进宪政的建设。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在新的形势下, 更应该考虑宪法的应然性因素, 并使宪法的存在成为我国实施宪政、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因此, 我国宪法应尽快摆脱只是纸面宪法的局面, 在应然性因素的支配下, 进一步完善宪法。使我国宪法真正成为治国依据。使我国宪法不再束之高阁, 而是呈现一种与社会现实“共同栖息”的状态。

参考文献

篇12:初中开展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今年教师节期间,为进一步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9月12日,泊里中学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组织全体教师举行了集体宣誓活动。在学生的见证下,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全体教师高举右拳,许下了争当“四有”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铮铮誓言。

近年来,泊里中学以“诚和乐”文化品牌打造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此次把开展教师宣誓活动作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师职业责任和义务,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荣誉感,同时营造了师德教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篇13:小学开展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白云湖镇石珩小学于9月1日上午组织开展了教师宣誓活动。活动由石校长主持,带领全体教师在国旗下,高举右手,庄严宣誓: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忠于职守,勤勉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做人民满意教师;热爱学生,因材施教,为人师表,全面育人,铸就高尚师德,教人民满意学生;团结协作,依法治教,终身学习,开拓创新,办人民满意教育;学习女排精神,凝聚集体力量,创造学校辉煌。

通过宣誓活动,凝聚了集体力量,坚定了教师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对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14:高中开展教师宣誓活动总结

全体教师面对国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我们光荣的选择,“诚信做人,认真做事”是我们终身信守的准则……

长期以来,张店四中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把师德教育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通过此次宣誓活动,让全体教师把教师的神圣职责深深地刻在心里,坚定了教师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深刻理解教师职业责任和义务,增强了教师职业幸福感、荣誉感,弘扬高尚的师风师德,争作人民满意的教师。

★ 开展志愿活动总结

★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总结

★ 开展勤俭节约活动总结

★ 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总结

★ 开展七一活动总结

★ 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精选

★ 第32个教师节宣誓活动总结

★ 幼儿园开展母亲节活动总结精选

★ 开展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总结

篇15:教师宪法宣誓活动总结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有四部宪法。目前,中国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通过与美国宪法比较,可以得出中国政治的如下特点。

一、宪法缺乏稳定,宪法随着国家政治变动而频繁变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存在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这四部宪法均是随着中国政治变迁而变动。1954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它分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和首都共四章,106条。它本来是一部科学的宪法,但是随着中国政治的变化,此宪法完全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宗旨1975年的宪法。此宪法完全充当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结构虽然和1954年宪法一致,但是它明显强调阶级斗争:序言中的第12条谈到要把无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扩大到各个领域;第13条把四大自由作为革命的新形式,直接将领导人语录写入宪法;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从1954年的15项减为3项。1978年宪法是在结束了文革的背景下出台的,其结构与前两部类似,它纠正了1975年宪法“左”的错误,公民的权利由原先的3条变为13条,但是前言中仍然强调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出台的,除序言外共有四章,分别为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首都国旗国徽。它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到23条。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较稳定,美国宪法是1787年7月制定。虽然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政治也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政治生活的变迁,但是美国宪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只是其间经历了17次修改,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宪法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即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美国宪法相比,它缺少核心价值观,纵观中国四部宪法,其结构是类似的,内容随着政策方针的变化而改动,总纲的指导思想也是反映当时政局。尽管把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制度单独作为一章,但是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国家政治制度(如1975年宪法撤消国家主席)也是变动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随政局变动而变化。而美国宪法是在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重视的是权力的制衡。在短短的七章内容中,美国宪法处处体现出对权力制衡的重视:宪法对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做了详细的规定并被分别单独作为一章,放在宪法前面;第四章是有关于各州权力的规定,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做了说明;第五章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由此可见,中国政治侧重具体细节和内容,美国政治则是关注政治精神。

二、党政关系密切

中国政治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党政关系密切,执政党政策影响宪法。

首先,中国宪法明确表示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的4部宪法中,序言均表示坚持工人阶级和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并把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1954年宪法在涉及国家性质方面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其政党色彩较强。如序言写道:“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总纲的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975年宪法增加了将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如序言比1954年宪法增加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沿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前进。”总纲的第2条:“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1978年宪法同样是突出中共的领导地位和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如序言写道:“建国以后,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条战线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经过反对国内外敌人的反复斗争,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总纲第2条:“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982年宪法也是强调执政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如其序言写道:“194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国宪法的序言中,可以看出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重要影响: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与执政党的领导密切相关;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同样是国家的指导思想。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在7条内容中未涉及政党的指导思想,即使在后来的26条增补案中也未涉及,它的前言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未变。“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它强调的是国家稳定、安全和人民权利。同时,它也谈到了国家制度问题即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其次,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也紧跟党的方针政策。如1954年宪法的序言中提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是一致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仅仅相隔一年,此内容就写在宪法中。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十五大党代会上发表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并明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报告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谈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及“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1999年的宪法修改案中,新增加的6条有5条与以上5条是重合的,另一条是将“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代表”,政治文明等内容也在2004年的宪法修改案中写出来。由此可见,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对宪法的修改产生重大影响。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的修改是围绕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公民的司法权、选举权等具体国家机关的权力和人权问题而展开。它并不涉及国家的具体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方针政策,而是关注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归属的宏观问题。

三、经济至上,力求社会稳定

1978年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时,力求维护社会的稳定。中国对1982年宪法作了四次修改,分别是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以上四次修改均显示,中国政治经济至上。1988年的宪法修改案有两条,全部是关于经济的。在对11条的补充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在第10条中增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发露的规定转让。”1993年的修改案共有9条,其中有7条是有关于经济,涉及了所有权、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市场经济、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内容;1999年的修改案有6条,其中3条是有关基本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及非公有制的经济地位等内容。2004年14条修改案中有一条是关于经济的。以上这些修改案涉及到经济制度、分配方式、非国有经济地位、资源配置方式等内容。

相比之下,经济制度并没有在美国宪法中体现,在涉及经济问题上,美国宪法重视的是个人私有财产保护。在修改案中,这样写道:“人民有保护其身体、住所、文件与财产之权,不受无理拘捕、搜索与扣押、并不得非法侵犯,除有正当理由经宣誓或代誓宣言,并详载搜索之地点、拘捕或收押之物外,不得办法搜索票、拘票或扣押状。”此外,从美国宪法的修改案中,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总统与国会的权力斗争。总共26条的修改案中第12条、第13条、第15条、第20条、第22条、第23条、第24条、第25条共8条涉及到了总统选举、总统候选人的要求、总统的任期、国会的权力、总统和国会的权力分配等问题。由此可见,美国政治对三权分立制度的重视。

经济问题写入宪法表明中国对经济建设的重视,体现出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经济制度、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的方式等基本经济问题认识不清,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延误。正是因为中国对以上问题的理清和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视,加之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成为目前GDP增长最快的国家。而美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经济立法完备,其经济的发展政策写在专门的经济法中而不是在宪法中,这也同时说明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前者是自上而下的靠国家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后者是自下而上的自由经济体制。在第一种经济模式中,国家的方针政策无疑会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除了在宪法上保证经济发展的指导政策外,还通过权力机关代表任期的延长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如1993年的修改案,将县级人大代表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2004年的宪法修改案将乡级人大代表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国。中国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在村、乡、县地区,乡、县级的人大代表无疑是中国政治参与人群的最庞大队伍,延长这部分人的任期无疑会保证政策连贯性和社会稳定。

四、中国日益重视人权保护,力求政治发展

尽管四部宪法结构类似,并都有公民权利和义务这一项。但在涉及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上有重大差距。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有19条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其中有13条是关于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此外,宪法涉及到了公民的平等权、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监督权等各方面。1975年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的数目有所下降。公民的权利只剩下3条,它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和公民文学自由创作的自由,在第26条写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在以往的言论,游行示威自由后加上了罢工自由,但是取出了迁徙自由。1978年的宪法有16条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28条)。其中,13条是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它与1975年宪法相比,增加了文艺创作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公民有四大自由“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依然没有写进宪法。1982年宪法把第三章的公民权利提到第二章,对公民权利的规定达到了24条,在此宪法中,公民的平等权得到保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写入第33条。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第41条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秘密、取得国家赔偿等权利的规定是首次写入宪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第40条);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第41条)。中国在进一步完善人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政治改革。在1982年宪法修改中,前三次的修改主要是围绕经济问题展开,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文章前面也已经阐述过。2004年的修改则偏重于人权保护和力求推动政治民主发展,2004年的修正案共有14条,其中,4条是关于保护人权,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改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害”;增加了对私有财产侵占进行国家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增加了国家保障人权的规定。八条是有关于政治的,政治思想三个包括“三个代表”、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制度4个包括主席权力、国家戒严、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乡级人大任期;国歌1条;只有1条是有关于经济的。这说明中国在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并取得成果后(中国是目前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开始重视人权和政治发展,力求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宪法并没有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单独作为一章,在宪法原文中,对公民权利也提及甚少。正因为此,在后来的26条宪法修正案中,有13条是有关人权的。它涉及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财产权、安全权、政治选举权,司法审查方面的权利等。在政治选举权方面,美国宪法逐步废除了肤色、性别等方面的限制,最后变为只要年届18岁以上就可以拥有选举权。

结语

综上所述,便可以从新中国四部宪法中看到新中 国的政治 发展脉络 :从重视经济 发展到力 求推动政 治建设再 到完善人 权的各种 保护。新中国的四部宪法成了中国五十多年政治历程的晴雨表。

摘要: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状况的法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宪法经过多次变迁,最终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基础的宪法。从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形式和内容变迁出发,在比较美国宪法下,得出中国政治有如下特点:宪法缺乏稳定,时刻随着国家方针政策调整;党政关系密切,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经济至上,力求社会的稳定;中国日益关注人权,力求推动政治民主建设。

上一篇:写借物抒情的作文下一篇:读鸡毛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