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2024-04-30

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通用10篇)

篇1: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病人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形状、量。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护理措施】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示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应高于外耳道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须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5.记录24小时引流量。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脑室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篇2: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除,放置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英模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记录24h引流量。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外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外、硬膜外下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装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伤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h,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引流早期(1—2h)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篇3: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2例脑室出血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0例;年龄45岁~77岁, 平均年龄55岁;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41例;昏迷脑疝形成21例, 昏迷无脑疝形成31例;经头部CT证实基底节出血21例, 丘脑出血15例, 原发脑室出血5例, 小脑、脑干出血11例, 其中脑室铸形1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52例均在局麻下行双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 选用国产一次性脑室引流装置引流, 置管成功后, 接脑室外引流装置。术后8 h开始每天经引流管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3.0万U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 m L) , 夹闭双侧引流管2 h后放开引流。当引流不畅时, 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4.0 m L反复冲洗, 引流管最高点高于侧脑室水平面10 cm~15 cm。连续外引流5 d~7 d, 1例最多引流管留置13 d, 术后根据病情复查头部CT, 引流脑脊液性状趋于正常, 脑室内血肿消失, 三、四脑室通畅, 脑室系统无扩张, 夹管观察16 h~24 h病情稳定即可拔管, 不必至脑脊液澄清为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脑室出血病情危急, 预后差, 多数意识清楚的患者及其家属有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护士应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此病的治疗方法、预后、护理问题及措施, 同时说明侧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的方法、必要性和疗效,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更好地配合治疗, 同时协助医生与家属进行谈话, 做好术前准备。

2.2 预防引流感染

引流管口每天进行消毒换药1次,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随时观察置管部位切口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象, 患者头枕无菌治疗巾, 每日更换引流袋, 引流管内注药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搬动患者时, 先夹闭引流管开关再搬动以防止引流液反流;对暴露在皮肤外端的引流装置接口处每天用碘伏消毒2次;病室内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 减少探视及人员流动。同时做好患者基础护理, 保持引流口处皮肤清洁干燥非常重要, 如发现穿刺部位有脑脊液漏、红肿或化脓迹象, 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拔除引流管, 对穿刺点进行及时处理, 更换穿刺部位。

2.3 病情观察

通过定时观察吞咽动作、咳嗽反射、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来判定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记录应详实、准确并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术后24 h内的患者,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1次/15 min~30 min, 24 h后可视病情适当延长至1次/30 min~60 min。记录时不但要准确, 而且关键要对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有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

2.4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

(1) 妥善安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的密闭、通畅, 固定适宜, 避免受压、扭曲, 并高于头部15 cm~20 cm。引流管的近头端要长于远端, 防止虹吸现象发生, 过度引流脑脊液可造成低颅压。同时搬动患者时注意防止牵拉引流管, 造成引流管移位或脱出。 (2) 引流液量及颜色的观察。正常人脑脊液24 h分泌400~500 m L, 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300 m L为宜。引流的脑脊液颜色逐渐变浅为正常, 若突然转为大量红色引流液, 同时伴有大量的血凝块, 提示颅内有再出血, 要立即通知医生。若脑脊液变为浑浊, 应留取脑脊液标本送细菌培养, 以确定是否有颅内感染的发生, 同时监测体温变化。 (3) 控制引流速度。适度引流, 不宜过快、过量, 通过调整引流管高度保证引流匀速流畅, 密切观察引流量, 一般以2~5滴/min为宜。

2.5 早期患肢功能锻炼与健康指导

保持患肢关节功能位, 预防关节畸形、腿外展、外旋及足下垂、足外翻畸形, 给予患肢按摩或被动活动[2], 注意力度要适中, 不可使用暴力。与清醒患者及昏迷患者的看护者进行良好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与其共同制订护理目标, 让患者参与到护理过程中来, 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例如饮食的管理、肢体的康复、血压的控制等, 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治疗。

2.6 拔管时间

双侧脑室引流, 如果引流通畅, 2 d~3 d后可夹闭1根引流管, 观察24 h可拔除1根;由于脑室内血凝块液化时间通常为5 d~7 d, 故在引流5 d~7 d后应该复查头部CT, 夹闭引流管后观察16 h~24 h, 如无临床变化, 可拔管。置管时间过长可以引起继发性颅内感染, 拔管后取头高卧位, 抬高床头15°~30°, 降低颅压, 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

3 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 按照ADL分级, Ⅰ级者13例, Ⅱ级者15例, Ⅲ级者10例, Ⅳ级者8例, V级者3例, 死亡3例。死亡者中2例均由于脑部病情过重而终因呼吸循环衰竭于术后1 d内死亡;另1例于1周后死亡, 死因为多脏器衰竭。

4 结论

双侧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 可明显降低脑室出血的并发症及病死率, 有利于患者康复, 其操作方法简便、安全可靠。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脑脊液的变化, 做好尿激酶灌注及引流管的护理,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饶明俐, 林世和.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1-153.

篇4: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46

脑室出血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脑窒出血,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因出血直接阻碍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产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脑深部结构破坏,特别是损伤和挤压丘脑下部及脑干,产生脑疝,引起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等[1]。采取微创技术进行脑室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室内积血,使腦脊液循环通畅,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36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微创穿刺脑室引流术,术后辅以脱水降颅压,支持治疗及防治各种并发症,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认为重点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见性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是保证脑室有效引流,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4~70岁,平均56.3岁。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病脑室出血32例,其中丘脑出血1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2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合并应激性溃疗出血2例,肺部感染2例,脑疝形成2例,本组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确诊为脑室出血。

手术及引流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止血,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及支持治疗。经头颅CT定位,于出血后6~72小时内在床旁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根据情况于术后48小时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尿激酶1~2u加入生理盐水2~4ml溶解后缓慢注入脑室(每次≥2分钟),关闭引流管1~2小时,开放引流管并密切观察脑室内积血及脑脊液通畅情况,以后1次/日,尿激酶应用依据脑室内积血多少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而定。CT复查脑室积血消失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暂关闭引流管1~2天拔管,本组留置引流管4~10天,平均7.2天。

结果

治愈10例,好转12例,死亡4例,治愈好转率61%,死亡率11%。术后并发再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治疗2例,脑脊液漏1例,无颅内感染发生,无护理并发症出现。

护 理

术前护理:①术前躁动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应用,使患者安静,必要时健侧肢体给予约束带应用,备皮剃头[2]。②去枕仰卧,固定好头部。③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准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器材,如止血药物及吸引装置等。

术后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躁动不安、意识不清者,应给予健侧肢体约束带约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如出现抽搐、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②严格调节引流管高度,过高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过低易引起低颅压。引流袋入口高度高于脑室10~15cm为宜,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速度,初期不易过快,以免扩大的脑室突然减压后引起塌陷,导致脑疝形成,每天引流量不宜超过400ml。③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清醒患者做好解释,躁动者要防止引流管脱出。避免管道扭曲、折叠、受压,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并做好记录。术后几天脑室液呈血性,经其引流逐渐转为橙黄色,最后变为正常。引流过程中,脑脊液色泽加深,提示再出血,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应立即将引流管放低,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并做细菌培养。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脑室引流袋,更换前先关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入脑室。引流管末端用2.5%碘酊或75%乙醇消毒后再连接引流管,每天更换穿刺处敷料1次,若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头部垫无菌巾,污染时立即更换,如外出检查,必须关闭引流管,预防脑室感染,保持引流系统密闭良好。⑤拔管的护理:脑室引流不易过久,不超过15天,过久易增加感染机会,待颅内压缓解后,复查头颅CT确定脑室内出血吸收。脑脊液循环畅通,考虑拔管。拔管前暂关闭引流管1~2天,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拔管后观察穿刺孔处有无脑脊液流出。

病情观察:①意识观察:意识障碍是颅内出血发病时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其判断方法,以格拉斯哥计分法为最常用。最低3分,最高15分,7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昏迷越深。9分以上可认为无昏迷。②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缓慢,脉搏细弱,血压高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要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③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血压升高常提示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血压下降提示循环不良,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术后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

并发症的预防:①再出血是颅内压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处理困难,预后差,应以预防为主。②肺部感染和呼吸道观察:也是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大多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用脱水剂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长期卧床,均可导致排痰困难、痰液坠积等造成肺部感染[3]。

脑室出血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及时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负担,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出正确评估,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并且方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初.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

2 胡长明,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3-254.

3 孙艳红.重型脑室出血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15-16.

篇5: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注意有无合并脑部、腹部等损伤,判断有无休克、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2、评估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发绀;有无胸廓活动、气管移位等,判断缺氧程度。了解患者对胸腔闭式引流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根据病情需要做好有关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和协助医师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

3、术后24小时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警惕休克发生。

4、患者血压稳定后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5、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无菌,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接头松动及脱管。一旦发生引流管从胸腔脱出,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在协助医师进一步处理。

6、保持引流管位置适当,引流瓶应低于引流管出胸腔处60cm以上,避免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长管应置引流瓶液平面下3-4cm。

7、保持引流通畅,每1-2小时解压引流管一次,观察胸腔引流管水柱波动(一般4-10cmH2O),防止堵塞。如水柱波动幅度过大,提示残腔过大或肺膨胀不全;咳嗽时勿波动为引流管堵塞;水柱负压不能维持或有气体排出,考虑有肺、胸壁、管道等处漏气;水柱不断上升,可能在胸腔引流管近胸端有“活瓣”形成。若一般状态下呼吸时有大量气体排出,提示有漏气;呼吸时无气泡溢出而咳嗽时出现,提示余气未排尽。以上情况均应及时处理。

8、评估胸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一般情况下,24小时引流量应小于50ml。如引流了;量大于100ml每小时呈浓鲜血,持续4小时不减,应立即报告医师。

9、每日更换胸腔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引流量多时应随时更换。

10、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拔管的指征:48小时到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X线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11拔管后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皮下气肿、渗液、出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健康指导】

1、交代患者活动、翻身时需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无菌。

2、鼓励患者拔管后早起活动,以利于肺复张,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加速康复。

气胸护理

【概念】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分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气胸三类。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发绀、气管及心脏向健侧移位、伤侧呼吸音弱等,张力性气胸常有休克、重度呼吸困难、发绀、颈部皮下及纵隔气肿明显。【评估】

1、气胸的病因。

2、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

(2)疼痛的位置、性质及程度。(3)呼吸困难程度。(4)胸廓移动度。(5)气管的位置。(6)营养状况。

3、对气胸的认识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

1、按胸部外科病人一般护理要点。

2、术前护理

(1)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休克症状,立即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2)有明显呼吸困难者,协助其半卧位,给予低流量氧气吸人,必要时进行排气治疗。

(3)胸腔内气体量较少,无明显呼吸困难者,嘱其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4)剧烈干咳者,及时给予镇咳药物。(5)胸部疼痛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6)体温升高、寒战、胸痛加剧、血白细胞升高,有并发胸膜炎或脓胸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留取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给予抗感染治疗及降温处理。(7)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粗纤维的事物,以免因大便干燥,用力排便而造成胸膜腔内压升高。

3、术后护理

(1)按全身麻醉病人护理要点,清醒后半卧位。(2)给予持续或间断低流量氧气吸人。

(3)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保持呼吸道通畅,带有气管插管时随时吸痰,了解双肺呼吸音状况,协助病人咳嗽、咳痰、痰液黏稠时定时给予雾化吸人。

(5)保持胸腔引流通畅(按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要点)。(6)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7)早期活动,有利于肺膨胀。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气胸的知识,使其了解发病的诱因,判断气胸的类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2、根据病人及家属的理解能力,教会其自救的方法。

3、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

4、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康复。

胸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了解患者健康情况:每日测量生命体征;测量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检查、肺功能试验等。

2、做好术前宣教:指导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虑。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手术切口;讲述各种管道的作用,如胸管、胃管、氧气管、补液的目的;讲述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方法;讲解呼吸治疗对肺部复张的重要性及方法(深呼吸、有效咳痰),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3、纠正营养不良,嘱病人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酒。

4、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排便训练。

5、术前1日:皮肤准备、肠道准备(酚酞2片口服)、配血、药物过敏试验。

6、术前晚根据患者需要,服用镇静药。

7、术日晨准备:遵医嘱导尿;注射术前常规用药;将患者病历、X线胸片、手术用药交手术室工作人员。

二、术后护理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0~3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病情平稳后1~2小时测量1次。

2、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长、局部队发绀及皮温低常提示组织灌注不良。

3、维持血压在110~120/70~80mmHg:血压增高可能是疼痛、缺氧、输血糕点液过快导致;如血压下降可能为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注意监测中心静脉压(CVP8~12cmH2O):CVP高提示心功能不全、高血容量;CVP低提示血容量不足。注意监测心率(HR):80~100次/分钟(心率快可能后会逐步降低,若持续增高,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4、体位:患者未清醒时平卧,清醒后半卧位,注意抬高床头30~50°,可减轻局部充血和水肿,同时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引流;全肺切除术后禁止完全侧卧位,患者术后7~10日内晋严格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以减轻膈肌对胸腔的压力,有利于呼吸。并协助其经常变换体位,活动肢体,以防肺栓塞。禁止患者采取卧位,以免引起纵隔过度移位及大血管扭曲,导致循环呼吸异常。

5、严密观察全肺切除患者健侧呼吸音及气管位置,保持健侧呼吸音清晰,颈部气管居中,严防健侧痰滞留或不张。若发现气管向健侧偏移,应及时报告医师,开放闭式引流,适当排放术侧胸腔积液,防止因术侧胸腔积血、积液过多,致使纵隔移位、回心血量受阻、健侧受压导致的循环呼吸障碍。排放胸腔积液一次排量不得超过800ml,且速度要慢。

6、呼吸治疗:术后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3~5L/min至生命体征平稳。第1日晨始护士协助拍背咳痰,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痰时保护伤口、减轻疼痛:护士站在患者非术侧,伸开双手,五指合拢,越过中线,双手分别置于患者胸部前后,压紧伤口,待患者咳嗽时稍加用力。可按压胸骨上窝处气管,以刺激咳嗽排痰,必要时给予鼻导管气管内吸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2次/日,20分钟/次。训练患者吹气球、使用呼吸训练仪。

7、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原理:利用重力引流。目的:排出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重建胸腔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缩,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2)置管部位:①排出气体:胸管置于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②引流液体:胸管置于患侧7~8肋间,腋中线或腋后线;③引流脓液:胸管置于脓腔最低点。上肺中切除术患者放置2根胸管,上面排气,下面排液。全肺切除术患者胸管夹闭。

3)影响引流的因素:水封瓶位于胸部以下60~100cm,禁止高于胸部。胸管过短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胸水可能回流导致感染。胸管过长可能扭曲、增大呼吸道无效腔,不易引流从而影响肺复张。注意患者翻身活动时应防止胸管受压、打折、扭曲、脱出。保持胸管通畅,每15~30分钟挤压1次。

4)维持引流系统密封,长管在液面下2~3cm,接头固定。更换或倾倒时放无菌生理盐水500ml.5)观察记录引流液量:正常者术后5小时内每小时少于100ml,24小时少于500ml,颜色由鲜红色逐步变为淡红色。

6)拔管指标:48小时后,肺完全复张,12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ml,无气体排出,水柱无波动,听诊呼吸音清晰即可拔管。拔管后用无菌油纱堵塞引流口,以防气胸。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渗液。

7)镇痛:应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或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吗啡微量泵入、口服镇痛药等。

8)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应24小时匀速滴入,保持出入平衡。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婴幼儿、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者控制速度,限制钠盐,防止肺水肿。

9)饮食:肺叶手术者清醒后进流食,翌日普食;食管手术者禁食,排气后遵医嘱进食、水。

10)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四肢,抬臀,锻炼患侧肢体。

11)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以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肺负担,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心律紊乱。

【健康指导】

1、保持休养环境安静、舒适、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减少与流感人群接触,预防感冒。

2、合理膳食:食管手术患者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为主,严禁暴饮、暴食,术后1个月内不吃硬质颗粒食物,药片、药丸应研粉化水后服用,禁食辛辣刺激食物;进食后如有返酸应在进食后2小时内不要卧床,睡眠时将枕头垫高。

3、适当活动,进行患侧上肢的运动(爬墙或摸对侧耳朵),促进康复,多做深呼吸运动,锻炼心肺功能。

4、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劝其戒烟。

篇6:脑室引流管护理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②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①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闪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为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引流瓶有无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闭。保持管道衔接处牢固。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厘米,并始终保持直立。胸壁伤口引流周围用用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务必先夹闭引流管,以防气体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有效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取半卧位,此体位有利于患者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运动,有利于痰液排出,恢复胸腔负压,是非充分扩张。

3、保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引流瓶液面要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厘米。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逆行感染。注意水柱波动(正常在4-6CM),波动过高,可能肺不张;无波动则示引流不畅或肺已复张。每30--60分钟挤压一次引流管,防止其受压、折曲、阻塞。

4、妥善固定

引流管长度约100厘米,应妥善固定于床旁。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水封瓶置于床上患者双下肢之间,防止滑脱。若引流管滑脱,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破损,应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5、观察、记录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水柱波动的范围,并准确记录。如术后每小时引流量超过200毫升,连续4小时不减或每小时超过100毫升,连续5小时不减,应及时通知医生,定时更换引流瓶,严守无菌操作规程,鼓励患者作咳嗽,深呼吸运动。引流瓶每日以无菌的生理盐水更换引流液,并做好标记,便于观察引流量。6、48~72小时后,若肺已复张,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ML,脓液少于10ML,X线胸片示肺完全复张,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篇7: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51岁~82岁, 平均63.4岁;经头颅CT证实为双侧脑室出血呈脑室铸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9例, 脑血管畸形3例;均处于昏迷状态, 其中2例为深昏迷, 并发生脑疝。经过治疗除1例处于植物状态, 其余均好转出院。

1.2 治疗方法

均在常规给予药物降颅压、控制血压、应用促醒剂、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行双侧脑室引流术及用生理盐水500 mL加入尿激酶10×104U, 持续冲洗治疗。

1.3 操作方法

在基础麻醉及局部麻醉下行双侧脑室穿刺, 置入脑室引流管, 管径为3 mm。同时双侧引流管末端均连接三通管, 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陈旧性血液, 并用生理盐水500 mL加入尿激酶10×104U, 从一侧脑室引流管经严格消毒灭菌后连接匀速滴入。打开另一侧的脑室外引流管, 流出速度和滴入速度相同。两侧脑室用同样方法隔日交替进行冲洗, 平均4.5 d。复查CT见脑室积血基本消失, 脑脊液循环通畅, 颅内压正常后可给予拔除引流管。

2 护理

2.1 脑室持续冲洗引流治疗的护理配合

2.1.1 严格无菌操作

脑室冲洗过程的每个环节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预防引起颅内感染。

2.1.2 保持冲洗速度

严格控制脑室冲洗速度, 以10 gtt/min的速度匀速持续滴入。速度过快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同时也可使颅温过低, 使病情恶化, 从而危及生命。

2.1.3 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出的速度与冲洗液滴入的速度保持一致, 以防造成人为的灌注性高颅内压, 加重病情。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1 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 随时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光反射是否存在, 并详细记录。

2.2.2 颅内压的观察

颅内压升高早期除有头痛、头晕、烦躁不安、频繁呕吐外, 常有轻度的呼吸加深、加快和血压升高。如果颅内高压代偿后期出现心率慢而有力, <60/min;呼吸深而慢, <16/min;血压、体温明显升高, 此时应警惕脑部再出血或脑疝形成的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3 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血氧饱和度应>90%, 以保证病人的全身血氧供应。及时发现病情, 及时给予处理, 首先应了解病人的基础血压, 如发病24 h内血压>150/100 mmHg (1 mmHg=0.133 kPa) , 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切勿降血压速度过急、过快, 以免引起脑、心、肾供血不足。

2.2.4 体温

脑出血病人多为中枢性发热, 以物理降温为主, 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目前, 常采用电冰帽、冰毯或冰水放置大动脉处, 以降低脑细胞代谢, 减少耗氧量, 保护脑组织。严格掌握使用电冰帽的指证, 严格操作规程。并经常更换冰敷部位, 防止局部冻伤。

2.3 引流管的护理

将脑室外引流装置放置于合适的位置, 一般应距离脑室水平上15 cm左右, 以保持脑室内有一定量的脑脊液, 能促进脑室积血吸收, 达到治疗目的。头部枕低枕, 避免活动幅度过大;在翻身、治疗操作时头部应相对固定, 不可牵拉引流袋, 以防引流管脱落。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 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脑脊液的量、颜色、性质。每日予穿刺部位更换无菌敷料以及更换引流装置,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2.4 加强基础护理

脑室出血病人均处于昏迷状态并伴有高热, 此时, 皮肤、口腔、眼部护理至关重要。根据病人情况按时翻身、叩背, 防止肺部感染;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促进血液循环, 搬动时忌拖拉, 动作要轻柔;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 防止压疮形成。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病人口腔分泌物pH值或细菌培养结果, 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 每天进行2次口腔护理, 口唇干裂者涂以液状石蜡保护;眼部涂以红霉素眼膏以防止眼结膜水肿。

2.5 严格执行医嘱, 保证治疗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脑室出血病人的治疗措施复杂, 用药繁多。因此, 护理人员应认真执行医嘱, 按照要求合理安排用药时间、顺序及每种药物的输入速度, 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3 小结

篇8: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护理预后

自发性脑室出血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脑室出血根据出血部位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容易引起继发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形成,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脑室外引流术则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一种能积极有效缓解脑出血、脑肿瘤压迫、颅内感染等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急救手术。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行脑室外引流术患者44例,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严密细致地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明显降低了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很好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40~49岁5例,50~59岁15例,60~69岁15例,70~79岁5例,80岁以上4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0例,均伴有侧脑室出血铸型,继发脑室出血24例,其中外囊出血12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3例,脑干出血2例;一侧全脑室出血铸型29例,双侧脑室出血10例,不全侧脑室积血5例:第三、四脑室积血12例,并梗阻性脑积水10例。神志清醒21例,浅昏迷13例.深昏迷10例。

结果

44例患者经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临床疗效:治愈16例,好转15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3例,死亡10例。死亡10例中,5例患者术前双侧瞳孔已散大,有脑疝形成,术后未能恢复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因血压偏高,波动大,控制欠佳术后引起再次出血致脑疝形成死亡:3例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护理与体会:⑴术前准备: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的患者要及时吸痰及清除呕吐物,避免窒息及误吸。同时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留置尿管,配血及皮试,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⑵术后的护理:①将患者安全护送回病房,严防在搬动过程中牵拉引流管或引流袋,避免引流管脱出。对于脑室内积血较多,可先将引流袋放置枕边,低位引流,待引流液变淡或颅内压正常后,将引流管高度固定于高出额角10~15cm处。引流袋位置不宜过低,引流过快容易造成颅内压骤降再出血的危险。给患者翻身时动作幅度不要太大,避免由于翻身导致引流管脱出。对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约束带约束,做好对引流系统的看护,防止患者躁动时将引流管拔出,如有脱出,报告医生后在无菌环境下再次置管引流。②引流管的护理:首先要做到防脱管、防堵管、防感染。每天检查引流管道系统的连接处,确保不出现松动、脱离的情况发生,保持引流管通畅,完全通畅的引流管应有随呼吸上下波动的液面,液面波动幅度10mm左右。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在无菌条件下冲洗,每次不超过5ml,仍不通时应复查头颅CT排除引流管脱出或位置不当,必要时应重新置管,防止梗阻性脑积水致使脑疝形成,危及生命。用一次性注射器时一定要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管内壁,以减少摩擦力,同时在三通的另一侧轻轻抽吸,每次3~5ml生理盐水.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50m1加2万U尿激酶稀释液冲洗,以充分溶解血凝块保持管道通畅。对置管引流患者,每天应严格记录引流出脑脊液的引流量。若发现引流量过多或过少,应仔细查找原因,判断是否存在引流过量或引流管堵塞的情况。观察引流量及速度,正常成年人脑脊液的分泌量0.3~0.5ml/分,24小时400~500ml。在颅内继发感染、出血及脑脊液吸收功能减退或循环受阻时,其脑脊液量将增加。因此,必须准确详细记录其引流量。若>20ml/小时,24小时引流量超过450ml,说明脑脊液循环受阻严重。引流的速度一般控制在4~6滴/分,以预防引流过度引起低颅压综合征,造成继发性颅内出血。同时应密切观察脑脊液颜色和性状,若出现脑脊液突然变红伴患者烦躁不安、昏迷加深及脑疝先兆。或一直通畅,突然血块阻塞或引流量增多,说明有颅内再出血出现。若出现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伴有絮状物沉淀,应怀疑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再结合患者体温变化,查找原因,并留取脑脊液细菌培养。对需要注入尿激酶,注入药物后,先加闭引流管,2~4小时后及时开管,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颅内压增高危及患者生命。③拔管后护理:置管时间最长不超过1周。当病情稳定,引流量不超过50ml/日,应试夹管观察1~2天,看有无颅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无异常后即可拔管,以免因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颅内感染。拔管后应注意有无脑脊液漏,局部有无炎症反应,是否再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等。若仍不能拔管,则可能为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积血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则要行永久性脑室分流术。

讨论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病情重,对于此类患者积极行脑室外引流术,既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又可迅速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造成损害,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把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仔细认真的临床观察,术后综合的分析病情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合理的贯穿到上述44例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了临床疗效,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預后。

参考文献

1李明英.83例脑室出血患者侧脑室引流术期[J].医学创新研究,2007,4(12):112-113.

2郭培静,冯超,王青霞.颅高压患者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79-2180.

篇9: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6例双侧脑室引流冲洗术后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8例, 年龄38~80岁, 平均年龄63岁。均有高血压史, 突然发病。出血量15~30 ml, 平均出血量25 ml。

1.2 治疗方法

所取病例均在出血后2~24 h内行双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术, 引流管接三通阀, 各连接无菌引流瓶及林格氏液。两侧脑室相通时, 可双侧脑室对向冲洗引流, 可明显加快积血引流清除的速度。密切观察血肿引流情况, 复查CT, 在脑室血肿大部分清除后, 即可早期拔管。采用有效的综合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呼吸道护理, 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 加强头部引流管护理。总结分析患者治疗情况 (治愈、好转、无效) 。

2 结果

所取病例引流时间为3~5 d, 平均时间3.5 d。脑室血肿大部分清除。26例中治愈21例, 占80.77%;好转5例, 占19.23%;术后部分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并发症, 尿路感染3例, 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7例, 经治疗均痊愈出院。未出现颅内感染及脑积水。

3 讨论

3.1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首先注意保持脑室引流管的高度, 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若放置过高或过低, 脑脊液引流就会受阻或过度引流, 达不到引流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严重可诱发颅内出血或血肿形成[1]。搬动患者、改变患者体位时, 应先夹紧引流管, 调整引流管的高度后再放开。观察引流脑脊液性状, 记录引流量。注意防止患者将引流管拽出, 在翻身等护理操作中, 动作应缓慢谨慎, 避免牵拉引流管导致脱落。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通畅时, 引流管内的液面随患者的心跳、呼吸上下波动。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 若引流管阻塞, 应顺向挤压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

时刻注意防止脑脊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引流管周围皮肤彻底消毒, 严密的无菌包扎, 严格避免引流管穿刺口部位暴露, 敷料有渗血、渗液时, 及时更换无菌敷料, 保持敷料的干燥、清洁。确切固定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在头皮内外滑动, 用无菌敷料严密包扎, 保持引流管穿刺口局部无菌, 另外, 将引流管近端部分贴附固定在头部, 在不慎牵拉引流管时起到受力缓冲作用, 方法简单而实用, 效果确切, 降低了经穿刺口引起颅内感染的可能, 本组未发生颅内感染及引流管脱出的情况。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常规使用监护仪,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在术后早期, 医护人员每30分钟查看患者1次, 将需要注意事项向陪床家属反复仔细讲明, 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术后密切注意血压波动情况, 监测血压, 维持血压在合理范围内, 利于避免发生再出血, 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微量泵泵入控制血压, 可进食者或有胃管者, 早期同时加用口服降压药。维持血压在140~160/90~10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不但可以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同时又不会因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是判断颅内压及病情的重要指征之一[2], 昏迷程度加深应警惕再出血及病情加重的可能。 (2) 观察瞳孔变化: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迟钝, 意识障碍加深, 是脑疝早期的重要的指征之一, 应立即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观察引流管液面高度, 推测颅内压情况, 加强引流减压,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性状, 排除再出血的可能, 病情允许时立即复查CT。 (3) 观察引流液的性状, 使用尿激酶注入引流管, 及时复查CT, 掌握脑室血肿引流的情况, 在血肿大部分清除后, 及早拔管, 不强求血肿彻底清除, 避免长期置管造成感染。

3.3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 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发生率高, 特别是神志不清, 长期卧床的患者, 肺部感染几乎难以避免, 应早期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争取使肺部感染延缓或程度减轻, 早期通过雾化吸入及静脉注射使用化痰药物, 清醒患者鼓励咳嗽、排痰, 定时勤翻身、叩背, 以促进排痰, 血压平稳者, 可抬高床头15~30°, 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减低颅内压。昏迷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舌后坠者使用舌咽通气管, 昏迷、痰多而黏稠不易吸出者, 需要尽早气管切开, 通畅呼吸道, 利于吸痰。 (2) 注意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 肾功能差, 使用甘露醇较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观察、记录24 h尿量, 监测肾功能。 (3)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肢体按摩及辅助活动, 勤翻身, 抬高下肢。 (4) 预防压疮:保持床褥平整、柔软, 清洁、干燥, 注意勤按摩骶尾部及骨节突出部, 加强营养。 (5) 预防泌尿系感染:每日会阴清洁护理, 留置导尿管的每日给予膀胱冲洗[3]。 (6) 防止便秘, 多食用含纤维素的食物, 早期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避免大便干结, 用力大便导致血压升高、再出血。 (7)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饮食指导, 康复锻炼指导, 促进肢体及言语功能障碍早期康复。

3.4

脑室出血病情重, 常见于中老年人, 手术耐受力差, 并发症多, 预后差,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操作简单、迅速, 相对于开颅损伤较小, 并发症较少, 对各类型的脑室内出血均适用[3]。通过双侧脑室置管并冲洗引流, 有利于迅速清除脑内积血, 有效降低颅内压, 缓解积血对脑细胞的损害, 恢复脑脊液系统的循环, 以最快的速度较彻底清除血肿, 有利于打通并保持脑脊液循环通路, 减少发生脑积水, 所取病例均未发生脑积水。同时, 引流管多, 接口多, 无菌操作要求严格, 脑室出血患者并发症多, 护理更为重要, 医务人员通过加强综合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病情, 保持引流通畅, 迅速清除血肿, 及早拔管, 显著减少了并发症, 明显改善了预后。双侧脑室冲洗引流结合严格有效的综合护理, 治疗脑室出血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萍, 颅脑术后引流的选择及护理.中国当代医学, 2007, 6 (14) :69.

[2]李冬梅, 温塘芳, 何进香.血肿碎吸加侧脑室引流治疗高血压的护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8) :628-629.

篇10: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脑室内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97-01

脑室内出血(IVH)是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而引发,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5.0%,但是其死亡率却很高,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病死率最高可达90.0%[1]。对18例行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方法治疗的脑室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经CT扫描诊断为脑室内出血,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0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2h住院治疗。

1.2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头痛14例(77.78%),头晕16例(88.89%),恶心、呕吐12例(66.67%),血压升高11例(61.11%)。入院时有8例(44.44%)患者重度晕迷,出现运动障碍表现4例(22.22%)。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住院后立即在局部麻醉基础上给予侧脑室引流术治疗,其中10例行单侧前额侧脑室穿刺引流,8例行双侧前额侧脑室穿刺引流,引流管内径为3mm,视患者病情持续引流3-8天。同时根据患者脑室内积血量多少向引流管内注射尿激酶8000-10000单位加入5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2次,每次注射完毕后关闭引流管2h。对患者进行动态CT扫描检查,根据患者脑室内肿块溶解情况决定拔除引流管时间,CT检查显示血肿消失后先关闭引流管24h,待患者脑室内压力恢复正常,脑室系统通畅时可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1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存活12例,死亡6例,死亡率33.33%。其中存活12例患者中经随访3个月完全康复并恢复正常生活者5例,占存活病例数的41.67%;轻度残疾4例,占33.33%;重度残疾2例,占16.67%;植物生存1例,占8.33%。有2例患者并发继发性脑水肿,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脑室出血患者一般发病较急,可由于脑室大量出血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死亡,因此很多患者发病后很快死亡。脑室出血患者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瞳孔变化以及意识改变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意识散失晕迷,有部分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呼吸急促等表现。本组病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述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4种以上表现。

3.2 诊断 脑室内出血的致病原因有多种,高血压、颈内动脉阻塞、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原因均可能引发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出血的诊断通常可借助CT扫描进行确诊,其主要表现为脑室内高密度出血,若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则在扫描影像上可见半球内的血肿腔。血肿较大造成脑室梗阻时表现为双侧脑室扩大。虽然CT扫描可以作为确诊脑室内出血的可靠依据,但是无法根据影像结果确定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借助脑血管造影鉴别脑室内出血的病因[2]。

3.3 治疗 脑室内出血致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发病后很快进入濒死状态,因此尽快地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小脑梗阻和梗阻性脑积水的几率、降低死亡率是治疗脑室内出血患者的首要原则。现代临床上常采用脑室内溶栓治疗积血量较少的脑室内出血,但是对于脑室内大量积血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以控制由于积血引起的脑室内高压,同时清除脑室内血肿分解物,减少对脑组织的伤害。选择单侧引流还是双侧引流可根据患者CT影像确定的脑室血肿量情况进行选择,有研究者提出当患者脑室内血肿量大于50%、第三和第四脑室出血尤其是室间孔阻塞时采用双侧引流;当患者脑室内血肿量小于50%、室间孔未阻塞时可采用单侧引流[3]。引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选择,但不宜过长,本文中患者引流时间3-8天,平均1周。拔管时间视患者血肿溶解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动态CT扫描确定血肿情况,CT扫描显示患者血肿溶解后可拔管。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溶解血肿的作用,其优点是副作用小、可反复使用、局部溶解作用好、对其他系统没有较大影响等。脑室内出血患者使用脑室外引流外加尿激素灌注法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血肿溶解,同时减少对患者机体其他系统的影响。临床研究提示,尿激素的用量一般为10000-20000单位,每天1-2次,每次灌注后关闭引流管1h[4]。本组病例中根据患者脑室内积血量多少向引流管内注射尿激酶8000-10000单位加入5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2次,每次注射完毕后关闭引流管2h,待患者血肿基本消失后停止使用尿激酶。

3.4 并发症及预后 有研究提示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内出血可导致继发硬膜下出血、脑室炎、脑室内血肿扩大、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等并发症[4],本组病例中发生2例发生继发性脑水肿并发症。同时重症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而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容易并发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需要在术后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同时加强护理工作。本组病例中发生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

脑室内出血的死亡率平均为35%左右,本组病例死亡率33.33%。脑室内出血的预后与有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有很大的关系,而与脑室内出血量的多少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即使脑室内出血量较多但是无脑积水也不一定死亡[1]。

参考文献

[1] 石雪松,刘秀丽,迟欲欣.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02):54-56.

[2] 桑文渊,海燕.重度脑室内出血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05):620-621.

[3] 周量.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全脑室内出血28例[J].中国药业,2009,(15):58-59.

上一篇:出国留学在职收入证明填下一篇:许玲: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