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024-05-01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精选12篇)

篇1: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初三

年级

化学

学科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编号:

HX1201

班级:

姓名:

课题: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测(3分钟)

1.六大类营养素:、、、、、。

2.能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的营养素:、、。

3.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糖类物质的名称,写出其在人体内发生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部分

课堂学案(25分钟)

学习目标:1、认识六大类营养素;2、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功能、代谢过程、来源、典型物质代表;合理膳食的重要性;3认识甲醛、一氧化碳、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学习重难点: 六大类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

课堂学习过程:

一、蛋白质

1、作用:。

2、组成:。

3、种类:(1)血红蛋白

;

(2)酶

;

4、代谢过程:。

5、食物来源:。

6、破坏蛋白质的物质:。

二、糖类

1、主要作用:。

2、组成元素:。

3、食物来源:。

4、典型物质:淀粉

;葡萄糖

;

蔗糖

;

葡萄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

;

三、油脂

1、主要作用:。

2、食物来源:。

3、组成:。

四、维生素

1、主要作用:。

2、食物来源:。

3、典型物质:。

第三部分

当堂检测(8分钟)

1.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中考期间,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份午餐:馒头、红烧肉、豆腐汤、炸鸡腿。你认为这份午餐搭配中还应添加下列食品中的()

A.黄瓜

B.牛奶

C.炒鸡蛋

D.烤野兔肉

2.下列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最丰富的是

()

A.牛奶

B.鸡蛋

C.面包

D.青菜

3.某方便食品的主要配料如下,其中糖类物质含量最丰富的是

()

A.小麦粉

B.植物油

C.牛肉

D.食盐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亚硝酸钠腌渍咸菜

B.用氮气保存粮食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D.用二氧化硫漂白馒头

5.能调节新陈代谢,但一般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可从水果、蔬菜中摄取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糖类

C.油脂

D.维生素

6.多数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它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却起着,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

会出现脚气病,缺乏

会得坏血病,缺乏

会导致夜盲症。

7.食物中的营养素包括、、、、和,其中、和

能在人体中

(填“氧化”或“还原”),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第四部分

课后检测

8.某家长为临近学业考试的孩子设计了一份晚餐食谱:米饭、炒猪肝、清蒸鲫鱼。为了均衡膳食,应该补充的食物是

()

A.煎鸡蛋

B.稀饭

C.五香牛肉

D.炒青菜

9.周末郊游野炊,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食物:①炸鸡腿

②面包

③牛奶

④蔬菜

⑤植物油

⑥矿泉水,以及炊具和其他用品。

(1)上述食物属于糖类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野炊结束后同学们用水将柴火浇灭,该灭火原理是。

10.豆浆已成为众多家庭的早餐饮品,以下是豆浆中一些营养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请根据下表回答:

成分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A

质量分数/%

96.0

1.8

0.7

1.1

0.01

0.03

0.0005

0.015

(1)豆浆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少年缺乏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易患有佝偻病。

(3)在豆浆所含的营养素中___________________是供给人体能量的营养。

11.下列对“化学与生活”的认识,正确的是。

篇2: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以下是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推荐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

本课题着重介绍了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但课题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都是极其重要的。本课题有利于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题内容涉及面广,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广泛联系,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加深、扩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如通过调查、探究,使学生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染和食物霉变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2、教学思路与设计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单元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但它涉及面广,且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要真正认识本单元内容对学生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影响,认真研究教学素材。

从教学要求上看。虽然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要求不高,但教学中不能把本单元当成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可讲,可不讲,可多讲,可少讲。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不能单纯靠教师生动的灌输来完成教学任务。

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现有资源,避免死记硬背,又要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挖掘新素材,力求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从化学视角研究营养保健问题,不要脱离化学来讲述这些问题,避免和其他学科中讲解的有关内容雷同。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还要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过程、淀粉的吸收转化过程等等。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糖类、油脂、维生素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一些常见含糖类、油脂、维生素的食物。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知识提高收集有效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营养观,自觉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常见的糖类、油脂、维生素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糖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引入】你能列出几种有甜味的食物吗?它们为什么会甜呢?

【设问】那是否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呢?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六大营养素之糖类、油脂、维生素

【指导】阅读课本第91页,思考以下问题:组成糖类物质的元素有哪些?课本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糖?它们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哪些食物含糖较多?糖类对人体有何重要作用?

【提问】

【板书】见幻灯片、板书设计 搜索并列举

思考、疑惑

打开课本

带着问题阅读交流

找到答案并C类学生陈述

做笔记 从生活中引入,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激起思维碰撞

明确学习内容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是效率较高的学习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简单问题可提高学生自信心

二、油脂

【过渡】幻灯片展示一组胖与瘦的图片并设问:胖人与瘦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发表意见 鲜明的对比图片能激发兴趣,而且问题简单

【设问】你对油脂了解多少?油指什么?脂又是什么?请阅读第92--93页,并说出其作用、含油脂的食物。

【简述】油脂的分类、功能、食物来源

【设问】为什么一般胖人难以瘦下来而瘦人较易胖呢?

【小结】糖类与油脂(见板书设计与幻灯片)

【简介】明星脂肪:卵磷脂 带着问题阅读交流

交流讨论并发表看法

做笔记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是效率较高的学习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脂肪

看似简单而有趣却又难以回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重点知识留下记录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扩展知识面,紧扣科技前沿,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维生素 【展示】两组图片,问:蔬菜、水果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指导】阅读第93页 四,说出维生素的功能与食物来源

【板书】维生素的分类、功能、食物来源

【简介】几种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并用一句英语谚语说明维生素的重要性 观看、交流、作答

阅读、交流、作答

做笔记

听讲 纠正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点

让重点知识留下记录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扩展知识面,插入英语调节课堂气氛

四、小结与讨论

本节内容总结:见板书设计与幻灯片 可以自主总结

【补充】第七营养素:纤维素的重要作用 可以主动发言 紧跟科技前沿

【设问】学完本课题,你如何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以确保每日摄入营养得均衡? 交流、讨论、发表意见 训练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展示】三幅图片,警示不良饮食习惯 观看、对照自己的饮食习惯讨论 试图纠正部分学生的饮食习惯

板书设计:

二、糖类和油脂

糖类 油脂

种 类 淀粉、蔗糖、葡萄糖(植物)油、(动物)脂肪

完全氧化放热 17.2KJ/g 39.3KJ/g

主要食物种类 谷类:米、面等

蔬菜:土豆、洋芋等 肉类:猪肉、牛肉等

油类:花生油、豆油等

对人体作用 提供机体活动所需能

量和维持恒定体温 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

能源

★本课题总结

蛋白质 糖 油脂 维生素

生理功能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重要的供能物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放热能力 18kJ/g 17.2kJ/g 37.3kJ/g 食物来源 蛋类、豆制品、肉类、乳制品等 谷物、面食、土豆、水果、食用糖等 动植物油、花生、葵花子等种子 水果、蔬菜、蛋、奶、动物内脏

【教学资源】 附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没有难度,重在让学生建立合理的饮食观、营养观,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而教材或教师应着重于将本课题的知识效应放大,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及家庭的口味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并尽力去实践。

篇3: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⑵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食物营养素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

1、P91图12-

7、P92图12-

9、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课题探究 二. 蛋白质

课件展示:阅读有关“蛋白质”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蛋白质由什么元素组成的?——————————————(2)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3)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4)蛋白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了解血红蛋白的构成以及酶

【讨论】1。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2.有人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小结】1、青少年不能吸烟

2.甲醛有毒不能用来浸泡水产品

三.糖类

【投影】含有糖的食物 【归纳】1.糖的存在 2.糖的种类

3.糖对人体的作用

【讨论探究】p87面“课堂练习” 三. 油脂

【投影】含有油脂的食物 【归纳】1.存在 2.种类

3.对人体的作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肥胖症患者的建议。

四. 维生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 【投影】含维生素的食品 【归纳】1.维生素的分类和来源

篇4: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教师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眼中的草原风光。

2.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形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动、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尽量让学生互学互助,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可以放到讲解课文时解决。

四、通读课文,梳理内容

1.这篇访问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课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内外,可分为3段。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

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草原十分辽阔。)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

(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贴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篇5: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 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3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篇6: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计(人教课标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写景抒情类文言文词语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通过对文言词语的基本规律的归纳,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教给学生复习文言词语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理论依据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熟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等知识点,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必要条件,所以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知识系统化,以便更好地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设计特色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专题的复习,不仅精熟中考文言文的复习方法,而且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形成知识的系统化,期望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复习文言词语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常用虚词进行归纳整理,告诉学生复习文言词汇的基本方法。考纲、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文言实词的积累量在150个左右,《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表述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广东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词语的表述是: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纲推荐的24篇古文,都是经典名篇。为了使复习系统、高效,故将24篇古文分成4个专题,其中本专题(《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三峡》八篇文言文)所占篇幅最大,而且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进入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而且往往是复习了后面的前面复习的又忘记了。大部分学生的复习是被老师牵着走的,没有自己的复习方法。复习目标知识目标能了解中考文言文基本篇目中本专题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词语复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技能目标通过归纳、总结八篇文言文里的字、词,把握文言文词语复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讨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操,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复习重点归纳落实本专题文言文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虚词。复习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复习文言词汇的方法复习策略提问法、小组竞赛法、练习法、归纳法课前准备学生的准备梳理《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三峡》八篇文言文,归纳整理重点实词和常用虚词的;完成导学稿。教师的准备吃透八篇文言文的字词,并动手归纳整理好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常用文言虚词,设计导学稿、课堂练习。做好多媒体相关。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流

程复习环节教师活动及答案提示方法导引设计意图导

入同学们,经过我们第一轮的复习,我们对中考24篇文言文加深了印象,为了巩固大家的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也为了让大家掌握复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老师把24篇文言文分成了四个专题,期望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大家能用此方法去巩固另外三个专题的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教同学们第一个专题:山水怡情—借景抒情文言文的复习方法,相信对大家是很有帮助的。本节课是我们专题复习的第一课时,首先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明确老师设计此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纲阐释方法点拨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题型为选择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出自文段中,将联系到其他课文中的词语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方法:

1、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

2、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重点关注文言实词,了解常用文言虚词。让学生明确考点和题型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归纳“通假字”归纳整理 通假字的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明确:“xx”通“xx”,意思是“xx”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通假字”实例(见)

从同音、形近方面考虑所通用的字,联系上下文确定是否通假字。教给学生辨别通假字的方法。“一词多义”归纳整理教师明确: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大不一样,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一词多义”实例(见)先掌握词的本义,再由本义推断其他意思。教给学生方法。

“古今异义归纳整理”有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同,我们叫做古今异义词。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古今异义”实例(见)从词义范围的变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方面考虑教给学生方法。“词类活用归纳整理”教师明确:词类活用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词类活用”实例(见)分清是否活用,可凭语感,也可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重点虚词归纳整理”文言虚词所占的分量不多,大家只需要积累几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即可。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常用虚词”实例(见)课外文言文练习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词语意义要及时积累、分类整理归纳,强化重点记忆,并要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课外迁移〗(见)

课内向课外迁移。常积累、多记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和方法,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课堂小语

1、平时注意积累、归类、整理和多练习。

2、善于延伸与关联。就是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课文中的意思、用法进行联想、归纳,对课文的理解和熟知程度是提高该题得分的关键。

3、在平时多积累成语。作业设计完成拓展性练习(见同步练习卷)板书设计写景抒情文言文词语复习方法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

课内

迁移

篇7: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知识目标

知道智力成果的涵义、表现及作用;了解智力成果包含的内容和怎样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的案例中学会依法维护智力成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创造智力成果,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尊重他人(包括外国人)的智力成果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教学难点:智力成果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一艘轮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的都是大富翁,只有一位学者,富翁们一边欣赏海上风光,一边炫耀自己的财富,学者听了一阵,淡淡地说:“我才是最富有的人,可惜我现在无法把财富拿出来给你们看。”富翁们一同嘲笑他。不久,轮船碰上海盗,海盗把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富翁们顿时成了一贫如洗地穷光蛋。轮船漂进港口。学者在当地做了教师,哪些富翁则流落街头成了乞丐。

提问:这则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智慧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相对于金钱,房子,车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财产而言,知识和智慧是无形财产。人类文明过程中,知识和智慧创造了数以万计的智力成果,而这些智力成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智力成果呢?

讲授新课:

一、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

1.智力成果的含义

活动:体会智力成果的含义和价值

过程:(1)出示一组由成语汉字组成的人体画像,并思考它们和工农产品相比有什么特点?它们有没有价值?

一身是胆 左右为难

总结:和工农产品相比,智力成果还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但是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相比较而言,智力成果主要是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和文学艺术作品等。它们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和作用,关于这点,相信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

2.智力成果的作用

活动:介绍自己知道或者喜欢的智力成果并谈谈它们对人们的影响

过程:(1)学生发言总结

(2)补充相关材料并加以说明总结

总结:智力成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我们个人的生活还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们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明创造以及其他创造性智力成果,更加凸现其重要性。品牌价值全球排名第四的IBM公司一年81亿美元的总利润中,仅专利转让就有17亿美元,相当于西安市两年多的财政收入。智力成果成为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对整个企业,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的保护,是对创新精神最有效的鼓励。各个国家也都先后通过立法保护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我们称为智力成果权。

3.智力成果权包含的内容

智力成果权,也称为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我国对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给予了很大的法律支持,对智力成果权的各项具体权利做了详尽的规定,维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我们公民更加应该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

二、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1.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智力成果

活动:丁丁应该怎么做?

要求: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相关问题

总结:我们常说有志不在年高,创造智力成果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我国鼓励青少年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智力成果。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和荣誉权。并且,对于有特殊天赋或者是突出发展创造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学校等还应该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未成年人的治理成果权受到侵害,可以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给予法律保护。当我们的智力成果权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这是维权意识的一个方面。但是,维权不仅仅是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同时还应该自觉地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

2.智力成果权受到侵害要主动寻求法律保护

3.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智力成果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他人能够尊重我们的权利,那么我们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的权利。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这点。盗版就是其中典型的行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曾经购买过盗版图书、软件或者音像作品呢?我们应不应该购买盗版呢?

活动:辨析是否应该购买盗版商品,讨论形成对盗版应该持有的态度

要求:学生联系所学四人一组进行辨析讨论,代表发言

总结:保护智力成果权,需要树立公众的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的同时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作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购买盗版商品支持了盗版行为,助纣为虐,同样构成了侵权。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就应该打击盗版,支持正版。

知识反馈:对多学内容进行总体回顾和总结

案例:北京的秀水街是一条有着较长发展历史的服装小商品商业街。去年,新的秀水市场的成立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来,五家国际知名品牌因为商标侵权纠纷将秀水市场告上了法庭。日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这个案件进行了终审判决。

去年四月,国际名牌LV、普拉达、香奈尔等五家公司发现北京的秀水市场正在销售假冒自己品牌的商品。于是他们专门购买了一些假货取证,并将购买过程进行了公证,随即委托律师向秀水市场发出了一份律师函。

事隔不久,五大名牌的工作人员随后又在市场里买到了第二批假货,他们认为再次购假轻而易举,说明市场方面没有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于是联手向法院起诉,在追究售假商户侵权责任的同时,要求秀水市场与售假商户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分别赔偿五个品牌各50万元,共计250万元。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秀水市场虽然为防止商标侵权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做到及时有效制止侵权行为,可以认定市场为售假商户提供了便利。判令商户和市场共同赔偿5原告共计10万元。

秀水市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过程中,秀水市场管理方提出,五大品牌提供的购买假货的公证书,并不能证明究竟是在市场内的明面销售还是在暗地里的隐性交易,市场隐性交易防不胜防,而五大品牌在取证时存在着“恶意诱购”的行为。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秀水市场关于暗中交易、恶意诱购的主张没有相关的证据,不能成立。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嘉宾点评:本案中秀水市场应该负有监督管理的义务。发现一些侵权产品,一个是自己制止的义务,一个在自己能力有关的情况下,向有关部门反映的义务,那么这个案子里边,主要就是这个秀水街公司,他在履行他相关义务的时候是不力的,所以说他造成这个侵权后果,他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通过这起打假官司不难明确的一个道理,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冒牌商品应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是商户、市场管理者,甚至我们消费者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我们都能够积极抵制假货,不盲目虚荣购买假名牌,假货的生存空间也将不复存在了。

篇8: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5.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6.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狼:贪婪、凶狠、狡诈。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六、布置作业:

篇9: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 3.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足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气候或条件的不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而献出生命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概括的谈谈,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展示问题)

明确: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2.概括复述故事情节。注意环境描写。(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 无限失望登上归程。(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 埃文思发疯死去。(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 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 却不哀叹任何困难。

三、研读课文:

1.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2.我们先从悲处入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生: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

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看出?(“无垠的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师:他们这时是什么心情呢?(战栗了)

师:知道自己失败了,成了亚军,斯科特一行人悲伤到了极点,但他们还不得不干什么?

生: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

师:体现在哪?(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师:此时,他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展示作证之悲)生: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师:为什么牺牲了?(遇到险阻)都面临哪些困难?(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因此,他们斗不过这些归途中的困难,壮烈牺牲了。(死亡之悲)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谁的观点?(斯科特)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不是)那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生: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师: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3.那么大家就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4.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它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5.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拓展延伸:

正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一行又一行的探险队奔赴南极,使南极不再神秘。欣赏南极探险取得的成就:

1.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篇10: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然后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间互相补充。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四、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果――人类的长远发展。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篇11: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篇赞颂他的文章《雷电颂》。

二、作者介绍: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嵇 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3.理清结构。

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小结: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六、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篇12: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º,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

(二)实践探索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º,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分析:

问题转化为,在Rt△ABC中,∠C=90º,∠A=30º,BC=35m,求AB

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

o ==

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o

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º,∠A=45º,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到什么结论?,能得

分析:在Rt△ABC 中,∠C=90º,由于∠A=45º,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 = AC+BC = 2BC,AB =22

22BC

故===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º,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如图:Rt△ABC与Rt△A’B’C’,∠C=∠C’=90º,∠A=∠A’=α,那么么关系?

分析:由于∠C=∠C’=90º,∠A=∠A’=α,所以Rt△ABC与Rt△A’B’C’相似,与有什 =,即=

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认识正弦

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师: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板书:sinA==(举例说明:若a = 1,c = 3,则sinA=)

注意:

1、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

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º、sin∠DEF;

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

提问:∠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

(三)教学互动

上一篇:正确学习计划下一篇:中学五四青年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