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

2024-05-15

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精选6篇)

篇1: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

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专业班级:检疫101 姓名:曹庆芝 学号:04100310

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

据《新闻晚报》报道,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旱涝急转”,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结束后,南方多个省市出现强降雨,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看看那被造纸厂的废水污染了的江河,看看那被水泥厂的废气充斥着的空气,看看那被大肆虐杀的珍稀动物,看看那被大量砍伐的森林,看看那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看看那“蜗居”在高楼大厦的小鸟,看看那吃了瘦肉精的猪,看看那镉超标的大米,看看那地震引发的核辐射事件……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类造成的!人类过度的开发和消耗,不断不断地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自我更新能力,已远远不能承受人类的过度行为了!自然界和人类的矛盾,已日益突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天灾人祸”,而造成这个“天灾人祸”的大部分因素,就是人类自身!

已造成的损害,我们不能完全弥补,但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要尽可能地挽救。现在,意识到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球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组织,大多都是围绕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宗旨、主题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如工程技术方法、行政管理的方法、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宣传教育的手段等,解决现实的或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

一、土地遭到破坏;

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

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从这十方面开始入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解决方法: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植树造林,可以故土养土,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砍一棵树,则要种植一棵新的树苗,这样,可以缓解自然的压力,并能够在几年、十几年时间,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二.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不单单是因为物种进化,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它们原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又或者是因为人类对其的过度虐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快速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严禁高价买卖珍惜动物。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废水废气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自然界,污染着自然界,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要严格规范废水废气的排放,必须经过严格合规的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界,才能避免进一步污染。

四.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好的一个途径!

五.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六.城市规划要得当。城市发展过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动物们的居所被大量占据,不少动物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减少而面临灭绝的危机!所以,城市规划要得当,人类的居所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要和谐分布。

七.海洋开发需适当。人类上天、下地,进行着人类的探索,而海洋,无疑是另一个探索的圣地。神秘的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都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去开发,可是,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开发,污染了海洋或者是造成海洋的破坏,最终迟到苦果的,也是人类自己本身。

八.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开发,先以有很多法律条文,可是,对于更加细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仍然要加强立法,并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实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九.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为环保工作做了很好的推销。而且,人人环保、人人参与,全人类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篇2: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

医疗纠纷通常是由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过失是医务人员在诊断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过错。这些过错往往导致病人的不满意或造成对病人的伤害,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这类纠纷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患者的毫无道理的责难而引起的。亦有人称之为医疗侵权纠纷,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对医疗行为及其后果是否侵权及侵权责任的争议。1 基层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1.1 医德医风存在问题

一些医务人员医德水准不高,服务意识差,行业作风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态度冷漠、生硬,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尊重;二是工作作风散漫,岗位意识不强,甚至因随意脱岗延误患者诊疗;三是因工作责任心差,引发医疗差错和事故,如发错药、打错针、开错刀、诊断错等;四是同行相轻,诋毁他人,在患者中不负责任地议论同行的医疗行为,引发矛盾;五是追求医药回扣和开单提成而出现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工作太忙无暇过细地做工作。

1.2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一是医务人员因为技术原因或是业务水平所限,或是病程演变尚不足以认清,以致误诊误治;二是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以及医疗设备的故障所造成的医疗过失;三是院内交叉感染以及不可预见的医疗意外;四是在实施新技术、新项目的医疗创新过程中也会有失误和挫折;五是医患双方认知上存在差异,对医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按医疗原则实施正确的诊疗护理,而对患者及家属来说,更重要的是患者的感受及疗效。双方由于对疾病、治疗方案认知上的差异可引起纠纷。六是医患双方的不良情绪引起纠纷,如:医护人员的厌烦、不满、紧张及不安全感等不良情绪;患者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全程监督医疗护理操作,违反了医院制度及操作原则,给医疗护理操作带来不便,同时使医护人员产生反感对立情绪。

1.3 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方法欠缺

患者到医院就诊己不仅仅是对医疗质量有要求,还需要医院提供综合性的人性化服务。若医护人员言行不谨慎,说话不注意技巧,工作不讲究方法,都可以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如护士在为患者备皮时不小心刮破皮肤,说“皮肤有皱折”;医生在为患者腰穿时未一次穿刺成功,说 : “脊椎畸形”等之类强调客观原因的话,患者听了自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对医护人员不满,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和谐的气氛变得紧张。有的医护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忽视了对病情的观察,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致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反感,在情绪上与医护人员对立,从而发生纠纷。

1.4 医护人员 缺乏法律知识

1.4.1 医护人员的侵权行为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患者有权了解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处置以及病情预后等情况,有权要求医护人员对此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有权了解医疗过程中的费用使用情况。如果医护人员拒绝提供患者要求知道的有关问题,可能导致侵犯患者知情权而致医疗纠纷。《医德规范》第五条中规定:为患者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漏患者的隐私,这是每个医务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对此医护人员应持慎重态度,不应不分场合地随处谈论,否则会因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而致医患纠纷。

1.4.2 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患者到医院就诊,标志着医院与患者建立了合同关

系。患者作为特殊的消费者,他所购买的产品就是他们所需的医疗护理服务,但是有些医务工作者往往意识不到这点,存在被动、推诿、疏忽大意等情况,导致患者不满,引发医疗纠纷。

1.5 护士身心耗竭综合征

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心理支持不足,社会地位低,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敬,主观上形成了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二是护士缺编,工作时超负荷运转;三是角色冲突,人际关系不良及轮班制度。当人的精心、体力、情绪处于低潮时期,就会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及时,在工作中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引发护患纠纷。

1.6 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1.6.1 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

一种心态是由于对疾病的恐惧、焦虑而引发的急燥心理,要求“医到病除”,立杆见影;二是烦恼、愤怒和多疑;三是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缺乏认识,仅从诊疗效果或预后状况判定医疗的服务质量,认为诊断不出来就是误诊,出现并发症就是误治,把医疗服务等同于购物,不称心可以包退、包换。

1.6.2 医药费负担沉重

医患纠纷中的患方人群大多是中低收入阶层,纠纷原因多是与医疗费用有关系,纠纷的目的则大多也是为了钱。

1.7 护理记录缺陷

医疗护理记录缺陷是造成纠纷的隐患,在法庭 上将给医院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医护人员在做文书的记录时,一定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医疗纠纷的防范

2.1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落实岗位责任制,是防止医疗纠纷的保证。一是要诊疗过程认真负责和规范,工作时间不能擅离岗位,要注重交接班工作;二是要注重危重患者的诊治和抢救,操作技术要精练,抢救记录要及时、完整;三是做好各级各类的医护查房工作;四是做好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五是要层层落实医护人员的质量考核制度。

2.2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加强医护人员道德素质教育,转变服务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做到言行规范、有耐心,能经得起患者及家属焦虑、惊慌、激动、易怒的询问、质疑或发泄,能将心比心地善待患者及家属的言行,能把患者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地给予救治;有高度责任心,把本质工作当成是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机会,当成一种神圣的职责;有敬业精神;有使命感和对患者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有语言和工作方法的艺术,会主动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3 积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防范意识

全员应自觉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责任感。只有积极认真地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避免医疗纠纷。

2.4 增加收费透明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要严格按照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收费,同时做好各项收费的解释工作,让患者明白每项治疗的收费情况,对于费用较高的项目使用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发放一日清单时要询问患者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预先做好解释

2.5 充分理解患者及家属,缓和医患矛盾

篇3: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山林权属,纠纷问题,解决办法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山林权属与广大农民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广大农民对山林资源越来越重视, 导致山林权属纠纷越来越多。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有多种, 比如用行政终局裁决方式、人民法院单纯作为民事案件来审理等方式。

1 山林权属纠纷的起因

在对山权权属进行划分时, 由政府给重新分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登记造册, 并颁发了相应的的自留山使用证或承包合同书。但由于当时时间短、任务重、条件艰苦, 加上一些方法上的粗放和工作上的麻痹, 难免出现界址不明、权属不清, 甚至重复填证等种种现象。若干年后, 林农在对这些山林进行经营和收益时, 许多矛盾便暴发了出来, 从而形成了山林权属纠纷。

2 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程序的演变过程

其调处程序的演变过程如下:

2.1 1991年7月11日以前, 山林权属纠纷案件是作为民事案件来处理的。1991年7月11日以前, 《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第二款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 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2.2 1991年7月11日起至今, 山林权属纠纷案件作为行政案件来处理。最高人民法院 (行) 发 (1991) 19号文件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一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 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门有关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的处理决定不服, 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人民法院应作为行政案件受理”。从此明确了人民政府处理山林权属纠纷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人民法院审理山林权属纠纷案件作为行政案件来审理。

3 1999年10月1日, 《行政复议法》) 颁布实施。该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篇4:浅谈当今社会医患纠纷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浅谈;社会;医患纠纷;办法【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4-02

前言:大家一听到医患纠纷,都觉得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毕竟涉及到金钱和健康的争论,又是个无法用大量事实分清谁对谁错的问题,所以要找出医患纠纷具有长久意义的解决之道,就要对这个问题从追分溯源开始。

一、医院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和医药费用的优化管理至关重要

医患纠纷之所以会发生,起因是在患者思维中,医院的医疗效果或收费不能让其满意甚至让其愤怒,先抛开患者因为其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自身影响,医院方面做到让病人无话可说,也是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责。

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反应,不少医院对工作人员的聘请很不规范,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极其严重,这样一来,让本来自身能力与职位不相配的人来做超乎其经验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特别是此专业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關,医患纠纷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所以,在招聘上,医院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应聘的医生和护士实行专业能力鉴定,这是缓解医患纠纷压力最明智的选择,否则,由于个别关系户的人情作祟,到头来还会害人害己。

另外,医院收费高的情况也是让不少患者叫苦不迭,当然,医院的投资建设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这绝对不是收费不合理的理由。医生和护士的奖金发放和业绩提成给他们提供了利益化的错误导向,甚至有些医院在医生开药的费用中给提成,稍微动了些私心念头的医生在工作期间开药的原则就是唯贵不开,唯多不开,浪费患者金钱不说,要是让所谓的提成成了医生的开药导向,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医院在医德的教育工作上需下重手来抓,医院领导需要定期最好民意调查和患者走访工作,设置意见箱,严肃处理医院内的不良风气,做好为患者服务的本职工作。

在医生言行举止上来讲,部分医院做的还是不够到位,面对病人的倾诉,很多医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待病人缺乏关爱之心, 少数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到位, 不尊重病人的人格, 对病人态度生冷硬顶。还有一些人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缺乏沟通意识或技巧, 或者不会与患者沟通,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无暇回答和( 或) 做出必要说明及解释。如有些医生抱怨患者唠唠叨叨, 说了半天, 却说不到重点上来, 医生便强行打断患者正在诉说的症状情况,或以提问的方法来获得对病人症状的了解。又如患者还想对治疗方案发表看法时, 医生早已为其开好了药方。医患沟通是双方的责任。但在医疗服务中, 医护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体系, 掌握着医疗服务的主导权, 而病人由于自身知识、信息上的欠缺, 使得医患双方在对医疗服务的执行和结果上存在认知差异。因此, 医生要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只有通过沟通, 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 以便主动与患者配合, 增加就诊依从性

二、对患者的有效沟通和加强患者自身的素质教育有助于缓和纠纷压力

当然,也经常有医护人员抱怨病人的素质太差,甚至有点固执。受限于部分患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这确实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作为服务方,医院方面也不能逃避,所以在对患者有效沟通上,医院的相关培训工作是缓解患者心情和态度的重要举措。患者可以带情绪,但医生在工作期间,克服情绪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把所谓的药费提成转移成优秀白衣天使的奖励,将会无形地让增加医疗单位的正能量,让病人对医护人员评分和写建议将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其次,患者本身也是医患纠纷的重要一方。患者对医疗手段的片面理解或者根本就不理解,但康复欲望急切,加上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就会将矛头指向医生,如果当场解决不了的就形成了难解难分的医患纠纷。所以,国家对民众的医疗保健教育的加强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会对缓解纠纷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健全医患类问题的法律法规,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

当医患纠纷已经发生到严重程度,且沟通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时候,寻求法律援助势在必行。但国家对于医患方面的法律法规至今还不够健全,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难解决的纠缠。依法治国是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治国重点方针,健全社会各个行业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也将是法律部分近几年亟需专注的工作。有了法律法规的判断标准,医患双方就能做到有法可依,就能极大的避免由医患纠纷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医生收到的恐吓,威胁,甚至绑架报复的几率也将会明显减少。

四、结语

中国世界上纠纷问题产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除了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特点,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整体素质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只有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互相理解,有效沟通,才能实际地减少医患纠纷问题发生的环境,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瑶,张远. 完善我国医疗纠纷诉讼调解机制[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12)

[2]周榕. 从案例看医患纠纷的成因及对策[J]. 中国医院. 2011(08)

篇5: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

一、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1.债务沉重,机构运转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赤字平均在500万元左右,村级负债在30万元左右。基层同志普遍反映,现在的财政体制是倒金字塔结构,县、乡财力十分薄弱,征收渠道较少,导致了不少乡镇、不少部门缺乏基本的办公经费,有的甚至连干部应有的补助和出差的费用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报销。一位乡镇领导干部说:“自己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难,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后,乡镇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如果不是党性、责任和组织给我做工作,说实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话,早就不想干了,这几百元钱一月的微薄工资已不能再养家糊口了”。而大多数在编的事业干部也早就有了打算,等到乡镇改革的到来。确实乡镇这一点微薄的收入,除去车费、生活费,难以养家糊口。对一些年青有能力的干部,才华也难以得到施展。

2.应酬繁杂,领导精力分散

有人估算,如果把工作内容分为事务和政务两大类,目前县级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60%左右,乡镇领导陷入事务的精力占70%左右,导致领导走不出门的主要问题有“三多”:会议多、文件多、应酬多。面对群众的上访,上级事无巨细的检查,汇报太多,以及随之而来的接待都要领导出面,陪餐敬酒、搞车轮战术、楼上楼下造成人力、财力穷于应付。大厅雅座、把洒楼跑个遍。

3.职责交叉,工作效能受损

一些同志反映,地方党委、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上,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事实上存在职责交叉,权限模糊的问题。如何把握好既履职又不包揽的度,是对党委的考验,如何把握好既到位又不越位的度,是对政府的考验。由于同一项经济工作往往是党委一名领导和政府一名领导同时分管、谁主谁从,具体操作中如何各司其职,难以把握。党政“一把手”的团结协作和默契配合,主要靠党性、素质和性格上的弹性互补,而不是靠职责权限上的明晰划分和具有相互利衡关系的制度规范。新班子领导成员之间,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有的刚刚“扣手”又因种种因素调离分开;有的长期磨合不了,矛盾逐步显露,互相猜忌,彼此防范,工作受到影响。很多同志说,造成这种情形,主要不是干部的因素,而是体制的因素。还有的同志说,现在经济工作的决策权在党委,出了问题挨板子的往往是政府领导,这种权责不对应的现象,也是影响经济工作效能的一个因素。

4.竞争缺乏,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乡镇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20—40人之间,乡镇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基层的同志普遍反映,虽然经过了县、乡机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机构,理顺了职能,压缩了人员,但是目前,人员编制仍然爆满,吃财政饭的人员太多,要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大刀阔斧精简行政、事业机构分流冗员,否则机构无限膨胀,财政供养人员无限增长,势必使党和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大打折扣,而现有的干部队伍,总体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质有待提高,尤其是现代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素质的管理人才十分缺乏。还有的同志反映,现在配班子,选干部推进年轻化是对的,但层层搞年龄递减有些过头,县级党政班子中四十七八岁的干部大多退居二线,乡镇实职领导干部中大多在四十五岁左右退居二线,35—40岁以上的人员更难进入乡镇的领导班子队伍。基层干部的成长不仅受年龄限制,而且出路狭窄,缺少激励机制。有人说,基层干部队伍缺乏动力和活力,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5.素质不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有的同志自己主观上认为,干农村工作已达多年了,对党的政策、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所了解,参加过多次的学习培训,应付农村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总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说服、教育帮助群众,对于科学种田知识、主观上认为推广周期不大,只要能懂得适时为最佳播期,种植要点、病虫特征、防治药物等措施就可以了,用不着钻研学习高深理论。而把业余时间消耗在打牌方面,既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形象,无形地拉开了群众的距离,而且违背了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赌风甚行,最终消磨士气,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主观认为虽然问题堆积如上,抓发展没有上级的扶持是不可能的,极端个人主义严重,认为乡镇干部的手脚被各种法律、文件所束缚,能够保住稳定,也是政绩,何必自讨苦吃,为工作而搞得身败名裂呢?内心深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解决地方经济的发展寄希望于上级。基于这种心理,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造就不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势必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1.落实责任加压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中央1号文件把解决增收作为重点,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而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地方党委、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格局,在更广的层面和更高的起点上形成领导经济工作的合力。

一是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任务,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任务落实到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明确乡镇党委的书记、乡镇长的具体职责。对各级各部门采取定人员、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奖惩的“五定”责任。

二是要按照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和调整经济工作的力量配置。主要是通过提高党委组成人员的素质和一个核心(党委)“三个党组”(人大、政府、政协)的团结协作,增强经济工作的共识,形成经济工作的合力。

三是要协调处理好上、下级党政“一把手”的关系。使之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进一步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来,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2.招商环境增推力

发展地方经济,带动一方进步,离不开引进外来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借船出海,引凤筑巢,以“你发财,我发展”为宗旨,运用五种全新理念创造性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要树立重商亲商理念,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成立县(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确定一名副书记,两名副县(乡镇)长主抓此项工作。建立招商工作月报制,半年通报制和定期走访外来企业等工作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外来投资企业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落实专人具体抓,社会参与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形成浓厚的重商亲商氛围,构建齐心协力谋发展,合力抓招商的工作格局。

二是要树立诚信招商理念,以诚信拉动客商。我们必须坚持以诚交友,诚信招商,在帮助外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实行时限制度,限期办理,营造良好的政务软环境,本着公开、透明、减负的原则,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并向社会公开承诺:“你赚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

三是要树立多渠道招商理念,不断创新引资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运用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可以变坐商、等客商为外出招商,采取上门招商。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和一些大公司的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招商项目信息库,实行网上招商,可以依靠优化投资环境,优惠招商引资政策,使业主不仅自己来投资,而且还介绍,带动其他业主商家来投资。

四是要树立长远招商理念,注重招商引资长效性。以“适应发展就是最好的”为根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招商路子,以建设优美环境为目标,全方位构筑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

五是要树立品牌招商理念,突出发展优势项目。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绿色生态靓县、旅游生态旺县,以水果、制种、蔬菜、种养殖业为龙头,打造河舒豆腐、曹氏豆干、石孔大米、利溪粉丝品牌,吸引外来客商。

3.开发人力资源聚合力

我县是一个有6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其加快发展的劣势在人口负担,优势在人力资源,潜力在人力资本。因此,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源经过充分整合配置,利用而实现增值,并带动全部资源增值,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

一是要树立大市场、大产业、大品牌、大基地的劳务开发思想。2003年,我县劳务输出18万人,劳务收入达4亿元。目前,我县农村的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60%左右。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体现,就是一笔财富和加快发展的资本。近几年来,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县委、县政府必须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的一大战略来抓,树立大市场、大产业、大基地的劳务开发思想。所谓大市场就是指劳动力不仅要就地转移,还要向外转移,不仅向国内转移,还要向国外转移,切实抓好县内外,国内外市场的劳务输出。所谓大产业,就是把劳动经济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努力实现人口大县向劳务经济大县的转变。

所谓大品牌,就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政、建筑、餐饮等劳务品牌。所谓大基地,就是要面向国内国外市场建立拓展劳务基地、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基层干部实践锻炼基地。

二是要规范建立劳务开发的管理服务体系。坚持“组建机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模输出、全程服务”,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首先,要制定劳务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规范和计划,做到了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劳动资源,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其次,理顺管理体系,建立县、乡镇和县级部门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明确目标、任务、职责。最后,创新服务机制,对在外务工人员,建立好劳务输出情况交流网,接受有关情况反馈,跟踪掌握务工动态,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信贷扶持、生产帮扶、司法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安心、放心、省心。

三是要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只有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为此,我们把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按照“职能多样化、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要求,建好地方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形成全县统一、合理、分层次的培训体系。

四是要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回乡人员创业可以征地、税收上享受优惠,在发展项目上给予扶持,在办理手续上一切从简。发动有一定经济技术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发展“三大经济”(绿色经济、民营经济、旅游经济),创办龙头企业、兴办经济实体,大胆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其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4.抓好党建添动力

一是要树立“支部+协会”的模式,引导农户瞄准市场抓增收的新观念。通过党支部建协会、抓协会、发挥协会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有机对接。

二是要开通党员致富快车,引导农民开辟信用增收新路子,针对一些农户有致富项目,但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要求在全县开通党员致富快车,率先在党员户中办理小额农贷、拓宽农村党员脱贫致富资金的渠道。

三是要培育科技型农民,引发农户依靠增收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热潮。各涉农部门深入村、社开展技术培训,乡村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请“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民办学习培训班,开种养业现场会传授技术和经验。广泛兴起科技下乡、科技进村、科技入户、科技赶场、科普周、科普月等活动。

四是要深化双向培养活动,引活支部助民增收新思路。通过深化双向培养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踊跃争当“百村党支部助民致富”示范行动的标杆和排头兵,较好地发挥“致富一个党员,带动一片农户”的作用。

五是要上、下联动全力帮扶,引燃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新的希望。近几年来,地方各级党组织坚持落实联乡包村帮户制度,坚持帮支部强队伍与抓发展促增收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帮钱帮物与帮技术帮项目相结合,抓点带面相结合,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帮困活动,增加农民收入的成效必将更加明显,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将更加牢固。

5.夯实基础挖潜力

农村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都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格制约,农业生产还受气候、土质的硬约束,如果这些硬环境不能改善,就连传统农业都不能稳定,农村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领导,搞好科学规划,做好计划安排,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千方百计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大的发展,彻底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要将塘、库、堰及其配套工程并举,在现有水利工程维护挖掘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塘堰,动员社会力量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水利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也要走产业化的路子,逐步实行建设、开发经营一体化格局,形成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水利工程低效运行和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是要加快交通道路建设。要加大“致富先修路”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兴修路之风。要多渠道筹资,加大乡、村公路建设的力度。抓住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对西部交通建设有更多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三是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必须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打破传统农业,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经济联合,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按照民办、民管、民有、民受益和自愿、自主、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原则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

篇6:经济纠纷的解决办法

1、经济学角度分析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也关系到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由我国国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只有发展生态、绿色、安全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价值。

(3)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此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发展产业化经营;五靠发展乡镇企业。

(4)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根据新阶段的特点统筹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奔小康。

(5)从农业农村经济的成就和问题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要性。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村离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因素;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的,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所以应对当前的“卖粮难”要有清醒认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须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削弱。

(6)统筹规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必须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7)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发展潜力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

(8)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产品适销对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优化区域结构,形成产业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9)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农村费税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税收是国家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费”是行政性的,具有随意性。费改税后,征收项目和数款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农村乱收费现象得以根治。费税改革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规范了分配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0)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长期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需方针就难以持久,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就难以持久,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11)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市场转型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率低。

(12)入世,对我国农民增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外国成本低且质量高的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形成严重威胁,并且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又往往遇到“绿色壁垒”的限制,这对我国农民增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收人。

(13)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①落实和完善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流通体制改革和费税改革),从而保护好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⑤发展产业化经营。⑥健全市场体系。⑦发展城镇化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领域,拓宽增收渠道。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新阶段农业特点的判断是从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做出的科学论断。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据此制定的各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都体现了上述观点和要求。

(3)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

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粮食问题、科教兴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处理好次要矛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要统筹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体现。

(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点。

(6)内外因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搞好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因势利导,当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方式,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政府积极扶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

(7)一分为二观点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入世给农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举措,农业科技革命纲要的颁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措施,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等都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共中央在“十五”计划纲要中特别强调,面向市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党中央每年都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制定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3)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决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进行“三个代表”的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领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使农村党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等问题的提出,分别体现了党的思想、组织、政治领导。

(4)重视农业问题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打造德育特色学校下一篇:校园消防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