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上课教案

2024-05-03

诗歌上课教案(通用7篇)

篇1:诗歌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三维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学生齐背)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那何为虚,何为实呢?(板书: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 “实”与“虚”?(学生谈)

“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鬼怪的世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界、梦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逝之景之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设想未来之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设想对方之境)

虚具体表现为: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未来之景;

d、想象对方之境

二、探究诗歌中虚与实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案上的三首诗,两两组合,相互讨论,探究虚与实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中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强化诗人的情感)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丰富诗歌的内容,把诚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含蓄。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变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月夜》等。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评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丰富诗歌的内容)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相互通行,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之情;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3、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激发读者的联想(扩大诗歌的意境)。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运用可以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扩大诗的意境,强化诗歌的情感。

那在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这种手法又是如何考查的呢?下面请大家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2015年安徽的诗歌鉴赏,杜甫的《月圆》。

三、练习体会:

月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4分)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规律总结:

提问方式: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简析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题步骤

1、点手法

2、析虚实

3、明效果 真题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四、拓展延伸:(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1)开元;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2)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答案: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

板书:

虚实结合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作用:丰富诗歌内容;

强化诗歌情感; 扩大诗歌意境 答题格式:点手法

析虚实 表效果

教学后记:

篇2:诗歌上课教案

题型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性格的概括+身份);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

(3)有时还要结合诗的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例题: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附:常见形象概括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题型二:鉴赏诗歌的景象(意象)

提问方式:

(1)这首(联、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联、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3)你读着这首(联、句)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5)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图景”“景象”题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

例1. 全国卷I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例2.(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

概括描述。(4分)

答:

题型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所以,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①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概括诗歌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感情。例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附:古诗中常见意境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题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例2: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题型五:炼字型,(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可无)

(2)把该字放入原句,回答它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动词:

1、解词

2、析句写景

3、联想(由这个动词联想到的景物)

4、动静关系

5、意境、气氛

例1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例2:华子岗(裴迪)

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题型六:炼句型(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

提问方式: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①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②描绘怎样的景象

③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次北固山下(王湾)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

题型七: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①用双音节的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题型九:分析词句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方式:分析某词或某句在诗中的地位或作用

解答分析:分析作用的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写了什么景物或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联系中心)

2、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

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或启下);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表达上的作用:鉴赏各种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3分)

望 蓟 门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祖咏,唐代诗人。②三边,泛指边陲。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结合原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3分)

答:例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题目。(7分)

渔家傲李清照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

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广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题目:“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主旨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3分)

答: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释】分:料,料想。

①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②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4分)③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①

②③

题型十: 鉴赏诗歌的动静关系

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

提问方式: 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解答步骤:

1、哪句写了什么样的静景

2、哪句写了什么样的动景

3、动静关系(以动衬静、以静显动、动静结合),总写出什么样的景。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十一:鉴赏诗歌的情景关系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一)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包括以下几种:

1、融情入景(寓情于景)

在借景抒情中,景物虽然有所选择和加工,但仍然保持着原本形态。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没有直露、强加的痕迹。融情入景是通过景物与情感在形态、性质上相似性来启发感情。因此,须经由读者的想象成像,潜心体悟和充分联想,方能深切把握它的情感内涵。

2、移情于景

在借景抒情中,由于主观感情的强行介入,使景物明显见出情感冲击的印痕,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事物本来的形态、特性或语句中夹带有点染情感倾向的字句.这就是移情于景。是移情于景,主观情感强烈,乃至扭曲了景物的属性。

3、因情造景

在借景抒情中,如果景物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虚拟、生造、幻化出来的,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或并没有发生的,那就是因情造景。因情造景是强烈情感和特异心境的产物,因而往往充、虚幻.浪漫的色彩。凡梦境、幻境、不可能有的景象,都是以情造景,在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汉乐府《上邪》中都有。

提问方式: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写景的诗句)

答题步骤:

1、写了什么景

2、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等)

3、抒了什么情

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

十二:鉴赏诗歌的虚实关系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虚景包括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

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提问方式:请从“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写了什么景

2、虚实关系(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3、抒了什么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例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篇3:诗歌上课教案

针对这种情况,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决定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改革, 实行“动态教案”。

“动态教案”的提出, 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教案”而来的。传统的教案,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 每一个细节都要工工整整、详详细细地写在教案本上。写好后, 不论发现什么新情况、再有什么新设想, 都不能改动。因为改动就要在教案本上“乱添、乱画”, 就会影响教案的整洁与美观, 检查时就有可能影响得分。所以, 教案一旦完成, 就成为一种“静态固定的工艺品”, 姑且称其为“静态教案”。

所谓“动态教案”就是改变传统教案“一次成形、万事大吉”的做法。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钻研教参、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设计一个教学基本思路, 制定出上课的基本框架, 框架内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教师预设, 二是课堂生成。上课前, 教师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 填写到相应位置, 如果需要, 可以随时改动;而生成部分则是空白, 这一部分填写的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成情况, 是要在课堂之上甚至是上课之后才能完成的。这样, 教案不再只是课前由教师独立完成的“静态固定的工艺品”, 而是一个包含了课前教师预设、课中教学生成、课后教师反思的“动态过程实录”。

与传统的“静态教案”相比, 教师使用“动态教案”上课, 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改变了教案与课堂脱节的现象, 让教案回归引领课堂的本来要义

没有教案的引领, 随心所欲是上不出好课来的。但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 课前撰写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教案。只要课还没有进行, 就随时可能会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教师就会不断有新的课堂设想, 这些新设想在传统的“静态教案”中是无法再添加的。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时不得不更改甚至背弃事先写好的教案, 于是上课不依案而行就成为很正常的事了, 再加之业务检查的需要, 久而久之, 就导致了教案与课堂的脱节。

“动态教案”则不然, 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教师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新思路、新设想写进教案, 教案可修、可补、可改, 甚至是在课堂的行进间。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在教案的引领下依序而行, 让教案和课堂教学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检查教案的标准也不再只看表面上的整洁、美观, 重视的是教案的实用、使用情况, 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备课、上课的情况, 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教案”体现了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既避免了教师“独霸课堂”, 也避免了学生“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教案就是上课的方案, 如果严格按照传统的“静态教案”上课, 所有的程序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 教师有新的设想也不能及时实施, 学生的新思想也要无情地被掐断, 唯有此才能使课堂按原有的设计进行, 这就剥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教师独霸课堂, “照案宣科”, 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僵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反过来, 如果不照教案上课, “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 则往往会迷失教学方向, 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 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和“无政府状态”, 难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动态教案”每个环节都分为预设和生成两个部分, 教师课前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 上课时按预设顺序进行, 课堂的生成如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引导、挖掘、拓展, 并实时记录到教案 (来不及记录的可在课后补写) ;如果课堂生成偏离教学目标, 教师就要及时地引领、疏导、纠正, 让课堂始终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行。所有这些, 都是教案需要记录的内容。如是, “动态教案”能够让教师稳步地实现课堂的预设并及时捕捉课堂的有效生成, 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打造出动态的创新课堂。

三、使用“动态教案”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静态教案”实际上只是教师的一个课堂预设过程, 不要说很多教师不照此上课, 即便是使用教案上课, 教案与上课的实际过程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 对以后的教学并无多少实际的参考价值。因此, 学期终了, 检查过后, 很多教师就把旧教案束之高阁甚至弃之纸篓。

“动态教案”实际上是一节课从设计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实录。它实时记录了教师课前备课、课中师生活动、课后教学反思的所有情况。教学预设的正确与偏差 (甚至是错误) , 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与阻滞, 课堂生成的创新火花,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体会等, 在“动态教案”中都一目了然, 这就为教师研究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最坚实的依据, 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改进教法, 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从“教书匠”升华到“教育家”创设了条件, 铺就了道路。

篇4:上课教案

2013-2014学“智趣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年级语文《家》上课教案 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

郑琦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表演背诵课文。

2、结合图文,理解内容,在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对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家”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学生不能把对家的感受通过说、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小朋友们,这是一家人,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听他们在唱歌呢!(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家》)

师:小朋友们,我们也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说说你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吗?(指名)师: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大家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小诗名字就叫《家》。板书课题:

5、家。

二、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想知道书里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吗?那就打开书读一读,去认识他们吧!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师:小朋友刚才读得可真认真啊!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

师:哦,原来是一列小火车开来了,看上面下来了几个客人,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自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由练读)指名读

分男女生读

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指名读,齐读)

3、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都给我们介绍了谁的家。(指名读,齐读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4、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去做客,想去吗? 出示:图

你想去谁的家?为什么?(指名)根据学生说的出示

(1)“蓝天是白云的家”。谁愿意当白云,赞美自己的家?看图或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在蓝天的家中白云都是怎样活动的?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指名读,全班齐读)(2)“树林是小鸟的家”通过图理解“树林”一词。播放小鸟的声音,学生闭眼想像看到什么。

(3)“小河是鱼儿的家”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说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你能带着想像再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小组竞赛读)(4)“泥土是种子的家”。师:你们现在是小种子了,冬天到了,你们躲在泥土里,有什么感觉?(指名)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当你从泥土中钻出小脑袋,你最想说什么?

(5)小结:你看,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美。出示:1——4行诗

你能加上表演,把这首诗朗诵出来吗?全班自由表演。(6)师:小朋友们,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出示

5、师:小朋友们可真爱动脑筋,现在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大家庭。出示:祖国图 这是哪儿?

对,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齐读 想看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景吗?(出示图)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什么?

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大花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青 岛 人 民 路 第 二 小 学 琢玉促智 研磨寻趣 ——自主互助

出示: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有一起小朋友还高兴地唱起来了!(播放《娃哈哈》)会唱的一起唱。

师:好听吗?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有长长的江,有最高的山,有最大的广场,有最长的城墙。有最团结的心,有最强的人,有最早的发明,有最美的风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吧!(齐读)

6、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家,知道——引读板书,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避雨的绿荫,家是遮风的雨伞。家是母亲的叮咛,家是父亲的期望。家是难舍的亲情,家是温馨的集体,家是亲爱的祖国。我们都爱自己的家,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家的爱,一起读一读这首小诗吧!

7、老师现在找几个同学,跟着音乐表演朗诵这首诗。

三、学习生字“土、儿”

1、出示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

4、写在生字本上。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刚才一起走进了温暖的家,现在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世界。

出示:请小朋友们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家用画笔画出来,比一比,谁的家最漂亮。

篇5:上课教案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他是谁?——(出示周恩来总理头像及简单介绍)

2、你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呢?他是——

3、周总理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这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个词是崛起,你们在课文的预习中发现文中有哪个词和它是近义词呢?(振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中华不振 租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巡警 训斥 得意扬扬 惩处 妇女 衣衫褴褛 抱负 胸怀 ①、指明读一读词语,读对了,跟读,对错了,纠正。②、开火车读词 ③、用上这些词,我们发现句子的表达准确、形象了许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齐读)

(指生朗读,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3、当时的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欺凌我们?(说的时候试试用上这些词)出示: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衣衫褴褛出现在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体会中华不振:

A、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位妇女的不幸(生自由朗读)① 她是一位怎样的妇女?—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

② 她正在哭诉着什么?她失去了亲人,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这句话。(生读)

③ 如果你是这位妇女,你在哭诉什么?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④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⑤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板书!)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生读)⑥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引读)„„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B、(生读)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紧握着拳头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气愤)

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看到这一幕,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无可奈何„„板书?)

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同胞们的帮助是不幸的。造成这一切的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中华不振板书)

④、是啊,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可见(生汇报课外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

B、过渡: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读一读,可以做批注,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找到的句子。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引读(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呀!)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外国——引读(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只好也只能----引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板书„„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闯进租界,亲眼目睹了----引读 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2、体会立志

伯父的那一声叹息、衣衫褴褛的妇女的哭诉、冷漠无情的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的拳头深深地刻在了少年周恩来的心中,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生(为什么而读书?)

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竟有着这样令人敬佩的抱负和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在课文结尾处写一写你思考的结果吧!

我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 „„

中华不振 ?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今天上了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组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如何让学生走进遥不可及的伟人,聆听伟大人物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篇6:《松鼠》上课教案

一、视频导入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1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谁能用写词语来概括一下松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松鼠》。2请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二、检查预习(各种形式认读生字)

师:同学们,我想生字词都成了你们的朋友了吧?现在我把它们请出来怎么样?(出示带有拼音的生词)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去拼音)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去词)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同学们的声音真宏亮。真有气势。下面咱们来开火车读生字,看看哪列小火车开的又快又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看来这些生字都成为你们的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在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好让我们再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四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课文围绕那句话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的?作者怎样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词语)谁能读出松鼠的美?谁还能读得更美?

看图自己说说这只美丽的松鼠。

回顾学法1找段落中心句.2围绕中心句怎样写的、3有感情的朗读

除了外形还介绍松鼠的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利用以上方法自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小组内交流,5分钟之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介绍松鼠的什么?谁来交流?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师:“晴朗”是:没有云雾的意思。同学们想想,晚上的时间是不是也有没有云雾的时候呢?所以这个词语不光是描写白天的描写夜空也可以的。

学习第三段 第三自然段介绍松鼠的什么?谁来交流?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⑴这段中介绍了松鼠的什么?⑵松鼠是怎样搭窝的?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你能用上先,再,然后说句话吗?⑶你对小松鼠有什么想说的? 学习第四段 ⑴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⑵这段中有三个”它们”,怎么有这么多的“它们”呀?老师都被搞糊涂了,“它们”指的是谁呀?你们知道吗?你们换上名字读给老师听听好吗?(3)谁来模仿一下小松鼠吃食物的动作? 师: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吗?通过这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松鼠的样子漂亮,搭窝乖巧,活动机灵,吃食有趣。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写出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这些写法对我们有何启示?(结论:这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篇7:无生上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师:如屏幕所示,这首歌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九一·八”事变。

师:是的,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事变,东三省沦陷,大批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于是就有了这首抒发流浪者心情的歌曲《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的《土》,用我们的心来感受同样身为流浪者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点击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土》是一篇抒情散文,下面我们先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那么,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文章只有2段,大家先听录音范读第一段,再一起朗读第二段。在听读和朗读过程中完成屏幕上的要求。(点击显示“初读课文”)

师:文章的生字词较多,大家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点击生字)师:大家一齐读出来——(逐个点击)

师:很好,预习比较充分。那么我们先听录音范读(点击朗读)师:大家觉得朗读者读的怎样? 生:很好,情感很投入等(或其他)

师:对,朗读者情感很投入,让人听了感同身受。那就请大家先酝酿一下情绪,尝试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文章中去。准备好了吗?“土地是我的母亲”开始——

师:听的出来大家都很用心在读。谁来说说看,你读的时候,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爱家乡,爱土地(重点:土地)

师:其实作者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他对土地的情感?大家找出来 生:“炽痛的热爱”

师:作者对东北的土地有一种“炽痛的热爱”,这与他的出生背景有很大关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的一些情况,就知道作者为什么有这么炽热的情感了。(点击,简单介绍)

师: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整整十年,作者回去了没有? 生:没有。

师:是的,作者足足流浪了十年。正是因为作者有背井离乡的亲身体验,更有对故土日思夜想的牵挂,才能写下如此炽热、深沉的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篇文章。

三、研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按研究性学习小组分组,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屏幕上的任务。

师:第一道题哪个组来?

师:作者的故乡就是关东大地,那文中哪些内容是对作者故乡土地的描写?描写的对象是?运用什么手法使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点击板书】 此处重点:

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描写对象是东北特有的景色(白桦林、高粱、豆粒)和物 产(金矿、煤矿)。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大量的修饰语(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会不会多余?如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师:从这段描写看,东北大地有独特的景色,有丰富的矿产,能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概括吗?

生:美丽,丰饶【点击板书】

师:很好,请坐。除了这一段是作者对故土的描写之外,还有没有? 第二段的景色描写,主要是“我”旧日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活的情景。师:从描写看,“我”旧日的生活快乐吗? 生:快乐。

师:那现在这种快乐还在吗? 生:不在。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埋葬”。

师:如何理解“埋葬”这词?本义?在这里的含义? 生:<回答略> 师:同样是对故乡土地的描写,为什么作者不将两段合起来?

师:<直接引导>大家一起看,在第一段描写关东大地的景色之后,作者是这样写的:“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的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师:大家说,土地是人吗?不是,那为什么这里作者用女性“她”来称呼土地?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是把土地看成是母亲,所以„„

师:(小结)是的,作者在这里是把土地看成母亲。前面我们说过,作者对关东大地怀有一种“炽痛的热爱”。面对美丽丰饶的关东大地,作者情不自禁地将她想象成母亲,大地母亲召唤着我,甚至跟我心灵相通。于是,我便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旧日我在大地母亲身边生活的幸福情景,也就是第二段景色描写。这是作者情感的步步深入,所以两段景色描写不能合在一起。【点击板书】

师:在这里我们先停一下,一起回过头来看文章的标题。请一位同学说说看,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

生:作者向土地立下的誓言。

师:很好。那么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发出的誓言吗?

生:“没有人„„污秽和耻辱”。(如果时间够就叫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师:这里有点奇怪。刚刚我们说,作者把土地看成母亲,所以用女性“她”称呼土地。但这里,“没有人„„站立”,人称却从“她”变为“你”,是作者写错了吗?

生:不是。这是作者的誓言,人称上的变化可以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更直接,更强烈。

师:(小结)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纵观全文,作者先通过对故乡景色的生动描写表达对土地的炽爱,跟着将土地想象成母亲,在母亲的召唤下回忆起旧日的幸福生活。然而,旧日的幸福被侵略者埋葬,大地母亲被污辱长达10年。面对这一切,作者炽热的情感达到顶点,将满腔的热情化为热切的渴望,立下铮铮誓言——誓要看到一个(生齐答:更美丽的故乡)【点击板书】。其实,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作者爱故乡的土地,也就是(学生答:爱国)。那么到这里,作者的情感从爱故乡的土地升华为爱国,可谓是水到渠成。

师:作者的情感如此浓烈,除了刚才我们赏析的语句之外,相信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富有感情的语句足以打动你,接下来就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你认为最有感情最能打动你的语句。

四、拓展练习

师:有点欲罢不能的样子,看来大家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是深受感染。好,那么就请大家把这种情感化成文字,写一写你们自己的故乡。

提示:也可以写你喜欢的,或是曾经去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不用很长,几句话就可以。(评价略)

五、总结(略)

六、学生齐读课文

教学后记:

上一篇:“查隐患、保安全、反事故、促管理”安全管理经验下一篇:修正药业内部承包经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