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保险规定

2022-08-03

第一篇:北京市社会保险规定

北京市社会力量办学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 【发布日期】2004-06-01 【生效日期】200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社会力量办学若干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

第一条第一条 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本市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境外的组织、个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办学和合作办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三条第三条 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的领导,将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扶持。

第四条第四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市社会力量办学的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全市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管理。

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有关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单位,应当具有法人资格;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联合出资举办教育机构的,应当视出资比例,及经公证机关公证的联合出资协议书,确定一方为举办者。

第六条第六条 举办教育机构的,应当具备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举办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举办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具备本市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规定的设置标准。

第七条第七条 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办学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办学公民本人的居民身份证;

(三)拟任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以及拟聘教师的资格证明文件;

(四)拟办教育机构的资产及经费来源的证明文件。其中,租借校舍、场地的,应当提供保证人或者保证金;

(五)办学场所证明。其中,租借校舍、场地的,应当交验合法有效的租赁契约;

(六)筹建方案;

(七)拟办教育机构的章程和发展规划;

(八)其他必要材料。

联合举办教育机构的,还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书。

第八条第八条 教育机构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校址;

(二)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和教育形式;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产生、罢免的程序;

(四)组织管理制度;

(五)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六)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七)章程修改程序及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

第九条第九条 设立教育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申报、审批、备案、公告:

(一)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中等学校和实施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向市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向市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设立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学历教育的初等学校和实施非学历教育的中等学校、培训中心等,向拟办学校校址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且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设立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的教育机构和实施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由市或者区、县劳动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批,并且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四)设立文艺、体育、卫生等涉及专业性教育培训内容和名称冠以民族性称谓及带有宗教性质的教育机构,应当经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核同意后,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获批准的教育机构,由审批机关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审批机关应当定期对审批的教育机构予以公告,未经审批机关批准,不得举办教育机构。

第十条第十条 教育机构领取《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后,半年内不能进行正常的招生教学活动或者因故间断正常招生教学活动一年以上的,审批机关应当注销其《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并予以收回。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教育机构取得《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后,应当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并接受登记机关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教育机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和实施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应当设立校董会。校董会的组成、职责、权限、任期、议事程序等在教育机构章程中规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教育机构应当在审批机关批准的校址办学,原有校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可以向审批机关申请新的校址。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本市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与外地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必须经本市社会力量办学审批机关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力量办学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教育机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校办产业或者开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有偿服务,其经营收益应当用于补充办学经费或者改善办学条件。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资产和财产管理制度。在开办初期,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投入资产的来源、性质明析入帐,并制定相应制度,避免资产在运行过程中流失。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市社会力量办学审批机关应当定期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进行年检。教育机构应当在每一会计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根据审批机关的要求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将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报审批机关审查。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管理,定期对教育机构办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确定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和等级,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教育机构在引进资金、教学设备和兴办校办产业、教师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方面,享受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同等待遇。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力量办学审批机关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在未经社会力量办学审批机关批准的地点办学,由审批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的规定,未经社会力量办学审批机关批准,跨省市招生或者与外地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由审批机关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在社会力量办学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教育机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法律责任由举办者承担。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审批机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或者对所批准的教育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社会力量举办不设立独立机构的培训活动,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4号

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54号 颁布时间:2005.01.05 《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已经2004年12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市 长:王岐山

二○○五年一月五日

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企业职工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各类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职工。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生育保险工作。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育保险工作。

市和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生育保险事务。

第四条 财政、审计部门依法对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卫生、药品监督、价格、计划生育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生育保险工作。

第二章 生育保险基金

第五条 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统一筹集,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条 生育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

(二)基金的利息;

(三)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生育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七条 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月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企业按照其缴费总基数的0.8%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缴费总基数为本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缴费基数之和。

职工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计算;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八条 生育保险费缴费标准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九条 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企业的开户银行以“委托银行收款(无付款期)”的结算方式按月扣缴。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企业和职工建立缴费记录。

第十条 生育保险费的征缴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北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若干规定》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生育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包括:

(一)生育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用;

(三)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

(四)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标准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十四条 女职工正常生育的产假为90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15天,晚育的增加30天。

女职工妊娠不满4个月流产的产假为15天至30天,妊娠满4个月以上流产的产假为42天。

第十五条 生育津贴按照女职工本人生育当月的缴费基数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计算。

生育津贴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企业补足。

第十六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发生的医疗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品费。

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包括职工因计划生育实施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生育、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规定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第十七条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生育、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职工生育、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应当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就医的规定到具有助产、计划生育手术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职工就医应当出示《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需住院治疗的,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应当同时出示《北京市生育服务证》,并由定点医疗机构留存复印件。

第十九条 下列生育、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一)不符合国家或者本市计划生育规定的;

(二)不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就医规定的;

(三)不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规定的;

(四)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发生的医疗费用;

(五)因医疗事故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治疗生育合并症的费用;

(七)按照国家或者本市规定应当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第二十条 申领生育津贴以及报销产前检查、计划生育手术门诊医疗费用,由企业负责到其参加生育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手续。

办理手续时,企业应当提交职工的《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北京市生育服务证》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婴儿出生、死亡或者流产证明、计划生育手术证明和收费凭证等。

第二十一条 生育、计划生育手术住院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向企业参加生育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结算手续。

第二十二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收到企业申领生育津贴以及报销产前检查、计划生育手术门诊医疗费用,或者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生育、计划生育手术住院医疗费用的申请后,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当在20日内审核结算完毕;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在20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企业未按照本规定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由企业按照本规定的标准支付。

企业欠缴生育保险费的,欠缴期间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由企业按照本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二十四条 企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生育保险费数额时,瞒报工资额或者参保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工资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生育保险基金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可以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一)将未参加生育保险人员医疗费用列入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

(二)将不属于生育保险支付的费用列入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或虚假收费凭证的;

(四)违反医疗、药品、价格等管理规定的。

第二十六条 骗取生育保险待遇或者骗取生育保险基金支出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损失,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且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职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5年7 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北京市查处违法建设若干规定

关于《北京市查处违法建设若干规定(草案)》的说明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已经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规定,违法建设处理的主体、方式、标准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划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有规章需要进行相应调整适,以保证规划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市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安排,市规划委于近日完成了《北京市查处违法建设若干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草案)》)的起草工作。《规定(草案)》共20条,对违法建设认定、查处、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政公用服务单位配合查处职责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一、统一全市违法建设认定标准

《规定(草案)》规定,违法建设包括城镇违法建设和乡村违法建设。城镇违法建设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城镇建设工程,以及逾期未拆除的城镇临时建设工程。乡村违法建设是指依法应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乡村建设工程,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村民住宅。

二、进一步明晰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分工

《规定(草案)》规定,城镇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负责,但城镇建设工程已经取得部分规划同意意见的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复函等规划文件,但尚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除外。依法应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其他违法建设工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

三、统一规定全市违法建设制止和查处工作程序和标准

《规定(草案)》明确规定了城镇违法建设责令停止建设、处理、强制拆除工作程序,三类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和建设工程总造价及评估,没收实施细则等;乡村违法建设制止和查处工作程序;以及无法确定违法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所有人、管理人的公告督促程序等内容。

四、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配合查处职责

《规定》(草案)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了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在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中的配合职责等。

《北京市查处违法建设若干规定(草案)》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根据《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违法建设定性] 违法建设包括城镇违法建设和乡村违法建设。

城镇违法建设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城镇建设工程,以及逾期未拆除的城镇临时建设工程。

乡村违法建设是指依法应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乡村建设工程,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村民住宅。

第三条 [执法主体及分工]

城镇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负责,但城镇建设工程已经取得部分规划同意意见的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等规划文件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除外。

依法应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四条 [责令停止建设]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发现在建的城镇违法建设应立即责令停止建设,并下达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具体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应在下达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当日函告或者报告违法建设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由区、县人民政府责成区、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等有关部门督促停止建设。

当事人不停止建设继续施工的,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区、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等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通知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停止提供相关服务等措施。本辖区内公安、公安交通管理、工商等部门和所在街道办事处应予以配合。

第五条 [建成违法建设] 已经建成的违法建设工程,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应及时作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限期拆除决定书等决定。

第六条 [违法建设处理]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违法建设,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改正完成后处该建设工程总造价5%以上10%以下罚款。

对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违法建设,下达限期拆除决定书,不能拆除的,下达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决定书,可以并处该建设工程总造价10%以下罚款。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下达限期拆除决定书;逾期不拆除的,报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强制拆除,可以并处该建设工程总造价10%以下罚款。

第七条 [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情形] 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城镇建设工程,包括下列情形:

(一)城镇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已进入规划审批程序并取得审核同意的规划文件,且按照规划审批文件的内容进行建设的。

(二)城镇建设工程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已采取整改措施,通过改建或拆除达到与许可内容一致的。

(三)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采取改正措施的情形。

第八条 [强制拆除]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对违法建设作出限期拆除决定后,当事人应在规定期限内(限期拆除期限一般应为15日)自行拆除完毕并清理好现场;逾期不拆除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应在违法建设拆除期限届满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违法建设限期拆除决定及逾期未拆除的情况函告违法建设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由区、县人民政府责成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实施强制拆除。

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在实施强制拆除前,可以书面通知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停止提供相关服务,本辖区内公安、公安交通管理、工商等部门和所在街道办事处应配合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等部门做好强制拆除工作。

第九条 [工程总造价及评估] 本规定中建设工程总造价系指城镇建设项目单体工程建成后所需的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以及绿地建设等支出的费用。临时城镇建设工程的建设工程总造价系指临时建设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的费用。

建设工程总造价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委托本市具有造价咨询资质的机构按有关工程造价规定和标准进行评估并出具工程总造价报告及清单。评估所需费用由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十条 [没收实物] 没收的实物交由市财政统一管理。

第十一条 [没收价格评估] 违法收入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前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市场价格评估后予以没收。

第十二条 [没收违法收入面积折算] 违法收入的建筑面积的计算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规划审批文件进行建设的,按照实际建筑面积数计算。

(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规划审批文件进行建设的,按照实际增加的建筑面积数计算。

(三)实际建筑面积未增加,但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导致建筑高度增加的,按照超出批准部分的高度与批准建筑高度的比值乘以批准建筑的面积数计算。

(四)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移位导致建筑位置

与批准不符(实际建筑面积未增加)的,将其位置不符部分折算成面积数计算。

第十三条 [乡村违建处理] 乡、镇人民政府对乡村违法建设工程进行查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乡、镇人民政府发现乡村违法建设后,应即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

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后5个工作日内,应作出限期改正通知书或者限期拆除决定书(限期改正和限期拆除期限一般应为15日):

(一)乡村建设工程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不符合村庄规划的,限期拆除;符合村庄规划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拆除。

(二)乡村建设工程已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违反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拆除。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责令停止建设、逾期不拆除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区、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本辖区内规划、国土、公安、城管、工商、水务、农委等部门、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和当地村民委员会予以配合和保障。

第十四条 [公告督促] 无法确定违法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所有人、管理人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在公共媒体以及违法建设所在地发布公告的形式督促违法建设单位或者其所有人、管理人依法接受处理,公告期限不得少于15日。公告期限届满,仍无法确定建设单位、所有人、管理人或者拒不接受处理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强制拆除或者没收。

第十五条 [参与违法建设设计单位的处理] 设计单位为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提供施工图纸,或者不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提供施工图纸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部门配合] 利用违法建(构)筑物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环保、民防、消防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许可证照、验收手续。

第十七条[市政公用服务单位配合] 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在受理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相关业务报装申请时,对不能提供规划许可证件、房屋产权证明的,按照本规定不得提供相应服务。

第十八条 [物业职责] 严禁在已建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大院和别墅区内擅自进行改建、扩建等违法行为。对已经实行物业管理的区域内发生的违法行为,物业服务企业予以制止,并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应依法处理,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办理该处房屋的产权人名称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施工现场公示] 城镇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对外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实施日期] 本规定自2010年

日起施行。1999年11月2日市人民政府发布施行的《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43号令)、《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行政处罚办法》(44号令)同时废止。

关于《北京市查处违法建设若干规定(草案)》的说明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已经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规定,违法建设处理的主体、方式、标准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划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有规章需要进行相应调整适,以保证规划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市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安排,市规划委于近日完成了《北京市查处违法建设若干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草案)》)的起草工作。《规定(草案)》共20条,对违法建设认定、查处、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政公用服务单位配合查处职责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一、统一全市违法建设认定标准

《规定(草案)》规定,违法建设包括城镇违法建设和乡村违法建设。城镇违法建设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城镇建设工程,以及逾期未拆除的城镇临时建设工程。乡村违法建设是指依法应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乡村建设工程,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村民住宅。

二、进一步明晰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分工

《规定(草案)》规定,城镇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负责,但城镇建设工程已经取得部分规划同意意见的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复函等规划文件,但尚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除外。依法应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或者未按照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以及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违反规划许可管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其他违法建设工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

三、统一规定全市违法建设制止和查处工作程序和标准

《规定(草案)》明确规定了城镇违法建设责令停止建设、处理、强制拆除工作程序,三类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和建设工程总造价及评估,没收实施细则等;乡村违法建设制止和查处工作程序;以及无法确定违法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所有人、管理人的公告督促程序等内容。

四、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配合查处职责

《规定》(草案)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了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在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中的配合职责等。

第四篇:北京市校车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坐校车的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根据《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校车,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依照本规定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

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专用小学生校车。

学校可以配备校车。依法设立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以及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设立的校车运营单位,可以提供校车服务。

第三条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车辆符合校车安全国家标准,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证明,并已在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二)有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员;

(三)有包括行驶路线、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合理可行的校车运行方案;

(四)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五)已经投保机动车承运人责任保险。

第四条校车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一)必须符合国家关于车辆的安全技术标准;

(二)车窗不得粘贴不透明和带任何镜面反光材料的色纸或隔热纸;

(三)应当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和视频功能装置以及座椅安全带、逃生锤、ABC干粉灭火器、急救箱等安全设施设备,安全设备放置在安全且便于取用的位置,并确保性能良好、有效适用;

(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按规定在校车上加装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校车及其他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行为;

(五)专用小学生校车应符合《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六)使用年限或行驶公里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第五条校车驾驶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年龄在25周岁以上、不超过60周岁;

(二)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被记满分记录;

(三)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事故责任记录;

(四)无饮酒后驾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记录,最近1年内无驾驶客运车辆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

(五)无犯罪记录;

(六)身心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癫痫、精神病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疾病病史,无酗酒、吸毒行为记录。

机动车驾驶人申请取得校车驾驶资格,应当向区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证明其符合第五条规定条件的材料。区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条件的,在机动车驾驶证上签注准许驾驶校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六条申请校车使用许可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校或校车服务提供者向所在地区县教育部门申领校车使用申请表,如实填报相关信息。

(二)学校自购校车,应当向区县教育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1.区县教育部门签发的校车使用申请表;

2.机动车所有人《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3.机动车登记证书;

4.机动车行驶证;

5.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6.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7.驾驶员、随车照管人员身份证,本市公安机关或者派出机构出具的无犯罪、吸毒行为记录证明,本市驾驶员体检机构或二甲以上医院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

8.校车安全管理制度;

9.机动车承运人责任保险证明。

(三)学校租赁的校车除向区县教育部门提交前项所列材料之外,还应当提交租赁合同。

(四)区县教育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材料齐全的,应当在收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送本区县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征求意见,如使用具有道路旅客运输资质车辆提供校车服务的,还应送本区县同级运输管理部门征求意见。

(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意见。

(六)区县教育部门应当自收到回复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本区县政府审批。区县政府决定批准的,出具校车使用许可证明,由区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给校车标牌。

(七)对于跨区县运行校车许可的审批,由学校所在区县负责。

第七条校车通行和乘坐安全

(一)校车运载学生时,配备校车的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指派随车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校车服务提供者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双方可以约定由学校指派随车照管人员。

随车照管人员应当符合如下条件: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癫痫、精神病等可能危及照管安全的疾病病史,无酗酒、吸毒行为记录;无犯罪记录。

(二)校车的副驾驶座位不得安排学生乘坐。

校车运载学生过程中,禁止除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以外的人员乘坐。

(三)校车运载学生时,应当在规定的位置悬挂校车标牌;按规定路线、规定时间行驶;在规定站点停靠;可在公交专用车道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共交通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但不得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四)不得违反《条例》规定的限速要求。

(五)校车行驶应与运载易燃易爆化学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六)严禁校车驾驶人疲劳驾驶。

(七)校车驾驶人应当每年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审验。

(八)相关部门应确保校车经过的道路无安全隐患,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并在危险路段设置标志牌和警示标志。

(九)配备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校车的安全维护,建立安全维护档案,保证校车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不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校车,应当停运维修,消除安全隐患。

校车应当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维修企业维修。承接校车维修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维修技术规范维修校车,并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所维修的校车实行质量保证期制度,在质量保证期内对校车的维修质量负责。

(十)校车驾驶人驾驶校车上道路行驶前,应当对校车的制动、转向、外部照明、轮胎、安全门、座椅、安全带等车况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进行检查,不得驾驶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上道路行驶。

校车驾驶人不得在校车载有学生时给车辆加油,不得在校车发动机引擎熄灭前离开驾驶座位。

(十一)校车发生交通等意外事故,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应当立即报警,设置警示标志。乘车学生继续留在校车内有危险的,随车照管人员应当将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并及时与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学生的监护人联系处理后续事宜。

(十二)校车应当每半年接受一次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

第八条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管理职责如下:

(一)根据《条例》“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寄宿制学校入学、公共交通入学、提供校车服务”依次优先的原则,本市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就近入学;城区优化公交线路,以公交为主解决学生交通需求;以区县政府为主导,重点解决农村、山区中小学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区县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学校的布局,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寄宿制学校入学,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

区县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由区县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本区县有关部门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

(二)区县教育、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依照本规定履行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建立完善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会商机制和联合抽查机制,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网络平台,方便群众举报违反校车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理职责的举报,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三)区县教育部门指导、监督学校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校车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区县教育部门受理、审核校车使用申请;依职能处理校车违规行为以及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处理相关学校责任人。 (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校车许可申请提出意见,做好校车标牌发放回收工作;做好校车驾驶人资格申请的受理、审查和认定工作,校车驾驶人审验和校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加强对校车行驶线路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对校车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五)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交线网,为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学生提供方便;督促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校车服务提供者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对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校车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六)安监部门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管工作,参加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参加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督导检查。

(七)由校车服务提供者提供校车服务的,学校应当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校车运行安全管理措施。

学校应当将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报区县教育部门备案。

(八)学校应当对教师、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校车安全乘坐知识。

学生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义务,配合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学生的监护人应当拒绝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上下学。

(九)使用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定期对校车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要至少保存2年,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疏散演练。

(十)随车照管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1.发现驾驶人无校车驾驶资格,或饮酒、醉酒后驾驶,或疲劳驾驶、身体严重不适以及校车超员等明显妨碍行车安全情形的,制止校车开行;督促校车驾驶人在行车前对校车安全检查。

2.学生上下车时,在车下引导、指挥、维护上下车秩序,制止学生携带易燃、易爆、易碎物品及管制刀具等上车。发现学生无故缺席,及时与学生监护人或学校分管领导取得联系。

3.帮助、指导学生安全落座,系好安全带,确认车门关闭后示意驾驶人启动校车。

4.制止学生在校车行驶途中离开座位、嬉戏打闹或将头、手伸出车窗外等危险行为。

5.核实学生上下车人数,确认乘车学生已经全部离车后本人方可离车。

第九条学生乘坐校车,应当由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监护人应当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

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做好校车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发现校车违反本规定的,有权制止,有权拒乘,并向教育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运输管理部门举报。

第十条学校违反《条例》的,除依照国家规定予以处罚外,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学校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民办学校由审批机关责令暂停招生,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办学许可证,并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学校管理事务。

第十一条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因故不再作为校车使用的,学校或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在15天内到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同时将校车标牌交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本市建立北京市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可参照北京市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适合本区县实际的校车安全管理协调机构。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实施之日起设3年过渡期,过渡期后本市接送小学生校车必须是按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专用小学生校车。

第十四条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车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北京市电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电梯的安全管理, 保障电梯安全运行,依据《北京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和劳动部《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等有关 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 梯产权单位以及受其委托的电梯使用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产权单位)。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电梯是指各类电 梯、自动扶梯、杂物梯。

第四条 电梯的产权单位应对电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负责,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设置专人负责电梯的日常管理,记录电 梯运行状况和维修保养工作内容,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故障率。

(二)确定合理的电梯运行时间,加强日常 维修保养,住宅楼电梯应根据本市关于加强居民高层住宅楼电梯管理,改善运行服务的有关 规定,做好运行服务。住宅电梯无故障运行不得 低于7000次。

b

(三)新安装、大修改造的电梯,除按国家 标准进行各项试验外,其控制线路中应加装有 锁紧装置的计数器,无故障试运行不得少于 3000次;

(四)安装、维修保养人员和电梯司机均应持市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并定期参加复审;

(五)在便于接到报警信号的位置设立电梯 管理人员的岗位,制定紧急救援方案和操作程序,在接到报警信号40分钟内排除设备故障,解 救乘客;

( 六)在电梯出入口明显位置张贴安全警示 标志、使用准则,电梯出人口应有足够照明,住宅电梯和病床电梯不得以无司机状态运行;

(七)应当在电梯轿厢内明显位置张贴《电 梯安使用许可证》,注明:注册登记及检验合格标志、电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安装企业、维修保 养企业以及相应的应急报警、投诉电话号码;

(八)发生事故应积极组织抢救,报告市区 (县)劳动行政部门,通知维修保养企业。

第五条 安装、改造电梯,产权单位应在安 装、改造工程施工前将电梯的有关资料报送市 劳动行政部门备案,经核准后,方可施工。工程完工后,产权单位应向电梯安全技术 机验机构申请检验。

第六条 电梯的产权单位应使用市劳动行 政部门统一制定的《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电梯类)》,对电梯逐台建档、建卡、注册登记。电梯 技术档案资料应包括:

(一)《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电梯类)》和 《起重机械登记卡片(电梯类)》。

(二)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大修改造后的电 梯应有质量验收证证(或质量验收报告);更改部分须有变更设计的证明文件;

(三)电梯安装验收证明和报告;

(四)运转、保养、维修记录;

(五)定期安全检查和事故记录;

(六)电梯随机文件,至少包括:井道及机房 土建图、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敷设图、电器元件代号说明书、安装调试说明书、使用维护说明书、 出厂明细表(装箱单)等技术资料。

第七条 电梯的产权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各项安全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应包括:

(一)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二)维修保养制度;

(三)岗位责任制;

(四)岗位交换班制度;

(五)维修保养人员、电梯司机操作证管理 及培训制度;

(六)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七)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包括:乘客须 知) 第八条 电梯的产权单位应持电梯技术档案资料和安全技术检验报告书逐台向劳动行政部门申报。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后,发给《电 梯安全使用许可证》。《电梯安全使用许可证》有 效期为一年。凡未取得《电梯安全使用许可证》的 电梯不得使用。

第九条 电梯的产权单位应在《电梯安全 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到期前申请下一的安 全技术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换发新一的《电 梯安全使用许可证》。

第十条 除定期检验外,下列情况必须申 请安全技术检验;

(一)新安装或经过大修改造后的电梯;

(二)经过重要改装或严重损坏后,经过修 复的电梯;

(三)停止使用超过半年,需重新启用的电 梯;

(四)发生重大事故,修复后需重新启用的 电梯。

第十一条 电梯的产权单位应加强对电梯 的维修保养和日常检查,制定维修保养计划,保证电梯在运行时技术状况良好,并根据设备状 况、运行时间、累计工作量确定检修周期。

第十二条电梯产权单位应与持有市劳动 行政部门核发的安全认可证书的企业签订安 装、大修改造维修保养合同,并明确被委托企业 的责任。

第十三条 产权单位如需自行维护保养 电梯,应按电梯数量及工作状况配备足够的维 护保养人员,其管理部门应将电梯管理人员、 维护保养人员、联系电话及有关资料报送设备所在区(县)劳动行政部门,经核准后,方可自 行维护保养。

第十四条 电梯变更产权时,其产权单位 应将随机的《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电梯 类)》、《电梯安全使用许可证》等全部技术档案 资料一同转交给新用户,并到劳动行政部门办 理转户手续。

第十五条 电梯机械部分发生严重腐蚀、变形、裂纹等缺陷,电气控制系统紊乱,存在严重 不安全隐患,已无法修复或无修复价值时,应报 废。报废的电梯,其产权单位应报劳动行政部门 备案注销。报废后的电梯严禁继续使用。

第十六条 凡发生电梯事故,产权单位应 立即向市及设备所在区(县)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并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发生人员伤亡的,应立即 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并按有关规定向公安 部门、检察机关报告。

第十七条 自动人行道的安全使用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编讲故事技巧全攻略下一篇:班级活动策划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