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2024-04-23

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共8篇)

篇1: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京经安监字2000年第987号)

一、事故报告企业发生重伤、死亡、重大死亡、急性中毒和特别重大事故后,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要立即将事故的基本情况用电话快速向劳动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报告后如有新情况可随时续报。

(一)凡属市劳动局直接监察的(市建工集团、市城建集团、市住宅建设开发集团、中建一局、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市城乡建设(集团)总公司、北京铁路分局、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市房地产管理局、首钢总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和北京矿务局)十二个局、总公司所属企业发生重伤、死亡、急性中毒、重大死亡、特别重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直接向市劳动局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处(以下简称职安处)报告,并于3日内将《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快报表》报至市劳动局职安处。

(二)市劳动局直接监察以外的企业发生重伤、死亡、急性中毒、重大死亡、特别重大事故的,企业或企业的主管部门应立即向事故发生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科(以下简称职安科)报告;对于重、特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在向区、县劳动局职安科报告的同时向市劳动局职安处报告;区、县劳动局职安科接到死亡、重大死亡或特别重大事故后,应立即向市劳动局职安处报告。

(三)区、县劳动局职安科在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急性中毒、特别重大事故后,5日内将《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快报表》报至市劳动局职安处。

(四)公休日、节假日或下班以后发生的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应直接向劳动局值班室报告(市、区、县劳动局值班室电话见附件),值班室接到报告立即通知局内有关人员。

二、事故调查市、区、县劳动局职安处、科接到因工伤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时限不超过4小时)。

(一)调查人员必须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测绘、拍照,收集伤亡事故目击者和现场人员的陈述和证言,索取有关生产、设备、工艺的资料和医疗部门对伤亡者诊断情况等资料。

(二)在确认事故的直接原因时涉及技术性较强的情况,事故单位应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对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技术方面进行技术鉴定,所聘人员应征得劳动部门同意(向聘请单位或专家发出委托调查书)。根据鉴定结果及综合分析判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三)劳动局在调查事故时,应至少委派2人进行调查取证。重伤、死亡事故调查应在20日内结束,3人以上死亡事故应在25日内结束,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结束调查时,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调查人员要督促企业或主管部门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参加事故分析会。

(四)事故分析会后,企业依据事故分析会所确定的事故原因填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并在5日内将《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及因工伤亡事故结案请示报至劳动局。

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交叉事故,市、区县劳动局应责成有关单位组织事故联合调查组,并依据事故原因及责任责成事故的主要责任单位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及因工伤亡事故结案请求,与事故有关的其他单位上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的副本。

三、事故处理

(一)市、区县劳动局根据事故现场勘察的情况,可下达局部中止作业和限期整改的指令,以防止再次发生事故。对典型的事故应保留现场,组织召开适当范围的事故现场会,以促使企业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二)劳动局调查人员在参加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召开的事故分析会时,首先确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否正确,对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是否妥当,检查企业是否制定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对事故原因分析及责任者处理意见有权提出结论性的意见。

(三)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应在30日内将《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和《申请结案的请示》报至劳动局。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机关接到重伤事故、死亡的报告书后,应在30日内批复。

对于3人以上重、特大死亡事故,市劳动局接到重、特大死亡事故报告书后,90日内向市政府上报事故结案的请示,报请市政府批复结案。

(四)依据《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案件承办人提出经济处罚意见,并严格履行行政处罚程序,及时核实交款情况。企业经济确有困难,不能一次性缴纳罚款的,可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分期缴纳。

四、事故统计及归档

(一)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机关对因工伤亡事故资料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归档,归档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1.卷内目录;

2.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式,由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部门自行编号);

3.送达回证(填写式两名承办人签字,受送达人不是法人的应说明收件人与法人的关系及姓名);

4.执法案件立案审批表(填写式、类别填:劳动保护安全监察,两名承办人签字,局长或委托正处长、科长审查后签字);

5.调查、现场、勘验、阅卷笔录(每起事故使用应适情而定,笔录应两名承办人签字);

6.告知笔录(填写式,凡欲处罚的必须作告知,处以3万以上的罚款必须制作听证告知通知书);

7.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包含事故照片、伤亡者的诊断证明);

8.结案批复文件(含原稿和正式批文);

9.调查报告(填写式,承办人需签字,审核人需填写审批意见后签字);

10.罚没款收据(原始收据和复印件);

11.执法案件结案审批表(局长或委托正处长、科长签字)。

(二)负责统计的人员必须及时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市、区、县劳动局职安处(科)及值班室电话

篇2: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正

文】:

通知

各区、县劳动局,各局、总公司:

为加强我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和作好事故档案管理工作,现将规范填报《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的要求通知如下:

一、企业发生重伤、死亡、重大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后,要严格按照《北京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及《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时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同时,根据事故调查确认的事故严重级别,在规定的时限内认真填写《报告书》。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对其《报告书》进行审核,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劳动行政部门提交事故结案请示并附《报告书》3份(重大事故报10份)。

二、各地区、各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实施办法》及本通知附件的填报说明,按规范要求做好《报告书》的填报工作。

三、各区、县劳动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重伤以上事故必须要正式行文进行批复结案,并将事故的结案批复文件下发到发生事故的企业。各区、县劳动行政部门和企业均应对每起事故的有关材料归档留存。重伤、死亡事故的批复结案材料和事故报告书要及时上报市劳动局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处备案。

附件:

编 号:

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

事故名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填报单位(盖章):____________

审 核 人:_____________

填 报 时 间:_____________

一、企业详细名称:

通讯地址:

企业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联系电话:

二、企业经济类型: 国民经济行业: 隶属关系: 直接主管部门:

三、事故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四、事故地点:

五、事故类别:

六、事故的全部原因: 其中直接原因:

七、事故严重级别:

八、伤亡人员情况

------------------------------- | | | | |本工|伤害|伤害|用工|安全| | |姓名|性别|年龄|工程|种 | | | |教育|备注| | | | | |工龄|程度|部位|形式|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本次事故损失工作日: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十、事故经过:

十一、事故原因分析:

十二、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

十三、事故责任分析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十四、调查组成员:

------------------------ |姓 名| 单 位 | 职 务 | 签 字 | |----|-----|-----|-----| | | | | | |----|-----|-----|-----| | | | | | |----|-----|-----|-----| | | | | | ------------------------ 事故有关附件: 1.事故现场及死者照片;

2.事故现场示意图; 填写说明:

一、报告书纸张规格一律使用16开(B5复印纸),字体除封面使用3号黑体字外,其他项目均全部使用4号宋体字,打印时报告书左侧预留装订线。

二、报告书封面上编号一栏,由各级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编制,事故名称一栏,要写明伤亡人员姓名及后果。

(例***死亡事故;***重伤事故)

三、企业经济类型和国民经济行业两栏的填写,要按照原劳动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告书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认真填写。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是:1.全民所有制;2.城镇集体所有制;3.乡村集体所有制;4.其他各种所有制(含三资企业);5.私营企业等五种类型。国民经济行业主要包括有:1.农业;2.工业;3.建筑业;4.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5.商业、公共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6.其他等六种。

四、隶属关系一栏主要包括:1.中央在京企业;2.市属企业;3.区、县属企业;4.乡镇集体企业;5.其他企业(外省在京企业、部队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校办企业等)。

五、事故类别一栏按照原劳动部规定的19种类别填写。即:物体打击;提升、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其他爆炸;煤与瓦斯突出;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六、事故原因一栏的填写,要根据事故分析的结论将直接、主要和重要等项原因全部填写在本栏内。其中直接原因一栏按照原劳动部规定的11种类型填写。即: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其它。

七、事故严重级别一栏按照《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实施办法》中所规定的6种级别填写,即:轻伤;重伤;死亡;重大死亡;特别重大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

八、本次事故损失工作日一栏请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的标准进行折算(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定为6000日)。

九、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一栏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中所规定的项目填写。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包括: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和财产损失价值三项费用的总和。

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损失价值。

十、事故原因分析一栏要按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三个层次加以分析填报。

十一、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一栏要将针对事故原因分析制定的防范措施列表填写,主要项目包括:措施内容、落实时间、执行人员、检查人员。

十二、事故责任分析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一栏要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确定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

对责任者的行政处理意见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的规定进行。行政处分有以下七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厂籍。

篇3: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1.为了及时统计、报告、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有关制度,制定本制度。

2.职工是指本项目支付工资的各种用工形式的职工。

3.伤亡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同时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牌照或录像。

4.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项目部有关人员必须直接或逐级报告公司经理,并认真填写《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登记表》。

5.轻伤事故,由项目经理组织生产、技术、安全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提出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并认真填写《职工工伤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报公司安全部门,另一份存入项目部事故档案。

6.重伤事故,由公司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项目部所有职工积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

7.死亡以上事故,项目部所有职工都必须正确配合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的工作。

8.事故处理要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

9.项目部应在每月5日前,每年1月5日前将上月(年)的《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月(年)报表》报送公司安全部门。

篇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 6442-86

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是对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含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调查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 名词、术语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2 事故调查程序

死亡、重伤事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查。轻伤事故的调查,可参照执行。2.1 现场处理

2.1.1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2.1.2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2.1.3 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2.2 物证搜集

2.2.1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2.2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2.2.3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2.2.4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2.3 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2.3.1 与事故签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3.2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a.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

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g.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2.4 证人材料搜集

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2.5 现场摄影

2.5.1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2.5.2 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2.5.3 事故现场全貌。

2.5.4 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2.6 事故图

报告中的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3 事故分析 3.1 事故分析步骤

3.1.1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3.1.2 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受伤部位; b.受伤性质; c.起因物; d.致害物; e.伤害方式; f.不安全状态; g.不安全行为。

3.1.3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3.1.4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3.1.5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3.2 事故原因分析

3.2.1 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3.2.1.1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3.2.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7不安全行为。

3.2.2 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3.2.2.1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3.2.2.2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2.2.3 劳动组织不合理;

3.2.2.4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3.2.2.5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3.2.2.6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2.2.7 其它。

3.2.3 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3.3 事故责任分析

3.3.1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3.3.2 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3.3.3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4 事故结案归档材料

在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4.1 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4.2 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4.3 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4 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4.5 物证、人证材料;

4.6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4.7 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4.8 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4.9 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4.10 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4.11 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4.12 注明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A.1 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

A.2 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 Anatysis略语为ETA)。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编制说明

为了便于了解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本文就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作如下说明: 制定本标准的重要性和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指出:“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要求劳动部门、科研单位不断探求解决减少伤亡事故的途径,保证工人的安全健康。目前,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青年骨干走上了生产岗位。因此,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采取科学管理措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伤害。

建国30多年,我国还不曾有过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标准;也没有这方面详尽的条文指导我们去研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报告处理上,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指导,执行中,各地区、各部门也不尽相同;对事故的调查、分析流于表面,不深不细,以致不能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重复事故时有发生。制定劳动保护法规,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劳动人事部下达制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任务。我所在1981年12月承担了这一工作。在此期间,收集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加了

一些事故的调查处理,翻阅了大量的事故调查报告,为起草本标准,掌握了宝贵的素材。我们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同时,参考并吸取了国外资料的精华,在1983年3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并在全国各省、市劳动部门、中央各产业部以及重要工、矿企业、有关科研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以后,劳动人事部有关领导又进行了2次审核。于1984年4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分发全国进一步征求意见。同时在上海、山东、湖北等省市劳动厅(局)一些科研所和工厂召开了征求意见会,所有与会者对本标准(征求意见稿)都给予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筑性修改意见,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对标准稿又作了一些修改。最后形成本稿,并经评审会审定。在三年多的工作中,承蒙国内劳动、司法部门、各产业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支持。其中,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等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致以谢意。编写本标准的指导思想

在标准正文的前言中,明确了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之一,是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作为国家标准《规则》主要是用于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并为易于重复发生的事故的预防提供指南。

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和兼顾了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总结三十多年劳动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内容又有所突破,即考虑了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按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现状、条件、手段、人员素质都存在问题。完全按标准要求去作,尚有困难。但是,正如有的省、市同志讲:“虽然目前执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不能因为现在条件不行,就不这样订了。”作为一个标准,一经发布,就具有了制约效力。按着条文的要求,克服困难,通过学习、实践,标准的内容就会得以巩固,显示出它的作用。

我国目前仍在执行1956年发布的“国务院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而新的“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尚未实施。“标准”是“条例”的补充和说明。“条例”作为一个法规,只能是原则性要求,而“规则”可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把事故调查分析具体化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方法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则和“条例”紧密相关,名词、术语和规定都是一致的。同时,为将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事故资料的贮存、统计、分析、研究和处理创造了条件。关于名词、术语的说明

在名词、术语一章中原送审稿中还对“人身伤害”和“事故”作了解释。审定时根据代表的意见,从正文中删去了。只保留了“伤亡事故”。定义修改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删去了原来的“生产区域”和“与本职生产、劳动有关”的提法。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要求明确算不算伤亡?我们建议再搞一个关于“伤亡范围”案例说明,作为执行中的细则。关于事故调查程序的说明

在前言中明确了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强调从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作起,从中接受教训,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宗旨。需要申明:调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某人的问题和责任给予惩治。

本章采用了历年来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作法,同时又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其中的“2.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中,对有关的事故事实材料和涉及事故发生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在事故调查时,尽可能多的搜集显示事故发生机理的各方面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增加了,就会突出事故发生的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出事故的本质原因,克服人们的主观性。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始材料,才有利于事故分析,就有可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防护措施。

本章对死亡、重伤事故作了具体的要求,轻伤事故可参照执行。基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

事故重复发生。因此,对于没有发生重大伤亡的恶性生产事故和轻伤事故,不可低估,掉以轻心。如不认真对待,将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有可能的话,既便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应按本规则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

事故现场摄影:用照片记载事故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在事故现场清理后或被破坏后,照片即成为事故的原始证据。

必要时,可利用录像设备,还有助于事故现场的描述。5 关于“事故分析”一章的说明(摘录)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可被认为:它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

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第(3)项。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的交叉接触而引起伤害。近十几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引用“事故致因模型”来阐述事故的成因、过程和后果,以便对事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上一致的因果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出引起事故的本质。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各类事故模型将安全原理图示化,是一种应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理论来进行事故分析的方法。我国一些部门和单位也正在学习和引用。相信定会在劳动保护科学上,特别是在劳动管理科学上结出硕果。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间接原因是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3.2事故原因分析”一节,是根据国外现行的伤亡事故报告的规定,并参阅了一些国外资料而制定的。我国的事故统计和处理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实现统计分析“电脑化”创造条件,事故原因分类均作了相应的编码。

为了适应事故统计和处理的需要,在事故原因分类方面,尽量采用了现在实行的10项内容,另外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又增添了“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共12项。即:

(1)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8)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9)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10)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12)其它。

标准中,每一大项又进行了细分类。以便于事故分析与制定安全措施。其中(1)、(2)、(3)、(4)项是属于“物”的直接原因--机械或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至于人为的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规定了13个方面,可从中找出事故致因中具体的不安全行为。但在事故报告中可统一定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6)、(7)、(8)、(9)、(10)属于间接原因分类。

本标准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是姐妹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事故原因分类完全一致。为了避免重复,此节具体内容已从正文中删去,改写成:参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附录A.6和附录A.7。故在进行事故分析时,此部分具体规定可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查找。

查明事故原因后,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事故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清责任,做出处理,使企业领导和职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本节内容是参照产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而编写的。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更科学的方法,以提高我国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关于事故归档材料的说明

在“4.事故结案归档材料”中,提出了应归档的事故资料。事故档案对于分析事故,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消除事故的具体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资料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宝贵教材,它揭示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对生产、设计、科研工作都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建立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建立必要的制度,认真保存好事故档案,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搞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篇5: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本工地内发生的伤亡事故。

本规定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第四条 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报告项目部有关负责人。

第六条 项目部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公司质安科和项目部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第七条 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八条 轻伤、重伤事故,由项目经理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九条 死亡事故,由公司质安科会同项目部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条

(一)(二)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得害关系。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二)

(三)(四)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确定事故责任者;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级有权向发生事故的项目部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级在查明事故情况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劳动部门等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五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扔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公司质安科或者项目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经理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项目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

1.企业详细名称:

地址:

电话:

2.经济类型

国民经济行业:

隶属关系到

直接主管部门:

3.事故发生时间:

****年**月**日

分 4.事故地点:

5.事故类别:

6.事故原因:

其中直接原因:

7.事故严重级别:

8:伤亡人员情况:死亡

人、重伤

人、轻伤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用工 形式 工种 级别 本工种 工龄 安全教育?情况

伤害部位 伤 害 程 度 损失工作日 死 亡 者 死 亡 原 因 备 注

9.本次事故损失工作日总数:

10.本次事故经济损失(元):

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元):

11.事故详细经过:(第页至第页)

12.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3.主要原因)

(见第页至第页)13.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见第页至第页)14.事故责任分析和对责任者处理的意见:(见第页至第页)15.附件(事故现场照片、伤亡者照片、现场示意图、技术鉴定资料、死者死亡证、有关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有关人员调查笔录与资料)

(见第页至第页)

16.参加调查人员:

单位、职称及职务:

长:

位:

副组长:

位:

员:

位:

负责人:

制表人:

填表日期:

****年**月**日

篇7: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颁布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40324

【实施日期】 19940324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企业都适用《规定》和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包本岗位劳动时发生的伤亡事故和虽不在本岗位但进入生产区域,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设备和设施劳动条件或者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伤亡事故,以及职工在处置企业生产和工作中 的突发事件时所发生的伤亡事故。

第四条 伤亡事故的报告和处理依照下列等级划分:

(一)轻伤事故:指职工负伤后休1个工作日以上,构不成重伤的事 故;

(二)重伤事故:指劳动部《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规定的各类 重伤事故;

(三)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至2人的事故;

(四)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

(五)急性中毒事故:指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在短 期内大量侵入人体,使职工立即中断工作,并须进行急救或者致其死亡的 事故。

【章名】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 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第六条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 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事故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情况、简要经过和初 步分析的事故原因)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劳动 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急性中毒事故还应当报告卫生部门。

第七条 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死亡事故报至省级企 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重大死亡事故由省级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分 别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同时报告省人民政府。

第八条 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任何人 不得擅自移动或者取走现场物件;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态扩大,确需移动 现场部分物件时,必须采取设置标志、绘制现场图、摄影或者录像等保护 措施。

【章名】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九条 轻伤、重伤事故,依照《规定》第九条组织调查。对一次重 伤3人以上的事故,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劳动部门 可视情况,派员参加调查。

第十条 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 在地的县(市、区)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地、州、市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可视情况,派员参加调查。

死亡3至9人的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企业主管部门 会同地、州、市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以及县(市、区)劳动部门组成事故 调查组进行调查,省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可视情况,派员参加调查。

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企业主 管部门会同省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以及地、县两级劳动部门组成事故调查 组进行调查。省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直接调查的重大死亡事故,由省人民 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无主管部门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或者一起事 故涉及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的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按照事故等级,分别由 各级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依照《规定》第十二条履行职责。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在事故发生之日起15日内写出,特殊情况不得超 过30日,事故调查报告由事故调查组全体成员签名。

第十二条 调查伤亡事故的性质,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类。

责任事故,是指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或者故意所造成的伤亡事故。

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抗拒的伤亡事故或者因科 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伤亡事故。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与检察机关共同勘查现场时,事故调查组负责 人应当与检察机关现场勘查指挥员进行协调,互相配合,各司其职。

【章名】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致造成责任事故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和责任程度,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扫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 政处分;构在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安全工作无人负责,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的;

(二)制发违反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决定和规章制度的;

(三)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者职工未经考核 合格上岗操作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安排生产、销售、贮运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

(五)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超负荷运行或者因设备有缺陷,又不 采取措施的;

(六)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的;

(七)对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事故隐患,没有采取排除措施或者虽采 取措施,但措施不力的;

(八)基本建设工程及技术改造项目中,尘毒治理和安全设施不与主 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产使用的;

(十)未按国家规定发给职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的;

(十一)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冒险作业的;

(十二)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的;

(十三)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者擅自更改、拆除、毁 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的;

(十四)不按规定穿戴、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的;

(十五)设计、施工有错误的;

(十六)其他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或者故意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第十五条 发生非责任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做好善后 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落实防范措施。

【章名】 第五章 事故处理的审批

第十六条 发生轻伤、重伤事故的企业,应当根据事故调查组的调查 报告,在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进行处理并向企业主管部门提交《企业 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书之日起 20日内作出批复。

发生死亡事故、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事故调 查组的调查报告,在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进行处理并向劳动部门提交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劳动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书之日 起20日内作出批复;由省人民政府直接组织调查的重大死亡事故,报告 书提交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因特殊情况不能在60日内提交报告书的,企业或者企业主管部门必 须向有结案审批权的机关提出延期申请,经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延期,但 最长不得超过120日。

第十七条 审批机关对事故调查组提交的调查报告和企业及其主管部 门提交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进行审查,批复同意后方 为结案。

第十八条 审批结案的权限为:

(一)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审批结案,报同级劳动部门 备案。

(二)死亡事故,由县(市、区)劳动部门审批结案,报地、州、市 劳动部门和工会备案。

(三)死亡3至9人的重大死亡事故,由地、州、市劳动部门审批结 案,报省劳动部门、省总工会备案。

(四)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死亡事故,由省劳动部门或者省人民政 府审批结案,报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或才国务院备案。

第十九条 企业在接到对事故的结案批复文件后,应当在职工中公开 宣布批复意见和处理结果。

第二十条 事故处理涉及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 和程序审批结案。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统计工作实施 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伤亡事故档案制度。各 级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劳动部门,必须准确及时地填报职工伤亡事故报表。

【章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劳动部门负责对企业及其主管部门执行本办法 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企业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特别重 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参照 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云南省劳动厅负责解释。

篇8:北京市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渝安监〔2006〕27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民航、市政、水利、电力、通讯、园林、绿化、旅游、学校、厂房、民宅等建设工程、拆除工程)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和结案批复工作,严格事故追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特大及特别重大事故现场处置程序的通知》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调查程序

(一)依法成立调查组

根据事故级别分类和有关规定,由安监、公安、监察、工会、行业主管等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由安监部门牵头,依法查明事故经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事故原因、事故性质(责任和非责任事故)等;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和写出调查报告。

(二)调查工作基本程序 1.性质认定程序

公安机关首先对事故是否属刑事案件进行性质认定。若是刑事案件,则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在公安机关认定非刑事案件后,调查组成员按照各自的职责展开调查。由参加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或安全生产专项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调查、提出事故直接原因的结论性意见(事故调查组可根据事故的复杂程度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查清事故的间接原因和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人员的责任,并就性质和有关责任进行分析认定。在事故调查中,如果认定事故不属生产安全事故,应立即移交相关部门。

2.事故调查取证程序

(1)在开展事故调查时,要全面收集调查材料。一是向事故相关单位收集的书证有:工商执照、资质证书、工程审批文件、施工许可证、工程承包合同、企业安全制度、劳动用工合同、安全技术方案、设备合格检测检验证明、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从业人员执业岗位证书、伤亡人员身份证、工作派工单、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善后处置协议和需要收集的其他书证材料。二是对事故相关单位和人员询问笔录,其中包括建设单位、勘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备出售出租单位、原材料提供单位、项目审批许可单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需要收集的笔录;三是对事故发生的具体部位要实地勘察,注意收集整理事故相关部位图片,并作出详细的事故发生部位简图以及需要收集的现场其他证物。通过调查,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调查报告基本内容,写出调查报告。

(2)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

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情况; 事故的经过;

事故人员伤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认定依据; 事故的性质;

事故责任者的岗位职责、事故责任、认定依据以及与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事故的主要教训和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需采取的建议; 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 调查组全体成员签名。

二、事故结案批复程序

(一)市属和中央在渝企业一次死亡一至九人生产安全事故,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事故调查工作结束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管理权限进行批复结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可书面委托区县(自治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进行调查处理,但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结束的同时必须报市安监局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结案。一次死亡十至二十九人生产安全事故,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后批复结案,并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一次死亡三十人及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二)非市属和非中央在渝企业发生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生产安全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并批复结案;一次死亡三至九人的生产安全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后报经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批复结案。一次死亡十人及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按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在调查报告形成后,及时召开由调查组成员和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事故分析会。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不能取得一致,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报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的责任人和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建议相关部门作出其他行政、刑事处理。

(四)安监部门在结案时,要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规范结案文书。

1.向事故单位或个人发出结案通知,《事故调查报告》作为结案通知的附件;

2.向责任单位或个人发出《行政处罚告之书》;

3.责任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提出陈述、申辩或听证的情况下,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4.《行政处罚决定书》发出后,有关受处罚单位或个人,有权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不影响行政处罚的执行;

5.在送达各种文书时,注意填写送达回执;

6.受委托的区县安监局在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后应报告市安监局审核,事故结案后,应将事故调查报告和结案批复报市安监部门备案。

三、生产安全事故责任划分

(一)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建设单位负相应责任:

1.与不具备主体资格(或资质)的单位签订建设施工合同的; 2.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或指定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的;

3.直接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未与总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中安全管理责任归属不清、或双方口头协议在调查中难以确认的;

4.建设单位违章指挥的; 5.未按要求向承包方提供与承包工程施工作业有关的相关资料,致使承包方未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的;

6.未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或者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备案,使之脱离安全生产监管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勘察单位负相应责任:

1.向施工单位提供的勘察文件不准确、真实,不能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需要的;

2.在勘察作业时,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的。

(三)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由设计单位的负相应责任:

1.因设计不能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

2.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没有注明,没有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指导意见的;

3.在工程设计中,采用了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而没有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的。

(四)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监理单位负相应责任:

1.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

2.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没有要求施工单位整改,也未报告建设单位的;3.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

(五)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施工单位负相应责任:

1.未按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施工无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2.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未采取专项防护措施的;

3.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者经考核不合格即从事相关工作的;

4.未在施工现场的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

5.未向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劳动保护用品的; 6.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施工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的;

7.施工中未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说明,未进行班前教育和技术交底的;

8.未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未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或者在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未实行封闭围挡的;

9.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

10.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 11.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未经查验或者查验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

12.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

13.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

1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未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或者专项施工方案的。

(六)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工程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负相应责任:

1.与不具备主体资质(或资格)的单位(或人员)签订建筑施工合同的;

2.所签订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中安全管理责任归属不清,或双方口问协议在调查中难以确认的;

3.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的;

4.工程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违章指挥造成的;

5.施工前未按要求向承包单位提供与承包工程施工作业有关的资料,致使承包单位未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的。

(七)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承包工程施工作业的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负相应责任:

1.将承接的工程非法再次转包的;

2.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

3.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或未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的;

4.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违章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机械、机具,或未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或使用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5.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劳动组织不合理,使用不合格劳务人员的;

6.由于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原因,作业点安全防护存在缺陷的。

(八)建筑施工现场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进行交叉作业的,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由于交叉作业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下列不同情况进行责任划分:

1.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管理的施工单位与施工现场其他施工单位有交叉作业时,建设单位未负责协调、组织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的,由建设单位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2.实行工程总承包的,总包单位未负责协调、组织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的,由总包单位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3.施工单位未按实施方案组织施工,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当的,由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一方负责。

(九)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设备出租出售单位负相应责任:

1.未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的;

2.出租出售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将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提供给建设工程相关单位,并出具的相关许可证、合格证不真实在使用过程中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的。

(十)原材料提供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负相应责任:

1.提供不合格原材料,并出具虚假检验证、合格证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

2.提供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原材料,并隐瞒其真实情况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

(十一)因下列行为之一导致生产事故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监督管理责任:

1.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未责令立即排除或发现了违法行为没有立即查处的;

2.未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失查的; 3.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建质〔2005〕184号)规定的。

上一篇:在党的知识竞赛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首字母词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