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2024-04-22

中学德育活动简报(共14篇)

篇1: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20xx年1月20日晚上,我校在多媒体教室召开期末德育工作会议。王晓东校长、黄松林校长助理、德育处、安保处领导和全体年段长、班主任参加会议。

首先,德育处吴震宇处长总结了半学期以来各年段、班级在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反馈了班级月考评和班主任学生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期末和下学期初的德育工作进行布置。

会上,黄松林校长助理肯定了班主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要求班级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努力形成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塑造班级精神,加强对学生品行教育、感恩教育和规范教育。最后要求全体德育工作者要时时绷紧“安全”这根弦,要有危机意识、提前意识、前瞻意识,做好期末工作,平安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和新年的到来。

最后,王晓东校长做了总结发言。王校长重点就做好优秀班主任的三条原则和信条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松散是最大伤害,严苛是最好的关爱”;第二是“坚持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疏导学生”;坚持“硬”管理和“软”管理。他希望每位德育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能用心去学、用心思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能生活得轻松、快乐、幸福、有价值!

篇2: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德育处副处长吴震宇老师首先反馈了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的情况,指出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总体评价良好,值得肯定,同时希望各位班主任能够正确对待学生反映的问题,促进自身工作的改进。就期末工作,吴老师要求班主任做好以下几点:1、常规工作不放松,如卫生保洁、仪容仪表、安全工作、迟到现象等;2、做好考前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3、做好假期安全教育,确保假期生活安全。假期期间,班主任还应有计划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密切家校联系。

会上,校长助理、德育处处长黄松林老师首先对一学期来,全体德育工作者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期末各项工作,确保一个学期的圆满结束。黄助理还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应多点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要被动开展工作;工作中应讲究科学性,教育学生的手段应合情、合理、合法;工作中要讲究执行力,对于学校、年段交办的`工作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篇3: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一职业兴趣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由于某种需要使得个体积极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当这种心理倾向具体指向某种职业时, 就成了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 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的有用工具 (Hanson, 1973) 。许多事实表明, 兴趣已成为衡量职业满意程度和维持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对个体从事职业的稳定性、满意程度和职业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认为, 不同的人格都有与之匹配的职业类型, 并将职业兴趣分为: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和管理型六种类型。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的意义, 强调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著名的职业选择理论家吉乌茨伯格的研究将职业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岁之前, 这一阶段对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考虑不受个人能力及能否实现所限制, 没有产生真正的职业兴趣, 属于空想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在11岁至17岁期间, 该阶段为尝试阶段, 这一时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第三阶段是现实阶段, 即17岁以后, 这时能将主客观因素一起考虑, 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职业。

高职学生正处于第三阶段, 在他们的职业选择关键期关注他们的职业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

首先, 职业教育的宗旨和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并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 是否有致力于该职业的心理倾向, 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关系着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否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否有长远的发展。换言之, 职业兴趣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培养职业兴趣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 职业兴趣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体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入学成绩较低, 受到现实功利思想的影响, 在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所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 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当他们接触专业后, 才发现对当初所选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在这种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一致甚至相悖的情况下, 帮助学生探索并细化所学专业的取向, 寻求专业与职业兴趣的结合点,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 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反映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 由于学习压力较大, 课余时间较少, 平时用于兴趣培养的机会几乎没有, 对职业的了解也甚少, 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单一。在每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中, 很多同学表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近60%的女生选择看电视、逛街作为兴趣爱好,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兴趣爱好。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潜力、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能否具有广泛的职业兴趣, 就关系到未来他们能否拥有开阔的眼界、灵活的处事能力, 在职业选择与变动中能否具有较大的空间。

最后, 职业兴趣对学生自我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 表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认识, 他们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 对所学专业没有认同感, 对自身学习能力没有认同感, 导致情绪低落, 学习成绩落后。如果能积极培养其职业兴趣,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到底适合哪些职业, 是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正确选择的有效保证。

职业兴趣的含义和培养职业兴趣的必要性, 启发我们可以利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实践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

三高职德育活动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策略

1. 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自身职业兴趣的倾向性, 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职业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何种职业产生兴趣。人与人在职业兴趣上的差别很大, 有人喜欢稳定的职业, 有人喜欢高风险的职业;有人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有人喜欢与物打交道的职业。为此, 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我。

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时, 开展系列主题班会, 让学生通过“遇见自己”完成自我介绍;在熟悉新班级之后, 让学生通过“遇见他 (她) 们”介绍一些班里的同学;利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 通过拍摄视频短片, 让学生家长、朋友参与推荐与介绍;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让实践单位为学生写实践评价;利用学期综合考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互评。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 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在学生对自我有了客观清晰的评价之后,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试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例如, 蔡永红等人设计的中学生职业兴趣测验表、张厚粲等人编制的高中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表等均可以采用。

2. 通过增加职业兴趣的广阔性, 在较宽的范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样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广度, 其含义是指个体职业兴趣的范围大小。在职业兴趣的广度问题上,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有的人对各行各业都怀有极大的兴趣;而有的人除了与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活动外, 对其他事物都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 这些都和一个人的眼界有关。职业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个人对职业认识的深浅所决定的。如果学生缺乏对某种职业的认识, 自然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 也就不可能产生兴趣。为此, 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增强他们对各行各业的认识, 进而激发他们多样的职业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校内的宣传栏、班级文化栏、名人专题讲座介绍不同职业的就业环境、工作范畴与就业前景;定期推荐职业类的优秀影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的时间到企业见习;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群及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查;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并拍摄各类职业实践短片。再利用班团活动的时间进行交流, 让学生同时了解不同职业的信息。

3. 加强培育职业兴趣的稳定性, 帮助学生将职业兴趣发展成为各自的终身志趣

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持久性, 它是指个体对某一职业兴趣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人们若对某一职业保持持久的兴趣, 就能推动个体去深入探究, 挖掘并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而有的人职业兴趣缺乏稳定性, 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其他新奇的职业, 他们往往更容易放弃或者很快转移他们的职业兴趣。这种缺乏稳定而持久的兴趣的学生, 在未来的工作中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些职业兴趣的不稳定, 往往是由于兴趣虽广但浮泛, 缺少中心兴趣;或是只对职业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必要的间接兴趣所造成的。

所谓间接兴趣, 是指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 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此, 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某一职业的间接兴趣, 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 从而稳定他们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 采取与优秀毕业生对话, 采访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和对人类的贡献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同时依托主题班会的平台, 组织召开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系列主题班会,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业目标从而逐步确立自身的中心兴趣。

总而言之, 职业兴趣是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久动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是体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我们如果能根据职业兴趣的特点, 从多途径、宽范围和稳定性三个方面去开展职业兴趣培养的工作, 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工作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职业兴趣是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久动力, 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兴趣是体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职业兴趣的含义, 通过分析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 提出从多途径、宽范围和稳定性三个方面着手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兴趣,高职,德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凌文豪.职业兴趣及其培养[J].逻辑学研究, 2003 (5)

[2]汤莉莉.试论培养青少年职业兴趣的意义与方法[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篇4:中学专题德育活动要突出“五性”

专题德育活动设计“五性”专题德育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由集体成员主动参与,以德育践行为主要形式的自我教育,主题教育过程可以充分体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实践”。它是有明确主题内容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德育教育途径体系中活动途径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和一些中学唯分数论的观念,致使专题德育活动未能显现出本应具有的教育效应。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实践,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设计活动,才能提升专题德育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效。

一、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实践性

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德育教育中采取单纯的“说理”“讲解”等方式,不容易被学生接纳,同时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逆反、对抗和虚伪心理。只有当教育因素触及到人的精神需要时,受教育者才能处于积极地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内化过程。而专题德育活动是德育践行行为,是改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活动,把活动的主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需求,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把道德教育的知识“活化”成主动的认识、感受、实践经验。故而,活动设计应充分突出其实践行为性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活动,这样学生获得的道德体验也会更为深刻和持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爱心小分队”“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实践活动,或者是“今天我当家长”“我是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活动,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并开展调查研究,最后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认识、体验、感悟、发展,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人本性

专题德育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气氛轻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活动参与面,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体验、感悟、践行,寓教于乐,最终达成德育教育目的。因而,作为德育工作者在活动设计时要充分注重以人为本,一切服从于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入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进而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健康成长。譬如,在活动设计时多多思考活动针对怎样的学生,参与率能达成多少,可以实现怎样的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专题活动真正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内化学生道德行为。

三、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全体性

以往有些学校忽视学生群体的需求,采取强迫式、命令式的德育教育方式让学生进行道德认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不可能具有持久性。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我们要保障每一位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权力,还应充分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有时不能简单地只以比赛形式来达成德育教育目的,而应该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体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实践”的过程,多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参与的活动,多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会走得更远。譬如,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教育主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可以组织书法类、绘画类、征文类、表演类、实践类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可以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有的放矢,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品质。

四、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创新性

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德育活动方式简单粗陋,活动形式每年也都相对固定,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激情的逐渐消失,尤其是当前的学生接受信息广、见识多、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等,更容易使得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产生厌烦心理。就拿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活动来说,有的学校以国旗下讲话算作是“雷锋教育”,有的学校以去敬老院服务算是“雷锋教育”,更有甚者以学校大扫除来践行所谓“雷锋精神”……这些活动形式年复一年继续着,德育工作者从没有问问自己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活动已经产生了逆反,甚至是对抗心理。那如何在原有活动主题基础上做新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注重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和课程设置,学校德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变得丰富多彩,方式方法也应该多样化且富有实效性。同样的一个教育主题,在每次活动时都可以各有偏重,不必每年都千篇一律,如感恩教育,今年可以重点开展感恩母亲教育,明年可以重点开展感恩教师教育,再下一年可以重点开展感恩社会教育,等等,在不同的教育主题里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共鸣,进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当然,不同的教育主题也应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这样学生对活动充满新鲜感,认知感受会变得更加深切。

五、专题德育活动需要突出持续性

每个专题德育活动的教育性在活动的过程中都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但是活动间也存在着片面性、杂乱性,活动安排不够有条理,不能循序渐进地推进德育教育的系统性。这些德育活动不应是独立存在的,之前的活动应与之后的活动保持必要的关联,甚至具有持续性,这样学生的德育发展才能够稳步持续。在设计每个专题德育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主题间的衔接性、活动间的层次性、时间的延续性,讲究循序渐进,从而体现教育活动的持续性。譬如,要进行德育主题话剧展演比赛,那之前应该先组织文本比赛,有了好的展演文本,才会有学生精彩的表演,才会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展演活动结束还可以组织观后感展评活动,这样把一个个活动用线穿起来,一步步内化学生情感力量,逐步深化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最终让学生把德育认知转化成自己的行为。

总之,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专题德育活动设计中要突出以上“五性”,才能使学生在主题活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让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提高。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会自然走出枯燥无味的说教误区,让德育践行得更自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5:德育活动简报2

3.5“学雷锋、见行动”德育活动总结

三月春风轻,三月阳光柔,为了把“学雷锋、见行动”的工作落到实处,我校由大队部组织安排,全体班主任积极配合,于3月5日下午2点,率领由各班选出的82名同学,对校门处到川汉路口的街道进行一次大扫除。经过同学们30多分钟的努力,一条干净的街道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的行动受到街道两旁居民的好评。

篇6: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2013年6月)

——简 报——

洪水镇多部门联动开展校园安全法制教育

6月25日,洪水镇以开展圆“中国梦” 暨全国第12个“安全生产月”、第23个“全国土地日”、第27个“世界禁毒日”干部职工主题教育为契机,多部门联动开展校园安全、法制教育。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意识,当日下午,黔西县洪水镇多部门联合,在该镇长堰中学开展了一场安全、法制教育专题知识讲座。黔西县关工委副主任王忠林、杨淑君,洪水镇党委书记朱绍顺,镇长周明旭及洪水镇关工委、总工会、政法、司法、公安、国土、教育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宣传教育活动。长堰中学全体师生聆听了当天的讲座。

讲座上,洪水镇派出所指导员、长堰中学法制副校长魏昌仁作了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知识教育讲话,洪水镇政法委书记罗良跃作了预防毒品犯罪及危害的教育讲话,洪水镇副镇长黄士航作了预防校园安全事故教育讲话,镇国土资源所所长陈学军作了国土资源法规知识教育讲话。讲座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进了干部职工及师生对法律法规、毒品危害、土地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的了解。

活动还利用悬挂宣传标语、参观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宣传。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明旭同志作了总结。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家庭和社会。希望孩子们增强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做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对祖国、对家乡有用的人。

此次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感恩情怀、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将产生积极作用。

篇7:纳雍中学冬季长跑活动简报

纳雍中学 2013年12月10日————————————————— 第七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启动仪式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出的在全国亿万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我校于2013年12月9日下午举行了纳雍中学第七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第二:由纳雍中学校长曾东同志就长跑活动提出几点要求; 第三:在此活动中特邀请了纳雍乡副乡长王旭同志、武装部长詹登同志和纳雍乡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晓同志作重要的讲话

第四:学生代表宣读致全体学生的倡议书;

第五:主持人王静宣读了起跑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并宣布活动开始,顿时全校学生欢声雷动。

12月9日,在体育老师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了长跑活动。

通过冬季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我们真诚地希望全体学生能真正学会:让运动陪伴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养成运动的习惯,让运动铸就自己健壮的体格、坚强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让每一学

篇8: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一、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有些甚至需要学生外出走访调查。 所以,这些内容对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践能力的强弱进行科学、 合理的分组学习,使得在同一个小组中,不同的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在关于“ 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 比如, 一个小组对社区居民生活垃圾的相关信息进行走访调查, 另一个小组对城市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其他小组对废弃污染、城市绿化情况等进行走访调查。 小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更加细化的分工, 然后共同汇总到组长那里, 组长进行整合资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小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学习方式,不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实现教学任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社会团体意识、公民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劳动的社会情感,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教学内容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教学任务目标实现。 比如,关于水资源调查的教学内容中,对于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教师就可以抓住此处对学生展开引导。 由于我们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却是有限的,针对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等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从多个层面上学会如何节约用水的对策和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为水资源的节约做出个人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深度挖掘德育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社会公众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

摘要: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逐渐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德育的渗透方法进行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

篇9:中学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一、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实践包含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甄别正确与谬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仅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而且具有改造人类思维、优化主题的客观教育功能,人们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也在改变、优化自己。

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针对性等特点,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作为个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在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或者是以团体为单位完成整个活动,教师处于“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使学生更能有所感有所悟。

二、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德育意义

(一)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其活动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群体而制定。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进行开发,如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以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参观大型企业等活动;有特色教育的学校,可以带他们走进不同的社会领域,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让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等等。

实践活动转变单一的授课形式,不以应试为目的,强调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十分受学生欢迎。学生乐于参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懂得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个人的品德修行也有了实际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自我德育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可以说,实践活动课不仅是各门学科的高度综合,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自我养成。

(二)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也只有植根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道德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例如,通过研究性实践学习,学生把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与德育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探讨,深化道德认知。在信息的整理和收集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规范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道德准则。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者集体参与义工活动,借此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又如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实现知识与劳动技能的结合,在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同时,把热爱劳动的思想转化为勤劳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直觉、悟性等去体味与领悟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把道德行为规范上升为自觉的行为,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效果。

(三)实践活动课程弥补了当前中学德育的诸多不足

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就会变成空洞无聊的灌输,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实践活动注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鼓励学生自觉追求、亲身体验道德准则,其主题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具生活性和生动性,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具有现实意义。其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德育工作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力度。同时,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使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他们不再认为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是别人的事情,而是可亲可信且不可缺少的生活的一部分。

三、中学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德育渗透

(一)制定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实践活动要真正体现其德育功能,必须根据参与者的实际需求与兴趣、个性与心理特点等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制订好相应的方案和总体目标。学校可以根据德育理念,制定相关的总体目标,然后各年级、各班级、各社团再紧密结合其构成群体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小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慢慢深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制定的目标要具体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可以制定一个由许多小目标组成的总目标,但每一个小目标都要具体实施的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此外,要为每一个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便于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目标层次有正确合理的了解和认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活动的方法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不能沿用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随意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实施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整合。为使德育渗透行之有效,整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实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注重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时,把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活动的目的和社会的需求、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和谐的集体活动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德育的内化主要还是依靠“行动”,依靠主体的“体验”。

(三)教师需要转换角色,重视学生的道德感悟和体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其良好的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联系社会现实,加强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例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过程指导小会,将德育思想和理念贯穿其中。又如,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引导,以释疑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中懂得如何处理或者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将实践中的行为与日常所学德育理论相联系,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德育理论的内化,做到德行一致。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开放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才能让教师、家长、学生对课程实施结果得出恰当的结论,并以所得结论为依据制定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新的德育渗透方案。如此良性循环,必能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德育的能力,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四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

[2]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

[3]陈仙红.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初探[J].学生之友,2010.

[4]李双,朱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5]刘敏.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M]. 新课程导学,2015.

(作者单位:广州广雅实验学校)

篇10:小坝中学大家访活动简报

2016(总第30期)金海湖新区小坝中学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小坝中学“大家访”活动

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努力营造社会浓厚的关爱氛围,促进家校和谐,密切家校联系,5月20日,小坝中学积极组织学校教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大家访活动。

这次活动是本着回归教育本真,淡化留守儿童标签,家长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等而展开的大家访、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学校认真组

靳丽琼校长在凤凰小学向家长或监护人宣讲他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织,成立了以靳丽琼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5月20日由学校行政人员带队分组对小坝镇各村进行家访,教师除了全面了解了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在家表现、兴趣爱好、行为养成等;询问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进行安全排查;还和监护人进行交流,向家长和监护人宣讲监护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他们纷纷表示:一定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认真督促孩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不辜负学校和老师们的期望和厚爱。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新课题。此次大家访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参加访的教师们也深切感到关爱留守儿童责无旁贷。

许松老师在刘华小学给家长和监护人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家长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篇11:双山中学2016庆元旦活动简报

铜梁区双山初级中学校 2015年12月30日

双山中学“向上向善 绽放梦想”庆元旦文

艺汇演活动简报

羊随新风辞旧岁,猴节正气报新春。2015年12月30日下午,双山中学举行了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由学生会干部带来的一场充满活力与青春的创意时装秀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接着刘西禄校长致辞,他为全校师生带来了新年的美好祝福,对全体师生在2015年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此表示充分的感谢。

本台演出以“向上向善 绽放梦想”为主题,节目精彩纷呈。七年级的一群小精灵带来的舞蹈《雨中花》婉约柔美,编排精致,全程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八年级一班同学的舞蹈《shake it》青春动感,让观众们也都随节奏舞动了起来;更厉害的是九年级哥哥、姐姐们带来的街舞和健美操,时尚炫酷;还有让大家捧腹大笑的小品《眼泪点亮青春》、手语表演《国家》、情景剧《梦想照亮现实》等等,让师生家长们目不暇接、余味无穷。

此次活动是双山中学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学生会全面负责的大型庆祝活动。在活动准备、表演和结束的过程中,学生会成员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青春风采,表达新年祝愿,充满了新时代气息。在忙碌又充实的2015年,学生会全体学生干部在校党委和校团委的正确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行动中实践了“向上 向善”呼号。学生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飞跃,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相信双山中学因为这些有梦想的孩子们会更美好。

2015年12月30日

篇12:中学德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开展“学雷锋,争做五好小公民”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倡导一代社会主义新风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指导学生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深刻领会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学雷锋活动的认识。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5日——20xx年4月30日

三、活动的主题和目的

1.活动的主题:学雷锋,争做五好小公民

2.活动的目的: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认真宣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的题词,宣传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实质,并以此为契机,强化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意识,引领学生理解五好小公民内涵,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推动我校德育工作。

四、活动内容及要求

1.各班利用班团会、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雷锋事迹及雷锋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出好“学雷锋,争做五好小公民”专刊。

2.开展好一次高质量的主题班会。

活动主题:宣读学雷锋事迹,进行做五好小公民行为规范化教育。

活动要求: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班会课时黑板上要有宣传标语,活动内容要立足于本班实际,做到教育有针对性;活动形式立足于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3.全校开展校园创卫活动

各班在深入宣传雷锋精神的基础上,在班级、学校或家庭内外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全员参与校园创卫活动服务活动。

4.举行一次“爱心捐款”活动。

五、表彰与总结

篇13: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以研究成果展现给教师与学生为目的,在研究实践活动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模式。它强调学习的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与建构主义类似的学习方式,它具有问题性、探究性、学科交叉性和团队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在开放式项目或问题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通常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中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最终创建真实可信的学习成果。

二、项目学习与学校德育

德育作为“育心”工程,本质上是人格教育。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生活中随时会遇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也自然会产生各种思想和困惑,因而,德育应渗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而言,德育必须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项目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和“全过程”的德育融入与渗透,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教育功效。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生社会实践

培养兼具“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高素质“延安人”,不仅是延安中学赋予“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更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目标。近年来,学校不仅将富有德育功能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而且指导学生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究,并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我们深深懂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对于学生锤炼品格、提高修养、体验生命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策略一: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感悟“用心为民”之要。

在当前高中生德育中,我们呼唤的是一种贴近现实、有亲和力的教育方式。“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志愿者群体或个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体力等,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去实现对社会的服务与奉献。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志愿服务纳入其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都有积极意义。

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走进社区街道,走进车站机场,走近弱势群体,不断了解群众、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提升了探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学习的能力,进而丰富了道德体验。例如,我校袁智愚、陈沁菲两名同学,从学长手中接过“上海青聪泉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志愿者”岗位,定期到训练中心进行服务。他们开展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情况社会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第3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延安杯”“创意虹口奖”两项专项奖。

又如,节假日是人们出行高峰期,同学们放弃休息,主动选择到机场、车站等人流疏导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后都要撰写与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这一措施规范并明确了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基本要求。学生在人流安全、标语警句及外宾接洽等方面为机场、车站主管部门提供建议,成为德育实践的新体验。通过基于“项目学习”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策略二:通过“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探究“真心为民”的服务精髓。

“三农问题”“井冈山精神”历来都是德育实践的宝贵资源。从2013年起,每年10月中旬,校党委都会从下属各支部中精心挑选思想素质过硬、指导能力突出的青年党员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在高二年级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实践团队”,共赴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学农、为农、助农”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学生开展以“农民、农业、农村”为主题的项目学习,从认识脚下土地和身边环境开始,进而了解“三农”问题的发展过程和重要性,研究“三农”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例如,针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及其成因,开展“井冈山宝石村地区留守儿童安全常识与行为研究”;针对农村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问题,开展“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调查研究”;针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井冈山神前村固体废弃物调查研究”;等等。

虽然实践活动时间只有一周,但学生在文献查阅、项目开题、实地调查、结题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了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之情,不断提升了社会需要农民、农民需要关怀的意识,不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策略三:通过南京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倾心为民”之行。

南京社会考察是延安中学一项主体性、体验式实践活动,也是一项集思想道德教育、吃苦耐挫训练、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为期三天的“南京生存训练”,倡导勤俭节约的理念,采用团队协作方式,用最经济的开销,完成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又如,学生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念给予学生极大的触动,学生不仅理解了倾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内涵,还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南京社会考察主题是“以史为鉴,爱我河山”。在南京生存体验及项目研究活动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上街头,了解南京的城市面貌、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进行社会调查与课题研究。例如,“南京古城墙遗址的调查与保护建议”“新丝绸之路建设与南京云锦文化传承”“浅议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的回顾与思考”等研究,有助于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表明,“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效提升德育实效的行动模式,营造出“人人发现问题、人人探究问题、人人思考问题”的学习氛围,构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道德培养模式。这一新模式既含有明确的中心主题,又具有丰富多元的问题来源,更具备相得益彰的实践体系,是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增强德育实效”的有力保证。“项目学习”以问题为基础、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价值内涵值得在今后的德育实践中探索与丰富。

参考文献

篇14:中学德育活动简报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教学手段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中独特的超越知识体系特征,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从而对小学生德育方面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得小学活动课堂充分发挥其他课堂无法实现的德育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有些甚至需要学生外出走访调查。所以,这些内容对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践能力的强弱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学习,使得在同一个小组中,不同的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在关于“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比如,一个小组对社区居民生活垃圾的相关信息进行走访调查,另一个小组对城市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其他小组对废弃污染、城市绿化情况等进行走访调查。小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更加细化的分工,然后共同汇总到组长那里,组长进行整合资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小组学习成果。通过以上学习方式,不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实现教学任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社会团体意识、公民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劳动的社会情感,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教学内容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教学任务目标实现。比如,关于水资源调查的教学内容中,对于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教师就可以抓住此处对学生展开引导。由于我们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却是有限的,针对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等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从多个层面上学会如何节约用水的对策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水资源的节约做出个人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深度挖掘德育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社会公众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魏凤英.小学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宁夏教育,2013(06).

上一篇:御景天成项目部会议记要2005.12.2下一篇:解读婚前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