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2024-04-26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通用4篇)

篇1: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概念】

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及大血管根部的网状结构,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两部分。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以纵隔胸膜为界,上方达胸廓上口,下方至膈肌。【护理措施】 1.观察

(1)定时准确地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观察有无凝血块;渗出血液较多时,应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动态观察引流量变化。

(2)患者术后引流液偏多,要通知医生。如果持续3小时成人超过300ml/h无减少趋势,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3)如果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经挤压引流管无效,且伴有心率快、血压低、脉压差小、中性静脉压升高、尿量少,末梢凉、精神差者,应考虑心包压塞的可能。

(4)定时拍摄胸片,了解胸腔或纵隔内的渗出液潴留情况。2.管理

(1)将心包、纵隔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瓶,引流瓶必须低于患者胸腔。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在搬动患者时不可高举瓶子,以免瓶内液体流入胸腔。

(2)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脱出、扭曲或打折。应保持引流瓶的水封瓶状态,当引流瓶破损应及时更换。

(3)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动作,以利于呼吸及引流。

(4)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应用止血药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

(5)保持引流管和引流瓶的无菌,引流管进皮肤处要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6)引流管的长波管下端应在水面下2~5cm,使胸腔保持一定的负压。在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两把止血钳将引流管夹紧,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7)心包、纵隔无积液,且引流液逐渐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每日小于50ml即可拔管。拔管时首先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用力屏气将管拔出,用凡士林纱布的敷料覆盖切口。超过48小时拔管要给予缝合引流口。

篇2:纵隔脓肿合并心包积液护理体会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45岁, 主因呼吸困难伴发热12d入院。入院时体温38.5℃, 脉搏110次/min, 呼吸32次/min, 血压132/84mm Hg, 喘息貌, 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入院后立即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氧气吸入, 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治疗。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穿刺明确诊断, 由于患者病变部位接近心脏及大动脉, 操作风险极大, 每次均由主任操作, 首次化验回报:白细胞24.09×109/L, 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 后在CT定位下先后行心包穿刺置管术及纵隔穿刺置管术, 反复冲洗注药, 患者住院50d, 病情明显好转后出院。

2 护 理

2.1 病情观察

轻微活动就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呼吸停止, 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患者病情危重, 应持续监护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给予患者绝对卧床, 并给予气垫床保护皮肤, 防止发生压疮。患者感染严重, 体温过高, 每日测体温≥4次,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 肺部护理

(1)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指导患者进行缓慢吸气直到扩张, 然后缓慢呼气, 10次/min, 每天3~5次, 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利于积液排除, 恢复胸膜腔负压, 使肺扩张。 (2) 患者绝对卧床, 在患者床头建立叩背吸痰卡, 翻身、叩背、每2小时1次, 以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收效甚大。 (3) 给予静脉输注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100ml, 每天2次祛痰。置管术后督促患者克服疼痛进行有效咳嗽。

2.3 感染病灶的护理

(1) 严格病房管理制度。进行保护性隔离, 紫外线消毒病房每天2次,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入病房, 避免交叉感染[1]。 (2) 分别采集纵隔分泌物及心包腔分泌物进行药敏试验与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纵隔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给予美罗培南控制感染。 (3) 心包腔及纵隔腔反复多次用生理盐水冲洗, 并给予尿激酶、地塞米松、头孢哌酮舒巴坦腔内注药。

2.4 心包、纵隔置管引流的护理

(1) 病情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可使胸腔扩大, 肺活量增加, 使呼吸得到改善, 且利于引流和减轻切口疼痛。 (2) 持续吸氧2L/min, 持续氧疗不但能改善缺氧还能改善心功能。 (3) 保持引流装置密封, 每日更换引流袋, 更换引流袋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 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 严格无菌操作。 (4) 任何情况下引流袋不应高于患者胸腔, 以免引流液逆流入心包腔造成感染。 (5) 定期挤压引流管, 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 搬动患者时需用2把止血钳将引流管交叉双重夹击防止在搬动过程中发生引流管滑脱、漏气或引流液反流等意外情况[2]。 (6)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引流时间越长, 远期并发症越少。引流时间越短, 拔管过早, 心包腔内还残留少量积液, 其不能全部被吸收而机化并与心包粘连, 在X线下显示心包肥厚, 心包置管引流时间要适当延长。在插管期间要用足量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2.5 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温度22℃~24℃, 湿度50%~60%, 每日开窗通风2次, 每次15~30min, 保证空气流通。患者高热状态时给予口腔护理, 每天2次。口腔护理可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或减轻口腔异味, 消除牙垢, 增进食欲, 确保患者舒适[3]。患者出汗时, 给予保暖措施, 防止受凉感冒, 并及时更换衣裤, 保证患者舒适。记录液体出入量, 根据出入量补充水分及液体, 保证机体需要量。做好基础卫生, 保证患者三短六洁, 使患者心情舒畅。

2.6 心理护理

心脏及纵隔是人体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器官, 因此其病变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心理打击, 其心理护理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于操作的担忧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甚至影响置管手术治疗的正常进行。在处置前, 护理人员要仔细认真分析患者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 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术后可能或者必然出现的结果向患者充分的告知;另外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先进技术、设施, 让患者了解置管引流手术方法可使创伤达到最小, 最重要的是让其明白所有医护人员都会尽心尽力为其治疗。这样, 患者从被动接受现实转变为主动争取, 将损失降到最小, 积极的配合治疗和完善术后护理, 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4]。

2.7 出院指导

注意休息, 加强饮食营养;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遵医嘱按时服药;半月后门诊复查;出现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随时就诊。

参考文献

[1]权会利, 马婕, 白茹, 等.1例颌面部严重损伤合并胸部贯通伤后脓气胸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 :54-55.

[2]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3.

[3]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7.

篇3: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心包积液患者32例, 在超声引导下用Seldinger法穿刺心包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治疗,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13~80岁, 平均46岁, 均有胸闷、气促、胸痛、心前区压迫感、恶心呕吐, 心动过速和颈静脉紧张等临床表现, 均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 其中肿瘤4例, 结核22例, 风湿2例, 甲减4例。并与2003年1月-2008年12月20例心包积液患者于心电监护下床旁穿刺心包积液治疗情况作对比研究, 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13~78岁, 平均45岁, 均有胸闷、气促、胸痛、心前区压迫感、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颈静脉紧张等临床表现, 均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 其中肿瘤1例, 结核19例。

设备与器材: (1) 经胸超声变频探头超声心动图仪。 (2) 心电血压监护仪、心包穿刺包、中性静脉导管包、心电除颤仪、急救车、药物备阿托品、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全套心脏急救用药及氧气、肝素帽、一次性引流袋、标本容器。方法如下。

患者术前皮肤准备:备皮时防止划破皮肤。穿刺前: (1) 术前向所有患者及家属讲明心包穿刺的目的、方法、要求、操作过程、操作医师, 心包穿刺中可能存在的不适, 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告知手术过程中避免咳嗽, 减轻患者及家属对穿刺治疗的焦虑, 术前协助患者排便。 (2) 详细了解病史, 了解是否服用抗凝药物。检查血常规、凝血七项、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血压等。 (3) 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心包积液, 位置定位。 (4) 准备中心静脉导管包、阿托品等急救用品, 开通静脉通路, 建立心电及血压监护、除颤接通电源备用。

穿刺操作步骤及护理: (1) 协助患者半卧位或端坐位, 开通静脉通路, 建立心电及血压监护。心电监护的显示屏调在医师的视线范围, 确保医师护士都能随时观察心电监护的参数。在医师确定的最佳穿刺点用龙胆紫做好标记。协助无菌消毒铺巾, 成功局麻后, 用穿刺针以Seldinger进行穿刺, 缓慢进针, 当有突出感时抽出心包积液, 沿穿刺针, 将导丝进入心包腔内约4 cm, 超声可见心包腔内有一强回声带, 将穿刺针筒退出, 沿导丝, 用扩张鞘扩张进针经路, 然后将中心静脉导管进入心包腔。将导线退出, 不凝液体从中流出, 用注射器缓慢抽取300 m L的液体, 将引流管外端口进行暂时封闭, 间断抽液3~4 h或连接引流袋引流3~4 h放液1次, 300~500 m L/次, 皮肤缝合固定中心静脉管, 外加无菌纱布固定, 以防患者活动时自行脱落或暴露外端的导管随负压吸入心包腔内而引起感染。术后抽液, 标本送检。术中观察病情及心电监护的示波、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并做好记录, 直至操作完毕后, 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安置引流管的目的;翻身、活动的时候先妥善安置好引流袋, 以防脱管。 (2) 术后引流护理及拔管: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次放液前引流管与肝素帽接口2cm范围用碘伏消毒2次, 连接三通管及一次性无菌引流袋, 防液后用肝素帽套紧, 防止心包液漏出。每天更换引流袋、换无菌纱布, 保持其清洁、干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记录24 h出入量。以超声心动图复查了解心包内情况。拔除导管后, 每日查看患者, 观察病情及穿刺点愈合情况。 (3) 评价标准:从穿刺点位置多少, 同一患者穿刺次数, 症状缓解情况, 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其中严重并发症定义为迅速危及生命的并发情况, 如心包填塞、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迷走反射、损伤重要脏器等情况。

结果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病例组:大部分患者1次穿刺成功, 穿刺点多样化, 血性引流液22例, 清亮液体10例, 留置引流管2~15 d;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患者因为术中迷走兴奋, 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 大汗, 心率慢, 临时给予安定等处理, 第2次穿刺成功, 并发症发生率3.12%;术后胸痛5例, 为积液减少所致, 其中4例患者引流液一直未能完全消失, 后确诊为肿瘤。

心电临护下床旁穿刺心包积液治疗组:需反复穿刺, 仅1例经穿刺后心包积液吸收, 1例最多达5次穿刺, 平均为3次, 穿刺点局限于心前区及剑突下2个穿刺点, 血性引流液15例, 清亮液体5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心包填塞死亡1例, 心脏骤停1例经抢救复跳, 室速3例 (三者均为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25%) , 迷走反射1例, 室性早搏4例, 并发症发生率50%。

2种心包积液穿刺治疗方法的比较: (1) 穿刺点:心电临护下床旁刺穿心包积液治疗方法穿刺点局限于心前区及剑突下2个穿刺点, 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穿刺点可根据超声探测情况灵活多样, 寻找到最佳穿刺点, 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抽取引流液体。 (2) 同一患者穿刺次数:心电临护下床旁穿刺心包积液治疗方法需反复多次穿刺, 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方法大部分通常1次成功, 大大减低穿刺所带来的风险。 (3) 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方法并发症发生率3.12%, 心电临护下床旁穿刺心包积液治疗方法发症发生率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心电临护下床旁穿刺心包积液治疗方法发症发生率25%。 (4) 症状缓解情况:2种方法治疗心包积液症状均可缓解。

讨论

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心包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其病因以结核多见。中、大量心包积液可引起急性心包填塞, 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导致死亡。心包穿刺术不仅是缓解急性心包填塞的有效措施, 而是能够对积液性质及病因进行明确。以往的心包穿刺术较多是在心电临护, X线下床旁刺穿, 需要反复穿刺, 容易导致心脏损伤, 致命性并发症较多, 高达10%~20%[1,2], 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5%~55%[3], 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风险比较大, 是一种高危险的操作, 其危险性高于冠脉造影[4,5]。而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法穿刺心包液留置中心静脉管引流, 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具有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法穿刺心包液留置中心静脉管引流, 简单易行, 穿刺点多样化, 能够准确地引导,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及治疗的效果, 避免了多次反复穿刺, 减少患者的痛苦, 其中的实时超声检查可提供客观的观察根据。

本组研究显示,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准确得当、有效的护理配合是安全的保障。需要做好物品准备, 护士术前做好健康教育, 护士协助穿刺, 术中做到预见性护理,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一旦出现迷走兴奋致血压低, 出汗, 心率慢时,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予安定等处理;术中出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师, 发生心脏骤停时停止穿刺, 立即抢救。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时,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供患者的生存质量[6]。同时可减少了穿刺的次数, 规范的护理避免了非计划拔管, 减少了穿刺术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凌, 董建增, 张金盈, 等.心包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2, 22 (9) :346.

[2]王津生, 张玲莉, 郭振霞.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包穿刺导管留置及穿刺点选择[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 (4) :149-150.

[3]韩长恒, 王华敏, 等.应用18号薄壁穿刺针置管引流心包积液38例[J].临床医学, 2006, 1 (26) :35.

[4]赵峰, 刘丽彤, 王榭, 等.持续心包引流合并症的探讨[J].中国介入中脏病学杂志, 2002, 10 (1) :38.

[5]刘坤申, 夏岳, 叶蔚, 等.心包穿刺硅胶管引流103例经验总结[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10) :605-606.

篇4: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5例, 女3例, 年龄45~72 (平均56.5) 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心音低钝, 有2例合并腹水、颈静脉怒张。胸片提示心影增大, 有3例为烧瓶状。积液情况:肿瘤性积液3例, 结核性2例, 甲减引起心包积液2例, 不明原因1例。剑突下引流6例, 心尖部引流2例。

1.2 治疗方法

穿刺点选择:一为胸骨剑突与左肋缘相交点下1~2cm处;若肝肿大明显者选为胸骨左缘第5肋间心浊音界1cm处, 限定出最长针的长度。确定穿刺点后, 记录超声检查测量出的皮肤与舒张期心肌膜之间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应当将此距离值减去0.5cm以上, 以避免抽液时由于液体减少, 心肌与针头间的距离缩短伤及心肌。

穿刺方向:在剑突下进针时, 指向左肩且与皮肤呈30~40°角, 紧贴胸骨后进针;在胸骨左缘进针时, 针尖向后向内抵进, 指向脊柱, 建立好静脉通道。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在常规消毒铺巾后, 用普通7号针抽取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打开中心静脉穿刺包,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 从定位处进针, 带负压穿刺, 进针感到心包膜被突破和抽出心包积液, 应行上进针。针筒后端量入T型导引钢丝入心包膜约20cm, 退出穿刺针, 沿导丝量入中心静脉导管入心包腔, 用敷贴固定导管的深度, 约12~15cm左右时退出导丝。观察抽取积液是否顺畅, 若抽取积液顺畅就可以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将导管用敷贴固定在皮肤上, 导管的另一端接入引流袋内, 以利于取样送检。每次引流后, 用肝素帽封管以备再次引流。每日对患者进行B超复查, 显示积液明显减少, 症状明显改善后才可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2 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引流积液, 首次引流量100~300ml, 置管时间为5~20d, 每例引流量约400~1800ml。且用肝素帽封管可以进行间断引流。

3讨论

心包穿刺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有效的治疗手段。心包穿刺是一项风险大、并发症多的操作技术。其并发症包括心脏或冠脉损伤、气胸、血胸、严重心率失常、腹部脏器 (如肝脏等) 损伤。国外资料显示, 心包穿刺威胁生命的并发症>11%~20%, 且心包积液反复增长, 使该心包穿刺多次反复进行, 这样随着积液的减少其风险增大并存在积液无法抽尽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与传统的穿刺法相比, 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1) 操作简便, 容易进行引流。一次穿刺便可将导管置入, 而且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柔软可以减小对心肌的刺激和损伤, 可长期保留, 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2) 可一次或分次将心包积液尽可能排尽, 使心包积液尽可能减少; (3) 留置导管对患者创伤小, 体表的部分易于固定, 不妨碍患者活动, 可长期保留。但是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是一项有创操作, 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在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流前应作好血常规以及凝血的全套检查, 防止患者有严重凝血障碍性疾病; (2) 进行手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引流的重要性以及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 (3) 穿刺前应行心脏超声检查, 亲自观察心包积液后决定是否穿刺并选择穿刺部位、途径及进针方向; (4) 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更换无菌纱布; (5) 穿刺时随时观察病人生理指标的变化, 以便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6) 第一次的引流量应<200ml, 然后逐渐增加引流量, 但是一次引流最多不超过500ml。引流的速度不宜太快, 以防患者出现肺水肿的情况; (7) 引流液流出速度减慢时, 需对患者进行B超复查, 检查积液是否减少无法引流, 还是导管堵塞。

总之, 本法与反复穿刺抽液比, 明显减少了操作的危险性, 具有简单、可靠、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8例心包积液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治疗, 8例均成功置管引流积液, 且临床上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具有简单、可靠、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包积液,中心静脉导管,引流

参考文献

[1]耿宏旭, 高峰杰, 闫建丽.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38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5) :127-128.

[2]张蓉, 刘倚河, 刘舜辉, 等.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40例[J].东南国防医药, 2010, 25 (2) :159-160.

上一篇:该如何写好个人简历下一篇:花魂作文7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