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院执行听证程序规定

2024-04-17

北京市中院执行听证程序规定(精选4篇)

篇1:北京市中院执行听证程序规定

北京市法院执行听证程序规则(试行)(京高法发[2004]390号)

为保证在执行程序中依法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充分保护执行案件当事人、案外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增强执行程序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则所称听证,是指在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根据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提出的申请或者案外人提出的异议,依法组成合议庭,召开听证会,组织听证参加人进行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以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并依法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的司法活动。

第二条 执行程序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一般应当进行听证:

(一)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主体的;

(二)被执行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公证债文书的;、(三)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进行听证的其他情形。

属于前款

(一)、(二)、(三)项所列情形,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进行听证,迳行采用书面或者询问的形式进行审查。

第三条 各方听证参加人在听证程序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四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司法解释另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

第五条 听证应当参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合议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正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除涉外案件以外,听证一般应在两个月内完成。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执行庭(办)庭长(主任)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第二章

听证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第七条 人民法院进行听证,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成员为三人,审判长为主持人。

执行案件的承办人不得作为合议庭的成员。

第八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件人以及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第九条 听证参加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委托代理权;

(二)申请回避权;

(三)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的权利;

(四)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案卷材料的权利;

(五)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时出席听证会的义务;

(二)遵守听证纪律的义务;

(三)依法负有的举证责任;

(四)依法负有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听证前的准备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决定进行听证的,应当通知提出申请的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或者提出异议的案外人按照听证参加人的人数提交申请书或者异议书副本,并附支持其主张的相关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书或者异议书副本后五日内,将申请书或者异议书副本送达其他各方听证参加人。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听证会召开前五日内,告知各方听证参加人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合议庭组成人员,以及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条 听证会召开前,合议庭应当调阅执行案件的卷宗材料,了解与听证事项有关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向执行案件的承办人了解有关情况。执行案件的承办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 听证会召开前,合议庭应当通过准许听证参加人查阅、复制案卷材料的方式,将人民法院在执行中调取的证据向各方听证参加人公开。

第十五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主体,并申请人民法院对被申请变更或者追加的被执行主体的财产采取控制性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诉讼保全的有关规定采取控制性措施,但申请执行人必须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

经听证审查,变更或者追加申请被驳回的,申请执行人应当赔偿被申请变更或者追加的被执行主体所遭受的损失。

第四章

听证会的程序

第十六条 听证会一般包括预备、调查、辩论和最后陈述四个阶段。

第十七条 调查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提出申请的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或者提出异议的案外人陈述其主张以及相关事实、理由;

(二)相对方予以承认或者反驳,陈述相关事实、理由;

(三)审判长总结争议焦点,并组织各方听证参加人对争议焦点进行举证、质证;

(四)审判长或者其他合议庭成员向各方听证参加人发问,核实有关事实;

(五)经审判长许可,各方听证参加人可以就其他各方出示的证据发表意见。第十八条 听证参加人对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除听证参加人提供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依其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以外,人民法院认为查明事实尚需其他证据的,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举证期限,指定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听证参加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但不得超过十五日。听证参加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材料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第二十条 合议庭对证据的审查和认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一条 听证程序中,合议庭不得主持调解,但听证参加人可以自行和解。

听证参加人自行和解的,听证程序终结。对和解协议的内容,人民法院不得出具裁定书或者其他法律文书予以确认。

第二十二条 提出申请的执行案件当事人、第三人或者提出异议的案外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或者未经合议庭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会的,视为自动撤回申请或者异议,听证程序终结。

其他听证参加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听证会,或者未经合议庭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会的,不影响听证的进行。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召开听证会:

(一)必须出席听证会的听证参加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席的;

(二)听证参加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一时难以决定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召开听证会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书记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听证笔录由合议庭成员、书记员以及各方听证参加人、参与人签名。拒绝签名的,记明情况附卷。

第五章

评议裁决

第二十五条 听证会结束后,合议庭应当及时进行评议。

合议庭评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笔录。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最后一次听证会结束后十日内作出裁定或者决定,并将结果告知各方听证参加人。依法需要作出裁定的,应当制作裁定书并送达各方听证参加人。

合议庭应当将裁定或者决定结果及时告知执行案件承办人,执行案件承办人应当按照裁定或者决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裁定书应当署名审判长、审判员或者人民陪审员以及书记员。

第二十八条 裁定或者决定生效后,案件执行完毕前,听证参加人提出新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在执行本案过程中发现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定或者决定结果的,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听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十条 本规则由执行庭负责解释。

篇2:北京市中院执行听证程序规定

【发布日期】1998-05-30 【生效日期】1998-05-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南京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1998年5月3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属以下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所举行的听证活动。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第二条中所称的较大数额罚款是指:

(一)对非经营活动中公民的违法行为处以500元以上的罚款;

(二)对非经营活动中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处以1000元以上的罚款;

(三)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20000元以上的罚款。

第四条 第四条 行政机关举行听证,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公正、公开、便民和效率的原则;

(二)保护和便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陈述权、申辩权的原则;

(三)实行告知、回避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五条 第五条 市、区、县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听证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行政机关作出的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的15日内,报同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备案。各级人民政府作出的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应当报上一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备案。

第二章 听证组织机关和参加人

第六条 第六条 行政机关拟作出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的,由该行政机关组织听证。

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拟作出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的,由委托的行政机关组织听证。

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机关或者组织举行听证。

第七条 第七条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拟共同作出的行政处罚需要听证的,由共同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组织听证。

第八条 第八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下列人员:

(一)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

(二)调查人员、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及其代理人;

(三)证人、鉴定人、翻译人。

第九条 第九条 听证主持人是指由行政机关负责人从本机关内部非本案调查人员中指定的,具体组织听证工作的人员。听证主持人一般由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担任。

听证员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案件需要,指定本机关工作人员协助听证主持人工作的非本案调查人员。

记录员是指负责听证笔录制作、协助听证主持人办理听证的准备和其他事务的非本案调查人员。

第十条 第十条 听证主持人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二)决定听证中止、延期或者终结;

(三)决定证人到场作证;

(四)决定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员是否回避。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听证主持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时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和其他听证参加人;

(二)就案件事实及其适用的法律依据进行询问;

(三)要求听证参加人员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四)维持听证秩序,制止和处理违反听证秩序的行为;

(五)其他应当由听证主持人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系下列人员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本案的调查人员;

(二)当事人或者本案调查人员的近亲属;

(三)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

听证主持人是否回避,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员是否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调查人员是指具体承办行政违法案件并进行调查取证工作的人员。

在听证过程中,调查人员有权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建议,同当事人进行质证。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当事人是指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要求举行听证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与所听证的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向听证主持人申请参加听证或者由听证主持人通知其参加听证。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代理人代为放弃行政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证权的,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或者放弃听证;

(二)认为有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所列人员之一的,申请其回避;

(三)委托1至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听证,并出具授权委托书,明确代理人的权限;

(四)对案件的事实情况、适用的法律依据等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五)对听证笔录进行审核、补充或者修正;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章 听证的告知、提出和受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对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

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四)告知当事人提出要求的期限和听证的组织机关。

听证告知书必须盖有行政机关的印章。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听证告知书的送达,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向行政机关书面提出听证要求。以邮寄挂号信方式提出的,以寄出的邮戳日期为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3日内,经行政机关批准,可以申请延长听证期限。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明确提出放弃听证权利的,不得对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

当事人超过期限未提出听证要求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行政机关可以不组织听证,但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请求撤回听证要求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可以撤回,但不得对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对当事人听证要求进行审查后,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组织听证会,并通知本案调查人员及时移送有关证据或者材料。

对同一案件的不同当事人处以相同种类并适用听证程序行政处罚的,听证机关可以合并举行听证。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超过期限或者不符合听证条件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要求之日起3日内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听证。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确定举行听证会的,应当在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之日起15日内举行,最长不得超过30日。

第四章 听证准备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决定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之日起3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方式,并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向当事人、调查人员和其他听证参加人送达听证通知书。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听证主持人的姓名;

(四)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五)告知当事人准备有关证据材料、通知证人等事项。

听证通知书必须加盖行政机关的印章。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公开的听证,在举行听证会的3日前,行政机关应当公告案由、当事人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案件调查人员应当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3日内,将案卷移送听证主持人,由听证主持人准备听证提纲。

第五章 听证的举行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听证会正式开始前,记录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听证参加人是否到会,宣布下列听证纪律:

(一)服从听证主持人的指挥,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发言、提问、辩论和中途退场;

(二)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三)听证参加人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退场;

(四)旁听人员不得喧哗、鼓掌、哄闹或者进行其他妨碍听证秩序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听证秩序的,听证主持人有权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应当责令其退场。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参加听证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核对调查人员和当事人的身份;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案由;

(三)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名单,告知听证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宣布暂停听证,报请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申请听证员、记录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当场决定;

(四)不公开进行的听证,听证主持人应当说明不公开的理由;

(五)调查人员陈述当事人违法事实,出示相关证据,提出拟给予行政处罚的建议和依据;

(六)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七)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陈述,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

(八)调查人员、当事人、第三人相互辩论;

(九)听证主持人就案件事实、证据进行询问;

(十)当事人作最后陈述。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调查人员、当事人和第三人经听证主持人许可,可以申请证人到会作证。

证人不能到会作证的,调查人员、当事人和第三人可以提交证人的书面证言,并应当当场宣读。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听证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调查人员发言;

(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发言;

(三)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发言;

(四)互相质证、辩论。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记录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案由;

(二)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姓名,调查人员的姓名;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姓名;

(四)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五)调查人员提出的事实、证据和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建议及法律依据;

(六)当事人、第三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内容;

(七)互相辩论情况;

(八)证人证言;

(九)听证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十)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听证笔录应当经当事人、调查人员、听证员、听证主持人审阅核对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笔录中有关证人证言部分,应当交由证人审阅核对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调查人员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笔录上记明情况。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根据听证会的有关情况,制作听证会意见书,提出下列处理意见: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调查人员提出的行政处罚建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处罚适当的,提出维持处罚的意见;

(二)违法行为事实清楚,但调查人员提出的行政处罚建议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者处罚裁量不当的,提出纠正调查人员处理建议的意见;

(三)有应当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但调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有程序上不足的,提出责令调查人员补正后再给予行政处罚的意见;

(四)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或者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提出不予行政处罚的意见;

(五)发现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处理的,提出移送的意见。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提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意见;

(六)依法提出的其他处理意见。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根据听证会意见书和听证笔录,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听证:

(一)当事人死亡或者组织解散,需要等待权利和义务继承人或者承受人的;

(二)当事人或者调查人员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听证的;

(三)听证主持人需要回避一时无法更换的;

(四)其他需要中止听证的。

中止听证的原因消除后,恢复听证。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听证:

(一)当事人撤回听证要求的;

(二)当事人死亡或者组织解散满3个月后,未确定权利和义务继承人、承受人,或者权利和义务继承人、承受人放弃听证权利的;

(三)听证通知书送达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

(四)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的;

(五)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改变,已不属听证范围的;

(六)其他需要终结听证的。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听证主持人应当公正地履行主持听证的职责,不得妨碍听证参加人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不得徇私枉法、包庇纵容违法行为。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听证人员违反本规定,徇私枉法、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听证经费,提供组织听证所必需的场地、设备和其他便利条件,且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南京市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农业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业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许可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农业行政机关起草法律、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以及实施行政许可,依法举行听证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听证由农业行政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组织。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由农业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

第四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返 回

第二章 设定行政许可听证

第五条 农业行政机关起草法律、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在草案提交立法机关审议前,可以采取听证的形式听取意见。

第六条 农业行政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30日前公告听证事项、报名方式、报名条件、报名期限等内容。

第七条 符合农业行政机关规定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申请参加听证,也可推选代表参加听证。

农业行政机关应当从符合条件的报名者中确定适当比例的代表参加听证,确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并将代表名单向社会公告。

农业行政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7日前将听证通知和听证材料送达代表。

第八条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介绍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设定行政许可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程序、条件、期限和收费等情况;

(二)听证代表分别对设定行政许可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程序、条件、期限和收费等情况提出意见;

(三)听证应当制作笔录,详细记录听证代表提出的各项意见。

第九条 农业行政机关将法律、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提交立法机关审议时,应当说明举行听证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返 回

第三章 实施行政许可听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举行听证:

(一)农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举行听证的;

(二)农业行政机关认为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需要听证的;

(三)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听证的。

第十一条 听证由一名听证主持人、两名听证员组织,也可视具体情况由一名听证主持人组织。

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该许可事项的听证主持人或者听证员。

第十二条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也可以申请其回避:

(一)与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与该行政许可申请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听证公正进行的。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的回避由农业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记录员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十三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1-2名代理人参加听证。

由代理人参加听证的,应当向农业行政机关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及权限,并经听证主持人确认。委托代理人代为放弃行使听证权的,应当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第十四条 记录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内容制作笔录,由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签名。

听证笔录应当经听证代表或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后当场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笔录上注明。

第十五条 农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听证结束后5日内,提出对行政许可事项处理意见,报本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返 回

第二节 依职权听证程序

第十六条 农业行政机关对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第(一)、(二)项所列行政许可事项举行听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30日前,依照第六条的规定向社会公告有关内容,并依照第七条的规定确定听证代表,送达听证通知和材料。

返 回

第三节 依申请听证程序

第十七条 符合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后5日内向农业行政机关提出听证申请。逾期未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放弃听证的,应当书面记载。

第十八条 听证申请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申请人的姓名和住址,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

(二)申请听证的具体事项;

(三)申请听证的依据、理由。

听证申请人还应当同时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法制工作机构收到听证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告知当事人补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非行政许可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的;

(二)超过5日期限提出申请的;

(三)其他不符合申请听证条件的。

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二十条 法制工作机构审核后,对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在举行听证7日前送达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事项;

(二)听证时间、地点;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姓名、职务;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条 听证应当在收到符合条件的听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举行。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应当按时参加听证;无正当理由不到场的,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放弃听证的,记入听证笔录。第二十二条 承办行政许可的机构在接到《行政许可听证通知书》后,应当指派人员参加听证。

第二十三条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宣读听证纪律,核对听证参加人身份,宣布案由,宣布听证主持人、记录员名单;

(二)告知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是否申请回避;

(三)承办行政许可机构指派的人员提出其所了解掌握的事实,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

(四)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进行申辩,提交证据材料;

(五)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询问听证参加人、证人和其他有关人员;

(六)听证参加人就颁发行政许可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对有关证据材料进行质证;

(七)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

(一)因不可抗力的事由致使听证无法按期举行的;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临时申请回避,不能当场决定的;

(三)应当延期的其他情形。

延期听证的,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听证:

(一)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听证过程中提出了新的事实、理由和依据,需要调查核实的;

(二)申请听证的公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三)应当中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中止听证的,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六条 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由法制工作机构决定恢复听证,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听证:

(一)申请听证的公民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听证的;

(二)申请听证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放弃听证的;

(三)行政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明确放弃听证或者被视为放弃听证的;

(四)应当终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返 回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听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听证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第二十九条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实施农业行政许可需要举行听证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篇4:关于执行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与规

朱建军

听证是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制度。将这一制度引入执行工作,有利于保证执行的公开与公正并不是所有的执行案件都需要听证,而是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执行听证程序在立法上应尽快予以规范

“听证”一词衍生于英美普通法系的“自然公正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两项基本内容:首先是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其次是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作为制度,听证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尤其是在作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从而体现公正。一直以来,由于我国法学界存在着认为执行过程法律关系明确,是一套实现债权的机械操作过程,执行人员只需要通过强制措施控制和处分被执行人的财产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执行人员行使裁判权能这样一种误识。使执行裁判权能的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了,在执行机制上缺乏相应的规则限制。面对这一现象,很多法院在改革实践中,借鉴国外的行政听证程序和仲裁听证程序,将听证这一制度引入执行工作,促进了执行程序的公开与公正。

所谓执行听证,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因处理案外人异议及其他重大执行争议事项,需有关当事人到庭以便查明事实时,由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召集各方当事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到庭,就争议的有关事项和法律问题进行公开陈述、申辩、质证的执行工作制度。在对抗双方当事人均到场的情况下,以公

开的方式让双方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并通过公开法官裁判的事实基础和法律过程,达到监督执行裁判权行使、促使执行程序公正的目的。

一、执行听证的适用范围

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执行案件都需要听证,而是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具体有以下几类案件可以适用听证程序:

(一)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难以查清和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执行工作当中,一些被执行人有意躲债、匿债,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成为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对这类案件通过执行听证,由申请人、被执行人自然举证、质证,答疑解惑,消除隔阂,以便查清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切实掌握被执行人是否有履行能力,作为裁定案件执行中止、终结的依据。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物提出执行异议的案件。只有案外人才有权提起执行异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七十条规定,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对异议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这是对案外人提出异议进行听证的法律依据。案外人主张权利主要是物权,对异议的处理,不仅直接影响到案外人权利的保护、申请人债权的实现,也影响到被执行人的利益。处理不当,易引发当事人之间的冲突,导致上访申诉,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故对此争议应适用听证程序。通过执行听证,对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依法予以确认或驳回,以切实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涉及当事人主体扩张的情形和当事人有异议的案件。变更和追加被执行主体是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习惯做法,是执行裁决的重要内容。其最早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七十一条至第二百七十四条和《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七十六条至第八十一条,相继规定了在执行过程中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人的情况。被执行人主体的变更或追加,涉及原判决的效力及义务主体的扩张,直接影响到被追加、变更主体的切身利益和实体权利。这类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听证来确定变更、追加的被执行人确有法律的义务关系。

(四)上级、人大批转、当事人对立情绪大、矛盾容易激化的案件。上级及人大批转的案件,一般都是较为敏感、公众反映较为强烈、矛盾较大的案件。有些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申请人又无理纠缠、上访告状,要求法院尽快解决。运用执行听证,能使双方当事人将事实和证据均在听证中当庭展示并质证辩解,使他们充分了解,化解对立情绪,防止矛盾激化而引发事端。

(五)对多个债权人参与执行财产分配方案的异议。多个债权人对被执行人财产提出参与分配申请的案件,不仅涉及到被执行财产的分配比例,而且关系到财产的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各个债权人债权实现的程度。这类案件当事人较多,但法律关系较为明确,只有较为复杂、争议较大的,当部分债权人就其他债权人是否取得执行依据、是否有优先受偿权、财产分配比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提出异议时,才可以组织债权人进行听证。

(六)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听证审查的其他情况。除上述五种情况外,对以下几种情况,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也可以组织听证:被执行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请求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被执行人提出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请求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被执行人认为执行措施损害了其合法权益而提出异议;对罚款、拘留决定不服的复议申请的审查处理;被执行人以暂无履行能力为由申请延期执行,而申请执行人提出异议的;其他需要听证的情形。

二、执行听证程序的规范

执行听证程序是目前执行工作中推出的一种创新性制度。依照有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参照审判庭审判模式,结合执行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将执行听证程序在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听证准备。一是举证指导和告知权利义务。指导申请人、被执行人、案外人或第三人对自己的主张或理由,如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向听证当事人告知权利义务。二是执行法官在听证7日前传唤、通知当事人及执行参与人,告知举证听证的时间、地点。三是由执行裁决监督机构的三名执行法官组成合议庭,其中一人为主审法官。四是执行法官要认真熟悉卷宗,了解案情,掌握执行争议的基本事实和法律依据。五是听证开庭前,主审法官分别核对申请人、被执行人或执行参与人的基本情况,审查委托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和代理权限。六是主审法官宣布听证事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向被执行人宣布不如实申报财产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向申请人告知具有举证义务,向听证参与人讲明提供虚假证据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听证调查。听证调查应包括当事人陈述、出示证据、双方质证和法院认证四个层次。在执行听证程序中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申请人主张权利的应陈述事实,举证说明自己的证明目的。被执行人主张权利的应陈述事实和对申请人意见提出异议,进行反驳并提出相关证据。案外人、第三人主张权利的应陈述事实,对申请人、被执行人的陈述提出承认或否认的意见,并提供证据。各方当事人出示的证据应进行当庭质证。主审法官出示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申请人、被执行人、案外人或第三人进行质证。

(三)听证辩论。听证辩论是有别于行政听证和立法听证的主要阶段,一般听证只需解决对相关事实的确认问题,而执行听证既要解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又需要对如何适用法律听取当事人特别是代理人的意

见,是执行听证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执行听证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均享有辩论权,通过辩论证明案件客观事实,进一步阐述和维护自己的主张。主审法官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辩论核实证据,查明事实,作出正确的裁决。

(四)合议裁决。合议庭对双方质证的证据进行认证,认定案件事实,作出处理,通过合议、民主认定和裁决,从而保证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保证依法公正执行。

上一篇:给老师的一封信700字总结下一篇:宝绘堂记阅读附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