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村新农村建设

2024-04-09

王富村新农村建设(精选4篇)

篇1:王富村新农村建设

探沂镇王富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探沂镇王富村位于镇驻地东部,东与兰山区接壤。有耕地1800亩,共620户,2400人。该村按照“二十字”方针,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已发展各类木材加工企业85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0元。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筑牢新农村建设“战斗堡垒”。该村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争创“五个好”农村党支部为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具体工作中坚持依法治村、以制治村,先后健全完善了党务、村务工作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富裕村居。该村充分依托义堂镇板材加工基地和探沂加工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个体私营业户100户,其中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业85家,全村80%的劳动力从事私营企业,从民营经济中获取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

三是狠抓精神文明一条街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次。该村立足实际,按照村总体规划,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全面实施了精神文明一条街建设,共计硬化四纵二横道路6条,总长7000多米,硬化面积80000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000平方,安装高标准路灯70盏。同时在东西中心大道,配置了村民道德公约、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宣传栏,以此为依托,村里每年定期按照公约、规范内容进行十星级文明户、独生子女光荣户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增强了村民自觉遵守规范、公约和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自觉性。

四是全面实施旧村改造工作,建设居民小康楼。该村抢抓机遇,积极实施了旧村改造工作,按照园林式规划,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建设中实行统一标准,既求牢固实用,又要美观大方,目前,村内共拆迁房屋160户,新建小康住宅楼200栋,4.5万平方米。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又投资金1000多万元建占地达60亩的商贸城一处,规划面积60亩,一期投资1000余万元,共建设50平方米的标准商铺178间、两层以上商贸楼30座,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硬化场地15000平方米,建广场一处。目前,商铺已经全部招租到位,主要经营服装鞋帽、日用百货、五金交化等,部分经营户已经试营业。商贸城二期规划建设也已经纳入议事日程,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发展企业仓储服务。

二○○七年三月十四日

篇2:王富村新农村建设

——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新农村建设侧影淮滨县栏杆镇王湾村,地处豫皖两省三乡七村交界处,全村7个村民组,420户,总人口1232人,耕地面积1300亩。洪河穿境而过,将王湾村分成河南、河北两部分,河南五个村民组四面环河,涓涓洪河水流淌着昔日两岸群众的愁和忧,承载着昔日两岸村民建设新村的愿望和梦想。“春雷一声响,机遇从天降”。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后,如何结合村情实际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整村发展,是王湾人深深思考的一道难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王湾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建设幸福和谐家园为目标,做好“八篇文章”、谋求“六项突破”、实现“六个放大提升”,创新发展理念,“以土地流转、合作带动、生态立村、产业富民”为目标,着力实施“六园”(花园、果园、菜园、生态园、植物园、观光园)建设,基本实现了“五家八有”目标,即:家家通上了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家家住上了二层楼,家家享有了新型养老保险,家家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池、太阳能);有村部办公楼,有敬老院,有教学楼,有卫生室,有文化书屋,有闭路电视,有专合组织,有主导产业(蔬菜、花卉、果木、水产)。经不懈努力,王湾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河南省生态村、信阳市村庄建设先进村、信阳市五个好村党支部、信阳市生态文明村、信阳市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村、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等。科学编制产业规划打造了生态新村王湾村四面环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充沛。村“两委”聘请省内外专家多次调研论证,编制了产业富民规划,提出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之路,并拟定建成一个千亩蔬菜种植精品园、一个千亩水产养殖区和一个三千亩洪河故道生态观光园。千亩蔬菜精品园覆盖本村耕地1100亩,以种植生态大葱为主,兼种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合理硬化园内道路,统一整修田间地埂,配套完善水电设施。千亩水产养殖区环绕新村四周,水面四周栽植桃、梨、石榴、广玉兰等果木花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三千亩洪河故道生态观光园,在充分挖掘洪河故道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常绿、四季如春”的标准,努力打造生态环保、旅游休闲、风景如画的特色宜居环境。计划投资1500万元,修建洪河故道环湖水泥路5.5公里,建设1个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1个生态休闲垂钓中心和1座洪河故道观光桥。目前,蔬菜种植精品园已建成并发挥效应,洪河故道生态观光园已修通洪河故道水泥路4公里,栽植石榴、桃树、梨树、桂花、柏树、松树、广玉兰等花木8000多株,垂钓中心已投入运营,其它建设内容正在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合作带动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在村“两委”班子的促动下,镇、村土地银行通过与村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书,引进外来人员投资,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生态蔬菜,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生态疏菜种植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村迅速展开。按照市场需求,村党支部立足大棚蔬菜种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技术引进等措施,全村共建日光温室和大棚112个,种植面积达1100亩。通过技术改良,该村种植的青椒、大葱、豆角、黄瓜、西红柿等5种蔬菜被省农业厅授予为“无公害农产品”。为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提升土地出产率,促进农民增收,成立了豫皖大葱专业合作社和绿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豫皖大葱专业合作社实行蔬菜网上销售,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的理想。通过宣传推介,引进外地客商投资500多万元,组建了绿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优质蔬菜育苗基地40亩。同时,针对本村沟、塘、堰、坝多优势,引导村民承包水面养鱼1200亩,栽植桃树、梨树、石榴等果木6000多棵。社会保障的实施实现了民生和谐村两委以民生和谐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一是新农保全面实施。王湾村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市、县级示范村,前年被县委、县政府定为全县5个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村。在推进王湾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中,镇村紧紧抓住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历史机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完成养老保险试点各项工作任务。在镇村干部的广泛宣传和积极推动下,王湾村630名应缴纳保费人员保费逐年交清,2009年5月13日全县新型农村养老金首发仪式在王湾村举行,目前,全村1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全部领取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二是“六大员”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全村“六大员”经培训于2011年3月份全部上岗,服务效应已逐步彰现。截止目前,治安管理员已解决群众各类纠纷10余件;农民技术员已为群众提供养殖、种植技术服务8次以上;文化协管员将文化书屋打造的有声有色,已为群众借阅各类书刊54次200余本;计生协管员协助镇计生服务中心人员对全村育龄妇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生殖健康检查,并为他们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份;村容村貌管理员已成功制止和拆除了5处群众乱搭乱建行为,并协助村里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上报材料。三是卫生室建成方便了群众就医。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后,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村两委在为群众办理新农合的同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创新形式建设标准化卫生室1个,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建设高标准卫生室需投资15余万元,考虑到村医负担不起建设费用,建设资金由村里负责筹集,建成装修后,无偿提供给村医使用。卫生室建设在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王湾生态观光区内,同时考虑到五保老人的就医问题,卫生室与敬老院仅一墙之隔。由村里出资,为卫生室备齐了相应的医疗设施及器械,室内配置了电脑及咔啡桌椅等设备,病人进入卫生室有温馨如家的感受。为保证群众随时能就医,村里要求村医全天候在卫生室服务,随时为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成改善了村容村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多次调研和讨论后,村两委聘请河南省豫建设计院专业技术人员对新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编制了新村规划设计图,并获得县建设局的审批。经科学编制规划,王湾花园新村工程率先在全县拉开了序幕。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定点到户、分散建设”的思路,先后建成三个社区化管理的小康示范住宅420套2000余间。原来破旧零乱的砖瓦和茅草屋,全部变成了两层新楼房,并建成圆形环保节能沼气池316个,修通5条内循环水泥路5.2公里。沼气、猪舍、厕所相互连接,彻底解决了厕所林立、“三堆突出”等问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了民调会、治保会、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制定了村规民约,做到了民主理财、依法治村。以村文化大院为平台,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经常读书、看报、下棋、打球、健身;以开展“五好家庭”、“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为载体,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几件实事”的落实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在农民新村建成后,王湾村采取“政府扶一点、项目跑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800多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争取代赈资金28万元,在人口居住密集的农民新村打人畜饮水深井1眼,并配备无塔供水设备,铺设供水管道到户,解决了全村1232人、200头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村村通和通村道路项目资金100多万元,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法,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力,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村内水泥生产路8.2公里,开挖修建排水渠道16.4公里,修建桥涵6座、排涝闸站2座。争取农业、水利等部门资金20余万元新建3座电力排灌站,全面完成了路、渠、涵综合配套建设,实现了全村耕地全部旱涝保收。于此同时,投入资金7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敬老院各1幢,安装键身器材10余件;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完成了第一居民点社区新村内排水管道铺设、电信电缆架设工程,村小学教学楼、村委会办公楼改扩建工程,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便民超市、社区文化大院和社区健身娱乐中心。基层民主管理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向心力村党支部注重创新村级民主管理工作,健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了工作运行程序,成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村级所有重大事务都坚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触决,并定期公示上墙,广泛接受群众监督。2011年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10件以上。同时村党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坚持以“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保证拆党建、承诺抓民生”为目标,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逐步增强。“喜看今日新王湾,家家都将别墅换;干群和谐村风正,明珠镶在洪河岸”。今日的王湾村风气正、民心顺、心气足,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在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过程中,王湾人想到的是站在新的起点谋划诠释更美更好的明天!

篇3:王富村新农村建设

1.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蔬菜生产 陈家店村发挥长春市近郊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动员村民入股投资成立了农安县众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蔬菜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2公顷发展到100公顷。

2.建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畜牧业 陈家店村畜禽养殖较普遍,养殖户均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家独户的生猪养殖出现了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本增高、配套服务少、养猪收入低等问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日益滑坡,生猪生产数量减少。针对这一问题,村委会决定以宏运种猪场为龙头,以吉林大学畜牧学院为技术支撑单位,以村民入股的形式组建众一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并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牧业小区。牧业小区的建设实现了猪种良种化,饲料安全化,养殖生态化,保证了合作社生猪的高产、优质、高效,成为全镇的养殖大村。牧业小区全面正式运营后,年可出栏商品猪3万头。

3.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土地有偿流转 在成立众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成立了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投资近400万元,建设了厂房、库房、办公室,购买了大马力拖拉机及打垄、灭茬、中耕、除草、收割、秋翻等配套的大型农业机械。社员集资或以土地等形式入股,每年按入股额度分红,入股农户每公顷土地年末可得到红利1万元,现已实现土地流转500公顷。农机合作社的运行,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投资兴办集体企业,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 一是投资192万元,兴办村砖厂,砖厂年产值600万元,利润100万元,吸纳180名劳动力就业;二是投资2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村墙体材料厂,年产值100万元,利润30万元,吸纳20名劳动力就业。并申报联合国投资10万美元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项目。通过投资兴办村集体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5.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几年来,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完成19公里水泥路、18公里砂石路;投资20万元,完成村卫生所、农民夜校建设,并利用农民夜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文娱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投资5万元,对全村7户困难户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投资35万元,栽种树木6000棵,对村屯进行绿化、美化。

6.建设农村新社区,实现农村城镇化 陈家店村共有963户,居住分散,村屯面积占地150公顷,土地浪费严重。居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两委班子根据总体规划目标,结合改造农村泥草房安居工程,走访了全体村民,统一村民意见,决定集中建设新社区。一期工程已经实施,新建住宅楼五栋,可容纳316户。二、三期工程3~5年内全部完成,届时,全村农民都能够住进楼房。农户以原来房屋与新建住宅进行置换,利用置换出的137公顷土地招商引资,带动村级经济发展。

篇4:王富村新农村建设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上一篇:人生就是一场债散文下一篇:2024书画比赛方案