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2024-04-18

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精选8篇)

篇1: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工程名称:四川省仪陇县职业高级中

学教学楼

建筑消防设计说明书

四川远建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十一月

设 计 人 员 名 单

法定代表人: 黄晓春 项目总负责人:毛永宁 建筑专业负责人:周丽丽 结构专业负责人:严石成 给排水专业负责人:刘敏 电气专业负责人:曹杰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三、建筑消防

给排水消防

五、电气消防四、一、工程概况:四川省仪陇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学楼

1)建设地点:四川省仪陇县 2)建筑层数:4层

3)建筑面积:11164.34平方米 4)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5)建筑使用性质:教学楼

6)本工程属多层民用建筑、建筑功能:公共建筑。7)耐火等级:二级

二、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主要法规和标准: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起执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3月1日起执行); 1.3《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174-2014)1.4《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1.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建标 2013版 1.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 1.9《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12;

1.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

1.1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1.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011年版; 1.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50140-2005); 1.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16《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2.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的技术要求。3.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要求。

三、建筑消防

1.结构型式: 框架结构

2、安全疏散:层高为3.6米设有六部疏散楼梯,满足规范要求(这里不应标注层高,但应说明共分几个防火分区,然后才能判断6部疏散楼梯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本工程基本技术指标:建筑内工作最远点到对外疏散口的距离满足规范要求。

3、防火墙体构造

建筑外墙保温均采用A及保温材料(应该说明是什么材料,下同),主要装饰材料燃烧性能不低于A级,吊顶等不低于B1级。所有砌体(除特别说明外)均应砌至梁底或板底。管道穿过隔墙、楼板时,采用不燃烧材料将其周围的缝隙填塞密实。

4.室外总平面消防(具体布置见消防总平图)(应照图书馆似的写清楚总图消防内容)

本建筑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均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

四.给排水消防

(一)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1、消防标准

1)消火栓系统:该项目室外消火栓最大用水量30L/s,室内消火栓最大用水量15L/s,火灾延续时间2h。

2)采用临时高压消防体制,设消防水池及消防泵房(校区水泵房与消防水池建在图书馆综合楼负一层内).因最低处消火栓静水压不大于1.0Mpa,采用竖向不分区的消防给水系统。消防水池、消防水泵(1用1备)设于图书馆综合楼负一层内,设有二根干管供至本工程的地下室形成消防环网,并在环网上设消防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泵采用消防专用水泵,水泵性能曲线平滑无驼峰。各层均设有室内消火栓,消

火栓充实水柱不小于10m,并保证有两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同层的任何部位;对栓口出水压力大于0.5Mpa处,设减压稳压消火栓(出水压力为0.35Mpa),以免操作困难。在室外的给水环网上设室外消火栓,其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

3)用水储存

屋顶消防水箱设置图书馆综合楼屋顶,有效容积为18m3,水箱设置高度不能确保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不低于0.07Mpa,设消火栓增压稳压装置一套。

室内及自动喷淋消防用水存在综合楼地下一层的消防水池中(消防水池有效容积按综合楼计),室外消防用由小区内市政给水管网供给(市政给水是两路水源)。初期火灾的消防用水储存在综合楼屋顶消防水箱内。

2、室内消火栓系统组成环状供水,本工程的消火栓均设计为单栓消火栓,采用薄型单栓带消防软管卷盘组合式消防柜,型号:SG16E65Z-J(单栓),参照国标15S202-21页。内设:SNZ65(或SNW65)消火栓一支;QZ19/Φ19型直流水枪一只;DN65mm衬胶水带一根(长25m);JPS1.6-19消防软管卷盘一套(软管长30米)、消防按钮一个,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2具。消火栓布置保证室内任意点都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

(二)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1、室外采用生活与消防合一的消防给水系统,管网呈环形敷设,管径DN150mm。

2、室外管网内共设3套地上式消火栓。供火灾时消防车取水灭火使用。

(三)消火栓给水系统水泵接合器共设2套。具体位置详见室外给排水总图。

(四)消防管材

1)、室外消火栓给水管与室外生活给水管合用,采用球墨铸铁管,橡胶圈接口。给水管压力1.6MPa。

2)、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给水管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加压泵出口至立管的管道采用厚壁内外壁热镀锌钢管,管径<DN50时,丝扣连接;管径≥DN50时,采用沟槽式连接件(卡箍)连接。

(五)手提灭火器配置

本工程按中危险级配置MF/ABC5干粉灭火器,放置时其铭牌必须朝外。具体位置见施工平面图。

五.消防电气

1.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防雷接地系统。本项目属于三类防雷建筑物。采用TN-S系统接地保护。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等共用自然基础接地装置,要求实测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本工程消防系统供电电缆均采用阻燃型电力电缆。室外电缆采用直接埋地方式,局部穿镀锌钢管保护;走道及竖井内采用走电缆桥架方式敷设。

2.应急、疏散照明系统

在走道,大厅等公共区域设置应急照明灯具,在走道和各主要出入口沿着疏散的方向一米以下的墙上均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疏散指示照明;设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灯具及疏散指示灯均为自带蓄电池,要求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少于30min。3.消火栓系统

1)将消火栓系统出水干管上设置的低压压力开关、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设置的流量开关或报警阀压力开关等信号作为触发信号,直接控制启动消火栓泵,联动控制不应受消防联动控制器处于自动或手动状态影响;

2)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作为报警信号及启动消火栓泵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启动消火栓泵;消防控制室能显示报警部位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3)消火栓泵控制箱(柜)的启、停控制按钮用专用线路直接连接至消防控制室内的联动控制器的手动控制盘,使消防控制室能直接手动控制启、停消火栓泵;

4)消火栓泵的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 5)消防泵房控制箱上可手动启、停消火栓泵,并将启泵动作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在消防控制室的图形显示装置上应显示消防水泵电源的工作状态,消防水泵的启、停状态和故障状态,消防水箱(池)水位、管网压力报警信息及消火栓按钮的报警信息。

7)消防控制室可通过控制模块编程,自动启动消火栓泵,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篇2: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主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J50116-98 二.工程概述

1.本工程所承担的设计范围包括: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各种灭火措施、消防联动控制。2.本工程位于东莞市大岭山东山湖科技园区内,工程所在地市政给水管网压力能满足室外消防要求。

3.本工程总高均小于24m,外廊式结构,大教室楼5层,中教室楼5层,局部沿山体跌级一层半;外语楼、计算中心楼均为5层,局部跌级一层半;教研室楼高4层,局部跌级一层半。所加建筑通过6m宽外廊连接成一整体并通过本连廊与北面实验楼群相连,其总面积约60090m2。三.建筑设计 1.总平面设计

a.用地位于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用地西侧弧形山体上,校区主干路穿越建筑群,把大教室区与其他部分相隔,大教室与其他部分在三层以上设6m宽过街连廊与东侧部分相连,过街楼与地面净高为8m,不影响消防及其他大型车辆运行。

b.沿山体建筑沿弧线发射状布置,利用弧状疏散广场疏散人流,广场宽约18m,消防车辆可以畅通无阻。东侧山体底部沿湖边设4m小路,与教学楼相邻,利用疏散人员。

c.建筑周边均为绿地,无其他阻碍消防扑救的建筑物、构筑物。

2.建筑及结构部分

本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其极限及燃烧性能按GBJ16-87(2001年版)执行。所有间隔、防火墙、防火门窗、管井分隔均按规范要求设计。3.防火分区

a.本工程防火分区面积严格按GBJ16-87(2001年版)5.1.1执行。本教学楼群总面积约6万m2,平均层数为5层,每层平均面积约12000 m2,根据疏散要求与分区面积要求,把大教室,局部中教室区与连廊分为三个防火分区,而每幢发射状布置之教学楼每层一个分区。a.*大教室区靠北侧三个教室及疏散联系廊为一防火区,面积小于2500m2;

*大教室南侧三个大教室与环路以东两个中教室及部分联系廊为一个防火区,面积小于2500m2; *其他联系廊为一防火区,面积小于2500m2;

*每幢教学楼每一自然层为一防火区,与联系廊通过特级防火卷闸分隔。4.安全疏散

a.大教室北侧防火分区人员数为280×3=840人,疏散楼梯4个,每边楼梯段宽2.2m,总宽8.8m。

b.大教室南侧及中教室西侧防火分区人员数为280×3+150×2=1140,疏散楼梯6个,总宽13.2m。其余各教室每层总人员数均小于440人,故疏散宽度及长度符合要求。四.消火栓给水系统

新校区设消防水泵房,统一设置全自动气压消防给水装置。消防供水量45L/s,其中15L/s为最大一栋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30L/s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气压给水设备扬程按满足单体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10m计算,为0.7MPa。校区消防给水加压管管径为DN200。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校区设环状管网,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各建筑单体水泵接合器距室外消火栓15~40m。校区最高建筑上设18m3水箱一只,供给全校10分钟消防水量。

本工程各建筑单体高度均不超过24m,故均按多层建筑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后勤楼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其余单体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均为15L/s。

室内消火栓布置保证室内任一点有两股水柱扑救,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m。采用国标消防柜(99S202-15)(型号SG24D652-J),内置DN65消火栓,Ф19水枪,25m长衬胶水带。并同时配置2具3Kg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图书馆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中II危险级。

信息中心主机房和UPS房、图书馆柴油发电机房及特藏室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图书馆报告厅高度大于8m,采用ZSD系统智能灭火装置灭火。

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和智能灭火系统采用热浸镀锌钢管,丝扣或卡箍式连接。气体灭火装置采用内外镀锌无缝钢管,法兰式连接。五.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控制 1.所有消防设备由双电源供电,备用电源由自备发电机供给。2.按规范设置事故火灾照明。六.空调通风防火措施

1.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柔性接头,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公共建筑的厨房、浴室、厕所的机械或自然垂直排风管道,设有防止回流设施。2.风管和设备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

3.通风管道尽量不穿过防火墙和非燃烧体楼板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过时,在穿过处设防火阀。穿过防火墙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采用非燃烧材料,穿过处的空隙应用非燃烧材料填塞。4.下列情况之一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回风管,设防火阀: a.送、回风总管穿过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

篇3: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关键词:电力拖动与控制,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教学设计

一、目标分析

课程性质:“电力拖动与控制”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课程地位:本课程为承接了“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中的三相交流电等知识和技能,又为后续“PLC应用技术”等相关课程奠定了理论和技能基础。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应具备:读懂并分析常用生产机械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的能力;根据基本控制线路原理安装元器件的能力;看懂接线图并能按原理图、接线图布线的能力;正确安装常用机械电气电路的能力;检修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故障能力,会排除简单的故障。同时结合职业和岗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需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节能环保意识,不断积累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努力成为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项目目标:结合课程目标、岗位职责及学生学习情况,确立了本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会安装、测试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能检修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简单故障。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实一体、网络学习等学习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时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汲取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网络学习意识;感知职业岗位要求;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节能意识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已知行程开关的工作原理;已会安装与测试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已会检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简单故障。学习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学习能力,具备了使用仿真软件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安装电路和检修故障的能力。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不强;想学但对书本知识提不起兴趣,没有成就感;对网络很感兴趣,乐于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平台展示自我。

三、教材分析

本项目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3版)。全书共分八章,本项目选自第六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第一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控制电路”。为了更便于学生学习,对原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为了便于项目化教学,教师将原教材中“正反转控制电路”“自动往返循环控制电路”等内容整合编排为一个课题四个项目展开教学,更好地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工作原理和分解难点,开发学生工作页、工作原理流程图、电路接线图;设计了详细的安装步骤和测试内容;将4个行程开关的使用,分解为基础篇(2个行程开关)和拓展篇(4个行程开关),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既强化了规范操作,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技能。为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过程中的情况,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设计了项目评价表,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三元评价体系,对学生在项目实施前、实施时、实施后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以评促学,鼓励长处、纠正不足,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由于读懂原理图、独立完成电路的安装与测试是一名合格的电气安装检修工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本人将“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原理图的识读”确立为教学重点。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课前学生下载教学资源,完成课前学习。课中学生思考并解决用什么器件实现位置控制、如何实现联锁控制;在“画一画”中将电路原理图补充完整;在“说一说”中叙述电路工作原理,加深理解。课后分析加入SQ3和SQ4后的电路设计及电路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强化读图能力。结合学情,学生虽然学习了正反转电路的安装与检修,但电路安装与测试的技能尚不太熟练,仍需要加强,因此将“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检修”确立为教学难点。为此,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课前复习正反转电路的安装与测试。课中学生在“学一学”环节中仿真布局、仿真接线、仿真运行;在“填一填”中结合仿真运行的结果,填写工作流程图;在“连一连”中完成接线图的连线;在“装一装”“测一测”中边做边学,完成主、控电路的线路安装与测试。课后将2个行程开关拓展到4个行程开关,完成接线图和仿真接线,进一步强化安装的技能。

四、教学策略

通过课前将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学习资源上传网上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内效率。以任务为驱动,采取做中教、做中学,先做后教、先作业后研讨的形式展开教学。同时采用“情景教学”“分层教学”“理实一体”等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教学视频、学生工作页、评价表,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理实一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和途径,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汲取知识和技能。

五、资源整合

校内资源:电气控制实训室(主要设备:计算机、电工实训平台、PLC控制台),电工工具(37套)、数字万用表(37台),实训耗材若干:如导线、号码管、接线端子等,实训指导教师1名。信息化资源:教师个人教学博客、电子电工类课程网站、电工实训仿真教学软件等。自主开发资源:教学微视频、元件布局框图、工作原理流程图、电路接线图、学生工作页、项目评价表等。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前精心准备和设计了学生工作页和教学微视频,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内效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做边学,提高了学习效率;情景教学使学生较为真实地体验了职业要求;分层教学较好地兼顾了整体和个体。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加上在校上机时间有限,使得该部分学生课前网络学习时间不充裕;通电测试时,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要求每一块电路板接好电源和电机后,必须在指导教师在场时方可通电试车,造成通电试车时间较长,影响了后面的环节。改进设想:进一步开放学校计算机机房,满足学生网络学习需求;适当增加1名~2名指导教师,确保各个环节按时完成。

七、结束语

“电力拖动与控制”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修”是该课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随着现代信息化教学要求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展开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师必须正确面对、研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秋发.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力拖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02).

[2]胡茂兵.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教学初探[J].职业,2016(15).

[3]冯春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作台的限位和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21).

篇4:中职校语文说明文教学法新探

关键词:中职校 语文 说明文 教学法 新探

本文以我国著名老科普作家贾袒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论述笔者改革、创新说明文教学法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文章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根据说明文单元教学要求及本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发展倾向,确定该文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学会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利用合理的说明顺序,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快速阅读理解较复杂的说明文,把握文章总体结构层次。

2.德育美育目标

深刻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既要倡导科学求实精神,又要强调文学艺术情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

较其他文种而言,说明文相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深入,笔者确立了启发引导为主,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讲授的总体思路。具体教法如下。

1.启发式导读

教师交代清楚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导向。比如,让学生带着诸如“文章为什么起这样的题目?”“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特点?”“说明顺序是什么?”等问题去阅读,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建福清是荔枝原产地之一,学生对荔枝比较熟悉,阅读前还可以先让学生罗列出他们所了解的荔枝知识,然后在阅读中加以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课堂讨论

在归纳总结文章的结构层次时,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争论和比较中形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念。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把握方向和节奏,调动课堂气氛。在讨论中、教师要相机点拨,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点,起到画龙点睛与推波助澜的作用。

3.应用练习

进行合理的课内外练习,让学生不断巩固新知识。一是课文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附设的《滑雪衫的清洗与保藏》强化练习,让学生提炼文章的结构提纲,指出说明方法和顺序,起到强化巩固新学知识的作用;三是布置课后预备作文,以《鸡蛋》为题,就鸡蛋的形态特征和食用方法列出清晰合理的写作结构提纲,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4.资料投影

(1)利用荔枝图片资料投影,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课堂生动性,增强形象效果。

(2)影印练习材料,增大课堂容量。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的安排设计,是让学生“钻进教材”再“跳出教材”,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钻入”是基础,“跳出”是提高与深化。

根据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分三个课时:

1.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懂课文内容,掌握文章总体结构。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课题。

(2)自发式导读,大抓结构,小抓字词。

(3)课堂提问、讨论,完成课文结构分析。

(4)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2.第二课时

主要是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学习有条理说明事物。

(1)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四,明确作者写荔枝果实是按照由表及里、从外到内的顺序来说明的。

(2)分清文章主次及写作顺序。

(3)强化训练,对《滑雪衫的清洗与保藏》一文提炼出结构提纲,指出说明方法的顺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布置課外预备作文《鸡蛋》。

3.第三课时

主要是加深前两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本文语言。

(1)讲解说明文结构和顺序的主要种类。

(2)学习“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3)完成课后练习六、七,复习巩固字词。

(4)布置课后学习。

四、创新探索小结

本文教法创新——突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弄清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从大处着眼,抓住果实、花和生产这三大部分;从小处着手,注意前后联系,掌握从主到次、由表反里的线索。

2.教学难点

(1)文章总体结构划分。第一段荔枝图序的领分关系和第七段花的归属问题是教学难点,教师要预见可能出现争议。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展开教学互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在热烈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统一认识,解决难点。

篇5: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关键词:职校,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1、引言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与地域限制, 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与随意性,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并能随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具有学习形式新颖、学习内容丰富、学习主动性强等的优势, 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 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

职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差别较大, 参差不齐, 讨厌课堂学习。但这些学生个性突出、精力旺盛, 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对感性的知识、直观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等接受知识能力强。但学校要实现差异化教学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借助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 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 直观的教学手段, 提高的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学指导思想, 提高学习效果。网络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也是实现差别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是现代化职业教育重要体现。

2、系统技术基础

技术上采用B/S网络结构, ASP.NET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

Browser/Server结构[1] (B/S结构) , 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客户机上只需安装标准的浏览器或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 服务器担负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等大负荷工作, 形成三层结构: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

表示层:客户端Web浏览器, 是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 用户与系统间交互信息的窗口。任务是Web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后, HTTP协议把所需的主页传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接收并显示在Web浏览器。

业务层:是具有应用程序扩展功能的Web服务器, 位于Web服务器端, 接受用户的请求, 并执行相应的扩展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 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数据处理申请, 等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再由Web服务器传送回客户端。

数据层:即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 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操作, 并把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

ASP.NET是Microsoft.NET的一部分, 是ASP的另一个版本,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 包括开发人员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需的各种服务。ASP.NET语法与ASP兼容, 还提供一种新的编程模型和结构, 可生成伸缩性和稳定性更好的应用程序, 并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ASP.NET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的环境, 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编写应用程序, 可以使用整个.NET Framework, 更方便地获得这些技术的优点, 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和继承等。

3、系统功能设计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要面向教学的全过程, 服务于教学各个环节, 包括教师授课、师生讨论与交流、课程学习、作业发布与提交, 课程在线自测等, 因此,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有三类用户: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系统的安全、各种资源管理与权限的设置, 而教师负责学习资料的管理及教学活动的发布与管理、讨论交流管理;学生通过查看各种教学活动、提交作业、参与讨论交流, 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 以达到拓展课堂教学目标[2]。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所示:

系统各模块的具体功能:

管理员具有所有的权限, 对学生和老师具有新增、删除、修改的权限, 具有对课程添加、编辑、删除权限, 对讨论交流具有管理功能, 防止不良的讨论传播。

教师可查看学生发给老师的邮件, 对学习公告、作业公告、课程学习, 具有发布、编辑、删除的权限, 根据课程进行回复或删除学生的提问。

学生可查看教师回复的邮件, 查看学习公告、作业公告并提交作业, 进行课程学习、选择课程进行在线自测, 对问题按进行提问、浏览问题的回复, 同时师生间、同学间可进行习交流。

4、系统详细设计

(1) 网络结构的选择:

根据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 比较B/S模式和C/S模式的优缺点, 根据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 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 开发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是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实现的基础, 作为后台数据服务, 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异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辅助教学系统开发的成败以及系统的可维护性, 在设计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和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在用户管理、作业公告、学习公告、课程学习、在线测试、讨论交流等模块设计了多张数据库基本表, 实现对相关数据的管理。主要数据表有:管理员用户表、老师用户表、学生用户表、学习公告表、作业公告表、讨论交流表、答疑表、课程管理表、老师课表、课程试题表、专业表、班级表等。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3]。

各表间关系如下图示:

(3) 各子系统功能具体设计 (部分)

用户登录:用户登录, 先要进行用户名称、密码及用户类型的验证, 只有完全符合要求, 才能进入相应的用户页面, 其中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要求, 系统要求重新输入。

课程学习子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拓宽视野、提升能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的重要手段。该子系统主要由老师发布教学内容、组织资料课件、播放教学视频等, 学生在线进行课程学习、下载相关文件资料。

在线测试子系统是提供各个科目自我测试, 提供各课程的客观自测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系统自动判题, 可随时查看题目答案, 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与测试。测试的题目存放在数据表中, 题目自动生成, 老师可随时添加或删除题目, 使题库能及时更新, 与课程进度同步。

5、系统实现

(1)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Web服务器I-IS6.0、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

客户端:运行在Windows XP, IE6.0浏览器及以上版本。

后台编程工具:Microsoft ASP.NET平台

(2) 系统的具体实现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有3类用户, 分别:学生、老师和管理员。管理员负责对整个系统管理, 同时负责对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教师是整个辅助教学系统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主要任务是对教学活动、学生作业、教学课件、自测习题、教学资料、学生答疑、讨论交流等进行管理。学生拥有利用系统全面学习相关课程、就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参与讨论交流的权限, 参加网上自测、及使用系统的提供的一切教学资源的权限。

系统在首页设置“用户登录”页面, 负责用户登录名称、密码与用户类型的验证。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 选择相应的用户类型后, 单击“立即登录”按钮登录, 系统根据用户提交的信息判断是否合法, 对合法信息根据系统分配的权限定向到相应的操作页面;对非法的信息, 系统显示错误信息后, 返回“用户登录”页面。

主页的设计是网站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甚至是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般要求布局合理, 结构简单, 主页的框架要根据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并要结合主题, 适合用户使用习惯。本系统的主页采用三帧的网页框架, 主页面显示在右下, 结构简洁、导航清楚, 方便学生的搜索、浏览和学习。

课程学习中的内容主要是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其它教学资源等。学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以页面形式显示, 通过导航形式进行链接跳转;“其它教学资料”则以文件形式存放, 供学生浏览下载。“教学视频”存放有各种视频学习材料, 学生以点播方式进行播放。在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端, 建设了Media Server流媒体服务器。

在线测试子系统的是系统的核心功能, 可自动生成试卷, 提供进行课程测试, 并对测试进行评定, 给出正确的答案。题库由教师维护, 教师根据的测试结果, 及时对教学进行分析, 修正教学内容, 或对课程进行重新评估。在线测试子系统由各课程的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组成, 学生登录后, 选择相关的课程, 开始答题, 过程中可随时查看答案, 或重置答案、或重新选题。[4]

(3)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对产品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功能测试采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 坚持边开发边测试, 并在系统收尾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验收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 重点放在边缘数据和实际操作的测试。性能测试就是对Web服务器进行测试, 主要是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工具是微软公司设计开发的WAST的Web应用负载测试工具。

6、结束语

网络辅助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提供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 增强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效率。并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系统功能较完善, 操作简单, 使用方面,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通用性。

参考文献

[1]万建成, 卢雷.软件体系结构的原理、组成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6

[2]闫实, 付佳, 冯修猛.基于ASP.NET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中国教育网络.2010.6

[3]周峰.SQL Server 2005中文版关系数据库基础与实践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6: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关键词:中职教育 专业关联 化学教学设计 原电池

【中图分类号】G633.8

1 研究背景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目的是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中职校的基础文化课教学也由单一的讲授式向讲授、丰富的主题式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缓解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然而,文化课内容的不断加深,内容单一、枯燥,与生活、所学专业的脱离,让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想法,再加上难度的增加,造成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效果不佳。而专业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知识,重视程度较基础文化课要好很多,教学效果也相对好很多。这也印证了王国光、田静的调查结果:职校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对未来工作的渴望。

作为基础文化课的化学,除了与化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在中职校中一般是作为公共基础选修课开设的,开设周期短、课时少。学生“学而无用”的想法更为强烈,更加不重视化学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或多或少都能与化学联系起来。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性和兴趣。因此,笔者尝试进行关联学生所学专业的化学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以期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

2 概念界定

所谓专业关联化学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根据化学教学内容,设立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中出现的问题、現象、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讨论主题,围绕着这些主题开展化学内容教学的计划方案。

3 专业关联的化学教学实践案例

3.1 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呈现

笔者以《原电池原理》课题为例,进行专业关联教学设计及实践。

3.1.1 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学生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原电池原理之前,他们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性质等知识,能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及原理进行简单的判断和解释,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他们有好奇心,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实践,观察能力较强,能进行简单的因果关系推理;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不感兴趣,受到挫折易退缩。

3.1.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上承氧化还原反应,下启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为电化学腐蚀、电解等重要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原电池在现实生活及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学习本节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认识,还可以运用该原理去解释很多现实中的化学问题。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中,本部分知识就有很多重要的运用:汽车蓄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车身防腐等。因此,本节内容可以紧密联系学生所学汽车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关联教学设计及组织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判断简单的原电池装置,并能描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道一些常见电池特点及用途。

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勇于探索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由于原电池的原理是在微观层面描述物质的变化和转移,内容抽象且难以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3.1.3 教学方法选择

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视频介绍氢氧燃料电池汽车,指出原电池其实可以给汽车提供清洁的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提出疑问,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实验探究法(学生先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探究,理解掌握电池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再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1.4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题安排2个课时的教学。主要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

播放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视频。

[设疑] 氢气作为燃料通常只能转化为热能,但是在氢氧燃料电池中确转化成了电能,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探求新知: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铜锌-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

[问题讨论]

1.写出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并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若是,电子如何转移?

2.电流计有何现象?说明什么?导线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3.定向移动的电子如何来的?电子是如何流动的?电流又是如何流动的?

4.若把装置看做是供电装置的话,正极和负极分别是哪种金属?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

5.你能简单描述一下产生电流的过程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播放铜锌-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动画并讲解。

二、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实验

[问题讨论]endprint

1.你搭建的装置是否构成了原电池?若是,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2.你搭建的装置中是否有反应发生?若有,发生了什么反应?

3.你搭建的装置与铜锌-硫酸原电池有何不同?由此你判断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播放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视频,并投影氢氧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讨论并交流]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

[教师] 归纳总结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介绍其优缺点,以及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

播放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视频,并投影铅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介绍铅蓄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铅蓄电池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3.2 案例评析

本次专业关联化学教学设计,从学生所学汽车专业的发展方向——氢氧燃料电池汽车入手,通过生动的探究实验及多媒体动画演示,以问题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最后以解释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探讨来结束,紧扣学生所学专业,首尾呼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专业关联教学设计在中职校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能有效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很好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通过关联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沿,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专业关联教学活动,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得到了加强,对自己专业——汽车维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符合中职教“面向应用,面向就业”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文化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更好地诠释了文化课在职业学校开设的重要作用。

4 专业关联教学设计的几点注意

4.1 联系专业时要紧扣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使用,专业素材同样如此,专业素材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追求联系专业教学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将现有的专業素材进行生搬硬套,这样反而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导专业素材上,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失去了专业关联的目的。

4.2 联系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在进行专业关联教学设计时,要与时俱进,紧跟学生专业知识的变化,注意教学素材的更新,吸收引进学生所学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素材,这样才能是学生产生共鸣,有亲切感,对教学内容才容易接受吸收。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笔者经过专业关联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尝试后,取得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不足:由于对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精通,笔者对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精通,了解有限,在化学教学设计时,化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融合案例还很少,有也只是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其中,更谈不上相互渗透。这是专业关联化学教学设计的主要障碍。

要做到化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深入融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将接触到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实例记录下来,进行深入剖析,寻找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联合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对化学知识的内容及难度的需求,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是化学课的学习更好地与专业课结合起来。

进行专业关联化学教学设计是“互利互惠”的好事,是一种适合中职校化学教学的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专业关联化学教学设计在提高基础文化课教学质量的举措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光,田静.关于职校生学习力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21):88-90

[2] 赵培霞. 谈说课——以中职化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节为例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2,(09)

[3] 胡久华,王磊等.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J]. 化学教育, 2002,(11)

篇7:浅谈中职校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一、问题法

这是导入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常用于第二课时的导入, 因为在前面的课上已经讲了部分内容, 所以可在这部分已讲的内容中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 既能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学习, 一举两得。比如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并找出了文中描写红柳的文字,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研读课文, 分析作者描写红柳的文字, 那么在导入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描写红柳的句子有哪些?找出并朗读。学生找出后, 教师再提出问题:作者在描写红柳时采用了哪些修辞?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就过渡到了新课的讲解。

当然, 在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以《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例, 在导入新课时提出问题:什么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这样一个问题立刻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在学生其嘴八舌的回答之后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看看在女作家毕淑敏的眼中什么树离太阳最近, 作者为什么会称它是离太阳最近的树。到这里课文的导入就水到渠成, 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故事法

这种导入法主要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课文。如在讲《项链》一文时, 抓住本文采用“欧·亨利式结尾”这一特点, 采用了以下导入:

“同学们, 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长征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在红军过雪山时, 司令员发现一名红军战士快要被冻死了, 他还穿着单衣, 司令员很恼火, 大声叫道:‘军需部长是谁, 快把他叫来, 我要让他看看, 为什么我们的战士还穿着单衣。’这时, 有人认出了倒在地上的战士, 原来他就是军需部长。”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停了下来, 但学生们正听得津津有味, 还在等着下文, 见我停下来, 就问:“后来呢?”“后来没有了, 司令员得知真相后会怎么做, 就留给你们去想象吧。这种结尾方式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今天我们要学的《项链》一文就是采用这一方式……”

在这里, 我通过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了解了“欧·亨利式结尾”, 激发了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同时又渗透了要掌握的知识。但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 不能滥用, 滥用的话学生会每天就等着听故事, 而且故事不能太长, 太长则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无法引导到课文中去。

三、图片导入法

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形象的事物, 往往更容易产生兴趣, 因而在导入时采用图片的形式就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激发他们的兴趣。如讲《黄山记》一文, 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组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片, 了解到了黄山的相关景色, 引起了他们的猎奇心, 对黄山美景产生神往。这样的导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热情,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饱览”黄山胜境, 带着这样的热情去学习课文, 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四、活动导入法

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有动力。而活动法是激发学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职业学校而言, 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我所教的10美术班, 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功底, 因而我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 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在课前, 我布置他们预习课文,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表现的意境。在第二天讲新课时, 我将全班学生的作品都放在一起, 然后师生共同参观、评价, 挑出几幅较好的作品,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创作时的构思。由此转入到新课的学习。在这节课上, 所有的学生都听得特别认真, 因为大家都渴望了解王勃笔下滕王阁的万千景象。这样的活动导入, 不仅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甚至对他们的专业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学完课文后对原有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加工, 并请专业老师帮助指导, 使他们在专业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增强了兴趣。

活动导入法的使用往往能够收到奇效, 但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 即使是同一篇课文,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除此之外, 还有实验导入、引趣导入、谈话导入、激情导入、悬念导入、作业导入、讨论导入、谜语导入等等, 如何导入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们要灵活运用, 不断创新, 不能千篇一律, 照搬照用。另外导入的内容要体现全面性、丰富性、多元性, 语言要短小精练, 表达接近主题。值得注意的是, 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控制在2—3分钟以内, 否则会喧宾夺主, 使一节课“头重脚轻”。

摘要:影响中职校语文教学效果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很多中职校语文老师都在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大伤脑筋。本文仅从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粗浅谈谈如何通过导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篇8:仪陇职校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一、微课程的内涵与应用简述

国内外对微课程的定义尚未统一, 基于对国内外学者各类观点的理解, 我们可初步确定微课程概念:从目的来看, 阐释某一知识点, 针对性强;从时间长度看, 控制在10 分钟以内, 时间较短;从形式上看, 以在线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并囊括其他各种教学资源[4]。此外, 微课程不仅适合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以及泛在学习, 而且更有利于师生在一种情境化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隐性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教学已经引起教育界广泛的关注, 全国各地职校组织的微课程作品征集、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实践活动如火如荼。

二、绩效技术支持下的职校微课程教学设计总思路

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形式, 比较符合职校学生的学习心理, 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内在需求, 因此, 职校开展微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教育目的, 即以教促学, 真正让学习者乐学。绩效技术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正是将绩效技术融入职校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即使教学绩效达到最优化, 又让学生的学习绩效最大化, 最终实现职校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 笔者将实施绩效技术的五个阶段融合于职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 主要是借鉴ISPI的HPT模型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如图1 所示。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以下五大步骤:一是绩效分析。它通过对期望的教学绩效与实际的教学绩效进行比较分析, 得到绩效差距。二是原因分析。一旦发现了差距, 就要寻找差距产生的原因, 可从知识技能和环境动机等角度入手分析。三是选择、设计与开发。找到绩效差距及其原因后, 即可根据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四是执行与改革。借鉴微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遇到某些因素干扰教学绩效,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确保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五是评价。在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下对绩效技术应用做出效果评价, 主要看是否达到绩效差距消除的目标。

三、绩效技术支持下的职校微课程教学设计应用———以文化课为例

(一) 绩效分析阶段

绩效分析阶段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分析与学习背景分析。 (1) 课程目标分析。文化课程总体目标通常是职业教育专家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职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的, 而文化课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文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因而应以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着力推进学生课程与专业技能应用相结合。为此, 在进行课程目标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而且更要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知识目标以外的技能, 以便于使后续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制作标准规范化。 (2) 学习背景分析。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 充分了解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 有必要分析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环境, 从而让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文化课教学。二是要开展相应的职业分析, 即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文化课知识进行具体化描述, 以明确专业对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具体要求, 并在微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这些知识目标培养的教学理念。除此之外,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 以确定课程目标与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 进而为后续缩小这一差距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二) 原因分析阶段

待绩效差距分析后, 就要寻找差距发生的原因, 并着重分析引起这些差距的各种因素, 这已经成为缩短绩效差距的关键环节。就职校文化课程而言, 原因分析主要涉及知识技能问题与环境动机问题。 (1) 知识技能问题, 即在贯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当中, 微课程内容的安排是否考虑学生原有的文化课程基础, 是否满足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需要, 是否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专门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 文化课程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的原则, 密切联系社会需求, 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沟通,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交际技能与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个性与特长全面发展。 (2) 环境动机问题, 即微课程教学环境能否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否帮助多数学生从学习受挫的阴影中走出来, 能否对日后的学习拥有积极的态度。职校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成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比如, 微课标题可设计得生动有趣些, 或是以一则故事、新闻引入情境教学, 以此吸引学生有往下看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由被动式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

(三) 选择、设计与开发阶段

一旦明确绩效差距及其原因, 便可进入选择、设计与开发阶段。比如, 针对职校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低下、课堂上极易分散注意力等突出问题, 微课程教学设计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模式。与传统课程教学设计不同的是, 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其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 可运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等方法, 将“分布式知识”“松散知识”“关联知识”与“即时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设计内容[5]。当然,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教学设计也应包含知识点导入、重难点讲解、课堂练习与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一是知识点导入既要讲究快速又要切入教学主题, 并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重难点要突出, 授课思路得理顺, 课堂练习难度更要适中。三是结尾应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四是教学评价要做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此外, 为缓解文化课上师生互动偏少的瓶颈问题, 每个教学环节应穿插各类教学互动, 进而为师生交流搭建更好地沟通渠道。待教学思路梳理完毕, 就可以进行撰写微课脚本, 进一步明确微课开发的标准。最后, 为了让微课更易于转播, 还要进行媒体分析, 即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来判断用何种形式做微课既能降低制作成本又能保证学生可以接受。

(四) 执行与改革阶段

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 以达到尽量缩小绩效差距的目的。首先, 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微课程教学法一般分为讲授法、问答法、启发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因此, 文化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知识点采取不同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如语文词语辨析可用讨论法开展教学;数学概念引入可以采用启发法;英语口语表达可选择表演方式授课。同时, 教学环节不同, 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可不同。新课导入时, 比较适合讲授法, 而知识复习时, 则可以运用问答法, 以便了解学生知识中有哪些疑难。其次, 课堂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借助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与自主学习等形式来辅助微课程教学, 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在掌握文化课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为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效的途径。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还可以让座位编排弹性化、多样化和多功能化, 给学生营造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融为一体的班级教学组织环境。最后,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影响绩效, 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绩效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 评价阶段

评价就是对微课程教学模式下文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 其最终目标是改良决策, 它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对于文化课程的评价, 目前许多职校仍采用试卷测试评价学生成绩, 而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性评价。这种评价容易造成教师无法及时揭示教学活动中的存在问题, 从而难以提出整改和补救的措施来实现教学绩效的提高。因此, 文化课程学习的评价可遵循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双基” 评价与能力评价以及多元化评价与针对性评价三结合的原则, 其中, “双基”评价主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能力评价主要看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景中的应用能力。譬如, 在借鉴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模型的基础上, 我们可作以下四方面的评价:一是让学生以评分形式反馈对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二是以学生抬头率等形式考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并以练习测试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观察微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下学生文化课知识应用能力的前后变化;四是对绩效应用的实际效果作最终绩效结果评价。当然, 评价后仍需重新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再次评价, 如此循环操作, 不断缩小绩效差距, 达到教学最优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微课程逐渐被应用于课堂教学, 而要想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 职校必须对微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将绩效技术的思想贯穿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中, 不仅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 因此, 基于绩效技术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也许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

摘要:为促进职校课程教学达到最优化, 现将实施绩效技术的五个阶段融入职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 通过借鉴ISPI的HPT模型来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此基础上, 以文化课为例, 着重分析了绩效技术如何应用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绩效技术,职校,微课程,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万昆, 叶东连, 蔡琼, 等.基于词频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绩效技术研究进展[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 :64-68.

[2]蒋立兵, 余艳.绩效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 2006 (1) :61-63.

[3]袁玫, 那一沙.基于绩效技术的通用教学设计模型研究:以高职农机化专业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 (5) :44-47.

[4]蔡立锋.高职微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交通职业教育, 2015 (2) :18-20.

上一篇:课内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一篇: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