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05-10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篇1: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洛南县保安小学 李增霞

摘要: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是我国现今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体育新课标,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体育教育

现状

对策

思考

1、制约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因其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人们的体育意识、区域差别以及传统习惯等。

1.1、从客观方面讲,以下因素对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是农村小学可支配资金相对有限,活动场地较小,比如我们学校最多的时候有4个班一起上体育课,体育场上,秘密麻麻的都是学生的身影,不能腾出场地开展教学活动。体育设施的不齐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课的开展。比如上篮球课,我们一般是10个同学共一个篮球。

二是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以及质量不高,农村小学专业体育教师太少,往往出现一个老师带多个班体育的情况。我在学校就兼任了3个班的体育教师,跨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经常让我身心俱疲。另外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一般都非专业出身,体育方面的许多知识都很不系统,不全面。

1.2、从主观方面讲,以下因素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瓶颈:

一是不少体育教师有畏难情绪,体育器材的匮乏让他们觉得教学工作无从下手。目前仍然有些老师上体育课采取了“放羊式”教学。

二是学校和社会一味地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体育的教学。前些年还经常出现挤课占课现象。这些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三是体育教师自身体育素质不高,教学无创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2、教学实践

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开展农村的体育教学: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传统观念,重点是领导和体育教师思想观念。

小学体育教育是整个国民体育教育的启蒙阶段,学校领导者要更新观念,不以应试教育的标尺来衡量学生,而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重,舍得在体育设施上加大投入的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

和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而广大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第二、充分利用环境,扩大活动空间。关键是要解决体育教学场地问题。

场地和器材对于体育教学,就好比一位家庭主妇离不开柴米油盐一般,进行体育教学,场地首要条件。但摆在许多农村学校面前的现实情况却是活动场地小,不规范,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这样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尽量在场地问题上多想办法,如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有些教材内容,能在校内进行的,就安排在校内,校内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就安排在校外,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有计划的组织教学:如利用乡间公路或小道,根据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改变路线组织越野跑;利用周围的小山组织蹬山、爬山等教学;利用小河的石块投掷手榴弹、铅球等教学。这样做,既解决了场地器材短缺 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特长,目的是要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是通过游戏营造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自控、自评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农村小学学生非常喜欢游戏,所以游戏应该是我们农村小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游戏式体育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根据不同的游戏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来全面地发展学生。通过活动和游戏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枯燥的文字、抽象的理论更有教育实效。

二是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有效利用好宝贵的教学时间。

由于小学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有的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一个课时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多组织小型竞赛,树立学生竞技意识。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3、关于小学体育教育的对策思考 3.1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认真备好教案,对体育课中的场地设计方案心中有数,考虑其它班级的活动情况,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体育活动,备课中充分设计场地的活动区域,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项目的充分考虑,技术项目的难度、技术项目分布进行合理布置,教师对体育课中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

体育课程标准提供给老师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级目标体系和一个内容框架,它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哪些项目和内容,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大纲中给我们规定了十分具体的教学内容,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统一了教材,统一了评价标准,但对许多偏远地区或不发达地区来说,这些内容是得不到落实的。课程标

准实施的是目标管理内容的形式,有了目标管理体系,对全国各地来说,目标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为广大体育老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在目标的约束下,不要越轨,而学习内容则可以由各地的教师根据具体条件来选择最恰当能实现目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这种灵活的内容选择方式也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3.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随着水平阶段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传统的体育课上基本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方式,因为,从传统的教育观来看,小学生还非常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采用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正是对学生学习负责的积极态度,也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提供的最基本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强调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方面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关键的问题在于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3.3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活动效果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紧密联系的。水平一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显然和水平二阶段、水平三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制订课时计划都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不同兴趣爱好。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喜欢一些动作简单,重复多次的游戏活动,这是由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决定的,如拍皮球,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可以用同样的姿势连贯不断地进行,并不感到枯燥,而水平二阶段的学生则不同,就需要经常地变换拍球的方法,由简单的重复到不断的变化,可能水平三阶段的学生连这样的变化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运动兴趣,他们需要更多的复杂变化,以体现他们的运动能力。因此,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时要注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兴趣爱好,才能设计出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体育课。

同时,小学生爱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深层次的兴趣爱好,是原始的兴趣爱好,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这是与生俱有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不停地“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不动是不正常的。体育课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这种天性,给他们大量的活动时间,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生在他们原始动机下的兴趣爱好,就是他们最熟悉的运动,如奔跑、追逐、躲闪、攀爬等。另一个层面是浅层次的,后天产生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是学习中获得的,也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关注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喜爱是会有很大的变化的,例如水平三阶段的女生,由于发育超过了男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上往往可以和男生竞争,因此会表现出对体育活动更多的兴趣,因而产生了更多的爱好。水平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初入小学,面对着比幼儿园里更多的活动内容,也对体育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没有充分地注意到这种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特征,只是从运动技术的构成角度来分解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多地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因此造成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越来越没有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3.4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这种关系,否则也会影响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出现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师生双方都自觉的运用道德手段加以调节。做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就应先端正思想,热心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冷静、公正、合理地处理,一般体育教师性子急,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认真分析病根,而只就形势外在表现加以处理,有时难免主观、片面、不公正,有甚者体罚学生,这样往往会加剧师生间矛盾,而导致教学失败。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不认真检讨自己的缺点,而指责学生。这样的教师将失去威信,让学生反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一个善于自省的体育教师,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处理师生关系,就会迎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上好每一次课。

3.5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价与总结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时计划中有一个课堂效果检测部分。在几十年的教学探索中,走过了一条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又趋向简单的道路。最初的课时计划中,只要求教师写上对一节课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人数比例,如“能有75%的学生学会前滚翻动作”即可。随着教学改

革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体育课的运动量与它的强度、密度,于是设计了“课的预测”一栏,栏内包括表示课的运动量的生理负荷曲线图、根据这条生理负荷曲线计算出来的平均脉率、用这个平均脉率除以上课前安静脉率,叫做运动强度、课的运动时间和总时间的比,这就是课的密度。这些复杂的计算,往往是以一个学生为抽测对象来进行检验的。随着三维体育观的出现,体育教学在继续关注学生的生理负荷情况下,又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负荷和社会人际关系两个方面,于是,在课时计划中又出现了心理负荷曲线表和人际交往频度记录表„„体育教师在课时计划的制订中,把许多宝贵的时间用到了这些“预估”中去,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效果并不显著。九十年代后,在国内一片“学生体质下降”的呼喊声中,教师把视线对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合格率的不断提高上。总之,几十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在寻求一种量化的检测方法,但这种单一的量化检测方法却始终未能解决学生学习效果的实质问题。

体育新课程同样会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是否促进身心健康为标准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标准却与传统的观点并不一致,传统的观点是“标准是惟一的,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量化成为衡量标准的惟一手段;而体育新课程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四条基本理念和课程总目标,确定了带有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健康与否,在每一个个体面前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具有人性化的标准,而不是工业生产中的标准件式的标准。具体反映在课时计划中,如何把握对一节课的效果检测,应该是以所

有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身心愉悦为衡量标准的,以学习效果是否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衡量标准的,而这两方面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因此,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以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效果检测。

农村体育教学工作要取得较大突破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工作还不够扎实,我们在体育教学工作方面仅仅是站在了起跑线上而已。今后,我们一定会更努力地去工作,立足农村,把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

参考文献

1、李大春:《体育(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3、王建军,课程变革,四川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

4、李大春,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大版,2004

5、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篇2: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冯发泉 邮编:733206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西滩小学

摘要: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班额背景下,课堂教学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客观上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给予了小班额课堂教学许多启示。结合农村学校小班额教学实际和小班化教学经验,探讨小班额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而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小班额课堂教学的主要经验。

关键词:小班额

小班化

启示

问题

课堂教学 转变 正文:

一、小班额课堂教学的教学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小班额”在农村学校的出现已经比较普遍,小班额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也在加快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各地、各校的进程层次不齐,有的地区或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然而,有的地区或学校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特别很多一线的教师还停留在对小班额教学改革的认识层面或观望状态,甚至有些教师的观念、理念仍未转变,还在采用中、大班额的教学形式或方法。

一方面,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抱有抵触心理,认为大小班额一个样,都是传授知识,都是要成绩。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在走形式、搞花样,没有实际意义。教师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校层面“小班额课堂教学研究”受阻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小班额的科学认识和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小班额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寻找适合小班额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模仿他人的教学开始,是一种表象认识,缺乏教育理论支撑和自我反思认识。面对此次改革,很多教师表现出了“心有余力不足”。特别是对小班额的现状形不成科学的认识,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推动实践改革。

二、“小班化”教学带来的启示。

“小班额”与“小班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学形式。但不同之处在于,“小班化”是为了追求面向全体学生、寻求优质教育的人为模式;而“小班额”是在学生数客观减少“被迫”出现。所以,“小班化”教学具有前瞻性、规划性、目的性,而“小班额”出现在前,改革在后,属于“后补”性教学改革。

既然二者都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从“小班化”教学得到启示,借鉴已有的理念、经验和做法改革“小班额”教学。

“小班化”教学首先兴起在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南京、上海、台湾地区等地方在2010年前后也开始着手实施,并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南京市—寄托着中国教育的希望。上海市—走向高品质的教育。台湾地区—培养地上飞翔的精灵。

从教育理念来看,“小班化”是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出发;从课堂教学来看,“小班化”有利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张扬自我的舞台;从课程实施来看,“小班化”更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管理机制来看,“小班化”便于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潜质。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利用扩大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力求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的目的。“小班额”正是具有人数少、空间大、时间足的特点,从某种方面讲比“小班化”更有有利条件。但同时从辩证的另一方面看,目前的“小班额”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小班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班额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机会,为课堂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或改变就会适得其反,出现许多问题。

1、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插秧式”教学组织方式,一块地里种几棵秧苗,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收成根本就没有保障。我们不能让小草开花,但我们可以让它绿油油的成长;我们不能让梅花结果,但我们可以让它抵御严寒。

2、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当这些知识内容流向这几个学生的时候,教师自然感觉到“一节课费了那么多的劲”,而这些水分早已挥发的无隐无踪,我们所做的无用功只是有增无减。

3、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那里喋喋不休,学生“傻乎乎”的听着,优等生将“不耐烦”、学困生“受着罪”,那么一节课死气沉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4、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课堂结构,教师在那里“用心良苦”,可能学生“苦口难言”。也许语文课文老师分析的彻头彻尾,对学生而言只不过是“过往云烟”;也许数学公式老师推理的有头有尾,对学

生而言只不过“神话传说”。

5、如果课堂管理仍采用传统形式,一节课下来“井井有条”,但对学生而言只有一种感受“我们又熬过了一节课”。

四、小班额教学的“六个转变”。

以下主要从中大班额和小班额课堂教学的对比,提出小班额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做法:

1、教学理念从“大多数”向“每一个”转变。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中大班额当中,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这一理念,在“小班”下完全有条件去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这两个词——大多数、基本上,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

2、课堂组织从“秧田式”向“田野式”转变。

在班级授课制下,为了有效和有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大多都采用“秧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即有序的座位排布、知识的节点分布、作业的整齐划一等。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个体特点、个性关注和相互合作的空间很少,而小班额的出现恰恰可以利用学生少的特点,就像在田野里可以允许不同的植物生长,因此我们可以称为“田野式”。在这种课堂组织形势下,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也能够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3、知识内容从“河流式”向“湖泊式”转变。

其实教师在课堂中最关注的是传授的知识学生接受和掌握了多少。在中大班额下,教师关注的是普遍接受程度,很难关注到个体掌握情况。在小班额下,由于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平均时间和平均空间大大增加,这就为老师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了机

会。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水”,传统的教学学生知识接受就像在河流里面,老师的可控性不强;而小班额下,好像在湖泊里面,教师有时间和可使用的方式去了解“水”的多少和水质状况,也就是能够实现可控。

4、教学模式从“功能式”向“智能式”转变。

在中大班额里,为了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往往采用单向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是最常采用的模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新课程极力倡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把教学模式比作使用的手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以前使用的功能机,其作用仅限于接听、拨打电话,像游戏、上网等作用很难在功能机上使用。而小班额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多样的、适合不同需求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实现向“智能机”的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双向或多向交流转变,也就是为注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转化。

5、课堂结构从“制衣厂”向“缝纫店”转变。

“复习导入—新知学习—巩固练习—归纳总结—课后作业”这是我们在中大班额采用的传统课堂结构的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构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实现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学习新知识,进而巩固加强,就像在制衣厂做衣服的流水模式。但是很少关注到优等生的超前和学困生的慢热,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两头的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自然产生了,做出的衣服自然就有不合身的。如果我们到缝纫店量身定做问题就很少,小班额教学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提供机会,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的采用教学模

式,把“基本教学、拓展辅导”结合起来,特别是有时间在课堂上实现“作业面批”。

6、课堂管理从“拍大片”向“微电影”转变。

教师应该从“演员”的角色向“导演”的角色转变,把舞台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但是在中大班额下,由于“演员”太多,“导演”很难做到人人平等,往往需要亲自上台示范。在小班额下,“演员”少了,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老师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全体学生学习。这就像教师原来需要拍一部完整的大片,现在可以手握DV进行更有深度的微电影拍摄,实现课堂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总之,整个课堂应该充分利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面向每一个学生,真正体现“关注一切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面对一次教学改革,困难固然存在,但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小班额的现实不容忽视,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转变观念、大胆尝试、科学反思,把“小班额”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实现从“小班额”向“小班化”转变,为每一位农村学生不输在起跑线而努力。

参考文献:《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董蓓菲 著

作者简介:冯发泉(1973.11—),男,汉族,甘肃武威市天祝县人,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1992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教学工作24年,现任教小学语文和数学学科。联系电话:***

篇3: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解决好太极拳课堂教学时数的安排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先后采用了两种办法开展太极拳课堂教学。先是在每节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利用一部分时间 (大约15分钟) 渗透有关太极拳的教学, 学生的反响很好, 老师也乐于教授;后来在每周的体育课或活动课中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系统的太极拳课堂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六个年级分学段开展教学, 大致分为:一、二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 打好基础;三、四年级分四段学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并能较连贯地演练全套动作;五、六年级巩固提高、不断完善, 能连贯演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要求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同时拓展太极拳教学内容。

二、处理好培养学生对学习太极拳兴趣的问题

1.创设条件、氛围, 让学生知道太极、认识太极、了解太极。从多角度、多方位创设条件、氛围, 加大对太极拳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并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建立起练习阵地———太极学堂;在教学楼的走廊一侧, 设有“太极文化长廊”;学校的橱窗贴满了师生演练太极拳、开展活动的照片和介绍, 让学生时时与太极来个“亲密接触”;开展各类太极活动, 如太极文化周、出一期“太极专刊”、“太极周启动仪式”等。这些活动基本上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 在我校已形成了惯例。

2.借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在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 选择一些比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引领他们去欣赏、去体会, 让他们感悟太极的魅力。对于一些比较难学的太极拳动作, 通过FLASH等形式展示内容, 直观、生动又形象, 把难学化为易学, 使学生乐意学,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3.利用游戏、竞赛, 结合奖惩措施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纯粹的基本功练习、重复机械的套路演练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对游戏都是比较感兴趣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平时的练习与游戏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 通过一些竞技性的游戏, 把太极拳教学变成丰富、有趣的学习过程, 并结合一些奖惩措施,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找准重点、有效突破难点

1.注重武术基本功的培养。从我校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情况来看,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整地演练一套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但就动作规范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学生很难做得出来。基本动作不规范是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弓步动作后腿弯曲、虚步动作虚实不清、仆步动作蹲不下去, 等等。从身体素质上来讲是因为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等素质较弱, 而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武术基本功太差, 对基本动作的要领不清楚。所以在太极拳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武术基本功的培养, 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如基本手型 (拳、掌、勾) 、基本步型 (弓、马、仆、虚、歇步) 、基本腿法 (踢、蹬腿) 及柔韧、平衡性的训练等。

2.抓住规律性的东西。太极拳中也具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如行步、身法等是贯穿始终的规范, 既是技术, 又浸润着文化内涵。加强行步训练, 对提高太极拳的基本技术、掌握太极拳的要领、培养下肢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上步、进步、退步、跟步等。运臂练习:太极拳运劲如抽丝, 连贯圆活, 绵绵不断, 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 更要依靠上肢动作体现, 如分靠势、捋挤势、云手势等。

3.抓住动作的几个重点。太极拳的动作可用五个字来概括:一是慢, 上肢和下肢的动作以慢为好;二是稳, 在各种动作中都要保持肢体的平稳沉着;三是柔, 动作要柔软而不要刚硬;四是圆, 手的前伸或后缩, 腿的上步或后退, 不走直线, 走弧线;五是匀, 动作的速度要均匀。五种动作是使意识上动和静得到统一的最重要的方法。

四、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1.完整———分解———再完整+口诀教学法。如在教授“左右穿梭”动作时, 先分解动作再配合口诀: (1) 落步坐盘; (2) 丁步左抱; (3) 迈步转球; (4) 弓步右架左推; (5) 后坐撇脚; (6) 丁步右抱; (7) 迈步转球; (8) 弓步左架右推。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2.形象讲解+重复练习法。太极拳的动作与名称是有寓意的。如“云手”, 手的运行如浮云飘动, 和缓而宁静;“搬拦捶”, 搬拦是防守动作, 捶是还击动作, 合在一起就是防守还击法。这样讲解, 学生就易于理解其内容, 又便于记忆。而重复练习是建立在正确动作定型基础之上的重要方法, 不仅可以加强记忆, 也可促进学练的乐趣, 还可能变为学练的自觉性。所以, 整个教学中都要强调重复练习, 可以是集体的、个人的, 也可以是分段的或单个的。

3.发展骨干+学生互教法。在太极拳课堂教学中可挑选几个太极拳学得较好的学生做骨干, 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如在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演练时, 教师本人站在队列的前方, 可安排学生骨干站在其他不同的位置, 这样无论太极拳打到哪个方向, 队列里的学生都可以看到示范, 让同学们互教互学, 教学相长。

五、教学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遵循先易后难、先快后慢的原则。太极拳动作均匀缓慢, 动作过程比较长, 而我们的小学生却是活泼好动的, 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 练习时会感觉很不适应。因此, 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快动作速度, 适当提高节奏感。对于一些复杂的动作可降低难度, 待学生对整个动作有了一定的框架认识后, 再逐渐细化动作要领。

2.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在太极拳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术、动作要领, 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利用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技术与教法的分析。

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经过了六年左右时间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带来了许多困惑, 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1.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需不断提高。

2.进一步规范太极拳教材。

3.完善太极拳评价制度。

4.多年的太极拳特色教学, 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疲劳期,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兴趣, 更是我们体育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普及、推进, 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进一步渗透, 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不再受到教材的限制, 开发校本课程有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 依托学校的“太极拳”特色建设, 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有关教学方法。

篇4: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质量 留守儿童

作文是全面衡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习作水平却令人担忧。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有效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受家庭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是以方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这对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学生书面表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众所周知,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口头语言有效地转化为书面语言;而农村学生长期浸淫在父辈的语言环境中,加上农村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图书馆、电影院、动物园、科技园,甚至没有家庭电脑,除了看看电视,学生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不要说什么优秀习作,绝大多数学生就连几句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我刚接手现在所任教的班级时,能比较顺畅的完成习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词不达意,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在班上设立图书角,书籍来源是鼓励学生捐赠自己读过的书籍;二是在班上不时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三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师生之间要用普通话,鼓励学生之间也使用普通话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我班42个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37个。所以平时学生的习作水平可想而知。如何激发这些留守儿童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为此我煞费苦心。有一次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在小丽(化名)的作业本里发现夹了一张草稿纸,上面画着一幅画,内容是一对夫妻拉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在阳光下尽情玩耍。并且在人物旁边标注着“爸爸”、“妈妈”、“我”,很明显,小丽画的是自己一家。看来,孩子可能思念在外的父母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写作的好契机。我顺势引导,让她回去后仔细回忆以前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把最能体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那份爱的几件事写下来。第二天,她把写好的内容交给了我,我接过来一看,这完全不像她以前的习作呀,不但语句很通顺,事情也叙述得有条有理,字里行间可以深深体会到那份浓浓的亲情。在那次写作课上,我特意让小丽在班上朗读了她的这篇文章,鼓励全班学生像小丽那样,多写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生活,通过亲人间平常的生活情境来体现亲情,这就是好作文。果然,全班的这次习作获得了少有的成功。由此我想,如何引导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激发他们潜在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的习作有血有肉,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村儿童很少有外出游玩的经历,不要说名山大川,就连动物园都很少有学生去过,甚至连斑马线、红绿灯,很多学生也只是在电视里见过。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发现美,体验美,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本县西溪乡小学任教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叫张武(化名)的学生,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爱讲话,经常不完成作业,尤其是不交习作练习。老师教育他有时还和老师顶嘴。我接手他这个班级后,先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兼小组长,让他自己约束自己。课余还经常找他聊聊天,让他打消和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他提着一个塑料袋走进我的房间,腼腆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给你的。”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些蘑菇。原来,这是他周末和几个小朋友去山上采的。当时在回去的路上,有一辆车停了下来,司机要向他买下这些蘑菇。张武说这是给老师的,不卖。我对他表示谢意后,引导他:“你把这件事前前后后用笔写下来试试看。”当天下午,他兴冲冲地来到我房间让我看他写的作品,我帮他修改了几个地方,然后对他说:“这不是挺好的一篇作文吗?为什么以前你却一直说不会写呢?”此后,他的作文虽说文笔稚嫩,但总算言之有物了。因此,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发现写作素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堆子前镇小学)

参考文献:

篇5: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本文获得嘉兴市2009年三项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单薄,劳动技能欠缺;同时,教育部门、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令人担忧。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意识。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劳动教育主要途径是:第一是学校、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关键词:农村小学 劳动技术教育

一、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原嘉兴市教委主任马健首先提到了“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情况一:有两名13岁、15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情况二: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在猪棚间一旁的织绸房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自己还在织绸,其它外出做工尚没有回家。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每天要花3、4元,有时一天要花10元否则就以不读书相威胁)。

情况三:一天傍晚去一正读初一学生家里随访。在与学生母亲谈话间,我提议上楼去与学生谈谈(他正在楼上看电视),不想其母亲也脸露难色,劝我不要上楼,说她儿子的房间比狗窝、猪窝还不如,并气愤地说,昨天我找不见喝茶杯子,后来发现都在他的房间里,总共有9只,他每天喝茶了拿上去一只,只顾拿

1上去,而不知道拿下来,有几只杯里已有虫子了。(在随访中,也了解到有两位学生颇受其父母的赞扬,家务事能主动地做,学习成绩也比较突出,在与我的交谈中,热情礼貌,其它学生家务大多也几乎不做的。)

茹建华老师对8所农村小学200名学生调查

二、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

7、泰国的1/

6、韩国的1/

4、英国的1/

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三、实践与对策

第一、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1、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2、组织好一个高潮点--------开展技能比赛活动是劳动教育的过程深化,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加强劳动教育常规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氛围,用制度作保障,用激励手段促进,学校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的劳动技能比赛,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劳技水平组织了剪纸、锄草、钉钮扣、炒菜、烧饭,削苹果、折叠衣服等比赛活动,从实践效果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技能提高。另外,劳动教育可以和学校开展的其它活动结合起来也是重要的方式,例如与“五一”节、“母亲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相关主题结合起来,也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3、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我校与嘉兴市农科院建立了 “劳动基地教育”的关系,十几年来,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4、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5、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

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

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1、.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2、资金设备投入

学校要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帮一点等以保障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

3、建立“劳技创新教育展示室”

劳技创新教育展示室的建立可以巩固劳动创造的成果。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先进经验集中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活动交流和发展。我校于前年创立以来,把历年来学生的获奖作品陈列出来,在每年科技创新大赛比赛中,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很受启发,效果良好。劳技活动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从2005年以来在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才以来,我校连续四届都有区一等奖,其中区级一等奖6个,市级一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

1个。

总之,只要我们对劳动教育观念上认识正确,认识一致,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注重措施落实,尤其是评价制度,创造性开展这项工作,目前的劳动教育的状况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

茹建华《关于新世纪农村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思考》

篇6: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

刘天晴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枣阳市新市中心小学

刘天晴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快乐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对于小学来说,发展是办学条件的改善,理念的提升,思路的明确,行为的规范,活力的彰显,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敬业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是摆在我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我校教师师德水平、道德标准、法制观念以及集体凝聚力稳步提升;教师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业务培训活动中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教师的教学行为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具备明显特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师德高尚的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

一、校园人文建设加强,教师精神内涵逐步充实。

我校以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宗旨,努力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队伍德育建设的校本培训模式和路径,通过开展各种有计划性的特色活动,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

1.我校评价教师评估形式多样化:一是学生评教师,每学期几次,将评估情况原汁原味反馈给教师;二是教职工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建立考核评优评奖制度。对每一位教职工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量化评价,提高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团阵地作用。加强了领导与教师、党员与同事之间党员干部与教师的联系,进行谈心活动,做好交流,大家相互之间增进了了解和沟通,彼此能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3.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党支部、工会、教研组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投资建设了教工之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在教师节、妇女节、元旦等节庆日组织庆祝活动外,还组织教师进行了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领导、教师同参加一场比赛,同坐在一起讨论,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拓宽教师视野,丰富精神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为教师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教师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教师快乐、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条件,让教师学模范、学榜样;搭建领导干部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了个人思想境界。

二、校本培训形成特色,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提高了外出培训的效果。

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各教研组开展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期末各教研组还组织了教师开展教学交流。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养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有所深入。我校的集体备课起初就是同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在规定的地点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讨论下两周的教学内容(间周举行),后来发觉这样太空,不实,一些备课组的活动流于形式,一节课的时间讨论的教学内容过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后来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重点由每次讨论两周的教学内容改为每周只讨论一周中最值得研究的一节课,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大部分教师对本学期的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都能乐意接受,因为说课比赛在许多职称评比、教研活动中太常见了,大家正好借此机会练练兵。但虽然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可对下学年没有多大借鉴作用。

3、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现如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更突出了目标性;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课堂操控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全面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氛围日渐浓郁,真正发挥以研促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在彻底解放了老师和学生的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6、利用说课磨砺教师。最初我校组织教师进行优质课评比,发觉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太透彻,教师教材分析处理不到位、编者意图不明确、教法学法应用不当、教学程序不清晰,对教学目标以及教法分析不到位,尤其是说课时没有注重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紧抓说课这一重要的形式。利用平时的个人备课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说课练习,让教师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尝试,再让获奖教师在校内开设观摩课。这样不但磨砺了这一批教师,还让其他教师学习并观摩了优秀说课稿的拟写方法、说课的基本程序以及优质课堂教学的模式。

7、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评估,通过开展学习新课标、出试卷比赛、教学设计的评比以及教学一得的评比,并通过对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习作以及下水文的练笔、数学教师解答学生习题、教学案例分析试卷、英语教师口语测试等,使教师的专业思想得到了洗礼,业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改善,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根据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学生自学,质疑解疑——检查学情,梳理疑难——重点指导,突破难点——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的操作程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

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8、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学校项目管理员必须及时完整地接收卫星资源,并做好下载记录。由项目管理员负责,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建立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每一学科教师建立个人文件夹,每周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将资源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学校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纳入计划,排入课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以教学应用为重点,推动远程教育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学校每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少于20课时,各年级课程覆盖率不低于60%。确保各年级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能够接受1~2课时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使学校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运用教学。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实行定岗定责、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对教学落聘教师,可安排竞聘宿舍管理员、司务员、学校菜园管理员等岗位,并签定责任状,凡是落聘的教师取消当年的评先晋级资格。

四、校本科研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我校注重和谐校园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枣阳市、襄樊市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篇7: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遍植梧桐树,育得金凤鸣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于勇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

遍植梧桐树,育得金凤鸣

——偏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5年。这15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建设日新月异,以前只能在城镇学校看到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也在农村小学安家落户。然而,与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的发展速度相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却滞后了许多。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出现了功能室闲臵、教学器材无人问津的现象,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村级小学,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已成为农村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过硬、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每一所偏远农村小学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继续进行的前提。

偏远农村小学要想与城镇小学一样拥有一支力量充足、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主要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如何留得住教师、使现有师资力量不再流失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近十年来,我校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与大家分享,供交流探讨。

第一方面,如何留得住教师,使现有师资力量不再流失的应对策略。

景台镇位于我县最北部,位臵偏远,镇中心区距县城40公里。下辖各村小学校十分分散,赵家、锦山两所学校距镇中心区20公里。多数村小学校交通不便,路难行,遇到雨雪天气,教师上下班只能步行,条件艰苦,为此,一些中青年教师千方百计的要调离我校。2001年到2009年间,我校先后有13名中青年教师调到县城或县周边学校。2009年后分配到我校的特岗教师,有6名又调回县城,有两名分到我校后,没有报到,直接申请辞职。十年间,我校失去20多名青年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了留住教师,防止中青年、骨干教师不再流失,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留住教师的身、稳住教师的心。

一、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把教师留在农村,安心工作,首先要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从2009年开始,新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在三年特岗服务期内,我校免费提供宿舍,每人每月发放伙食补助费80元,到村小学工作的,上下班交通费由中心校负责。由于工作需要,家在镇内居住的教师,去往偏远村小学支教的,上下班交通费也由中心校负责,不用个人承担(每年我校支教教师的交通补助费都在万元以上)。长期在偏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中心校积极想办法帮助其解决,为其申请困难职工补助。近两年我校“励耕计划”困难教师人选多数在偏远村小学产生。这些措施,解决了教师生活中的困难,使教师摆脱了生活琐事的纷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二、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为其搭建风采展示的平台。

当前,一些青年教师急于脱离农村,主要在思想上认为在农村缺少自我展示的机会,没有发挥特长的空间,担心无出头之日。我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成长工作,注意发现人才,为每位教师争取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参加县、市、省国家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规定按照参加活动的行政级别和取得的成绩为其在“一评三考”总成绩中加分,而且参加活动费用全部报销。在活动中,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满语教师孟祥宇、英语教师郭宏亮,已成为全县满语、英语学科的领军人物。学校现有县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3人。通过参加活动,许多青年教师获得了县、市、省不同级别的各种荣誉,使众多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增强,水平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在农村的舞台更宽广,通往成功之路更近更平坦。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使教师在乡村扎下根。

为了调动偏远村小学老师工作的积极性,稳定村小学教师队伍,我校在职称评聘、选优评先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在偏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凡是支教的教师,每年在“一评三考”总成绩中加分。在石灰、赵家、锦山三所学校工作满15年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在总赋分成绩中加一分。

以上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暖了教师的心,留下了教师的身,扎下了教师的根。我们相信,随着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绩效工资的实施、职称制度的改革,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农村、扎根农村。

第二方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应对策略

我校教师编制数为132人,现实有教师117人,缺编15人。英语专业教师全校只有2人,音乐专业教师全校有1人,美术专业教师全校有4人,体育专业教师全校有3人。现有师资力量完成课程计划的任务非常困难,一线教师周课时量平均在20节以上,个别村小学教师周课时量在25节以上,教师业务多,压力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了村小学隔年招生(适龄入学人数达不到10人的)、就近合并班级、体育课复式教学、专业教师轮岗制等常规办法,来减轻教师力量不足带来的压力。

针对教师力量不足我校采取的措施还有

1、公开面向社会聘用教师。面向社会招聘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1986年以后参加工作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在这些人中,通过层层考核,择优选用。试用期一个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学校与聘用人员的责任义务。制定聘用人员的考核机制,按考核等次决定下年是否续聘。今年我校聘用了6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2、调整布局,推动规范化进程。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那就只有从改变它的分散性入手,那就是——集中办学,走规范化道路。建设农村规范化学校是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滞后,教师队伍管理诸问题的根本途径。用科学、前瞻的眼光把教育资源集中起来,改善教育环境,把农村小学办大,办强,办规范。调整布局,集中办学,统一办学。那么,教师分散,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工作环境差,职业认同感低等诸问题就如厉刀斩乱麻一样迎刃而解了。目前,我校的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已进入酝酿筹划阶段。根据我镇地域广、人口多的实际,我们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办三所规范化小学,即中心校,石灰小学校,五台子小学校。通过这三所学校的规范化办学,逐步兼并周边的“麻雀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而达到全校规范化办学的目的。如此一来,就能把原来分散的教师集中起来,合理配臵,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在我县是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和筹备阶段,但农村小学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决定走规范化道路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三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应对策略。

“师资兴则学校兴”,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要承担起课程改革下的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重大责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农村学校应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校以“教育行风建设”为契机,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先进,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质量.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引领教师不断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首先,引导教师转变学生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挖掘潜能,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教学的全过程,更不能放手让其自生自灭。最后,激励教师转变教学观。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到引导学生“学”并重的转变。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意味着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同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

三、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使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1、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开展了《高效课堂模式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现时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四、改革创新校本科研,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的目的,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我校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小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县、市、省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篇8: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思考,实践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大国而著称, 即使在穷乡僻壤也曾孕育过无数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在科技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 农村小学生的品德现状却不得不令人担忧。由于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 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加之, 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 价值失范, 不良风尚, 不良电视媒体影响等, 使孩子们更多地接受了一些不健康思潮的影响, 丧失了原本的淳朴和踏实。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我对此颇为痛心, 由此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诸多思考与实践。

一、重视各学科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是农村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现行教材要求达到三维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常识课, 教材大多数都渗透浓浓的人文情怀。如语文教材中的《胖乎乎的小手》《失物招领》《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 有的教导孩子们热爱家人, 关心家人, 有的教育孩子们要保护环境卫生, 不乱扔垃圾, 等等, 都融进了德育教育内容。一则则小故事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促使孩子们积极向上。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多数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很少关注教材对于引领学生品德形成, 关注学生思想成长的作用。我们应在这些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 并以教师自身的经历及经验和学生分享人物的优秀品质, 开发事件的内在美,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自觉捡拾校园里的垃圾, 尊老爱幼, 拾金不昧、自强不息。做完后还可以举行成果汇报会, 给学生创造德育实践体验的机会, 帮助学生积累正能量, 使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二、文明礼仪的形成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奠基石。

人们常常羡慕城里的孩子文明礼貌程度高, 这是由于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环境, 受怎样的环境影响, 便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环境影响和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处处讲文明、处处讲礼仪、处处受教育的育人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相辅相成的清新魅力。文明礼仪应从孩子们初入校园抓起, 从小事抓起, 从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情抓起, 如见到老师问好, 离家或离校时对父母或老师说再见, 出门或出教室时应让长辈先行, 做错事应及时道歉并改正, 等等。教师应处处示范, 时时要求, 在班级设立好人好事登记簿、文明礼仪示范展示台, 校园里有文明礼仪长廊, 不断更新内容, 创设育人环境。这样学生对文明礼貌这一良好行为品质有牢固的常态化体验, 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促使他们做得更好。老师在感觉学生越来越可爱的同时, 适时加以褒扬, 学生便会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和成长的快乐, 会在言行方面对自己有自觉的要求。

三、读书是开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较小, 社会阅历相对较少, 见识有限, 德育教育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们多读书, 读好书。既增长知识, 又增长见识, 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三国》、《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锋的故事》等经典名著,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欣赏优美的故事情节, 开阔视野, 另一方面, 还可以从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分辨正义与邪恶, 帮助他们树立清晰的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要选读一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书籍, 以这些书籍为载体,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它们字字珠玑, 都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用无声的语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 阅读后让学生对照经典章句, 感受先贤的为人之道, 领悟其中的精髓, 汲取道德精华, 感化心灵, 让经典引导行动。

四、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空洞的说教是无法开启学生心智的, 只有生动朴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以务农为主, 体力劳动强度较大, 生活较艰辛, 这些学生都能体察得到, 我们可利用这些教育素材, 从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从感恩父母开始, 进而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如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 我们邀请了学生父母前来参加。班会开始, 首先让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 你每天的零用钱是多少?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买学习用品、穿衣、看病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你今年如果11岁, 父母在你身上花的钱共计多少?某同学算后得出11年来父母花在他身上的钱是52800多元, 占了他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有的同学还算出兄弟两个花了108400元, 父母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全花在了哺育儿女上。这笔实实在在的亲情账, 使全体学生都震动了。学生对坐在身边的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每个学生都从内心迸发出爱的火花, 决心好好读书,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回报社会。有的学生深知家长养育之苦, 回家后洗衣扫地, 分担父母的负担。有的学生父母生病时主动端水拿药, 抚慰病中的父母。学生家长对主题班会感触颇深, 家长反映学生受到的教育比几年收获的都大。我观察, 通过感恩教育, 原来不懂事、玩世不恭的学生醒悟了,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利用本土人文资源, 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深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强调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应注意挖掘离我们最近, 学生最熟悉、最易接受的教育素材, 利用这些资源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如本地始建于清代的“张氏书房”, 是当地富商为村人修建的私塾, 供当时学生读书;享誉陇原当地的名人李秀峰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等, 通过这些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参观农村规模养殖基地, 新农村建设, 农民文化广场, 庆阳香包制作等, 了解农村生活的质朴与醇厚, 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局限性, 面向农村生活现实,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和今天的巨大变化, 从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并把这种感性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认识, 进而转变成一种永不丧失的深厚情感。这是发挥农村文化育人功能, 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

上一篇: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下一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