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听懂了

2024-04-24

上课听懂了(共13篇)

篇1:上课听懂了

完美解决孩子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的困扰

在孩子的学习上,有个老生常谈的的问题:“平时上课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但是一到考场怎么就不会做!”很多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方面,老师讲的定义、公式都已经记住了,练习的题目也做了不少,为什么一到考场看到考卷又不会做了呢?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

上课听懂了,从已知的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讲的是普通话,甚至是学生生源地的方言,听众易懂,再加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因此学生和老师首先都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其次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

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呢。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作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最后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老师讲课学生只是表面上的接受,而没有仔细思考,认真领会;课堂练习的时间太少,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

总的来说,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从题目出发,已知是起点、所求是终点,条件是路标,只要驾驶技术好,就一定安全到达目的地!解决会而不对的问题,只有调整好心态,要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不胜考场绝不退场的决心,更要科学备考,将饮食、作息时间、复习计划、每日锻炼等科学地规划一下,相信紧张一定会消除,你就一定有“对而不会、会而全对”的神助!

篇2:上课听懂了

最近我们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平时上课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但是一到考场怎么就不会做题了呢?”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方面,老师讲的定义、公式都已经记住了,练习的题目也做了不少,为什么一到考场看到考卷又不会做了呢?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上遗留了问题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

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当然就无法掌握老师传授的方法。

3.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把作业当成负担,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

4.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

二、在考场上答题出现问题

1、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其实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这也是大家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原因。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2、平时比较“淡定”思考多方面,尝试多角度,思路比较开阔。而上了考场后,缺乏应变能力。

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的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时候,喜欢用知识点去套用,容易钻牛角尖、步入死局。

三、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要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

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什么。还有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套用题目。

总之,解决听懂不会的关键是:主动思考,从题目出发去学习。

另外,不管听课、做练习,还是考试,善于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益的关键。

1、解法反思:

搞清解法是怎样找到的?思路是怎样打通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题目能进行等价转化吗?条件加强或削弱还行吗?

2、结论引申:

复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重要结论要善于总结,掌握其推证过程,熟记结论,作为“经验”应用于解题,常能化解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周期函数的一些性质等。

3、题型归类:

篇3:听懂了, 还远远不够

同样的, 很多家长关心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时, 也是这样问自己的子女, 问他 (她) 上课能否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若是子女听懂了, 家长就高兴, 继而放心;若是没听懂, 就会十分着急。然而, 当发现自己子女在考试中并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时, 家长往往会大惑不解, 甚至怀疑自己的子女不诚实。其实这不能怪孩子, 因为小孩真的已听懂了教师的上课内容。然而, 若想在考试中很好地发挥水平, 仅仅是听懂了还远远不够。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曾经玩过电子游戏, 那么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 在你开始接触某个电子游戏时, 虽然你对游戏规则搞得很懂, 但真正操作时, 还是会频频失误, 甚至有时会束手无策;如果你爱运动, 那么你在学某种球类运动的某个动作时, 你可能在几分钟内就会把动作要领听得很清楚、很明白, 可是就算你理解透彻了, 当你做这个动作时, 你也一定做不好, 甚至根本就不会做。在训练中把这个动作做得很熟练, 但在激烈的对抗中, 你可能还是无法合理地运用这个动作;如果你很爱看电视剧, 那么你可能对某个演员的表演评头论足, 讲起来头头是道, 可是你去试试, 效果更差。当你开始玩牌时, 就算你对规则了如指掌, 如果你刚开始玩它, 还是会手忙脚乱, 甚至看错牌、出错牌。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 是因为大家都处在学习知识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 光靠听懂了是远远不够的。听懂了是基础, 必不可少, 决定你最后成果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今后的艰苦持久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所以, 如果教师把学生是否能听懂自己的讲课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那么这个教师教学水平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学生能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 这仅仅是最低层面上的教学要求。因为要把一项自己早已掌握的知识讲给别人听, 并且能使观众听懂这绝不是件太难的事情, 无论哪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能做到, 更何况我们所讲授的知识具有比一般人讲授的知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根本上讲, 他应该可以给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讲懂更多的内容, 且让学生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把学生不仅能听懂而且能运用所讲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不光是讲懂, 更重要的是必须讲得让学生会用, 继而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和研究。

如果我们教师要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听懂知识的话, 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对所教知识进行潜心研究, 对自己所用教学方法进行不断试验创新, 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各种调查研究等。也许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就会产生了。

因为听懂了还远远不够, 所以家长在询问自己的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时, 不仅仅要问自己的子女听懂了没有, 更应该问子女会做了没有。我的建议是家长只要问自己子女会不会做就可以了。因为会做的, 他一定是懂的, 而听懂的, 则不一定会做。因为听懂了还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 听懂只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必须在听懂的基础上, 再进行适当的训练,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并灵活地运用知识。

篇4:你听懂了吗?

[关键字]音乐欣赏 接受美学 辨证否定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特有的音响素材创造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表达着人的思想感情。就像文学家用文字进行创作,画家用线条、色彩勾勒图画一样,作曲家用音符创作音乐作品,创造音乐形象,抒发其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它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只有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的艺术作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有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完成”。因此,音乐欣赏是构成音乐作品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整个音乐审美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对于音乐欣赏,有人会认为是一个十分艰涩的过程,他们怀疑自己是否听懂了音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否恰当。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欣赏者的欣赏、审美过程反而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给音乐欣赏者指明了方向。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很难与作品中寻觅出,他不似网上的蜘蛛那般明显地存在于作品之中,而必须靠欣赏者那由历史文化地位、自身经验所决定的理解条件,于欣赏过程中产生。它充分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Lauss 1921)指出,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生命和价值。因此,文学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和接受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就欣赏者对作品的接受来说,姚斯认为,欣赏者并不是消极地反映作品,而是以其以往的经验构成的“期待视界”为前提的。(何谓“期待视界”,既欣赏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接受一部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所有前提条件,包括从以往作品中获得的主体经验和知识,熟悉文学艺术形式和技巧的程度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艺术欣赏能力和趣味等。)由于欣赏者“期待视界”的变化,由于他不断发现作品的“潜在含义”,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得到不同的接受和评价,即欣赏对作品的接受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当然,就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言亦具有“历时性”:同时,对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欣赏者来说,对同一部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评价也有所不同,即欣赏者对作品的接受又具有“共时性”的一面。通俗的讲,对同一艺术作品,不同欣赏者因其个性倾向、艺术文化修养高低等的影响,会做出不同的理解:或同一个人,由于当时对艺术作品的需要程度和心境的不同,对作品意义的把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音乐欣赏中也不存在听懂于听不懂音乐的情况。所谓的听懂,也只是就理解作品的程度而言,是指深层次理解作品的音乐美。

但也正是由于欣赏者对作品的接受存在“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关系,我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需持有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态度,要经常产生类似于“我是否真正听懂了这部音乐作品?我是不是还应该换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一遍?”的自我内心对白。这里所指的否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盘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推动欣赏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的一个“催化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那么,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自己对作品理解上的否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有效推动欣赏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欣赏作品,深化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审美主体与作品、作曲家、表演家多向交流、相互交融的过程。欣赏主体即实施欣赏活动的人,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如在欣赏舒曼的《先知鸟》,你会觉得这首乐曲像一涓涓泉涌。让你想起林中的小溪,山里的清泉。然而当你在对此种审美体验作出辩证的否定、重新去认识作品的时候,你或许又会觉得它像一只纷飞的蝴蝶在拍动着翅膀,抑或觉得乐曲中似乎又隐藏了丝许伤感。音乐作品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欣赏主体对客体的这种再创造是无限的。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这种欣赏过程中的辩证否定的态度,恰恰激发了欣赏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欣赏作品,深层挖掘作品的意义,较之从一个角度去聆听音乐,能更全面、更立体地去接触音乐美。

其次,它能更好的培养欣赏者对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爱好。音乐作品物质材料的特殊性、创造方式的特殊性、表演再创造的丰富性以及审美主体接受作品的能动性等等因素决定了音乐美需要反复鉴赏。而在欣赏中所提倡的这种辩证否定态度则更加强调了反复鉴赏的必要性,成为欣赏者反复鉴赏作品的动力因素。欣赏者只有在对音乐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接受、理解以至喜欢这首音乐作品。实验心理学中的“倒u型函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指出:对完全不熟悉的新奇刺激,人们表现出来的偏爱程度为负值,即“不喜欢”。随着刺激逐渐变得熟悉,偏爱程度也逐渐上升至“喜欢”再到最高点“相当喜欢”。在音乐中,这一理论十分适用。音乐美的内涵与形式的丰富性、多层次性需要在反复欣赏中逐步获得解释,特别是结构复杂但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古典音乐,只有通过欣赏者的反复体验,欣赏者对作品的喜爱程度才能得到加强。因此说,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关于自身对欣赏作品的理解持适当的辩证否定态度,将有利于欣赏者反复品味音乐,间接的激发欣赏者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爱好音乐的良好习惯。

除此之外,这种辩证的否定态度亦可促使欣赏者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力,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感知后,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或多或少的审美体验。然而,我们说,这种体验只是浅层次的。音乐是抒情的艺术,他饱含着情感,充满了想象。它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将自身饱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那么欣赏者只有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投放到作品中去,使自身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相融合,才能更深层次的区感悟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欣赏者应在自身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以及音乐能力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能动的解释、理解。而我们所提倡的这种辩证否定态度,正能够起到激发欣赏主体发挥自身能动性的作用,可以扩大欣赏者音乐注意的范围,提高观察的全面性。同时,它还可以加强欣赏者想象力的培养,促使欣赏者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对作品作出新的理解,以达到更全面、更丰富、更合理性的认识音乐中的美。

篇5:职场话外音,你听懂了吗?

文/严珏

在职场,领导跟你说的话,如果你单纯地理解为字面意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有些话,你得学会听话外音,这才是领导要表达的意思。

做好了就能休=要加班

“没想到在职场听话都要听话外音的,以后我可要多加小心。”正在IT公司见习的肖晓最近正为自己的“实诚”懊恼不已。

前一段时间,大家在赶一个项目,周末都加了班,后来项目结束了,肖晓认为可以休息一下了,跑去问主任:“这周末可以休息吧?”“工作做好了,当然可以!”听了主任这话,他就心安理得地休息了,可没有想到其他同事都来加班了,就自己一个人在休息。事后,有好心的前辈提醒他:“领导说工作做好了可以休息,话外音就是要加班啊!这你都没听出来。”

善于交际=要使劲喝酒

“如果在酒桌上领导表扬你善于交际,这话就等同于告诉你要使劲喝酒,把对方喝好喝倒为止。”这是做销售工作的小许的经验之谈。

小许入职不到两年,由销售员升为小片区的销售经理,经验就是常跟在领导身边升职机会就多些。但要想领导常带着你,就得会喝酒,在酒桌上还得会听话外音,特别是领导跟客户说:“这是我们公司的小许,他很善于交际呀。”听到这话,他就要开始敬酒了,不把对方喝好喝倒就对不起领导的夸奖啊。

再考虑看看=直接换方案

“可以再考虑看看”,如果你的方案遭到领导这样的评价,那你还是别再考虑了,直接换方案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行。

文丽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刚开始工作时,她总是不太能明白领导的意思,她拿的方案,领导总是会说“再考虑看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就很实在地在原方案上修改,可修改了四五次,领导还是说“再考虑看看”。

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看不过去了,才提醒她:“你直接换个思路做方案吧,领导要你再考虑,就是要你重新换个方案。”文丽这才恍然大悟。

突然过问私事=工作懈怠

如果某一天领导开始过问你的私事,例如“最近家里面事情很多吗”、“最近谈恋爱了吗”,千万不要以为这是领导在关心你,他的话外音可能是“你最近工作心不在焉啊”、“最近工作不够努力啊”。

篇6:我听懂了你的声音四年级作文

自我们出生以来就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声音:动听美妙的;杂乱无章的。多的数不清,以至于我们都忘了平时的交谈也是一种声音,短短几句话就能让你印象深刻。

回望记忆身处如电影,一般放映,停!

那是一节体育课,太阳火辣辣的,照得让人睁不开眼,跑道上满满的人,一圈一圈,仿佛不知疲惫的向前跑,只有我知道,我已经要到极限了,我的世界充满了喘息声,汗水从额头流到了下巴处,前方的人人影绰绰,我的.脚步踉跄了。

身后的人一个一个超过了我,我太累了,真的很想停下来休息了。

“加油!你可以的!”

是谁?我奋力看去------哦!是我最好的朋友,她也很累吧,气喘吁吁,却还面带笑容,加油,你可以的,快到了!

不知哪来的力气,我使出余下的力气,奋力向前冲,十米......八米......两米........

“四分零一秒”

我瘫坐在地上,看着身边的好朋友,我笑着抱住她:“谢谢。”

篇7:上课听懂了

想到这,我不禁沉沉哀叹:命运为何将花的美丽全数给了它,却又残忍地在这深秋中让它一人孤独?一声叹惋从口中逸出,随着花落的声音,融入了一片秋色之中。我静静地望着,望着。殊不知,已经过了好久。突然,眼前一亮,发现梧桐树上密密的结着青色的小果子,是梧桐子!这才缓过神来,原来,那繁花的盛开与零落正是为了孕育这小小的果实啊!刹那间,我豁然开朗。风悄悄撩起我的发丝,带走了树梢残余的花朵,花们没有一丝的留恋,它们如同一群快乐的小精灵,飞向了霞光泛滥的天际。翻转,回旋,升腾。暮色的金色光倾泻下来,静静沐浴着这无数无私的花朵,勾勒出一幅柔和的油画。瞬间,一切仿佛都停了下来,我不禁好美一句脱口而出。

你可曾听过花落的声音?不是孤独惆怅,更不是悲伤凄凉,是为了融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花落带走了浮华,留下的,是重生与希望。生命的真谛浮现在眼帘里,我想,我是听懂了花落的声音。

篇8:上课听懂了

这一现象的产生, 首先应归之于某些教师可能对“理解”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把握。他们以为, 只要学生听懂了, 就是理解了。诚然, 理解是需要听懂, 但听懂了却不等于就是理解了。听懂了只是理解言语, 而理解却包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与逻辑关系的理解等。

实际上, 真正的理解就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思想, 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呈现, 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他都能正确地加以应用。比如,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之”的理解是“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 不译”。学生听懂了“之”在这个句子中的理解, 如果换到另一个文言语境中, 他们也能准确作出判断, 这才是真正理解了。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文中概念性的语言, 对课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的经验,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用感性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充实, 使文中的形象在眼前再现。可抓关键词语,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 能使无声的语言文字呈现立体的图景,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获得深切的感受。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只见满手是泥, 原来是用这手走来的。”这句话为什么用“摸”字, 而不用“掏”或“拿”呢?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经验, 用感性材料进行合理的充实, 脑中再现“摸”的场景。可抓住“破”这一修饰性的词语进行推敲, 使学生体会到孔乙己这时已穷困不堪。用“摸”字, 可见“四文大钱”藏放的严实, 从侧面介绍了这钱来之不易。同时, 一个“摸”字更能显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又老又穷。这样, 学生对文中刻画的孔乙己的形象就有了具体深切的感受, 学生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再比如, 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 其中有这样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 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要让学生识别此句中的“狡猾”一词究竟何意, 单单识别出这里是贬义褒用, 形容儿童眼光的聪慧、调皮还不够。同样方法, 让学生脑中再现“打”的场景, 这样, 学生对老师假愠的背后其实是对学生真挚的爱这种情感就有了具体而深切的感受, 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课文。

二是质疑。教师要使“读书无疑者”能“有疑”, 有疑才生问, 有问才会积极思考, 追根求源。否则, 若只是蜻蜓点水, 不甚了了, 往往就会深入不下去。“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显然, 要对所读的文章真正理解, 就必须启发学生置疑, 带领学生探疑。如教学琦君《春酒》中:“我是母亲的代表, 总是一马当先, 不请自到,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果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将吃得鼓鼓的肚子比作蜜蜂, 而不比作其他动物呢?”这时, 好些人可能就不明白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蜜蜂酿出的蜜是甜滋滋的, 把它比喻成蜜蜂, 更能让人体会到当时“我”内心那种甜蜜的感觉。这才是掌握了其精神实质, 才是真正理解了。再以鲁迅《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只见满手是泥, 原来是用这手走来的”这句为例, 用手怎么走呢?教师可无中生“有”, 用一系列的发问引发学生思考:“满手是泥”说明了什么?腿折了, 为什么还要用手“走”来买酒喝?“好喝成性的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最终让学生理解: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这样, 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 也就做到了真正理解。

美国学者加德纳就曾指出, 任何一个概念或技能都能以多种方法来教授。不管是直接法, 还是间接法, 教学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最终获得理解。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是把学生讲懂了, 还应讲通了。除了上述方法外, 还应注重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注重归类等, 以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 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篇9:你真的听懂了吗

关键词:听课;解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81-02

当了八年的初中数学老师,可感觉在此路上越加渺茫。数学课教什么?数学课怎么教?怎样的数学教学才对学生终生受益? 我常听学生反映:“听的懂,但做题又好像不懂,坑爹呀”。从去年起,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从而探讨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子,我们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进行了原因调查和分析,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主要原因及分析

1、教师方面

(1)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3)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4)老师辅导不到位,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针对性不强。(5)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太高,管教不管学。(6)偏爱学生 ,顾此失彼。

2、学生方面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3)作业应付完成,效果差。(4)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5)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6)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上课不记笔记,消极听课。

二、对策与建议

1、从“教法”方面想办法

(1)改变教育理念,因材施教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什么和感受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高效课堂让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要动起来,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当事人,要重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惰性”。学生的规范变成习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采用合适的评价。让学生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训。只有更新观念,切实推行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 构建有效率、有深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始终要以自身丰富的知识、修养、素养打动学生,为人师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老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让学生崇拜你;用自己的细心观察研究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启迪学生;用自己的素养影响打动学生;用自己的耐心引导督促学生。勤勤恳恳,努力工作,无愧于信任我的家长和喜欢我的孩子们。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还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等教学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起来挺有意思的。当终于会自己独立地用几种方法解同一道题,当一个问题终于恍然大悟时,真是很有成就感。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4)关心爱护,公平对待

老师关爱学生, 不能顾此失彼,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偏爱个别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一个学者调查了世界上 400 名杰出人物,其中 60 % 在校学习时为“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瓦特、居里、拜伦、拿破仑、邱吉尔、巴尔扎克、雨果,以及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的黑格尔等,他们都是在学校时的差生。“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只不过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沦为“差生”。实践证明,他们一旦被激发,经调控将知识沟通、入了路,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真爱,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做好培优、帮差、促中的工作。

2、从“学法”方面找出路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听懂,不懂”的问题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每天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懂”做好准备。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

有问题就问,不耻下问,经常提问,促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3)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听讲是老生常谈,但得时刻强调。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路在脚下,在延伸;梦在前方,在不远处。只要我们与梦同行,我就可以成为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学大纲》

[2] 《学会学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李道仁著

[3] 《创造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国家级讲习班讲课稿).吕渭源

[4] 《中小学管理》,1995(6)

篇10:以上课为话题满分作文:上课了

第一眼望去,远处有个小男孩正哭得惹人怜悯。突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火急火燎地冲向小男孩,把他抱起来左晃晃右晃晃,眉头紧锁着,嘴唇贴近小男孩的耳瓣,好像在宽慰他,“下次小心点,不哭不哭……”待他不哭了,老奶奶便告诫他不做不该做的事。

第二眼望去,便瞧见了近处的“辣妈潮童”。妈妈扎着半丸子头,身穿白色T恤黑色阔腿裤,腰间系着格子薄外套,显得十分的靓丽,小女孩的小卷毛更是可爱极了!小女孩一手指着鸡排摊,一手紧拉着妈妈,那樱桃小嘴儿奶声奶气不停地嚷嚷“妈妈,要吃!妈妈,要吃!”妈妈并没有板着脸拒绝,而是弯下腰,蹲在女儿面前,温声细语地同她讲道理。只见,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些小失望道“好吧,不健康的食物不吃。”

第三眼望去,则是旁边这位皮肤黝黑,留着小胡子辫子,可却穿着一身白净的衣服的大叔,他吸引了我。这大叔正大大咧咧地在和卖菜的摊贩子理论。本以为他只是在讨价还价,却不曾想他竟然在教育那个菜贩子——不能以次充好。正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确,有些摊贩子舍不得把不新鲜的蔬菜扔掉,便会往上面撒一些药水,来“伪装”菜是新鲜的,以此来糊弄不懂的大妈。这是极为不道德的行为!当时这位大叔还教了我们辨别“菜是否新鲜”的方法。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从小时候的懵懵懂懂到长大后的明晓事理,我们身边有无数的“老师”,教我们学会处事之道。

上课了,下一站在哪儿呢?

作者:佳婧

篇11:上课了作文

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墙上钟表的秒针“滴答,滴答……”地响。同学坐得端端正正的,等待着老师来上课。可是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老师迟迟没来上课。教室里风云突变――

“老师不来上课了!”一个突兀的声音有意无意地响起。“是啊,太好了!嘻嘻……”几个同学小声地附和着。几个胆大的调皮鬼先是跑到教室门口探着脑袋东张西望,仿佛一个个出色的侦察兵。随即,转过头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哈哈……人影都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风平浪静的“江湖”,顿时如喷发的岩浆一样沸腾起来。号称“我班最活泼分子”的任广端跑到讲台上张着河马一样的大嘴喊道:“音乐起!”不知是谁帮任广端放了一首学猫叫的歌,任广端眼珠子骨碌一转,道:“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他一边唱,一边做着夸张的动作,左一个踢腿,右一个伸腰,跳完后又走到讲台中间:“本次演唱会到此结束。”说完还做了一个飞吻,惹得我们捧腹大笑,甚至激动得直拍桌子。一大部分男生受到了感染,一拥而上地表演。连平时乖巧内敛的女生也耐不住性子,纷纷加入“战团”。

突然,似有一盆冷水泼下,把同学们正在燃烧的热情浇灭了。我抬头望去,只见老师拉长着脸,背着手站在门口,眉心拧成一个疙瘩,那锐利得像一支支利箭的目光,仿佛在我们身上戳出一个个洞来。随即,紧抿的嘴唇挤出一句话来:“你们也太……太猖狂了!”同学们纷纷埋下头,恨不得钻进地洞里。

篇12:上课了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建立对校园生活的亲近感。2.了解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3.学会做好课前准备的方法,知道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勤思考、多发言。

二、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师:老师来看看哪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小眼睛看着黑板。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在小组得旗栏相应位置贴好红旗。

今天我们上课的题目是(板帖课题:上课了),看看谁认识这三个字? 指名学生读,齐读。活动一:猜猜它是谁 1.猜猜看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猜猜它叫什么名字好吗?(课件出示谜语)

小个头,本事大。所有课程都装下,啥时该上哪节课,看他一眼就知道。”

你猜出它是谁了吗?(课程表)(课件出示课程表)2.谁能说一说你在哪里看到过课程表呢?

指名学生回答。(教室的墙壁上、笔袋里、书上、家里„„)看来同学们看到课程表的地方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在教室里见过,有的同学在家里见过,有的同学还在自己的书上、铅笔盒里准备了课程表,谁能告诉石老师,你们为什么要这么细心地准备课程表呢? 指名学生回答,师适时点评。

3.师:看来课程表在我们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那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你有没有没按照课程表做好课前准备的时候?给你带来了什么麻烦或者困惑? 学生交流

师:看来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还真不少,请你想一想,在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是谁把你忘记带的这些学习用具送到教室里的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安伯伯„„)(课件播放:保安伯伯的话)

师:听完保安伯伯的话小朋友们有什么想说的?

要想做到不忘记带学习用具,我们就要按照课程表归好书包,做好课前准备。

还有想说的同学们?

刚才同学们在听保安伯伯的话的时候都很认真,所以每一个小组都能的到一面红旗。这是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每一个同学都要继续加油啊。

活动二:游戏:比比谁得准备好

1.刚才同学们说大家都要按照课程表做好课前准备,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课前准备最标准。师:你们知道课前准备做得时候有哪些要求吗? 指名学生说。

2.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做语文课的课前准备,我们先来想一想上语文课要做哪些课前准备?

教师提醒学生学习用品摆放要求:准备好语文书、笔袋。(1)摆放整齐(2)声音要轻(3)摆放迅速(快静齐)学生做好语文课前准备,老师再次强调摆放要求。游戏结束老师检查学生摆放情况,做出评价。

给学生十秒钟的时间把语文书和笔袋放回桌肚,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按要求做到“快静齐”。

3.师:刚才同学们看了课程表,说了课程表的重要性,还做了一个小游戏,这让我们知道了上课之前要做好课前准备,那用三个字来说就是要准备好。(板帖:准备好)活动三:课前预备一分钟

1.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分钟,这一分钟有个名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课前预备一分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学们把上课要用的学习用具摆放好了,也坐端正了,可是离正式的上课还有一分钟,那这一分钟内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你先想一想。(给同学思考的时间,但不请同学回答。)2.下面我们再来做个活动,看看大家有没有进步。老师宣布活动要求: 等一会儿大家会听到一个铃声,听到这个铃声课前一分钟预备开始,同学们就可以按你刚才想得去做,当再听到一个铃声的时候,我们就坐好,大家听明白了吗? 3.进行活动。

4.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同学来说说刚才的课前一分钟预备之内做什么了。

指名学生交流,奖励大家说得好,给各小组贴红旗。

5.师:你觉得刚才几位小朋友介绍的做法,哪种做法比较好?有不太合适的做法吗? 学生交流。

活动四:听故事明道理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下边啊老师就奖励大家听个小故事。听完故事老师有个小问题考考大家,我们来看看谁听得最认真!1.听故事《狮子和兔子》

2.师:老师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现在同学们都是小问号。(课件出示:我是小问号)你想问老师什么问题吗? 请学生提问。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这个小问号做得非常好,你们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有的同学还能做小老师,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老师向问问大家,你们怎么能提出那么多有意义的问题呢?学生交流。3.师:除了认真听,我们还要怎样才能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认真听了,又动脑筋思考了,提出问题后举手,这个举手发言的习惯特别好。那怎样才能够回答出同学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交流。(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其他同学回答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好。)

师:刚才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到了上课认真听讲,用心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评红旗)

活动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上课之前要准备好,上课了我们要多动脑筋,多举手(板帖:多举手)。我们如果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就会在快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然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和同学讨论问题,还要写作业,这些内容我们就在下节课进行学习。红旗榜总结。

狮子和兔子

篇13:他不会说话,你也听懂了吗?

由于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因此,在宝宝会说话前,爸爸妈妈要多倾听宝宝的身体语言;在宝宝会说话以后,要进一步鼓励宝宝述说表达,养成倾听宝宝心声的亲子交流习惯。做个好妈妈,首先要懂得“非语言倾听”唷!

非语言倾听:当你家宝宝还不到15个月,这么小的他,还不会说话,但他是靠哭、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手臂和脚的摆动等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时候这些基本表情、体态,比话语更能真实表达一个人的内心。因此,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将注意力放在非语言方式的倾听上,就能更加准确地知道宝宝想要表达的意思。

非语言倾听的5个步骤

宝宝同一个姿势有不同的意义存在,在不同的情境中,同一个动作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例如,宝宝将一个玩具丢在地上,表达的情绪有可能是兴奋、生气或痛苦,也有可能是厌倦、无聊。结合脸部表情、手脚的摆动、身体的移动,爸爸妈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宝宝想要表达的讯息。下面几个步骤将有助于增强你的倾听能力:

步骤1:注视着宝宝

熟悉宝宝肢体语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仔细观察他的反应。你会慢慢了解他表达情绪的非语言方式。

步骤2:建立联系

将你所观察到的宝宝的情绪、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你会越来越了解宝宝。当宝宝做出某种肢体动作时,你就会明白宝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步骤3:模仿宝宝的行为

如果你不是那么确定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你可以模仿他的行为,问问自己,当这些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时,可能代表什么意思。

步骤4:说出对宝宝的诠释

跟他重复“你是不是饿了?”“你不喜欢这样躺着,是吗?”之类的话,这也有助于宝宝把非语言的动作与口语逐渐建立联系,为日后向着口语表达的方式打下铺垫。

步骤5:与他人讨论

与他人讨论你的宝宝的肢体语言,也有助于爸爸妈妈进一步了解宝宝的情绪。

宝宝6个非语言沟通方式

宝宝在15个月之前,通常会用6种基本的非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方式1:哭

这是出于本能且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以此让照顾者知道他是不快乐的。刚出生的时候,宝宝哭通常是因为他不舒服或饿了,而随着他的成长,哭表达的含义就演变成了很多种。

方式2:面部表情

脸部的表情可以表达的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满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寻找、生气等。

方式3:手掌与手臂的挥动

几个月大的时候,宝宝会开始用手碰触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推开靠近他的人,能清楚地表达他的欲望,要了解他心里的想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方式4:腿与脚的摆动

当宝宝躺在摇篮中,强而有力地踢着他的双脚时,通常表示他此刻很高兴或是很兴奋,不过,也有可能是他不高兴或痛苦,父母要配合他的脸部表情或其他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讯息,一起解读。

方式5:身体动作

如果宝宝扭曲身体想要离开你的怀抱或他的小床,表示他是不安宁的或不稳定的,也可能表示他现在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小宝宝不高兴了。

方式6:身体的接触

宝宝依偎在你的臂弯中,表示他很自在,而且很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时光。反之,如果他猛烈地挣扎着要离开,则表示他不喜欢和你相伴。

鼓励宝宝用手势语表达

宝宝的手势语是一种不发声的语言。一般宝宝从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开始用这种方式来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了。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就在于,爸爸妈妈不必再和宝宝在猜测中度日。通过手势语言,爸爸妈妈可以了解宝宝想要什么,感觉如何,以及在思考什么。之所以能够用手势来表达这些意思,是因为宝宝控制自己手的能力远远早于他控制自己的唇、舌、牙齿和嗓子来发出音节的能力。

根据宝宝自然体态及肢体语言,我们为各位爸爸和妈妈推荐以下这几种宝宝手势语,当然爸爸和妈妈也可根据平时家庭中习惯使用的手势自编自创。

爸爸:一手五指伸开,与脸成直角,大拇指轻轻触前额几次,指尖可摆动。

妈妈:一手五指伸开,与脸成直角,大拇指轻轻触下巴几次,指尖可摆动。

我爱你:“我爱你”这句话可以用三个单独的手势来完成,也可以用一个手势来完成。

三个手势完成方法——我:食指指向自己。爱:两手握拳,交叉放在胸前。你:食指指向宝宝。

一个手势完成方法——拇指、食指、小指伸出,指向上方。

冷:肩膀及后背隆起,胳膊紧贴在身体两侧,两手紧握成拳,如同寒冷时发抖的样子。

热:爸爸或妈妈将手卷成小爪状,掌心向内,放在嘴前方。然后整个手掌突然向下滑落,如同从口中吐出过热的食物,并将食物扔到地上的样子。

疼痛:将两手食指放在身体疼痛的部位,指尖轻碰几次,面部带上痛苦表情。

玩耍:两手拇指和小指伸出,腕部摇晃旋转,模仿婴儿小手鼓摇晃的样子。

饼干:左手掌心向上平放于胸前,右手呈握球状,扣在平坦的左手掌上,前后旋转右手,模仿饼干圆圆的,摞成一叠的样子。

更多:两手五指并拢,指尖轻轻相碰几次。模仿收集更多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聚拢在一起的样子。

上一篇:玩车心得之--前轮滑下一篇:含梅的诗句最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