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2022-12-29

文化选择从本质上说是伴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运动及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矛盾运动等文化流动所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调节和适应机制。在大学教育中, 文化的传递、文化批判与创造都是建立在文化选择的基础上。大学的文化选择既是大学自身文化活动及大学文化功能的产物, 又是当时社会现实中文化冲突与文化趋向的折射。

现代大学基本按西方学术框架来建立, 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割断大学教育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有机联系。大学之所以被称为“一个以理智为基础的国家的神殿”“人类社会的动力站”, 大学就是一个民族文明教化的中心, 更是一个对全球有影响力、说服力的文化平台”, 是因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 离不开传统悠久的中世纪大学所奠定的雄厚基础, 也离不开富有生气和创造力的高校对它的丰富和充实。

但就其大学的外显性而言,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之“大”一是有“大家”—即思想解放、高瞻远瞩、勇于进取的大学领导;二是有“大师”—即德高望重、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教授专家;三是有“大业”—即环境优雅、校舍充足、设施先进、图书资料丰富的办学资源;四是有“大度”—即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术自由的大学涵养;五是有“大雅”—即博学厚德、求真务实、崇尚文明、美化人生的大学氛围;六是有“大学生”—即风华正茂、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祖国栋梁的大学主体。现代大学更是体现着大学强大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强大的前瞻功能、批判功能与引导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所述—“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 就是因为它是‘大’、‘学’—研究范围博大, 研究学问高深, 研究视野广阔。它保存、传递、创造与应用高深知识, 使人类因此走向智慧与光明的前景;它胸怀宽大, 大器大象, 兼容并包, 气度辉宏, 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和神圣精神;它是人才的摇篮, 也是人类智慧的摇篮。

大学的文化选择就是在这种文化观的主导下展开的。制约大学文化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与选择主体。文化选择总是在传统、现实与选择主体三者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大学积极继承中国教育传统特别注重对受教育者人格培养的思想和儒家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形成了以人格培养为教育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论和社会本位价值观。而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则一方面明确和强化了他们以维系民族文化血脉、培育民族精神、复兴民族为目的的文化救亡使命及“刚毅坚卓”、“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另一方面是催生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重建中国文化的思想。

1大学文化的选择

大学独特的会通中西文化的文化观对大学的文化选择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坚决反对“全盘西化”, 主张肯定民族文化在文化整合中的主体作用, 希望通过会通中西文化进行文化整合而使民族文化焕发出内在的新的生命力, 着力推行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中国传统的教育目的论为指南确立其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目的论, 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突出民族文化的教育, 从而确保了民族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学的中国人文特色, 进而增强了对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另一方面, 在积极吸收和传播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及方法的同时, 又在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中主动吸收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如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主管理等具有共性的大学基本原则, 建构大学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 从而形成了一套整合中西文化的大学文化系统和“中西会通、古今融合、文理渗透、教授治校、严谨治学、继承民族文化与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有所侧重、适应社会需要与坚持大学独立无所偏废”的教育范式。大学通才教育模式的形成, 既吸收了西方“博雅教育”的思想, 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全人教育”的思想, 是文化会通观在教育上的集中体现。

2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选择的结果, 大学文化精神又可以升华大学文化选择、提升大学的品格和地位。被人们称为“大学精神”的大学文化精神, 也是大学文化选择的产物。大学精神对培育联大卓越人才、提升大学的历史地位起重要的作用。中国大学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注重中西文化会通的理念与实践、以维系民族文化血脉为己任, 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保持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实践, 无疑为面对全球化下西方文化扩张情境中的中国大学如何坚持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成功的范本, 并在实现高等教育本土化、实施通识教育、维护大学独立与学术自由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丰富而深厚的思想资源。

3大学精神民族文化全球化中国

近来在中国学界引发了一场近年少有的全国性的激烈辨争。争论是多角度的:有的学者讨论北大改革的合法性问题, 有的从管理学角度提出大学与企业管理之间的不同更多的人关心的是中国的学术独立自主问题。百年来的历史, 基本上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 由此而造成我们民族太多的民族与文化的自卑意识, 造成民族自信力与民族自觉意识的逐渐弱化与淡漠。北大改革方案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并不是北大自身的问题, 而是中国的文化病。我想, 这也正是北大改革方案受到全国学界普遍关注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次北大改革所引出的一个根本问题, 也就是在“全球化”成为所谓“大趋势”的背景下,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中国的文化究竟何去何从?具体到中国的高等教育, 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说到底, 就是中国及中国的大学如何再次进行文化选择的问题。这是关系中国文化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柯林伍德所言, “既然没有谁在尝试之前就知道他能做什么, 所以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

总之研究中国大学文化精神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面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从现实意义上讲, 在建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过程其主旨在于讨论高等教育是要走“独立自主”的学术发展道路, 还是要永远做西方的“附庸藩属”。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学术发展道路的问题, 而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文化选择时在文化定位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文化上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实现本土化而不至于被西方文化霸权推入西化的单一化文化轨道?对这一关系中国文化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的文化选择, 力图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定位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构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精神,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1.

[2] 杨善民, 韩锋.文化哲学[M].第1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1.

[3]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

[4] [美]萨义德 (Said, E.W.) .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

上一篇:浅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下一篇:高速公路桥梁养护与管理问题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