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

2024-05-19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精选十篇)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1

“对一切来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面对地理缺乏热情, 也就难谈教学效果了。如何让学生对地理产生热情、培养乐学的情感, 是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经常对学生说:对待学习, 要培养“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当你爱上她, 一切都会变得异常美好, 难不称为难, 你享受的是其中的过程。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爱上地理呢?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认为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情感教育是教学者依据教学要求, 创设一定的意境和学习氛围, 以情动人、以趣激情, 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的状态中, 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一、知趣相融

地理课堂上, 知识的严谨, 氛围的轻松, 教授者情绪高涨, 学习者废寝忘食。这种和谐的课堂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来实现。

1、优化课堂。

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理学,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 通过教师的充分挖掘, 加工润色,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课堂。

古今中外的地理趣闻, 风景秀美的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的钱塘涌潮, 粗旷豪放的草原雪山, 在吸引学生喜悦、赞美、向往的同时, 能激发起对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从都江堰到三峡工程、从蜀道难到青藏铁路、从大庆油田到西气东输、从詹天佑到李四光, 勤劳、智慧、坚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璀璨财富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从而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

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 利用多种辅助设施提高教学的教学质量。学习天体和天体系统知识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学习地质灾害中火山、地震、泥石流等内容的时候,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讲述我国各类自然资源总量多、人均少这一特征时, 采用数据计算分析的方法, 同世界其他国家加以比较, 可以培养学生的能源危机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地理课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 扩大视野, 丰富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2、以趣引思。

将空洞的道理形象化,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教学中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让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之中,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引导他们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生活中老师要做“有心人”, 注意收集积累与地理有关的文学作品、轶闻趣事、地理笑话等材料, 结合教材内容, 灵活准确的加以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深印象。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引出季风与气候、天气的关系;魔鬼城的故事可以让同学们知道风蚀地貌;虎跳峡的险峻让他们了解流水切割地貌;“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中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 “早穿棉袄午披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里我们体会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漂流瓶的故事里我们学会了洋流的运用, “二战时期德国潜艇偷袭英国大西洋上商船”的轶闻则引出“密度流”的讲解;三国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峪但司马父子却死里逃生的故事增强“气旋”知识的理解;晏子使楚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橘子生于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是由于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生动形象的故事, 准确恰当的教学, 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会思考。

3、认可评价。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评价。恰到好处的评价, 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关心和公平, 在自信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热情。因此, 在教学中, 我经常有意识的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并及时给予鼓励, 对于发言中的一丝闪亮点, 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针对其不足, 则诚恳地指出绝不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教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我愿意尝试”。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任何一点成功或进步, 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认可, 看到他们羞涩的笑容, 自豪的表情, 我知道他们还会做得更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能激发思维、加深理解, 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潜移默化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状况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产生爱学、想学的情绪。

1、设疑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留点空白, 利用精心设疑揭示地理学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 让学生产生疑惑感、好奇感, 激发主动学习的情趣。通过师生互换角色, 换位思考, 适时适量地运用问题刺激学生, 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见解, 通过相互提问、质疑, 产生矛盾或火花的碰撞, 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比如:四面都朝北的房屋应建在哪里?孪生姐妹为什么妹妹会比姐姐大一天呢?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怎会形成足够全球用二百年的大煤田?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扔进大海的椰子壳, 为何在欧洲的比斯开湾被发现?在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 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达, 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综合、归纳并做好结论。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 体会到在克服困难的求索过程中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和满足。设疑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掌握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 使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会学”。

2、学以致用。

地理是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地理中时时体现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着力于体现“小课堂, 大社会”的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结合实际, 从生活情景出发, 养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领悟。2005年9月中下旬, 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 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造福?2006年重庆经历了百年难遇的伏旱天气, 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解释伏旱产生的原因, 对当地生产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在经历过2007年冬季的南方雪灾后, 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在纬度大致相同的重庆和湖南, 受灾情况会出现较大的差别, 让学生加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解。地理知识的生活化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会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留意社会的习惯。

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 篇2

相信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平时,我们也会想很多的方法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以为这样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今天,读了苏翁的建议,才恍然大悟,我们平时所追求的都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而从未想过要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因此,我们的方法是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而课堂呈现的轰轰烈烈也不是学生内心真正对知识的渴求,有时,甚至只是对教师的一种配合。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从苏翁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一、追寻兴趣的秘密何在

首先,所谓课上得有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也就是说,有趣的课并不是课堂所呈现的表面的多姿多彩或教师的精彩演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对知识、真理的一种满怀热情地追求,对自身智慧和力量的一种高度认同,以及获得成功的愉悦。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的兴趣。而获得兴趣的重要源泉就是认识本身。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的联系,人的思想等,这些都是兴趣的源泉。可是,有些东西或现象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却是需要挖掘才能发现的。往往,这个挖掘、探索、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源泉。由谁来引导学生走上这第一步呢?就是我们教师。我们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就是兴趣的第一个源泉。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各种知识之间的接合点,引导学生走向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为自己能发现新知而欣喜。这样,真正的脑力劳动才能开始,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的有趣。 除此之外,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他们的这种愿望就会渐渐萎缩,直至麻木。因此,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对于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体验,并通过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变成一种力量。那么学生将会对获取知识更有兴趣,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其实,每个教师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热爱你的学科。如果整个学校里各科教师的教学,能汇合成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将会是生机勃勃的。苏翁为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放在我们的班级了,可以这样说:在一个班级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欢的旋律。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让尽量多的孩子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我们所任教的学科里有所创造。

我们可以从何处入手呢?如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在自己办公室为那些热爱语文的孩子专门开辟一个角落,当我在备课时或准备什么活动时,可以请这几个学生一起来帮忙,解决一些问题。当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时,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甚至让他们来策划某些活动,让他们在这一方面学得更宽。 当然,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这些孩子是最令我们苦恼的。我们该怎样去唤醒这些态度冷淡的学生的意识呢?最可靠的途径还是思考,用认识来鼓舞人的精神。我们应该找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帮助他们在这些方面体验认识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意识一旦被唤醒,也就不再需要担心他在其余学科方面的兴趣了。因为知识是相通的。

三、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好好学习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呢?这也是让学生爱上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孩子,如果只是为了父母而学,为了老师而学,其自身对学习并无好感,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进行。那么,就算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他对知识本身仍是漠不关心的,无法真正地爱上学习。反之,只要一个孩子将学习当成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他终将会有丰硕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让他们觉得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这样的道德共识,他必将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挖掘知识的宝藏,自然而然地也就爱上了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苏翁告诉我们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而更好地表达不仅是我们的追求,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反之,则该感到羞愧。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就会努力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习呢?

怎样让学生爱上小学语文课 篇3

一、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过程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美妙的课堂中遨游是学生爱上语文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从不以长者自居,更不把自己当成知识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这样学生的情感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里,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他们就会愉快地、轻松地投入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我坐上了飞船》等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不同思维模式,与学生一起谈思想、论感情、说认识,和学生一起沉浸于作品情感之中,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发现、一起探索。试想,这样平等和谐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一首歌中唱到:一个呀和尚挑呀么挑水喝,两个呀和尚抬呀么抬水喝,三个呀和尚没呀么没水喝,也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单打独斗能力,却缺乏合作互助能力。这与新课改要求的平等、合作、互助、竞争等理念相背而驰,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取小组合作表演、合作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时,我让学生这样学习:第一步,学生自由读,选出自己喜欢的角色;第二步,分配角色,根据自己和小组需要定角色;第三步,展示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主动合作,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动性。试想,学生自己做主的课堂,他们能不喜欢吗?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三、采用激励评价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深入,教师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方法也有了很大变化,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激励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从不简单地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需要,给予学生激励与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当我讲到“小青蛙”成天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时,我班那个爱做小动作的赵冲(化名)一下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您经常批评我们上课坐不住,可是青蛙坐得住啊,它坐在井里很多天了,这点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啊?”听了他的话,我本想把作者的写作意图给他讲清楚,可是一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能看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于是,我这样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想得很对啊,青蛙能做得住,从这一方面来说值得我们学习,你是不是很佩服青蛙呀,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做一个守纪律的好孩子的。”从此以后,林佳颖(化名)同学在课堂上很少做小动作了,他的学习也越来越好,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能不高兴吗?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我相信,只要教师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老师,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参考文献:

郑少秋.创设语境 还学生自主 让学生乐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4).

怎样让学生爱上书 篇4

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喜欢读书, 成了当今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试着做些尝试, 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读书。

一、吊足胃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培养读书兴趣应该是第一位的。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在班里设立图书角, 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班上来与大家共享, 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带来的书。这种做法往往是开始学生的热情很高, 但时间长了, 学生对这些书的兴趣就不再那么浓了。所以, 老师的调动作用就要发挥出来, 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介绍图书角中的几本好书, “添油加醋”地把书中的故事、背景尽可能生动地描绘给孩子,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吊”起学生读书的“胃口”, 师生共同对书的“解读”, 让原本平淡的书内容变得有吸引力, 吸引着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去读。不知不觉中, 人人乐读的氛围也在悄然中形成。

二、教给方法

学生爱读书、也有书可读了, “怎么读”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小学阶段应该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 比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摘读法等等。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需要研究和熟记的文章, 可用精读法,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体会品读;需要粗知大意、内容梗概的文章, 可采用略读法, 读的时候不必纤屑不遗, 只需提纲挈领, 迅速准确地从全局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即可。在阅读指导的实践中,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三、推荐读物

教师推荐读物也是有原则可循的:①推荐有益于拓展课堂语文学习的书籍。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补充,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同时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②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 因此介绍家乡历史人物、风景名胜、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描写同龄人心理的校园类文学作品也是很值得推荐的。在这种“切近性”原则的指导下, 老师的推荐会引领学生渐渐学会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5

摘要:语文被誉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但就是这样一门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学科,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文学经典的阅读恰恰能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阅读者一系列的语文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经典阅读与当代高中生阅读相去甚远,学生阅读现状堪忧。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到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爱名著,爱阅读,爱写作,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感受语文的潜在魅力,从而受益终身。

关键词:语文 经典 名著 读书 青少年 文学

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以其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深广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趣;语文,以其或短小精悍,或详尽繁富的作品对社会的评价,对人性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然与社会中蕴含的哲理,并使这种分析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感悟。所以,一直以来,语文被誉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但就是这样一门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学科,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是因为它太玄妙、太博奥,令人难以理解;是因为高考一切向分看,左右了学生的喜好;还是因为语文课堂太乏味、太没个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素质教育强调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改变,即由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从“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在新的课改导向下,怎样使语文走向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变小语文为大语文,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我想到了文学经典名著。一方面,文学名著之所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不仅因为它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艺术,更因为它是伟人的哲思与精神的凝聚。专家指出,“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优秀的

文艺作品具有激励人心、感召社会的强大力量。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多元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高效态势要求人们具有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代社会频繁的文化交流又要求人们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文学经典的阅读恰恰能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阅读者一系列的语文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是怎样的?我们又怎样改变这种阅读现状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经典阅读与当代高中生阅读相去甚远,学生阅读现状堪忧。

观瞻高中生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经典名著与他们距离遥远。探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备战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家长的严格督促,使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而经典名著有很多是大部头,是一些磨脑子的书,对它的精读需要细心、耐心与恒心。紧张的课业之余,孩子们即使想读,可以拿来阅读的报刊杂志琳琅满目、纷繁复杂,虽然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但真正有价值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并不多。很多学生更喜欢用娱乐期刊为自己减压,所以大部分高中生不仅阅读取向盲目,而且读完书收效不大。

2.随着时代的发展,荧屏(包括电脑、电视、掌上阅读机、手机等)的普及及功能的广泛化,使得人们对一些严肃的、有深度的文学经典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远离。特别是时下青少年有的宁可把时间花在QQ聊天上,也不愿打开书走进经典文学的殿堂。有的同学喜欢网络文学,但阅读文章很难深入阅读,网页的大量广告,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影响了阅读质量。

3.许多热爱阅读的同学只关注青春派作家的新生代文学作品。青年文学作品,凭借着他们靓丽轻快的文风,飘逸潇洒的笔调,以及包含着对文学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热爱,宛若黑夜中的最闪亮的星星般,独放莹光,在文学品类中一枝独秀;这些文学作品活力四射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击破了旧体模式的束缚,不拘一格的抒写他们对生活、生命点滴的感动与领悟;新生代作家眼中的世界就是青年眼中的世界:这些都是新生代作品倍受高中生推崇的原因,也是经典阅读远离高中生的助推器。

二、改变高中生阅读现状,让经典阅读点亮青春的日子。

复旦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认为,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中学生更要怀着敬畏之心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品味经典,领略书籍中的爱和美,学着“站在经典的高度上体悟平常生活”。“读书是一切之根本,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语文水平的差距不是考试分数上的差距,而是生命质量、人生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引领当代高中生步入经典为文学的殿堂,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1.改变青少年的阅读现状,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是前提。

阅读是什么?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许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有文人自清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读书”对古人而言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对阅读当然应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时间有限,我们的足迹也许不能遍布世界各地,好书是我们灵魂的触须,万水千山走遍;生命有限,我们的时间也许不能尝尽百态人生,好书是我们心灵的双眼,悲欢宠辱看遍。阅

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向前。我们也许不能体会伟大的成功,但我们必须拥有勇于追求的快乐。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2.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强扭的瓜不甜”,因人制宜,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充分激发调动起青少年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让经典成为精神的食粮,才能为提高阅读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尊重青少年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尊重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口味,再加以因势利导才会取得成效,从爱读书发展为爱读好书。

3.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孩子的阅读范围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城里孩子的阅读范围被“太多太杂”的书籍所占领。青少年阅读的小环境离不开国民阅读的大环境,要认真实施“文化环境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全社会读书氛围,让青少年耳濡目染。学校要设立“读书日”,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4.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要加强读书方法指导,提高经典阅读的时效性。

(1)鼓励学生对于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书或文章一定要多读、精读,作为枕边书去对待,随时翻看,养成习惯,坚持经常,其义自见。

(2)指导学生不管什么作品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读某个作品之前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这样就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精神;但对于一些没有读过的书或文章,在读之前一定不要的读关于它的一些评论,那样会破坏自己首先形成的认识,自己获得的一些见解就会掺杂其他一些成分变得不纯了。

(3)读完之后一定要思考,要有所收获,多思多想是人最快乐的一件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从摘录做起,进而把独到的领悟加以整理,用笔记下来,就会把阅读转化为创作,受益非浅。

(4)开展经典阅读聊书活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一方面互相推介好书;另一方面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升华阅读的效力,让阅读不仅带动语文的学习,而且引领学生的人生。

总之,经典阅读阅读带给学生细腻的情感,睿智的思辨,独特的视角,精巧的表达。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习到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爱名著,爱阅读,爱写作,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感受语文的潜在魅力,受益终身。

怎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

中华民族积淀的灿烂文化,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为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文言文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历年的语文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句式复杂多样。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片面追求字、词、句的掌握与记忆,忽略学生的质疑和展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做好背景铺垫,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需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给学生简述了大量来自于《山海经》《笑林广记》《韩非子》中的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板报和写字课平台,让学生抄录、背诵文言文中的名句名篇。以组织故事会、诵读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多种方式,对我国浩瀚的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产生对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我进一步告诉学生仅《四库全书》收录的文言文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而散落民间的私人手稿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是中华五千年的见证者,如果你想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必须要学好文言文。通过一系列背景活动的铺垫,学生的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提出了“学好文言文、读懂祖国文化”的口号,学生从“要我学习文言文”转变为“我要学习文言文”,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兴趣也初步形成。

二、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创造轻松快乐的外部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错,但仅仅有兴趣还远远不够,没有成就感和快乐的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从字词用法到篇章翻译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整篇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参与,久而久之,刚刚产生的那一点激情和兴趣也会被耗得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文言文营造轻松快乐的外部环境。

1.摒弃教师包办,给学生以质疑展示的机会

例如,我在教授蒲松龄的《狼》时,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然后用白话文讲述故事,通过多名学生的展示和补充,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大意后,教师引导學生将目光转移到细微处,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概括文中的重点词语:屠、缀行、并驱如故、苫蔽成丘、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等的意义和用法,用相同的方法整理出句子的意义,最后回过头来对学生的前期表述进行修正和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本文的全文翻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冲淡“百度”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实践证明,对于那些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学生更愿意记,也记得更牢。

2.引进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灵活运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剪接视频,学生在看完刘备白帝城托孤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视频片段后,既加深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理解,同时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高风亮节。有了较深的感受,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再如,教授《观潮》时,通过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和弄潮儿的无畏勇敢,对学习本文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文言文有许多音韵和谐、句式优美的好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百读不厌。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篇美文时,我强调学生一定要反复吟咏,并注意体会作者在韵律、句式等方面的良苦用心,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让学生想学、会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维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浅谈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7).

怎样让职专学生爱上数学课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职专学生爱上数学课的必要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职专教师在讲授数学课时, 要使其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抛弃惧怕数学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 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根据教材内容, 开设创新模式, 提供想像素材.例如, 在讲解“对数”这一课时, 教师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 再对折……若干次后, 教师就可以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能够这样一直对折下去, 那么对折30次后能有多高?出于好奇心, 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 有的说4米, 有的说8米, 有的说16米……在学生讨论得热情洋溢时, 教师可以告诉他们, 至少有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听到就个结果, 学生感到匪夷所思, 好奇心就被调动了, 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指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知识, 从而引入新课“对数”.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职专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职专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及难题.因此解题时, 要让学生在领会基础知识、解题方法、解题技能的前提下, 学会从多种层面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解题信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职专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以及强烈的探索欲望等良好的学习意识.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对问题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并善于提出疑问、积极争辩、开阔思维空间, 巧用直观、试探性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便捷、完善、准确地解决数学难题,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爱上数学课创造必要条件.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引导职专学生爱上数学课的有效保障

职专数学教师要用和谐、认可、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爱戴,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情谊,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意见, 使每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新能力, 并在创新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要让职专学生, 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职专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把知识和智慧的种子均匀地撒向每一名学生, 才能使学生对自我、对老师充满信心和希望, 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职专数学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 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错, 只要他们能开拓思路, 都要加以支持, 及时表扬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正确引导有错误趋向的学生.职专学生只有长期陶冶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 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真正爱上数学课.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是引导职专学生爱上数学课的动力源泉

为充分调动职专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 切实收到训练实效, 还要建立多元的、综合性的成绩评价机制, 要变枯燥的数学知识考核为生动有趣的应用能力考试.这样, 学生若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需要把工夫用在平时, 要善于倾听, 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积极学习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职专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 善于质疑, 只有勤于思考, 多动脑, 数学思维敏捷, 技巧运用熟练, 才会取得好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所以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 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终结性考核为辅.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 多阶段、多层次考核, 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单纯考核学生在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强化记忆的结果.例如:教师在自己命题的抽样测试中采用自选难度评价机制.在测试过程中, 提供A, B两种试卷:A代表较难题, B代表较易题.在考试前, 教师把两种试卷的难易程度告诉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跟老师商量后自主地选择试卷.两张试卷虽然难易度有一定的差别, 但学生只要能达到B卷的评定标准, 成绩就应评为合格.

2. 转变考核机制, 以能力考核为主.

不能要求学生记忆枯燥的数学理论、数学公式, 而是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如此宽松多元的成绩评价机制, 相信可以消除学生惧怕数学的心理, 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足够动力.

总之, 职专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否, 要看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评价机制的好坏.我坚信, 当职专数学教育与先进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评价机制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使他们爱上数学课, 从而使所有职专学生都学有所得, 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使职专学生爱上数学课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高素质人才.职专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职专学校,数学课,学习兴趣,教学氛围,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少斌.职专数学文化与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3) .

怎样才能让中学生爱上政治课 篇8

古人常说:“严师出高徒。”而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来说, 如果教师仅用一个“严”字来对待自己的学生, 我想这位教师未必会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严”是对学生的爱, 同样也是对学生负责, 但是一味地“严”有时却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与“严师”之间产生距离, 因疏远教师而厌弃这一学科。适当的宽容, 反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护、尊重, 保护学生了的自尊心, 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所以, 作为教师课前不光要备课, 还要备学生。而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了解你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名字、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及思想行为表现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政治教师往往所教的班级比较多, 大多数教师只记得一些特点明显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大多不太熟悉, 如果你能在上课时叫出他们的名字, 他们会觉得教师重视自己、关心自己, 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喜欢这位教师, 理所当然地也就喜欢上他的课。在上课时才会积极认真、全神贯注、轻松愉悦地听课, 从而很容易接受你所讲授的内容。

二、注重自身学习, 改变课堂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 课上滔滔不绝的“叫卖”, 总认为所有的知识全部讲了, 才“对得起学生”, 才感到舒心, 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很多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 没办法!”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教师。作为课堂上导演的教师, 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 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现在, 新的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可谓是百花争艳, 同时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挑战, 作为政治教师如果想改变政治课枯燥乏味的现状, 必须不断钻研新的教改理念和教学方式, 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 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古人常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知识, 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 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 作为教师, 上课时的语言不但要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 而且还应该具有朴实、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在阐明理论观点时, 要讲得通俗易懂, 让学生容易理解, 便于记忆。同时教师还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形式把讲和看结合起来, 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 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的头脑, 课上尽量多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事情,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改变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

三、搜集生动教学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称:“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 一个教师如果想上好一节课, 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也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新闻、故事、笑话等, 把要讲授的知识通过一则新闻或故事引出, 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 也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且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象感兴趣, 通过提出这些社会热点问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 增强学生对实事政治的了解和记忆。

四、采用角色扮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就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所以教师在上课时, 可以根据所授内容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 正方观点是“中学生应做理智消费者”, 反方观点是“中学生应做新潮的消费者”, 学生辩论的过程肯定是异常激烈, 通过辩论, 学生不但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而且还理解了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爱。通过这场辩论赛使学生对这堂课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了期待, 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 学生都说:“给我讲的我会忘记, 给我看的我可能会记住, 让我参与的我就能理解。”

在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 呼吁课程改革的今天, 作为政治教师如果总是停滞不前, 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动脑筋,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根据实际情况,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 合理利用好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培养具有综合组织的新型人才。

摘要: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它既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使命,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 并且学会如何做人。而政治课的概念、观点通常又给人一种抽象、枯燥无味的感觉, 这种现状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 不爱上政治课。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就要通过变换教学方法、加强政治课的趣味性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爱上政治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品, 《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

[2].周丹,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

[3].王翠霜,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怎样“爱上”语文课浅议 篇9

尊重学生, 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参与、努力、差异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如果学生感到老师平等对待他, 每次学习活动都有机会参与, 尊重他们的参与学习成果, 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容易建立,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劲头就会越来越大。

二、信任与宽容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特别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语文有许多有利因素, 存在着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究创造、自我完善的巨大潜能。每个学生都有着他的优点、长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 都有进步的可能;接纳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信任会创造奇迹。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信任是期望。期望理论认为, 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期望能激发学生创造奇迹。在日常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合理的期望, 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做法一是实施“信任课堂”。在上课时我总会说:“上节课大家挺努力的, 表现不错, 老师很高兴。这节课我相信大家会更努力, 表现会更出色, 也相信大家一定行的。”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 我总会说:“你行的, 你再想想。”让学生在信任与期待中努力学习。

学生是学习者, 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的, 而这种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在求知实践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那样或这样的错误或不足, 但这种错误或不足毕竟也是学生探究的痕迹的反映, 是可贵的, 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宽容这种错误。我的做法是坚持“无错”课堂。只要学生肯思考, 只要学生肯参与实践, 只要是学生努力的结果, 我都会肯定,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呵护其上进心。如果是学生答错了, 我就会从另一个方面去表扬他特点, 如果学生做得好, 我就会让其与同学一起去分享积极参与的快乐。有了这种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普遍很活跃。

三、帮助与赞赏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 因此做老师的有责任去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不断进取, 帮助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重视, 会认为老师在真心地爱着他们, 从而产生感激报恩心理, 产生信心, 产生动力, 不断追求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共同携手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帮助。共同携手学习充分发挥了师生作为重要的资源的作用, 体现了“师生”、“生生”多向的信息传播, 师生互动, 对话协商、协作分享, 学生在合作中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沟通的能力得以形成, 良好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得到养成,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个性差异的价值得到重现与升华。

人受到赞赏能迸发出更大的热情, 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以期得到更大的赞赏。因此, 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赞赏。我实施“四个一”赞赏工程, 就是坚持做到“每课一赞赏”, “每周一表扬”, “每月一报喜”, “每期一奖励”。“每课一赞赏”, 就是每上一节语文课都对表现优秀和有进步的学生在课中或课末小结时表扬, 并对每次被表扬的同学按优秀和进步程度记1至5朵花, 希望在一周的语文课里对班里所有的同学都赞赏一次;“每周一表扬”, 就是每周对获得星的总颗数前十五名的同学在全校张榜表扬;“每月一报喜”, 在每月末对表现优秀和有进步的学生的情况用喜报的形式向他们的家长报喜;“每期一奖励”, 在学期末对表现优秀和有进步的学生按优秀或进步的程度进行物质性的奖励。由于我坚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我的赞赏, 于是每个学生都很快乐, 每个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 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 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一年的实践中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 实施精神关怀, 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焕发学生生命活力, 诱发学生创造欲望,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参加试验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高, 信心足, 喜欢语文的达100%,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水涨船高, 语文素养较好。

参考文献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10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和情感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兴趣,丰富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为了保持和强化小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千方百计地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素质。下面就是我引发学生兴趣的四种方法:

(一)以情育趣

教师要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爱自己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大部分身兼班主任,这种安排有利的一面是学生往往慑于班主任之威而不敢懈怠班主任所教的这门课。但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因为班主任工作繁杂、量大、牵扯精力,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语文课的厌烦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机械、重复性的内容很多,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不良影响。为克服这种不良影响,语文教师应当对所教学科显示出饱满的激情,表现出对语文课强烈的教学愿望和浓厚的教学兴趣,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要倾注特殊的爱,鼓励学生微小的进步,表扬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对语文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感情投入,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非常重要。

(二)以奇引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儿童的好奇心尤为强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例如学习《冬眠》一文,我拿来几张挂图,上面有蛇、刺猬、青蛙,我让学生看图回答它们在干什么,然后说明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冬眠”。那么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动物却有着特殊的、共同的生活习性呢?好奇心驱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以景激趣

美丽的景色可以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激发兴趣。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插图,这些插图对学生的视觉可以产生较强烈的刺激。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图画中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的要求。

(四)活动固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动不好静,语文教学也应充分顾及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活动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例如教学《小足球赛》时,我在课前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活动后,我先请守门员同学讲讲守门情况,再讲比赛经过,主要讲观众同学的情况。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比赛,也当了观众,对这一课的学习就觉得生动、有趣。此外,结合课文编写一些知识竞赛题、谜语,开展竞赛活动。结合课文组织学生动手搞小制作,按照课本的情节组织角色表演活动,这些活动对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十分有益。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

(一)借助诵读,感知文章情感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借助阅读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一步———动情。

正如每部乐曲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一样,每篇文章都有它基本情感的表现:爱或恨、喜或忧。因而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应有目的地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例如:学习《猫》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现作者对自己家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自读: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大花猫和刚满月小猫的什么不同性格。2.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作者对自己家猫的喜爱。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中和作者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感情

仔细品味和琢磨语言文字,能深刻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阅读活动在丰富深刻的感情交流中得以升华。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二步———入情。

特定的言语总是要表达特定的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文字,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例如:《全神贯注》一文,作者在写罗丹工作时“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通过课文品词句,使学生明白,罗丹工作时的投入、紧张和热烈,从而学习他那种对工作全神贯注的精神。

(三)创设情景,促进感情交流

上好阅读课,不仅要使学生动情,而且要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并激起感情共鸣。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三步———入境。

情感与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景定势中。例如:教学《峨眉道上》时,我先让学生背着书包从一楼到四楼走了四个来回,让他们一起体会峨眉道上铺路人的辛苦,从而认识到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并使学生尊重劳动者及他们的劳动成果。

总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但整个过程和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是由情绪感染到感情的激发和深化,然后产生共鸣,即动情———入情———入境三个阶段,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取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棘手问题下一篇:煤层动压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