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4-04-12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1: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篇2: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篇3:浅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

一、上好入学课, 制定新目标

对高一新生来讲, 一切都是全新的。另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 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难心理, 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化学很难学, 而且课一开始也有些难理解的问题, 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因此, 特别需要搞好入学教育: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 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 给学生讲明初、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化学在学法上存在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 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 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制定好新的目标, 重新出发。

二、搞好衔接课, 实行层次教学

重庆市中考化学总分为70分, 初三学生对化学重视度不够, 像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酸碱的性质、化学计算等初中化学重要知识, 笔者都要在恰当的时机, 给学生复习的机会, 或课前引题, 或课下复习, 或编为课后习题。这样在老师铺设的台阶上, 他们高中化学学习的道路走得会更平坦些。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如人教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 课标中要求三节课完成, 但我们放慢了起始进度, 为的是以后能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并且在知识引导上, 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 先落实“死”课本, 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三、加强指导课, 确保习惯养成

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常是死记硬背, 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理解后再记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主要还是依赖教师,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 用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 高一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勤学好问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习惯, 作笔记习惯, 及时复习巩固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习惯, 书写规范习惯等, 只有有了良好学习习惯, 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初高中衔接阶段。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 怎样理解与分析, 怎样综合与运用等是高中化学教学难点所在, 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一难点的措施之一, 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 (练习) ——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 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抓住时机积极培养习惯, 在单元结束时,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 建立知识网络;在解题后, 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 思一题多解, 思一题多变, 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等。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反思的习惯, 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 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一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四、多上情感课, 唤起学生热情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 笔者注意运用了情感和成功原理, 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化学兴趣。学生学不好化学, 少责怪学生, 而是要多找自已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 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 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等, 使他们提高认识, 增强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 从学生实际出发, 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各方面稍有进步时, 就要及时地、公开地给予表扬, 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树立一种成功的心理定式, 使他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着他, 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提高其学习兴趣。当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 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自然高涨, 高中化学学习也就如鱼得水了。

总之, 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 是每位高中教师的职责和首要任务。如何提高新课程下的教学有效性, 真正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有待我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实践。

摘要: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 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果衔接不好, 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 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化学教学只要抓住了高一, 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高一化学教师要上好入学课, 制定新目标, 搞好衔接课, 唤起学生热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5

篇4:新课程下的高一化学教学

【关键词】课改 新课程 兴趣 衔接 方法 教材 实验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福建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这次的改革主要是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学四年的化学学习当中,初中化学主要是入门,让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一些皮毛,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只是浅尝辄止,到了高中就完全不同了,高一年主要是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也就是学生必须在高一阶段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双基”,然后在高二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并在高三年得到更大的提高甚至是突破,因此,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是高一化学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而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并让他们接受这样一种信息: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

二、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的衔接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化学知识是比较粗浅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而且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还不是很高,因此,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不应当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化学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各方面好处,要逐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化学这一门学科。在做好这一件工作后,接下去要做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此外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考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对知识要求大大降低,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由于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及中考改革等问题,一些学校化学科的教学较少进行实验,据了解初中阶段有进入实验室动手实验的学生不足1/4。根据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的实际,我们穿插了一些初高中衔接复习专题,同时从学法指导入手,更新学生学习理念;从知识层面提炼初中化学的三条主线,第一是抓好化学用语的巩固,第二是化学反应规律的梳理,第三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抓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实施高中新课程起到一定作用。

三、引导学生寻找適合适合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结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2〉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争取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灵活应用新教材,找寻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新教材可以视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教师备课不应只是备教材、写教案,更主要的还应在“用”字上下功夫,即:对知识结构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收集教学资源,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改进试验,增加新的化学学习教材。

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可以说其是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化学教师的生命线,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脱离了化学实验,那就显得非常空洞,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遑论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化学实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个是演示实验,另一个是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记忆并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过,很多学生受困于条件的限制,在分组实验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还需要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篇5: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篇6: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操作步骤:

(1)干烧: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里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

(2)蘸烧:用铂丝(或铁丝)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3)洗烧: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

(4)蘸烧:用铂丝(或铁丝)蘸取K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说明:

①火源用喷灯、煤气灯,因其火焰焰色更浅.而酒精灯火焰往往略带黄色.

②焰色反应前,应将铂丝(或铁丝)灼烧到无色.也可先用盐酸清洗,再灼烧到无色.

③做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进行观察,以吸收黄色,排除钠盐的干扰.

篇7: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两位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小数点为一位

二、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CO2、Cl2、SO2与氢氧化钠溶液

3、C2H2、C2H4与溴水反应

三、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篇8: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化学知识,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教学对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的持续学习尤为关键。其由启蒙阶段的初中学习迈入发展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高中阶段,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及教与学的要求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学习需要迅速适应教学新要求和环境新变化。重视初高中知识衔接, 可在学生原有学习内容和后继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桥梁”, 发挥为学生学习提供“脚手架”和使学生适应过程“平易化”的作用;同时, 对学生合理建构知识具有方法论意义。本文从初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及分类视角来探讨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化学用语知识的衔接规范书写与固本强基

化学用语既是化学的语言符号系统, 也是重要的化学概念知识, 学生对此掌握程度将促进或限制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所以, 化学用语知识的衔接教学要强调科学、规范书写, 并进行适当强化跟进, 引导训练学生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1. 化学符号规范书写与拓展涵义。

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对化学符号总是从表面现象去认识, 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 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并正确书写分子式。因此, 要强化规范书写。同时, 更应该加强对化学符号意义的拓展, 揭示化学符号的本质, 加强学生对微观、宏观、符号三个方面的沟通。比如, 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 要加强学生从元素符号及其所在位置以及结构性质综合考虑问题。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化学式表达的意义, 强化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表达化学符号, 练习中注重内容选择的变式和层次性。

2. 方程式书写与慎思细辩。

对于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 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 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加强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总结, 特别是对特殊反应。比如对置换反应总结:金属置换金属——也就是金属活泼性的具体利用;金属置换非金属——活泼金属与酸置换出氢气;非金属置换金属——C与CuO、C与Fe2O3的反应;非金属置换非金属——C与水蒸气反应。对于这种特殊的反应类型, 在框图题中经常出现, 它是突破框图题的关键环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对反应归纳总结, 慎思细辩, 寻找不同反应之间的差异与区别, 强化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配平的重要性。

3. 离子反应要溯本求源。

离子反应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 它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尽管选修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 但只学习必修的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 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衔接不足。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应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 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课堂教学中, 对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 同时可以适当扩展离子反应的内容, 巩固离子反应的知识, 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以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重视对比归纳形成网络

新疆内高班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 就会导致学生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庞杂, 条理不够清晰, 没有建立起自我的知识图式。因此, 感觉学习比较困难。

1. 自我建构, 归纳梳理。

对于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 应该对物质分类进行补充和梳理, 强化学生物质的分类意识。初中教学时, 在进行酸、碱、盐教学时, 特别注重让学生能区分常见的强酸 (初中要求掌握盐酸、硫酸、硝酸) 、弱酸 (强酸以外的酸特别是H2S) ;强碱 (初中要求掌握NaOH、KOH、Ba (OH) 2、弱碱 (强碱以外的碱, 其中如氨水) ;强酸盐 (盐中的阴离子为强酸根) 、弱酸盐 (盐中的酸根为弱酸根) ;强碱盐 (盐中的阳离子Na+、K+等强碱根) 、弱碱盐 (盐中的阳离子不是Na+、K+等强碱根) 和强酸强碱盐 (阳离子为强碱根、阴离子为强酸根的盐) 。在教学时, 应该引导学生回顾酸碱盐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有一定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别。

2. 源于教材, 深化拓宽。

在进行酸、碱、盐的教学时, 应特别注重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然而, 绝大多数初三教师关注的是产物的条件, 而忽略了对反应物条件的重视, 从而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只与产物有关, 而与反应物无关。很多教师在总结复分解反应产物的条件时, 将产物说成气体、沉淀、水, 如果从初中教学的角度来看, 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不利, 学生很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难电离的物质忽略, 而以为只有水是难电离的物质;而酸与盐的反应, 其反应物的条件是强酸与弱酸的盐反应, 而弱酸不能与强酸盐反应, 其次才是产物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教学中, 高一教师要纠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初中接受概念的局限性。

3. 运用规律, 指导学习。

对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 要加强元素周期律指导其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这样既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同时可强化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比如, 对于第一主族元素的学习, 如果对其电子层、金属性、化合价单质的还原性分析, 让学生理解变化规律, 有利于对卤族元素知识的系统掌握。对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分析, 可预测未知元素化合物用途和化学性质。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 善于通过具体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推断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和递变性规律。

三、化学基本概念的衔接注重内涵和逻辑推理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学习非常重要, 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后续学习, 因为概念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础。在高一化学概念衔接教学时, 加强对概念的拓展和分析。

1. 化学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化合价变化、电子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用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对以后遇到的氧化还原反应, 都要从化合价的变化, 电子转移分析。对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学中必须先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再进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总结, 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 进一步加深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或偏移) , 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 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离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 应先行对初三化学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知识的同化为学生建立新概念创造平台。

2. 化学基本概念的衔接拓展。

在初中讲授化合价概念时, 应该适当引伸, 关键要明白共价和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含义。当然, 由于初三化学教材中已经将共价键的意义删除, 所以教师觉得没必要再进行深化, 其实现在的初三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普高的生源, 在高中的学习中不会有专门章节进行化合价的学习, 如果在此时只用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个并非很难懂的问题讲解清楚的话, 对于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有教师认为, 要初三学生识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认为太为难学生。其实我们, 只要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的角度来区分二者就行了——中学阶段所谓的离子化合物, 主要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其中铵根[NH4+]离子作金属离子处理) ;而共价化合物主要是指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其中铵盐例外) 。如此一来, 离子和共价化合物就不算是什么难点。所以在教学中, 有些化学概念需要适当拓展和延伸,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3.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进一步使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调查中发现, 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关注得太少, 不能很好地区分化学概念和生活概念。学生对生活中的盐和碱以及化学中的盐和碱的概念模糊不清, 不能很好地区分生活中的纯净物和化学中纯净物的具体含义, 误认为纯净的矿泉水为纯净物。有学生认为既然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 那么, 母亲生小孩也是化学变化, 这就是学生对化学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楚造成的, 因此, 教师在概念讲解时不仅要清楚概念本身的含义, 还要理解化学概念使用的场域。

四、化学计算知识的衔接重视解题思路与技能训练

通过访谈和调查分析, 刚上高一的学生对计算问题很茫然, 不知从何下手, 缺乏思路和解题方法, 好多学生把化学计算等同于数学问题去思考, 没有建立化学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1. 分析现状, 寻找根源。

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对化学计算问题缺乏理性思考。表现在简单的有关溶解度计算, 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 为数不少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和计算的方法, 掌握解决化学中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通过对化学一线教师的访谈, 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 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对选修文科学生没影响, 但导致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产生脱节, 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必须循序渐进。

2. 渗透方法, 规范解题。

高一年级着重进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重点抓三个方面:第一, 解决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教会学生对计算如何分析, 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第二, 常规的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对基本化学计算方法的训练, 特别是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等。第三, 解题规范化。内容可设定为: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包括气体, 溶液浓度)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离子反应计算, 氧化还原的计算, 多步反应计算) ;简单有关过量计算等来训练解题的规范化。

3. 扎实练习, 提高能力。

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整个高中阶段要贯穿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计算题, 每节课后的课外作业都要求学生进行1~2题规范化的解题, 通过长期练习来提高基本计算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思路。学会用化学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是非常值得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题, 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缺乏更多实践知识的支撑, 有必要进一步寻找和挖掘素材对问题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汪东辉.浅析新课标下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J].化学教育, 2007, (7) .

[3]陈新.论课程改革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J].化学教育, 2006, (10) .

篇9: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一化学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化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高一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后期发展,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因此,高一阶段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中如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是化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本文将对高一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信息技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在当前各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不容乐观,以化学教学为例,教师受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两个极端。

1.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点,它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实验课,课堂演示占用时间较多,还比较麻烦,但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则可以减少这种麻烦。因此,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不利于教师基本功的发展。

2.教师排斥应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有的教师则因为教学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运用信息技术,他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会弱化化学教学,许多化学实验尽管繁琐,但是只有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观察细致掌握其原理。基于这样的原因,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排斥应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做好初高中衔接,打好学习基础

高一化学不同于高二、高三的化学学习,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对于高中快节奏的生活可能还有些不适应,而相比于初中阶段高中学习的难度更大。初中时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很容易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反感。因此,高一初始阶段的教学必须要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不同学段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教材内容设置可以看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入,两者有必然的联系,高一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

2.优化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定义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论证,有许多假设需要用实验加以证实。因此,在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现象的清晰度至关重要。

传统的化学课堂,实验多以教师课堂演示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弊端,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常常是以较快速度来完成实验,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实验的步骤,没有看清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就已经结束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时必然存在差距,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如果适时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通过多次播放演示实验课件,直到学生弄清为止。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时,教材提到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没有那么长时间去展示,但是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摩相关的视频,弄清其原理,记住实验现象。再如,在《元素周期律》一节,为了比较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同时规避实验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同时播放从锂到铯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碱金属的活泼性就一目了然。這就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三、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1.教学中不可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讲解,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只是化学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被信息技术局限自己的思维,过分依赖这种教学技术,而是要学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2.信息技术不可替代学生实验

在化学课堂上信息技术虽然可以辅助教师进行一些较繁琐的实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化学实验都可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实验是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该让学生动手的要亲自动手。

总之,当今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广泛,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会,用好信息技术,做好化学教学工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篇10: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注意点实例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H2O)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

升华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 酒精灯 I2(NaCl)

(1)固+液 过滤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 漏斗、烧杯

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

(2)液+液 萃取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

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溴水中提取Br2

(3)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

(4)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 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 乙醇和水、I2和CCl4

(5)渗析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NaCl

(6)盐析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烧杯 用固体盐或浓溶液 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

(7)气+气 洗气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2(HCl)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U形管 常用冰水 NO2(N2O4)

i、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 (2)生成气体法 (3)氧化还原法

(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 (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 (6)离子交换法

高一下学期化学知识点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篇11: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然后用氯气置换出溴单质,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单质吹出,用二氧化硫还原为氢溴酸,达到富集目的,然后在用氯气氧化,得到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Cl2=Br2+2NaCl;②Br2+SO2+2H2O=2HBr+H2SO4;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篇12: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篇13: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基础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器皿,微课,微课数据库

1实验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理工科是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前沿。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理工科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养一大批具有本科学历,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 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的重点目标[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就是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其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从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要求, 但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2,3]。

2现阶段高中毕业生的知识体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重视课堂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 很多高中学校严重压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时, 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学生实验, 只是教师课堂演示。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没有走进过实验室, 对于很多的实验器皿、设备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的图片, 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在笔者近3年的实验教学中, 具统计每个班约50%~70%的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实验, 充其量也就是观看过演示实验, 而且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导致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出现乌龙, 理论与实验知识分离等现象。例如在配置某一溶液环节需使用移液管, 有部分同学指着量筒说是移液管。还有同学不知道洗耳球的用途, 竟然用洗耳球来移取溶液。再例如,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 学生出现无从下手问题, 虽然老师已经把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列于黑板上, 学生却不能将此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到自己的实验操作中。

3从哪些方面可以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现阶段初高中毕业生所缺失的实验知识及技能, 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大一新生进入实验室前需加强实验知识方面的专题学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各个基础实验器皿、设备的微课组成, 其中包含烧杯、烧瓶、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电子天平等基础化学器皿、设备的微课, 每个微课由其器皿图片建立索引, 只要点击相应器皿的图片就能连接到其微课。例如打开数据库, 点击烧杯的图片, 学生就能看到烧杯在溶液配置、加热等实验环节的使用视频及有关烧杯的理论知识等。整个数据库由这些小单元组合而成。

当学生要准备某一实验时, 可以提前学习这一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器皿、设备的知识, 对于所做的实验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同时, 通过对数据库中各个微课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各个实验器皿、设备的特点, 再结合自己的实验体会, 对所做的实验提出创新性的改进, 或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新型实验,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才能。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召唤大批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科技术发展史表明:近代自然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与实验有关。著名的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在110年间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可见, 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功不可没[4]。因此现代高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完善、详尽的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可以把具体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国青, 冯友宏.浅谈实验在工科教学中的作用[J].网友世界, 2013 (09) :84-84.

[2]商树桓, 宋延寿.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1994 (02) :108-109.

[3]葛淑萍.分析化学实验视频化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务[J].科学咨询, 2016 (01) :172-173.

篇14:高一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程衔接 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变化较大,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差别也较大。笔者在高一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高一新生在新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笔者希望一方面能简单地从课程衔接的角度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实施问题。希望此研究能让高一的化学老师们重视初中高中化学课程衔接问题,关注学生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高中新生平稳地渡过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转化的这一过程,尽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一、 高一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要想做好要做好高一《化学》与九年级《化学》的课程实施衔接的工作还应对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进一步的了解,做到知自知彼,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对高一新生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珠海市第一中学,2009年高一级学生,总人数为382人。发出调查问卷382份,回收问卷370份,为有效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使用的是“学习方法运用能力”量表。内容说明: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是重点学校学生,但是学生对学习方法运用只达到一般水平;高一学生在学习方法运用上与初中相差不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在简答题中突出的主要问题有:高一化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课堂容量加大、教师讲课进度快,而且枯燥的理论知识增多。高一化学教材内容较简单,但是配套的习题较难,看完教材还是不会做习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希望多讲解题技巧,还希望老师多总结整理知识要点,归纳重点难点。

(二)有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初中及高一化学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可以看出近年来高中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访谈中教师们分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主要的特点是记忆性的知识较多,灵活度不够;解题针对性较强,思维训练不足,知识不系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高一化学应重点培养学生:1、观察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归纳总结的能力4、记忆型学习向运用型学习转变。

二、人教版高一《化学》与九年级《化学》的课程内容衔接特点

笔者从课程的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角度对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在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衔接上,充分体现了教材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合的原则。

但是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教材过于注重“三序结合”将难点分散编排,使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2、形象思维的训练不够;3、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有些脱节,教材中示范性计算例题太少,但练习题中对计算方法、计算技巧要求较高。现在总结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及高一需要补充的内容,如表3所示。

三、基于初、高中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综合高一化学教学现状和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一这一特殊转折性的学年,基于初、高中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原则,笔者结合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适用于高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上好绪言课,重视学生心理衔接

初中的化学课堂给学生的印象是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要让学生延续这一美好的印象,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就尤为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高一第一节课化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老师的信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信心。 

(二)展示学科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也充分体现在了化学实验上。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功能,应计好课堂上每个实验。精彩的化学实验就像一位不会说活的老师,默默无闻地把科学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有的实验按照教材操作效果不尽人意,就需要设法改进实验,增强实验效果,使其更具说服力,还能展示教师智慧、增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史讲故事。通过化学发展史的线索,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力求反映最新的化学观念和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揭示学科规律,渗透学习策略教学 

有效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学习策略有多种,笔者在教学过程会有意识地渗透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

1.归纳总结学习策略实施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归纳总结知识点。例如,归纳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用表格比较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等。

2.趣味记忆策略实施

记忆方法的训练也是学习策略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可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

3.化学计算策略实施

化学计算技巧常用的有:质量守恒法、电荷守恒法、差量法、图象法等。在讲解计算策略时,尽量一题多解,先用常规计算方法,再介绍巧算的方法,两者相比,计算策略运用将大大提高计算速度。

(四)倡导学习主动性,尝试学案式教学

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也是挑战,教师要打破过去的教学定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理念。

对于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笔者也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高一学生大多数认为现行的学案式教学方法对学习化学有帮助,有利于自主学习。探究性学案式教学能使学生跟得上老师上课的节奏,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能帮助学生在预习时分清重点和难点内容,学案中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习题难度适中。大多数学生能适应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在高一刚开学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化学课程的衔接,在初期的化学学习中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李进.化学学习策略体系及初高中生化学学习策略差异研究[D].扬州大学. 硕士论文,2004

[5]邓添华. 化学诗词五百首1997年5月

作者简介:

上一篇:年培训 工作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电解铜行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