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2024-05-13

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共6篇)

篇1: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5-01

朗读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教材多数课文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堂小学语文课,如果学生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那就谈不上体会意思、品悟感情。教学研究者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一篇课文可以不讲,但决不能不读;可以少讲,但决不能少读;你可以讲不好,决不能读不好。我始终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正确,并且自觉地付诸行动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下面谈一谈我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扎扎实实落实朗读教学的:

1.正确的姿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朗读姿势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顺畅。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要坐姿端正:头身直、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捧起呈45度角。要把腰板挺起,以饱满的精神,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朗读。另外要注意发音正确,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注意表情,有情有韵。朗读就像说话、应轻轻松松、自自然然。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我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把时间留给他们,把机会留给他们,共同学习讨论。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读,分角色朗读,设情景读,评选朗读能手等,只要能激发学生有读的愿望和兴趣的?k法我都乐意去试一试。

3.有目的的指导朗读

读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的读。每教一篇课文,对每次朗读的安排,我都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初读时,要求学生应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研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心灵上与文中的人物沟通;品读时,应读出语气、语调,抓住重点的词、句读出人物个性来,把自己的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每次朗读都是读前有要求。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指导学生抓住“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北京的春节》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4.读后进行适当的朗读评价

学生朗读完后,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我不是笼统的评价。如:“很好,不错,你读出了感情”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真切地让学生知道到底好在哪儿?而是具体地指出“你读出了他当时高兴的心情?”“你还没有把你的决心读出来,能不能更坚定一点儿!”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怎么读就能达到效果?总之,在朗读后,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及时给予肯定,学生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自信心就油然而生。

5.朗读形式多样化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范读;开火车读: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分角色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还有齐读、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领读……多样化的读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愿读、乐读的氛围在班内传扬开来。例如《搭石》一课,我根据学生自愿原则,选择喜欢的段落、或认为优美的语段、或觉得自己读的好的语段在小组朗读,学生读得多而不腻烦,印象深而非机械重复,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学生都变得想读、能读、爱读,且读出了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不少学生还指出了对方的优点与不足,正是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学生的读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讲授《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了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每读一次时,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醒学生不能为读而读,使每一遍的读都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朗朗书声的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堂。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感悟课文。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篇2: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摘要:朗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教学非常重要。

关键词:朗读训练;朗读效果;感染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形式之一,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可以锻炼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检测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朗读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朗读的益处

1.朗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今社会,学术研究、人际交往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学生拥有了这些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表达的话语也自然会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学生经常性地朗读,还会促使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这一观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也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

2.朗读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再现文章中文字所承载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寓德于教的效果。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传载作者感情的艺术形象,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精读一些好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能够增强文章对学生的感染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一步步品味诗歌的深厚内涵,感受诗歌的含蓄美。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另外,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学作品,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四次“军大衣”的细节描写,通过朗读学生能很快就能体会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艺术形象。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

二、朗读的方法

朗读要做到准确、清晰、声情并茂,使听者“闻声知人、听情知境”,有身临其境,进入文学世界的感觉;同时朗读还应使读者完全融入作品当中,成为作品的“再创造者”。

(一)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地朗读。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地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把文章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地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

(二)朗读训练的四个方面

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来传情达意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朗读的重音

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2.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更好地表达感情。

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停顿的参考。除此之外,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较远的成分要停顿。例:“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地下森林断想》)

3.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

4.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快速,常用来表示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

(2)慢速,常用来表示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

(3)中速,常用来表示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表示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的内容宜慢读;而表示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以及突发状况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就要用不同的语速朗读:诗的前半部分句子和词语适宜用慢速来朗读,以此来表达失去土地后诗人痛苦和悲愤的感情;诗的后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以此来表达欣喜、高兴的感情。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音高时与语速快时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所以通过朗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达到言有尽而意未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周娟.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J].考试周刊,(19).

[2]王为波.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5).

Abstract: Aloud-read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expressing langauge and it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houghts of the article. Therefore, aloud-reading training in Chinese teaching is more important.

篇3: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地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我校是一个特殊的小学, 全校共有762名学生, 本地学生只有43名。我们班50名学生, 只有3名本地学生。班上不时有学生转进转出, 他们跟随着父母在不同的城市辗转求学, 有时班上一学期会换掉十几张熟悉的面孔。所以, 每学期我们都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所用的教材版本很多与本地教材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方言, 平时习惯用方言交谈。有的地方方言n和l不分、r和l不分, 有的则是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四声调不分……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平时关注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在写, 往往忽视了解孩子当天读了没有。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朗读习惯, 如朗读没有情感, 还有如拖音、错误停顿、不会读轻声音节、文章从头到尾一个声调, 等等。

要想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我觉得需要精雕细琢的功夫, 怀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 坚信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是传说。

精雕细琢的功夫

朗读训练的第一个要求是读正确, 所以我把字词的准确发音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中心环节来抓。每一学期一开学我都安排一周的时间复习拼音, 利用早读时间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四声调。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学生的差异, 尽快对症下药。

小俊, 来自安徽, 三年级刚转到我班来的时候, 对复习拼音很不解, 他问我:“老师, 这些字母我们一年级都教过了, 为什么还要再学呢?”我听出来, 他把老师的“师”说成“斯”。我笑了笑, 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吧, 孩子, 你一定会从复习中受益匪浅的。”

为了让复习更有成效, 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同桌合作制作汉语拼音字母卡片。我们用猜一猜、拼一拼、编一编的方法复习。猜:让学生看外形猜, 遮住一半猜……拼:把你手中的声母与同桌手中的韵母拼在一起读出来, 反复练习, 直到直呼音节, 训练对拼音的敏感度。编:用拼出的音节组词、说话、编故事等等。从音开始, 逐步过渡到字、词、句、段, 循序渐进。这种既活泼又有趣的复习方式学生很喜欢,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弥补了欠缺的系统的拼音学习。

一周后, 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到那些发音困难、存在朗读障碍的学生身上。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合适的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小俊平翘舌音不分, 总是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 我仔细观察他发音时舌头的位置, 发现他舌头翘不上去。我让他注意模仿口型, 学着将舌尖顶住上颚来发声, 等他字音发准了, 我就让他多练习朗读有关平翘舌音的绕口令。

“公园有四排石狮子, 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 史老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 你说, 共数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刚开始他读得磕磕绊绊, 我让他不要急, 慢慢来, 每天完成一句话, 一定要读准确。

为了提高效率, 我在班级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小组, 并让学生每天完成相应的阅读内容, 能做到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者, 在班上奖励其“互助小红花”。小俊第二天就得到了一枚小红花, 他很开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的绕口令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他再也不叫我“老斯”了。

“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

字音读准了, 接下来就要训练读文了。班上总有几个孩子羞于在同学面前张嘴发声, 他们习惯于用家乡话交谈, 对讲普通话有畏难情绪。因为怕读得不好被别人笑话, 所以就更加沉默, 越沉默训练就越不见效。我在想, 得想办法让他们张嘴练起来才行。

佳佳来自重庆山区, 性格内向, 和父母说话也不多, 刚开始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据她的帮扶伙伴说, 她高兴起来话还是挺多的, 就是有点敏感、害羞。我想, 还得从激发她的朗读兴趣入手。

课始, 我采用范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因为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还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 范读时鲜明的爱憎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我边读边试着用眼神和佳佳交流, 看到她神情被打动的那一刻, 我的心也沉醉了。

在分析课文前我指定学生个别朗读, 这样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 还可以使其他学生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个时候佳佳总是认真地充当倾听者, 我会让她说说同学出现的失误, 对她的回答我总是及时鼓励、表扬, 并请她也来读读这一段。她的自信心慢慢增强了, 小手爱举了, 小嘴爱张了。

我还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小小诗歌朗诵会”。有了同伴的支持, 佳佳也很乐意到台前来展示自己, 她已经慢慢地爱上了朗读。下课了, 我还经常发现她一个人坐在座位上, 捧着训练的材料读得津津有味。在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 她还在众多家长的面前深情地朗诵了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她妈妈激动得手都拍红了, 因为女儿的表现太让她喜出望外了。

声情并茂不是传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引导学生感悟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 对于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词语的意思等不能仅靠教师讲, 即使讲得很明白, 作用也很有限。情要自己在读中悟, 理要自己在读中悟, 方法也要自己在读中悟, 悟不出的或理解出现了偏差的, 才需要教师点拨。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农夫很想让禾苗快速成长, 我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天天”“巴望”“十分焦急”细细品读, 在细细品读中体会农夫的心情。

师:自己读读第1自然段, 边读边圈画, 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 (学生认真读书, 圈画。)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学生找到了“天天”“巴望”“总觉得”“十分焦急”等词。)

师:你们真会读书。读到“巴望”这个词, 你好像看到了农夫怎样的表情?

生:我好像看到他弯下腰, 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地看着。

(一生摇头晃脑, 读得有滋有味。)

生:读到“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我好像看到他天蒙蒙亮就去看禾苗。

师:今天去了, 明天还去吗?明天去了, 后天还去吗?大后天呢?

生:去的, 都去的。

师:你们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什么吗?

生:我听到他在大声说:禾苗呀禾苗, 你再不长, 我可要采取措施啦。

师:假如你自己就是农夫, 你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抓耳挠腮, 皱着眉头, 读出了农夫焦急万分的心情。)

在联想、感悟、体会、表演中,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变得有血有肉、内容丰满,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篇4:朗读,让语文课堂声情并茂

关键词 朗读 理解感悟 范读领路 教材领读 注重评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书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如何带动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朗读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理解感悟,让真情流露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老师上《乡下人家》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乡下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美在何方?课后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亲眼目睹了严监生临死前奄奄一息的样子。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大瀑布的葬礼》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山雨》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雨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三、教材领读,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像《牧场之国》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牧场之国》中“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荷兰碧绿的低地一碧千里,成群的骏马在疾驰的情景。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荷兰的热爱之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要朗读《新型玻璃》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四、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看到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典范生动,内涵丰富健康,篇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评价的作用,进行细细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秒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一)充满赏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赏的眼神,默许的点头,能使孩子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得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你读的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江南水乡’图啊!”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长满他的心房。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跷跷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开展评比活动,与雏鹰学科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奖给他们一枚语文阅读章,贴在争章园地内,一种成就感会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

(二)多元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朗读的能力。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评价教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教师评价学生,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形成竞争的意识。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加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泉》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教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

篇5:怎样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清新区龙颈镇石马小学

龙洁梅

摘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对课文的教学中,朗读更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的手段。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是语文老师首先要做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让学生不要敷衍地去读课文,不要拖读或是顺口读,而是真正地投入感情地朗读,也是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肯开口读,还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在本文中,我提出了我在教学中使用的几种方法:以“情”激趣、以“境”激趣、以“式”激趣。并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朗读、兴趣、情、境、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上,朗读是学好语文和表现语文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一件累人又枯燥的事情。首先,要让他们肯开口读已是一个难题,而就算成功让他们开口了,要让他们能真正地“朗读”,而不是拖读、顺口读等,又是另一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肯开口读,还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特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情”激趣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养成了拖读或是顺口读的坏习惯。拖读,俗话说就是“拉牛上树”,读得有气无力的,像是几顿饭没吃一样。不要说读的人,听的人也觉得辛苦,这样还能让学生对朗读有什么兴趣呢?而顺口读虽然也挺流利,不至于有气无力,但是读起来不要说有感情,连

停顿也没有,读到哪里不够气了就在哪里停顿深呼吸一下再继续读下去。这样读起来很快就会累了,学生还愿意再读下去吗?这两种读法,都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给的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想要读的,只能叫做开口读,而不能称之为朗读。

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按要求读,可以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情”激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情”,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感情。学习课文,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激发他们自身的感情,引起他们与作者的共鸣,令他们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从而“情”溢于胸中,欲一吐而快,唯有靠朗读来抒发。这时,让他们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一蹴而就,乃属有感而发,就能感情朗读了。这样激趣,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做到了无痕迹。

这几年,我担任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为了不让学生自低年级起就养成拖读或顺口读的坏习惯,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训练他们朗读课文的能力。如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讲解完课文后,我问学生:“你也觉得小青蛙又聪明又勇敢吗?你想像小青蛙那样聪明和勇敢吗?那么,就让我们向小青蛙学习,一起读出小青蛙的快乐和自信吧!”学生们肯定都想成为聪明勇敢的好孩子,自然激发了向小青蛙学习的感情,也就会跟着老师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了。

而教学高年级,由于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心智也发展得更好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带动他们感情朗读。如

在教学《提灯女神》一课时,在解读课文中有关南丁格尔当护士的典型事例,理解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后,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引用“非典”事件,让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医护人员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伟大,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南丁格尔产生敬佩和爱戴的感情,不用老师提醒,他们也会自动自发地去感情朗读课文了。

二、以“境”激趣

环境是能影响人的心情,从而也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所以,我们要为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创造好的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然的朗读氛围,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放开心情、无拘无束地去进行朗读,即让学生敢于开口。毕竟,学生也是有自尊心的,读得不好,老师否定,同学嘲笑,谁还愿意再读下去?所以,对学生要多点鼓励,多点宽容,毕竟任何事都不能一步登天,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潜移默化也能达到目的。如以前我教学五年级语文时,班上有一个从分校转过来的女同学,由于没有年轻教师的辅导,她的普通话很不标准。第一次指名让她读课文,就闹了不少笑话,让同学们笑了好一顿。还没读完,她就不愿再读下去了,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再吭声。看着她涨得通红的脸蛋,我也没辙了。下课后,我找她来谈心,跟她说这不是她的错,只要肯努力,她一定可以练好普通话的。之后,我总是抽时间给她辅导普通话,而且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找一些重要段落让她一字一字地跟着我读,直到读好了,又让她回去多练几遍,然后在第二课时再指名让她读。由于早已练熟了,她读得很好,获得了同学们赞同的掌声。从此,她的自信心就回来了,总是自动举手要求朗读课文。而对于其他一时

读不好的同学,我也不会责备或强求,而是让其课后多跟读、多模仿,在练习和模仿中掌握要领。

其次,可以创设与课文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虚拟情境和想象中,如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就能让他们想读一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这种方法,同样能实现激趣及淡化教学痕迹。如在教学《大拇指汤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假如现在有一个魔法师,把你变成了像大拇指般大小的人,重新生活在我们这些正常身高的人当中,会怎么样呢?会发生什么危险或有趣的事吗?”让他们通过想像后说一说自己想到的一些场景。然后,引入课文:“现在真的有这样一个像大拇指那么大的小孩,那么他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听了,自然会兴味盎然,恨不能马上就读一读课文了。

三、以“式”激趣

这里所说的“式”,是指朗读活动的方式和朗读形式。再精彩的活动和游戏,玩得多了,也会厌倦,所以就连网络游戏或电动游戏都是层出不穷才能吸引人去玩。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就是让学生读就行了,也要花花心思,搞搞“新意思”,把枯燥的朗读变得多彩一点。

首先是朗读活动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或者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又或者是跟着录音机或老师模仿读等等。如一些简短的诗歌或散文,就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追求优秀的表现而跃跃欲试,自然兴趣激增。对一些抒情性比较强烈的课文,则可以找一些合适的音乐,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情喷薄欲出,顺其自然地激发朗读的兴趣。而对一些比较难

体会和理解的课文,在指导他们理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让他们跟着录音机或老师模仿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本来读得不太好的情况下,跟着录音机或老师读后,竟然能读好了,于是兴趣也就来了。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6课是《古诗三首》,我就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第7课是巴金的《海上日出》,是很优美的一篇散文,我就找了首轻柔舒缓的音乐让他们配乐朗读。第8课是略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比较简单,我就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举手在班上读。第9课《西风胡杨》,是一篇含有象征表达手法的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就在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听了几遍课文录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要文段,我都作一次范读,再让他们听着录音一起读。而第10课《我家门前的海》又让他们配乐读。这样,一个单元五篇课文,运用了几种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兴趣,投入朗读活动中。

而在朗读形式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等。如教学简短的诗歌或叙述性比较强的课文,如古诗,或是五年级的《七律·长征》、三年级的《瀑布》、二年级的《雨后》等现代诗歌,以及二年级的《程门立雪》、三年级的《吹泡泡》、四年级的《火烧云》等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小组读或是男女生分读。而一些比较多对话的课文,如一年级的《小猪画画》、五年级的《金奖章》、三年级的《寓言两则》等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对于一些分节连贯的诗歌,如二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三年级的《大海的歌》、四年级的《小草之歌》等,则可以让学生开火车朗读。

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让学生不断地保持新鲜感,不再觉得

朗读是一件单调的事情,自然就能保持对朗读的兴趣了。

篇6:怎样让学生的朗读更有韵味

关键词:语文,朗读,韵味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就是生活”,作为最具生活化的语文学科,应当反璞归真,回归孩子的生活。“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读书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认真读好书,读懂书,养成乐于读书,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才能以“口才”带动“文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朗读训练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朗读之所以为本,是因为它符合汉语拼音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遵循母语规律; 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 朗读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读写能力的提高记忆思维的发展均起着独特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朗读教学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千教万教读为本。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合学生诵读的精美名篇时文也大量的走进教材,校园里也逐渐书声琅琅,教师讲课也由一味的讲,回归到学生大量的读。

其实,语文课让学生朗读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达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能经常指导训练学生朗读,无论是听人读,教师范读,还是自己读,日久天长,文章中生动、具体的内容,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言就会被学生理解、领会、吸收,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证明,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学生,只能占到三分之一,而在朗读中读错字、丢字、添字、破词破句的现象非常普遍、结结巴巴读不成句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深究其原因,就是语文读的少。我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年级的高低,都离不开朗读这种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势在必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感知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要真正读好一篇课文,不但要了解每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段的意思,还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能力的获得,就是朗读。我们都知道,在阅读教学中,“读”是第一重要的,同样都在读,效果却大大不同,怎样才能读好,使朗读更有韵味呢?

一、拿到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文通字顺

开始学习一篇文章,教师要让学生先把字句读准,注意停顿得当。做到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思、用耳听。争取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这样反复读几遍,学生就能由不熟到熟,由不流畅到流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在熟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声韵美,节奏美,才能由感知到理解,想象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才能与学生心灵沟通,他们的思想才能受到文章的感染,受到教育,所以说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经常练眼、练脑、练口、练耳的,这一过程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

二、拿到一篇课文,必要时要对学生进行范读指导

小学语文中大多数课文,均是名人佳作,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语言精练华美,生动活泼。作者借助标点符号表达各种语气,借助分段表达层次,借助内容表达思想感情,这些,都要通过朗读来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经常最重要的事,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揣摩文本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不同学生的不同朗读,可能都会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提高。如果老师提出了朗读要求,但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标准时,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用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当然,教师的范读也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因情而得,这样才会进入朗读的境地。

三、拿到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得自我陶醉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每篇课文的作者在力求语言生动的同时,通过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在读文达到琅琅上口,熟记佳句的情况下,就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获得语言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会受到作者的熏陶感染,读得自我陶醉。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首先从感知文字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进而理解性地体会读等。在朗读中,祖国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所以说,读书达到精熟时,便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文章的情融汇在一起,达到一致,形成共鸣。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四、拿到一篇课文,就要让学生读得自能生疑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去探求答案。“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探究; 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样做,才是做到了教学生认真读书,同时,学生收益颇多,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拿到一篇课文,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每篇课文的作者在力求语言生动的同时,还通过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通过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获得语言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感染,使他们深深懂得爱什么,恨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盲姑娘的小茅屋里,面对着穷兄妹俩,借月光而作曲,表达了对劳苦人的深切同情,赞美了贝多芬同情穷苦人的高尚品格。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精读、细读、有感情地读,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中的人物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人们以启示,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上一篇:2023-2024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答案下一篇:柜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