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

2024-04-22

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精选8篇)

篇1: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

大学生如何做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到底能帮助大学生做出什么更优的选择呢?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身条件找到适宜和满意的工作,以实现和满足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和认知自己,为自己规划未来,制定人生事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个人不断持续探索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天赋、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比较清楚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

当人们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清晰的的认识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那大学生该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呢?

1、首先,大学生要进行自我定位

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中之重,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找工作之前,要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关键环节就是准确的自我定位。

了解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知识具体适合做什么?

只有这些问题了解清楚了,才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通过自我分析与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的测量,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才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步骤。

2、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又充满了变数,再也没有铁饭碗的职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也要随之来调整目标,

就业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就不能把终生职业生涯目标每个时间节点的具体细节在一次咨询中确定下来。

咨询师并非能够在一次咨询中完成,需根据客观环境、和来询者自身条件的变化要及时地调整咨询目标和规划方向。

3最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

从职业生涯发展进程来看,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职业生涯的阶段主要可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和职业结束期五个阶段。

职业准备期是人们形成了较明确的职业意向后,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做好相应的准备,并等待合适的就业机会。大学毕业生都有选择理想职业的美好愿望,准备充分的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地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很快适应进入新的职业角色。

职业选择期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由潜在的职业人变为现实职业人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企业挑选毕业生的过程,只有个人与企业人职匹配,个人的职业选择才能成功。

职业适应期是毕业生刚刚步入职场,有一个新环境和新关系的适应过程,要完成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新的职业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等。

职业稳定期是个人取得的成就和事业都属于鼎盛繁荣的黄金时期,大概在35-45岁左右,职业相对稳定平稳。当然职业稳定是相对的,现在人才高速流动,行业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与岗位发生变化,对于个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职业结束期是人到退休的年龄,60岁以后,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原因,逐渐降低职业活动范围,减弱工作能力和职业兴趣,要结束职业生涯,安享晚年的退休生活。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分析自己的职业方向,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最优选择。

即将踏入的职场,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性质、强度、时间、方式、人际关系,要快速适应迅速成长为职业新人。

篇2: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从选择大学开始

。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让原本前途未卜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一个岗位就好了,不论薪水。”这是一个专为农民工举办的招聘会上,一些大学生的私下对话。据悉,当天该招聘会求职的大学生比农民工还多。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吗?为什么这么多在千军万马之前挤过独木桥的“天之骄子”,在受过3-5年的高等教育,在找工作时却像毫无自理能力的幼稚园小朋友一样只能听天由命?为什么在一个个职位面前,大学生的竞争力是这么的苍白无力?

启蒙期的“职业规划”意识

一个招聘会上,有位女大学生看见不少应聘的同伴在排队,于是赶紧上去卡位。直到快接近终点,才想起来问:“咦,这是什么公司啊,这么多女生排队?”同伴回答“这是厕所。”

这并非一个笑话,而是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

“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当盲目,只知道递简历,连自己计划投身的公司、行业都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我们去参加招聘会,很多学生一见面就会问,‘你们公司做什么的?’同样的问题,一天要重复至少20多遍。”一家知名企业的H R曾向记者表示。往往这个时候,他不知道是该替学生着急,还是应该感到悲哀。有些学生的资质真的很好,但提到对行业及应聘职位的认知度时,就相当贫乏。“他们很优秀,但不是我们要找的人才。”

在招聘市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譬如今年初的第一届广州动漫、设计人才推介会,招聘单位号称“有合适的人,来多少要多少”。然而有参与推介会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来参会的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起码的行业岗位划分、应该具备的技能都不甚了了,对薪酬标准的认知更是连入门的水平都不到。“有热情是好的,有创意也是好的,但没有最基础的应用技能将其转化为作品,都等于零。企业不会雇佣只会天天做梦的人。”

“中国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个从小、从选择大学开始就应该着手的规划,以便在大学毕业后,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认知。但在中国,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认知还处在启蒙阶段。”万宝盛华(中国)华南区区域总监廖继斌表示。

欧美学生的职业规划

中国大学生习惯在大三之后才开始考虑找工作的事。网络上曾有人发帖总结中国大学生四年生活:第一年适应期疯狂玩,第二年成长期拍拖,第三年学习期考试,第四年毕业期找工作,

再看一看其它国家的大学生是怎么提前备战的。

在美国,一个高中生毕业后,会花费一笔价格不菲的费用去找职业发展中心做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和综合信息的了解,评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可能选择什么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能更接近目标。在了解了自己之后,利用大学生涯着重了解社会确认未来方向。

廖继斌表示,理想和社会是有差异的。欧美学生在制定了职业规划后,大一期间对为什么读这所大学和这个专业已经有充足和清晰的答案。而在大一至大三期间,除了日常的大学学习之外,会尽可能地通过实习活动了解未来计划从事行业的背景,自学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并考取相关证书,从而为自己四年后的择业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会对自己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有更多认知,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出多个方向、多个方案,比如最优选择是什么、第二选择是什么、第三选择是什么,相当明确。”

而相较而言,中国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就业标准是一个好的公司、一份好薪水的工作。但往往好的公司并不一定适合他或令他喜欢,而大学期间又浪费了准备时间。所以,毕业后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工作经验,都缺乏竞争力,只能沦为被动就业的状况。

廖继斌说,曾经有一个西安交大的毕业生令他印象深刻。这位学生大一时就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目标―――做H R,并考虑要进什么类型的公司。在大学生四年时间里,除了生活和学习,他不断培养H R方面的知识,并与校外的师兄师姐了解公司内的运作和文化、销售系统,创造机会实习。在此期间,他进一步确定了自己未来做H R的决定。

虽然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不是HR,但他很坚定自己的选择,在那个公司的三年中,他仍然做了很多准备,不断假设如果自己是H R应该怎么做,同时观察HR部门怎么做。在这家全球500强公司的第五年,他最终有机会做了H R经理。他老板给他的评价是,一年时间的业绩就相当于别人的三年。本报记者 田爱丽 实习生 叶华

◎ 不奢望太高

“我个人建议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期望不要很高。”廖继斌说,第一份工作的目的最主要是了解社会运作,社会是一个机器,有什么零部件要了解清楚;同时锻炼好自己的技能,比如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工作责任感。

此外还要转变观念。很多人都希望去一线城市、大公司,不去民营或国营企业。但事实上,现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是在二线城市,如成都、西安、青岛等地。其次,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处,小公司也有自己的好处。大公司有很完善的系统,对人的培养也有完整性,但也由于他们分得比较细,对人的培养相对单一,“一个萝卜一个坑”。小公司虽然没有好的系统,但它对人解决问题和沟通能力的塑造是非常强的。

◎ 不轻易跳槽

廖继斌表示,了解一个公司的运作,至少要3至5年。而如果培养一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让自己在一个部门有充分时间去展示对组织和团队的贡献,也需要3到5年。

“我们不希望看到太频繁的跳槽,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没有想清楚原因,就是为了跳槽而跳槽,其在职业品牌塑造就比其他人逊色很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非常期望看到员工有一定忠诚度。企业高层更欣赏能够跟公司共患难的群体,一个企业的发展也会使员工有不同的经历。大学毕业生在一个单位能够经历持久一点,对其人生的塑造或看法也有一个比较正面的基础。

篇3: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

关键词:职业规划,体育选课,体育学习,结合性

职业规划理论起源于美国, 1908年美国人弗兰克·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职业规划的理念,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 职业规划的定义和实践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 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内外在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 并结合社会特点, 根据自身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职业目标, 并为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1]。

职业规划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传播到国内, 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职业学校”冠名的学校。1919年, 以黄炎培先生为首的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教育指导号》, 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2]。此可谓是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萌芽, 并且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 按社会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设专业, 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 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3]。而作为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高职体育课程, 正以它的增强体质健康的本质功能和其它多功能性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延伸, 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这种功能的体现是必须经过学生长期的体育锻炼而获得的。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学生的主体需求未能对接[4]。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都采用了三自主的选课方式, 但在选课的过程中,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学生的选课动机和目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如:有些同学看到班级同学选什么项目, 他也和同学选一样的项目, 而没有考虑到体育选项课的一些特点。 (2) 高校的体育部在选课的过程中, 仅仅列出该课课目内容、特点以及考试方法等。很少有专门的选课指导。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校的体育学习与学生的职业生涯严重脱节, 体育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基于以上背景, 根据高校的职业规划中的职业特点, 将职业规划和体育学习相结合, 通过不同的角度, 引导学生在实际体育学习中有目的地选择课目进行学习, 以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并最终在大学生毕业群体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高校职业规划中的职业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在实际体育选课中有目的地选择对应的课目进行学习, 以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

1.2.2 专家咨询法

专程访问了职业规划专家、体育教学专家, 并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 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进行归纳综合, 使研究更为合理。

1.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分别解析职业规划、职业岗位和体育学习的特点, 探索它们之间结合点进行研究。

1.2.4 问卷调查法

针对课题研究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 于2014年3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9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每个学院分别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84份, 回收率98.2%。其中男生432名, 占48%;女生468名, 占52%。问卷发放方式为在体育课现场限时调查, 现场收回。

1.2.5 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讨论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兴趣分类方法, 分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职业类型。本次调查选取了三种职业类型, 同时, 根据霍兰德对各职业类型的定义结合体育各项目的特点, 把所选择的三种职业类型实用型、企业型、艺术型分别对应乒乓球、篮球和健美操三种项目。同时, 根据所选的三种职业类型的挑选三个能分别代表职业特点的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以下分别简称“机械学院”“经管学院”“艺术学院”。

调查的步骤:第一步, 未引导型:在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的情况下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自己所想学习的体育课程。第二步, 发挥型:即学生选择体育课程时考虑自己未来职业和课程特点的相似性, 从进一步发挥的角度去选择课程, 用体育带动自己的职业动力, 促进职业生涯进一步提高。第三步, 互补型:分别向每个学院学生介绍三种职业类型, 并分别讲解每种职业类型的特点, 并对应每个学院的职业规划特点, 选课的学生选择体育课程的时候可以考虑自己未来职业和课程特点的差异, 从互补的角度去选择课程, 发散思维, 让学生从发挥型的方向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体育课程, 弥补自己将来在工作中所缺乏的素质。

2.2 讨论与分析

2.2.1 未引导型和发挥型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 (见表1) :机械学院学生职业规划是技术型职业, 在未进行引导时选择技术型的乒乓球项目的比例是40.9%。在从发挥的角度进行选择时, 选择乒乓球项目的比例上升到70.3%, 增长了29.4%, 乒乓球项目的选择百分比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和技术型互补的团队型项目篮球和关联性小的创造型项目健美操则有所降低。

从结果可以看出 (见表2) , 经管学院学生对应的职业规划类型是团队型, 在未进行引导时选择团队型的篮球项目的比例是51.0%, 在从发挥的角度进行选择时, 选择篮球项目的比例上升到72.8%, 增长了21.8%, 篮球项目的选择百分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和团队型互补的创造型项目健美操和关联性小的技术型项目乒乓球有所降低。

从结果可以看出 (见表3) , 艺术学院学生对应的职业规划类型是创造型, 在未进行引导时选择创造型的健美操项目的比例是47.6%, 从发挥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选择时, 选择健美操项目的比例上升到66.2%, 增长了18.6%, 健美操的选课人数发生了明显变化, 和创造型互补的技术型项目乒乓球和团队型项目篮球则有所降低。

从以上三个学院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通过发挥型方向引导, 让学生选课从主观上的无序性引导到职业规划下的有序性, 通过职业规划和体育学习的发挥,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 通过体育调节, 使自己的身体不断得到锻炼, 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使学生不断攀登职业高峰, 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2.2 互补型的调查结果分析

机械学院互补型的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1) :机械学院学生职业规划是技术型职业, 在未进行引导时选择其互补项目篮球项目的比例是49.0%, 在从互补的角度进行选择时, 选择篮球项目的比例上升到66.9%, 增长了15.9%, 篮球项目的选择百分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技术型项目乒乓球和关联性小的创造型项目健美操则有所降低。

经管学院互补型的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2) , 经管学院学生对应的职业规划类型是团队型, 在未进行引导时其互补项目健美操的比例是15.8%, 在从互补的角度进行选择时, 选择健美操项目的比例上升到28.9%, 增长了13.1%, 健美操项目的选择百分比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团队型项目篮球和关联性小的技术型项目乒乓球有所降低。

艺术设计学院互补型的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3) , 艺术学院学生对应的职业规划类型是创造型, 在未进行引导时其互补型项目乒乓球项目的比例是26.9%, 从互补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选择时, 选择乒乓球项目的比例上升到43.1%, 增长了16.2%, 乒乓球的选课人数发生了明显变化, 创造型项目健美操和团队型项目篮球则有所降低。

从以上3个学院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向引导, 让学生选课从主观上的无序性引导到职业规划下的有序性, 通过职业规划和体育学习的互补,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和未来工作中, 松弛有度, 通过体育调节, 使人的身体不断得到锻炼, 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能调节身心, 使大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感受到互补型体育课程带来的益处时, 才会在脑海中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坚持终身体育。

3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未引导型的学生在选课时表现出主观上的无序性, 而发挥型和互补型对学生的职业规划都是非常有利的, 使学生体育选课方向更加明确, 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以及对未来岗位职业素质的适应性。同时, 职业规划和体育选课结合也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晓哲, 何方.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 (3) :82-84.

[2]胡艳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4) :68-71.

[3]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7) :973-975.

篇4: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兴趣的概念、分类、因素、测评和职业选择的概念、步骤、因素、要点,希望能对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的自我认知有所帮助。

关健词:兴趣 职业兴趣 职业 职业选择

一.职业兴趣

(一)职业兴趣概念

需要产生兴趣。兴趣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的全部精力:当一个人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时,他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兴趣爱好不同,职业兴趣就有差异。职业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才能;是保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影响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子。

(二)职业兴趣分类

根据霍兰德的划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

1.常规型。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习惯自己对事情作判断和决策,较少发挥想象力。没有强烈的野心,不喜欢冒险。

2.艺术型。热爱艺术,富于想象力、拥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个性,展现自己。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擅长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和表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时,不喜欢受约束和限制。

3.实践型。喜欢使用工具或机械从事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工作,动手能力强,通常喜欢亲自体验或实践理论和方法甚于与其他人讨论,一般不具有出众的交际能力,喜欢从事户外工作。

4.社会型。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5.研究型。喜欢理论研究,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擅长使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决难题。不喜欢官僚式的管理行为过多地影响研究工作。

6.管理型。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喜欢影响别人、敢于挑战,自信、有胆略、有抱负,沟通能力出色,擅长说服他人,追求声望、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

(三)职业兴趣因素

1.个人的需要。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情感也是一种需要,兴趣与情感密切联系着。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产生情感,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兴趣越深厚,就越能左右其职业生涯。

2.家庭的环境。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家庭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趋同性与协商性等方面。

3.受教育程度。个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兴趣的重要因素。个人学历层次越高,接受职业培训范围越广,其职业取向领域就越宽。

4.社会的因素。社会舆论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导向、传统文化、社会时尚等方面;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

5.职业的需求。职业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可提供的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总需求量,它是影响个人职业兴趣的客观因素。

(四)职业兴趣测评

职业兴趣测评有专门设计的测评量表。一般分为相关的几个部分,被测试者按测评要求完成,最后得出测评结果。比如,霍兰德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特点和职业,六种类型的分数之间做一个对比,分数在某一个类型上越高表明对这个类型的工作越感兴趣。

一般职业兴趣测评可以通过在线测评或使用专用测试软件的方式进行,职业兴趣测评量表设定几个重点测评的部分,每个部分测验没有时间限制,但一般会要求测试者尽快按要求完成。

二.职业选择

(一)职业选择概念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于自己就业的种类、方向的挑选和确定,是人们真正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行为,是人生的关键环节。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职业生涯扬帆于选择。道路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决定人生。职业选择决定职业生涯。今天的现状是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今天的选择决定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职业选择要结合工作经验、所受教育、性格倾向的程度、智力水平、身体条件、社会资源等各种因素,确定下一步或下几步的职业怎么走。不考虑自己的性格秉性,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宜从事某个职业是职业选择的误区。

(二)职业选择步骤

1.探索与成形。探索即根据自己的常识、经验和能力,来收集各种感兴趣的有关职业信息。成形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定向。主要考虑所确定的职业生涯方向的价值、目的和能够获得的报偿等因素。

2.选择与澄清。选择就是分析、考虑并初步选择确定具体的职业目标。澄清就是在初步选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自我质疑,最终确定好具体的职业目标。

3.坚定与矫正。即就职的坚定或矫正。就职即按照既定职业目标实施,走上工作岗位。坚定或矫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如果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正确的,那就坚定地走下去;另一个是如果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部分不正确或完全错误的,那就适时部分地更正,重新选择更合适的正确职业目标。

4.总结与提高。总结就是对职业选择做评估、做鉴定。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提高就是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勇于实践,不断积累职场智慧,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丰富精彩的人生。

(三)职业选择因素

1.兴趣。人的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相反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力疲乏。

2.气质。气质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气质对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职业选择时要结合不同类型气质的特点,考虑与之相对应的相匹配的职业。

3.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不同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人们从事的职业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其性格特点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心理学家认为,每一类性格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

4.能力。在职业选择上,能力因素起筛选作用,各人根据能力的高低和能力优势确定其职业意向。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租用人单位都把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都有职业活动对特殊能力的要求。

(四)职业选择要点

1.地域。地域选择首当其冲。地域对一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极其重要。地域可能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企业设立时一般会考虑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你在职业选择时当然也要考虑适宜发展的地域。

2.行业。自己适合做什么行业,一旦确定,就要考虑:行业有没有内在连续性。其道理在于,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里,这个道理非常适用于职业的选择。在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选对行业。

3.企业。企业是个人职业的承载平台,是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得以拓展、得以精彩展现的舞台。一个好的平台往往能够让人得到成长和锻炼,不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个人对于职业的信心和兴趣,不断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4.职业。所谓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职业要选定主战场,要尽可能地到企业的主战场耕耘。主战场就是那些最能够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主要是业务部门。比如,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等等就是主战场。

参考文献

1.于泳红.著《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5期

2.吴俊华、张进辅.著《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调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3.潘子彦.著《大学生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方法初探》.《职业时空》2012年第03期

4.卜晓燕、李燕.著《大一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4期

5.张蔚.著《职业性向测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证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篇5:大学生职业选择策略

意见建议作为决 策的参考,这一工作内容需要一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给人提供帮助的 工作角色,要求咨询者本身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知识层次, 掌握并能提炼最新科学知识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技巧,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再如金融证券行业, 它的工作内容是整天与数值打交道并进行分析判断,观察,分析,思考, 判断与决策是它的工作方式,工作角色体现在经常要独立操作,有时需 要与人配合和联络,甚至对他人进行考察,监督或监管,这样的工作内 容和工作角色,工作方式要求金融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的自律精神,高度 的金融敏感性,果断的决策作风,准确的判断能力等等.工作内容,方 式,角色,要求有时是交叉的,多重的,它们是互不相同又是互相联系 的,即使在某些相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工作角色分配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同样是软件编程员,有的地方需要细节的处理能力,有的地方需要宏 观的控制能力,有的是单独工作角色,有的是与人配合的工作角色.这 就有赖于对工作的全面理解.(二)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的选择 明确了你所希望的工作,下一步就是看哪些工作真的适合你了.那 份工作你干勉强不勉强?现实可能性如何?你的愿望与社会现实是否有 距离?等等.为了分析你所希望的工作的现实可能性,下面列出了几个 方面,你可以据此评价你最希望从事的两种工作.能力可能性和价值观 可能性:自己有能力干吗?仅仅靠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干好吗?自己的能 力能充分发挥吗?能让你负起所希望的责任或挑战吗?与你的价值观矛 盾吗?你的价值观能为该企业接受吗?目标可能性和匹配可能性:能实 现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吗?是你爱好的工作内容吗?能得到希望的报酬 吗?与你的教育,资格等条件相符吗?能实现你的长期目标吗?劳动条 件等可以接受吗?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如果你对最 希望的工作评价体现在以上的四种可能性当中,可能者占据多数,那证 明你的选择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反之,如果不可能占多数,那你不 得不要重新考虑你的现实职业了.(三)志愿单位的具体化 在对工作有了全面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志愿单位的排序,主要考 虑条件有:地理条件,单位性质,单位规模,行业,收入,提升机会, 专业对口度,工作环境,福利,调动工作的可能性,稳定性等等.列出 三个志愿单位之后,针对以上所列出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合度的衡量.看 看这三个单位对自己的适合程度如何,比如对单位的了解,对从事岗位 的了解,现实的可行性如何等.(四)制约条件的权衡与取舍

任何一个就业单位,都有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十全十美的就业 单位毕竟少数

数.在选择时,对一些条件可能能够妥协,而对其它条件则 可能无法妥协,这些条件就是制约条件.因此,必须对这些制约条件进 行全盘考虑,并决定最终的单位取舍.起作用的制约条件有:工资水平, 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业余时间分配,专业对口 程度,福利以及对单位的总体印象如形象,风气和文化等等.评价有两 种标准,即不能妥协的和能妥协的.毕业生可以针对具体单位进行评估(在这里是假设所有的制约条件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如果不能妥协的 条件占大多数,也许你就应该重新考虑你的志愿单位了.俗语说:货比 三家不吃亏,结合前面所列出的职业兴趣,价值观等比较,去除这些制 约条件,从中找出最符合你的职业兴趣,角色兴趣,价值观等因素的就 业单位.三,职业选择的策略(一)从客观现实出发 职业选择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首先要将个人的职业意愿,自身素 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加以充分的考虑,估计一下自己能否胜任某项职业 的要求,认真评价个人职业意愿的可能性,即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和定 位.其次对职业岗位空缺与需求作出客观分析.(二)比较鉴别 在职业和就业者之间进行比较,将职业对人的要求具体化,比如教 师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工作者要求有丰富的创作力等 等.其次在选出的多种职业目标中进行比较.自己的条件可能适合好几 种职业,应当选出那些更符合条件的,更符合自己特长和专业发展的, 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的职业.再次将职业提出的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因 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是有主次的,每个人进行职业定向时 也是考虑多方面的,所以当个人的素质符合某种职业的主要条件时,职 业选择就比较容易成功.(三)扬长避短 在选择职业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一 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容易激发出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如果充分考虑到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等因素,走上工作岗 位后,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做,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创未来.(四)适时调整

是否依据以上三个策略作出的选择就不需要变化了呢?有的人可能 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后来情况发生变化,还有的人在选择时考虑不够全 面,在实践中行不通,这就要依据新的情况,适时调整,慎重地进行新 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适时调整的引申含义是:对 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单位和职业,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采取打好基础, 抓住机会,分步跃进,逐渐逼近的策略,为了理想而甘愿追求终身的例 子举不胜举,作为大学毕业

篇6: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

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精神层面的问题再一次困绕职场人士,进一步万人空巷,退一步是否会海阔天空呢?

前程无忧3月跳槽调查显示,52.3%的求职者选择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选择二线城市(如杭州、武汉等)的比例为24%,其余的为无所谓,两者都可。

在金融危机下,选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是否有哪些诀窍与门槛?职场专家陈凯女士作了如下分析:

去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工作,我觉得这个讨论很必要的。因为我自己从事的是职业咨询,往日里来我这咨询的这个问题的大部分均不是出生在一线城市的本地人,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在异地打工者上存在普遍性。

其实对于很多不是成长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矛盾是必然的。一些人尽皆知的优劣势,比如一线城市机会多,舞台够大空间够大,通俗点就是能赚到大钱。而二线城市相对压力小一些也清闲一些,精神压力与身体疲劳度都不会特别激烈。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衣食住行的花费相对二线城市要高一些。

对此如何选择,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觉。选择城市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一途径要达成你想要的生活状态。正如同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功成名就或加官进爵,做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为了你主观感受的幸福感。所以选择前要充分聆听自己内心的诉求与意愿,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

篇7:中国大学生职业选择特点分析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职业能力并不是独立与能力以外的单独能力,与能力这一范畴是种属关系。相对于能力来说职业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在各种职业场场所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但同时职业能力也是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无非就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大学生

正文: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能力是指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观察的精确性,记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敏捷性是完成许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节奏感和曲调感对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缺乏充分的想象力,就很难使他与作家、艺术家结缘。

当然,要顺利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单靠某一种能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如要当作家,单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 力、逻楫思维能力等。在从事某种活动中,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之为才能。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能在活动中最完备地结合,那他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 理想,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职业能力并不是独立与能力以外的单独能力,与能力这一范畴是种属关系。相对于能力来说职业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在各种职业场场所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但同时职业能力也是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无非就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职业能力也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素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

第一:专业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能够较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训练和提高专业技能,并强化专业思维和职业伦理修养。专业实践活动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为自我学习和发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和协调,以及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第二:课题调研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感到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组织、安排和落实。从经济、成本和效益等诸多方面考虑,许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即使去了,也大多从事一些烦杂的事务性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真正接触到职业岗位,职业技能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他们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了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挫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感谢学校能给他们这样一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面对压力和挑战,迎难而上,不畏艰苦,这种宝贵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有益。

第三:社会志愿者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发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构成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教等活动。

第四: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发展,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以及应对挫折等职业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开来的,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等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割裂开来的,某一特定的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某一专业基本技能或具体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通过单一的课程或系列教学模块来完成,而是需要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经过持续的实践和体验,逐渐培养起来的,换句话说,该种能力素养无法通过“教”和“学”取得,而是需要“历”与“炼”才能获得,因此,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我们要把握好这个人生阶段,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结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无非就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21世纪人生职业规划》李宏 周正训 著

《青年职业心理发展与测评》张进辅 主编

篇8:女大学生职业选择访谈研究

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更是青年大学生的一大就职抉择 (阴国恩, 2000) 。占全国大学生45%的女大学生, 她们的的职业选择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杨贞, 2011;李晓明, 2006) 。

有研究表明, 与男大学生相比, 女大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期职业选择时, 更加突出“高稳定性”, 择业心态更趋务实。有问卷调查发现, 有61%的女生更倾向于去学校或国营企事业单位 (高于男生7个百分点) 。对薪酬福利的期望调查发现, 85%的女生在职业选择中最关心的是薪酬福利, 仅有3%不到的女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月薪。说明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功利化, 忽略了职业的发展性和长期性。68.3%的女生选择在省会或其他地级以上大城市就业, 反映出多数女大学生愿意在大城市、安稳、低风险的单位就业 (魏文风, 2013;田秀菊, 2012) 。在毕业后3-5年的长期规划方面, 有调查研究显示:在283名女大学生中, 仅有18%的女性有长期规划 (郭旭颖.2013) 。

在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受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 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职业问题, 如招聘、晋升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家庭与事业的矛盾问题, 这些都成为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障碍和难点 (杨平, 2010) 。其中性别歧视是导致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困扰的最主要因素。调查表明:有70.1%女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女性歧视 (郭旭颖.2013) 。长期以来, 劳动力市场给女性的就业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一份民营企业用工条件表中所提供的307个岗位, 提供给男性的有230项, 女性的只有77项 (魏文风, 2013) 。出现此现象的具体原因有两个:其一, 女大学生将来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 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结婚后的怀孕、生产、哺育等正常的休假会中断工作, 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其二, 生理上, 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因此增加了单位的经营成本, 从而企业减少对女性的选择 (王晓萍, 2009) 。

以往研究, 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很少有采用访谈法的方法。与问卷调查相比, 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问卷通常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 向被研究者询问研究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而访谈可以直接询问受访者对问题的看法, 用自己的语言和概念表达观点。如果访谈的结构足够开放, 访谈者还可以通过让受访者讲故事或举例对自己的生活细节进行细致的描述 (1999, 陈向明) 。并且以往研究所关注的仅仅是女大学生毕业后的短期选择, 没有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角度来看女大学生在其毕业3-5年后的职业选择、当家庭与职业冲突时, 所作出的职业选择等。此文采用访谈法研究当前与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关的四个方面, 分别是:短期选择, 毕业3—5年后的长期选择, 性别歧视是否影响职业选择、家庭与事业冲突时的职业选择。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由于此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所以随机选择一所大学大三及以上年级的女大学生, 分别是A、B、C三人, 详细个人资料如下:

A:21岁, 大三, 际贸易专业;B:20岁, 大三, 建筑设计专业;C:21岁, 大四, 哲学专业。

2.2 研究设计

研究需要知道的是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其相关的信息,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与被试进行晤谈来收集资料。下面的几个问题是次研究关心的, 也是访谈的核心问题。

2.2.1 毕业后的短期职业选择

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2.2.2 毕业3-5年之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结婚、休产假等一系列的事情与工作冲突时, 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2.3 你认为求职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是否影响你做出职业选择?

2.3 研究程序

2.3.1. 确定受访者, 并告知受访者:访谈内容仅作研究之用, 会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2.3.2. 正式进行访谈, 访谈次数为一次, 时间约为半个小时。

2.3.4. 结束访谈, 感谢受访者的信任, 以及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本次访谈。

3. 结果

研究结果分四个部分呈现, 依据研究问题分为:

3.1 结合自身情况, 理性做出短期计划

A、B、C三个受访者均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很清楚。且结合个人自身情况, 比如兴趣爱好、目前能力水平、专业前景等不同方面, 理性做出毕业选择。A觉得自己能力还有所欠缺, 所以选择在国内读研深造。目前已经确定好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C已经做好了留学美国的相关事宜, 并且也一确定好学校和专业。B计划毕业后直接工作, 成为一名设计师。但并未确定工作单位。相较于A、C, B的短期计划稍显模糊。这可能由于其大学是读五年, 毕业压力相对来说还较小, 因此还未考虑如此细致。

3.2 长期规划模糊, 并未具体定位

在谈到3-5年之后的规划时, A、B、C三个受访者均表示还没有想得那么, 都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方向。A计划找一份与专业有关的职业, 具体职业没有定位;B期待职业地位升高, 薪资水平提高。但也没有确定是升高为哪一种职业, 工资提高到多少水平。C更加模糊, 仅为在美国找一份工作。

3.3. 存在性别歧视, 但A、B认为性别歧视会影响职业选择的方向, C认为不会

当问及到“在求职中, 男女是否存在性别歧视, 并且是否会影响你做出职业选择?”。A、B、C三个受访者均认为性别歧视是肯定存在的, 并且A、B认为会影响到其做出职业选择。但C认为, 其实性别歧视不一定指用人单位不招女性, 有的用人单位恰好相反, 只招女性。比如迎宾人员、礼仪人员、服务员、护士等岗位。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她做职业选择。究其可能的原因, 是因为C曾经在实习时并没有因为是女性而遭到歧视。

3.4 当家庭与事业冲突时, 先家庭后事业

一旦女性组建家庭后, 生育、抚养子女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女性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结构, 在这方面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时就要求女性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平衡或做出一方选择。如果家庭与事业有冲突, A会在家里雇一个保姆, 同时继续原有工作。B会重新选择一份较为轻松的职业。C则表示, 她会先放弃事业, 照顾家庭。

4. 讨论

从以上结果看, 三位受访者在四方面的问题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 都具有清晰的短期计划、模糊的长期计划, 都认为女性求职中会受到性别歧视, 并且当家庭与事业冲突时, 先优先选择家庭。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差异, 如B的短期计划不如A、C那么清晰, 同时B也认为性别歧视不会影响其职业选择。虽然三人都表示家庭与职业冲突时, 会先以家庭为重。但是看重家庭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最看重的是C, 选择辞职, 以照顾家庭。最不看重的是A, 会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兼顾两边。中等程度看重的是B, 会重新换上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 照顾家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个是个体差异。另一个则是女性地位地逐渐上升。现在照顾孩子与家庭的不再仅仅是女性的任务。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模式已经有所瓦解。女性在职场上发挥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因为要访谈四方面的内容, 所以导致了每个方面所进行的访谈并不是特别深入。未来研究可以增加访谈次数, 以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资料。同时应多关注女大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已有研究和此次研究均发现, 女大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十分模糊。除了高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点, 并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外, 学者们也可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

[2].郭旭颖.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Master'sthesis, 长春师范大学) . (2013) .

[3].李晓明, 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5 (18) . (2006) .

[4].牛芳, 王睿娜.男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对兰州大学90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的分析.科学·经济·社会, 28 (4) . (2010) .

[5].沈伟晔, 赵晓慧, 王美玲, &田榕.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江南大学商学院. (2012) .

上一篇:第二届PPT创意大赛决赛报道稿下一篇:柏乡槐阳中学十二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